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3年《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

时间:2022-12-31 13:00:07 浏览量: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

  2、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3、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讨论交流、明确: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3、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五、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总之,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教时新课 标第 一网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第17—19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大致是:⑴宣布“最后一课”。⑵指出因循怠慢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⑶指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慢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亡国奴。“亡了国……钥匙”,意思是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就会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这些话,都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指导学生学习第21段。

  提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

  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⑴字贴像小*。⑵鸽子叫声。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指导学生学习第24—29段。

  提问: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的:首先写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再写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写韩麦尔先生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个情节有深刻的意义。这几个字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他的学生们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的心声,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口头练习

  把上习字课那段改为第三人称写法,再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学生准备。

  2、提问检查。

  3、补充讲解:本文是从小弗郎士的角度,以小弗郎士的口气来写的。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表现了小弗郎士这位法国儿童在失去国土后精神世界的变化,又真实而具体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位*的动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有力地表达了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小弗郎士的带有儿童的稚气的叙述,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动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

  小弗郎士

  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后来由于这是最后一课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2

  《最后一课》导学案答案

  一、读一读:

  序幕:(1—6)写小弗朗士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开端:(7—10)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发展:(11—23)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感受(课上)。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二、述一述(略)

  三、品一品:

  (一)品人物:

  1、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和心理。

  例如:心理描写:

  ①“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表达对被强迫学法语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的向往。

  ②“这可怜的人啊”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③“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朗士心

  显得崇高伟大。

  2、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变化原因:①小弗朗士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②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③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梦醒。

  3、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上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穿上节日的盛装,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和对祖国语言的眷恋。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法国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形象的告诉人们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

  动作描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拿起……,使出……,写了……”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面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

  4、小说以韩麦尔先生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品环境:

  ①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②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思想感

  的变化作好铺垫。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

  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课前预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活动

  活动一、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活动二、 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活动三、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拓展延伸 阅读自读课本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反馈练习:

  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__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邹边的领结,带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常的的____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划横线的语句*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 )( )(2)( )( )

  2.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我本来打算趁这一阵__(A.喧闹B.热闹C.喧哗)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2)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寻常的__(A.安静B.严肃C.肃静)的气氛。

  (3)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A安静B.严肃C.肃静)

  3.本文段通过各种异常现象的描绘,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请具体指出课堂上有什么异常现象?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扩展阅读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扩展1)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1

  目标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自我介绍)。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怎样学习语文。

  初二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刻--因为在初中阶段,它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在二年级进行的,我真诚地希望每一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在初一至初二*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达成。

  二、师生交流

  1、师:同学们经过从小学到初一的语文学习,对这一学科应该比较了解。

  哪些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说说你感兴趣的方面。

  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比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够得心应手?

  2、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概括为两大方面:⑴阅读(现代文、古文诗词)⑵写作

  3、教师简单讲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①.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②.有所取舍的精读。

  ③.美文、诗词的背诵。

  ④.定期整理读书笔记、摘抄。

  ⑤.通过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点滴,作为写作素材。

  ⑥.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

  三、讲故事激励

  ①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

  ②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③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四、如何学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3.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㈠、做好课文的预习:

  ①.标好自然段序号后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预习本上抄生字词,给生字注音、生词解释一遍,词语抄三遍。预习本第一行写课题,第二行开始写内容,抄生字词要标序号,预习作业题要写题号、抄好题目,空好位置作答。次日老师(小组长)课堂检查或者上交。

  ②.再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③.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㈡、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禁止一切违反课堂纪律的举动!

