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xx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x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xx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x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山峰奇、秀、险的特点。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x文章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是一x指导xx的优秀范例。学生一定会比较喜欢。学习的难度在于词语的理解,写法的借鉴,教学中要紧扣这一难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仿写。
教法与学法: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法: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来读悟结合,从读学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x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
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广西壮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大海波澜壮阔
西湖水*如镜
泰山峰峦雄伟
香山红叶似火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理解词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xx。)这样就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xx边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过渡:作者在写这x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漓江的水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xx好这句话)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发散思维: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预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在跳舞,在和游人打招呼。)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回忆昆明湖的句子。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桂林的山: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师生对比读,读出山的突兀、姿态万千
(2)同法理解(山秀——色彩美)
(3)同法理解(山险)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4、指导集体背诵两段:抓关键词语,想像画面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xx: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第二课时
一、回忆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二、三自然段。
二、欣赏诗词与传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的追求,倾诉着人xxx的美好!大家可以搜集故事,也可以创编故事。这是游客喜欢的内容,也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好机会。
三、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过渡: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xxx: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天下第一!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
(出示课件)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设计意图: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四、作业摘抄课文中优美句段,并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2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三、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二、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一、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二、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三、制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随景入文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1)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8、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9、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桂林的水真()啊,()得()。
真()啊,()得()。
10、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同桌互相交流第二自然段学法。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2、检查自学。
(1)填空:
这段话先写()的泰山和()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2)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1)、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四、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4、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6、运用
(1)用“……像……像……”写一句话。
(2)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五、指导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列出写作提纲。
3、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水{}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山{
六、知识拓展
1、学生自由阅读“阅读链接”
2、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
3、再创造。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xx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x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山峰奇、秀、险的特点。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x文章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是一x指导xx的优秀范例。学生一定会比较喜欢。学习的难度在于词语的理解,写法的借鉴,教学中要紧扣这一难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仿写。
教法与学法: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法: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来读悟结合,从读学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x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
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广西壮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大海波澜壮阔
西湖水*如镜
泰山峰峦雄伟
香山红叶似火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理解词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xx。)这样就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xx边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过渡:作者在写这x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漓江的水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xx好这句话)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发散思维: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预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在跳舞,在和游人打招呼。)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回忆昆明湖的句子。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桂林的山: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师生对比读,读出山的突兀、姿态万千
(2)同法理解(山秀——色彩美)
(3)同法理解(山险)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4、指导集体背诵两段:抓关键词语,想像画面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xx: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第二课时
一、回忆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二、三自然段。
二、欣赏诗词与传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的追求,倾诉着人xxx的美好!大家可以搜集故事,也可以创编故事。这是游客喜欢的内容,也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好机会。
三、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过渡: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xxx: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天下第一!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
(出示课件)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设计意图: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四、作业摘抄课文中优美句段,并背诵全文。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菁选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1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1年级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1年级下册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