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杠杆科学》说课稿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2-12-31 13:15:04 浏览量: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1  【说教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杠杆科学》说课稿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杠杆科学》说课稿3篇【通用文档】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1

  【说教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认识杠杆,并找出三个点;会使用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说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带钉子的木板,启发学生将钉子取下来(选择工具);

  2、出示开瓶器和饮料,学生体验使用开瓶器开启饮料瓶的过程;

  3、结合以上两个体验过程,和剪刀、钳子等工具,以及跷跷板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二、认识杠杆

  1、通过其中一张图片,描述“杠杆”的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并介绍撬棍上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尝试找其他工具上的三个点。

  3、让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螺丝刀拧螺丝,擀面杖等)

  三、研究杠杆的科学

  1、出示杠杆尺和使用说明书,演示组装杠杆尺。

  2、介绍实验方法(杠杆尺左边看成阻力点,右边看成用力点)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4、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5、总结实验结论:

  (1)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小结本课内容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以及杠杆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杆的三个点。下节课我们将用本节课的知识将我们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整理杠杆类工具。

  【说教学反思】

  教学借用动画片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进行学习,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验中学生基本能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

  1、认识杠杆;

  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篇(扩展1)

——《杠杆的科学》教案3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杠杆的科学》教案2

  【说教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杠杆,并找出三个点;会使用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说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带钉子的木板,启发学生将钉子取下来(选择工具);

  2.出示开瓶器和饮料,学生体验使用开瓶器开启饮料瓶的过程;

  3.结合以上两个体验过程,和剪刀、钳子等工具,以及跷跷板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二、认识杠杆

  1.通过其中一张图片,描述“杠杆”的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并介绍撬棍上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尝试找其他工具上的三个点。

  3.让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螺丝刀拧螺丝,擀面杖等)

  三、研究杠杆的科学

  1.出示杠杆尺和使用说明书,演示组装杠杆尺。

  2.介绍实验方法(杠杆尺左边看成阻力点,右边看成用力点)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4.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5.总结实验结论:

  (1)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小结本课内容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以及杠杆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杆的三个点。下节课我们将用本节课的知识将我们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整理杠杆类工具。

  【说教学反思】

  教学借用动画片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进行学习,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验中学生基本能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杠杆的科学》教案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临川实验小学的万国奇,我说课的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杠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天*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下一步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难点:找出科学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说教法:

  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呢?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杠杆概念以及应用。

  说学法:

  学生要学好这一课,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安排相关情景与三个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机会。

  2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六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

  (一)初步认识杠杆

  开展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在利用使用工具打开。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使学生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

  开展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讲台上放置俩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认识杠杆中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二)开展活动三,研究杠杆的作用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 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并发挥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规律揭示阿基米德为什么会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运用了 “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

  (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活动: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八)、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篇(扩展2)

——《杠杆》说课稿3篇

《杠杆》说课稿1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引入新课。讲述故事前,通过简略介绍阿基米德的成就,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接下来结合图片讲述阿基米德“撬地球”的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发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的位置叙述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近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近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想。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3、集体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因为这是一个随机组合收集数据的实验,所以挂几个勾码、挂在哪个点上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选择,制订计划时,只需明确用杠杆尺做实验,怎样是省力,怎样是费力。根据学生分析数据能力还不太强的实际情况,为便于学生能较容易的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整理器材的习惯。

  5、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激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时的良好习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杠杆的秘密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不费力: 左边(阻力点) 勾码个数 阻力点到支点距离 右边(用力点) 勾码个数 用力点到支点距离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表述、动手操作、数据的整理分析等方面能力能得到提高,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杠杆》说课稿2

  科学探究:杠杆的*衡条件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

  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四、教学重点

  利用杠杆的*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六、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七.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较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1)通过让学生画跷跷板动力臂和阻力臂,引出如果跷跷板要在水*位置*衡的时候,什么方法最有效?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果跷跷板要*衡,是否与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有关?杠杆要*衡,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觉感受,引发学生猜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位置*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位置*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多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留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

  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4.杠杆的应用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九.布置作业

