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3年《生命感动》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1-10 18:45:05 浏览量: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1  一、故事导入,渗透主题  1、师向学生讲述几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用这些故事唤起学生们的感动。在讲完故事后提问:听完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通过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命感动》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生命感动》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1

  一、故事导入,渗透主题

  1、师向学生讲述几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用这些故事唤起学生们的感动。在讲完故事后提问:听完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通过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感动”。然后揭题:你曾经被父母的行为所感动吗?或许你还从来没有过这种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生命的感动》。

  二、品读课文,体验感动。

  (一)、学生自主读课文,概括内容,整体感知。

  (二)、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最感动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令自己感动,为什么?

  (四)、指名朗读,交流感受。

  1、学习“爸爸在一边笑……有女儿真好!”

  提问:在“我”出生时,爸爸的心情如何呢?

  你能通过朗读爸爸的话来体会爸爸“无比欣喜”的心情吗?(指名读句子。)

  (1)、通过朗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吗?

  a、启发学生找到爸爸讲的四句话和话中的关键词,以及概括爸爸讲的四句话的意思。关键词:(焦急地等待、开心没法说、轻柔美丽、有女儿真好。)

  教师指导:在今后的阅读短文的,你可用抓段中或句中的关键词来概括段意或句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你们可多试试。

  b、启发学生找到比喻句,并分析比喻句。说比喻句。你能像爸爸一样,说上两个比喻句吗?(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多用比喻句。)

  (2)谈感动。

  2、学习“寒冬腊月,你用的尿布是先放在我怀里暖热了才给你用的。”

  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爸爸的无私关怀,仅仅是这么一个细节的,你还知道有哪些生活细节,同样体现爸爸的关爱?(冬天暖衣服,暖被窝,试尝吃的是否烫。)

  4、学习“还有一次,我从木马上摔下来造成脑震荡……治疗时间。”

  (1)、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我”摔伤了,为什么不描写“我”因伤而哭,却强调妈妈每天“以泪洗面”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谈感动:从这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生齐读句子。

  (4)、提问: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5)、谈感动:

  (五)、品读句子,感受父母对“我”的关爱。

  三、延伸情感感恩父母

  1、拿出课前准备的在家中找到的记录自己成长的物品,说说发生在它们身上的爱的故事,与同学交流成长的感受。

  2、亲情小测试:请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就在你的面前,此刻,你最想为父母做些什么?

  四、感恩他人升华情感

  1、小黑板出示句子“我将尊重因爱而孕育的所有生命”。

  (1)、理解“孕育”。

  (2)、引导学生用缩句的方式理解句子:我(将)尊重(因爱而孕育的所有)生命!

  (3)、启发学生用例子来说明对句子的理解。

  (4)、师小结。

  2、小黑板出示“我感恩……因为……”让学生畅谈自己成长中的感动。

  五、收集积累流露真情

  1、布置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有关感恩的语句和故事。

  2、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亲人的关爱、老师的关心、朋友的关注、社会的关怀。常怀感恩之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会使我们的生命充满温暖,会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集体,和谐的社会,既要多一些感激之心,同时,也要付出你的爱心。(板书:爱)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3篇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生命的药方》讲述了十岁的德诺因输血不幸感染了艾滋病,当别人都远离他的时候,十四岁的艾迪却为他熬草药、找医生、塞球鞋、玩游戏,始终对德诺不离不弃。艾迪虽然没有给德诺找到延续生命的药方,但是他却给了德诺一生最好的药方——快乐的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资料,了解艾滋病的症状、传染途径等知识。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品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朋友之间的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呼吁人们应该对艾滋病人抱有正确的态度,而且揭示了一个真理:生命有时是脆弱的,但友谊可以让它坚强,疾病有时没有药方,但是对于生命本身而言友谊是一个特别的“药方”。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文,感受艾迪与德诺之间深厚的友谊。

  2、理解课题“生命的药方”的含义

  四、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上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有个病人去医院看病,那天来医院看病的病人比较多。终于轮到这个病人就诊了,当他告诉医生他患了什么病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些病人都吓得慌忙跑出了医院,一边跑一边口中还惊恐地喊着三个字,你知道是哪三个字吗?(板书:艾滋病)

  艾滋病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竟使得这么多人都那么害怕?

  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师谈艾滋病的传染特性

  (只通过血液和性传播,跟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握手是不会被传染的。)

  2、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课前讲小故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们对艾滋病的不了解及恐惧,为后面理解文中德诺的遭遇作铺垫。】

  3、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那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德诺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问: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心中产生过哪些疑问?

  指名学生问“生命的药方”,跟他有一样疑问的请举手。看来你们几个提的问题正是大部分同学心中想解答的问题,值得一起研究思考。我们先来解决最简单的一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整理出几个主问题,这对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初读课文,感悟药方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①自读课文,把语句读通顺流利,有不认识的字词自学完成,也可以问老师。

  ②想想“生命的药方”指的是什么?

  2、检查反馈

  ①说说文中的“生命的药方”指的是什么?

  板书:快乐和友情

  3、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指该生读那段话)是德诺的妈妈,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课件出示:

  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不,艾迪,你找到了。”她紧紧地搂着艾迪,“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1)轻声地读一读德诺妈妈的话,这药方里装满了沉甸甸的快乐和友情。

  (2)这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泪如泉涌,这泪水里除了失去儿子的悲痛以外,还有些什么?(这是感激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庆幸的泪水……)

  (3)师引读:

  让我们怀着感激,怀着幸福,怀着庆幸来读这段话。

  这是德诺的妈妈悲喜交加所说的话,她的话耐人寻味。如果你能读懂这段含义深刻的话,也就读懂了这篇课文。那么怎样去读懂这段话呢?老办法,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围绕德诺妈妈的话来提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以德诺妈妈的话为突破口,体会药方的真谛,继续引导学生质疑,整理出几个问题来研读课文,从中体会伟大、无私的友情带给德诺的力量。另外,还渗透学法的指导,暗示学生要读懂一篇课文,就要先从读懂含义深刻的话开始。】

  (三)再读课文,感受孤独

  1、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2、反馈,随机学习。

  预设一: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

  ①指名读

  ②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全都躲)

  是的,作为艾滋病患者,除了要承受病魔带来的痛苦之外,更要承受周围人群对他的疏远和歧视。你能同时用上“不幸”和“幸运”来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吗?让我们怀着对德诺的同情,对艾迪的无比敬意来读这个句子。

  预设二:

  “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

  1、反复引读。

  德诺是不幸的,因为他除了要忍受病魔带来的痛苦以外,还要承受心里对死亡的恐惧,于是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

  德诺是不幸的,因为他除了要承受心里对死亡的恐惧以外,还要承受内心无比的孤独,于是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不单调枯燥,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引读的运用,旨在强调德诺恐惧、孤独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明白德诺这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

  2、从“微弱、那么黑、那么暗”等词中可看出德诺病重,害怕,孤独。

  3、句式改写:以第一人称改写句子。

  4、展示课件:月明星稀的晚上,两个好朋友聊天。

  A、读对话。

  B、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艾迪会怎么安慰德诺?

  5、艾迪不仅这么说,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德诺做了哪些事?到文章当中找出相关句子。

  艾迪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

  艾迪为德诺熬药;

  艾迪带德诺求医;

  艾迪安慰德诺,表白自己一直会陪伴他,并把自己的臭鞋塞到德诺的手上。

  艾迪把自己的球鞋塞到德诺手上:“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想想艾迪的臭鞋还在你的手里,艾迪肯定就在附近。”

  6、展示课件:病房陪伴(课文插图)。

  看图说话;艾迪还会为德诺做哪些事?

  小结: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德诺在艾迪的鼓励下,没有放弃与生命抗争,就像飞蛾,就相小苗,就像身残志不残的杏林子。在病房里,依然会传出笑声。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说话、读读划划艾迪对德诺的所作所为,体会艾迪对朋友的关爱与对生命的呵护,进而体会到伟大、无私的友情带给他人的力量。】

  7、小练笔

  引导:如果我是医生,我愿尽自己所有为他治病;如果我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激起同情心,愿意为伙伴献出一份爱心。】

  (四)、总结提升,感悟友谊

  1、过渡:善良的孩子们,你们与艾迪一样,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在德诺最孤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陪在他身边,跟他玩耍,为他熬药,带他求医,送他球鞋。

  德诺是不幸的,因为--------;

  德诺是幸运的,因为--------。

  2、引导:什么是友谊?艾迪和德诺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友情。)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

  3、(背景音乐响起)师: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而德诺的妈妈,此时也把德诺临死前写给艾迪的一封信交给了艾迪,你知道德诺会在信中对他的好朋友艾迪说些什么吗?

