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

时间:2023-02-18 19:50:07 浏览量: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1  黄震云,男,1957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文学博士。*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文学以及与法律、艺术的交叉研究。主要著作有《楚辞通论》、《辽代文史新探》、《经学与诗学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供大家参考。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1

  黄震云,男,1957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文学博士。*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文学以及与法律、艺术的交叉研究。主要著作有《楚辞通论》、《辽代文史新探》、《经学与诗学研究》、《汉代神话史》、《辽代文学史》、《名家讲解山海经》、《〈窦娥冤〉校注》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次,其中核心刊物一百多篇。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学术声誉。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2

  《先秦诗经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先秦《诗经》学学术史著作,以现代的学术视野,结合文史哲相关学科知识、经验和方法,通过仔细阅读归纳分析出土文献、文物、遗址,印证辨析传世文献,对《诗经》进行了重新反复的思考,并进行了深刻的开掘和系统的研究,对系列重大的学术悬疑进行了客观可信的释读和阐发。全书以创新为特色。本书为作者几十年来治《诗经》的心得,因此自成体系。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一、关于歌到诗与《诗经》诗体的形成。传说中的伏羲、黄帝时代的歌,以抒情叙事为主;尧舜开始创造了以言志为特征的,和音乐、舞蹈、歌唱相配合的诗,作为礼乐,是三大礼之一。诗是言,没有文字。殷商时代有文字,但没有完全的关于诗歌的记录。周公制礼作乐,言开始落实到具体的文字,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诗》的形态。虽为礼用,但主要用在祭祀场合。礼崩乐坏之后的抒情诗重新出现,实际上是在新的*面上回归本旨,不是文学自觉的开始。诗言志,用歌来表现,是诗的人文的本质的特征。诗的主要表现技术或者说特征比兴与时空,出自象数技术;押韵,来源汉字特点和表达需要,在盟誓、诰命中常用;整齐四言,取决于金石节奏掌握与合乐;章节建构,出自赓歌习俗和容量的需要,也与巫风盛行有关。风诗见于夏商,而雅诗是西周创造,也是风诗的精神提升和形式规制的发展,雅俗异途亦从此始,诗文分工初步确认。诗是长期的先周语用的结果,不是一时一地的发明。

  二、《诗经》的名称、作者和应用。《诗经》的名称出自战国,与纯粹体现宗教文化的或缺少王道精神时代的,有诗人之心的辞不同,而赋出自《诗经》的"适用,作者写作时没有诗的生态,以体物为特征,因此彼此有明显的区别。《诗经》的命名有6篇出自诗外,其余的或取开头字,或截取诗中文字,或归纳诗义,以取开头两字、三字、四字为主。《诗经》的命名体现类《诗经》风雅颂分类的原则和内容和形式的协调。《诗经》的作者生活在三代到春秋后期,商以前不可考,西周建国前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曾作诗,之后除特别记载的以外,一般不署作者,有的概称某国人。三代以来遵循着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传统,因此周武王翦商之后立即告庙,命周公作《大武乐》,六年后洛邑告成,祭祀天地时又制礼作乐,《大武诗》七首因此产生,《大武乐》为六成,二者并不对应,时间上也有数年之别,而一般的诗和乐舞是一诗四体。诗的来源有献诗、作诗、求诗、陈诗等,这些都是成体,等到太师比于音律之后,经过君王的选定,最后成为制体,也就是礼乐。没有选择的就是普通的歌诗,选定的部分有一些用作典礼、仪式、教化之乐,是为正歌,而其余的就是无算乐。因为历代都根据需要修订礼乐,因此,礼乐不断处在增损中,失去礼乐地位的作品进入无算,后人称为逸诗。春秋中期之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都有自己的诗,西周以来的礼乐也就成了周诗,成周的作品叫王风。在各国有不同的本子的《诗经》流传,最后由孔子编定,以备王道、陈六艺,一方面出现雅诗,也就是制体礼乐不足的情况,主要是经常用来演奏的《崇丘》等,而歌诗则很少损失,所以说《诗经》的流传不独在竹帛。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关于帝王礼仪的作品,如《肆夏》等,孔子并没有入选。所以对诗书缺不能绝对地看。