  1.P169 第1、2、3 题。

  2.利用筷子、塑料盖、细线和小重物制作一架小杆秤。通过制作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杠杆》说课稿3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引入新课。讲述故事前,通过简略介绍阿基米德的成就,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接下来结合图片讲述阿基米德“撬地球”的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发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的位置叙述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近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近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想。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3、集体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因为这是一个随机组合收集数据的实验,所以挂几个勾码、挂在哪个点上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选择,制订计划时,只需明确用杠杆尺做实验,怎样是省力,怎样是费力。根据学生分析数据能力还不太强的实际情况,为便于学生能较容易的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整理器材的习惯。

  5、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激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时的良好习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杠杆的秘密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不费力: 左边(阻力点) 勾码个数 阻力点到支点距离 右边(用力点) 勾码个数 用力点到支点距离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表述、动手操作、数据的整理分析等方面能力能得到提高,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篇(扩展3)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菁选3篇)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以及斜面等简单机械。在前一节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及特点。教材从两个部分安排设计: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2、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和理解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理解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亲历实验过程,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丝,用镊子夹棉球,等等。我们的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时,本节课的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的工作特点,从而认识杠杆。

  三、说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知识的类比迁移:在教学杠杆有三个点的基本概念时,先让学生感受用撬棍撬动讲台的必要条件,再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杠杆的三个点。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实验操作:科学学科的知识都是从无数的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本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杠杆的省力规律时就让学生利用杠杆尺来反复验证,在收集并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在学生都积极参与,保留个性并能充分表达见解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有一台杠杆尺,,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景:

  师: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搬讲台)

  生: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

  师: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二)、认识杠杆

  1、学生观察教材P4插图,结合文字解决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等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学来理解知识要点)

  2、教师示范画杠杆结构示意图。(从直观的例子中引出抽象的知识)

  3、教师展示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三个点的位置。

  4、判断教材中的六种工具是不是杠杆。 。(是为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学生说明理由时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杠杆工具的三个点)

  (本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环节中对于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边学边练,学以致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落实。)

  (三)、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1、学生猜想: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

  2、实验探究,采集数据:

  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不进行提示,而由学生自主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解决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比如,在实验中应该收集什么数据;在钩码的数量和离支点的距离上由学生确定,引导学生多次实验后,在一起来整理。

  3、数据处理,分析归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寻找和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的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向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亲历了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尝试了“猜想、实验、论证、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总结交流、取长补短:

  由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谈在本次实验中的操作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启示等。学生实验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败了也并不可怕,鼓励学生只要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也是一种成功,所以评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2

  说教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杠杆,并找出三个点;会使用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说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带钉子的木板,启发学生将钉子取下来(选择工具);

  2.出示开瓶器和饮料,学生体验使用开瓶器开启饮料瓶的过程;

  3.结合以上两个体验过程,和剪刀、钳子等工具,以及跷跷板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二、认识杠杆

  1.通过其中一张图片,描述“杠杆”的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并介绍撬棍上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尝试找其他工具上的三个点。

  3.让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螺丝刀拧螺丝,擀面杖等)

  三、研究杠杆的科学

  1.出示杠杆尺和使用说明书,演示组装杠杆尺。

  2.介绍实验方法(杠杆尺左边看成阻力点,右边看成用力点)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4.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5.总结实验结论:(1)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2)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3)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小结本课内容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以及杠杆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杆的三个点。下节课我们将用本节课的知识将我们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整理杠杆类工具。

  说教学反思

  教学借用动画片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进行学习,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验中学生基本能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以及斜面等简单机械。在前一节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及特点。教材从两个部分安排设计: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2、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和理解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理解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亲历实验过程,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丝,用镊子夹棉球,等等。我们的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时,本节课的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的工作特点,从而认识杠杆。

  三、说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知识的类比迁移:在教学杠杆有三个点的基本概念时,先让学生感受用撬棍撬动讲台的必要条件,再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杠杆的三个点。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实验操作:科学学科的知识都是从无数的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本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杠杆的省力规律时就让学生利用杠杆尺来反复验证,在收集并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在学生都积极参与,保留个性并能充分表达见解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有一台杠杆尺,,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景:

  师: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搬讲台)

  生: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

  师: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二)、认识杠杆

  1、学生观察教材P4插图,结合文字解决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等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学来理解知识要点)

  2、教师示范画杠杆结构示意图。(从直观的例子中引出抽象的知识)

  3、教师展示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三个点的位置。

  4、判断教材中的六种工具是不是杠杆。 。(是为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学生说明理由时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杠杆工具的三个点)

  (本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环节中对于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边学边练,学以致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落实。)