  ㈢、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及时掌握好字词,每篇课文字词上完后的第二天准备好听写,字词听写不能有错,(古诗文默写也不允许有错),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十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书上课后作业的,做在书上。练习册或者周报按要求完成,不能有空着不做的,一经发现,将此题抄写20遍。

  ㈣、其他事项:

  1. 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

  2.做个随笔集、摘抄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配点画。老师有安排则按老师要求做,如果没有就每周随笔1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3.按要求做好名著阅读。

  4.每人每天练习一篇钢笔字。

  5.背诵默写每个人都要过关,先找组长背,老师抽查,然后默写巩固。

  6.关于早读: (自由背诵古诗词/朗读训练) 、检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订正

  五、如何学语文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同学们,你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

  但是,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批改过你们的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我。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中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就此打住。

  中途换了一个老师,讲课风格也换了,同学怎么也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的。我虽然谈不上是个优秀老师,但自认是个善解人意认真负责的老师。准备好了,我热爱的课堂,我回来了!

  六、结束语

  希望大家都能证明自己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也希望你们用信心作桨,用坚持作帆,驾驶着知识的小舟,在老师的引导下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时光流转,逝者如斯,转眼我们又迎来了一个金色的秋季。相信不少同学仍然对暑假天堂般的生活恋恋不舍,为了给大家点时间找回学习状态,第一堂课,我们还是先进行一些热身活动,明天再正式进入八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八年级教室,面对着熟悉又陌生的你们,就即将开始的熟悉又陌生的八年级语文学习,我想第一个表达的词是感谢。感谢你们……

  (二)回顾:

  第一站:分享美景

  如果说,我们将人生比作是一场航海旅行,那过去的回忆便是我们旅途中所见到的风景。这一年的漫漫旅途中,一定有你难以忘怀的一幕幕,请你回忆,和我们分享与语文相伴的旅途中见到了的种.种美景。

  内容提示:

  1.沿途风景可以是过去一年的语文学习(学习经验、困惑)可以是暑假里的趣闻轶事,可以是你读过的一本好书……

  2.得到的启示要和“语文”相关

  举例:

  暑假我带七八年级的同学去北京、天津修学励志行。印象最深的是去居庸关爬长城,开始爬得非常轻松,但很快随着石阶越来越陡,越来越吃力,很多地方要手脚并用地爬。山势渐高,放眼望去,远处的长城就好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沿着青山盘旋直上,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雄伟,什么叫气势磅礴。这时我旁边一个孩子激动地大喊一声:啊——长城——!我们大家都心潮澎湃地等他下面怎么抒发他的万丈豪情。结果他来了一句:啊——长城真是好长好长啊……

  启示:词汇量的贫乏常常让我们难以表达内心真实所想,这就是我们常常的困惑:言有尽而意无穷。词不达意。难以抒发。难以名状

  第二站:同绘美景

  暑假的旅途中,或许你看到了巍巍山峦,或许你去遨游湛蓝大海,或许你漫步在烟雨江南,或许你欣赏了茫茫草原,但你一定还在书中看到了更多的美景。尤其是古诗词中更是描绘出一幅幅水墨画般有着无限诗意的风光......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进行预防灾害,防肺结核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二、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安全意识不强。

  2、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3、国家、*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4、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三、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四、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五、安全教育总结

  新学期开学以来,为提高六(2)班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预防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上好新学期第一堂安全课: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育:

  一是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时外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无安全保障的黑车、病车等。

  二是教育学生谨防发生在身边的伤害事故,用血淋淋的事例教育学生*时严格遵守《守则》《规范》,远离学生伤害事故。

  三是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严防水痘、腮腺炎等春季传染病的发生,若有发烧症状的及时自觉就医等。

  同时,给学生上的安全第一课,坚持安全第一,落实安全措施的原则,着重进行防水、防电、防火、防毒、防骗、防病等知识的宣传及交通法规、卫生知识、安全常规等知识教育,切实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的能力,为全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4

  目标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自我介绍)。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怎样学习语文。

  初二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刻--因为在初中阶段,它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在二年级进行的,我真诚地希望每一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在初一至初二*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达成。

  二、师生交流

  1、师:同学们经过从小学到初一的语文学习,对这一学科应该比较了解。

  哪些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说说你感兴趣的方面。

  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比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够得心应手?

