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福建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懂***总书记福建之行的“为民情怀”(第1篇)从***“最好的年华”中悟为官之道(第2篇)用“文房四宝”书生意气涵养中华文化(第3篇)读懂***总书记福建之行的“为民情怀”(第1篇)
近日,***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先后来到武夷山、沙县、福州等地考察,从以绿水青山换得百姓幸福感到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从茶园里蕴藏的产业致富经到让沙县小吃产业继续引领风骚,无不彰显出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作为身处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党员干部,应紧跟***总书记的步伐,从总书记福建之行中读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带给人民群众“福音”、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实现人民群众“福愿”。 突出民心导向,在完善惠民政策中带给人民群众“福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所向,政之所往。党和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制定施行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制定落实政策要突出民意导向,全方位、广覆盖深入群众调查民情、听取民意、掌握民心,确保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得到尊重、保障,意见、建议得到肯定和采纳,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吸纳到政策的制定和推进落实中来,让人民群众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成效中、公共服务建设中、医保制度改革中感受到党和国家为民利民政策的温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支持率和幸福指数。 突出问题导向,在保持实干奋斗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疑乃思之始,问乃学之端。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一切事物都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问题本身就是因条件不具备或因忽略而未解决的矛盾,影响或阻碍着事物的向前发展。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领域中关于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问题都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要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敏锐性,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使民生事业发展更稳、更快、更强;
要有面对问题的勇气、信心和决心,遇到问题不躲避、不掩盖,坚决整改、一抓到底,以整改问题的成效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要有举一反三、着眼长远的谋识,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建立完善防范问题的长效机制,在实干奋斗中破解民生难题,增进民生福祉。 突出创新导向,在坚持与时俱进中实现人民群众“福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日益强烈,唯有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开拓、锐意进取,才能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创造顺应民意符合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们依靠创新走到现在,也必将依靠创新赢得未来。民生工程是一项关系国运的重大工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人民福祉涉及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等众多领域和关键环节,不可避免遇到“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唯有创新求变、大胆求证,才能制定更多顺民心的政策,创造更多遂民愿的实绩。
从***“最好的年华”中悟为官之道(第2篇)
***总书记于3月22日赴福建考察调研。到福州时,他与市民亲切交流,深情说道:“我在福州工作了六七年,37岁到这里,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有很多体会。”***总书记曾在福建经历了近17年半的探索和实践,期间福建的发展也记录着他“最好的年华”,当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今日治国理政的重要源头活水,对于今天奔赴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来说同样受益匪浅。当代基层干部应学会从***总书记的工作经验中领悟为官之道,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为官当有为民情怀。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同志在福州时就大力倡导“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一路走来,一直在心中耕植深厚的为民情怀,备受中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做奋斗目标,始终心系百姓,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若脱离了群众,则如断了根的树木,失去了为官的信念,也无法继续成长。更多实用文稿,请加微信:ppmm628628。“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为官当有务实精神。***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他关心学校建设,不当挂名校领导,高效率高质量地解决具体问题,体现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基层业务繁、程序多,党员干部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要善于搭“便利梯”、不要设“阻拦槛”,发挥“云”优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工作不拖沓、不推诿,将群众的所需所想落实到地,以务实精神回应群众的期待,在一次次的真诚实干中筑牢群众信任的根基。 “廉者,政之本也。”为官当有清廉作风。***总书记多次告诫党员干部:“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他在福建工作期间为人正派清廉,多次牵头制定关于廉洁自律的相关规定,并亲身示范,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基层干部要认识到所贪之物皆为创造百姓福祉的本金,所腐之处皆因滥用谋求百姓利益的权力。若想百姓带笑颜,当知自身需清廉。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挡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不忘来时路,不负群众心。要清白为官、干净做事、老实做人,永葆公仆本色,彰显廉洁亮色! 基层干部应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里为民、务实、清廉,书写无愧于人民、不辜负初心的答卷。
用“文房四宝”书生意气涵养中华文化(第3篇)
3月22日,***总书记到福建考察,首站来到武夷山,这里是朱熹生活、著书、讲学的地方,是中华文化的发扬之所。***总书记首站来到武夷山朱熹园,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要用“文房四宝”的书生意气去涵养中华文化。