  三、《诗经》的生态与礼乐体制。 《诗经》的诗体要约主要是文字、押韵、比兴、意象、齐言等,这是*诗歌的民族特色。其中文字和押韵在散文中也存在,但不是必须,齐言四字两拍出自钟磬、歌唱、舞蹈声折的配合需要,是必然的选择。《诗经》中诗体以四言为正格,共192篇,正格和变格(杂言)的关系是从短句到长句发展演变,在语境协调配合。其艺术手法与语言特征直接影响着后代诗文的发展。《诗经》以十首为一章,即某某之什,以第一首代表,每一节叫一章,开始叫首章,最后叫卒章,与音乐有关。《诗经》在使用上正体具有宗教色彩,通过直觉体悟,实现天人和自然万物的合一。《诗经》最早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和实务。六诗即为行政特征,乐语是教化方式,彼此联系,融为一体,形成西周礼乐文化体系,也是西周的行政法典。在具体的应用上,有大合乐的禘袷郊祀庙祀等的祭祀礼用,也有具体的或言独立的仪式,具体的仪式在诸侯相见时往往以三首作品为一单元,或者交叉使用,礼经三百,截取分合形成三千,是客观的写照。

  四、《诗经》的名物。《诗经》的名物考主要涉及《诗经》的礼乐,不仅体现在《诗经》的整体上,也包含在具体的作品中。《诗经》的礼器上承三代,下开汉唐,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广泛用于社会和生活,体现了不忘祖宗历史,立足现实,服务未来的发展理念,培养塑造的是德才兼备、性格健全、能力全面的人才。通过《诗经》的礼乐、名器、礼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诗经》的经典性和现代价值。其名物同时也是当时人们经济思想和美好浪漫的情感的体现。

  五、《诗经》的文化转型与东周诗学。《诗经》的六诗是《诗经》的价值和实现价值的方式表现,与用诗相辅相成。汉代人为建国寻找理论基础,因此秉承战国传统,从六诗中寻找义,因此产生六义,六义是六诗的文化转型和实用。春秋时期,有赋诗断章的风气,也就是从诗中按照自己的需求寻找道义。像《论语》,不仅明确地引用《诗经》,论理明事,更多的是直接将诗作为生活的道理,与此分成明引和暗引两种状况。当然也包含着评价和理解,如“郑声淫”理论就是孔子对郑伯不守传统礼制的批判,桑间濮上之音则是对周代政治利弊的极端看法。因此说,六义理论是《诗经》学发展的结果。在引诗用诗或者说断章取义的过程中,义不是想象的,而是来自《诗经》本身,因此赋诗必类,也就是赋诗必须符合本义是东周以来的传统,而这也正是毛诗序之前能够了解《诗经》的真实的第一有效途径。作为赋诗用诗的方式,因为用在诸侯聘问仪节上因此格外引人注目,而其中君子曰的代言方式更是别出心裁。汉代人认为赋诗不过是小事,但意义很重要,因此有微言大义之说。春秋以来的引诗用诗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和特色,以及风格。战国时候的竹简,如郭店楚简可以看出,诗的神圣性与普世价值具有持久广泛的特征,而对于研究则增加了很大的困难。著名的如儒家论诗,亦各有特点,既一脉相承,有自成一体。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诗经》都那么理性和本真,《诗经》是真实的但是又充满着理想,有人间的也有天上的,《诗经》涉及的神仙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乐生厚生长生的伟大理想。取义的结果诞生丰富了儒家舍生取义思想,表现在诗学气质上就是楚辞的九死未悔的精神。但楚辞整体上虽然号称为*诗歌的又一源头,还是不比《诗经》,因为《诗经》是*文化的元典和源头。