  2、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概括为两大方面:⑴阅读(现代文、古文诗词)⑵写作

  3、教师简单讲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①.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②.有所取舍的精读。

  ③.美文、诗词的背诵。

  ④.定期整理读书笔记、摘抄。

  ⑤.通过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点滴,作为写作素材。

  ⑥.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

  三、讲故事激励

  ①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

  ②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③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四、如何学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

  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

  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3.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㈠、做好课文的预习:

  ①.标好自然段序号后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预习本上抄生字词,给生字注音、生词解释一遍,词语抄三遍。预习本第一行写课题,第二行开始写内容,抄生字词要标序号,预习作业题要写题号、抄好题目,空好位置作答。次日老师(小组长)课堂检查或者上交。

  ②.再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③.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㈡、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禁止一切违反课堂纪律的举动!

  ㈢、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及时掌握好字词,每篇课文字词上完后的第二天准备好听写,字词听写不能有错,(古诗文默写也不允许有错),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十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书上课后作业的,做在书上。练习册或者周报按要求完成,不能有空着不做的,一经发现,将此题抄写20遍。

  ㈣、其他事项:

  1. 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

  2.做个随笔集、摘抄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配点画。老师有安排则按老师要求做,如果没有就每周随笔1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3.按要求做好名著阅读。

  4.每人每天练习一篇钢笔字。

  5.背诵默写每个人都要过关,先找组长背,老师抽查,然后默写巩固。

  6.关于早读: (自由背诵古诗词/朗读训练) 、检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订正

  五、如何学语文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同学们,你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

  但是,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批改过你们的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我。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中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就此打住。

  中途换了一个老师,讲课风格也换了,同学怎么也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的。我虽然谈不上是个优秀老师,但自认是个善解人意认真负责的老师。准备好了,我热爱的课堂,我回来了!

  六、结束语

  希望大家都能证明自己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也希望你们用信心作桨,用坚持作帆,驾驶着知识的小舟,在老师的引导下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扩展2)

——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教学反思?3篇

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于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时间多,而韩麦尔先生则匆匆而过,甚至连分析后的板书都没顾上写,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从同仁那里学到了许多: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

  总之,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的提升。

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教学反思?2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人学日语,让*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小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扩展3)

——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永 久 的 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扩展4)

——八年级语文教案《观潮》5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观潮》1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协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既而:一会儿。出:来到。倏尔:一会儿。

  皆:都。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夸能:夸耀才干。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考虑: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身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1、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⑴水潮:

  (伟)

  远 近

  色 声 形

  小 大

  ⑵人潮:

  (奇)

  数百、四起、山崩、无迹 宏大

  数百、溯迎、鲸波万仞、百变、略不沾湿 能

  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闲 荣

  2、人因所赏景之美愈多,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请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一次来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钱塘江潮美景。

  五、课外延伸

  请赏析文中杨诚斋(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美丽可爱、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起阅读的航船,向着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八年级语文教案《观潮》2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学生自主完成。

  2、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八年级语文教案《观潮》3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

八年级语文教案《观潮》4

  [教学目的]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

  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 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________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 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 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八年级语文教案《观潮》5

  【教学理念】

  【识字学词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时的识字教学

  (一)字音教学

  (二)字形教学

  (三)生词教学

  二、精读课文时的词语教学

  (一)片段一对大潮的描写

  1、3-4自然段,作者描写了大潮到来时的情景,请找出表达“远听潮声-大潮初现-近观大潮”作者感受的主要词语。

  2、指导想象:先引导学生依据文字描述从声、形两个方面去想象。再用挂图或多媒体丰富想象。

  (1)远听潮声,作者好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大潮初现,作者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近观大潮,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对词语的理解,要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挂图等直观方法展开想象,从而把词语具象化、感性化、语境化,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

  3、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修改导游词: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响声。过一会儿,大潮出现,很快,离我们近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来越近,浪会更急,声音会更响。

  要求:把导游词说具体,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在运用中理解,是词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片段二:对观潮人的描写

