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反思,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隔壁班的杜老师到我班借班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以后,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再上这一节课?如果再上,要怎样上才好?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最后,我决定针对学生在计算时依然容易漏掉"除以2"的现象放手让学生探究,重点体验公式的由来。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过程中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除了设定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新的知识和本领。最后情感目标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我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式,由学生预先准备几对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杜老师的基础上很快地探究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接下来,我让学生按三角形的三种类别进行交流汇报。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无论是哪种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都是底乘以高除以2。教学到这里,学习任务是否就完成了?学生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如果上到这里,岂不是原地踏步?这时,我抛出一个新问题: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也剪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体验到前半节课成功的快乐,带着浓厚的的兴趣投入到新的问题研究中。
后来,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新剪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高是原来的高,所以,新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乘以高,即:S三角形=底÷2高。实验证明了,也可以S三角形=高÷2底。学生可高兴了,他们懂得了利用数字的特点来灵活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对于中差生来说,掌握了这三个数量,至于这三个数放的位置可以灵活排放,计算起来更容易。
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点,我做得非常大胆,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我发现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如学生合作和思考的时间不足,教师讲的过多,提示(暗示)得过多;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形式比较少等。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推导过程中遇到困难。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剪一剪,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的同学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二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三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四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拼一拼,将剪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3.观察,拼成的*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
课的开始,我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提问: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你是怎知道的?多数学生脸上一片茫然,于是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课堂。
课堂中,我开展了学生动手活动,活动一:我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剪拼的图形,一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二组同学也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三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四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正方形。通过学生展示,不难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属于特殊的*行四边形),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且,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和拼成的*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接着我进行第二个活动:我让一组和三组,二组和四组的同学,每人交换自己手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看看,交换后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学生很快发现,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原因很简单,两个形状不同三角形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最后我进行第三活动:我让一组的同学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二组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三组的同学拿出你的一个三角形和四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看看你的三角形面积是不是他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很快做出正确判断,不是。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很纳闷,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共同探讨,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的三角形和他那个*行四边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所以我的三角形的面积不是他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于是,同学们得出结论:等底等高(或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强调:等底等高。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我教的很轻松,学生学的很愉快。回顾整个堂课,我发觉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猛然间,我意识到这样的精彩课堂来源于我将课前预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从课前预学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经历了对新知识的发现,对问题的思考,对结论的概括。同时,教师精心指导,生生交流,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梳理学生预学中的的盲点。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课堂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学生课前预学至关重要,课前预学为落实学生成为课堂的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学生课前预学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参与课前预学不但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带着疑惑走进课堂。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何乐而不为?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感觉: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书后面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行四边形,用*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没有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
这样提供材料思维含量低,不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个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灵动的课堂,既要通过精心的预设,激发思维的灵动,更应巧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应情境而变,提升课堂思维的灵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我们预设得如何的充分,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
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在预设中,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当我让学生用手势判断时,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判断是错误的。于是我有意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来一场辩论。
我首先请一名判断错误的学生起来说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状不同的情况,那就有可能面积不同。
这时持反方意见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让我来问问他。
生2:你先说说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对应的底和高。
生2: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这时很多判断错误的学生开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来计算面积会不相等吗?
生1也在反思,但仍坚持:但它们的形状……
生3:老师,我来画图给他看。
于是,学生上讲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了一组*行线,并在两条*行线之间画了几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这个本来在教学预设中学生应该在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打乱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丽。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行四边形、三角形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掌握本节知识,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是这样构思的。
一、导入环节
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行四边形入手,通过复习*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为探究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直接引出本节的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三角形图,先让学生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形状、底和高各是多少?讨论“图中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说出自己不同的方法,在此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出猜想:图中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又根据三角形的底等于*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行四边形的高,*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除以2,从而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了“*移”、 “转化”思想。经历探究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合作探究的兴趣。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在这个练习中,主要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乐趣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5篇)扩展阅读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5篇)(扩展1)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剪一剪,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的同学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二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三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四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拼一拼,将剪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3.观察,拼成的*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
课的开始,我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提问: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你是怎知道的?多数学生脸上一片茫然,于是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课堂。
课堂中,我开展了学生动手活动,活动一:我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剪拼的图形,一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二组同学也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三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四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正方形。通过学生展示,不难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属于特殊的*行四边形),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且,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和拼成的*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接着我进行第二个活动:我让一组和三组,二组和四组的同学,每人交换自己手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看看,交换后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学生很快发现,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原因很简单,两个形状不同三角形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最后我进行第三活动:我让一组的同学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二组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三组的同学拿出你的一个三角形和四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看看你的三角形面积是不是他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很快做出正确判断,不是。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很纳闷,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共同探讨,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的三角形和他那个*行四边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所以我的三角形的面积不是他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于是,同学们得出结论:等底等高(或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强调:等底等高。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我教的很轻松,学生学的很愉快。回顾整个堂课,我发觉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猛然间,我意识到这样的精彩课堂来源于我将课前预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从课前预学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经历了对新知识的发现,对问题的思考,对结论的概括。同时,教师精心指导,生生交流,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梳理学生预学中的的盲点。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课堂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学生课前预学至关重要,课前预学为落实学生成为课堂的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学生课前预学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参与课前预学不但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带着疑惑走进课堂。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何乐而不为?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个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灵动的课堂,既要通过精心的预设,激发思维的灵动,更应巧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应情境而变,提升课堂思维的灵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我们预设得如何的充分,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
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在预设中,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当我让学生用手势判断时,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判断是错误的。于是我有意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来一场辩论。
我首先请一名判断错误的学生起来说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状不同的情况,那就有可能面积不同。
这时持反方意见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让我来问问他。
生2:你先说说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对应的底和高。
生2: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这时很多判断错误的"学生开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来计算面积会不相等吗?
生1也在反思,但仍坚持:但它们的形状……
生3:老师,我来画图给他看。
于是,学生上讲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了一组*行线,并在两条*行线之间画了几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这个本来在教学预设中学生应该在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打乱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丽。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教学知识结构、特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创设了在操作中学,研讨交流中学、探究发现中学等自主学习方法与活动。使学生在拼一拼,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尝试失败与成功,在研讨交流、聆听、评价中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中,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新问题)置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旧知识)这个“背景”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分别同化到已有的长(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中去。
具体做法如下:
1、 这节课我采用了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拼、想、议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中研究数学,在自主、自由中“发展”数学。
2、培养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拼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采用了拼一拼、操作讨论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如果把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
3、实现合作互动: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们可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学生学会了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不足之处:
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参与面不够广,部分学生手中拿着两个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行四边形、三角形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掌握本节知识,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是这样构思的。
一、导入环节
