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3年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1-13 18:30:06 浏览量: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1  导入谈话:  师:看看老师跟昨天有什么不同。  生:头发长了。  师:还有什么?  生:老师昨天的头发是盘起来的,今天放下来了。  师:上课。我生长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全文完整)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1

  导入谈话:

  师:看看老师跟昨天有什么不同。

  生:头发长了。

  师:还有什么?

  生:老师昨天的头发是盘起来的,今天放下来了。

  师:上课。我生长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我常常在海边看潮起潮落。你们想不想看看我们天津渤海潮。

  多媒体演示天津渤海潮。

  师:这是咱们美丽的北海。今天我们要一起走出海的故乡,一起去看举世闻名的潮。

  多媒体出示课题观潮。

  师:我们是站在钱塘江海宁镇观看钱塘江大潮,以小组学习,学得好可以得到一滴水,可以滴水成渊。我们见面后你们预习了吗?谁读课文了?那老师把指导检查的权力交给你们,两个人两个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正确,读对的人数最多。

  小组读。

  师:你在读的时候,同伴都读对的举手。

  师:不太多,看来。好,看来这四组读对的比较多,各加一滴水。你们想不想再比个高低。通过预习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先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师:你答得非常好,给他们组再加一滴水。课文先写了,课文读对了,我相信文中的词语一定不会难倒你们,看谁抢读得快。

  多媒体出示词语,让学生抢读。

  犹如霎时笼罩薄雾闷雷踮着脚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师纠正读音

  师:能自己改正读音,真好。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的时候,你有没有解决不好的问题。这么多。先在小组里解决,其他的问题通过查资料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提出来大家一块解决。

  小组讨论。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谁来说说?

  生:为什么农历八月十八日观潮日,其他日子不行?

  师:哪一组还有问题?

  生:潮是怎么形成的?

  师:噢,钱潮是怎么形成的,他善于发现问题。

  生:什么是潮汐?

  师:有相同的问题吗?噢,那个女同学也有。你们打算怎么解决问题。

  生:去图书馆

  生:查资料,上网

  生:同学讨论。

  师:好办法。现场每一个老师都是你们的学习资源。老师给每一组提供了一些文字资料,你们自己选择,关键看你能不能静下心来通过查询资料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小组讨论。

  师: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吗?都解决了吗?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生:有,潮汐。

  师:这有电脑,看电脑能不能帮助你。

  电脑演示潮汐的形成。

  师:看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潮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明白了,你们想不想看看钱塘江大潮的恢宏气势。

  生:想。

  多媒体展示大潮画面。

  师:恢宏不恢宏。

  生:恢宏。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生:因为八月十八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月球有吸引力,在这一天看潮是最大的。

  师:还有东南风,起什么作用?

  生:不知道。

  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电脑,我们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看录像了解了自然神奇的景观。帮助我们把课文读懂,下面每一位学生默读课文。

  生默读。

  师:读完了,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看看哪一组能够通顺的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可以小组读,两个人对读,还可以自己读,只要能把课文读通顺,小组自己决定读的方式。

  小组读。

  师:小组选一段读,看看哪组读得最好!

  生读。

  师:读得很好,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读这个词为什么要这么用劲?

  生:因为声音很大。

  师:噢,因为声音大,你们才读得那么用劲。加一滴水。还有哪个组想挑战?

  某小组读。

  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那么好,加一滴水。浪潮越来越近了,怎么读。

  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可以吗?

  师生齐读那条白线……

  师:读得真好,这就是祖国自然神奇的自然景观。大家想,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生:不知道?

  师: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生读。

  师:中间这部分潮来时形象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生:水天相接。

  师: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生:白线。

  师:很好,接着说。

  生:横贯江面。

  生:风号浪吼。

  生:浩浩荡荡。

  生:飞奔而来。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师:你找着了什么词?

  生:山崩地裂。

  师:刚才同学找的非常准。下面我们分头准备,你可以根据老师准备的资料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说,把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讲一讲,先准备一下,开始。你们组准备好了吗?

  师:今天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导游前的准备,今天回家把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讲给你的爸妈听,这是今天的作业。你或许还有新的问题,老师为你们提供两篇文章,几个网址,三张钱塘江潮的光盘,一本书,这对你们学习新的内容一定是有帮助的。再见!

  结束。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扩展1)

——《观潮》课堂实录3篇

《观潮》课堂实录1

  一、导入语:

  师: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串精美璀璨的珠链。瑰丽的《诗经》,绮丽的《离骚》,华丽的唐诗,壮丽的宋词……而在这串精美的珠链上宋词是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颗。苏轼的明月、易安的黄花,银河上的鹊桥,二十四桥的冷月……这些脍炙人口的词作,已成为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这些千秋传诵的词章,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本节课,我们要一同走进宋朝,感受流光溢彩的诗风词韵,一起欣赏著名词人柳永的都市生活画卷——《望海潮》。

  师:北宋都市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最为有名,古人曾这样评价:“承*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

  师:想把这首词读好吗?