  (三)、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1、学生猜想: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

  2、实验探究,采集数据:

  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不进行提示,而由学生自主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解决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比如,在实验中应该收集什么数据;在钩码的数量和离支点的距离上由学生确定,引导学生多次实验后,在一起来整理。

  3、数据处理,分析归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寻找和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的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向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亲历了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尝试了“猜想、实验、论证、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总结交流、取长补短:

  由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谈在本次实验中的操作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启示等。学生实验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败了也并不可怕,鼓励学生只要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也是一种成功,所以评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篇(扩展4)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3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2

  今天下午的自习课,决定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较成功,所以对今天的课信心满满,让学生拿走实验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对于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行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衡。

  4、观察杠杆省力时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作比较,看能发现什么共同点;依次找出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时的共同点。完成这四步,学生难道还不会?那就得让会的去教不会的了。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篇(扩展5)

——《杠杆的科学》评课稿3篇

《杠杆的科学》评课稿1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杠杆的科学》一课。王老师以亲切温柔的语气,自然大方的教态带领学生探究杠杆的秘密,而我也以一位学习者的角度听王老师的课。对于一位教学经验尚不足的青年老师来说王老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借鉴。

  1、上课伊始老师先创设了开铁盒盖的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水到渠成的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演示开铁盒盖的同时带领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和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学生轻而易举地接受了这一概念。兴趣是学习科学的动力,但是产生动力的源头是学习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究的。

  2、科学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探究。而探究并不是学生盲无目的的进行探究,是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带着任务和目的进行探究。这节课实验探究前老师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进行演示操作,再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在此过程老师的语言简练,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紧然有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实验记录表设计得清晰明了,因此学生实验后汇报干脆利落。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结果发现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未知者探究过程可能盲无目的,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很重要的过程。

  3、让知识回归现实。这节课中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后,老师通过呈现生活图片让学生辨认是否杠杆,并找出杠杆的.三要素,同时呈现生活中的实物,如老虎钳、羊角锤、天*等带领学生认识变形杠杆。最后,学生探究出杠杆的秘密后,老师又联系实际,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杠杆的现象,从而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正是让知识能够学习致用吗?

  科学课的最大不同就是还须实验探究,科学讲究的是严谨与真实。我认为科学教师应该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求真的科学精神。我想一堂精彩的科学课背后不仅仅是备好课,在备好课的同时更离不开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作为科学探究的引导者,要引导好学生探究,就得自己先探究。教师在探究过程不仅要考虑实验的成功,而且要考虑可能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篇(扩展6)

——大班科学说课稿《水的变化》3篇

大班科学说课稿《水的变化》1

  说活动来源:

  “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近日,又和孩子们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个孩子说:“老师,爸爸说我们人类要保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没有了”。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讨论:“不是的,水是从大海里来的,大海很大,不会没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们用的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水哪里来的?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谁会用完吗?怎样让水用不完?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嘴里问出来,也预示着孩子对生活中的水资源有了一定的兴趣。抓住这个孩子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教育点,故预设了本次活动。

  说活动价值: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定位: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第三组观看视频——“处理脏水要到专门的水处理厂,运用一些大型的工具,经过一次次的过滤最终才变成生活中能用的水”。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时关注各小组的记录方式,帮助幼儿知道记录也是很好的交流表达方法,同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总结。

  教师对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幼儿清楚地知道寻求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通过活动总结出:水变脏的容易和脏水变干净的困难,知道珍惜水资源,知道少使用化学物品,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延伸活动。

  护水小卫士: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或者做不到保护水资源,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护水小卫士,提醒大家:你认为可以告诉他们什么话呢?如:水龙头,拧小些,节约水,好处大。洗碗少用洗洁精,身体健康好处多等等,与幼儿一起制作成护水标语,贴在班级、校园里。

  说活动亮点:

  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有了水才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当人们人人都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后,我们的环境恶化的脚步才可能越走越慢,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灿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种下一棵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保护环境”的愿望能最终实现,使地球母亲越来越健康美丽。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

  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说说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开门见山,提出第一个疑问: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体、植物、地下、瓶子里)帮助幼儿建立水资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概念,为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埋下伏笔。紧接着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个疑问: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经验,了解水是循环利用的。提出第三个疑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时通过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幼儿感知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亲自体验清水很快变脏的过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动的重要设疑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利用的,那么我们用下来的脏水怎样才能再用呢?