  (让学生转换角色替德诺说说心里话)

  【设计意图:创设遗书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角色,以德诺的身份向艾迪诉说内心的感动与感谢,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并为下面的读悟主题做情感铺垫。】

  4、 音乐声中轻轻朗诵

  我们每个人都有害怕孤独的时候,

  我们都渴望有结伴同行的快乐。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疾病,

  但是我们可以献出爱心;

  虽然命运将会受到一次次地捉弄,

  但我们可以用孤独的药方——友情

  来陪伴我们的朋友,

  以快乐蔑视困难,

  让温馨的笑容永远荡漾在我们的脸上。

  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

  为他人送去生命的药方!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艾滋病患儿德诺的内心世界,体会艾迪给予德诺的友情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3、深入理解课题的涵义。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艾滋病患儿德诺的内心世界,体会艾迪给予德诺的友情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题的涵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引导学生回顾课本第五组有关“生命”的课文:孩子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课文?

  2、从中,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宝贵。这也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感人的故事,再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

  2、反馈: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

  熬花草、找医生、送球鞋、玩游戏(板书)

  3、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受孤独

  过渡:艾迪为德诺付出了许多,是因为德诺得了——艾滋病

  1、唤起学生已有体验:孩子们,你们生病时感觉怎么样?

  2、与你们年龄相仿的德诺生病时有什么感受呢?默读课文,体会德诺的内心世界

  3、反馈、交流,紧抓重点句、关键词来体会德诺内心的痛苦、难受、无助、孤独

  预设:

  [句一]: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只有大他四岁的艾迪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

  a、抓住“全都”一词体会内心孤独

  b、“从前”指的是什么时候?(德诺生病以前)

  德诺生病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说话 教室里——

  操场上——

  上学的路上——

  生日宴会上——

  c、可是,自从德诺生病以后,一切全都改变了,现在——读“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d、现在,德诺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有的只是——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德诺得了艾滋病,请同学们说说对艾滋病的了解

  补充有关艾滋病的资料(投影出示)

  虽然人与人之间普通的接触,如握手、共用餐具等并不会传染艾滋病,但由于艾滋病的致命性,人们对艾滋病还是充满了——恐惧,对得了艾滋病的病人也是——避而远之,现在的 德诺强烈地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

  e、指导有感情朗读

  [句二]: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

  a、从“直发颤、微弱”体会德诺身体虚弱,快要死了

  b、“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就像德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此时,他心里是多么害怕,多么恐惧,充满对死亡的恐惧

  c、“一个人待在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他的身边没有朋友,德诺觉得此时是那么的孤独无依

  d、孩子们,德诺的梦的真的吗?

  这个梦是真的,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德诺在现实生活中正经受着这样的痛苦

  这个梦是假的,德诺只是在借梦说话

  不管这个梦是不是真的,德诺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很害怕,他很孤独。

  e、指导有感情朗读

  小结、过渡:年幼的德诺不仅身体上饱受病痛的折磨,还在心理上忍受孤独的煎熬,此时的德诺,多么渴望——多么渴望——多么渴望——多么渴望——多么渴望——是谁给了他这些?

  四、三读文本,品悟感动

  1、默读,把你特别受感动的地方划一划,并读出你的感动

  2、交流、反馈,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说出你受感动的理由,并读出你的感动

  预设:

  [句一]:不知走了多远的路,船破进水了,他们俩不得不改搭顺路汽车。

  a、这一路有多远?可用什么词表示?如千里迢迢、不远万里等

  b、想象说话:这一路上,他们碰到了什么困难?

  真可谓是——千辛万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

  c、艾迪付出了这么多,都是为德诺找医生,为了德诺能和别人一样快乐地生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珍贵的友情)

  d、指导有感情朗读

  [句二]:艾迪把自己的球鞋塞到德诺的手上,说:“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想想艾迪的.臭鞋在你手上,艾迪肯定就在附近。”

  a、从“塞、肯定”中体会艾迪的真诚,他想告诉德诺:“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都会永远在你身边。”

  b、就是这样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就是这样一只**常常的球鞋,让德诺感受到了弥足珍贵的友情。

  c、正如你们所说,德诺把这份友情视如珍宝,他要这份友情永远地陪伴着他长眠于地下,这样他就不会觉得孤独。生命无法挽回,然而友情却可以刻骨铭心,无限延续。出示并配乐深情朗读句子:

  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双球鞋。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艾迪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真正的友情,让我们感动,让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如果德诺地下有知,他又会对艾迪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下来,可以用上文中的词句。

  2、出示:

  德诺对艾迪说: 在音乐声中,让学生尽情抒发

  3、反馈

  六、回归课题,点明主题

  “生命的药方”指什么?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再读读课题——生命的药方

  让我们怀着敬意再读读课题——生命的药方

  板书设计

  生命的药方

  熬花草 害怕

  找医生 友情 无助

  送球鞋 孤独

  玩游戏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书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学认生字、新词,逐渐养成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

  3.了解多种阅读课文的方法,学习在默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艾滋病是怎样的一种病,为什么人们谈“艾”色变?在这个基础上理解艾迪的行为。

  教具准备:

  介绍艾滋病的幻灯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1.读课题,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重点理解“药方”一词。

  2.指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用默读的方法读课文。

  艾:(上下,2画)艾滋病

  疗:(左右,2画)治疗、疗伤

  胎:(左右,5画)轮胎、胎儿、胎气

  帐:(左右,4画)帐目、帐篷

  篷:(上下,10画)帐篷、大篷车

  咳:(左右,6画)咳嗽

  嗽:(左中右,11画)咳嗽

  鞋:(左右,6画)军鞋、布鞋、球鞋、皮鞋

  弃:(上下,5画)放弃、弃之不顾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内研究解决。

  5.巩固练习。

  6.布置作业:写生字,组两个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默读,体会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

  1.指名读课文,找出文中两个主要的人物——艾迪和德诺。

  2.德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们了解艾滋病吗?鼓励大家自由讨论。

  在书中找一找,得上了艾滋病,给德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想象一下还会有其他的困难吗?

  师:在这样的生活中德诺内心的痛苦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可他的生活中只有痛苦吗?如果有幸福,那么这种幸福是谁带给他的?

  3.默读课文,找一找艾迪为德诺都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与药方有怎样的关系?

  4.“生命的药方”是什么呢?找到答案了吗?

  5.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朋友,你会像艾迪那样去做吗?

  板书设计:

  生命的药方

  德诺:痛苦、快乐、幸福

  艾迪:熬汤、求医、游戏

  教学设计(b案)

  一、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呢?

  结合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练习。

  二、读课文,你遇到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1这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2为什么艾迪对德诺那么好?

  3德诺的妈妈为什么“泪如泉涌”?

  4德诺死后,他妈妈的生活会过得怎么样?

  三、提出问题,合作解决:

  1在文中找出依据,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交流。

  2在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深入理解:

  1.如果你是德诺:

  (1)当你身患严重的疾病是一种什么感受?

  (2)大家都离你而去,只有艾迪还依然关心你,你会怎样想?

  2.如果你是艾迪:

  (1)你为什么要去帮助德诺呢?

  (2)难道你真的不怕被传染吗?

  3.同学们,你想对德诺或艾迪说点什么?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你从文中感悟到什么?

  六、作业:(任选,但无论是哪一项,都要表达真实感情。)

  1写一篇日记,可以是从本文得到的体会,也可以是同学之间发生的感人小事。

  2制作感谢卡或爱心卡,对给予你帮助的人表示感谢,把想对他们说的话写下来。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3篇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⑵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⑴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文悟道,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进而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教学重点】

  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引起注意,催动兴奋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与她同呼吸,共命运,认识人生的真谛。

  (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探究研讨,走进作者

  教师范读,在范读课文后三节时,语气应有由舒缓到略显高昂的变化过程,以反映作者经历了凝重的思考而顿悟的心路历程。

  学生仿读,这既是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需要,也是在情感上走近作者的需要。

  指名朗读,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中的“生命”一词为什么出现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本文表现了女作家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题目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示强调,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强烈呼唤。

  三、品读课文,探究赏析,走近文本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组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这三个各围绕本段中哪一个中心词展开?

  试各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每个事例。

  教师小结过度: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由这三个事例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那么,引出了哪三点思考?在文中划出关键句。

  这三点思考分别侧重于哪一方面?

