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3年度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菁选五篇(完整)

时间:2023-02-14 17:30:34 浏览量: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1  心中有诗的人,纵然不逞口舌之强、言辞之利,也会用行动写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公元975年,偏安江南近40年的南唐被灭,后主李煜成为北宋的俘虏,被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菁选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菁选五篇(完整)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1

  心中有诗的人,纵然不逞口舌之强、言辞之利,也会用行动写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公元975年,偏安江南近40年的南唐被灭,后主李煜成为北宋的俘虏,被押到汴京。与他同行的,是他已经蜚声海内的词句。“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3年后,他又因回忆故国,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被宋太宗毒杀。台湾文化学者蒋勋说:“李后主是战争的失败者,又是文化上的战胜者。因为他的词征服了汴京,整个汴京的文人都开始填词。”

  宋词,从歌伎酒肆的小调,转变为*文化史上与唐诗并肩的文化高峰。

  文化的魅力,从不、也永远不会屈从于任何压力。诗书传家济世,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

  曾有学者在报刊上撰文,批评当下有些人“不会说话”,往往在语言中表现出一种傲慢,或颐指气使,或口无遮拦,或索然无味,或不知所云。《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曾在值夜班时撤下一篇评论,其撤稿意见大意是,一篇千字文连续出现13个“要”字,“一要再要”的霸道作风、官样文章令人生厌。不会说、不会写的问题存在已久,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去学学诗。正如孔夫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

  学诗不仅仅是学技巧。*古诗词中有丰富的表现手法,但只去学技巧,却难以真正提高自己说与写的能力,更不能改变自己思考的内容和方式。“诗言志”,一个人,境界不高、格局不大、眼界不广,技巧再多有什么用呢?梁衡说,只会用“要”字写评论的人,是“权”的意识、“官”的意识太重了。有了这样的意识,技巧再多也用不出来,或根本懒得去用,只留下一副高高在上的冷面孔,臭在那里。

  学诗是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诗人未必都是君子,更不都是好人,李国文先生在随笔中就列举过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诗人贱行。但好诗总是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真诚的感情、最真切的心志的反映。经过漫长时间的化学作用,去腐朽,凝神奇,“表里俱澄澈”。钱钟书先生把文章喻为鸡蛋,作者喻为母鸡。随着时间的流逝,读者更多关心的是鸡蛋的质量,而不再注意那只母鸡当初是否贞洁,或许这就是文化的自净功能。远离了诗,就远离了自省,弱化了趣味,钝化了对美最初的向往,麻木了心灵中最本真的部分。真心实意亲近古诗词,用诗意抵消生活的粗粝,用壮阔开掘思维的闭塞,用精致磨洗庸常的琐屑,知耻、知礼、知不可为,这就是诗,让一个人形端表正,扩大到社会,“再使风俗淳”。因此,《*诗词大会》比拼的绝不是记忆力,而是对审美、对感知、对体用的回归,让我们的口耳鼻舌触重新敏感起来,让我们知道该说什么、该怎样说。

  人人都能读懂诗,也会被真正的好诗折服。北宋初期的汴京,人人醉迷于李后主的词,并不在乎他的亡国之君的身份。《红楼梦》中被人买来卖去的香菱,同样可以感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韵味。在中原大地,那些不识字的农民也会从“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的唱词中熟悉穆桂英、杨家将,把家国情怀刻在心里。心中有诗的人,纵然不逞口舌之强、言辞之利,也会用行动写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才是打开诗的正确方式。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2

  《*诗词大会》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游戏,这些诗词还搭建起了*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鸣。

  由央视《*诗词大会》节目引发的当前习诵诗词的热潮,在本质上是传统文化热,因为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渊源极其深远,诗歌在往昔,其教化意义也十分重大。“诗言志”,不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述怀,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诗歌还是浪漫主义诗歌,归根结底,诗歌都是为了表达人的志向、意愿、情怀和抱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学习诗歌,《论语》就记载孔子要弟子努力学习《诗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曾问他的儿子伯鱼学诗没有,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提到了激发人的基本情感的高度,把诵读诗看作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开始。

  所谓“诗书传家久,礼义济世长”,诗歌的教化作用之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很大的重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优秀的传统诗歌以最凝练、最典型、最形象的方式表达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和普遍情感,诵读这些诗歌,有助于净化心灵。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被谱乐后称为“阳关三叠”,自古及今,传唱不衰,其中对生命和事功、“天理”与人情的敏感和深情,至今令人动容。在诗中,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眷恋,也有对保家卫国这种“天理”的体认。这首诗的永恒魅力就在于我们在不断吟诵中,把保家卫国的应然“天理”逐渐转化为乐于接受的人情。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前人说:“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尽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词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流淌过程。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代表了自屈原《天问》以来的*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心理过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是追寻之后得到的现实答案。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历程决不仅仅是一种无谓、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价值追寻观照下的现实执着:有了价值追寻,现实就有了方向;有了现实的执着,价值追寻就不会空洞。所以,该词的下阕虽是写一般的现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新鲜诱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不再是一般性的祝愿,而是有着更高价值追求的祈盼,对这种永无止境的祈盼的追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永不衰竭的动力。