  六、《诗经》的影响。《诗经》的影响需要评估,举几个例子说,五言诗的出现主要得力于《诗经》,汉代的汉乐府也是这样,唐代的格律诗更是如此。历代的著名学者都首先从学习《诗经》进入学术,如吕祖谦就是。《诗经》不仅中原,就是遥远的北方的僧侣们都很熟悉,说明《诗经》确实可以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名列世界最美之书。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

  《先秦诗经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先秦《诗经》学学术史著作,以现代的学术视野,结合文史哲相关学科知识、经验和方法,通过仔细阅读归纳分析出土文献、文物、遗址,印证辨析传世文献,对《诗经》进行了重新反复的思考,并进行了深刻的开掘和系统的研究,对系列重大的学术悬疑进行了客观可信的释读和阐发。全书以创新为特色。本书为作者几十年来治《诗经》的心得,因此自成体系。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一、关于歌到诗与《诗经》诗体的形成。传说中的伏羲、黄帝时代的歌,以抒情叙事为主;尧舜开始创造了以言志为特征的,和音乐、舞蹈、歌唱相配合的诗,作为礼乐,是三大礼之一。诗是言,没有文字。殷商时代有文字,但没有完全的关于诗歌的记录。周公制礼作乐,言开始落实到具体的文字,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诗》的形态。虽为礼用,但主要用在祭祀场合。礼崩乐坏之后的抒情诗重新出现,实际上是在新的*面上回归本旨,不是文学自觉的开始。诗言志,用歌来表现,是诗的人文的本质的特征。诗的主要表现技术或者说特征比兴与时空,出自象数技术;押韵,来源汉字特点和表达需要,在盟誓、诰命中常用;整齐四言,取决于金石节奏掌握与合乐;章节建构,出自赓歌习俗和容量的需要,也与巫风盛行有关。风诗见于夏商,而雅诗是西周创造,也是风诗的精神提升和形式规制的发展,雅俗异途亦从此始,诗文分工初步确认。诗是长期的先周语用的结果,不是一时一地的发明。

  二、《诗经》的名称、作者和应用。《诗经》的名称出自战国,与纯粹体现宗教文化的或缺少王道精神时代的,有诗人之心的辞不同,而赋出自《诗经》的"适用,作者写作时没有诗的生态,以体物为特征,因此彼此有明显的区别。《诗经》的命名有6篇出自诗外,其余的或取开头字,或截取诗中文字,或归纳诗义,以取开头两字、三字、四字为主。《诗经》的命名体现类《诗经》风雅颂分类的原则和内容和形式的协调。《诗经》的作者生活在三代到春秋后期,商以前不可考,西周建国前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曾作诗,之后除特别记载的以外,一般不署作者,有的概称某国人。三代以来遵循着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传统,因此周武王翦商之后立即告庙,命周公作《大武乐》,六年后洛邑告成,祭祀天地时又制礼作乐,《大武诗》七首因此产生,《大武乐》为六成,二者并不对应,时间上也有数年之别,而一般的诗和乐舞是一诗四体。诗的来源有献诗、作诗、求诗、陈诗等,这些都是成体,等到太师比于音律之后,经过君王的选定,最后成为制体,也就是礼乐。没有选择的就是普通的歌诗,选定的部分有一些用作典礼、仪式、教化之乐,是为正歌,而其余的就是无算乐。因为历代都根据需要修订礼乐,因此,礼乐不断处在增损中,失去礼乐地位的作品进入无算,后人称为逸诗。春秋中期之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都有自己的诗,西周以来的礼乐也就成了周诗,成周的作品叫王风。在各国有不同的本子的《诗经》流传,最后由孔子编定,以备王道、陈六艺,一方面出现雅诗,也就是制体礼乐不足的情况,主要是经常用来演奏的《崇丘》等,而歌诗则很少损失,所以说《诗经》的流传不独在竹帛。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关于帝王礼仪的作品,如《肆夏》等,孔子并没有入选。所以对诗书缺不能绝对地看。

