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2023年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校长“网络空间人人通”培训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时间:2023-05-10 10:25:08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校长“网络空间人人通”培训心得体会(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年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校长“网络空间人人通”培训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valenyl”为你整理了这篇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校长“网络空间人人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12月13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中小学校长“网络空间人人通”山西运城班培训。培训采取了专家引领、经验分享、课堂观摩、实地参观的形式,让参会的校长们对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智慧课堂、网络空间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期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魏风小学、沈阳铁路实验小学两所教育部信息化基地学校的经验分享,带给大家直观的启示。可以说,从思想观念、政策领会到实践体验都收获满满。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带来的启示

专家的引领让我们把握了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演变。从2000年实施校校通工程、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到2016年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信息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呈现出与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相一致的趋势。从“教育信息化1.0”提出“三通两平台”(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多年实践到“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目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让我们一路从实践走向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信息化教育适应社会变化与科技发展,数字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立足国与国的竞争、人才竞争、人才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围绕教育价值、实现教育功能,一直是教育发展的前沿,具有远大前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每一项政策的关键词,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突破点和切入点,所以是学校管理者需要准确把握的要点和导向。

二、信息化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学组织形态

网络空间人人通的使用,产生了课程改变、课堂重构和大数据广泛使用的重大变革。两所基地学校分别向与会者分享了空间赋能的成功经验。

沈阳铁路实验学校利用网络空间建立了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个人空间、名师空间、班级空间、学生空间、家校联谊空间的使用,实现了重构学习环境、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改变学习方式、重塑评价方式的目标。多个层面空间的建立,构成了集体备课的新渠道和教师成长的新天地。在云端建立的虚拟的教师交际网,以新的组织形式,形成了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员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模式,创新了教研活动组织形式。以学习空间再造、学习方式变革、课程体系重构、组织管理转型等变革,实现了教学组织形态和教研组织形态的变革。

学校通过物理空间、交互空间、资源空间、数据空间建设,形成了完善实用的各层级网络空间。一般来说,每个空间包含了交流展示空间、文章、资源、相册、通讯录等二级子目录。人人通空间成为师生学习交流的强有力助手。基于网络空间的学习,以课前导学、课上助学、课后拓学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空间更宽泛、时间更自由、学习多元化等重要改变。线上布置、线下活动、空间展示、搭台比武等异样学习形式,成了校园学习风景线。基于APP的共享教育,比如MOXTRA视频会议软件批改作文,图形编码、动漫设计、3D打印、积木拼插、创客与京剧的美妙邂逅等,实现了传统学习方式所不达到的功能。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诸如主题式创客课程、问题大汇总、好问题大赛、小小科学家、疫情中的他、人与自然、停车场设计等课程,利用空间资源和交互方式运行起来,实现了打破传统学习中时间、空间、内容、场地界限的交流、互动与共享。

大数据则助力数字技术下的评价方式变革。无感知数据采集,以“伴随式采集+即时性分析”的方式,破解了课堂教学过程性大数据长期缺失的难题。智能采集系统使用“行为识别+文本识别+语音识别”、“情感识别+肢体识别”等,产生“学生专注指数”等分析指标。大数据累积可快速甄别,找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关键点,以多样化多元评价方式变革了学习评价,每一次评价都可形成可视化的分析评价报告。基于数据的评价学习,跟踪每一个学生成长,为判断学生未来职业倾向提供依据。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魏风小学则利用网络空间人人通,建立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校互动空间、助力“七彩小神龙”课程体系建设,以表率式管理、“五育魔法盒”疫情期间德育课程、“三段九连环”教学流程,打破了教室围墙的局限。实现了线上选课、书法课程、创客阅读、梦想课程等多种尝试,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以“一研二说三讲四思——四步教研法”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极大拓展了教研活动的空间时间、共享资源。利用人人通空间开展“五位一体”评价方式变革、教师空间“六个一”建设、名师工作室空间三个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学生空间综合评价板块、家校互动、校本资源库全学科全覆盖等,实现了新学习方式融合运用,开启了全面评价新模式。乘教育信息化快车,这所2015年成立的,由1名80后校长、3名80后校委会成员、一群90后和00后教师组成的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带领学校迅速华丽转身,成为当地名校。

