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3年度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五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1-10 15:30:05 浏览量: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  教学《大道之行也》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个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一、反思我“教什么”。  专家张学君在《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说“三维目标的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五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五篇(范例推荐)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

  教学《大道之行也》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个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一、反思我“教什么”。

  专家张学君在《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说“三维目标的重新设定,主要解决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中,我明确的三维目标就是我要教的内容。下面先对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情况进行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如下两点:

  1. 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 了解我国古代圣人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明白“大同社会”的特征。理解课文“天下为公”的主旨,并能把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对第“1”点,学生预习时基本完成,教学中很快纠正了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篇课文较短,学生容易记诵。可每一组中都有一至两个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较惰性,对字词的理解不准确,背诵也没有完成。如“选贤与能”中的“与”,不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成“yǔ”了。课文下面注解是这样的:与,通“举”,推举,选举。根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与”应读“举(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字,读成“jīn”了。课文下面也有注释:矜,通“鳏”,故读作“guān”,等等。对这部分学生,将在课余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由小组长督促,科代表把辅导情况向老师汇报。

  对第“2”点,之前学习了古文《桃花源记》,学生对战乱时期人们的追求已经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想表达对“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以此来表现对战乱生活怨愤。学生有这方面思想作为基础后,了解春秋时连连战乱,各诸侯国积极寻求救国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国家建设为最理想社会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于“大同社会”的特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适当点拨就理清了思路。

  对于“天下为公”这一主旨的理解,则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学生觉得“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人们的“为我”意识强烈,要实现“为公”真有些痴人说梦。在这一点上,经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即从低级向高级迈进。如: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帮助学生理解“天下为公”就是“大同社会”的特征,相似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社会。学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后,结合历史知识,对实现大同社会的希望值增高了。接着又把实现这一理想的漫长过程向学生分析,使他们用客观眼光理解大同社会时“天下为公”的状态。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时,难度大。因为涉及历史、政治等方面知识,学生历史、政治知识学得不系统,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这点,只有课余找时间进行输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如下两点: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学习对自己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对以上第“1”点目标,组织学生复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已经明了。返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同样理解了。他们对我国古代先贤能够树立这样的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成第“2”点目标: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生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鼓励学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人生指向明确,生活才会有意义。学生踊跃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位,并点明,只要每个同学能按自己拟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世世代代这样努力下去,大同社会的蓝图就不会遥远了。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二、反思我“怎么教”

  赵宇宏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中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怎么对话呢?“怎么教”呢?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如下三点目标:

  1. 联系《桃花源记》引出“大同”特征,把学生引入课文。

  2. 联系学生预习情况,让其展示自己对课文中喜欢的字句的理解,引出关键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出来。加深对关键句子的印象,由关键句子展开,提炼出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板书出来。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加强实记。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样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的"描绘,解读“大同”社会的可能性,鼓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利用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导入教学。桃花源的出现和陶渊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已经熟悉,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昂,人人都有发话点,课堂气氛热烈。他们明白陶渊明为什么构想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形态的社会。当我说:这样的社会特点还有些美中不足时,他们好奇,沉思起来。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还要完美的另一个社会——即“大同社会”。学生就带着这一问题进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方法的应用是成功的。

  我接着让他们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社会状况的句子,他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讲信修睦”说了大同社会里人们都和睦相处,有的说“壮有所用”是说大同社会里青壮年人人就事干,有的说“外户而不闭”讲大同社会里不用安装防盗门,有的又说“货恶其弃于地”指出大同社会里没有铺张浪费的恶习,有的还说“幼有所长”告诉人们大同社会里孩子都能入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大同社会状态下社会福利事业办得做得好。

  我再让他们把这样的社会跟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找找这二者的异同。这时有的学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难。我再进行输导,要求学生把两个理想社会涉及的范围,人们的生活水*比较一下。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完全释然了。终于明白: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安宁*和,却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只是局部的安宁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安宁*和,没有战乱。这一过程的教学,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对第三点,颇费了一番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大同社会与我们所处现实的关系,明白自己的理想与大同社会的关系,并非易事。这一点,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亮点。点画不好这一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或是一堂好课,离不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亮点的闪现。离开了这几点,课也就*淡无奇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力寻找到课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学亮点,使每一堂课能*淡中见珍奇。

  以上,就是我对《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反思。这一反思,让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课文,不仅要明白“教什么”,还要会“怎么教”,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的思路,教学才会行云流水,学生才会从知识的获得中提升能力和飞跃情感。有教师广阔的教学思路,才会有学生放达的学习天空。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它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得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由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一社会现实下,陶渊明才塑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的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世外桃源,都只是南柯一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在**的领导下,过去的美好愿望与设想都成了现实。我们美丽的乡村,现代化的城市,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仙境。我们的孩子上学免除了包括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都有国家的相应的政策来照管;我们生病住院有基础医疗保险;我们老了有社会统筹;我们中的贫困者有生活最低保障金的供给;------这样的社会不是“大同社会”,那还上哪里找“大同社会”呢?