  《*诗词大会》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游戏,这些诗词还搭建起了*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鸣。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传统诗词,它们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同创作和选择的结果。好的诗词,一定是诗情和哲理的合一。《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词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借着节目的热播,若整个社会都能承接诗词的雨露滋养,从诗词中梳理历史路径、文化脉络,则善莫大焉。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3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近日的“*古诗词大会”上,16岁高颜值少女武亦姝凭借出色的古诗词底蕴和“飞花令”表现走红,答题时娴熟优雅的她,被网友们感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诚如《*诗词大会》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因此读诗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人,是读心。

  生活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诗意也是。在问答网站知乎上,一位网友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读诗歌”的问题下,得票数最高的答案是这样说的: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诗句,还是让他跟着广场舞一起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你是希望他的童年记忆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是“叫姐姐一声美女,姐姐就给你糖吃啊”?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诗,触发了共情的钮,才能懂得诗词之美。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至少你“读过”。

  当看到春天芳草初生,才会明白什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日湖边纳凉,看风乍起,才会感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毕竟如歌中所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虽然我们的生活日渐浮躁喧嚣,好在,诗还活着。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4

  *诗词大会,我是从第二季开始看的。开始最直观的一个感觉就是两个字,简单。

  我曾是中华好诗词的忠实观众。对里面那些嘉宾深深拜服,觉得他们的诗词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度。

  若我是中华好诗词的选手。则答对一两道题都已是不易。可若我在*诗词大会则九道题答对七八,也不是什么难事。

  因此比较二者,那么*诗词大会的难易度是无法和中华好诗词相提并论的。这一点我想大多数人也不会质疑。

  但我不赞同一个观点,是很多人认为中华好诗词的选手站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可以秒杀一片。

  在中华好诗词的舞台上。武亦舒绝对不会是梁道萍的对手,但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武亦舒确实可以击败梁道萍。

  因为什么?也是两个字,简单。这是*诗词大会的最大优势和最大劣势。

  优势在于它的普及性更强。适合全民参与,学历不高,读书不多的人也可以答出很多道题。也可以起到一个教育性的效果。

  可这也是他最大的劣势所在。因为他太过简单,所以就缺少了一些公*性。很多诗词积累的高手往往就被拉下马。如那个博士生陈更,她在这个节目里就不止一次败于不如她的人。

  诚然,*诗词大会的专业性和竞技性差了一些,但他的影响力,和普及力度是中华好诗词所无法达到的。

  因此,从文化影响的角度来说,*诗词大会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是巨大的。

  简单如同一座桥,它可以让更多,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从桥上走到彼岸。

  彼岸有诗彼岸有歌,彼岸有美好的桃花和明月。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5

  诗词*的传统文化,竞以诗词大会的方式一发不可收拾的火了,火的童叟皆喜,男女皆碑。

  一路观《诗词大会》我一路感慨着康震、王立群、郦波、蒙曼四位大学教授的精致点评,他们把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渊源说的如数家珍,功夫可谓了得。听了他们的评讲,我一下子觉得每首诗原来都是在讲述一个个故事,或凄婉,或哀伤,或豪迈,或激昂,读透一首诗原来就是跨过历史,跨越时空,走到诗人面前,听他向你娓娓道来他的人生、他的心境。

  正像选手王若西赞主持人董卿“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诗词为心”。《诗词大会》上我们见到了董卿这个佳人才女的另一面端庄得体,知性婉约。这不禁让我想到央视一姐已经非常成功,但她从未停下的努力的步伐,看到她信手拈来的诗词都用得那么妥贴,那么恰到好处,其*日下的苦工可见一斑了。名人尚且如此,还未立寸功的我们又何谈过一日算一日罢了。

  《诗词大会》里云集了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他们虽然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想,但他们都跨越了这种.种不同,拥有着共同的喜好古诗词。在彼此交流切磋中为我们带来了一顿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数万观众更是满怀激情的在电视机前、电脑前、手机上热烈”追剧“。这是中华璀璨文华和思想精髓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诗词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就拿白茹云来说,一名农妇,身患重病,坎坷一生,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把为女儿买的一本,《诗词鉴赏》读完。自信的站在了大会的现场,淡然*静的"答完全部九道题。一名病患,如果不是热爱,如果不是倾心,怎么能在病痛的折磨中记住那么多诗词。当主持人问及在温暖的演播大厅还穿羽绒服时,她说保险一点吧!她已经不在乎美丑!“腹有诗书气自华”,虽没有美妆华服加体,但她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坚强、朴实、笑对人生“岂是一个”美“字能概括的。百人团阎勇为孩子学古诗谱写《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这是一位父亲向孩子传递的父爱;冠军武亦姝以16岁的年龄独占鳌头,那份热爱诗词之心真正的是入了骨髓;还有彭敏,曾经取得*成语大赛、听写大赛的两度冠军,诗词大会上表现亦是不凡。众多文才出众的人在央视这个大舞台进行了一场狂欢。不管结果如何,他们享受着这个盛会,无以伦比的欢愉,那是诗词带给他们的, 也是带给我们的。

  传统文化理应像这样绽放,不是吗?曾经我们还觉得当今的不少年轻人“物欲横流,娱乐至死方休”!我想,看了这次大会,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放彩的片断,一定会改变很多人的看法,也一定会影响很多人从新看待我国悠久的文化和渊源的历史,从精神上寻到属于我们的根。

  “人生自有诗意”《诗词大会》的这把火一定会让更多人的生活充满诗意, 让我们满怀信心、满腹诗情的去接受生命赐予我们的一切,美的、丑的、欢喜的、悲哀的....。无论如何,精神上的富足足以让我们抵住生活前路中遭遇的万千险阻。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