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时间:2022-08-11 11:50:10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3篇

第一篇: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

来源:《学习时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前提。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精神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工业文明往往会过分突出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走向疏离。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人把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和工具手段,不断地对自然提出各种要求,逐渐发生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以至于发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错误地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然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一次次地教育了人,人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支配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躯来源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奴役自然本身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切近的、眼前的利益在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事与愿违,“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灾害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为破坏了的自然会造成人类发展的困境。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2016年,冲突、暴力和自然灾害造成约3110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其中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达2420万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还体现在自然物种的加速灭绝,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全球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实质上,自然灾害是以“天灾”为表象的“人祸”,是人类过度地干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人要依赖于自然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的活动资料;
另一方面,自然对社会也有依赖,依赖人对它的认识和开发,依赖人对它的尊重,从而发挥其存在价值。人应该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世界。当前我国处在多重挑战的关键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攻坚期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窗口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社会利益主体和需求表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特别是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迫在眉睫。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人的理念决定人对自然改造的方向,人的实践活动不是任意妄为的,需要正确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生态更优美,人民生活更美好。

树立“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思维。中华文明从肇始之初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化思维方式,从“人—自然—社会”整体意义上认知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和自然万物是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是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满合一的自然状态,人以其文化创造成为协和万物的德性主体,能“为天地立心”,把生养万物作为自己的职责,用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行自然界的“生生之道”。“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思维是对工业文明的整体性超越。工业文明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可以依凭科技和工具的进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
其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对工人和自然进行双重盘剥;
其实践指向是奉行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以无限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忽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片面追求个人权利,忽视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为社会与自然危机埋下了隐患。新时代,生态文化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超越和扬弃,从而走向“天地人”整体观的视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系统化的整体性思维,用协调发展的方式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使人能够享有自然界的生态资源,并实现永续发展。

培育道德共同体的伦理价值理念。生态整体主义要求把“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以此作为评判人类生产生活、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罗马俱乐部在《人类处在转折点》中提出全球伦理学,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促动了人类对生态伦理的普遍关注,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大地伦理,要求人对构成生态的无生命物也负有道德责任,建立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价值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要义是树立道德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价值意识三个方面。在责任意识上,强调既要对人和社会负责,也要对大自然负责,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像对待兄妹那样对待他人,视万物(动物和植物)为自己同胞的时候,这个人才是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在公正意识上,强调既要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公正,还要体现种际、代际和环境公正,如以均衡的条件、平等的机会实现代际之间的有效整合,发达国家作为生态污染的主要破坏者和全球能源资源的最大消耗者,有义务和责任为全球环境的平衡和恢复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价值意识上,强调既要树立工具价值理念,也要树立人的内在价值理念,即实现求真和向善的统一。在地球环境遭受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的今天,只有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础标准,才能以“仁爱”之心面对自然万物,实现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共存。

塑造丰富完美的生态人格。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的塑造。生态人格是指具有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人所具有的品质,是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体,集求真、趋善、臻美于一体,是在生态化思维方式指导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知性的人,“求真”是生态人格塑造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即首先需要对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及其关系有科学的认知,掌握其客观规律,从而适应强大的自然,进而运用自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其次,生态化的人需要超越工具理性,达到“趋善”的价值理性,具有“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主义生态思维,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认识自然的内在价值,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其三,生态人应具有“臻美”的品格,具有生态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生态人格,心存敬畏之心,与大自然互融共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达到人与自然融通之境。面对当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生态文化培育的视角去反思人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和人格塑造,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

第二篇: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作者:席鹭军

作者机构: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108

来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ISSN:1008-4053

年:2018

卷:000

期:005

页码:75-79

页数:5

中图分类:X2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美好生活需要;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报告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篇: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李干杰
来源:《祖国》2017年第24期

        2017年12月1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7年年会全体会议暨环境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论坛围绕“生态文明在行动:面向绿色发展新时代”的主题,共谋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大计。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就“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表主旨演讲——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将污染防治作为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集中体现了中国政府加快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中国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重要战略思想,带来了发展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认识程度之深、治理力度之大、政策举措之实、执法督察之严、环境改善之快,都是前所未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从十个方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总结,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在工作格局上,从环保部门的“小环保”到党委、政府主导的“大环保”转变,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在工作目标上,从主要抓污染物总量减排,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同时兼顾总量减排转变;
在监管对象上,从以监督企业为重点,向监督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监督企业的“督政”与“督企”并重转变;
在监管手段上,从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向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制度一起抓转变;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从以自上而下为主,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转变,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二是坚决向污染宣战的成效显著。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6.4亿千瓦,占煤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68%,减排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83%、氮氧化物50%、烟尘67%,建成世界最大的煤炭清洁发电体系。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20余万台,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建成上万平方公里的“无煤区”,很多地区告别长期燃煤取暖历史,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00多万辆,销售新能源车辆140万辆,拆解老旧运输船舶1.7万余艘。12.6万个村庄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9亿农村人口受益。污染治理的强力推进,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今年以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2万家,改善了环境质量,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相关行业发展中劣币驱逐良币状况得到较大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打的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也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攻坚战。

        三是“四梁八柱”性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协调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宁夏等15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基本完成火电和造纸行业5190家企业、“2+26”城市钢铁和水泥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国家公园体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改革试点。

        四是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最严格的执法督察高压态势。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已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2015年开始实施最严格的新环境保护法,查封扣押、停产限产、按日连续罚款、移送拘留成为遏制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实现中央环保督察31个省(区、市)全覆盖,累计向地方交办群众举报10.4万件。地方已办结10.2万件,直接推动解决8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北京、陕西、河北等9个省(市)组建环保警察队伍,环境司法保障得到切实加强。

        五是推动环境质量实现明显改善。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5.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均下降30%以上,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18%;
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了7.2%。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
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2017年1月-11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方米。

        在解决国内问题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大力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为全球南南环境合作提供支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号角,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擘画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生态环境保护蓝图。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我们将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活动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和总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压减燃煤消费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

        二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将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开展清水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三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将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和完善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加快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深化环境信息公开,全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部门联合惩戒激励。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激励机制。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更加注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四是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作践行者、推动者。我们将积极发挥政府引导示范作用,完善企业行业自律机制,鼓励公众主动参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行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强化企业排污者责任,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开展自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开。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我们将深度参与环境国际公约谈判,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加强与世界各国、区域和国际组织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分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理念和方案,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推荐访问:共生 心得体会 人与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