  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的再现吗?哦!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3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分析导引的时间少了,就要求我们的语言要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或者更注意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激励性。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若仅是归纳和复述式的,这样的点评自然软弱无力,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以后在上《大道之行也》,应进一步创新教学,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提高自己点评的功力,让点评起到事半功倍,抛砖引玉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4

  《大道之行也》是新课程实施后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新增的一篇古文,文章短小易懂,用10分钟帮助学生明确字音、句读及至顺畅诵读问题不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与《桃花源记》的对比教学上,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这篇文章的伟大意义。这篇课文我已讲授过两届了,自感教学效果还不错。

  今年依然按照这个思路讲课时,却发现本届学生毫无兴趣,在我满怀激情引导学生憧憬“大同社会”的美好未来时,甚至个别学生还在下面嗤嗤偷笑。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却不得其解,便找来几个学生诚恳讨教,有学生尖锐地反问:老师你说那个“大同社会”不是很不现实的吗?陶渊明自己也说世外桃源子虚乌有,那么这个大同社会又怎能实现?我们不知道学这么个老古董有什么用!

  学生的诘问让我目瞪口呆,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再是白纸般的思想单纯的顽童稚子,这些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学生有思想有个性,他们不再轻易接受任何一种说教,而是有所思考又有所怀疑,敢于反叛也敢于创新。教师承担着为民族未来培养人才的重任,育人更应重在育心(灵魂)、育情(情感),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真正以生为本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近学生的内心,这样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才会为学生所接受,才会取得成效。

  我重新修正了《大道之行也》的学生探究环节的设计,第二天,在热情赞扬了部分学生的背诵后,抛出了几个问题:

  1、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哪些目标?

  2、我们现在还超越了哪些方面?(如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

  3、你认为这个“大同社会”今后有可能实现吗?

  在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时,老师并没有冷眼旁观,而是加入了一方热情地参与其间。激辩最后没有输赢,但学生在激辩中激活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而且让他们对老师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是亲切随和*等参与的教态产生了认同。教育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因为它面对的是一届又一届生动活泼生性各异的青少年,教师只有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反思才会与时俱进,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

  1、《大道之行也》重在学生朗读背诵,读还不够,但在第二节课有一定的改进,而且让男女生交叉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古文一定要提倡多读,而且要不同形式的读。

  2、如果按照公开课的标准来说,还缺少导入环节,哪怕是简单的几句话都是需要的,不可因为之前让学生预习就理所当然的省去导入。

  3、《礼记》中的名句可以先让学生说,然后教师再补充,说不定学生能说出一些不是你所补充的名句,同时也让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

  4、文言文疏通字词义的时候,最好让字词句的翻译一句一句的出,特别是对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如此,一层一层的翻译太快,学生不会重视不会记笔记。而且一字一字的出会让学生清楚明了文言字词的重点在哪里。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有说打点或画圈,但是也应该让学生在视觉上加深印象。同时一句一句翻译,是有助于学生翻译的,因为中高考中的翻译题也是一句一句翻译的。字词句的落实要稳,要规范,要慢。

  5、文言文的翻译要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实际,范围广,开拓学生思路。

  6、易错字需要教师提醒,但是最好不要板书出错字,会给学生造成错觉,对字的认识模棱两可。教师可以强调容易错在哪。

  7、板书设计需要多注意,就算课件做得再翔实,板书还是少不了,最基本也要把文章中心句或是文章结构写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因为课件内容详细就忽略了板书。学生并不全会课下再看课件复习巩固,但是教师板书,学生就会认识到这个内容比较重要,所以会跟着教师再写一遍或是画下关键词句,加深印象与理解。

  8、课堂用语的衔接要注意多积累多学习,有的环节衔接突兀生硬,所以教师课堂用语需要斟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篇扩展阅读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篇(扩展1)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3篇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1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篇(扩展2)

——《大道之行也》课程教学反思3篇

《大道之行也》课程教学反思1

  前几天上了一篇新课《大道之行也》,这是一篇出自《礼记》的文言文,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大道之行也》课程教学反思2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课程教学反思3

  教学《大道之行也》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个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一、反思我“教什么”。

  专家张学君在《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说“三维目标的重新设定,主要解决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中,我明确的三维目标就是我要教的内容。下面先对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情况进行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如下两点:

  1.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圣人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明白“大同社会”的特征。理解课文“天下为公”的主旨,并能把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对第“1”点,学生预习时基本完成,教学中很快纠正了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篇课文较短,学生容易记诵。可每一组中都有一至两个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较惰性,对字词的理解不准确,背诵也没有完成。如“选贤与能”中的“与”,不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成“yǔ”了。课文下面注解是这样的:与,通“举”,推举,选举。根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与”应读“举(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字,读成“jīn”了。课文下面也有注释:矜,通“鳏”,故读作“guān”,等等。对这部分学生,将在课余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由小组长督促,科代表把辅导情况向老师汇报。

  对第“2”点,之前学习了古文《桃花源记》,学生对战乱时期人们的追求已经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想表达对“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以此来表现对战乱生活怨愤。学生有这方面思想作为基础后,了解春秋时连连战乱,各诸侯国积极寻求救国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国家建设为最理想社会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于“大同社会”的特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适当点拨就理清了思路。

  对于“天下为公”这一主旨的理解,则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学生觉得“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人们的“为我”意识强烈,要实现“为公”真有些痴人说梦。在这一点上,经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即从低级向高级迈进。如: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帮助学生理解“天下为公”就是“大同社会”的特征,相似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社会。学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后,结合历史知识,对实现大同社会的希望值增高了。接着又把实现这一理想的漫长过程向学生分析,使他们用客观眼光理解大同社会时“天下为公”的状态。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时,难度大。因为涉及历史、政治等方面知识,学生历史、政治知识学得不系统,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这点,只有课余找时间进行输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如下两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学习对自己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对以上第“1”点目标,组织学生复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已经明了。返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同样理解了。他们对我国古代先贤能够树立这样的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成第“2”点目标: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生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鼓励学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人生指向明确,生活才会有意义。学生踊跃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位,并点明,只要每个同学能按自己拟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世世代代这样努力下去,大同社会的蓝图就不会遥远了。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二、反思我“怎么教”

  赵宇宏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中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怎么对话呢?“怎么教”呢?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如下三点目标:

  1.联系《桃花源记》引出“大同”特征,把学生引入课文。

  2.联系学生预习情况,让其展示自己对课文中喜欢的字句的理解,引出关键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出来。加深对关键句子的印象,由关键句子展开,提炼出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板书出来。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加强实记。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样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的描绘,解读“大同”社会的可能性,鼓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利用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导入教学。桃花源的出现和陶渊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已经熟悉,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昂,人人都有发话点,课堂气氛热烈。他们明白陶渊明为什么构想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形态的社会。当我说:这样的社会特点还有些美中不足时,他们好奇,沉思起来。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还要完美的另一个社会——即“大同社会”。学生就带着这一问题进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方法的应用是成功的。

  我接着让他们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社会状况的句子,他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讲信修睦”说了大同社会里人们都和睦相处,有的说“壮有所用”是说大同社会里青壮年人人就事干,有的说“外户而不闭”讲大同社会里不用安装防盗门,有的又说“货恶其弃于地”指出大同社会里没有铺张浪费的恶习,有的还说“幼有所长”告诉人们大同社会里孩子都能入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大同社会状态下社会福利事业办得做得好。

  我再让他们把这样的社会跟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找找这二者的异同。这时有的学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难。我再进行输导,要求学生把两个理想社会涉及的范围,人们的生活水*比较一下。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完全释然了。终于明白: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安宁*和,却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只是局部的安宁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安宁*和,没有战乱。这一过程的教学,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对第三点,颇费了一番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大同社会与我们所处现实的关系,明白自己的理想与大同社会的关系,并非易事。这一点,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亮点。点画不好这一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或是一堂好课,离不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亮点的闪现。离开了这几点,课也就*淡无奇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力寻找到课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学亮点,使每一堂课能*淡中见珍奇。

  以上,就是我对《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反思。这一反思,让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课文,不仅要明白“教什么”,还要会“怎么教”,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的思路,教学才会行云流水,学生才会从知识的获得中提升能力和飞跃情感。有教师广阔的教学思路,才会有学生放达的学习天空。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篇(扩展3)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

  虽然说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老师,但是其实自己还是会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这篇是我《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跟大家分享下。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2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今天我在八年级15班学习了这篇文言文,现反思如下:

  对本课的学习我根据班级的学情和本文的特点,我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他是从哪些方面阐述;3、树立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与人和睦相处等观念。根据这些目标我设计了整体感知、探究讨论、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一、整体感知部分:

  1、我注重学生的反复读,各种形式的读用时大约12分钟,但是安排太集中,就好像为了读而读,诵读和课文的理解学习分离开了,那读的目的和效果就没有了,首先从时间上就影响了探究讨论环节的深入开展。应该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上时时有诵读声,并基本达到当堂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而且对诵读也应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会读、爱读。