  2 、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

  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

  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

  3是现场实验水过滤的过程。

  要求三个小组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将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供交流材料。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其主要目的

  1是帮助幼儿知道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

  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材料过滤,代价很高。”

大班科学说课稿《水的变化》2

  说活动来源:

  “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近日,又和孩子们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个孩子说:“老师,爸爸说我们人类要保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没有了”。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讨论:“不是的,水是从大海里来的,大海很大,不会没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们用的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水哪里来的?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谁会用完吗?怎样让水用不完?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嘴里问出来,也预示着孩子对生活中的水资源有了一定的兴趣。抓住这个孩子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教育点,故预设了本次活动。

  说活动价值: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定位: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第三组观看视频——“处理脏水要到专门的水处理厂,运用一些大型的工具,经过一次次的过滤最终才变成生活中能用的水”。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时关注各小组的记录方式,帮助幼儿知道记录也是很好的交流表达方法,同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总结。

  教师对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幼儿清楚地知道寻求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通过活动总结出:水变脏的容易和脏水变干净的困难,知道珍惜水资源,知道少使用化学物品,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延伸活动。

  护水小卫士: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或者做不到保护水资源,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护水小卫士,提醒大家:你认为可以告诉他们什么话呢?如:水龙头,拧小些,节约水,好处大。洗碗少用洗洁精,身体健康好处多等等,与幼儿一起制作成护水标语,贴在班级、校园里。

  说活动亮点:

  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有了水才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当人们人人都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后,我们的环境恶化的脚步才可能越走越慢,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灿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种下一棵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保护环境”的愿望能最终实现,使地球母亲越来越健康美丽。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

  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说说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开门见山,提出第一个疑问: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体、植物、地下、瓶子里)帮助幼儿建立水资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概念,为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埋下伏笔。紧接着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个疑问: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经验,了解水是循环利用的。提出第三个疑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时通过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幼儿感知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亲自体验清水很快变脏的过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动的重要设疑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利用的,那么我们用下来的脏水怎样才能再用呢?

  2 、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

  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

  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

  3是现场实验水过滤的过程。

  要求三个小组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将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供交流材料。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其主要目的

  1是帮助幼儿知道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

  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材料过滤,代价很高。”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篇(扩展7)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杠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教学设计1

  科目

  物 理

  班级

  教师

  课题

  杠杆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杠杆的*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衡条件。

  难?点

  力臂的确定及画法、杠杆的*衡条件应用。

  教 学 手 段

  杠杆、钩码、钳子、筷子、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方 法

  小组合作探究、

  启发式教学

  教学流程

  环节

  教 学 内 容

  师生 活 动

  设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捏粉笔头比赛引入新课。

  师:给出比赛要求

  生:动手

  思考

  用有趣的比赛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新课

  实验探究

  一、出示学习目标。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识记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

  二、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1、出示图片,认识杠杆的概念。

  2、生活中有哪些杠杆。

  3、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师:引导

  生:观看

  总结

  师:举例

  师:讲解

  生:理解

  识记

  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概念的方法。 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中识别出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教材分析,杠杆是机械中最简单的机械。杠杆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应用到杠杆,因次应用非常广泛。杠杆这一节上接力的内容,我们刚学习了力的知识,人们使用力时常常都是通过机械来使用,因此,课本编排把杠杆紧接着力之后。这一节又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基础,所以这一节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这一节内容的有一特点是探究性,杠杆*衡条件的探究很容易进行,只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容易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这一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名词,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衡条件;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知道什么是杠杆。

  2.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培养学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衡条件。

  难点:1.理解力臂概念,会画力臂,会分析杠杆受力。

  2.杠杆*衡条件的运用。

  教学器材:木板、钉子、钉锤、木棍,木块,砖块,绳子,钩码,杠杆,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木板上钉一个钉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拔钉子。然后用钉锤拔。

  3、出示砖块、木块、木棍、细绳等,请一位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激发学生激情。

  二、讲授新课

  1、根据刚才同学演示的情景,说说什么是杠杆。学生得到杠杆的定义。

  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练习:分析一个同学拿一根木棍拖着走,这根木棍是杠杆吗?