  1、课题是《观潮》,这就告诉我们,课文不仅写大潮,还描写观潮的人群。默读课文,把描写观潮人群的词语找出来,想想从中体会什么。

  2、学生默读、画句。

  3、展开想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1)在等待观潮时,人们怎么等待,你体会到什么?(从“昂首东望”可以体会人们焦急等待大潮涌来的心情)

  (2)在远听潮声时,人们有什么表现?你体会到什么?(从“人声鼎沸”可以体会到人们远远听到潮声的激动心情)

  (3)大潮初现,人群又出现怎样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从“人群沸腾”可以体会人们看到大潮初现的激动心情)

  (4)“人声鼎沸”“人群沸腾”两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人声鼎沸”侧重于“声”,即人们互相传告”;“人群沸腾”,表现人们看到大潮到来时欢呼雀跃的情景,既有“声”,又有“形”,所表达的激动程度有区别,位置不能互换。

  (《观潮》,既写“潮”,又写“观”。教学中不能忽略对描写观潮人的词语的理解。这也体现了教学的精细处。)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扩展5)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导入激趣:钢琴曲《雨的印记》下,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2、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淌汗(t?ng)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舀米(y?o)

  尴尬(gān’gà) 聊天(liáo) 撬石板(qiào) 硌(gè)了一下

  3、生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①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②提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板书:线索——台阶、人物——父亲)

  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③追问:建新屋,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详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明确:文章的详略由中心定。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略写,造台阶详写。

  二、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悟父亲。

  (师: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父亲形象。)跳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找出你印象深刻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叹台阶

  提问:

  1、父亲造屋原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从这,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人?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也就高——文眼。台阶——地位——尊重,父亲——要强、不甘人后)。

  板书:叹台阶——有志气、不甘不后

  (二)造台阶

  提问:

  1、父亲为建九级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拾瓦、塞角票,积铢累寸。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

  2、出示图片一、二,猜猜内容,与课文造台阶部分的哪个段有关。

  图一:渴慕图,写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

  提问: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你来说说父亲的心理。

  明确:神态描写。专注的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早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传神。分析人物描写,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瞧瞧人家的,那才叫气派。这辈子,我也要建一栋九级台阶的房子,叫大人小孩都神气神气。咱身体好,有的是力气,拼命干,早晚都有攒够钱的那天!

  图二:高兴图。动工时,父亲忙前忙后,干到半夜,不辞劳苦,乐在其中。台阶造好了,他那个高兴劲当然是别提了。

  提问:不过,课文写的高兴与这幅图相同吗?课文是怎样写的?(尴尬的笑)。体会一下,他的这种神情有什么特色?

  (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情感体验·模仿秀:哪个同学愿意来模仿一下父亲的笑?

  板书:造台阶——不怕艰辛 乐在其中

  (三)坐台阶:

  1、提问: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不对劲、不自在。台阶低、地位低,父亲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他反而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了。)

  追问:那他最后坐到了哪?(门槛上——多朴实的人啊,这就是我们*的农民,特谦卑。)

  2、提问:那他的身体呢?(累跨了)。有什么表现?(挑水闪腰,很少跨了家门,若有所失)

  3、出示图三:失落图。品析:若有所失 这人怎么了?

  明确: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不所失。

  这人怎么了?——没怎么,奋斗一生,愿望实现,心满意足,但不经意间,曾经体壮如牛的自己却老了,从不知苦累的自己竟不能干活了,连水也挑不动了,一时间,精神支柱也倒了,内心有着许多的失落、惆怅、沮丧,真是无法言说。但从中,我们分明可看到父亲的倔强、不服老!——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板书:坐台阶——不自在 若有所失。

  4、总结父亲形象:

  父亲

  (不自在)

  踏黄泥

  编草鞋

  坚

  吹柴 韧

  生 不

  种田 命 拔

  的

  塞角票 高 艰

  度 苦

  捡卵石 创

  业

  拾瓦

  捡砖

  父亲

  (觉太低) 地位 尊重

  一生勤劳 *凡伟大

  三、深入挖掘——回首台阶 探究父亲

  师:的确,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发展中*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但他一辈子的奋斗,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子,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

  1、提问:造房子为何用了大半辈子?(穷——创业艰难)

  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勤劳、要强的父亲这么艰难?