  形成板书:

  生命生命

  小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找出你最喜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妙在何处,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朗读水*较好的三位学生分别朗读1、2、3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节。要求读得有感情、有变化、有高潮。

  四、跳出文章,拓展思维,陶冶情操

  试就作者的三点思考,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相应的例子。(如欧阳修名扬天下,仍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别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是“怕后生笑话”;日寇侵华,梅兰芳息影舞台,续须明志;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才等。)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总结: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一两句。

  2、课外阅读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完成课后练习二。

  3、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敬一丹的《穆然,谢谢你的笑》(《语文新天地》七年级上、初一)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诵读课文,初步感知以小见大的写法。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生命,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以小见大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一、情感创设,整体感悟

  1、音乐情感,激情导入

  (放轻音乐《命运》)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谁不怕癌症?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还有张海迪,身患癌症却最新创作了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听读课文,问题感知

  ①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听录音)。

  大屏幕投影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听读之后,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方法指导: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③讨论明确三个问题。讨论可以请学生相互评论、补充。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自主研读,合作赏析

  1、教师导学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中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更好地表现生命主题。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这篇文章共写了三个事例,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c.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d.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采用换字法或去字法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可采用朗读法品悟解决。另外还要注意自读和自学的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相关提示或引导]

  a“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b“隔了几天,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表达出一种惊喜(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

  c“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d“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

  e“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特别是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学生分四人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吗,珍视+奋斗

  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生命的价值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三、体验反思,拓展仿写

  1、体验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还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a.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b.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3、片断仿写,初步感知以小见大的写法或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仿写指导:生命现象+人生思考

  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身上使我们都看到了那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课文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这篇文章就是她对生命发出的强烈的呼喊。

  本文被人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选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的是一些*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小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做到各人学中有得。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理解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懂得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激发创新的欲望。懂得要珍惜生命。

  设计思路和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段指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主要采用阅读体会、研读欣赏、体验领悟、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课堂设计以学生朗读体验为主,扣住生命主旋律,辅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四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获得对生命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本设计的特点还凸显在课文内容的拓展上,通过不同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是文章思想的升华,让学生能够领悟生命的真谛,整堂课都被笼罩在音乐之中,希望通过音乐来实现学生思想与课文的共鸣。

  教师课前准备:

  希望学生读一些关于生命的文章和了解一些杏林子的故事。

  老师完成拓展内容的收集和相关连接的资料收集。

  根据设计制作出cai课件。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播放课件(《命运交响曲》)内容:孩子出生的幸福瞬间,植物破土的力量瞬间,蚕破茧而出的瞬间,花朵开放的瞬间等。老师有感情的介绍引入并板书课题。

  学生随着音乐仔细的欣赏感悟。获得对生命初步的感悟。读课题三次。不同的力度(轻缓的,有力的,高昂的。)

  运用音乐和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有心灵的触动。

  阅读体会

  1、扣内容。本文围绕生命写了哪三个事例。

  2、写出副板书。

  1、学生小组学习,填出老师事先设计的表格。在组长的带领下读两次课文。

  2、全班汇报。

  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研读欣赏

  扣文章重点句。

  1、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体现出生命的可贵与价值。

  2、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在课件上出示重点句子。

  3、2段4、5、6句。通过读你体会到什么?板书(生命的力量)

  4、课件出示第三段,老师重点突出两个词“竟然”“竟使”。

  5、老师播放课件。心脏跳动的声音。你有什么感觉?出示第四段有关句子。抓住单单这个词。

  6、出示第四段第二句。

  1、学生汇报。

  2、让学生反复的读,抽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

  3、生谈体会,个别个性化朗读。

  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4、小组分读有“竟然”和“竟使”的句子和没有这两个词的句子。从中谈自己的体会。通过不同的读体会出生命的意义就是奋发向上。

  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5、请学生闭眼手摸着胸膛,随着课件心跳的律动感受自己的心跳。体会单单。

  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6、生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表达出心中所想,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反复的齐读课题,让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

  拓展延伸

  出示一组课件,配乐。一组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却做出了不朽事迹的人。(杏林子、张海迪等)他们在好好的利用自己的生命。而我们呢?板书生命的价值。

  出示最后一段。

  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讨论应该怎样好好利用自己的生命。汇报。再读“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突出“好好”“白白”。

  引导学生读。

  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升华主题

  师:看着板书总结。我们拥有了生命的力量,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我们更要创造生命的价值。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再次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完善板书。总结提升。

  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说名言

  2、出示诗歌《珍爱生命》,配乐朗诵,轻松,结束新课。

  1、连贯性的说出学生收集到的关于生命的名言。

  2、学生朗诵。结束新课。

  通过进一步的拓展,丰富学生积累。升华情感。懂得生命的价值。

  板书设计

  拥有力量

  理解意义

  生命生命

  实现价值

  珍惜美丽

  副板书:飞蛾求生瓜子生长静听心跳

  相关联接:

  珍爱生命

  生命是如此珍贵,

  生命是如此憔悴,

  生命中充满磨难,

  磨难是书,

  直使你奋起直追!

  生命是缘,

  直使你生死相随。

  啊,朋友,

  勿要轻视生命,

  丢掉它有去无回。

  啊,朋友,

  珍惜生命,

  宇宙间唯独有你!

  朋友啊朋友,

  快乐每一天,

  生命每时都闪耀光辉。

  生命的名言: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生命生命》的教学设计3篇

《生命生命》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2、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⑴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1、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2、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3、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4、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

  ⑴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⑵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三、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1、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2、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锋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四、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读《生命生命》有感。

  【点评】

  此教案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齐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目标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对人生的理解。同时,三个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有序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青岛市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三板块、五环节”教学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除了“导、学、练”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五环节的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精心导入中,张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体感悟又将学生带入了对生命的理解;研读赏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体验反思,在教师的疏导中,提出了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得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是对主题的升华和灵魂的深化,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灵活多样”。听读、齐读、竞读、品读、评读等,各种读书方法,意在教会学生读书。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了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案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生命生命》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2、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⑴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1、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2、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3、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4、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

  ⑴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⑵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三、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1、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2、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锋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四、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读《生命生命》有感。

  【点评】

  此教案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齐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目标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对人生的理解。同时,三个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有序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青岛市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三板块、五环节”教学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除了“导、学、练”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五环节的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精心导入中,张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体感悟又将学生带入了对生命的理解;研读赏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体验反思,在教师的疏导中,提出了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得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是对主题的升华和灵魂的深化,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灵活多样”。听读、齐读、竞读、品读、评读等,各种读书方法,意在教会学生读书。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了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案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生命生命》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想像、揣摩“春水”“小树”的隐喻意义。

  2、诵读积累一些优美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可以通过一些初生的生命图片(婴儿、新芽、树苗等)或一些激发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语言入手。

  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1、开篇揭示话题

  2、以“一江春水”喻示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状况。

  3、以“一棵小树”喻示生命的力量。

  4、点明、深化主题。

  二、学生质疑或教师设疑

  参考问题:

  1、文中描述的一些景象的喻意分别是什么?

  2、两个比喻的含义是否重复,为什么?

  3、如何理解春水汇入大海,大树回归泥土的心态?

  4、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5、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所揭示的哲理?

  三、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讨论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材料学习,丰富感受

  五、畅谈“苦与乐”,写一句或一段最有感触的句子,班级交流或编辑成一个小册子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0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袭”等8个生字,会写“峡”等12个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凋零、几经辗转、空旷、奔波、同胞、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骨髓移植对于小钱的重要性,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余震的影响下坚持抽取骨髓这一行为的难能可贵。难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2018年10月24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相信同学们对此也有所耳闻。今天呢,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另一座跨越茫茫海峡的桥,我们称之为“生命桥”。那么这座桥跨越了哪个海峡?又为什么称它为“生命桥”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吧!(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以及理解不了的词语、句子。教师讲解。

  2.再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杭州市的小钱身患白血病,海峡彼岸的台湾同胞冒着余震的危险向小钱捐献了骨髓。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点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分析重点语句,体会小钱的不幸。

  (1)初秋的杭州阳光明媚,丹桂飘香,然而一个18岁的年轻人却身患白血病,无暇顾及周遭的美景。明确: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景色如此美丽,但是小钱却在承受着病痛,突出了人物遭遇的不幸。

  (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明确: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轻的生命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寓意深刻,体现出小钱的生命之花尚未绽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机,令人叹惋。

  2.默读课文3~6段,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体现出了骨髓捐献过程的不易?从中感受李博士和台湾同胞怎样的品质?

  明确:(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这两句话交代了抽取骨髓时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

  (2)“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冒着余震的危险,静静地躺着。经历过这场灾难,此时的青年或许已经受伤,也不知道家人的安危,但他依然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让我们不得不被这位无私奉献、充满爱心的青年而感动。

  (3)分析与李博士相关的句子。

  ①“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②“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③“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从“步履匆匆”“沉着”“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连夜”等词和短语我们不难看出李博士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可以感受到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质。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课文标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明确:表层含义,也许,小钱是不幸的,因为他身患白血病。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无私奉献的台湾青年和医者仁心的李博士的帮助下,小钱得救了,生命之花得以重新绽放。

  深层含义,结合句子“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可以看出,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也象征着海峡*之间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四)拓展延伸

  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听一首歌《爱的奉献》。

  (五)小结作业小结: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海峡*之间浓浓的血脉亲情。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为祖国统一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将来小钱和台湾青年得以相见,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和故事呢?据此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高尚的人格品质,感受海峡*之间浓浓的血脉亲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要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精神美,引导学生明白“*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由题开门见山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题目。

  2、板书:

  跨越海峡的桥

  注意峡的山字旁要瘦些。

  3、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醒地很好,老师漏了一个词。重新板书“生命桥”。

  4、师: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生命桥?让人好奇,感觉与众不同,来,再读题。

  5、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刚才所提的问题都具有很强的探讨性,看来同学们不仅读书能力强,思考能力更是不一般。那就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吧。

  二、初读感知,字词理解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碰到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课文中有许多生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跨越、白血病、骨髓、移植、辗转、余震、袭击、期待、空旷、暂停、血脉亲情。

  3、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谁能概括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完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简洁,刚才他的概括简洁吗?怎样说才能做到既完整又简洁呢?”