书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呼,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他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会更为深入,他们有着书生意气,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扬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伴随着书生意气发展至今,人人都浸染在书生意气当中,沾染了书生的文化底蕴。 用一支“妙笔”书写“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书生意气,做中华文化的担当人。“文房四宝”,笔是主角,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离不开笔在其中的担当作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自强不息”的,文人墨客多在笔下写着自强不息的诗词,无论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雄心壮志,还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史诗,亦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暮年志气,都是自强不息的鲜活代名词。我们需要“自强不息”的书生意气。有志气才能有发展,在文化的发展中,我们要做中华文化的担当人,努力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发自内心地认可中华文化,壮大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文化的内容形式,把中华文化打造成屹立在东方之巅的瑰宝,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用一块“浓墨”磨出“勤劳勇敢”家国情怀的书生意气,做中华文化的继承人。书画就是墨迹的显现,是一笔笔墨在书画上的留存。一块“浓墨”无疑是勤劳勇敢的,它总是在那儿转啊转,成为墨水后又在纸上不停舞动,没有歇时。中华民族自古是“勤劳勇敢”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道尽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说尽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在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书生意气没有过时。是家和国的体现。家和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要做中华的继承人,继承家国情怀,努力以“勤劳勇敢”的精神,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将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下来,让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依然大放光彩。 用一张“宣纸”容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书生意气,做中华文化的发扬人。纸是书画的载体,待写的宣纸等待现代人去填满。中华民族自古是“与时俱进”的,朱熹有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恰恰体现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带来生机活力这一哲学思想。中华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的书生意气。继承与发扬是互相联系的,在继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中华文化的发扬人,要加强中华文化的宣传力度,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带给所有人;
要发挥中华文化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取精粹去糟粕,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内容;
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大事好事出发,总结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民族精神新内涵。 用一方“厚砚”奠基“百折不挠”历久弥坚的书生意气,做中华文化的保护人。砚台是磨墨之处,承受着疼痛与辛苦,却是百折不挠的,越是古砚磨出的墨越是柔和均匀。中华民族自古是“百折不挠”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华文化需要“百折不挠”的书生意气。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许多磨难,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传承至今没有中断,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所带来的。我们要做中华文化的保护人,要构建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体制,继承并发扬好传统文化,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道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中华文化历久弥坚。
绘好生态“山水画” “一红一绿”皆思量
近日,***总书记以武夷山作为福建之行的首站,深入南平市武夷山考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情况。***总书记以身体力行,为我们擘画出坚持生态建设,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绘好生态建设的“山水画”,既要加强组织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也要推进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生态,做好“一红一绿”皆思量。
将历史与文化衔接、产业与生态共融、传统与创新结合,无论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治理方针,还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节约,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体现了***总书记对祖国河山的依恋、对绿色生态发展的考量。新时代的发展建设,要牢牢把握“生态发展”的“脉搏”,做好“山水”文章,厚植生态绿底,传承和发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绿色环境资源,创新和推动文化、产业、生态共融发展。为新时代发展擘画出“新貌”。
传承“红色基因”,为生态建设添一抹“红”。***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做好“山水文章”,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是画好“山水画”的“基础色”。加强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让生态治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党组织建设中“生根发芽”,通过重点规划、科学统筹,画好绿色发展“蓝图”,不断建强党组织公信力,带动生态建设有序发展;
推进文旅结合、创新发展的模式,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坚持树立好可持续发展理念;
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营造生态治理、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添砖加瓦”。通过传承“红色基因”,为生态建设添“动能”。