  (建一栋房子建到人老,说明经济发展缓慢,建材是捡来的,钱是一角角存起来的,辛苦卖一担柴1.5元,这一切说明经济落后。)

  2、师总结:小说告诉我们,父亲的创业之所以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3、那么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寄予了什么感情?

  (对父亲的优秀品质——崇敬。对父亲一辈子的艰辛和*农民特有的谦卑——怜悯。对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寄予了希望。)

  4、写作技巧探究:(围绕中心选材,安排详略的重要)

  提问:对老屋三级青石板的描写能删去吗?

  明确: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粗糙——经济条件差

  我跳上跳下——年幼,盖好新屋时,已长大。说明建屋所用时间长。

  脚板——终年辛劳,家庭贫困。

  四、拓展延伸——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师:好的文章具有感染力,能打动人,亲爱的同学们,你被课文里的父亲感动了吗?你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了吗?老师不由自主的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1、我说我父:①师说自己的父亲。

  ②引导生说自己的父亲,了解父亲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能体现父亲的追求、品格、做人原则,或是讲讲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要求:抓住父亲某个令你感动难忘的特点,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作业:日记《我的父亲》。注意选材立意。

  3、总结全文: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眼里,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让我们说声:父亲,您辛苦了,感谢您。把这首歌送给他们,好吗?

  音乐:刘和刚 《父亲》。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2

  1、教学设想:小说《台阶》叙述了父亲——一位普通农民为盖新屋而辛劳一生的故事,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八年级学生对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也有一些方法。教授本课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一步传授阅读的方法,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②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5.课前预习

  识记生字词,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都爬过台阶吧,望着高高的台阶,我们会想什么?是啊,爬台阶的确是件挺累的事,所以爬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台阶低一些。可是呢,偏偏会有人希望自家门前的台阶高一些多一些,到底是怎样的人会有这种想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

  二 台阶的故事——概说故事情节:

  师:大家事先都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下面老师就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三 台阶上的父亲——概说人物形象

  《一》浅谈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师:把握了故事情节,我们就会对小说中“父亲”这个主人公有个初步印象。接下来,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对“父亲”的印象。用一句话表达,如:“父亲是个……的人”。

  〈二〉点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下面,老师先指定一些语句,大家细心揣摩,看看这些语句使你对“父亲”这一人物有了怎样的了解。

  为提高效率,每组重点点评一处:第一组点评第6和7自然段;第二组点评第13自然段;第三组点评第19自然段;第四组点评第21自然段:第五组点评第30段。用5分钟时间,先自己体会,再小组交流。本组的问题考虑完后,有时间可以再思考其它组的"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所点评的那些语句涉及到对“父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当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写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请大家再找出一两处,谈谈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学生在书本上做旁批后发言)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前面大家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小说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要强、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劳、谦卑、执著……的人。

  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有以下收获:第一,知道本文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他淳朴、要强、坚韧……,第二,学会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有表现力的语句仔细揣摩,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再尝试学习本单元的另外几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四、台阶下的思考

  师过渡:“小说的任务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从而改造生活。”同学们,大家结合小说写作的背景来研究一下,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作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派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文中写了一个父亲,可他又是许许多多个父亲,他们耗尽一生的心血只是为了盖一座新房,给儿女成家立业。(《父亲》音乐响起)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们看来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起我们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成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作业:假如你就是文中这位父亲的子女,请以“父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个片段

台阶八年级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学习重难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凹凼()尴尬()烦躁()涎水()门槛()

  啃()黏性()蹿()撬()磕()揩()

  茬()筹划()晌午()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 ”记叙了父亲为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

  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学习研讨

  3、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把握文意。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本文中“我”家乡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讨论下面问题。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解?