  三、再读理解,交流感受

  1、体会第二段:

  ⑴咱们先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绽放)读到这里你了解到什么?

  板书:

  骨髓

  ⑵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生命延续的希望。

  ⑶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看来这希望也很渺茫,从哪些句子你体会到了?

  ⑷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概率小。

  ⑸还从哪些词体会到。“辗转”。

  ⑹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辗转”。读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大家想想看,要找到适合的骨髓,首先会找谁?

  (亲人)没有,又会去找谁?(朋友)还是没有,怎么办?整个杭州都找不到,怎么办?为了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绝不放弃一丝希望。

  ⑺试想,18岁,该是一个怎样的生命?而他却因身患严重的白血病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用朗读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再读第二段。

  2、过渡:小钱是幸运的,有适合骨髓的人终于找到了,是谁捐献了这骨髓,又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移植了骨髓,这里又有许多感人的情景,请同学们自由读3~5自然段,哪些句子使你感动了,找一找,划一划。

  体会: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⑴此时此刻,是怎样的情况?是他们的什么令你感动?

  ⑵让我们想一想:手术室里有什么陈设?余震来了,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⑶把你心中的那份感动用朗读表达出来:

  以生命挽救生命。

  体会: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周围随时发生余震,李博士为什么还能沉着地工作,台湾青年为什么还能静静地躺着?他们在想些什么?

  体会李博士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在灾难面前,病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精神。体会青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一心想着他人。

  师:正是这位一心想着他人的青年,正是这位在灾难面前尽心尽责的医生,他们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体会: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⑴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⑵在不知道家人是否*安无事的情况下,青年首先想到的是谁?此刻,病床上的"他仿佛看见了什么?

  ⑶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动,能帮他把那份感动读出来吗?

  3、因为骨髓的保质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

  读奔波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

  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以时间换取生命。

  四、拓展资料

  骨髓移植手术成功了,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及时提供的骨髓使小钱重新获得生命。其实,到目前为止,慈济医院已向大陆提供骨髓约180例,每一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李博士”是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他在美国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时,发现大量患白血病的华人由于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无法得到医治而死亡,于是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人骨髓资料库。现登记在册的志愿供髓人数已达20余万,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架起这座生命桥梁的仅仅是骨髓吗?你认为还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1、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想和大家交流吗?

  2、“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小结: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这是这种亲情使台湾青年在生命攸关的时刻首先想到了大陆青年,尽管小钱不是他的家人,但胜似家人。我相信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同胞的心中。

  五、拓展交流

  小钱得救了,也许他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都不会见面,可是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他有千言万语想对那些帮助他、关心他的人说,现在请你帮小钱写一封感谢信,把他内心的感激用文字表达出来。

  【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18岁青年爱心台湾同胞

  白血病血脉亲情以生命挽救生命

  以时间换取生命

  【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读”而展开的。先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正确;接着指导、帮助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流利;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种以读为本的设计,首先要注意读的层次性: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循序渐进,层层拔高。其次要注意读的目的性:每一层次的读都不是走过场,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落实不同的目标。这种读的训练还要注意它的指导性:一是指导学生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如,“间隔”的“间”读jiàn,“骨髓”的“髓”读suǐ等。二是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句子。如,“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指导学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断开。三是注意对读得差的学生的指导。要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读好的信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四是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比如,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当读到“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时,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并能通过朗读的语气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再比如,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这位台湾青年和李教授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他人的高尚品德,从而体会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真正含义。这样,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中又有所表达。学生能不能入情入境地朗读,答案是肯定的,就看教师放不放手。

  在课堂教学中,我虽然抓住读来感悟,但形式比较单一,读的过程中悟得不够,还需要在引导上多下功夫。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感知给予的快乐

  (吃蛋糕比赛。)

  (出示大屏幕),有三块蛋糕,第一块5寸大,第二块7寸大,第三块10寸大。

  1、现在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吃的蛋糕多,我们假设你们吃的速度一样快,你先吃哪一块?

  2、下面进行第二轮测试,还是这样三块蛋糕,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吃的蛋糕多,你先吃哪一块?

  3、总结:

  你们让我很感动,因为你们不仅聪明,还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为此,我要送你们一句名言,是我从书中读到的──“给于是快乐的!”(学生齐读)希望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那么,假如需要你给予别人的不是蛋糕,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我们可以不立刻回答,但不能永远回避,我们要在学习中思考。

  今天这节课,张老师想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以“给于是快乐的”为主体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竖直,端端正正。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2、导语过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3、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 小组交流:

  对学习小组内的学习伙伴读几遍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⑵ 全班交流。

  (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深刻体会

  1、导语:

  故事发生在──1999年9月22日早晨

  谁──小钱

  什么事──患了白血病

  2、重点句理解:

  这个刚满18周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惟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⑴ 齐读;

  ⑵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白血病、凋零、绽放(反义词)。”

  白血病就是血癌,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治愈。

  ⑶ 18岁,如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开放,如初升的太阳还没来得及普照大地,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但是,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的台湾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

  3、全班交流?预设重点句:

  ⑴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 理解“同一时刻”“步履匆匆”;

  ② 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 有感情朗读。

  ⑵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 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 理解“沉着”。

  ③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 小结:

  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4、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学习第七节:

  ⑴ 导语:

  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⑵ 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⑶ 教师小结:

  *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四、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五、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杭州 台湾

  骨髓

  小钱────年轻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4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 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⑴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⑵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⑴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⑵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⑴ 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⑵ 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⑶ 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⑷ 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台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6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课后感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得还可以,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好,富有激情,而这样的课,情的渲染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教师重视了文本中词语、句子的朗读、感悟,符合中年级的教学要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成信息,引导得也不错。但是,正如张祖庆老师所说的“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的现象,这种整体的缺失,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获得整体初步感悟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对课文局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肢解了文本,使得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整体感。第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某一部分的时候,喜欢孤立地在屏幕上展示某个句子,而不是将之放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去解读。第三,忽略对最后一个整体的回归。课文一段段分析完了,往往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了。”我想,这是一节第一课时的课,初读部分时的整体感受文本是否有缺失现象?过早地切入文本的深读研究,对于不少中下生来说,是否合适?

  因为自己以前都是教低年级的,对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涉及不够,对于四年级,我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7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袭”等8个生字,会写“峡”等12个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凋零、几经辗转、空旷、奔波、同胞、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骨髓移植对于小钱的重要性,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余震的影响下坚持抽取骨髓这一行为的难能可贵。难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2018年10月24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相信同学们对此也有所耳闻。今天呢,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另一座跨越茫茫海峡的桥,我们称之为“生命桥”。那么这座桥跨越了哪个海峡?又为什么称它为“生命桥”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吧!(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以及理解不了的词语、句子。教师讲解。

  2.再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杭州市的小钱身患白血病,海峡彼岸的台湾同胞冒着余震的危险向小钱捐献了骨髓。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点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分析重点语句,体会小钱的不幸。

  (1)初秋的杭州阳光明媚,丹桂飘香,然而一个18岁的年轻人却身患白血病,无暇顾及周遭的美景。明确: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景色如此美丽,但是小钱却在承受着病痛,突出了人物遭遇的不幸。

  (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明确: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轻的生命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寓意深刻,体现出小钱的生命之花尚未绽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机,令人叹惋。

  2.默读课文3~6段,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体现出了骨髓捐献过程的不易?从中感受李博士和台湾同胞怎样的品质?