  2、疏通文意部分,我发现经过初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本文句子的翻译,课下注释基本上都有,教师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译字句想的太难,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借助注释自主对译,提倡合作式学习。汇报交流时,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以开火车的方式顺了一遍。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掌握并不好,就是照着课下注释念翻译,而且还有一点吞吞吐吐,明显感觉就不太理解。对于重点、难点,教师也应讲解透彻,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重点字词的习惯。正是由于翻译这一环节落实得不扎实,导致在研读课文时,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深,从而对文章主旨体会不透。对于班里的学生,可采用学生一边翻译,老师一边做好相应的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板书这一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可以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也对这些要点作了笔记归纳。

  3、当堂检测重点字词部分,检测并未让学生合上书本,即使他们回答对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记住了。感觉太浮。

  二、研究探讨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完成。围绕“大同”社会的特征一共提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分出课文层次,学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重点,却只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形式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学生起来回答,只是急着从他们的回答中去筛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老师的“引”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缺少针对性和艺术性,就用简单的“不对”“错了”“嗯~~~很好”等语言来点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老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讨这个过程基本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欠缺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部分:

  还剩下大约五分钟的时候,这节课匆匆忙忙进入了尾声。这个部分我设置了两道题:1、本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吗?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我当时很着急,没有给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时间,也没有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出示题目之后让他们谁会,谁就回答。有些反应稍慢的同学根本来不及思考,这道题就又过去了。这种拓展是不够细致的,只是句子的比较,缺少了对两篇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写作手法的比较学习,效率不高。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又设置了第2个拓展延伸,结合你自己现在的实际,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学生说了相互帮助,宽容无私,诚实守信。本来以为这会是本节课的高潮,但学生发言的兴头还未兴起,本节课就在欢快的铃声中草草结束了。

  整堂课,学生都跟着我的思路着急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累却只是流于形式,收获甚微。一堂课结束了,我的心情真的挺沉重的,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3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生活阅历少,特别对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儒家经典著作知道得很少。在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给学生讲背景,再联系桃花源,让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它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得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由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一社会现实下,陶渊明才塑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的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世外桃源,都只是南柯一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在**的领导下,过去的美好愿望与设想都成了现实。我们美丽的乡村,现代化的城市,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仙境。我们的孩子上学免除了包括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都有国家的相应的政策来照管;我们生病住院有基础医疗保险;我们老了有社会统筹;我们中的贫困者有生活最低保障金的供给;------这样的社会不是“大同社会”,那还上哪里找“大同社会”呢?

  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的再现吗?哦!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小而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全文。然后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让学生畅谈自己对“大同”社会的理解。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部分学生仍没有达到当堂成诵的目标;很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尚未真正领悟课文精髓。就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文言文引入现实生活,把它们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一些新的内涵。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6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习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7

  1、《大道之行也》重在学生朗读背诵,读还不够,但在第二节课有一定的改进,而且让男女生交叉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古文一定要提倡多读,而且要不同形式的读。

  2、如果按照公开课的标准来说,还缺少导入环节,哪怕是简单的几句话都是需要的,不可因为之前让学生预习就理所当然的省去导入。

  3、《礼记》中的名句可以先让学生说,然后教师再补充,说不定学生能说出一些不是你所补充的名句,同时也让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

  4、文言文疏通字词义的时候,最好让字词句的翻译一句一句的出,特别是对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如此,一层一层的翻译太快,学生不会重视不会记笔记。而且一字一字的出会让学生清楚明了文言字词的重点在哪里。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有说打点或画圈,但是也应该让学生在视觉上加深印象。同时一句一句翻译,是有助于学生翻译的,因为中高考中的翻译题也是一句一句翻译的。字词句的落实要稳,要规范,要慢。

  5、文言文的翻译要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实际,范围广,开拓学生思路。

  6、易错字需要教师提醒,但是最好不要板书出错字,会给学生造成错觉,对字的认识模棱两可。教师可以强调容易错在哪。

  7、板书设计需要多注意,就算课件做得再翔实,板书还是少不了,最基本也要把文章中心句或是文章结构写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因为课件内容详细就忽略了板书。学生并不全会课下再看课件复习巩固,但是教师板书,学生就会认识到这个内容比较重要,所以会跟着教师再写一遍或是画下关键词句,加深印象与理解。

  8、课堂用语的衔接要注意多积累多学习,有的环节衔接突兀生硬,所以教师课堂用语需要斟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8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其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9

  《大道之行也》是新课程实施后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新增的一篇古文,文章短小易懂,用10分钟帮助学生明确字音、句读及至顺畅诵读问题不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与《桃花源记》的对比教学上,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这篇文章的伟大意义。这篇课文我已讲授过两届了,自感教学效果还不错。

  今年依然按照这个思路讲课时,却发现本届学生毫无兴趣,在我满怀激情引导学生憧憬“大同社会”的美好未来时,甚至个别学生还在下面嗤嗤偷笑。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却不得其解,便找来几个学生诚恳讨教,有学生尖锐地反问:老师你说那个“大同社会”不是很不现实的吗?陶渊明自己也说世外桃源子虚乌有,那么这个大同社会又怎能实现?我们不知道学这么个老古董有什么用!