  生:想。

  师:齐读一遍试试。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声音宏亮,也很有气势。要想读好一首词,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了词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丰富的情感通过我们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出来。诵读这首词要注意大屏幕上提到的这几点:

  (出示幻灯片:

  ①整体感情要饱满,要有适度夸张,语调铿锵有力。

  ②上阕 “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要读出这种气势来。

  ③下阕节奏*和舒缓,要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自由诵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共同解决。

  (教师巡回,与学生交流重要字词的理解)

  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请同学来解释大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生: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清嘉:清秀;嬉嬉:欢快愉悦的样子;

  吟赏:吟诵和欣赏。

  师:解释的很正确,哪位同学试着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的掌声中是对你读得最好的肯定,很有激情,声音很洪亮。

  师: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座城市?

  生:杭州。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师:你能不能详细的解说一下?

  生:杭州在东南一带,曾是三吴都会,钱塘就是杭州。

  师:你很聪明,知道看下面的注释。杭州古称钱塘,是以钱塘江而命名。

  师:老师刚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呀?

  生:有。

  师:那你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觉得他写的很大气、气势磅礴。:东南形胜,说杭州地势重要,三吴都会,是说杭州是大都市,钱塘自古繁华是说杭州从古代起就很繁华。这三句,既写历史,又写现在,在内容上是全词的总领。

  师:在这里他用到一个词:气势磅礴,很好!我们以前所接触到的词主要是以写离愁、别绪、闺怨、抱负的,个人化情绪浓厚。即使是写景,也多是目力所及的小景。就以写杭州的诗词来说吧:

  出示课件:

  忆余杭 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师:看一下它们的开头,与本词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写的场面很小,写孤山,选取一个景物进行描写。

  师:很聪明。这两首词一个大处着眼,一个小处落笔。从词这种文学体裁来看,渲染宏大的气势并不是它的长处。而我们的词人却偏偏大气磅礴,以一地之微,站在地理的制高点上,雄视八方,将海内风云尽收眼底。这是何等的气魄!让我们大声读一读,感受这种气势吧。

  生:读。

  师:请同学们在第一句中提炼出能够概括杭州特点的三个词语。

  生:形胜、都会、繁华

  师:哪句照应“都会”

  生:“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师:你来读一下,注意这句话的感情。

  生读

  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师:太好了。

  请注意,这一句老师把它改动一下:

  绿柳小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样改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烟柳”,写出“柳”的关键是写迷离朦胧的意境;“画桥”,写出桥的精美。

  生:老师我想把“风帘翠幕”改成“珠帘翠幕”可以吗?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对于这个改动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吗?

  生:我觉得用“风”好,风有一种动感,动静结合。而且“珠帘翠幕”好像更多的表现的是富贵人家。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文字的鉴赏还是很敏感的。其实像这样的诗句我们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幻灯片)“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精美秀丽的小桥掩映在如烟似雾的杨柳中,翠绿的帷幕轻轻摆动,这是多么安详的画卷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多少啊?

  生:参差十万人家。

  师:好“一个参差十万人家”古籍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回头看城内山上,人家层层叠叠。”这里“层层叠叠”和哪个词相照应?

  生: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师:说说它给你的感受。

  生:感觉有气势,场面很宏大。

  师:说的真好,一个“参差十万人家” ,笔锋一转,又回到宏阔的场面上。这三句诗有细微的都市风景描写,又有宏阔的居住场景描绘,细微与宏阔的巧妙组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都市全景图”(板书:都市图)

  师:我们来齐读这句话,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开篇两句话:一总写杭州都市之壮阔,一细写杭州都市之景美;一是厚重如山,一是轻灵如水;一是气势之大,一是画面之微;这种对比鲜明的写法,难道不让我们震撼吗?

  师:让我们震撼的还有下文,我们来看看下文作者是如何体现“形胜”的。和它相照应的句子是:

  生齐读:“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

  生:钱塘江潮。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师:解释的很好,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云,突出了数目的茂密。。古人写作讲究炼字,特别是动词的选择。这句话中你觉得那个词用得最有气势?

  生: “卷”

  师:为什么?

  生: “卷”显得很棒有力量,很壮观。

  师:说得很好,说到“卷”,我不禁想起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一个是豪放派大师,一个婉约派高手,虽异曲却同工,真是心有灵犀啊。一个“卷”字写尽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一幅雄伟壮丽的 “钱塘江潮涌图”(板书:潮涌图)如在眼前。我们来齐读三遍,一遍要比一遍有气势。

  生:读

  师:很好,气势读出来了。

  师:写繁华的是哪句话。

  生读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注意“列”和“盈”字。

  生: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华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奢华。

  师:说的太好了,“列”和“盈”解释的很好。作者为什么选用“珠玑”和“罗绮”两个意象来写。

  生:我觉得这两个都很普遍。市场上陈列的都是珠玑,普通百姓家都能“户盈罗绮”,更能突出杭州城富庶。

  师:很好,市场上陈列的都是珠玑说明了,杭州商业之发达;普通百姓家都能“户盈罗绮”,更能突出杭州城富庶。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作者仅仅选取了珠宝、服饰两种意象可谓匠心独运。给我们奏响了一曲都市繁荣富强的乐章,(板书:繁荣图),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最后一句。

  师:上阕中柳永以他如椽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绮丽的城市风情图,有“怒涛卷霜雪”的气势磅礴;“十万人家”的宏阔壮丽;“户盈罗绮”的富丽堂皇。让我们流连忘返,沉浸其中。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上阕。

  师:大家读得很好,气势出来了,感情也把握的到位。柳永带有*民视角的"眼界和归属感使他更能恰切地体察到城市的盛名之象,并非仅仅来自煌煌高堂与富豪之家,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体,而那些安居乐业的“参差十万人家”才是这个城市的灵魂所在。他们的生活与审美才真正代表着这座城市。所以在下阙,柳永又以他清新秀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

  师:我找为女同学读一下,注意要读出感情,要有诗情画意感。

  生读

  师:读的很好,有诗情画意的味道。上阕写钱塘胜景用美丽壮阔来概括,那么下片写人民安居用什么字来概括?