  明确:(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这两句话交代了抽取骨髓时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

  (2)“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冒着余震的危险,静静地躺着。经历过这场灾难,此时的青年或许已经受伤,也不知道家人的安危,但他依然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让我们不得不被这位无私奉献、充满爱心的青年而感动。

  (3)分析与李博士相关的句子。

  ①“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②“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③“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从“步履匆匆”“沉着”“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连夜”等词和短语我们不难看出李博士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可以感受到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质。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课文标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明确:表层含义,也许,小钱是不幸的,因为他身患白血病。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无私奉献的台湾青年和医者仁心的李博士的帮助下,小钱得救了,生命之花得以重新绽放。

  深层含义,结合句子“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可以看出,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也象征着海峡*之间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四)拓展延伸

  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听一首歌《爱的奉献》。

  (五)小结作业小结: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海峡*之间浓浓的血脉亲情。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为祖国统一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将来小钱和台湾青年得以相见,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和故事呢?据此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高尚的人格品质,感受海峡*之间浓浓的血脉亲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要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精神美,引导学生明白“*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相关部分,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 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⑴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⑵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⑴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⑵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⑴ 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⑵ 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⑶ 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⑷ 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台湾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0篇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意图: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设计意图: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拓展练习,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请你就生活中见到的其他类似的生命现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写现象,再写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车,经历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近尾声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获吗?

  (学生回答,归结板书)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顽强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们一定能见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资料链接】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但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作业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田彩虹的《生命的问句》,这是一篇与课文的思想主题相近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的内容,有利于新课教学目标的巩固。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教学《生命生命》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做个游戏,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人的生命细算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跟这生命有关,题目是《生命生命》(板书),文章的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读一下这篇文章,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杏林子对生命这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何感悟呢。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三、交流探讨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

  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明确:

  ⑴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之欲望。

  香瓜子:生命之顽强。

  心跳:生命之可贵。

  ⑵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要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不辜负生命意味着要为生命而奋斗。

  2、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下面,就请大家从社会、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的例子,说说能引发那些思考?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组内推举一位讲得精彩的同学作全班交流

  3、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一定受益非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据说,人体的头盖骨是世界上最致密坚硬的东西,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把它剖开,后来,在里面植入一粒种子,奇迹发生了,种子发芽了,并冲开头盖骨长了出来。种子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哪。

  第二个:九八抗洪救灾的日子里,大家都从电视里反复看到这样的镜头:*叔叔成冲锋舟救出被围困在洪水中,死死报住一棵大树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据说,它紧紧抱着那棵救命树,整整有十九个小时,而这,远远超出了人体力的极限。生命的潜能之强大令人震撼。

  第三个:一次泥石流,冲毁了一个村庄,救援人员扒开一间灌满泥石流的屋子的屋顶,救出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孩,已经不能说话的小孩却死活不愿离去,拼命指着他的身下。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挖出一个女的,已经没有呼吸,却保持了这样的姿势──身体直立,双手上举,象是托着什么。而此时,小孩还不罢休,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又挖出一个男的,保持了同样的姿势。他们是谁呢?他们的双手托着什么呢?对,他们是孩子父母,他们相继用自己的生命把孩子托出了泥石流。

  第四个:某旅游胜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缆车车厢突然脱落从高空坠地,在坠地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高高托起,她俩双双遇难,而孩子的一幸存。著名歌手韩红从报纸看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收养了那个幸存的孩子,并且创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歌颂亲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四、教师结束语

  老师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从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义,而是要大家明白关于生命的另外两点思考:第一点,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点,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任何时候,不可轻言放弃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危险,要珍惜生命。

  最后,老师想把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送给大家以共勉,愿同学们能在你有限的生命中搏出你无限的精彩!(教师诗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五、布置作业

  以由生命联想到为题目,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并把你的这些感受写到你的《心灵小语》上去,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执教感言】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我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我相信我能够做到!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

  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2、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畅谈生命,激*感

  1、谈话导入:

  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

  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

  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

  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

  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读自悟:

  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自主品读:

  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2、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集体赏评: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2、练习背诵: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下面请同学们练习背诵课文。

  3、积累名言:

  ⑴投影出示: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关于人生的格言、名言告诉给大家?

  ⑵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摘录的名言,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4、布置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一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解决生字词。查找作者杏林子的材料(作品、生*)。

  教师准备课件及音乐材料(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自己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学生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这是首什么曲子?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

  师(过渡):贝多芬一生的遭遇可以说是十分的悲惨,可是他凭着惊人的精神和意志,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在我们所了解的人中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人物,如张海迪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也与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悟作者的心灵。

  学生齐读,教师强调1、2是重点。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之间互查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多媒体:

  读准下列加粗字词的音:

  小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糟蹋

  庸碌辜负骚扰茁壮

  ⑴找学生读,其余同学认真听。

  ⑵纠错。

  ⑶教师强调应注意的几个字词:憩糟蹋辜

  2、师:扫清了字词障碍,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给我们心灵带来震撼的课文。要想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必须认真朗读课文。首先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大家认真听,可以同时在下面小声仿读。

  三、学法指导

  多媒体出示朗读方法:

  (包括语气、语速及重音的把握)

  思考两个问题。

  多媒体出示:

  1、作者列举的三件小事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文章导语和题目思考。分析结束,全班齐读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的段落。

  五、研读赏析

  师(过渡):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感知外,更重要的是读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研读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深入地感悟作者的心灵。

  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朗读知识,边读边思考问题。

  1、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说说为什么感触最深?

  2、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去谈。

  学生先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进行赏析,赏析结束其他学生补充或评价。

  在学生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如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在这里教师可以提问,竟然可否换成居然,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使人敬佩的感情(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

  学生教师再读最具震撼力的段落。

  师小结:文中香瓜子的顽强值得我们敬佩,在这里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在生活中,无论什么事,我们都要珍爱生命,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用奋斗让我们的人生更为光彩。

  六、拓展延伸

  师(过渡):课文学习完了,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你认为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珍爱生命?

  师生之间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家庭、社会、校园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可能就一些敏感问题发表见解如歹徒行凶时我该怎么办?有人在海里喊救命我该怎么办?,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命,不要去做无谓的牺牲,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见义智为。

  七、作业

  1、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等书。

  2、阅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将自己的理由写成一篇小文章。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杏林子

  事例思想感情

  飞蛾求生强烈的生命意识

  瓜子抗争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倾听心跳坚强乐观面对生活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7

  【设计简说】

  本教学设计试图从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发,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夯实阅读基本功”、“研探领悟,激发主题探究欲”、“拓展导学,引导学生求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爱生命的人文熏陶。

  【教学过程】

  一.以文本为例子,夯实阅读基本功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激昂的音乐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迸发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视生命。

  2.导入新课。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外艺术大师都为此不惜努力,为探索它的真谛而历尽艰辛。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更是饱蘸着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议,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课文,去体验、领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一)美读。【叩击心灵,感知大意】配乐朗读,便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同时,感知整体结构是前叙后议。

  (二)精读。【领悟内容,解读文意】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组——同桌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师生研讨)。设计的问题组如下:

  ①文章前半部分是记叙,叙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②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③三个事例有三点思考,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④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你从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读。【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仅仅活了几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品味、分析,为学生积累词语和妙句做准备。

  (四)赏读。【整体回味,领略精妙】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赏读,回味全文,体验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为靶子,激发主体探求欲。

  利用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台。可围绕以下思考题来阅读、讨论。

  1.思考问题:两篇《生命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内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选取生命中的寻常小事。

  3.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课文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1)课文选取三件事,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选取一件事。(2)课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以议论形式揭示题旨;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显现主旨,结尾言尽旨远。

  三、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求发展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人士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听朗读录音: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安排学生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作者杏林子的简介。

  2、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打开多媒体资料中作者的图像)她叫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著名女作家。出生于西安,12岁时得了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损坏,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69年当选十大杰出女青年,72年获颁国家文艺奖,79年获吴三连基金会社会服务奖。著作有剧本、散文、小说、传记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的文章──《生命生命》。

  板书课题。

  二、品味探究

  1、出示探究题目:(小黑板)

  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共写了哪几个事例?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中想到了什么?

  ⑵在2~4自然段中,划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解释。

  ⑶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题目,自由讲一讲,遇到难得可以和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3、听课文录音,谈感悟: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怎样珍惜生命,怎样让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师总结

  是啊,我们今天的课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的,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的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你的人生更有意义。

  四、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定,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

  强烈的求生欲

  瓜苗

  顽强的生命力

  心跳

  积极的生命观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后反思】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在本课教学中我成功地体现了如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料,沟通课内外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新课开始,我打开多媒体资料中作者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作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教学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接收、内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课上让他们自己先讲一讲,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文并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3、反复品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专家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对《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教学还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对于教学中如何很好的落实教学三维目标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但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2、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畅谈生命,激*感

  1、谈话导入:

  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

  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

  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

  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

  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读自悟:

  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自主品读:

  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2、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集体赏评: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2、练习背诵: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下面请同学们练习背诵课文。

  3、积累名言:

  ⑴、投影出示: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关于人生的格言、名言告诉给大家?