  学生的诘问让我目瞪口呆,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再是白纸般的思想单纯的顽童稚子,这些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学生有思想有个性,他们不再轻易接受任何一种说教,而是有所思考又有所怀疑,敢于反叛也敢于创新。教师承担着为民族未来培养人才的重任,育人更应重在育心(灵魂)、育情(情感),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真正以生为本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近学生的内心,这样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才会为学生所接受,才会取得成效。

  我重新修正了《大道之行也》的学生探究环节的设计,第二天,在热情赞扬了部分学生的背诵后,抛出了几个问题:

  1、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哪些目标?

  2、我们现在还超越了哪些方面?(如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

  3、你认为这个“大同社会”今后有可能实现吗?

  在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时,老师并没有冷眼旁观,而是加入了一方热情地参与其间。激辩最后没有输赢,但学生在激辩中激活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而且让他们对老师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是亲切随和*等参与的教态产生了认同。教育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因为它面对的是一届又一届生动活泼生性各异的青少年,教师只有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反思才会与时俱进,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0

  教学《大道之行也》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个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一、反思我“教什么”。

  专家张学君在《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说“三维目标的重新设定,主要解决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中,我明确的三维目标就是我要教的内容。下面先对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情况进行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如下两点:

  1. 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 了解我国古代圣人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明白“大同社会”的特征。理解课文“天下为公”的主旨,并能把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对第“1”点,学生预习时基本完成,教学中很快纠正了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篇课文较短,学生容易记诵。可每一组中都有一至两个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较惰性,对字词的理解不准确,背诵也没有完成。如“选贤与能”中的“与”,不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成“yǔ”了。课文下面注解是这样的:与,通“举”,推举,选举。根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与”应读“举(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字,读成“jīn”了。课文下面也有注释:矜,通“鳏”,故读作“guān”,等等。对这部分学生,将在课余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由小组长督促,科代表把辅导情况向老师汇报。

  对第“2”点,之前学习了古文《桃花源记》,学生对战乱时期人们的追求已经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想表达对“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以此来表现对战乱生活怨愤。学生有这方面思想作为基础后,了解春秋时连连战乱,各诸侯国积极寻求救国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国家建设为最理想社会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于“大同社会”的特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适当点拨就理清了思路。

  对于“天下为公”这一主旨的理解,则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学生觉得“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人们的“为我”意识强烈,要实现“为公”真有些痴人说梦。在这一点上,经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即从低级向高级迈进。如: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帮助学生理解“天下为公”就是“大同社会”的特征,相似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社会。学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后,结合历史知识,对实现大同社会的希望值增高了。接着又把实现这一理想的漫长过程向学生分析,使他们用客观眼光理解大同社会时“天下为公”的状态。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时,难度大。因为涉及历史、政治等方面知识,学生历史、政治知识学得不系统,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这点,只有课余找时间进行输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如下两点: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学习对自己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对以上第“1”点目标,组织学生复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已经明了。返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同样理解了。他们对我国古代先贤能够树立这样的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成第“2”点目标: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生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鼓励学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人生指向明确,生活才会有意义。学生踊跃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位,并点明,只要每个同学能按自己拟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世世代代这样努力下去,大同社会的蓝图就不会遥远了。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二、反思我“怎么教”

  赵宇宏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中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怎么对话呢?“怎么教”呢?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如下三点目标:

  1. 联系《桃花源记》引出“大同”特征,把学生引入课文。

  2. 联系学生预习情况,让其展示自己对课文中喜欢的字句的理解,引出关键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出来。加深对关键句子的印象,由关键句子展开,提炼出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板书出来。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加强实记。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样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的描绘,解读“大同”社会的可能性,鼓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利用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导入教学。桃花源的出现和陶渊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已经熟悉,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昂,人人都有发话点,课堂气氛热烈。他们明白陶渊明为什么构想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形态的社会。当我说:这样的社会特点还有些美中不足时,他们好奇,沉思起来。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还要完美的另一个社会——即“大同社会”。学生就带着这一问题进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方法的应用是成功的。