  2、根据刚才同学演示的情景,认识杠杆的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练习:根据刚才同学演示的橇砖的例子认识支点、动力、阻力。

  3、分析杠杆受力,注意是杠杆受力,不是杠杆施力。动力通常是人施加的,阻力如何确定,我们假定杠杆转动,那么物体阻碍杠杆转动,阻力与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撬杠撬石头的图

  (2)火钳夹煤块

  4、力臂的画法: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段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2。力臂常用实线画出。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重合,可用大括号表示。

  练习:(1)学生将上图的力臂画出。

  (2)羊角锤拔钉子,如果动力要最小,如何画动力

  5、探究:杠杆*衡条件

  (1)用同学上台模拟图,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衡。

  杠杆的*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衡是指杠杆在水*位置静止不动的*衡。

  (2)探究:杠杆*衡条件

  ①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②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

  ③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④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练习:1、从*衡条件可知: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课本中的抽水机,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200牛,如果动力臂是80厘米,阻力臂20厘米,求阻力?

  2、(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4cm处,则在右端1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6、杠杆的应用

  (1)、学生阅读课文,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1>L2,杠杆*衡时,省力但费距离,如撬杠撬石头的

  费力杠杆:L1

  等臂杠杆:L1=L2,杠杆*衡时,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天*

  (2)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三、小结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2)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四、课后练习

  1、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2、分析指甲剪刀有几个杠杆?分别是省力还是费力?

杠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衡。

  3、知道杠杆的分类,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

  4、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杠杆的*衡条件

  2、杠杆的分类

  教学难点

  1、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2、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四、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EQ/F(F1,F2)=EQ/F(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衡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杠杆的种类

  从杠杆的*衡条件可知,当杠杆*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省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省力杠杆,如:撬棒,瓶盖起子,园艺剪刀等。

  2、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

  3、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等。

  分类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学生可以列举以前所学过的分类方法,如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等。在学习了杠杆的分类后,请学生尽量列举每种杠杆的实物。

  六、杠杆的应用

  分析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讨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

  1、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较费距离。

  2、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资源库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讨论其结构,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

  七、练习

  1、如图,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资源库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A、筷子B、火钳C、剪刀D、橡皮筋

  4、杠杆的*衡条件是;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所示的杠杆*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资源库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二是,例如;三是等臂杠杆,例如。(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位置*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位置*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③猜想的依据是:。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9、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位置*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个钩码可以*衡3个钩码。如图,小红想,杠杆*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资源库需要的辅助器材:

  应用的物理知识: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杠杆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衡条件。

  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5

  杠杆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一、设计意图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种物理模型,杠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认识,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并考虑学生对模型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先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再通过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杠杆*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创造的愿望,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二、 设计思路

  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在几块木板上定几枚钉子,让学生讨论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提供的几种器材,找几组同学比赛来进行。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衡的,什么时候是不*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做推门游戏,找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让其作用点靠近门轴一些,女同学作用点离门轴远一些),引导讨论: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投影:影响杠杆*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有关。

  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衡,猜想它们共同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呢?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衡,学生对把*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位置*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什么是杠杆?2、杠杆*衡的条件;

杠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3、杠杆的*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②F1/L1=F2/L2③F1-L1=F2-L2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衡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位置再次*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板书)

  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边旋一些,使杠杆水**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杠杆教学设计7

  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杠杆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知识要求: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 理解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这说明杠杆能产生巨大的力。那什么是杠杆呢?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 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杠杆的七要素:

  注:画力臂方法:(1)确定杠杆支点和力作用线;(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直距离;(3)标明力臂。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当力与杠杆某部分重合时,力臂才恰好是杠杆本身一段长度。2. 杠杆*衡条件:我们知道天**衡时才能读数,这时横杆这根杠杆*衡了,这时左右盘质量有什么特点? 探究: 我们现在探究一下杠横*衡条件。 现有杠杆和支架,但没有刻度,如果在一边用细线挂钩码(支架原来*衡),一边不*衡,现在如何使其*衡? 生:找几个同学做几次,使钩码在不同位置时,杠杆*衡,并记下钩码个数和力臂长度(用刻度尺测量力臂长度),记在课本表中(使用前调节使杠杆*衡) 师:大家观察上表数据发现什么特点?总结出杠杆*衡条件。