  生:安详的、悠闲优雅愉悦欢快等等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羌管弄晴”句,“千骑”句。

  师:这两句表现了谁之乐?

  生:百姓和官员。

  师:词中哪个词语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百姓乐的情态?词中哪些词语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百姓乐的情态?

  生:嬉嬉、吟赏。

  师:找的很准确

  师:由“嬉嬉”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

  师:让我仿佛不仅听到了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笑声,也仿佛看到了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和打动人心的。一个“嬉嬉”就把杭州市民欢乐祥和的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安居图)

  女生读

  师:“吟赏”什么意思?“烟霞”什么意思?

  生:

  师:一个陶醉于自然山水的地方官员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吟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官员(板书)“宴游图”。读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从中你能悟道点什么吗?

  生:我觉得官员的乐不但有观赏自然景物的乐,还有看到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

  生:我觉得,在这里柳永有一种恭维的味道。

  师:说的不错,这是一首投赠诗,所以不免有一种恭维的味道。

  师:下片以写人物活动为主,那么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是在怎样一种美丽的景色中展开的。

  生读

  师: 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写这幅画面。

  师:描写的很优美,语言流畅,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在这里柳永用他极为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景秀丽的“湖光山水图”(山水图)

  师:下片中“三秋桂子”的西湖美景,“嬉嬉钓叟莲娃”的百姓,“吟赏烟霞”的官员,这里人与景物的完美结合,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太*盛世下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图画。

  师:天才的柳永用他的如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就像一幅巨大的卷轴,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写到这里,诗人对杭州的赞美也到了高潮,他情不自禁的高歌“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这一句,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使诗歌更严谨。

  一个“夸”字,道尽了诗人无尽的惊叹、喜爱、赞美、艳羡等情感。读到这里,老师也禁不住想夸一夸现代的杭州美景了。

  展示教师作品。

  望海潮 · 杭州记游

  余晓维

  千年故都,江浙余杭,丽日晴放光华。西子沐新,淡妆浓抹,水清山秀日斜。绿树笼堤沙,清波出芙蓉,远天红霞。清歌悠扬,霓虹幻彩,放奇葩。

  今番画舫重游,赏三潭秋色,*湖浪花。东坡醋鱼,虎跑香茶,味美水香色佳。梅坞访茶农,西溪寻桂花,融融洽洽。共祝今日钱塘,盛世更繁华。

  总结:《望海潮》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无怪后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幻灯片) 冯煦: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ào)处能*,状难状之境,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北宋巨手柳永,以其瑰丽的诗篇、绮丽的词章,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尽情诵读吧。

  学生齐读,下课。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扩展2)

——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实录 (菁选3篇)

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实录1

  一、 激情导入

  【点击课件,用音乐创设美好情景,出示课题】

  师: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正是桂子飘香的季节。桂花因为它的芳香馥郁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并写了一篇文章,叫——

  (学生齐答——桂花雨)

  (师板书:桂花雨)

  师:昨天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桂花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桂花很香。(师板书:香)

  生:摇桂花给我带来快乐。(师板书:乐)

  生:桂花雨下起来很美。(师板书:美)

  生:桂花糕饼很香很甜。(师板书:甜)

  二、 品味桂花香

  师: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味儿真是迷人。

  师:迷人是什么意思呀?

  生:迷人就是令人陶醉。

  师:桂花的香气味儿真令人陶醉。怎么使人陶醉呢?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从“香飘十里”和“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发现桂花很香,香飘得很远。(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一个字最能体现桂花的香?

  生:浸。

  师:“浸”原本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液体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桂花的香气很浓,把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包围起来了。

  生:是说桂花很香,全村都浸泡的花香里了。

  生:房子和人都泡在桂花香里。

  师:是呀,村上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沉溺在桂花香里了。带上这种陶醉的感觉,咱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读。

  [点击课件](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班同学齐读。)

  三、感受“摇花乐”

  师:人们被这浓浓的花香深深陶醉了,怎能不让“我”感到快乐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摇花乐。这段是依照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谁愿意?

  (三位分别读“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的内容,老师指导分层,用“|”做记号。)

  师: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小女孩正缠着妈妈要摇桂花。

  师:你很认真听。

  生:我仿佛看到香香的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

  师:虽然只读一遍书,你已经感受到摇花的快乐了。摇桂花时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给我带来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生:我仿佛看到小女孩的父亲正在吟诗句。

  师:这段内容不只写了父亲母亲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而且还写出了“我”的心情。请大家再次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作批注。)

  师:摇花前“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摇花前“我”的心情很迫切。

  师:请你读句子。大家看看他读得够迫切了吗?

  (生读“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我从他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很想摇桂花。

  生:我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迫切的心情。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

  生:缠。

  师:请在下面打上小圆点,全班再读。

  (齐读“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咦?老师有个疑问:明明是问母亲的,却用了一个感叹号,难道是作者用错了吗?

  生:不是。

  师:那你从感叹号体会到了什么?