厚植“生态绿底”,为生态建设添一抹“绿”。“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发展理念,让环境保护意识植根在每一个人心中,转化到每一个生活日常里,为环境治理添一分力。推进生态治理,以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为平台,依托现有山水资源优势、保护好自然资源遗产,有序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优秀历史文化,为环境生态筑“新魂”。将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作为生态建设的目标,以创新治理人才为切入、以治理问题为导向、以科技推动为媒介,推进绿色发展数字化、多元化、创新化,打造“文化+旅游”“数字+生态”“文化+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
“绿,使中国青山常在;
红,使中国行稳致远。”既要发挥好“红色”治理的先进性,突出“领航”导向;
又要确保“绿色”生态持续发展,彰显河山“底气”。以这“一红一绿”为底色,绘出生态发展“山水画”。
筑牢“四个阵地”制高点 迈向“力行”新征途
近日,***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了DS学习教育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要求。纵览百年DS,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意蕴深远;
紧跟新时代要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宣言号召掷地有声。“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这也就凸显出“力行”的重要性、必要性。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勇担职责、砥砺初心,筑牢“红色阵地、移动阵地、网络阵地、微阵地”的制高点,迎战学史用史“风口”,确保DS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站稳“红色”阵地,标注DS育人“坐标”。红色阵地因其特殊的历史贡献和显著的历史地位,成为开展DS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我们党百年征途栉风沐雨、英勇战斗的第一阵地。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住红色阵地的制高点,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全景式”厘清历史脉络,深切体悟我们党夺取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把党的好作风好传统传承传播到干事创业中去。要坚持把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始终涵养“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的道德操守和精神境界,筑牢红色文化之“根”,赓续红色基因,增进“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以文化人”的本领才能,时刻把中共DS作为“提神醒脑”的“养料”、“强筋壮骨”的“燃料”。同时,领导干部要带头学DS、讲党课、用DS、作调研,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干部群众一道认识历史规律,不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激发更多群体在学史用史中的信仰力量,汲取在坚定正确方向、掌握历史主动中的斗争经验。
打造“移动”阵地,镌刻献礼百年“足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啄”得日军团团转的“麻雀战”……在我们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中,阵地“移动”以其独特的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为抢占有利地形、打好“主动仗”赢得了战机,也为新一轮革命战斗的最终胜利赢得了坚实支撑。同样,开展DS学习教育,镌刻在百年“足迹”中的民族精神、根植在百年初心中的文化记忆是无法磨灭和替代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宣讲团、思政队伍、青年创客人才和高校名师的综合优势,到群众中去,让群众发言,广泛开展“点单式”教学,倾注“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丰富情感和“听党话跟党走”的智慧力量,奏响DS学习教育“主打歌”,聚合力为党的建设根基永固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创新构建学史用史“移动”平台,在列车、公交、共享单车等交通运输载体上,打造出“民族精神”宣讲的专属车厢、特色空间,让群众在出行路上就如同经历一场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红色之旅”,踏寻先辈先烈“足迹”,铸立革命精神不朽丰碑,不断引发集体共鸣和深入思考,让“移动”阵地带领着群众一同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不断奋斗前进。
深耕“网络”阵地,提升为民办事“厚度”。DS学习教育要求中“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充分彰显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不变情怀,深情刻画了“用干部辛苦指数衡量群众幸福指数”的动人画面。当前,为民办实事的阵地不只局限于“面对面”,还有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掌上办”“万事通”等服务载体。各职能部门要深耕细耕“指尖上”政务服务的“责任田”,广泛宣传、主动认领、及时公开服务事项,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从改进作风办实事上彰显为民本色,从主动深入一线调研、提升办事效率中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要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下好学史用史“先手棋”,加大官方平台的宣传力度,利用“干部教育在线”“D建联盟”等载体,增进用党的理论实践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能力才干,提振“遵循党的发展规律”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掀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浪潮”,引领弘扬优良作风的“新风尚”。
严守“微”阵地,淬炼初心使命“纯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同一切损害党的健康肌体的言语行为作斗争,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也是让初心保质保鲜的制胜法宝。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下,旗帜鲜明明辨善恶是非,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克服“本领恐慌”,在修好“内功”的同时善修“外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同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起而行之站稳抵制虚无主义的“排头”,永葆党的先进性。要经受住“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对于“小微权力”规范运行的主动监管,离不开任何一个人的贡献付出,在学史用史中砥砺初心、强化使命,用务实干事、把实事办好的行动回应民生期待,主动接受和参与“微权”监管。同样,小事小节上能够体现为民“大担当”,党员干部要用“显微镜”放大“自查、他纠”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解剖麻雀,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念好“紧箍咒”、压实“高压线”、破除“心中贼”,以清正政风民风家风涵养浩然正气,在查摆不留“空白”、整治不留“死角”的强大指引下,不断涤荡心灵、净化思想、规范行为。
推荐访问:福建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3篇) 福建 心得体会 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