  三、《诗经》的生态与礼乐体制。 《诗经》的诗体要约主要是文字、押韵、比兴、意象、齐言等,这是*诗歌的民族特色。其中文字和押韵在散文中也存在,但不是必须,齐言四字两拍出自钟磬、歌唱、舞蹈声折的配合需要,是必然的选择。《诗经》中诗体以四言为正格,共192篇,正格和变格(杂言)的关系是从短句到长句发展演变,在语境协调配合。其艺术手法与语言特征直接影响着后代诗文的发展。《诗经》以十首为一章,即某某之什,以第一首代表,每一节叫一章,开始叫首章,最后叫卒章,与音乐有关。《诗经》在使用上正体具有宗教色彩,通过直觉体悟,实现天人和自然万物的合一。《诗经》最早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和实务。六诗即为行政特征,乐语是教化方式,彼此联系,融为一体,形成西周礼乐文化体系,也是西周的行政法典。在具体的应用上,有大合乐的禘袷郊祀庙祀等的祭祀礼用,也有具体的或言独立的仪式,具体的仪式在诸侯相见时往往以三首作品为一单元,或者交叉使用,礼经三百,截取分合形成三千,是客观的写照。

  四、《诗经》的名物。《诗经》的名物考主要涉及《诗经》的礼乐,不仅体现在《诗经》的整体上,也包含在具体的作品中。《诗经》的礼器上承三代,下开汉唐,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广泛用于社会和生活,体现了不忘祖宗历史,立足现实,服务未来的发展理念,培养塑造的是德才兼备、性格健全、能力全面的人才。通过《诗经》的礼乐、名器、礼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诗经》的经典性和现代价值。其名物同时也是当时人们经济思想和美好浪漫的情感的体现。

  五、《诗经》的文化转型与东周诗学。《诗经》的六诗是《诗经》的价值和实现价值的方式表现,与用诗相辅相成。汉代人为建国寻找理论基础,因此秉承战国传统,从六诗中寻找义,因此产生六义,六义是六诗的文化转型和实用。春秋时期,有赋诗断章的风气,也就是从诗中按照自己的需求寻找道义。像《论语》,不仅明确地引用《诗经》,论理明事,更多的是直接将诗作为生活的道理,与此分成明引和暗引两种状况。当然也包含着评价和理解,如“郑声淫”理论就是孔子对郑伯不守传统礼制的批判,桑间濮上之音则是对周代政治利弊的极端看法。因此说,六义理论是《诗经》学发展的结果。在引诗用诗或者说断章取义的过程中,义不是想象的,而是来自《诗经》本身,因此赋诗必类,也就是赋诗必须符合本义是东周以来的传统,而这也正是毛诗序之前能够了解《诗经》的真实的第一有效途径。作为赋诗用诗的方式,因为用在诸侯聘问仪节上因此格外引人注目,而其中君子曰的代言方式更是别出心裁。汉代人认为赋诗不过是小事,但意义很重要,因此有微言大义之说。春秋以来的引诗用诗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和特色,以及风格。战国时候的竹简,如郭店楚简可以看出,诗的神圣性与普世价值具有持久广泛的特征,而对于研究则增加了很大的困难。著名的如儒家论诗,亦各有特点,既一脉相承,有自成一体。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诗经》都那么理性和本真,《诗经》是真实的但是又充满着理想,有人间的也有天上的,《诗经》涉及的神仙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乐生厚生长生的伟大理想。取义的结果诞生丰富了儒家舍生取义思想,表现在诗学气质上就是楚辞的九死未悔的精神。但楚辞整体上虽然号称为*诗歌的又一源头,还是不比《诗经》,因为《诗经》是*文化的元典和源头。

  六、《诗经》的影响。《诗经》的影响需要评估,举几个例子说,五言诗的出现主要得力于《诗经》,汉代的汉乐府也是这样,唐代的格律诗更是如此。历代的著名学者都首先从学习《诗经》进入学术,如吕祖谦就是。《诗经》不仅中原,就是遥远的北方的僧侣们都很熟悉,说明《诗经》确实可以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名列世界最美之书。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扩展阅读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扩展1)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5篇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1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现代生物学家或以为的长颈鹿。