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行四边形入手,通过复习*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为探究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直接引出本节的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三角形图,先让学生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形状、底和高各是多少?讨论“图中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说出自己不同的方法,在此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出猜想:图中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又根据三角形的底等于*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行四边形的高,*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除以2,从而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了“*移”、 “转化”思想。经历探究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合作探究的兴趣。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在这个练习中,主要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乐趣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传统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猜测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它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猜测后,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绿地面积,求红领巾面积,求安全警示牌面积,最后又回到求公园绿地面积,每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不但互动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总结中我应该点出:这样的思考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今后我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探索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后,我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进行汇报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三角形与你拼成的*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的一半。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个别学生没有准备学具,不能动手操作,个别学困生手中拿着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隔壁班的杜老师到我班借班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以后,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再上这一节课?如果再上,要怎样上才好?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最后,我决定针对学生在计算时依然容易漏掉"除以2"的现象放手让学生探究,重点体验公式的由来。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过程中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除了设定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新的知识和本领。最后情感目标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我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式,由学生预先准备几对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杜老师的基础上很快地探究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接下来,我让学生按三角形的三种类别进行交流汇报。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无论是哪种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都是底乘以高除以2。教学到这里,学习任务是否就完成了?学生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如果上到这里,岂不是原地踏步?这时,我抛出一个新问题: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也剪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体验到前半节课成功的快乐,带着浓厚的的兴趣投入到新的问题研究中。
后来,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新剪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高是原来的高,所以,新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乘以高,即:S三角形=底÷2高。实验证明了,也可以S三角形=高÷2底。学生可高兴了,他们懂得了利用数字的特点来灵活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对于中差生来说,掌握了这三个数量,至于这三个数放的位置可以灵活排放,计算起来更容易。
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点,我做得非常大胆,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我发现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如学生合作和思考的时间不足,教师讲的过多,提示(暗示)得过多;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形式比较少等。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推导过程中遇到困难。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的练习课。在本节课的练习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掌握情况比较好,知道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底和高,也知道要除以2。但在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掌握情况不理想。比如说利用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关系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和具体运用时有一定的困难。从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基本概念还是不够清晰,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另外,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也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觉得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强化;二是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加大教学的力度,尤其是在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求三角形的面积,高和底必须是相对应的,这一点,应该作为练习的重点。练习设计得很好,出示了几个三角形,告诉了底和高的数据,其中有一个三角形已知的数据不是对应的底和高,可以让学生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最后一个人图形大多得到了答案,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恍然大悟,连称上当。对于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就可以作为底和高。在学生的思维中,斜边才是底,这应该是由于惯性,在这一知识点上,老师也应该设计一些练习,突破难点。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感觉: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书后面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行四边形,用*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没有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
这样提供材料思维含量低,不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旧引新,衔接自如。
充分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纵观本节课,处处都充满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的吸收课本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两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而教师也真正起到了一个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5篇)(扩展2)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是在*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学活动”转化成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学得本节课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联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积极性高,个个都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氛围。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如:“求交通标志的面积和红领巾的面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四、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练习题应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还应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
2、小组合作时间的时间过短,没有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的作用。
3、引到不够到位,教学方式不足。例如学生在回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行四边形、三角形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掌握本节知识,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是这样构思的。
一、导入环节
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行四边形入手,通过复习*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为探究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直接引出本节的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三角形图,先让学生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形状、底和高各是多少?讨论“图中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说出自己不同的方法,在此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出猜想:图中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又根据三角形的底等于*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行四边形的高,*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除以2,从而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了“*移”、 “转化”思想。经历探究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合作探究的兴趣。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在这个练习中,主要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乐趣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剪一剪,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的同学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二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三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四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拼一拼,将剪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3.观察,拼成的*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
课的开始,我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提问: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你是怎知道的?多数学生脸上一片茫然,于是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课堂。
课堂中,我开展了学生动手活动,活动一:我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剪拼的图形,一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二组同学也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三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四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正方形。通过学生展示,不难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属于特殊的*行四边形),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且,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和拼成的*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接着我进行第二个活动:我让一组和三组,二组和四组的同学,每人交换自己手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看看,交换后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学生很快发现,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原因很简单,两个形状不同三角形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最后我进行第三活动:我让一组的同学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二组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三组的同学拿出你的一个三角形和四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看看你的三角形面积是不是他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很快做出正确判断,不是。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很纳闷,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共同探讨,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的三角形和他那个*行四边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所以我的三角形的面积不是他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于是,同学们得出结论:等底等高(或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强调:等底等高。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我教的很轻松,学生学的很愉快。回顾整个堂课,我发觉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猛然间,我意识到这样的精彩课堂来源于我将课前预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从课前预学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经历了对新知识的发现,对问题的思考,对结论的概括。同时,教师精心指导,生生交流,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梳理学生预学中的的盲点。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课堂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学生课前预学至关重要,课前预学为落实学生成为课堂的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学生课前预学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参与课前预学不但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带着疑惑走进课堂。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何乐而不为?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传统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猜测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它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猜测后,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绿地面积,求红领巾面积,求安全警示牌面积,最后又回到求公园绿地面积,每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不但互动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总结中我应该点出:这样的思考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今后我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隔壁班的杜老师到我班借班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以后,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再上这一节课?如果再上,要怎样上才好?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最后,我决定针对学生在计算时依然容易漏掉"除以2"的现象放手让学生探究,重点体验公式的由来。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过程中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除了设定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新的知识和本领。最后情感目标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我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式,由学生预先准备几对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杜老师的基础上很快地探究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接下来,我让学生按三角形的三种类别进行交流汇报。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无论是哪种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都是底乘以高除以2。教学到这里,学习任务是否就完成了?学生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如果上到这里,岂不是原地踏步?这时,我抛出一个新问题: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也剪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体验到前半节课成功的快乐,带着浓厚的的兴趣投入到新的问题研究中。
后来,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新剪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高是原来的高,所以,新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乘以高,即:S三角形=底÷2高。实验证明了,也可以S三角形=高÷2底。学生可高兴了,他们懂得了利用数字的特点来灵活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对于中差生来说,掌握了这三个数量,至于这三个数放的位置可以灵活排放,计算起来更容易。
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点,我做得非常大胆,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我发现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如学生合作和思考的时间不足,教师讲的过多,提示(暗示)得过多;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形式比较少等。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推导过程中遇到困难。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的练习课。在本节课的练习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掌握情况比较好,知道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底和高,也知道要除以2。但在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掌握情况不理想。比如说利用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关系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和具体运用时有一定的困难。从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基本概念还是不够清晰,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另外,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也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觉得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强化;二是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加大教学的力度,尤其是在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求三角形的面积,高和底必须是相对应的,这一点,应该作为练习的重点。练习设计得很好,出示了几个三角形,告诉了底和高的数据,其中有一个三角形已知的数据不是对应的底和高,可以让学生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最后一个人图形大多得到了答案,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恍然大悟,连称上当。对于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就可以作为底和高。在学生的思维中,斜边才是底,这应该是由于惯性,在这一知识点上,老师也应该设计一些练习,突破难点。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三角形与你拼成的*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的一半。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个别学生没有准备学具,不能动手操作,个别学困生手中拿着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感觉: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书后面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行四边形,用*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没有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
这样提供材料思维含量低,不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旧引新,衔接自如。
充分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纵观本节课,处处都充满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的吸收课本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两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而教师也真正起到了一个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个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灵动的课堂,既要通过精心的预设,激发思维的灵动,更应巧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应情境而变,提升课堂思维的灵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我们预设得如何的充分,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
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在预设中,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当我让学生用手势判断时,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判断是错误的。于是我有意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来一场辩论。
我首先请一名判断错误的学生起来说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状不同的情况,那就有可能面积不同。
这时持反方意见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让我来问问他。
生2:你先说说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对应的底和高。
生2: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这时很多判断错误的学生开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来计算面积会不相等吗?