  5、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拓展学习

  6、比较一下,《台阶》与《背影》在命题立意上有何不同。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扩展6)

——八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3篇

八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1

  1、又一个暑假过去了,假期里你都干些什么了?有什么收获和感触? 导入:

  2、新学期开始了,回顾过去,你在语文学习方面积累了什么经验?还有什么困惑?需要老师的什么帮助?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在这里对全体同学进行安全教育活动:

  一、交通安全

  1、要遵守交通法规, 按规行车

  2、骑自行车时,特别要有刹车是否安全。不脱把骑车,不骑“英雄”车,不跳车,不扒车,不乘坐“三小车”,不骑摩托车。

  3、不乘坐黑车,因为黑车是“三无”车,有诸多不安全系数,出了安全问题,费用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赔偿。

  4、向家长宣传交通法规,增强交通安全意,减少交通事故。

  二、食品卫生安全

  现正逢春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各个同学要注意身体,要求每个同学做到:

  1、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常洗头、常洗衣服、常剪指甲,被褥要整洁并要常晒。

  2、加强体育锻炼,按时集队、跑步或做操,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3、不提倡吃零食,更不要吃不卫生的食品,以防因吃不卫生的食品而引发疾病。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讲究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抛包装袋、废纸等杂物。保持室内整洁卫生,每天开门开窗,保证室内通风。

  三、校园安全

  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具体而言:

  1、禁止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工具进入校园。

  2、禁止携带火种进入校园。如:鞭炮、打火机等。

  3、禁止玩耍有危害性的玩具进入校园,如小枪、*等。

  4、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能寻衅滋事,引发矛盾。

  5、禁止攀爬高层和危险物。

  6、禁止在池塘边、小桥上玩耍。严禁私自下河下塘洗澡。

  7、安全用电,禁止私自安装电源。

  8、禁止在校园追逐、打闹、嬉戏合作危险游戏。

  9、禁止到危险建筑物周围玩耍。

  10、禁止在楼道上逗留,上下楼要有秩序。

  四、疾病医治

  1、生病要及时报告老师,以便及早治疗。

  2、患传染病的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诊所隔离治疗。

  各位同学,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严格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纪守法,时时注意安全,事事注意安全。

  最后老师送给你们的祝愿是:**安安生活,,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

八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2

  时间:

  地点:八年级(1)班教室

  主题:磨砺青春 播种理想

  目的:确定目标责任,端正思想态度,调整心态,进入正常学习轨道

  参加人:全体学生

  主持人:班主任

  一、班主任新学期寄语

  经过一个*安愉快的寒假,我们又回到了快乐的大家庭,新年的鞭炮还在耳边,新学期的号角又已吹响,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你们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高兴,哪怕只有一点点;你们的每一次团结都让我难忘,哪怕还有点小磨擦;你们的每一个荣誉都让我骄傲,哪怕它在别人眼里无关紧要。

  作为老师,在自豪的同时,我也想告诉大家:学习是一种以勤为阶梯的攀登,学习是一种以苦作舟的远航,只有肯吃苦、勤思考、善钻研的同学,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习中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苦恼,只有不断的付出才能收获成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学期开学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满怀信心走向成功。怎样争取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呢?在这里,我向同学们提议:

  第一,树立一个信心:我能我行。自信心对我们的学习很重要。我们读书学习,需要有决心、有信心、有行动。在这儿要送大家三句话:“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

  第二,创立一种学风:认真刻苦。凡事从“认真”开始,认认真真地读书,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做作业。学业成功的过程离不开勤奋和刻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格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第三,培养一个习惯:自觉自愿。学业进步,贵在自觉。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学校、我们班同样有一些规矩和要求。同学们要自觉自愿遵守中学生守则和校纪班规,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成功的秘密在于,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把握住它的准备。对于那些懒惰者来说,再好的机遇,也是一文不值;对于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人来说,再大的机遇,也只会彰显他的无能和丑陋,使他变得荒唐可笑。

  你在为什么做准备,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运用好自己的智慧,正确的方法,良好的心态,好好的为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来到的机会,做起准备吧!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让我们同心同德,协手并肩,耕耘信念,耕耘希望,耕耘热情,耕耘活力,耕耘爱心,耕耘顽强……我们坚信:八(1)班定然会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二、寒假生活小结:个别发言