  生:感叹号就表达作者迫不和待地想摇桂花的心情。

  师:说得好。请你再来迫不和待地缠着母亲问一问

  生:(读句子,读出迫切之情。)

  师:你不只语气缠人,眼神也很缠人。咱们全班同学来当小琦君,再来缠着母亲问一问。

  (全班齐读)

  师:瞧你们急的,“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哦,我看见你的脸色怎么变啦?

  生:不得摇桂花,很难过。

  师:你呢?

  生:我心里很失望。

  师:小朋友,别难过,去看看外面的天气怎么样?天空——

  生: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

  师:哟,要下雨了,桂花要是被雨淋湿了,那香味可就差多了。快,快,快去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师:你脸上笑眯眯的。你了什么呀?

  生:终于得摇桂花了,我很开心。

  师:把你的开心劲儿读出来。

  (生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

  师:你的笑脸红通通的,心里装满了——

  生:快乐。

  师:请把你的快乐读出来。

  (生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

  师:大家伸出手来尽情地摇吧。

  (生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传达 “我”的快乐、激动、兴奋的心情,就在下面打上小圆点,然后练习读一读,待会儿老师请你起来读给我们听。

  (学生批注、练读。)

  (又请了两位学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桂花纷纷落下来,像什么?谁来填一填,读一读?【点击课件,出示句式】

  桂花纷纷落下来,像( ),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桂花纷纷落下,像细细的雨,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桂花纷纷落下,像金黄的细雨,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沐浴在桂花雨中,香香的,甜津津的,大家喜欢这种感觉吗?

  生:喜欢。

  师:你还会怎样喊?加上动作就更棒了。【点击课件,出示句式】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 )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开心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高兴地跳起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兴奋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伸手去接,大声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一喊,是从哪里喊出来的?

  生:是从心底里喊出了的。

  师:咱们女同学来喊一喊。

  (女生喊)

  师:我看见男同学脸上写满羡慕,咱们男同学来喊一喊。

  (男生喊)

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实录2

  一课前互动,导入课题

  二 看树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名字叫……

  生:桂花雨

  师:再读

  生:桂花雨

  师:很好,课文之前都读过了,是吗?那么你一定发现了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琦君就向我们描述了她家乡小院的那一株桂花树,你看一看,她给我们讲述的是一株什么样子的桂花树呢?(板书:看树)

  生1:笨笨的

  师:样子笨笨的,对不对?

  生2:不开花时是很茂密的叶子,看不见花。开花时是清香四溢。

  师:那么它的花形是什么样的?有一个字是怎么说的?(生2不语)花特别得?

  生2:香

  师:花特别香,它的花形特别?

  生2:美

  师:花形美,。这是你看到的?你呢?

  生3:很美很香的。

  师:很美很香,但这些你要去看的话,你会发现这花特别得……

  生4:小

  师:花特别得小,这棵花树的样子特别得笨,花形特别小。(板书:笨小)如果只看它的花树和它的花形,美吗?(生摇头)

  师:可是琦君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她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株桂花树呢?

  生5:因为桂花很香。

  师:非常香!好,同学们,打开课文纸,默读课文的3到6自然段,看一看你从哪里闻到了桂花的香味,用波浪线花划出来。(板书:闻花香)

  三 闻花

  师:谁来读一读你的发现?

  生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从这里你读到了什么?

  生1:桂花特别香

  师:你具体从哪里感受到桂花特别香?

  生1: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很好!你有没有发现,你刚刚读的这句话,有一个字特别能让你感受到桂花香味的浓郁?

  生1:浸

  师:真好!来,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桂花香味的浓郁,读

  生齐读: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后面有一个地方,也出现了这个浸字,是哪里?

  生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真好!浸这个字在字典里有这样几种解释,来,请你读。

  生3:1,淹没;2,滋润;3,泡在液体中

  师:这里的浸字应该选第几种解释?

  生4: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4:因为他们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可是桂花的香气,你看得到吗?

  生4:看不到。

  师:摸得到吗?

  生4:摸不到

  师:你只能感觉得到,是吗?那你再想想,这个浸字应该是第几种解释!

  生5:我觉得是第一种,淹没。

  师:是!淹没在这种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里,我们怎么能不感觉到愉悦呢!女生读上句,男生读下句。

  女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男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 摇花

  师:还有哪些地方?

  生1: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你能把前面连着一起读吗?

  生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这是琦君正在干吗?

  生1:摇花的时候。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师板书:摇花)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们仿佛来到琦君家那个纯朴的小院门前,此情此景,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琦君呢?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琦君。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喜欢花的琦君。

  生3:兴奋的琦君、

  师:同学们,如果这一段文字当中有一个字,一个非常关键的字能够充分地恰当地表现琦君的心情,你认为这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

  生4:乐!

  师:多么快乐的画面啊!(板书:乐)换着是你,你在那棵桂花树下,肯定也想来摇一摇这一株桂花树,谁来也摇一摇这一株桂花树,谁来读一读?

  ppt: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 )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几个学生起来朗读,分别加入提示语:兴奋、快乐、高兴)

  师:是啊!繁花满树,伴着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我们开心,我们兴奋,摇呀摇……读!(生齐读)

  五 悟情

  师:美吗?