生1也在反思,但仍坚持:但它们的形状……
生3:老师,我来画图给他看。
于是,学生上讲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了一组*行线,并在两条*行线之间画了几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这个本来在教学预设中学生应该在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打乱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丽。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教学知识结构、特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创设了在操作中学,研讨交流中学、探究发现中学等自主学习方法与活动。使学生在拼一拼,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尝试失败与成功,在研讨交流、聆听、评价中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中,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新问题)置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旧知识)这个“背景”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分别同化到已有的长(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中去。
具体做法如下:
1、 这节课我采用了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拼、想、议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中研究数学,在自主、自由中“发展”数学。
2、培养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拼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采用了拼一拼、操作讨论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如果把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
3、实现合作互动: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们可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学生学会了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不足之处:
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参与面不够广,部分学生手中拿着两个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探索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后,我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进行汇报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5篇)(扩展3)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感觉: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书后面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行四边形,用*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没有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
这样提供材料思维含量低,不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行四边形、三角形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掌握本节知识,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是这样构思的。
一、导入环节
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行四边形入手,通过复习*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为探究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直接引出本节的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三角形图,先让学生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形状、底和高各是多少?讨论“图中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说出自己不同的方法,在此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出猜想:图中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又根据三角形的底等于*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行四边形的高,*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除以2,从而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了“*移”、 “转化”思想。经历探究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合作探究的兴趣。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在这个练习中,主要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乐趣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传统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猜测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它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猜测后,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绿地面积,求红领巾面积,求安全警示牌面积,最后又回到求公园绿地面积,每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不但互动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总结中我应该点出:这样的思考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今后我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探索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后,我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进行汇报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的练习课。在本节课的练习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掌握情况比较好,知道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底和高,也知道要除以2。但在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掌握情况不理想。比如说利用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关系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和具体运用时有一定的困难。从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基本概念还是不够清晰,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另外,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也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觉得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强化;二是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加大教学的力度,尤其是在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求三角形的面积,高和底必须是相对应的,这一点,应该作为练习的重点。练习设计得很好,出示了几个三角形,告诉了底和高的数据,其中有一个三角形已知的数据不是对应的底和高,可以让学生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最后一个人图形大多得到了答案,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恍然大悟,连称上当。对于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就可以作为底和高。在学生的思维中,斜边才是底,这应该是由于惯性,在这一知识点上,老师也应该设计一些练习,突破难点。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三角形与你拼成的*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的一半。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个别学生没有准备学具,不能动手操作,个别学困生手中拿着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教学知识结构、特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创设了在操作中学,研讨交流中学、探究发现中学等自主学习方法与活动。使学生在拼一拼,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尝试失败与成功,在研讨交流、聆听、评价中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中,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新问题)置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旧知识)这个“背景”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分别同化到已有的长(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中去。
具体做法如下:
1、 这节课我采用了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拼、想、议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中研究数学,在自主、自由中“发展”数学。
2、培养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拼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采用了拼一拼、操作讨论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如果把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
3、实现合作互动: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们可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学生学会了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不足之处:
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参与面不够广,部分学生手中拿着两个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旧引新,衔接自如。
充分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纵观本节课,处处都充满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的吸收课本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两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而教师也真正起到了一个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本节课内容是在*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学活动”转化成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学得本节课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联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积极性高,个个都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氛围。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如:“求交通标志的面积和红领巾的面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四、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练习题应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还应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
2、小组合作时间的时间过短,没有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的作用。
3、引到不够到位,教学方式不足。例如学生在回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隔壁班的杜老师到我班借班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以后,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再上这一节课?如果再上,要怎样上才好?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最后,我决定针对学生在计算时依然容易漏掉"除以2"的现象放手让学生探究,重点体验公式的由来。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过程中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除了设定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新的"知识和本领。最后情感目标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我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式,由学生预先准备几对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杜老师的基础上很快地探究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接下来,我让学生按三角形的三种类别进行交流汇报。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无论是哪种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都是底乘以高除以2。教学到这里,学习任务是否就完成了?学生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如果上到这里,岂不是原地踏步?这时,我抛出一个新问题: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也剪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体验到前半节课成功的快乐,带着浓厚的的兴趣投入到新的问题研究中。
后来,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新剪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高是原来的高,所以,新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乘以高,即:S三角形=底÷2高。实验证明了,也可以S三角形=高÷2底。学生可高兴了,他们懂得了利用数字的特点来灵活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对于中差生来说,掌握了这三个数量,至于这三个数放的位置可以灵活排放,计算起来更容易。
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点,我做得非常大胆,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我发现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如学生合作和思考的时间不足,教师讲的过多,提示(暗示)得过多;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形式比较少等。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推导过程中遇到困难。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个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灵动的课堂,既要通过精心的预设,激发思维的灵动,更应巧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应情境而变,提升课堂思维的灵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我们预设得如何的充分,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
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在预设中,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当我让学生用手势判断时,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判断是错误的。于是我有意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来一场辩论。
我首先请一名判断错误的学生起来说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状不同的情况,那就有可能面积不同。
这时持反方意见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让我来问问他。
生2:你先说说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对应的底和高。
生2: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这时很多判断错误的学生开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来计算面积会不相等吗?
生1也在反思,但仍坚持:但它们的形状……
生3:老师,我来画图给他看。
于是,学生上讲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了一组*行线,并在两条*行线之间画了几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这个本来在教学预设中学生应该在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打乱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丽。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剪一剪,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的同学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二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三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四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拼一拼,将剪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3.观察,拼成的*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
课的开始,我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提问: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你是怎知道的?多数学生脸上一片茫然,于是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课堂。
课堂中,我开展了学生动手活动,活动一:我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剪拼的图形,一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二组同学也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三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四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正方形。通过学生展示,不难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属于特殊的*行四边形),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且,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和拼成的*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接着我进行第二个活动:我让一组和三组,二组和四组的同学,每人交换自己手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看看,交换后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学生很快发现,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原因很简单,两个形状不同三角形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最后我进行第三活动:我让一组的同学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二组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三组的同学拿出你的一个三角形和四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看看你的三角形面积是不是他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很快做出正确判断,不是。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很纳闷,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共同探讨,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的三角形和他那个*行四边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所以我的三角形的面积不是他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于是,同学们得出结论:等底等高(或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强调:等底等高。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我教的很轻松,学生学的很愉快。回顾整个堂课,我发觉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猛然间,我意识到这样的精彩课堂来源于我将课前预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从课前预学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经历了对新知识的发现,对问题的思考,对结论的概括。同时,教师精心指导,生生交流,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梳理学生预学中的的盲点。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课堂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学生课前预学至关重要,课前预学为落实学生成为课堂的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学生课前预学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参与课前预学不但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带着疑惑走进课堂。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何乐而不为?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5篇)(扩展4)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5篇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1
比例线段在*面几何计算和证明中,应用十分广泛,相对于已学的两条线段相等关系而言,四条线段成比例关系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解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在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我们及时组织了两节复习课,第一节课着重复习比例线段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第二节课则采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这节课的过程描述及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补充,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本案例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三次恰到好处的电脑演示,向学生展示了电脑的省时、高效以及对数学实验的巨大帮助,推荐给他们运用电脑技术的学习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3 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
学生在体验了“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学习过程后,从单纯地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复习变为有意识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领悟。如在原问题的取点中教师小结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生在探究矩形的比值时就能意识地把解决特殊问题的策略、方法迁移到解决一般问题中去。在课堂小结中,学生也谈到了这点体会,而且还感悟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数学学习方法。