  ⑵、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摘录的名言,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4、布置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一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0

  【设计简说】

  《生命、生命》一文从寻常生活小事入笔,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文章浅显易懂,易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教学设计试图从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发,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夯实阅读基本功”、“研探领悟,激发主题探究欲”、“拓展导学,引导学生求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爱生命的人文熏陶。

  【教学过程、】

  一、以文本为例子,夯实阅读基本功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激昂的音乐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迸发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视生命。

  2、导入、新课。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外艺术大师都为此不惜努力,为探索它的真谛而历尽艰辛。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更是饱蘸着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议,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课文,去体验、领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一)美读。

  【叩击心灵,感知大意】配乐朗读,便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同时,感知整体结构是前叙后议。

  (二)精读。

  【领悟内容,解读文意】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组——同桌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师生研讨)。设计的问题组如下:

  ①、文章前半部分是记叙,叙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②、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③、三个事例有三点思考,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④、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你从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读。

  【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仅仅活了几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品味、分析,为学生积累词语和妙句做准备。

  (四)赏读。

  【整体回味,领略精妙】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赏读,回味全文,体验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为靶子,激发主体探求欲。

  利用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台。可围绕以下思考题来阅读、讨论。

  1、思考问题:两篇《生命、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内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选取生命中的寻常小事。

  3、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同课文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

  (1)课文选取三件事,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选取一件事。

  (2)课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以议论形式揭示题旨;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显现主旨,结尾言尽旨远。

  三、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求发展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人士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①听朗读录音: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安排学生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讲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③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事迹。课外阅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等。

  【板书呈现】

  叙述、议论

  小事

  飞蛾的求生欲、生命的意义

  珍惜

  香瓜子的生命力、思考、生命的价值

  自己的心跳、生命的把握

  铺垫、感悟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3篇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并从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2.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学习本文从日常生活现象去感悟生活和人生

  3.感受生命的伟大和力量,敬 畏 生 命(一课时)。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

  教具:录音机和录音带(也可用电脑一室的电脑播放音乐)

  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查字典,解释有关词语。

  一、课前演讲:轮到的同学谈学习某方面的感受 (3分钟)

  随机请一名学生评价演讲的效果(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有的学生不脱稿或者其他不合要求者,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的片断,教师简介贝多芬在失聪后仍创作了不少传世之作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命运》乐曲中对命运的挑战,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课文都是表现作家对人生的体验与思考的。

  [备学生]听完音乐之后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谈感受,导出一种力量感而得出向命运的抗争与挑战的想法,再结合各篇目的标题让学生归纳共同主题。

  教师讲解:这节课先从《敬畏生命》一文体会作者是从什么现象引起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体验。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练习]播放另一首乐曲《春江花月夜》,全班在乐曲声中朗诵全文。(该乐曲较抒情,开始*缓,后面略有起伏,以配合课文感情的变化。)

  方法指导:朗读前先提醒几个易读错的字音:纤读作xi n诧 ch ,侈 ch ,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节奏;整体感知课文,思考文中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在朗读后,对学生读书情况作评价并补充正音。

  [备学生]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朗读的情况,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要进行纠正或者示范性朗读,在概括事件和抒情时给予不同的合理答案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本文写了什么?请用简要的话概述。(实现目标1)

  抽查二人后由有兴趣的补充,教师评价,内容要点:作者偶而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引发了对生命的折服和敬畏的感悟。

  [备学生]答案不要求一致,意思相近即可。只要能引导学生理解要点即可,同时注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答题能力.

  [讨论]读完全文,你有些什么感受?先独立思考,进行笔录,再相继发言,班内交流,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敬 畏 生 命(一课时)》。(实现目标1、3)

  [备学生]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引导学生谈对生命的思考。有的学生讲到一点也行,最后教师把各人答案归并.

  四、分析写作思路,加深理解。(20钟)

  [练习]朗读课文片断。

  要求:选出自己欣赏的或能触动自己感受的片断,自由地、大声地读。

  [解说]从大家发言和朗读的情况看来,这篇短文很能触动人,而且激发了大家对生命的思考,那么,这篇文章是怎样表达出这样的效果的呢?大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注:以下采用师生对答的方式进行)

  [备学生]少量学生找不到感受深的片断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很多人教师就要给出一点示范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有意义的句子.

  [提问]文章是从什么事情入笔的?

  要点:从作者偶尔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入手写的。也就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写起。(实现目2)

  [提问]这样的日常小事为什么会让作者有所感触?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要点:因为树木在飘送种子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伟大。语句有“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提问]作者为什么觉得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用课文语句回答。

  要点:“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

  [提问]文章的最后两段与开头两段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是什么?(实现目标1)

  要点:开头两段以记叙为主,最后两段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开头的记叙是基础,为后文的议论、抒情蓄势、铺垫;最后的议论、抒情用来揭示文章主旨,即“我”之感悟。

  [备学生]本题难度较大,教师在提示的基础上可加以总结,学生只要可以说了零星即可]

  [提问]作者如何把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即作者如何从事件引出感悟,这是理解本文写法的关键)?(实现目标2)

  要点:作者用自己的心情变化做线索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从开头的“不经意”、“不注意”——“令人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感悟。

  [讲解]:作者先简要叙述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事,然后借助自己内心的感触,通过抒情、议论将自己对生命的敬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文章不长,语言*实,却有深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讨论]谈谈你对本文写法的看法。

  [处理方法]答案不要求一致。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这样的写法。自由发言,如果无人说则提问三人以上中上生.

  五、欣赏品味。(3分钟)

  [练习]朗读全文。

  [处理方]法:散读法,老师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读前要求学生:带着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读;欣赏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引发感悟和思考的巧妙构思及其自然流畅的语言。

  六、小结。(1分钟)

  教师讲解: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生活感悟类散文。要学习这种写法,首先要学会细致观察日常生活,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会深入思考。

  七、作业布置。(1分钟)

  1.为什么说树木飘送种子是“惊心动魄的壮举”?(A)

  2.解释下列词语。 浑然不觉 诧异 震撼 奢侈 惊心动魄。(A)

  3.从自己阅读过的书中摘抄关于“人生”“生命”的名句不少于十句。(B)

  4.观察植物萌芽、生长的情况,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力量。写一段体会,200字左右。(C)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2

  一、主题阐释

  生命教育古已有之。几千年前,古人已开始对自身生命价值进行追问,今天,尤其是在近些年青少年自杀自残现象呈现上升趋势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进而学会珍爱生命更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让生命之花怒放”这一主题不仅表现为对生命的爱惜,更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要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质量,活出生命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具人文的情怀来审视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的生命,要对一切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法则,让其他生命的生命之花也能得以尽情地绽放。

  本主题班会就是试图通过“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让生命之花怒放”的内涵。

  二、班会准备

  (一)课前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对“生命教育”这一主题的基本理解,把握学生现状。

  (二)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班会基本思路:情境导入——场景感染——启发诱导——合理升华——延伸拓展。

  (三)具体准备工作

  1.选择班上两名有朗诵经验的学生准备诗朗诵《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2.搜集相关文字、音乐和图片等素材,并做成PPT。

  3.准备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MTV《地球之歌》

  三、班会目标

  (一)通过情景体验感受生命的脆弱,进而感悟生命的宝贵,学会爱惜生命。

  (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进而懂得什么是尊重生命,应该怎样尊重生命。

  (三)培养学生更宏大的生命观,要对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命心怀敬畏。

  四、设计理念

  在班会设计上,力避说教,注重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缘境体悟,因情而感,再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感染,使学生对“让生命之花怒放”的思考水到渠成。

  五、班会流程

  (一)导入

  课前循环播放PPT《胡杨礼赞》,通过音乐、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领略胡杨精神,创设适合的情景渲染本次班会的主题。由《胡杨礼赞》和学生本身的蓬勃朝气自然引出本次班会的题目“让生命之花怒放”。

  (二)第一部分:爱惜生命

  “生命之花”有哪些形态?首先通过PPT在欢快的背景音乐(大自然鸟鸣)中出示几张绽放生机的花朵图片,然后过渡到几张极富吸引力的可爱儿童的图片,以此引导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生命之花绽放的魅力。

  转换话题:怒放的生命之花固然美丽,但天灾人祸防不胜防,会让怒放的生命之花瞬间凋零。PPT在伤感的背景音乐(《再见警察》)中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获非洲新闻大奖的“前一天”主题系列图片,展示的是广岛原子弹爆炸、肯尼迪总统遇刺、美国911恐怖袭击、非洲索韦托骚乱等前一天的几个典型的温馨画面,使人在和悲惨现实的对比中感受人祸之害。

  另一组图片是20_年3月分别发生的云南盈江县5.8级地震和日本9.0级地震后的凄惨景象,让人于震撼中感受天灾之痛,进而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脆弱,生命之花的易逝,正所谓“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引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

  由地震图片,进而引出配乐(背景音乐为神秘园的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诗朗诵《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为地震死去的孩子们而作》,在强大的感情冲击力面前,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生命之花易逝的脆弱。

  此情此景,我们不能不感慨:活着真好。如果这些天堂里的孩子有知,他们该是如何眷恋这个美丽的世界。然而,活着的人又都知道珍惜这美好的生命吗?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认真思考,各抒己见,分享理解:

  1.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身边发生的类似的自杀自残现象?