  生:美

  师:同学们,其实还有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桂花雨也非常非常得美,这个地方是……

  生:杭州

  师:一起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生齐读)

  师:跟家乡的桂花相比,你觉得哪里的桂花更美?从字面上看。

  ppt:“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1:杭州的。因为那里的桂花是香飘十里,而家乡的只是前后十几家邻居。

  师:从花的浓郁上来说,是吗?

  生2:我觉得是杭州的更美,因为杭州有一大山,家乡的只有一棵。

  师:从花的数量上比较,也是杭州的更美。同学们,杭州这一处小山是一个非常美的风景名胜地,叫满觉陇。(师简介满陇桂雨)什么感觉?

  生1:我好像完全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2:我好像跑进了画面里。

  师:是啊!这里的桂花太美了!可是母亲却说,读……

  生:(齐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奇怪,是吗?母亲为什么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假如母亲的话没有说完,而后面需要一个理由的话,你能为它填上一两句吗?打开纸,写一写。

  生1:因为家乡是我们从小生长的地方,这里花再香再多,也不是我们亲手培养的。

  生2:因为家乡的桂花是包含着我们快乐的时光,包含着我们在桂花树下快乐的笑脸,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的美丽。

  师:是,那快乐的笑脸,快乐的回忆是没有办法取代的。

  生3:在家里可以摇桂花雨,杭州却不能。

  师:那里没有摇花的快乐。

  生4:桂花陪伴我们这么久,已经有了感情。

  生5: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我们全家的,你小时候摇桂花多快乐呀!

  生6:因为家乡的桂花是你从小陪伴到大,就算杭州的桂花再香,我也不会喜欢的。

  生6:杭州的桂花虽然香,但是没有那种回忆的感觉。

  生7:因为桂树是我们自己种的,可是如果我们用别人种的来满足自己的心意,我们种的不就白费了吗?

  师:是啊!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难怪琦君会说……

  生:(齐读)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师:从这里,你看到的琦君,她的童年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1:欢乐的

  生2:欢乐又幸福

  生3:美好的

  生4:快乐的

  六 追忆

  师:可是,你们了解琦君吗?你们知道琦君的身世吗?老师这里有一份资料,来,请你读一读。(一生读琦君资料)知道了琦君的这一段身世,知道她从小就失去了亲生父母,你感觉?

  生1:我感觉她非常痛苦

  生2:我觉得她很可怜。

  生3:我也是很可怜

  师:你是说你也是觉得她很可怜,对吗?

  生4:伤心

  生5:悲哀

  师:可是,你们在这一篇文章当中能感觉到琦君的可怜、痛苦、伤心、悲哀吗?

  生:不能

  师:琦君尽管从小寄人篱下,失去双亲,但是她的生活并不是那样的郁郁寡欢,而是非常得快乐幸福,这应该归功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她的养母,也就是文章当中的母亲。同学们,这一篇文章《桂花雨》,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离开杭州,定居台湾,那个时候她已经59岁了,而她的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了,你们说,琦君在这篇文章里怀念的仅仅是故乡的桂花雨吗?她还怀念什么,更怀念什么?

  生1:她怀念的是她逝去的养母

  生2:怀念的是童年时她和她的养母快乐生活的日子

  师:她怀念的是她的养母,以及她们快乐的时光,是吗?那就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这一位母亲给了琦君怎样的影响呢?那么现在我们就再走进课文,去认识这样一位母亲。课文当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读提示语,你们读人物的语言。

  Ppt:“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师:从这里,你看到的是一位具有什么样品质的母亲?

  生1:会分享的母亲

  生2:很善良的母亲

  生3:善良又懂得分享,很慈爱的母亲。

  师:慈爱的母亲!这是《桂花雨》中琦君笔下的母亲留给我们的印象。

  我们再来看,这是琦君的另一篇散文,找一位同学来读人物的语言,其他同学读提示语。

  Ppt: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粽子里的乡愁》

  师:同学们,从这里,你们仿佛又看到了母亲的另一面,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生1:很善良

  生2:很仁慈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2:因为她把自己做的东西,还有钱分给乞丐们。

  生3:很善良,因为她不嫌弃乞丐,很多人都嫌弃乞丐,都骂他们。

  师:你说得真好,跟其他人相比,母亲是那样的高尚,那样的无私。这是《粽子里的乡愁》的母亲,我们再来看,我们一起读这部分,读着读着,你又会看到母亲的另一面。你们读黑色的字,我读红色的字。

  Ppt: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春酒》

  师:这里的母亲又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1:这位母亲很细心,因为她做事都有尺度在心中,她还仔细地告诉别人。

  生2:谦虚的母亲。别人问她材料放多少,她很谦虚。

  生3:我觉得母亲的手很巧,能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还分给别人吃。

  师:不仅心灵手巧,而且非常得大度。

  生4:很善良。她自己很少吃东西,常常分给别人吃。

  师:正是这样一位母亲,这样一位有着“佛心”般的母亲。从小给了琦君千般呵护、百般疼爱,才让我们的琦君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让远在异乡的琦君留恋不已,正如这中秋节前后盛开的桂花一样,读……

  生:(齐读)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一篇课文,名字叫……

  生:桂花雨

  师:这一篇散文被编辑在琦君的一本书里,这本书的名字也叫……

  生:桂花雨

  师:是!如果大家以后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如果大家想了解琦君,亲近琦君的话,可以翻阅她的一些非常有名的散文,好,同学们,今天我们这一堂课就上到这,下课!

