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蜀相》教学设计五篇

时间:2023-01-08 08:35:06 浏览量:

《蜀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相》教学设计五篇,供大家参考。

《蜀相》教学设计五篇

《蜀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欣赏对联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自————独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雄才大略、生*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六、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蜀相》教学设计2

  一、激趣导入:

  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勉县*外,还有南阳*、白帝城*、云南保山*和祁山*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他来到*,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我们具体看一下作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三、教师范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我们把诗的题目扩展一下。蜀相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

  诗题作《蜀相》而不说“*”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当然是他的一生的功业。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蜀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登高

  【投影】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蜀相

  登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参照比较

  探得诗心

  1、感性的比较

  【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理性的比较

  【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

  1、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

  2、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3、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4、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学生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

  《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涵咏字句

  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

  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

  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

  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迁移训练

  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集体诵读两首诗

  2、布置作业

  【投影】杜甫肖像

  【总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录相】

  在一段杜甫生*纪录片中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诵读四

  【作业】

  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蜀相》教学设计4

  一、激趣导入:

  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勉县*外,还有南阳*、白帝城*、云南保山*和祁山*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他来到*,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我们具体看一下作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三、教师范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我们把诗的题目扩展一下。蜀相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

  诗题作《蜀相》而不说“*”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当然是他的一生的功业。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蜀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棵

  (一) 欣赏对联 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自----独自。空---白白地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蜀相 《蜀相》教学设计五篇 《蜀相》教学设计1 《蜀相》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