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社区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农村社区工作总结
农村(社区)群众性文化队伍数量、种类、参加人员数量及构成,日常活动开展情况。
许昌市全市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我区目前有15个乡、镇、办,381个行政村、社区,依托河南省文化志愿乡村行系列活动,实现全部行政村均有两支及以上的群众性文化队伍。种类多为广场舞队,此外,涵盖戏曲乐团、军乐团、秧歌队、腰鼓队、国乐团、铜器舞队,象棋队,说唱艺术团,盘鼓队,豫剧团、狮鼓队,每支团队人数均为5人及以上,群众性文化队伍人员构成主要以各村文化协管员、文艺骨干为主力军,由他们组织、召集的一些文艺爱好者。
但是由于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数量与保障人口相比差距较大,我区文化在编人员与全市总服务人口的比例较低。乡、镇、办文化中心主任大多数只有1人,有些且不能专岗专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的文化协管员年纪普遍偏大,且多数为村、社区干部或文书兼职或文化志愿者临时代管,服务水平能力欠缺。因此,我区农村(社区)群众性文化队伍日常活动的开展情况差距较大。表现较好的村目前依托“寻找村宝”活动,可以达到一周至少开展1至2次的文化活动。而基础较为薄弱的村、社区开展活动的情况全年不足10次。
农村(社区)群众文化需求倾向和表达渠道、获得反馈时间、得到落实情况。
根据文化馆全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服务效能情况全面排查工作汇总,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强烈,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一般,持有没有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小部分人觉得不需要公共文化。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多数社区居民已经脱离传统的小农经济生活,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但还有部分居民仍带有小农思想,对公共文化需求并不强烈。
对于我区农村居民最喜欢的社区文化活动类型,居民的喜好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喜欢群众文艺表演的居民在调查对象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2%,19%的调查对象喜欢技能培训,11%的调查对象喜欢文体竞赛,11%的调查对象喜欢科普宣传,喜欢文体竞赛的以青少年为主,中老年人则比较喜欢文艺表演,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群什么都不喜欢。社区居民对文化广场的需求是最高的,占到了100%,除了晩上文艺爱好者们跳广场舞外,社区居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比较少,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看戏较为困难的问题比较严重。这是由于在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内,区级行政区域内的文艺团体数量有限,演出覆盖面有限,而民间剧团因生存压力、表演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关于农村(社区)群众文化需求表达渠道,向村委领导反映这一表达方式占的比例最大,达到40%,其次是向社区文化口领导反映,达到18%,再次是向邻居、亲朋好友诉说,达6%,36%的居民会借助网络进行表达。这表明虽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社区居民正在由农民向城市居民一步步转变,社区居民的表达渠道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相当部分居民并未脱离传统的小农作业方式,“有事找村委会” 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组织、村委会的存在,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社区的网络覆盖率全面建成,相当多的社区居民在闲暇时间上网浏览新闻,随着电子政务的实行,如今各级政府设有自己的网站与主页,网络的力量也在一步步改变其表达渠道。
目前建安区人民文化馆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留言、网站留言、反馈电话以及文化馆公共服务小分队进乡村社区调研为主要获得反馈的途径。我馆获得最全面的反馈的时间通常在基层文化工作者业务培训班上,以及少部分的微信公共号留言。收到反馈后,我馆充分发挥区直文化机构资源的优势,加大文化骨干培训力度。一是以文化馆小分队形式下基层进行菜单式的文化骨干培训和示范演出。二是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并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规则和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者作用。
三是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针对群众文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特点,在继续推广广场舞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文化活动需求的政策,引导鼓励乡镇文化机构开展读书讲座、故事沙龙、朗诵演讲、地方戏曲会演、群众性文艺作品创作大赛等文化活动。同时扩大受众群体,采取群众点单下单的模式,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策划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由观众变为演员,由观赏变为参与,由参与变为带动,为所有的基层群众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个性舞台,推进全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