三、空间赋能带来有益思考

参加本次培训,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有这样几点思考。

1、转变思想,让信息化这个教育变量受到高度重视

国家《教育信息化2.0》设定的目标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依托,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空间建设与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推动教与学变革,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变革是革命性的,对教育的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变革性的。当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到的固化知识,未来会成为公共资源,可以被人们从网络轻松获取,教师将再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获取、分析、加工、使用信息的能力,教师的目标将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等高段素养。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培养学生五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规划未来能力。

国家考试命题改革政策也指出,要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的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信息技术、网络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已为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观念支持和人力支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自觉跟上时代步伐,努力尝试和探索信息技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乌兰察布市的教育信息化站在新起跑线上。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使教育错失发展时机,在人才培养上落伍。

2、加快实践,让网络空间有效运行起来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

我们乌兰察布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使用,拥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长期的应用经验,已助力我市教育发展走上快车道。近年来教育发展迅猛、质量提高,势头方兴未艾。应进一步借助国家有利政策,以全市“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为载体,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缩小与自治区其他教育前列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助力我市教育腾飞。

培训中专家展示,上海市闵行区、普陀区、南京市等地基于学习过程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智慧课堂让数据为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服务,取得成功经验。而运城和沈阳两所基地学校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教育信息化大有前景,将强力推动为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乌兰察布本地实际,应加强对教育信息化政策学习解读,打开一个新视角,从推进网络空间运行来切入,实现符合本地实情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一要更新完善信息化装备,逐步建成拥有“六个一”(一套教育大数据、一个网络学习空间、一套区域录播系统、一个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一个基础数据中心、一张千兆局域网)的本地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发展模式已由过去单个学校层面孤立、各自建设转变为以区域信息化、云端一体化运用的整体规划和推进来带动学校信息化深度应用阶段的协同模式。需要科学评估、更新、配置一个地区和各个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以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起我市现代化教育教学。

二要落实网络空间人人通平台使用普及。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德育教育、教学评价、课题研究、校本研修、联校教研各方面,借助网络空间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联接、发挥功效。这个空间宜大力推行和提倡网状自主运行,有效克服依靠行政指令自上而下线性组织形式的弊端,通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校与学校等个体与平台、各层级空间之间的自主互动,利用网络自身优势和学校及教师的内在需求推进深度融合。

三要加强校长培训、教师培训,培养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信息化实用能力的学校管理者、教师队伍,让网络空间运行起来,走出一条建设、体验、推广、融合之路。推动过程中,注重让教师体验到获得感、实现感。更加注重教师队伍不断变革自身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以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促进我市教育升级换代。尽早行动起来就是面对日新月异新形势最好的应答。

3、积极有为、实事求是、稳步推进

信息化建设要遵循《乌兰察布市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总体安排,既要积极有为,又要量力而行。从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出发,稳步推进。不盲目跟风、不片面追求高大上。本着为用而建,而不是为建而建。如果流于形式,会劳民伤财、适得其反。不能一步到位的,要本着随用随建的原则,循序渐进。

对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作用,也应走出不信和盲从两个误区,特别是不能无限夸大。毕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是学习活动的第一要素,教育是人学,始终不能离开人来说教育,教育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应进一步相信并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教师队伍转变观念出发,积极有为,促进教师角色转变。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改革和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实施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应加快教师队伍实现六个转变:知识占有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转变、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转变、“知识固守者”向“终身学习者”转变。

同时,学生的人格培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等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仅仅依赖网络就能够实现的,更多的需要人与人面对面的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示范引领。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立德树人总任务,确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自觉践行“四有”好教师标准,当好四个“引路人”。全面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以思想的更新、学习的深入、动作的迅速来积极响应“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以教育信息化提升助力我市教育质量腾飞。(作者系集宁区兴工路小学校长)

推荐访问:教育部 中小学 心得体会 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校长“网络空间人人通”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校长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