  我接着让他们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社会状况的句子,他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讲信修睦”说了大同社会里人们都和睦相处,有的说“壮有所用”是说大同社会里青壮年人人就事干,有的说“外户而不闭”讲大同社会里不用安装防盗门,有的又说“货恶其弃于地”指出大同社会里没有铺张浪费的恶习,有的还说“幼有所长”告诉人们大同社会里孩子都能入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大同社会状态下社会福利事业办得做得好。

  我再让他们把这样的社会跟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找找这二者的异同。这时有的学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难。我再进行输导,要求学生把两个理想社会涉及的范围,人们的生活水*比较一下。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完全释然了。终于明白: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安宁*和,却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只是局部的安宁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安宁*和,没有战乱。这一过程的教学,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对第三点,颇费了一番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大同社会与我们所处现实的关系,明白自己的理想与大同社会的关系,并非易事。这一点,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亮点。点画不好这一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或是一堂好课,离不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亮点的闪现。离开了这几点,课也就*淡无奇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力寻找到课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学亮点,使每一堂课能*淡中见珍奇。

  以上,就是我对《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反思。这一反思,让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课文,不仅要明白“教什么”,还要会“怎么教”,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的思路,教学才会行云流水,学生才会从知识的获得中提升能力和飞跃情感。有教师广阔的教学思路,才会有学生放达的学习天空。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1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分析导引的时间少了,就要求我们的语言要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或者更注意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激励性。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若仅是归纳和复述式的,这样的点评自然软弱无力,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以后在上《大道之行也》,应进一步创新教学,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提高自己点评的功力,让点评起到事半功倍,抛砖引玉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2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二是学生能了解文本结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参入活动的学生在90%以上,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学生会运用工具书、资料自学课文。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设置有些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就一篇自读课文分析的过细。例如: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二是老师的表演成分大大减少,失去了公开的原生态!

  三是没有实现当堂背诵的预期。

  四是由于停电至使课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影响了上下课的指令。

  五是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3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这一节课,我基本忠实了课程标准的关于初中学段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基本忠实了课本要求,也基本上吸纳了教参上的教学建议,没有过多的拓展。尽管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障碍还是不少。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文本短小,就塞进去更多以外的东西。课后听课老师反馈,在课堂上,学生齐读、个别读,整篇读,分层分句读,我读,达到25遍之多,最后能背诵。以读带教带学,更多的孩子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给予读的方法,给予说的方法,也给予听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处理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文以载道,这样的文本,“道”如何处理,度如何把握?一不留神,就滑向了政治课了。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理解课标,如何运用教材,如何使用教参,有时会因为教学的日常琐屑疲于应付而忽略。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4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

  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

  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

  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能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词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学习中,可以大致读懂文意。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重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背诵及联系实际谈体会上。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因此,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展开,使得课堂重点没有凸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大同社会”添砖加瓦。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篇(扩展4)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3篇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1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课文用了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每一个片段都是老屋准备倒下,然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接着是他们陈述老屋不要倒下的理由,一级老屋无一例外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最后是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都得到了老屋的帮助,满足了各自的心愿。

  本文题目新奇,“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形成了的语言张力,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预测空间:“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究竟会发生什么?文中各部分情节的情节相似性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接下来的发展会不会和前面的一样?还是有变化?文中老屋和小动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的描述也具有相似性,也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凭借。比如老屋反复说“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接下来的情节里会不会依据重复这句话呢?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也为阅读和预测增添了乐趣。

  首先,我对整个单元进行分析,从教材编写意图看,本单元有三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二是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三是尝试续编故事。表面看来是三个目标,但实际想来,本单元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续写故事。续写故事是一种能力,它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水*。续写故事也就是本单元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呢?要想学生能顺利地把续写故事这一目标完成,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是这样来层层推进的。要想具备续编故事的能力,就必须要做好三项基本功:一是学会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将会如何发展;二是掌握一些基本的预测方法;二是学会根据课文故事内容推测故事结局。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基本能力,那么他们再去续编故事时就不再那么困难了,由此看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预测方法”就是学习本课的核心目标。至于生字肯定要学的,课文肯定要读熟的,哪些词语他们最有新鲜感也是要交流的,但是这些方面的学习终究还是为核心目标的学习作准备的。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猜测宝莲灯,阿拉丁神灯的图片带入学生猜测老屋的图,并出示课题,辨析“倒”的读音。并说说看到题目后的想法,进行第一次猜测。

  在第二个环节中进行内容猜测。我边讲故事引领学生边听故事边猜测后面的内容,随机总结猜测的方法,并板书。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我先讲开头小猫的段落。然后课件出示母鸡的对话,让学生猜测是谁说的,应该怎么说才更诚恳,随机指导朗读语气。在通过讨论交流后面母鸡走后还会来谁,激发学生猜测的欲望,并同时指导仿照课文中相同的句式,例如:“等等老屋,我是一只小狗。”“汪汪谢谢,再见”。在讨论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后面的课文内容,教师继续讲,提问哪些内容是猜到的,哪些内容是预料之外的。为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预测方法,课件出示。随后我们师生分角色对读课文,再次完整的朗读课文。体会角*感。在最后一环节我课件出示课文原来的结尾,师生共同欣赏,触动学生对老人的人文关怀:老屋帮我,我希望老屋永远也不要倒。