  三、新学期畅想:个别发言后每人写一篇主题周记

  八年级开学第一课班会课课件2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①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②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③注意公共场所礼仪,不要大声喧哗,保持环境卫生,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等。

八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 进行预防灾害,防肺结核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二、 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 芦南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安全意识不强。

  2、 班级举例

  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3、 国家、*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4、 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三、 中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 学生讨论。

  2、 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 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 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四、安全教育总结

  新学期开学以来,为提高四年级一班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预防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上好新学期第一堂安全课: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育:

  一是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时外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无安全保障的黑车、病车等。

  二是教育学生谨防发生在身边的伤害事故,用血淋淋的"事例教育学生*时严格遵守《守则》《规范》,远离学生伤害事故。

  三是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严防水痘、腮腺炎等春季传染病的发生,若有发烧症状的及时自觉就医等。

  同时,给学生上的安全第一课,坚持安全第一,落实安全措施的原则,着重进行防水、防电、防火、防毒、防骗、防病等知识的宣传及交通法规、卫生知识、安全常规等知识教育,切实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的能力,为全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扩展7)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历史故事导

  2、作家及历史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

  1、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如: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

  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4、讨论:

  《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5、配乐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拓展延伸:

  举办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2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屈原呼唤雷电,怒斥土偶,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象征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简短灵动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美,更像是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波的交响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预习要求】:

  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

  【教学过程】:

  1、导入: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

  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

  ⑶朗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提示: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⑷全文何处在歌颂追求光明的风雷电?(1—8)何处在痛斥黑暗?(9—11)在这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句,反复强调了什么?(“烧毁”,毁掉黑暗,赢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后两节(12、13),同样也有着过渡句,提到了谁?(“河伯”)这一节中两次提到河伯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后一个就是为他辩诬的扮演河伯的演员)实际上,屈原在这里描述了现实的黑暗,而在最后再一次呼唤“毁灭”这个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总结。

  3、指导朗读,品读文本。

  ⑴刚才我们所归纳的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呢?我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

  ⑵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扩展8)

——梵高传八年级语文教案

梵高传八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梵高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

  2、了解文学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3、提高语言的品味能力。

  二、教学步骤: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活动内容]

  [多媒体出示梵高自画像]

  是的,他就是荷兰著名的画家文森特梵高。他的一生可谓是多难而又传奇的,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创新,他倾注了巨大的激情和超常的努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梵高,了解他的创作,了解他的生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多媒体出示并简介梵高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请同学们欣赏一些优美画面,从你的表情中我能读出惊叹和赞美,在今天,梵高的哪一幅画不是价值连城呢?可谁又知道,当年的梵高为了创作,经受了多大的苦难?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速度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发言,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出示油画《吃土豆的人》。

  (四)、精读品味,了解梵高。

  本文介绍了梵高创作油画《吃土豆的人》的过程,再次精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文字,介绍一下这幅画的内容及含义。

  2、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了描写?在文中做一下勾画,并大声读给我们听。

  3、这是一篇文学传记,语言风格与评传有很大不同,请同学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品味语言,用“我发现_____一词(字句)用的好,好在它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话。

  多媒体出示范例:我发现“狂”一字用的好,好在它写出了梵高的创作激情。

  学生轮流回答后教师总结文学传记的特点。

  (五)、走近梵高,和伟人对话。

  1、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已经了解了梵高,了解了他的作品。那麽,你感受到了梵高的什麽精神,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交流后各抒己见,多媒体出示小结]

  2、和伟人对话:在凡高所具有的精神品之中,给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些?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一谈,对梵高说说你的心里话。

  (六)、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梵高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铸就了属于自己的金字塔,站在了艺术殿堂的顶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又有何理由如此怠惰?我们是该做些什麽了,我相信,如果你做了,那麽,不久的将来,你定会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高点!

推荐访问:一课 八年级 语文教案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3篇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1 《最后一课》八年级语文教案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