  2.你认为造成他们自杀自残的原因有哪些?

  3.当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候应该如何来化解?

  直观形象的材料容易带给学生思想的震撼和触动,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就有了爱惜生命的切身体会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化点拨:

  1.二月河曾说过:“当处在人生的低谷,无论你向哪个方向努力,都是向上。”困苦是生命生活的有机部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2.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而言,你是他的整个世界。每个人都要学会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亲人负责。

  进而总结本部分内容: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我们必须爱惜生命。

  (三)第二部分:尊重生命

  在“爱惜生命”的基础上,自然转入更深的层次:活着是生命的首要目的,但不是生命的全部。人生命的意义更在于谋求发展。生命虽然很宝贵,若不能好好运用,等于没有价值。那么,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我们又该怎样尊重生命呢?

  同时可以用PPT提供成功激励大师约翰库缇斯的资料:

  约翰库缇斯,1970年出生,澳大利亚人,天生严重残疾,出生时脊椎下部没有发育,两条腿根本没有成型,既无法行走,也无法安装假肢,29岁时罹患癌症,一个出生时被医生断言活不过当天的残疾人一直顽强生活到现在,他不但是世界“激励大师”,而且还是乒乓球、橄榄球、游泳、跳水等运动项目的二级教练员,并获得澳大利亚残疾网球赛的冠军。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约翰库缇斯的成功励志故事?

  2.这些故事给你哪些生命的启发?

  3.你现在是如何理解“尊重生命”的?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尊重生命”?

  在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以下的升华提醒:

  1.尊重生命,就要给生命以尊严。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你可以不伟大,但绝不能甘于*庸,你也许*凡,但决不应放弃追求高贵的权利。

  2.尊重生命,就要给生命以价值,把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他人、社会联系起来,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在帮助他人、推动社会进步中闪光。

  (四)第三部分:敬畏生命

  哲人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难道人类真的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尤其是在人类的骄傲狂妄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和我们一道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的生命。

  欣赏配乐朗诵,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抒情散文《敬畏生命》。(配乐为班得瑞的抒情钢琴曲。)

  文学艺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思想的启迪。同样,作为音乐艺术,很多作品也传达出类似的对生命敬畏的思考。请欣赏摇滚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MTV《地球之歌》。

  通过以上艺术作品的欣赏,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敬畏生命?我们应该怎样敬畏生命?

  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的启发引导:

  1.*曾经发出过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都要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敬畏这个星球上其他的生命在今天显得更有现实意义,这应该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

  2.敬畏不是惧怕、懦弱的代名词。敬畏的实质,是面对和我们*等的生命应采取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比如,敬畏生命不是让我们对于一只吸血的蚊子心怀怜悯,而是当我们面对各种流浪小动物时,能多想一下我能做点什么,至少不再是棒杀之。

  (五)总结拓展

  珍爱生命,就要让生命之花怒放,就是要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自我生命的价值,敬畏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命。

  当然,有关“珍爱生命”“让生命之花怒放”的思考并不能到此结束,而且,我们还需要积极行动起来。为此,我们的班会将从课堂进一步向课外延伸。课下,请同学们集思广益,在班委会的组织下,以班级的名义向全校师生发出“让生命之花怒放”的倡议书。(提供如下格式,由学生课下补充完成。)

  六、课后反思

  (一)“注重情境设计”的基本理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班会图文并茂,声情结合,学生能自然而然地缘境体悟,因情而感,各环节的推进自然而有层次。

  (二)学生能积极投入,真诚思考,且有独特见解;教师的点拨指导及时,并能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升华。整个班会思想含量丰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利用PPT《胡杨礼赞》进行导入和最后环节“让生命之花怒放”倡议书的拓展,有一定创新,且有效联系了课前、课上和课下,使得班会更加丰富充实。

  (四)课堂驾驭上力求更从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可以更有针对性;在班会准备的细节上须要再下功夫,如诗朗诵的排练可以做的更好。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能力目标: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和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

  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心。

  【教学难点】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追求生命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PPT内容,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教师介绍图片背景。

  教师过渡: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会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课时《敬畏生命》。

  二、探究新知

  1.生命至上

  活动一:PPT呈现胡杨林的图片

  塔里木河流域一带的人把胡杨称为“英雄树”,因为它们“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庄子笔下的古大椿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秋,那只是一种寓言的表述;古老而生生不息的胡杨,却鲜活地存在着。它们在“生命禁区”,顽强地传承生命,在沙漠的深处,多少次鼓励受伤的战士重新站了起来,让视前方为畏途的商贾恢复了上路的信心,为迷途的旅人指点迷津。不朽的胡杨,演绎了生命的坚韧。

  学生思考并讨论:不朽的胡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对胡杨的感悟,让我们认识到对生命的敬畏。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一些令人感动的事情,使自己的内心受到触动,有时候我们能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有时候又能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我们因而对生命有一种敬畏的情怀。这种敬畏,使我们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同时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生命是共同存在的。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

  多媒体播放相关寻找MH370客机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思维,思考材料后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救不救”

  学生阅读教材P95材料,体验心理矛盾,小组合作探究与分享,反思类似的行为。小组内讨论交流: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

  小组代表阐述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同学分享。

  教师总结: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我们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主动向陷入困境的生命伸出援助之手。

  2.休戚与共

  活动四:阅读感悟

  多媒体展示材料: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

  ……

  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之上。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只有一种生命能摆脱黑暗,看到光明。这种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摘自史怀泽的《敬畏生命》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探索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我们要关爱尊重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对陷入困境的生命伸出援助之手。

  活动五:拓展空间——敬畏生命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对教材P98观点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以《敬畏生命》为题写一篇短文,感受生命的神圣。

  三、本课小结

  生命是神圣的、至上的,我们对生命应该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生命要休戚与共。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作文:生命中的感动3篇

作文:生命中的感动1

  “把握生命的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这是我很喜欢的歌曲《真心英雄》里的歌词,尽管我唱得不怎么好,可每一次唱的时候,我的心里便充满着感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一支朴实的曲子,一首悲壮的诗歌,一个淡淡的问候,一个淡淡的微笑,一次无言的挥手,一个蹒跚的背影……都会让人感动不已。

  很喜欢老人的一首小诗,“花儿,人们只羡慕于它开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一首形象鲜明的哲理诗,每每读来,总给人思索,让人感动。

  一个生活朴素的老人,临终前捐出了他一生的全部积储;一个身居高位的政治家,亲临一处寒舍,和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促膝谈心;一个倔强而高傲的人,突然站在你的面前向你诚恳地道歉;一个天真的孩子,送上来你遗失的一块钱,这都会让你感动。当你遇到坏人是,那个*时弱不禁风的妇女挺身而出,用他单薄的身躯保护着你这位朋友;当你落魂的时候,那个曾被你认为是仇敌的.人却紧紧握住你冰凉的双手,给你鼓励;在风雨交加的人生路上,却总有一些好心人为我们撑起遮风挡雨的伞;在寒冷的严冬,别人给你送来的棉衣和炭;在寂寞的时候,大海的浩瀚,草原的辽阔,星空的无垠,这些,又怎么不令我们感动。

  读一本好书,会让我们感动;结识一位好友,会让我们感动;遭遇一场逢凶化吉的变故会让我们感动;历尽艰难险阻,终达目的地,赢得胜利让我们感动……

  情到深处自会感动,无论这种感动是有泪,还是无泪,是动容还是动心,它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领悟。

作文:生命中的感动2

  生命中可以感动的太多,一株草,一朵花,可以给我们带来超越成功的喜悦。因为那是生命,那是宇宙中最美妙的歌,最快乐的诗。那么一个人呢?那么一种精神呢?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心灵的喜悦,更始一种灵魂的感染。

  老师,就是那个给我生命最初的感动的人,就是那个我灵魂的铸造者。

  老师,是一座桥,敦厚而神圣。他横跨在江岸上。桥上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桥下流淌着一去不肤泛的岁月。有时,忙碌与笑容的掩映下,并不是一眼甘美的泉水,而是一汪枯涩的潭水。

  老师,一声渡人无数,但却不为太多的人所注意。古往今来,大凡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但这种职业却流传下来了,并且将永远地流传下去。

  山更加清秀,树也愈显苍翠。可是“桥”却没有改变。他仍然是那个青衣短束,端庄典雅的生之精灵。他把无数人送到了理想的彼岸,他们中有的人成了城市的建造者,有的成了叱诧风云的政治家,有的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科学家,有的成了为人类和*献身的战士,还有的……可是,“桥”却老了,皱纹板结成了额头,银霜拼凑成了白发,皮肤像枯树皮一样没有光泽,没有生计。

  “桥”把很多人都送走了,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默默地守侯着自己的岗位。“桥”是寂寞的,可是他的内心却是丰富的。没有一只小鸟给他献过一首歌,没有一枝鲜花给他献过一片芬芳。可是“桥”的心底在歌唱,他的品质在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诱人的幽香。

  “桥”最后垮在了他的岗位上,他们都很怀念他,他们在这里又建起了一座桥,这座桥依旧是那样的青春,美丽。

  我的生命在被一类人感动着,那就是老师。我的灵魂在被一种精神感动着,那就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8)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菁选3篇)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⑵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⑴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文悟道,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进而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教学重点】

  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引起注意,催动兴奋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与她同呼吸,共命运,认识人生的真谛。

  (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探究研讨,走进作者

  教师范读,在范读课文后三节时,语气应有由舒缓到略显高昂的变化过程,以反映作者经历了凝重的思考而顿悟的心路历程。

  学生仿读,这既是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需要,也是在情感上走近作者的需要。

  指名朗读,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中的“生命”一词为什么出现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本文表现了女作家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题目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示强调,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强烈呼唤。

  三、品读课文,探究赏析,走近文本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组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这三个各围绕本段中哪一个中心词展开?