  整节课孩子们都沉浸在猜测与不断揭示故事内容的新奇体验中,孩子们能仿照课文句式进行猜测。不足之处是深入的朗读较少,将学生朗读的水*没有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开头的教师讲故事如果不借助书会更好。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的是老屋已经活了100多岁了,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它正准备倒下去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会儿,最后小蜘蛛一边补网,一边给老屋讲故事。就这样,蜘蛛一直讲着故事,老屋也一直站在那儿。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善良品质,要学生体会老屋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巧设预测点,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阅读预测能力。一篇文章可供设疑的地方很多,这就必须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地方设疑,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预测。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我把课题设置为预测点之一,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读题,然后问学生:老屋到底倒了没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第二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矛盾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明白老屋是因为帮小猫、母鸡、小蜘蛛才没有倒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通过“预测——阅读”,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2、合作朗读,体会老屋品质。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来体会人物的不同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表演时,在表演前把头饰道具等要准备充分。首先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然后是别的学生朗读,这三个学生表演。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精彩对话在课堂上情景再现。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和学生一起制*心贺卡。

  课文的中心是学习老屋的仁爱之心和无私的情怀,而如何把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新的世界观?为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那就是向生活中那些善良的动物、善良的人们献上贺卡,表达自己的爱心。教师谈话:“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屋这样善良的人们,善良的动物像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话语,贴在班级后面的爱心栏上。”于是学生纷纷根据所要献爱心的对象,写上不同的爱心话语,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在主题班会上,郑重贴上。这个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受到爱的洗礼,学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要求续编故事,由于课堂时间已经剩下不多了,学生也没有接触过,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纯粹把课文中的小动物换成其他动物的名字,答案千篇一律,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要想学生的预测能够有效果,尽量不让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已经知道课文大致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一个句子来预测。

  2、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训练,要舍得花时间,花大力气,抓住重点词语来进行。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3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往往篇幅很长,但是语言浅显易懂,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根据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童话世界非常精彩,应鼓励孩子多看童话,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课文学完后,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其它童话时,一边读一边预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童话的兴趣。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上缺乏及时有效的激励评价,评价语单调匮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一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有的只是课堂上的看客,不能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尽管老师费了很大的功夫,总是事倍功半。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越着急越无济于事,归根到底还是缺乏语文素养,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书读了倒也不少,知识都到哪儿呢?一句话,还得努力,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篇(扩展5)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设计3篇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设计1

  1.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设计2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 领会文章的内涵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篇(扩展6)

——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的知识点总结3篇

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的知识点总结1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jǔ能 睦mù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

  点拨:注意多音字“与”“分”“恶”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2)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3)货恶其弃于地。 恶:憎恶。

  (4)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作:兴起。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 解释为:选拔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具体表现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希望社会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点拨:重点理解“与”“信”“修”等词语。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点拨:重点理解“亲”(第-个“亲”意思足“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的意思。

  (3)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点拨:重点理解“分”“归”等词语。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白己谋私利。

  点拨:重点理解“恶”“弃”等词语。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奸邪之谋不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点拨:重点理解“兴”“乱”“贼”“作”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大道之行也》一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这部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共49篇。其中“礼运”部分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人名)答问的着作。

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的知识点总结2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编纂(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 )

  ⑵废疾者(废疾: )

  ⑶女有归(归: )

  ⑷谋闭而不兴(兴: )

  ⑸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

  ⑹故外户而不闭(闭: )

  ⑺大同(同: )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 ,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 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 、 。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

  8.译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

  ⑵不独子其子(子: )

  ⑶矜、寡、孤、独(孤: )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

  11.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12.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

  ⑵

  ⑶

  13.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 社会的特征?