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实录3

  一、读诗激趣,猜题导入

  1、师:第一次见面,送大家一件礼物:

  (课件出示)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2、学生读诗

  3、 师:这首诗里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摇花乐

  师:这首诗中还藏着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你能找出来吗?

  生:桂花雨

  师:你是怎么找出来的?(板书:桂花雨)

  生:因为我看过语文书中有《桂花雨》这篇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琦君,一起走进她童年的桂花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翻到30页,大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拼读几次,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二、初读课文,感受花香

  1、自由读文,了解课文大意。

  2、师:请告诉大家,刚才,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作者小时候很喜欢桂花,尤其喜欢摇桂花。

  生:我读懂了被风雨浇下来的桂花不如摇下来的桂花香。

  生:……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读书,第一次就读懂了这么多。不过,有一句话不知你们有没有读懂?

  3、(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齐读这句话。

  师:“这里的桂花”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桂花?

  生:指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

  生齐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有多香?

  生:香飘十里。

  师:杭州最有名的桂花就在这一处小山上。知道杭州这一处小山叫什么吗?

  生:桂花园。

  师:是的,完全可以把这处小山叫做桂花园。这座小山,名叫——满觉陇。

  (出示课件)满觉陇的桂花

  师:满觉陇的桂花太有名了,每到花开季节,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去观赏。清朝有一位诗人叫张云敖,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扬此处的桂花。

  品桂

  西湖八月足清游,

  何处香通鼻观幽?

  满觉陇旁金粟遍,

  天风吹堕万山秋。

  生齐读此诗。

  师:杭州满觉陇的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到底有多香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家乡院子里桂花香的句子。

  4、学生交流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①、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③、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认真地读一读这四句话,你觉得哪个句子最让你感受到家乡的桂花香?请说出理由。

  生:我觉得第二句更能让我感受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因为句子中说“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那一定很香很香了。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第四句最能说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你看,“全年”、“整个村子”、“浸”,最能体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了。

  师:知道抓住词语来品读句子,你真会读书!

  师:多数孩子都赞成第四句,那我们就好好地研究研究第四句,看看是不是最能体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6、(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当你读这句话时,你首先会把目光锁定在哪个词上?为什么?

  生:我首先会把目光锁定在“全年”这个词上。全年就是整年,一年四季都有花香。

  师:去掉“全年”,可以换上哪些词?

  生: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日日夜夜、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

  师:哇!桂花香气散发的时间竟然这么久!让我们一起合作,用朗朗书声来表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气散发之久吧!

  师生合作朗读:

  (每一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一个月),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一天),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你还会把目光锁定在哪个词上?

  生:我会把目光锁定在“浸”字上。因为这个“浸”字更能体现桂花的香。

  师:“浸”字可以换成哪些字?

  生:泡、迷、醉、飘、凝聚、笼罩。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原句,想想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生:还是“浸”字最好,最能体现出桂花香的时间长。

  师:你还会把目光锁定在哪个词上?

  生:整个村子。因为整个村子的人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里。

  师:除了整个村子的人,还有?

  生:还有村子里的每一种小动物,鸡、鸭、鹅等家禽,马、牛、羊等家畜,还有村里的一草一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土地。

  师:同学们都知道抓住重点词语来品读句子,真了不起!可是,读着读着,我就有问题了:按理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年只开一次,每次在中秋节前后开放,闻到花香的时候也只是花开的日子,可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谁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生:晒干的桂花可以泡茶,每天喝茶时,就可以浸在桂花香里。

  生: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你知道找读文中的句子,帮老师解决问题,真聪明!

  生:桂花除了泡茶,做糕饼,还可以做其它食品,比如烧稀饭时,放几朵桂花,吃在嘴里,香在心里。

  师:哦!我知道了:

  泡上一杯桂花茶,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难忘。把这种感受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逢年过节时,尝一口糯糯、香香、甜甜的桂花糕时,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样的香——“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当桂花盛开时,花香随风飘逸,整个村子都被陶醉了。让我们一起来陶醉一下——“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那四句描写家乡院子里桂花香的句子。此时此刻,你觉得那句最能体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呢?

  生:(异口同声)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7、老师有幸读了《桂花雨》的原文,在原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读到这儿,你明白是什么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吗?

  生:桂花的香令作者魂牵梦萦。

  三、品摇花乐,赏花雨美

  1、师:在作者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

  生:还有摇花乐和桂花雨令作者难忘。

  (课件出示)

  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2、师: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请到文中找出读一读。

  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在摇花之前,作者充满了期待与渴望。“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生:妈,怎么还不摇花呢?

  师:“缠”的味不够浓,摇花的愿望不够迫切,再来一次,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生:妈,怎么还不摇花呢?

  师:母亲说——

  生:还早呢,花开得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师: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日盼夜盼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我该是怎样的兴奋与激动呀!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作者,快点去摇花吧,尽情地享受那一份摇花乐吧!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品读描写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句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请大家闭上眼睛。

  师范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师:能告诉大家,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师:是呀,这纷纷摇落的桂花承载着你的欢乐和童年的梦想。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落叶一样,从树上飘落下来,落在了我的头上、脖子上、身上,还有草地上。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雪花一样,从空中纷纷扬扬、飘然而下。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小雨点似的,调皮地从空中跳下来。

  生:我仿佛闻到了桂花的香味,心也醉了。

  师:同学们,请和你的同桌一起分享这难忘的瞬间,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摇花的"乐趣和桂花雨的美丽吧!