两点思考
“探究式教学”意在通过给学生创设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改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创新精神。结合二期课改要求本案例的尝试也引发了一些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1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贯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作必要的补充”的原则?
本案例是在前面的新课学习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课的复习中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必要的补充。就本课而言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由此反思:在*时的新课学习中如何落实两者的主辅关系呢?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如何照顾到班级学生参差不齐的各个层面,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呢?对此我们还应该作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2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合作交流”?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2
《相似三角形》,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三角形相似的第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这一节课通过情景创设,引入新知较恰当,切合实际。教师用4分钟回顾提高后,教师用教学用的三角板提出要学生举起看起来与老师的这块相似的一块学生用三角板。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测、变量、计算和比较得出两块三角板相似的结论。这样引入能很好的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这节课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机会。不论是回顾旧知,还是探究新知,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比如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这些设计都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理念。
三、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设计问题和启发、引导,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比例对特殊三角形,教师提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对任意两个三角形,老师请学生量一量、算一算,结果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判断得出。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这节课感到遗憾的是有些学生操作计算速度慢,没有时间等待他们探索出给论。这样他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不能更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3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以问题导入,循序渐近,由浅入深,从单一到综合,以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另外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亮点:教学过程中始终穿插一条主线:“基本图形”的巧妙应用,一条副线:培养学生学会看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另外,图形不同的变化形式也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习题的设计选用了近几年的中考题,拉近了教学与中考的距离。
在这一堂课中,我觉得有几点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以多种形式(组合条件、添加条件、作相似三角形、练习等)强化学生对三角形相似判定的理解,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真正关注到中等偏下的学生,课堂中设计的问题有三分之二是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并在课堂中也正是让他们表现的。
三、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一些*时从不发言的同学也在课堂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一、题量过大,课堂时间安排较紧,有些问题落实的还不够深入。
二、出示了几道中考题,虽然学生做了,教师讲了,但没有从题目本身往深处挖掘,对中考命题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仅是为做题而做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在研究《考纲》和学生,使复习课的效率更加的理想。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教师与学生*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3 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
学生在体验了“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学习过程后,从单纯地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复习变为有意识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领悟。如在原问题的取点中教师小结了从特殊到一
般的归纳,学生在探究矩形的比值时就能意识地把解决特殊问题的策略、方法迁移到解决一般问题中去。在课堂小结中,学生也谈到了这点体会,而且还感悟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数学学习方法。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主要介绍了三种方法以及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从上下来的结果来看,不是很 理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定理的应用不是很熟练,特别对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不能灵活运用,夹角也不能准确找到.我想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图形的认知不深,对定理的理解不透,一味死记结论.不能理解每个量所表示的含义.我想在下一阶段中应培养他们认识图形的能力,合情推理的能力,争取这方面有所提高。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5
我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时,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中线、对应角*分线、对应高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根据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诱导学生们在类比中,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抢着猜,大多数同学猜对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中线、角*分线、高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可对面积的比有争议,有的说等于相似比,有的说等于相似比的*方。我又及时诱导:猜想并不能代替证明,它只是一个推理,一个假设,你们应该再进一步深入,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去证明,看到底是谁的对,让它更有说服力,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马上开始证明,这一节课掌握的很好。而且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是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得到的正确结论。这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诱”的过程,让学生利用这个思维惯性去“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就是“思”的过程。
这个“猜想”不是凭空瞎猜,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思维的延伸、拓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5篇)(扩展5)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篇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反思学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很多学生在作业中经常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总是忘记除以2。订正作业时,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自己是忘除以2了,可是这样的情况还是时常出现。我很是困惑,难道是我的教学在哪里出了问题?我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我回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前,先让学生用书上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顺理成章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行四边形,用*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设计机械地拼一拼。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地思考,更谈不上猜想和创造。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因此学生的记忆也是不深刻的。这样想来,学生作业时会忘记除以2也是情有可原。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用一条无形的线牢牢地捆住了学生,让学生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形四边形,老师预先设置了一个坑,让学生往下跳,这怎么还叫探究呢?我想,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探究性的学习材料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自己跳着摘到果子,而不是为学生架好了梯子让他们去摘。现行教材直接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这样的材料,其思维含量明显偏低,这样的探究,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就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考,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回家作业:
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结合你的推导方法说一说为什么计算三角形面积时要除以2。
第二天,在交流时,学生兴致很高。有的把三角形拦腰截断,拼成*行四边形,并作了说明:因为这里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后要除以2;还有的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同教科书P16上你知道吗?半广以乘正从的做法),并说明:这里的底是原来的一半了,所以要除以2。这里,由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他们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就非常深刻。我想,这种探究不是依靠教师一厢情愿的暗示、授意,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教学了长方形的面积和*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新的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转化的思想能够找出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同时,突破重点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的难点。尤其是对于那部分学困生来说,通过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在抽象出此时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等的这一重要环节上,肯定会出现一部分学生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环节来辅助本节课突破重难点::
1、学生掌握了学习*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提问导入:“三角形的面积跟什么图形有关系,可以让我们想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有过学习*行四边形面积的经验,因此今天我在抛出问题之后,只是稍作考虑就想到了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们通过讨论活动,得出方法,很高兴,同时也找到了解决今后类似问题的思考方向。
2、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本节课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准备了三组完全相同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在想到能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求*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看着老师给出示的几组图形,然后把它们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不能得出我们想要的图形来。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发现:那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成一个长方形,这样,我们只要先计算出*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除以2 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了。学生的思路顿时打开,畅所欲言中巩固对三角形面积的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2。然后进一步吧*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高代换了,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本节课的重点就算是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完成了。
3、练习时,设计的梯度是由易到难,主要是先让学生学会熟练的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面积来,然后再给出已知面积求高或底的题目,这样的升华是让不同的 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有个全面的提升,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因此比较有代表性,更能检测出本节课学生理解的程度。
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喊得是轰轰烈烈,练习完成的也很不错,几乎全班同学在结束的时候都已经熟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知道是怎么来的了。但是,却忽略了很重要的环节:课上没有强调*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抛出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认为是对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因为我们三角形的面积是有*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来的,所以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我在讲解*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的时候没给学生讲透彻,这两个图形必须是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有2倍的关系,否则是无法比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形:一个大大的三角形和一个小小的*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然后来判断他们的面积大小是不是老师给出的那个结论中的话,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这也正是因为我在新授环节中没能给学生讲清楚,因此才在快下课的时候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重新“灌输”!哎,看来教学这个东西,在课前必须是实实际际、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才行啊!
教学总是在教然后知学的困惑,如果在教之前就能够把学中遇到的问题都扫清的话,相信每节课都会是精品课,无可挑剔!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昨天,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并让他们完成书上试一试两道求三角形面积的题目。
今天,尝试了预习后的数学课的上法。
“你们都预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谁来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怎么算?”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了。
知道的学生不多。可能出现的原因有:一是学生没有把预习当成作业;二是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没完成;三是学生预习时记住了,隔了一夜忘了……原因不同,该如何了解真正的情况,再进行完善?
我抽了上等生来进行回答,目的是想在课始就给学生一个正迁移。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让孩子们读了一遍,追问:“怎么得到这个公式的?”
孩子们愣了一下,马上有几个学生举手。
我没有马上抽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如果直接抽学生回答,那些已经忘得差不多或根本没预习过的同学可能会更听不明白,或者他们的学习准备还没到位。经过同桌互说,他们已经有的经验能产生“共鸣”。
“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面积就是*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
“谁听明白了?”我又追问。
我相信很多学生还是没听明白,拿出自制的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演示了一遍。边演示边明白如下几个问题:
一.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与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何关系?(这两个问题好像有点乱,怎样组织一个问题来引领?就提“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学生能一点一点的说出来吗?我觉得这里需要明白这几层意思,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用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自己说说都感觉有些糊涂,学生能清楚吗?)
有两位学生纠结于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可以,我用一个大三角尺与学具一比较,好在对比强烈,学生能看明白。
“老师,不拼可以吗?”
“可以,把三角形割补成*行四边形”。前者应该是没预习或没有把书上的推导图看明白的学生。后者一定是看明白了。
我利用画在黑板上的三角形,先介绍找出高,边的中点,连接这两个中点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再拿出课前折的上半个三角形,一旋转,就成一个*行四边形了。很直观形象,比课件好用多了。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一些“潜规则”,比如,怎么把那两个中点一连,高也就是一半了?旋转之后,怎样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一个*行四边形。(虽然不用证明,但数学应该是严格的吧。)
练习的设计,大致按照书上的一二三进行。第一题是给出底和高,求面积的表格练习。做的时候再次强调了怎么填表格,什么时候要写单位,什么时候不写。第二题是计算发现题。引导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对于高标在外面的方式有些学生不理解。在学习高的那一课应该强化一下钝角三角形的高。这一题还进行了改编,让学生再画一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第三题是量底和高,算面积。
明天学习“梯形的面积”了,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入一点?(今天上课的感觉很好,为什么写出来这么没意思?)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5篇)(扩展6)
——三角形的分类数学教学反思3篇
三角形的分类数学教学反思1
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我教学了《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量一量、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在这节课中,孩子们自己探索的比较多,也因为第一次尝试,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不够,教学任务虽已经完成,但我觉得还得好好深思一下自己的课堂。
一、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探究。
“听百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一节我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很多的。本课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口述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口述完毕后,让学生用学具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度数。让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给角进行分类。于是,有的学生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3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在这样的操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数学也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题海”大战之后的厌倦,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冲突”里更明确。
不断制造认知冲突,创造问题情境是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的.动力。在学习按角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后,质疑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可能出现两个直角吗?有可能出现两个钝角?会不会有*角?学生疑惑,认知冲突的形成充分激发了学生渴求探索的欲望。但是片刻后,孩子们一个个小脑袋很快凑到了一起,认真专注地研究起来。有的学生用小手比画着,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不能大于180度来反驳。孩子们的探讨的争论声中,他们对按角分类更加的清晰,明确。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只露出一个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属于那种三角形?)看着学生一个个小脸上洋溢的尽是自信的笑容。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脱口而出是锐角三角形。我追问:“肯定吗?”学生有了思索,有了争论,有了冲突。之后,他们的汇报更是精彩,学生明白了每个三角形都有锐角,要判定是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学生在操作按边来分类时,我紧紧把握学生的想法,有的学生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分成三类。我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不时地投去赞许的目光。
我在“反思”中成长
本节课,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动”起来了,思维真正“活”起来了。但在课堂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这里总结出以下几点改进方案:
在学生进行给三角形分类学习之前,还应该更明确地给学生一个研究的方向,比如说:“在研究三角形的角的特点时,你们该选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呢?还有什么办法?然后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就可以快速选择方法,并且在老师讲要求的时候也提示到需要测量直角三角形的每一条边,才能找到特点,进行分类,这样的合作学习,更合理有序的。上课前,总感到内容很多,怕时间来不及,有的地方操之过急。在学生汇报按边分类时,没有更好抓住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当学生出现⑤号图形的分类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时,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这样更有说服力,其实这也正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时机。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课堂上出现的不如意的地方,正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等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的成长。我坚信,每天有收获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角形的分类数学教学反思2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过了,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涉及到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识,所以,在上这一节课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在讲三角形的分类之前我先把学生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引入,总结出分类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进而引出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2、复习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学习新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复习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简洁的方法。课始我复习了三角形的特点,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孕伏。
3、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觉得“要无限地相信学生的.潜力”,我决定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我就绝对不说、不做。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相当充分,并不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探索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教师仅仅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4、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我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
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夯实“四基”,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三角形的分类数学教学反思3
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我教学了《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量一量、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在这节课中,孩子们自己探索的比较多,也因为第一次尝试,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不够,教学任务虽已经完成,但我觉得还得好好深思一下自己的课堂。
一、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探究。
“听百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一节我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很多的。本课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口述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口述完毕后,让学生用学具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度数。让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给角进行分类。于是,有的学生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3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在这样的操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数学也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题海”大战之后的厌倦,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冲突”里更明确。
不断制造认知冲突,创造问题情境是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的动力。在学习按角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后,质疑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可能出现两个直角吗?有可能出现两个钝角?会不会有*角?学生疑惑,认知冲突的形成充分激发了学生渴求探索的欲望。但是片刻后,孩子们一个个小脑袋很快凑到了一起,认真专注地研究起来。有的学生用小手比画着,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不能大于180度来反驳。孩子们的探讨的争论声中,他们对按角分类更加的清晰,明确。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只露出一个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属于那种三角形?)看着学生一个个小脸上洋溢的尽是自信的笑容。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脱口而出是锐角三角形。我追问:“肯定吗?”学生有了思索,有了争论,有了冲突。之后,他们的汇报更是精彩,学生明白了每个三角形都有锐角,要判定是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学生在操作按边来分类时,我紧紧把握学生的想法,有的学生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分成三类。我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不时地投去赞许的目光。
我在“反思”中成长
本节课,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动”起来了,思维真正“活”起来了。但在课堂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这里总结出以下几点改进方案:
在学生进行给三角形分类学习之前,还应该更明确地给学生一个研究的方向,比如说:“在研究三角形的角的特点时,你们该选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呢?还有什么办法?然后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就可以快速选择方法,并且在老师讲要求的时候也提示到需要测量直角三角形的每一条边,才能找到特点,进行分类,这样的合作学习,更合理有序的。上课前,总感到内容很多,怕时间来不及,有的地方操之过急。在学生汇报按边分类时,没有更好抓住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当学生出现⑤号图形的分类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时,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这样更有说服力,其实这也正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时机。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课堂上出现的不如意的地方,正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等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的成长。我坚信,每天有收获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5篇)(扩展7)
——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3篇
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1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教学知识结构、特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创设了在操作中学,研讨交流中学、探究发现中学等自主学习方法与活动。使学生在拼一拼,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尝试失败与成功,在研讨交流、聆听、评价中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中,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新问题)置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旧知识)这个“背景”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分别同化到已有的长(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中去。
具体做法如下:
1、 这节课我采用了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拼、想、议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中研究数学,在自主、自由中“发展”数学。
2、培养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拼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采用了拼一拼、操作讨论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如果把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
3、实现合作互动: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们可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学生学会了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不足之处:
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参与面不够广,部分学生手中拿着两个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2
个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灵动的课堂,既要通过精心的预设,激发思维的灵动,更应巧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应情境而变,提升课堂思维的灵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我们预设得如何的充分,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
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在预设中,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当我让学生用手势判断时,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判断是错误的。于是我有意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来一场辩论。
我首先请一名判断错误的学生起来说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状不同的情况,那就有可能面积不同。
这时持反方意见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让我来问问他。
生2:你先说说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对应的底和高。
生2: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这时很多判断错误的学生开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来计算面积会不相等吗?
生1也在反思,但仍坚持:但它们的形状……
生3:老师,我来画图给他看。
于是,学生上讲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了一组*行线,并在两条*行线之间画了几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这个本来在教学预设中学生应该在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打乱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丽。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5篇)(扩展8)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菁选20篇)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现代小学数学》第九册第31~35页,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三、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练习:你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吗?这些图形的面积在计算时,同哪些因素有关?
出示:
2.提问:图(4)是一个什么图形?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同哪些因素有关?
3.揭题:大家猜得究竟对不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大胆地提出假设,为新课展开做好铺垫,同时激发学生急于想验证假设的认知欲望。】
二、新课展开。
(一)实践活动。
1.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如下一套图形。(同桌合作)
(1)测量各*行四边形(含长方形)的底和高,算出面积,并填入表格内。
(2)找出与*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将相应的编号填入表格内。
(3)分组讨论:
①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请填入表格内。
②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4)汇报、交流,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又从找对应关系中,渗透了对应关系的教学。】
2.验证。
(1)拿出如右图的三角形,要求剪一刀或两刀,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
数学课堂教学参谋
(2)汇报、交流:学生有几种剪拼法,就交流几种。如:
①
6×4÷2 6×(4÷2)
=12(*方厘米) =12(*方厘米)
②
6×4÷2 6÷2×4
=12(*方厘米) =12(*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验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同时从启发学生应用不同的剪拼法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归纳、小结。
1.从上面的实践活动中,你能说出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三角形的面积同哪些因素有关?证明“三角形面积=底×高÷2”。(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2.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怎么写?(板书: s= ah÷2)
(三)应用。
例 一块三角形钢板,底是8米,高是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试做后,反馈、评讲。
【设计意图:通过试做例题,让学生及时把发现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应用于实践,同时起到及时巩固作用。】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①底8米,高7米 ②底5分米,高12分米③a:4厘米,h:2.5厘米 ④a:20分米,h:5.4分米
2.课本35页第②题,看图填写答案。(每一格代表1*方厘米)
这些三角形的高都是____厘米,底都是____厘米。
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2=□(*方厘米)。
3.先量一量,标出图形的长度后,再计算各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基本练习,进一步促进全体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第3道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分层练习。
a组学生:做选择题。
①求右图面积的算式是( )。
a.9×4÷2 b.15×4÷2
c.15×9÷2 d.15×4
②求右图面积的算式是( )。
a.5.2×3.5÷2
b.5.2×4.1÷2
c.4.1×3.5 d.4.1×3.5÷2
③求下图面积的算式是( )。
a.25×20 b.18×25
c.18×20 d.18×20÷2
b组学生:做课本第15页第
②题:在格子图上画面积都是12*方厘米的三角形(每一小格表示1*方厘米),并在表中分别填上所有三角形的底和高。(图、表见课本。略)
c组学生:先求出下面三个三角形abc、bcd、bce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使 a、b、c三层的学生在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方面均有提高,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你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总结了所研究的方法,真正体现出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导之以“渔”。】
五、布置作业。(略)
(此文获“第二届全国小学课堂教学征文大赛”一等奖)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2
学习内容:
第9页的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中相关题。
学习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另见《补充习题》、《当堂反馈》相关练习,有记号标明)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行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情预判: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有点困惑,这一点要加强教学。
二.交流共享
■后教预设:出示二个板块的挂图,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板块一】学习例4:
仔细观察这3个*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你是怎样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板块二】学习例5:
(1)出示例5: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小组交流: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 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这个*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2)你是如何想的。
3.判断。
(1)两个形状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2)*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三角形面积大.……
(3)一个*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那么*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是三角形的2倍.………
(4)底和高都是0.2厘米的三角形,面积是0.2*方厘米…….
4.完成课本第17页第6题。
5、拓展练习
量出你的三角板(两个任选一个)的底和高,然后算出它的面积。
6、课外延伸:阅读第16页“你知道吗”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第75页及练习十八1-4题
教学要求: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指导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
教具:准备三种类型的三角形,每种2个完全一样,投影片若干。
学具: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提问:谁能说说长方形、*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幻灯出示)口答:计算图形面积
二、导入新课
幻灯出示一个三角形
提问:它是一个什么图形?
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它的面积怎样算呢?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讲授新课
(一)、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幻灯出示课本第75页上面的图,教师说明不够一格的都按半格算。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不准确,又很麻烦。
质疑: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
(二)、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从直角三角形推导。
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进行计算面积呢?
(1)让学生动手拼,教师将学生拼出的图形一一展示出来。
(2)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们会算?
(3)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重述: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长方形或*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从锐角三角形推导。
(1)让学生试拼,可以相互讨论。
(2)教师指导,突出旋转和*移。
(3)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强调: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从钝角三角形推导。
(1)学生操作。
(2)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归纳总结规律。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大家想想:
(1)这个*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是什么关系?高又怎么样?
(2)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3)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板书:S=ah÷2
(三)、运用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出示数方格求面积图:谁能用公式计算方格图上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都相等?
2、出示例题让学生试做。
说一说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3、看书质疑。
4、做一做书本第77页
四、课堂小结
提问:1、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什么?
2、求三角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哪一种求面积的方法更方便,更准确?
3、要求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
五、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1、3(1)
六、课堂练习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学具(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工具(直尺、剪刀)。
设计思路: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时,单凭教师枯燥的提问,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动态地将旧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感染学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演示,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打破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弊端,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多媒体的功能,通过“变色”、“闪烁”、“声音”等手段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点击课件)
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电脑动态演示割拼的转化过程。
形成板书:
转化 找关系 推导
学生看大屏幕,
口答:s=ah
学生口述*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你想知道吗?(出示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要知道做这条红领巾需要用多大的布,该怎么办?