  14.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15.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16.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1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18、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第三部分

  19.“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0.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21.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春夜喜(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A、一、二句以拟人手法写春雨及时而降,“知” 字用得极妙,把春雨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春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五、六句 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 黑 ”,写出了乌 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鲜花。

  22.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篇(扩展7)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菁选3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是文化思想的承传和浸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在于诵读的指导和落实。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细读该文,心里无底,毕竟是大作,似乎每一字词都是精华,每一标点都需反复咀嚼,于是,备课成为痛苦的历程;又害怕于文言文的考试功利,自然不敢马虎与轻率,深知“面面俱到”无疑等同“面面不到”,但还是按部就班,以最“踏实”的方式演绎文本。

  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以为学生们会比较容易理解和阅读。走进课堂后,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

  事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借助课文中的注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这一环节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发出一句感叹“老师,这篇文章太难理解了。”我就顺势说:“难理解的地方在哪里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听到这句话后,我感到很震惊。我的自我以为又一次被打破。换句话说,我课前预设的在这堂课中是实现不了的。

  “怎么办呢?”我对自己寻求帮助。对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先读上几遍。因此,我采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齐读的方式,对这篇文章作一次初步的理解。然后,在对学生的不理解之处做解释和讲解。可是,在课堂上,我忽视了学生,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解决呢?在他们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再去做进一步讲解呢?我为什么要喧宾夺主呢?

  现在,回顾一下我自己的那堂课,我觉得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特点呢?在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提点上,示范朗读,示范背诵呢?这样,说,读,背,理解可以在一个层面上解决。以后,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然后降低自己的身份,走进学生,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

  初三的学生生活得很单调。这个学生需要一个人来调节他们的课堂,让他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打破所有科目都是一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形式,让学生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去。这样,才能做到让他们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为什么,自己想到那么多,只有在课后才能悟出呢。

  回顾教学历程,似乎雷同的错误频频在犯,使得课堂显得犹为谨慎,极少有大刀阔斧的时候,而往往也是在这时候却发现自己甚至学生一同身陷囹圄,失却了很多精彩的对话、瞬间的灵丝、拓展的深度,而课堂的“生存”活力在这种种的考试“意义”下变得很是无奈与苍白;同时兼之文本的否定与层递写作特色,使得知识的堆砌高筑学生的厌倦心理,因此《鱼我所欲》成为“非我所欲”。

  为进一步调整“取舍”,保证文本解读的有效度,去决定屏弃之前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生存”为生发基点,以“中考意义”为辅助准点,大刀阔斧在文本落实与课堂效益二者不得得兼的情况下更好实现取舍的关系。

  诵读是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法,我将把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深刻体会课文构思布局的技巧,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效地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又锻炼了读思齐进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2

  带了几届学生,教了几遍《鱼我所欲也》,一直是明白中糊涂,糊涂中明白。

  一年一个感受,今年在教这一课的时候,大家又讨论,结合我在讲课时的感受,把今年的思路整理出来,以备以后上课参考。

  首先是字词关。

  我们九年级语文组在一起讨论了这么几个词:“有甚于”、“由是”、“则”“羞恶之心”。

  “有甚于”的解释一是“超过”,一是“有的比……严重。”按照以往的解释是“超过”,今年大家在查相关资料的时候,认为“于”是“比”,“甚”是“严重”,这样翻译“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是通顺的。按照原来的解释是“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学生更好理解一些。

  在讲这一点的时候,我把两种方案都给了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明白语言是需要思考的,只有思考能带给古代汉语最好的解答。

  学生知道老师也会在这些句子上出现问题,也很高兴,不再气馁了。

  “由是”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采用某种方式”或“按照某种方式”或“采取这种手段”或“采用这种手段”。我的观点是“是”在古代更多的解释为“这、这样”,我告诉学生可以翻译为这几种方式,以及我的观点和根据。

  “则”有两种理解,一是“如果”;一是“却”。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倾向于“如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释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而接受它。”

  “羞恶之心”在读音上出现了问题,一般读成”xiū wù“我自己读成了“xiū è”

  这是今年部编本教材新的改动,经过查证信息“羞恶之心”应理解为“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

  在讲述论证思路的时候,我抓住几个词语。

  文章由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接着讲道理,先讲述舍生取义这一类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句子抓住三个词“有甚于”、“生”、“死”。作者用有甚于连接“生”“死”两种情况。

  同样道理,在假设论证的基础上用“莫甚于”连接生死,接着用“由是”强调“舍生取义”之人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二段,作者举例论证。需要点出的是“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中,“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几句需要重点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这样,《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3

  本文,本人就第二课时进行了公开课。上完后,感觉效果不是很佳。现就教学内容反思一下,以提高认识。

  一、收获方面。

  1、课前进行了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的复习,相对来说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能快速的进行回答。

  2、学生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找中心论点很快找出来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也掌握了。

  3、对于“舍生取义”的理解也较深刻,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如何看待“义”也讨论热烈,且见解独到。

  二、不足方面。

  1、读的方面不够注重,只是让学生进行了齐读,个别读环节没有。通过读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稍为欠缺。

  2、第一段论证论点的过程分析不够透彻,特别是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并没达到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程度。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并没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反省这节课的内容,需要改正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相信,通过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大胆创新尝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定会大大提高。

推荐访问:之行 反思 大道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五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