  试各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每个事例。

  教师小结过度: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由这三个事例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那么,引出了哪三点思考?在文中划出关键句。

  这三点思考分别侧重于哪一方面?

  形成板书:

  生命生命

  小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找出你最喜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妙在何处,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朗读水*较好的三位学生分别朗读1、2、3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节。要求读得有感情、有变化、有高潮。

  四、跳出文章,拓展思维,陶冶情操

  试就作者的三点思考,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相应的例子。(如欧阳修名扬天下,仍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别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是“怕后生笑话”;日寇侵华,梅兰芳息影舞台,续须明志;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才等。)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总结: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一两句。

  2、课外阅读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完成课后练习二。

  3、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敬一丹的《穆然,谢谢你的笑》(《语文新天地》七年级上、初一)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诵读课文,初步感知以小见大的写法。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生命,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以小见大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一、情感创设,整体感悟

  1、音乐情感,激情导入

  (放轻音乐《命运》)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谁不怕癌症?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还有张海迪,身患癌症却最新创作了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听读课文,问题感知

  ①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听录音)。

  大屏幕投影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听读之后,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方法指导: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③讨论明确三个问题。讨论可以请学生相互评论、补充。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自主研读,合作赏析

  1、教师导学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中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更好地表现生命主题。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这篇文章共写了三个事例,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c.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d.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采用换字法或去字法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可采用朗读法品悟解决。另外还要注意自读和自学的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相关提示或引导]

  a“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b“隔了几天,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表达出一种惊喜(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

  c“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d“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

  e“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特别是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学生分四人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吗,珍视+奋斗

  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生命的价值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三、体验反思,拓展仿写

  1、体验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还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a.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b.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3、片断仿写,初步感知以小见大的写法或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仿写指导:生命现象+人生思考

  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身上使我们都看到了那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课文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这篇文章就是她对生命发出的强烈的呼喊。

  本文被人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选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的是一些*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小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做到各人学中有得。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理解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懂得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激发创新的欲望。懂得要珍惜生命。

  设计思路和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段指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主要采用阅读体会、研读欣赏、体验领悟、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课堂设计以学生朗读体验为主,扣住生命主旋律,辅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四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获得对生命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本设计的特点还凸显在课文内容的拓展上,通过不同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是文章思想的升华,让学生能够领悟生命的真谛,整堂课都被笼罩在音乐之中,希望通过音乐来实现学生思想与课文的共鸣。

  教师课前准备:

  希望学生读一些关于生命的文章和了解一些杏林子的故事。

  老师完成拓展内容的收集和相关连接的资料收集。

  根据设计制作出cai课件。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播放课件(《命运交响曲》)内容:孩子出生的幸福瞬间,植物破土的力量瞬间,蚕破茧而出的瞬间,花朵开放的瞬间等。老师有感情的介绍引入并板书课题。

  学生随着音乐仔细的欣赏感悟。获得对生命初步的感悟。读课题三次。不同的力度(轻缓的,有力的,高昂的。)

  运用音乐和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有心灵的触动。

  阅读体会

  1、扣内容。本文围绕生命写了哪三个事例。

  2、写出副板书。

  1、学生小组学习,填出老师事先设计的表格。在组长的带领下读两次课文。

  2、全班汇报。

  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研读欣赏

  扣文章重点句。

  1、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体现出生命的可贵与价值。

  2、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在课件上出示重点句子。

  3、2段4、5、6句。通过读你体会到什么?板书(生命的力量)

  4、课件出示第三段,老师重点突出两个词“竟然”“竟使”。

  5、老师播放课件。心脏跳动的声音。你有什么感觉?出示第四段有关句子。抓住单单这个词。

  6、出示第四段第二句。

  1、学生汇报。

  2、让学生反复的读,抽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

  3、生谈体会,个别个性化朗读。

  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4、小组分读有“竟然”和“竟使”的句子和没有这两个词的句子。从中谈自己的体会。通过不同的读体会出生命的意义就是奋发向上。

  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5、请学生闭眼手摸着胸膛,随着课件心跳的律动感受自己的心跳。体会单单。

  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6、生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表达出心中所想,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反复的齐读课题,让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

  拓展延伸

  出示一组课件,配乐。一组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却做出了不朽事迹的人。(杏林子、张海迪等)他们在好好的利用自己的生命。而我们呢?板书生命的价值。

  出示最后一段。

  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讨论应该怎样好好利用自己的生命。汇报。再读“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突出“好好”“白白”。

  引导学生读。

  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升华主题

  师:看着板书总结。我们拥有了生命的力量,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我们更要创造生命的价值。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再次生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完善板书。总结提升。

  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说名言

  2、出示诗歌《珍爱生命》,配乐朗诵,轻松,结束新课。

  1、连贯性的说出学生收集到的关于生命的名言。

  2、学生朗诵。结束新课。

  通过进一步的拓展,丰富学生积累。升华情感。懂得生命的价值。

  板书设计

  拥有力量

  理解意义

  生命生命

  实现价值

  珍惜美丽

  副板书:飞蛾求生瓜子生长静听心跳

  相关联接:

  珍爱生命

  生命是如此珍贵,

  生命是如此憔悴,

  生命中充满磨难,

  磨难是书,

  直使你奋起直追!

  生命是缘,

  直使你生死相随。

  啊,朋友,

  勿要轻视生命,

  丢掉它有去无回。

  啊,朋友,

  珍惜生命,

  宇宙间唯独有你!

  朋友啊朋友,

  快乐每一天,

  生命每时都闪耀光辉。

  生命的名言: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3篇(扩展9)

——生命中的感动文章

生命中的感动文章1

  有太多逝去的美丽被我们匆忙的脚步所错过,有太多容易消散的脉脉温情被我们烦躁的思想所拒绝,亦有太多生命中的感动被我们冰冷的眼神所忽略。

  我们淡忘了太多人生中的回眸凝望,怦然心动的那一刻。于是我决定用浅蓝色的文字镌刻下那一幕幕的深情……

  你曾否躺在自然的怀抱内,倾听着小草对你的窃窃私语。静下来,你会会议起那个残风萧瑟的秋天,伴着冰凉的雨丝,草儿的梦被烙进了土地的躯体。它拖着残败的身体奄奄一息地伏在黄土地上,瑟瑟发抖。经历了大雪的侵袭,彻骨的寒冷,黑暗的销蚀,来年的春天,它终于又高傲地、倔强地扬起了头,自豪地为大地曼延出一片生命的画卷。

  那是坚韧不拔的努力绘出了妍丽的敬佩、震撼、感动。

  你曾否站在广裹无垠的麦浪中,看望那被火辣的阳光晒得黝黑的农民丝毫不懈怠地工作。望着金色的麦浪,他们冒着狂风暴雨,踩着泥泞的吐露,孜孜不倦奋斗出的收获。浑浊的汗滴落在农田中,浇灌出了丰收的喜悦。

  那是勤劳朴实的双脚踩出了一片深沉的绿荫,带给我们充实的感动。

  你可否以为在父母怀中,让亲请的海洋包围着甜蜜的.生活,被一句句关切的话语所温暖。伫立于同学之间,被开怀的友谊所逗乐。偶尔我们也会停在熙熙攘攘的街上,望着细小的孩子,享受他们带给自己简单却纯真的感动。

  云卷云舒,仰望蓝天带给我们自然的恩赐,心中会有一份感动;花开花落,接受别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眼中会有一份感动;潮涨潮退,品析世间万物的和谐,时间会声出一份感动。收藏住这些感动,昨日的落叶会飘飞地更洒脱,今天的鲜花会盛开地更绚烂,明朝的绿树会生长地更茂盛。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感动 生命 《生命感动》教学设计3篇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1 《生命的感动》教学设计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