  师生合作说话:我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摇啊摇。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春天的——小雨点似的、像夏天里翩然起舞的——蝴蝶、像秋天的——落叶、像冬天的精灵——小雪花似的,从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桂花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色的帽子,像披了一条——金色的头巾,又像——无数金黄色的——小发卡;桂花落到我的脖子里,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给我——挠痒痒;桂花落到我的身上,就像披上一件金色的——披风;桂花落到脚下的席子上,就像给席子铺上一条厚厚的——金丝毯。

  师:此情此景,真是令人兴奋、激动、沉醉。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那份独特的摇花乐和花雨美。

  学生由感情地齐声诵读。

  4、师:沐浴着这场桂花雨,呼吸着桂花醉人的香气,感受着这场快乐的还有谁?

  生:作者的哥哥,父亲,母亲,乡亲们,还有院子里的家禽(孩子们很善于观察)。

  师:是呀,感受着这份快乐的还有作者的母亲,只见她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进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桂花香夹杂着炉香,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大发,作诗一首,想读吗?

  (课件出示)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读着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首诗就是老师在上课前送给我们的那一首!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不错!摇桂花是童年最快乐的事,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四、透过花雨,品悟思乡

  1、师:我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出了什么?

  生:摇出了童年的乐趣。

  生:摇出了欢乐的心情。

  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生:摇出了桂花糕、桂花茶、桂花食品。

  生:摇出了对桂花的眷恋。

  (摇出了这么多,但孩子们还是没有悟透作者借故乡的桂花雨,来表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看来,铺垫不够到位,有待于进一步体悟思乡情。)

  2、师:每年中秋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桂花飘香的季节,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还有母亲的那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难道,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盛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母亲为什么还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生:或许是因为母亲没有亲眼看到满觉陇的桂花,因为每次作者带回的是一大袋桂花。

  生:或许是长在树上的桂花比摘下来的香。

  生:或许是家乡的桂花树与母亲如此的亲近,可以摇,可以抱,可以攀爬,可以触摸,而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只可远观欣赏却不可亲近。

  生:因为家乡的桂花寄托着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所以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月是故乡明,花是故土香,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是呀,在母亲的眼中,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怪,母亲会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师:是呀!一生漂泊的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就是故乡的人和事。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写道: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4、师:月是故乡明,花是故土香,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感谢琦君,用妙曼的文笔,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美妙,故乡的美丽,生活的美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父亲的这首诗,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扩展3)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

  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2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狐假虎威》教学反思)、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

  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个性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透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单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

  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搞笑,读得津津有味。透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务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到达“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资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能够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到达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透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简单,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6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大量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一定知道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7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8

  要想讲出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真不容易;回忆讲一节课的过程,收获真大,这就是我讲完《观潮》这节课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就这节课而言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我讲的是《观潮》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从汇报收获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课前我充分的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汇报收获时从不同角度进行,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突现出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共同营建了积极的情感交互过程,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悟。为了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我安排的每一次读都是由目的的。快速浏览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体会自己的感受;品读、评读是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看完录像后再读是对悟的提高,同时由读升华到背诵。为了达到以悟促读的目的,我分层次激发学生进行感悟。听潮水的声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有所感悟后再读第四自然段;读中有感悟后再品读、评读;看录像后再读,努力实现度的不同层次的提高。

师生在入情——悟情——激情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没有停留在悟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上,而且悟出了作者抓形态、声音变化的特点的写作方法以及安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由此我想到了“感悟感之于外,悟之于心。”对语文教学来说,感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接触言语对象,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体验言语作品,去发现和认识言语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将这种感受沉淀下来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可以实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同时在朗读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和作者真诚的对话,从而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在课上学生想把自己悟出的东西表现出来:读、画、写诗、说对联……都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与教学机智非一日之功,我需要努力的探索。课上赵仲尧的一句“老师,我想再看一遍录像!”使我有一点不知所措。现在想想,把握好这一机会(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读出来,老师满足你;其他人想看吗?),不仅会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且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解决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感悟很到位,但是教师指导朗读没有跟上去,学生悟出的东西没有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一点,与我*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间的评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至于第三自然段应不应该讲,我本意是看学生的需求,不想过分的把学生引入第三自然段,虽然听者觉得缺乏完整性,学生却没有同感,为了使学生的感知更完整,尊重学生的想法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赛读全文、展示作品。

  我快乐,因为有同事和领导的帮助;我快乐,因为我在成长进步;我快乐,因为我有更高的追求!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9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整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

  四、改进不足,完善课堂教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有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于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3、评价的方式单一。在学生发言时,老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还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有满意,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改进不足,尽力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0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二、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1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2

  本周,我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课验收,我于周二下午讲了一节课,现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3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4、改进措施(思改)。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4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5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比较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忙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5、值得

  探讨的问题: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但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扩展4)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0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狐假虎威》教学反思)、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2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3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大量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一定知道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

  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6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7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透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单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8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4、改进措施(思改)。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9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保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仅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给学生诚恳的评价,并给学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0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

  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扩展5)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 (时间顺序)

  潮过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潮来前 远笼罩白雾 风*浪静

  1、观潮 潮来时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潮过后 近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 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浪静

  (板书)观朝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

  【学习预设】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入文理观潮:

  ⑴ 导入: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受它!