  杠杆*衡条件:略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杠杆 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费力杠杆 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等臂杠杆 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 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 能够用杠杆*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杠杆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衡条件和杠杆的分类三部分组成。教材安排2课时,因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我打算用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和体验杠杆,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衡条件,第三课时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本节课是第一节课认识杠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学习第三课时的必备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必要准备,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杠杆的五要素,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教师引领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对杠杆的*衡的条件的理解有个前概念,是二力*衡的条件的迁移,认为只要动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以,所以突破这个错误的前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杠杆的*衡,知道杠杆*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很明确:探究杠杆的的*衡条件,细化下去我觉得有以下四个难点:

  1、理解杠杆的的*衡,我准备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衡呢,提示类比二力*衡。从而得出杠杆的*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衡了。

  2、对杠杆的*衡条件的猜想,猜想之前先让学生体验杠杆*衡,不同位置,力的大小不同,杠杆在各种情况下仍能*衡。实在猜想不出,可以让学生翻阅书本,从资料中获得猜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3、实验设计时对为什么要在水*位置*衡的理解。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衡,这样既是对杠杆*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位置*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比较方便。

  4、对为什么要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我的处理是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做第一组实验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衡,然后分析第一组数据,杠杆*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衡概念等有比较熟悉;学生已学会了天*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另外能运用常用的实验测量工具。

  2.学生现状

  九年级学生对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衡的特征及*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五、教法与学法

  杠杆的*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尝试,参与并指导实验, 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最后归纳结论:F1×L1=F2×L2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通过两题杠杆的作图题,复习杠杆五要素 。通过习题复习杠杆五要素,可以避免知识的枯燥呈现。通过作图可以强调力臂的概念,这样可以为之后的实验的顺利测量提供保障 。

  2.概念的提出

  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衡呢,提示类比二力*衡。

  小结:杠杆的*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衡了。杠杆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若干次*衡的组合,因此研究杠杆的*衡条件肯定会对杠杆的有效、合理的使用带来帮助,

  3.杠杆*衡的体验

  根据课本中的活动体验如何使杠杆*衡,感受用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通过活动学生既感受了杠杆的*衡,又可以通过活动提出:杠杆的*衡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呢?通过不同的位置所用力的大小不同,体会杠杆的*衡跟力和力臂都有关系。那到底力和力臂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杠杆*衡呢?从而引出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探究活动。

  4.探究杠杆*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2)做出猜想:因为有体验杠杆的*衡活动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跟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动力和阻力臂的大小有关,可以进一步提醒学生具体满足什么关系呢?是动力等于阻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吗?有了刚才的体验活动一部分学生应该可以否定这个答案。让学生放开猜想,学生肯定会去看书,即使没有也可以让学生看书,最后得出准确的猜想。

  (3)设计实验:有了体验杠杆*衡的活动,学生肯定会想到用这些器材,为了让学生体会在水*位置*衡的意图,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衡,这样既是对杠杆*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位置*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比较方便。(提醒学生最后可以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和数据记录表格,然后通过摄像头展示设计较好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布置第一组数据的要求: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衡,主要为下面数据处理解决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

  (4)实验探究:这个环节并不难,学生应该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强调每次实验前应调*)

  (5)数据处理:先讨论第一组数据,杠杆*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6)得出结论:

  (7)应用巩固:

  先规定左边是4个砝码,6格处,右边有几种方案能使杠杆*衡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3篇(扩展8)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反复斟酌,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

  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

  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

  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第二根刺:概念名词不合理,烦琐!

  中学科学老师抱怨,小学科学常常把的概念教给学生。这个问题出在哪?除了是因为许多科学老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不高之后,还有就是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编者生造的概念名词,和通用的科学术语不一致。

  比如本课中的“用力点”,在初中科学上描述为“动力点”,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称不统一肯定会制造麻烦。还有在分析杠杆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因为字多,学生常略写成不省力,导致表达不准确,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杆”来描述呢?

  第三根刺:问题描述不严谨,有歧义!

  书本第4面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图,分别是:羊角锤拔钉、老虎钳、剪刀、天*、螺丝刀、擀面棍擀面。

  粗粗看,好象没问题。仔细分析,有4幅图仅仅出示工具的名称,容易产生歧义。比如螺丝刀,如果用来拧螺丝,那它就是轮轴而不是杠杆,可如果是用来撬盖子呢,那就要归类到杠杆了。再比如老虎钳,用来剪铁丝是杠杆,用来钉铁钉也是杠杆,用来夹拧螺帽就是轮轴。

  延伸到我们的作业本和考卷,有些出题人小气的连图都不给,就提供一个工具名称让判断是不是杠杆,真的是很过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动难掌控,耗时!