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生可能会说:求出它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1、谈话启思。
我们能不能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呢?想一想,用任意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下面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操作探索。
(1)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索。
(2)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学生可能会拼出以下图形:
(3)课件演示拼出的各种图形。
(4)设疑:
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
通过操作,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行四边形?
你能不能很快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
老师有一种方法,能很快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想学吗?
电脑演示转化的动态过程。
(5)找关系。
师: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a.拼得的*行四边形的底与原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b.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高与原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c.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6)汇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用电脑演示。
(7)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在学生的汇报中形成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 × 高
= 底× 高÷2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
完善板书:s=ah÷2
学生口答:长方形、*行四边形。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感到不是很容易。
学生观看转化过程。
尝试旋转、*移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推导的?
学生发言。
学生齐说:s=ah÷2
3、探究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化推导。
师:我们在推导*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运用了割补法,你能不能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电脑上是怎样操作的?(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若有兴趣,课后可以继续探索不同的割补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
学生观看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过程。
三、实践应用
拓展提高
1、(出示红领巾)这下你会计算这条红领巾的面积吗?计算它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你能估计一下它的底有多长吗?(课件出示红领巾)
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看图计算面积。
3、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标志吗?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处在交通繁忙的三*路口,车辆较多。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交警叔叔想用铁皮做这样两个标志牌,(点击课件)
你来帮他们算算需要多少铁皮?
4、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方厘米。()
5、课下请同学们找一个三角形的实物进行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估计底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口述列式。
通过图3知道要用对应的底和高计算面积。
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交通标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s=ah÷2
=7.8×9÷2
=35.1
35.1×2=70.2(*方分米)
方法二:s=ah
=7.8×9
=70.2(*方分米)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评价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话想对同学们说,你最想说什么?(点击课件)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教学反思: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景,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教学情景创设的好,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完全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推导方法与*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搜索并下载有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拼一拼、一摆、移一移等方法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各种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行四边形,但学生不会用旋转、拼移的方法。这时,我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将两个完全相同三角形通过旋转、*移,能很快的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这样非常直观形象的展示转化过程,学生在好奇的氛围中掌握旋转、*移的方法。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再次观看多媒体课件,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割补法是学习几何知识很重要的方法。在推导*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割补法。本节课中,当学生用旋转、*移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我又设计让学生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有限,对于割补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直观地展现几种割补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现实性。本节课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为了节约教学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并计算两块相同标志牌面积的课件,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
总之,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了最佳的教学效应,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学具(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工具(直尺、剪刀)。
设计思路: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时,单凭教师枯燥的提问,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动态地将旧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感染学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演示,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打破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弊端,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多媒体的功能,通过“变色”、“闪烁”、“声音”等手段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点击课件)
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电脑动态演示割拼的转化过程。
形成板书:
转化 找关系 推导
学生看大屏幕,
口答:s=ah
学生口述*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你想知道吗?(出示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要知道做这条红领巾需要用多大的布,该怎么办?
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生可能会说:求出它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谈话启思。
我们能不能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呢?想一想,用任意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下面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操作探索。
(1)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索。
(2)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学生可能会拼出以下图形:
(3)课件演示拼出的各种图形。
(4)设疑:
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
通过操作,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行四边形?
你能不能很快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
老师有一种方法,能很快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想学吗?
电脑演示转化的动态过程。
(5)找关系。
师: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a、拼得的*行四边形的底与原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b、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高与原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c、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6)汇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用电脑演示。
(7)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在学生的汇报中形成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 × 高
= 底× 高÷2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
完善板书:s=ah÷2
学生口答:长方形、*行四边形。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感到不是很容易。
学生观看转化过程。
尝试旋转、*移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推导的?
学生发言。
学生齐说:s=ah÷2
3、探究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化推导。
师:我们在推导*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运用了割补法,你能不能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电脑上是怎样操作的?(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若有兴趣,课后可以继续探索不同的割补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
学生观看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过程。
三、实践应用
拓展提高
1、(出示红领巾)这下你会计算这条红领巾的面积吗?计算它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你能估计一下它的底有多长吗?(课件出示红领巾)
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看图计算面积。
3、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标志吗?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处在交通繁忙的三*路口,车辆较多。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交警叔叔想用铁皮做这样两个标志牌,(点击课件)
你来帮他们算算需要多少铁皮?
4、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方厘米。()
5、课下请同学们找一个三角形的实物进行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估计底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口述列式。
通过图3知道要用对应的底和高计算面积。
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交通标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s=ah÷2
=7、8×9÷2
=35、1
35、1×2=70、2(*方分米)
方法二:s=ah
=7、8×9
=70、2(*方分米)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评价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话想对同学们说,你最想说什么?(点击课件)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教学反思: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景,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教学情景创设的好,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完全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推导方法与*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搜索并下载有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拼一拼、一摆、移一移等方法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各种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行四边形,但学生不会用旋转、拼移的方法。这时,我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将两个完全相同三角形通过旋转、*移,能很快的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这样非常直观形象的展示转化过程,学生在好奇的氛围中掌握旋转、*移的方法。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再次观看多媒体课件,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割补法是学习几何知识很重要的方法。在推导*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割补法。本节课中,当学生用旋转、*移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我又设计让学生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有限,对于割补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直观地展现几种割补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现实性。本节课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为了节约教学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并计算两块相同标志牌面积的课件,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
总之,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了最佳的教学效应,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
红领巾、长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一个长方形,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有什么不同?老师今天也配带了红领巾!你们能帮忙算算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吗?(把红领巾展开贴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问题:
⑴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⑵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上熟悉的红领巾实物,首先由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1)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
(2)怎样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均分成两份?
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
师:方法三中把长方形*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每个三角形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形*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与长方形及面积的比较,直接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同时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引发了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生:哪么,剪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底等于原长方形的长,三角形的高是原长方形的宽,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直角三角形)
师:你想,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这样计算,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计算呢?今天我们一齐来探讨。上节课,我们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挂出课本84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发思考)
接着出示思考题:
(1)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在讲授公式来由之前,以动手把长方形*分成两份的实验,直接引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做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引导学生去猜想。再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操作、讨论,合作学习。
(1)提出操作和思考要求。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完全一样的各两个),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
小黑板出示讨论问题: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②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③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初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又中从找到对应关系,渗透了对应关系的教学。]
*移
旋转180°
合拼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如果学生操作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操作:摆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其一个三角形旋转、移动,和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如图,让学生模仿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表述操作过程,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口述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学生上讲台板演。
①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口述操作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
*行四边形*行四边形长方形
②学生演示:用旋转*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
师:通过动手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生:拼成的*行四边形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二倍。(教师给予评价、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再观察演示使同学们更具体、清晰地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后,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推导,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
3、讨论与归纳公式
(1)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
①、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③、你能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设计意图:借助图形直观性,教师指明讨论的部分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推理,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2)归纳公式。
学生讨论、汇报: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教师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师:为什么要除以2?
生:因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设计意图:把求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习过的*行四边形面积,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知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去讨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除以2?”以先入为主,从而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得出计算公式,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看书质疑。
师:你能说说,课本中是怎样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
师:除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关系中得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你还能用别的方法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如果有学生想到别的方法,如剪拼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讲边演示,只要合理的老师都要给予肯定。(略讲)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问题了吗?
1、计算一条红领巾的面积。
师:你能估算出这条红领巾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吗?
生:……
师:这条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完成,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全班交流做法和结果,老师提出书写格式和应注意地方。
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注意什么地方?(强调“÷2”和“底和高要对应”这两个重点、难点。)12.5cm。
2、独立完成p85做一做。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和应注重的要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印象。]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课本86页的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分米?
(让学生认识多种交通指示牌,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2、课本86页第2题:你能想办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要求上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怎么做?
(先让学生想,再请学生口头叙述,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评讲,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一个*行四边形面积是40*方米,与它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为20*方米。(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方厘米。 (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5)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4dm
2.5dm
3dm
4、求右图三角形面积。
(要计算上图的三角形面积,强调三角形的底和高一定是对应的。)
5、课本86页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
(如右图),求高。
师:求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了,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求三角形的高你会算吗?
(生讨论汇报,再计算、反馈。)
6、做课本86页第4题(然后汇报、评讲。)
要在公路中间的一块三角形空地(见下图)上种草坪。1㎡草坪的价格是12元。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元?