  【2】趾:足,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4】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5】于(xū):通“吁”,叹词。

  【6】于嗟:叹美声。

  【7】定:通“顁(dìng)”,即额头。

  【8】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9】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诗三章,其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麒麟。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阶者迫害贤人(包括孔子自己)。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过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2

  [先秦]诗经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1】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

  【2】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

  【3】昏姻:即婚姻。

  【4】言:语助词,无实义。

  【5】就:从。

  【6】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

  【7】邦家:故乡。

  【8】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

  【9】宿:居住。

  【10】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11】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

  【12】新特:新配偶。特,匹。

  【13】成:借为“诚”,的确。

  【14】祗:只,恰恰。

  【15】异:异心。

  作品赏析: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3

  [先秦]诗经

  籊籊[1]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2],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3],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1】籊(tì)籊:长而尖削貌。

  【2】尔思:想念你。尔,你。

  【3】致:到。

  【4】泉源: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水。

  【5】行:远嫁。

  【6】瑳(cuō):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

  【7】傩(nuó):通“娜”,婀娜。一说行动有节奏的样子。

  【8】滺(yōu):河水荡漾之状。

  【9】楫(jí):船桨。桧、

  【10】松:木名。桧(guì),柏叶松身。

  【11】驾言:本意是驾车,这里是操舟。言,语助词,相当“而”字。

  【12】写(xiè):通“泻”,宣泄,排解。

  作品赏析:

  此诗写一位远嫁的女子思乡怀亲的感情。全诗四章,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全诗从回忆与推想两个角度来写,可分两大部分,前后各两章,分别成一层意思。

  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不可能忘记。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第三、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希企。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故乡亲人都见不到。回忆激起的情怀,化作热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归故乡。三四两章,便是想像回乡时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与第二章两句一样,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这时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副成熟少妇从容而喜悦的样子:故乡,我终于回来了!仿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这位少妇又到淇水。不过,这次不是钓鱼了,而是“桧楫松舟”,乘船游赏。不过,旧地重游,也不能排解远嫁多时的离愁。三四两章想像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场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体,现实中远离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驾船游赏故乡的想像,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4

  [先秦]诗经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注释:

  【1】日月:古人多用日月比喻丈夫,此处也有隐喻之意。

  【2】诸:居、诸,都是语尾助词。

  【3】照临:照耀到。

  【4】下土:大地。

  【5】乃:可是。

  【6】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

  【7】逝: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8】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以古道相处。

  【9】胡:何,怎么。

  【10】定:止。指心定、心安。

  【11】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

  【12】我顾:顾我。顾,念。

  【13】冒:覆盖,照临。

  【14】相好:相爱。

  【15】报:答。

  【16】德音:善言,另一意为好名誉。

  【17】无良:不好,不良。

  【18】俾(bǐ):使。

  【19】父兮母兮:呼唤父母。

  【20】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畜,同“慉”,喜爱。不卒,不到最后。

  【21】不述:不循义理。

  作品赏析:

  此诗第一章描绘了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章与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出自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邶风·日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5

  [先秦]诗经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赏析】

  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扩展2)

——二十世纪诗经学国学3篇

二十世纪诗经学国学1

  本书是对20世纪*诗经学发展过程的描述。*的现代诗经学是两千年来传统诗经学的延续、革新和发展,本书试图对它的创造性进展和基干新的学术建构作出重点的总结。

  诗经学,简而言之,是研究《诗经》文本、语言、义理、艺术、基本问题以及诗经学史发展演变的一门学术。它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学术;在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它又是新生的学术。作者把*古代的诗经学称为传统诗经学,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诗经学称为现代诗经学。读者会从本书的描述中发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现代诗经学既有对传统诗经学的延续,又有本质的飞跃,呈现了不同的品格,基本内涵也有所不同。