  书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好笑,难道用撬棍还会故意采用费力的方式吗?然后提出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作用,又说把“杠杆尺”当“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杆呢,还是研究撬棍?

  算了,还是按小标题“研究杠杆的秘密”来理解吧。问题是我们的实验材料不够精确,比如两边都挂一个钩码,左边挂在第三格右边挂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衡。还有的学生在杠杆尺的一侧选了两个地方挂钩码。看来这个探究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或更换。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2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上这一课时,却出现了这几种不同的现象:

  在上实验课时,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小组之间肯定不够用。于是我就特意强调:老师今天只分给每个小组10个钩码,但是不够用,小组之间想想办法,看看那个小组最先做完实验?说完之后,学生开始做实验。学生们到底会怎样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着。不一会儿,我发现第2小组的同学开始下位到别的小组借钩码。当走到9组拿起钩码的时候,这个小组的同学立马把钩码抢回来了,这个同学没有办法,只好又到别的小组去借钩码了。不一会儿,2组的同学把实验做完了。紧接着,我看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这时九组的同学也做到这一组实验数据了,抬头看看其他小组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也只好去借钩码了。看到全班同学都做完实验,于是我问八组的同学:“为什么你们小组的同学做的这么快呢?你们不是也只有10个钩码吗?”八组的李海星说:“我们是先做的这一组数据,先跟五组借了三个钩码,然后他们组用的时候再跟我们借的。”听到这个,我说了一句:“俗话说的好,众人捧火火焰高,既然我们做实验,要求小组之间合作,其实也是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还有一句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帮助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帮助别人呢?看看五组和八组他们不是合作得很好吗?”。听到这儿,刚才几个不借钩码的小组的同学的脸刷的红了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

  通过学生实验,我发现学生用的时间很多,应该怎样改进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下一节课。在给六年级一班上实验课时,我特意也强调了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同时为了节约实验时间,我特意提醒学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例如一组和二组、三组和六组、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九组和十组、十一组的同学可以自己想办法。这样一个小组从前往后做,另一个小组从后往前做,最后两个小组可以把实验结果合起来,我们看看哪个组做得快?

  通过观察学生做实验,我发现有的小组做得很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没有做完。通过询问,我得知: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的同学通过协商进行了合作,而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是小组之间自己做自己的,根本没有进行合作,所以耽误的时间还是很长。针对这样的结果,我对全体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实验之前,老师已经做了提醒,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听到这个,没有合作的`小组低下头。我想他们一定是在为他们的做法做反思吧!但愿他们能从这节课中能悟出点道理来。

  给两个班上完这节课,我也想了很多:

  第一:在上科学课尤其是在做实验时特别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个实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的小组内能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实验做好,而有的小组内却只有个别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在看热闹,坐享其成实验结果。小组之间都合作不成,何谈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呢?这恐怕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二: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应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教育,这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又提出了一个难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3

  本课从认识简单机械中的撬棍引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接着,引导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最后,用杠杆尺做实验,从而进一步探究杠杆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什么时候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时,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的。结果,每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特别是一班的学生做杠杆尺的实验时非常有序,对操作步骤也是一点就明。课堂提问中,也是一班的学生对杠杆和非杠杆的认识最准确。而二班的学生,四个组中有两个组的学生操作中出现违规行为,有三个组在往杠杆尺上挂钩码时,竟然在支点两边挂了几处,相当于找出了很多个阻力点和用力点,没能准确理解杠杆的定义。而且,在距支点的距离把握上,不能发散思维,导致每次杠杆*衡时支点两边的距离和钩码的个数都是一样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给接下来的探究规律带来难度。

  分析一下原因,与学生的素质有关,也与班级的教学环境有关。科学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大胆推测大胆动手,可是有些学生却习惯于啃书本,读死书,这样就不利于科学的学习了。另外,二班上课的时候竟然还有一个学生在人家做实验的时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当然,我以后也应该注意科学实验时的引导,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做实验,会做实验。

  最后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时,课堂结尾总结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时,下课了,没能把这个让学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节课。以后应该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的。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几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推荐访问:杠杆 说课稿 科学 《杠杆科学》说课稿3篇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1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