[设计意图:练习题以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求积公式的理解,突破公式中重点和难点;第三个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通过拓展题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同时深化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出示)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生:……
师:很好!今天我们通过分“四人小组”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法,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对本课归纳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能力。]
六、课外作业
课本第87页“练习十六”第5、6、7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2
=100×33÷2
=1650(cm)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的教学中,应重点的强调讲述其意义。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应扩展开,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时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的不足。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以及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割、补、移等方法,也学会了把未知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意义。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被转化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3、会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通过故事情景产生生活中三角形比较大小的问题:
1、比三角形的大小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是比什么?
2、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呢?
小结 :运用透明方格纸来比较三角形的大小是一种方法,但你感觉怎样?
二、探究阶段
(一)画三角形。
1、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画三角形。
操作说明:
(1)以长方形纸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边。
(2)以对边的任意一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3)连接顶点与对面的两个角。
(4)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2、大组交流。
3、猜一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4、观察已画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5、画出三角形已知底上的一条高,观察已画的三角形的面积占整个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二)实验
1、剪拼三角形。
操作说明:
(1)剪下你所画的三角形。
(2)将剩下部分拼到剪成的三角形中。
思考:剩下部分拼成的三角形是否与剪成的三角形一样大?
(3)填写实验报告。
2、学生完成报告后交流
(三)归纳
根据学生的实验得出结论: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一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1)请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2)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相应长方形面积/2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运用阶段:
1、教学例
2、计算导入阶段的3个三角形的面积
(1)分别测出3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作好记录。
(2)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3)交流。
(4)拓展:找出下列图形中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什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计算三角形面积要知道那些条件?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行四边形。红领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想一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指名说一说,师可再现推导过程。
2、导入:出示红领巾,它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
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 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5.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一个*行四边形
师:*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行和四边形。
(二)、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四)、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2500px,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3 巩固提升
(一)、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单位:厘米)
(二)、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
(三)、上图是一个*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方厘米。
(四) 、选择:下面图中面积计算是4 × 3 ÷ 2 的有( )。
(五)、用两种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六)、思考题 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2
= 长×宽÷2
=*行四边形的面积÷2
= 底×高÷2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游戏导入:用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引出课题。
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而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想)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请听好要求: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2名学生,1人汇报,1人演示)(生1边演示)生2边汇报:我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两位小老师。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师:汇报得真好!还有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注明:每一种拼组学生汇报后都贴在黑板上。在老师小结时,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用画虚线表示。)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大家都说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和不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对比进行引导)
销售汇报: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对。
同学们现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大家拼图形的过程。
老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板书)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后,让学生齐读公式)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板书)
4、介绍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年纪轻轻的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响起掌声)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我?(是)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1、
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的面积
(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举起实物)如果想求它的面积有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需要三角形的底和高。(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
(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师:我们经常见到类似以下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注明:“4.8分米”是边提问边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生:3×4÷2=6(*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3×2.5÷2呢?
生:因为2.5分米不是3分米对应的高。
师:如果与2.5分米对应的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们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必须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才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3)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
师: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
师: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告标志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边小结,课件边出示板书)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门口到人民路口这段路,在放学时经常出现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大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其中两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同时出示标有底是9分米,高7.8分米的数据的图形)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订正时主要关注”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小结。)
(4)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积极,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
师:上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完成第6题)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转化的数学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
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交流、
推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学情分析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课件与三角形教具
学生准备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
设计说明:
三角形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我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的。首先,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红领巾的制作这一生
活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三角形与学生熟知的*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创设情境:
师: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吗? 生:愿意
师:好,我们学校想在一年级新生中发展50名少先队员,需要做50条红领巾,要买多少布料呢?(电脑出示:闪动的红领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一条红领巾的大小
师:也就是一条红领巾的什么?
生:面积
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2、 导入课题:
师:怎样才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方法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S=ah
师:回忆一下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口述)
2、探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第一次探索操作
师:好,我们先来试试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已学会的计算面积的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四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动手前,注意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你选择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屏幕出示)好,开始。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指导。)
师:三角形能转化成我们已学会的计算面积的图形吗?
生:能
师:那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哪个小组上来说说,他们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们的结果与你们的有什么不同,如果有疑问可以向他们提出。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我这儿也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你用的是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师演示)
生1、我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师:你怎么知道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生1、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就知道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很好,老师把你们的直角三角形放大了,贴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其他拼法?
生2、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师:你们是怎么拼的?
生2、把两个三角形重合,找到相等的边,再把两个三角形反方向对齐,就可以拼出*行四边形。
师:三角形有几条边?
生2、三条边。
师:所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中任意两条对应相等的边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好,贴到黑板上。还有吗?
生3、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生4、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生5、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好,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拼法,都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动手操作,将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计算面积的图形上。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回忆一下,*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学具(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工具(直尺、剪刀)。
设计思路: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时,单凭教师枯燥的提问,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动态地将旧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感染学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演示,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打破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弊端,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多媒体的功能,通过“变色”、“闪烁”、“声音”等手段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点击课件)
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电脑动态演示割拼的转化过程。
形成板书:
转化 找关系 推导
学生看大屏幕,
口答:s=ah
学生口述*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你想知道吗?(出示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要知道做这条红领巾需要用多大的布,该怎么办?
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生可能会说:求出它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1、谈话启思。
我们能不能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呢?想一想,用任意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下面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操作探索。
(1)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索。
(2)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学生可能会拼出以下图形:
(3)课件演示拼出的各种图形。
(4)设疑:
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
通过操作,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行四边形?
你能不能很快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
老师有一种方法,能很快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想学吗?
电脑演示转化的动态过程。
(5)找关系。
师: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a.拼得的*行四边形的底与原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b.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高与原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c.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6)汇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用电脑演示。
(7)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在学生的汇报中形成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 × 高
= 底× 高÷2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
完善板书:s=ah÷2
学生口答:长方形、*行四边形。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感到不是很容易。
学生观看转化过程。
尝试旋转、*移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推导的?
学生发言。
学生齐说:s=ah÷2
3、探究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化推导。
师:我们在推导*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运用了割补法,你能不能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电脑上是怎样操作的?(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若有兴趣,课后可以继续探索不同的割补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
学生观看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过程。
三、实践应用
拓展提高
1、(出示红领巾)这下你会计算这条红领巾的面积吗?计算它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你能估计一下它的底有多长吗?(课件出示红领巾)
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看图计算面积。
3、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标志吗?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处在交通繁忙的三*路口,车辆较多。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交警叔叔想用铁皮做这样两个标志牌,(点击课件)
你来帮他们算算需要多少铁皮?
4、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方厘米。()
5、课下请同学们找一个三角形的实物进行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估计底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口述列式。
通过图3知道要用对应的底和高计算面积。
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交通标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s=ah÷2
=7.8×9÷2
=35.1
35.1×2=70.2(*方分米)
方法二:s=ah
=7.8×9
=70.2(*方分米)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评价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话想对同学们说,你最想说什么?(点击课件)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教学反思: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景,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教学情景创设的好,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完全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推导方法与*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搜索并下载有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拼一拼、一摆、移一移等方法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各种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行四边形,但学生不会用旋转、拼移的方法。这时,我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将两个完全相同三角形通过旋转、*移,能很快的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这样非常直观形象的展示转化过程,学生在好奇的氛围中掌握旋转、*移的方法。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再次观看多媒体课件,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割补法是学习几何知识很重要的方法。在推导*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割补法。本节课中,当学生用旋转、*移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我又设计让学生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有限,对于割补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直观地展现几种割补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现实性。本节课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为了节约教学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并计算两块相同标志牌面积的课件,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
总之,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了最佳的教学效应,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行四边形。红领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想一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指名说一说,师可再现推导过程。
2、导入:出示红领巾,它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
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 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5.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7.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总结: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三) 判断
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方厘米。(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方厘米。( )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P91内容及P92内容。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既熟悉,又让我们感到神秘的数学丰富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数学中的数,让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有了量的认识,而形则描绘出了我们*中物的形状。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它们是如何计算的?