  全书分十章: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现代诗经学的创始期、战火中的现代诗经学建设时期、新*前十七年《诗经》研究的得失、新时期的《三百篇》研究、诗经学全方位深化和拓展、四大学案的新进展、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台港的《诗经》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20世纪诗经研究的发展与成果。

二十世纪诗经学国学2

  夏传才,1924年生,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作家协会会员,*诗经学会会长,*屈原学会顾问,曾兼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高级文学创作课程讲座教授,日本宫城女子大学特聘研究员、日本诗经学会顾问。著有《十三经概论》、《论语》、《诗经》学专著及魏晋文学校注多种,主编大学教材多部,出版过诗集两种。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扩展3)

——杕杜先秦诗经全文、注释、赏析

杕杜先秦诗经全文、注释、赏析1

  有杕[1]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注释:

  【1】杕(dì):树木孤生独特貌。

  【2】杜:杜梨树,又名棠梨树。

  【3】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

  【4】噬(shì):发语词。一说何,曷。

  【5】适:到,往。

  【6】中心:心中,内心。

  【7】曷(hé):同“盍”,何不。

  【8】饮(yìn)食(sì):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9】周:右的假借。一说道路弯曲处。

  【10】游:来看。

  作品赏析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有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有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诗共两章,各六句。每章的开头均为“兴之比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杜梨长于荒野偏僻处,果小而酸,向来被人冷落,显得孤零零的。作者在此,借物起兴,以物喻人,用触物兴叹的手法引出下文,显得顺理成章。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这首短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此为“我”的想像),历历在目。

  此诗章法结构带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扩展4)

——取经学校作文3篇

取经学校作文1

  唐僧、孙悟空一行四人取得真经回来,在长安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伙儿对他们的成功十分羡慕,也想从他们那里获得去西天去经的经验,提议办一所取经学校。当时,唐僧、孙悟空、沙僧已经调往其他部门任要职,于是推荐了最佳人选猪八戒担任校长,请他主讲师徒四人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的经验和体会。开学典礼那一天,猪校长满怀激情,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开始了他“猪生”的第一次演讲:“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校长,玉树临风的猪八戒(由于当时他们师徒四人回来,威信很大,所以没有嘘声),今天由我来给你们讲解如何取得真经。哼哼,首先是最重要的一步,参加我校的考验,然后交纳响应的费用,在本校就读,等到老师认可你有了那个能力再去皇上那里申请取经。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被动条件,主动条件便是你有着天赋和努力学习的精神,好了,我也不多说了,准备报名参加考试吧!”

  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在报名地点去报名,此时,远在西方的如来佛祖对观音说:“哎呀,最近我的右眼皮一直不停地跳,会不会孙猴子又要去打闹天宫了!”观音道:“不会的,这猴子现在当了花果山旅行社的老板,忙着享受呢?不过继它们之后就没人来取经了。”如来说:“恩,不过总会有的,去整理下经书吧!”“是!”观音答。

  经过考验进入取经学校的人少之又少,只有5个人了,猪八戒说:“不错,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们的钱其实皇上已经出了,希望你们能再次拿到经书。

  三年后,5位武功,道德高尚的学员,再次向着当年师徒四人走过的路出发,一路上用凡人的"力量斩妖除魔,再一次到达了大雷音寺,顺顺利利的取得了经书。从此,取经学校每三年就可以训练出一队取经特部队,顺利拿到经书。

  如来因为不停地编辑经书累倒了,无法继续写下去,观音发现了取经学校,决定封闭学校。可怜的猪八戒,因为学校的封闭又没事干,只能赖在孙悟空那里白吃白喝。

  唉!可怜的猪八戒啥时候能够成功地创出一番事业啊!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扩展5)

——邹衍是先秦哪家的代表人物 (菁选3篇)

邹衍是先秦哪家的代表人物1

  现在人们说到“六月飞雪”的`时候会想到窦娥,但是其实这个词最早讲的是邹衍。人们都知道,六月之所以会飞雪是因为窦娥有冤,那么由此可以判断,邹衍应该也是遇到了冤情,那么邹衍六月飞雪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燕昭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喜欢纳贤的君主,当时他十分敬佩邹衍,将他请到了燕国。据说燕昭王迎接邹衍的时候还避免灰尘落到他身上,亲自用扫帚为他扫地。