  ⑵ 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朝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个句子。

  (第2自然段的第2句。)

  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3、4自然段。)

  ⑴ 点拨句子:

  ① 点拨句1: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

  ② 点拨句2: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③ 感悟形象:

  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④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声音、形状。)

  ⑵ 精读第四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① 范读,朗读感受:

  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潮水的长:

  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水的高:

  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高、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④ 欣赏课件:

  同学们谈得都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⑤ 品读回味:

  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谴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⑥ 对话追问: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⑦ 美读升华:

  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⑧ 配乐朗读:

  潮来时的3、4自然段。

  (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顿挫有力。)

  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⑴ 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⑵ 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⑶ 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⑴ 过渡:

  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⑵ 引读:

  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朗读: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一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器官,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扩展6)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设计3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扩展7)

——语文五年级我的长生果课堂实录

语文五年级我的长生果课堂实录1

  一、揭题

  1、有一种果子叫长生果,你们见过吗?(板书:长生果)

  2、说实话,老师也没有见过,不过在神话中听说这种果子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完成课题板书)

  3、齐读课题。

  4、课题中的长生果打上了引号,可见它并不是指真的长生果,那指的是什么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曾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谁查找了作家的资料。

  2、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作家叶文玲的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边读边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自读自悟

  1、交流: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板书: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2、从作者所读的书籍中你看出了什么?(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从中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多)

  3、作者是怎样读书的呢,她对书倾注了哪些情感?仔细阅读写他读书的段落,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四、交流,教师点拨

  1、读自己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例如: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指名回答,表扬预习的同学)

  3、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作者很爱读书,争分夺秒地读书)

  4、像她这样读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地读书,简直就是一个(书迷,书虫,书痴,书狂)

  五、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作者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人生一大乐事。正如文中所写:

  (点击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这段话写得多美呀,他把读书当作人生中的一件美事,所以描绘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才能写得这么美,让我们自己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吧。

  3、指读、评议。

  4、师范读。

  5、全班齐读。

  6、小结:

  作者爱读书,他从书中得到了报偿和馈赠。

  六、交流

  1、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多媒体出示道理。

  3、学生结合文中事例和自己*时写作谈谈感受,理解词语:呕心沥血。

  4、欣赏作者写秋天的作文,理解:别出心裁。

  5、作者的作文得了“甲优”和“赞誉”都归功于(读书)这就是读书给他的报偿和馈赠。(板书:报偿 馈赠)

  七、总结、升华

  1、读书使作者一生受益,他成功了,成了一位响当当的作家,有着精彩的人生,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阅读,生命因你而精彩。”

  2、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是因为(作者喜欢读书,它使人一生受益)正如沙士比亚所说(出示:齐读)所以课文一开篇就说(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齐读)

  3、分享一首小诗:神奇的书。

  4、总结: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它就像长生果,带给我们一辈子的营养,让我们一生受用!

  八、拓展

  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读书的收获。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得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扩展8)

——语文雷雨课堂实录

语文雷雨课堂实录1

  师:大家借助拼音已自学了课文,能把课文读下来吗?

  生:能。

  师:现在大家拿好书,试着读一遍,有不认识的字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

  生:(齐读课文)电闪雷鸣乌云翻,狂风猛刮树枝断,鸡鸭猫狗猪牛跑,雨点连串像条线。

  师:在自学中你认识了那些字?比一比,谁认的多?

  生:我认识了“云”“风”“雷”字。

  生:我认识了“枝”“雨”“牛”。

  生:我认识了“鸟”……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能认这些字,都不用老师教了。这么多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有什么好办法快告诉老师。

  生:我记“鸟”时想,“鸟”和“乌”差不多,“鸟”字有一点,“鸟”字没有一点。

  师:你想的真好,鸟是动物(指鸟字中的一点)这一点多像鸟的眼睛啊,乌是黑色的意思,所以没有那一点。(面对发言的同学)你真伟大,能有新发现。大家给点掌声吧!这样记很好,你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我记住“树”啦,树是木字加对字。

  生:我知道树与木有关,所以,树有木字旁。

  生:老师,我看出“树”字还是“权”字加“寸”字。

  师:你的眼力很好,老师都没想到,你还认识“权”字呢。(师板书木、又、寸、对、权)记住一个字,复习了这么多字,还帮大家认识了一个新字“权”,你真聪明。大家齐读这几个字吧。

  生:(齐读)

  师:大家共同合作,学的可真多。下面还有谁找出难记字的记忆方法说一说,这也是为大家做贡献啊。

  生:我看出鸡鸭两个字都是家里的动物,都有鸟字旁,只是左边不一样。

  生:老师,他说的不对,鸡鸭不是家里的`动物,它们是家禽,家禽与鸟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有鸟字旁。

  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知识的?还能说出家禽一词。

  生:我是从《儿童画册》里看到的。

  师:看书就是懂得知识多。

  生:老师,我也看到了“猫”“狗”“猪”都是动物,所以都有“”字旁。“猫”字右边是“苗”字,因为小猫叫声是“喵喵”叫,所以右边是“苗”。

  师:那大家学着小猫的样子叫几声吧!

  生:(笑)喵——喵——

  评析: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以上教学片断,鲜明的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下,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动脑探究,寻找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支柱。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思维的扩展。学汉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了,汉字也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个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品尝了创造、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达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激活思维、陶冶性情的理想境界。

推荐访问:观潮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3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1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堂实录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