其中*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推导出*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通过割补等方法把求新学习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回想一下*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它的面积公式是?S=ah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面图形中的三角形的面积。谁来说说我们都学过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一起回顾一下三角形的底和高。猜一猜它的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我们能否也通过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它的面积吧。
二、新课探究
请同学们通过操作手中的图形(拼一拼、折一折或者剪拼的方法,看是否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看是否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请先看操作要求。
操作要求:
1.前后两排4人小组开展活动,先商讨怎么操作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2.按照商讨的方案,动手操作,验证商讨方案。
3.根据操作过程,组内说清楚怎么操作的,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现在请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开始操作吧。
问题:
1.你们用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
2.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3.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请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让学生按照问题去说,一边说一边指着图形。
现在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现在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初步给学生建立长方形和三角形中长和底相等,宽和高相等。
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来的三角形底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
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来的三角形底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再次让学生感受拼成的*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现在的正方形的另外一条边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初步给学生建立长方形和三角形中一条边长和底相等,另外一条边长和高相等。
同学们那你们现在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大家有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也有人说为长×宽÷2,还有人说是边长×边长÷2,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哪个更合适呢?
这里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的,它们是特殊的*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了吗?
那现在老师考考大家。
三、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几?它的面积应该怎么算?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代表我们是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那它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大家快速计算。
同学们真棒,会计算红领巾的面积了。
看来大家掌握地还不错,那同学们老师再考考大家一点简单的。
二.我会填
(1)、一块三角形草地,底边是3.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6*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方厘米。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形状一定也相同。
(3)一个三角形的底不变,高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同学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在求三角形的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四、课堂小姐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如果只有一个三角形,你能通过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公式呢?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大家请看。
同学们你们看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碰到问题,也可以勤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六、布置作业:数学课本第93页习题。
七、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作品展示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刚开始引入回顾*行四边形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其中,对于新课内容在讲的过程中,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在结论展示的过程中,因为第一个孩子对分发的图形是什么有点不清楚,所以在讲述中出现了问题,孩子也一下紧张起来,后面的讲述就有点少,对于等底等高的渗透地不够深入,后期练习中需要加强。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海淀区的二里沟试验学区,学生接触的教材是全新的,学生所受到的教育的理念也是全新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不断积累,学生学习的渠道也是多方位的,多数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敏捷的。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得已有知识基础、探索新知的程度等也会出现差异。
四、教学设计
(一)由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记得它们的面积公式吗?(一人回答)还记得正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行四边形面积呢?
师:看来,我们所学习过的面积公式,都是在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转化推导出来的。
师:谁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调查一下: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举手;不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举手;不但知道公式,而且还知道怎样推导出来的举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亲身体验一下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
(二)探究活动。
师:根据你们前面的学习经验,谁能说一说应怎样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转化]
师:下面我们将按小组来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介绍学具袋中的学具,并出示探究活动的目标、建议与思考,见下表)
(学生在探究活动时,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为汇报选取针对性较强的素材。)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同学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以便予以补充(交流过程注意引发学生间的争论)。
生1:我们是直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2:我们小组是用一个三角形折成长方形后推导出计算公式的。
生3:我们是将一个三角形用割补法进行推导的。
……
师:同学们分别总结出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谁能概括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呢?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在学生叙述时,教师板书)
师:刚才这个同学概括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再用自己喜欢语言再来说一说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师:不论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或者两个三角形,还是用拼摆、或者用割补的方法,都是在想方设法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这是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重要方法?
师:下面我们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巩固练习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与已学图形面积的联系,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如揭示课题后,我便对学生进行调查:哪些同学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哪些同学不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有就是有哪些同学不但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他如果是第一种回答,我会表扬他,不但能在学校学到知识,而且还能通过上网、读书等渠道学到知识;他如果是第二种回答,我会告诉他,没关系,这是新知识,只要努力就能学会;他如果是第三种回答,我会鼓励他继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总之,让不同的孩子尽自己的所能学不同的数学。
这节课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本节课的最后一道练习题也是开放的,他让学生体验着数学的无穷魅力。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教师设计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目的是以“动”促“思”,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新思维的火花,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进行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把学生的汇报和多媒体的演示相结合,进一步体验图形转化的过程。练习设计做到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当。即从基本题入手过度到综合题,引申到思考题。其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基础中得到巩固,在综合中得到沟通,在思考题中得到升华。如最后一题的设计,它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思考,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7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练习十八5~10题)
教学要求:
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行四边形等底等高,*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方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1)让学生尝试分。
(2)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行四边形的高相等,*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8*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第4、5题。
课后记: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8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是在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红领巾,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硬纸片各一对。
学生: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硬纸片各一对,尺子,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谁能说说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出示红领巾。
(1)教师:这条红领巾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猜一猜吗?
(2)教师:同学们猜了那么多答案,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需要计算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合作探究:
1、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习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纸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②如果是用拼摆转化的方法,那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探讨交流。
1、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推导公式的过程。
2、让数方格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及过程。(我们先计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发现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们小组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
3、让转化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和过程。(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而这个*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一样。
4、在讲台上演示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述同学和推导思路,看清楚转化的过程。
5、引导转化小组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步板书: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学例题2。
四、巩固练习。
(1)解答练习题"做一做"。之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2)回顾: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9
学习内容:
第9页的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中相关题。
学习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另见《补充习题》、《当堂反馈》相关练习,有记号标明)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行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情预判: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有点困惑,这一点要加强教学。
二.交流共享
■后教预设:出示二个板块的挂图,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板块一】学习例4:
仔细观察这3个*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你是怎样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板块二】学习例5:
(1)出示例5: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小组交流: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 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这个*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2)你是如何想的。
3.判断。
(1)两个形状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2)*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三角形面积大.……
(3)一个*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那么*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是三角形的2倍.………
(4)底和高都是0.2厘米的三角形,面积是0.2*方厘米…….
4.完成课本第17页第6题。
5、拓展练习
量出你的三角板(两个任选一个)的底和高,然后算出它的面积。
6、课外延伸:阅读第16页“你知道吗”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20
教学内容:
《现代小学数学》第九册第31~35页,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三、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练习:你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吗?这些图形的面积在计算时,同哪些因素有关?
出示:
2.提问:图(4)是一个什么图形?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同哪些因素有关?
3.揭题:大家猜得究竟对不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大胆地提出假设,为新课展开做好铺垫,同时激发学生急于想验证假设的认知欲望。】
二、新课展开。
(一)实践活动。
1.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如下一套图形。(同桌合作)
(1)测量各*行四边形(含长方形)的底和高,算出面积,并填入表格内。
(2)找出与*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将相应的编号填入表格内。
(3)分组讨论:
①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请填入表格内。
②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4)汇报、交流,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又从找对应关系中,渗透了对应关系的教学。】
2.验证。
(1)拿出如右图的三角形,要求剪一刀或两刀,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
数学课堂教学参谋
(2)汇报、交流:学生有几种剪拼法,就交流几种。如:
①
6×4÷2 6×(4÷2)
=12(*方厘米) =12(*方厘米)
②
6×4÷2 6÷2×4
=12(*方厘米) =12(*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验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同时从启发学生应用不同的剪拼法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归纳、小结。
1.从上面的实践活动中,你能说出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三角形的面积同哪些因素有关?证明“三角形面积=底×高÷2”。(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2.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怎么写?(板书: s= ah÷2)
(三)应用。
例 一块三角形钢板,底是8米,高是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试做后,反馈、评讲。
【设计意图:通过试做例题,让学生及时把发现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应用于实践,同时起到及时巩固作用。】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①底8米,高7米 ②底5分米,高12分米③a:4厘米,h:2.5厘米 ④a:20分米,h:5.4分米
2.课本35页第②题,看图填写答案。(每一格代表1*方厘米)
这些三角形的高都是____厘米,底都是____厘米。
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2=□(*方厘米)。
3.先量一量,标出图形的长度后,再计算各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基本练习,进一步促进全体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第3道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分层练习。
a组学生:做选择题。
①求右图面积的算式是( )。
a.9×4÷2 b.15×4÷2
c.15×9÷2 d.15×4
②求右图面积的算式是( )。
a.5.2×3.5÷2
b.5.2×4.1÷2
c.4.1×3.5 d.4.1×3.5÷2
③求下图面积的算式是( )。
a.25×20 b.18×25
c.18×20 d.18×20÷2
b组学生:做课本第15页第
②题:在格子图上画面积都是12*方厘米的三角形(每一小格表示1*方厘米),并在表中分别填上所有三角形的底和高。(图、表见课本。略)
c组学生:先求出下面三个三角形abc、bcd、bce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使 a、b、c三层的学生在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方面均有提高,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你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总结了所研究的方法,真正体现出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导之以“渔”。】
五、布置作业。(略)
(此文获“第二届全国小学课堂教学征文大赛”一等奖)
推荐访问:角形 反思 面积 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反思 菁选五篇 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三角形形的面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