  后来燕昭王还为邹衍盖了碣石宫,让他住在里面,还拜他为师。但是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之后,邹衍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因为有人嫉妒邹衍,时常在秦惠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秦惠王听了之后下令逮捕邹衍,把他关进了大牢。

  邹衍入狱的时候,仰天大哭,那时正值夏天,可是天竟然飘了雪,所以那一年的夏天燕国的土地有一层白雪。其实对于邹衍入狱,有很多人都为他鸣不*,所以他们看到夏天飘雪,便让燕惠王赶紧把邹忌放出来,因为天气这么反常,是因为燕惠王冤枉了邹衍,连天都在为邹衍鸣不*。

  燕惠王听后,赶紧下令把邹衍放了出来,这就是六月飞雪的最初典故。后来《窦娥冤》的作者根据邹衍六月飞雪,来形容窦娥受到的冤屈,随着《窦娥冤》的广泛传播,窦娥六月飞雪的故事被人们熟知,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六月飞雪最初讲的是邹衍。

邹衍是先秦哪家的代表人物2

  邹衍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以“道”为核心,这个哲学思想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古代有道家思想的人物有很多,其中邹衍就是一个代表,不仅如此,他还是阴阳家的创始人。

  邹衍是战国末期齐国人,对于他的出生年月,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推断,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24年,去世于公元前250年,享年约70多。在齐宣王时期,邹衍就学于下学宫,至于邹衍学了什么,司马迁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说,后人没有察觉邹衍的大道,而学了他的小术,这不是邹衍的错误。

  当时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形式很危急,邹衍来到了燕国,燕昭王为了迎接他,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扫地,就怕灰尘落到了他的身上,足以可见邹衍在当时是多么的受重视。邹衍在燕国主要从事的是发展生产的工作,后来燕昭王联合了其他诸侯国一起伐齐,齐国可是邹衍的家乡,虽然曾经他因为齐国的统治者而背井离乡,但他对自己的家乡还是很热的,所以他没有,也无法参加这场斗争。

  燕昭王去世之后,惠王即位,他的思想和燕昭王完全不同,他对先朝的旧臣也不是很信任,所以他不是很看好邹衍,再加上邹衍是齐人,所以邹衍遭到了变故。

  这时,齐国是齐襄王在位,齐国又恢复了过去的繁华,所以邹衍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燕赵之战后,他的活动就没有记载了。

邹衍是先秦哪家的代表人物3

  现在人们说到“六月飞雪”的`时候会想到窦娥,但是其实这个词最早讲的是邹衍。人们都知道,六月之所以会飞雪是因为窦娥有冤,那么由此可以判断,邹衍应该也是遇到了冤情,那么邹衍六月飞雪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燕昭王是*历史上有名的喜欢纳贤的君主,当时他十分敬佩邹衍,将他请到了燕国。据说燕昭王迎接邹衍的时候还避免灰尘落到他身上,亲自用扫帚为他扫地。

  后来燕昭王还为邹衍盖了碣石宫,让他住在里面,还拜他为师。但是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之后,邹衍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因为有人嫉妒邹衍,时常在秦惠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秦惠王听了之后下令逮捕邹衍,把他关进了大牢。

  邹衍入狱的时候,仰天大哭,那时正值夏天,可是天竟然飘了雪,所以那一年的夏天燕国的土地有一层白雪。其实对于邹衍入狱,有很多人都为他鸣不*,所以他们看到夏天飘雪,便让燕惠王赶紧把邹忌放出来,因为天气这么反常,是因为燕惠王冤枉了邹衍,连天都在为邹衍鸣不*。

  燕惠王听后,赶紧下令把邹衍放了出来,这就是六月飞雪的最初典故。后来《窦娥冤》的作者根据邹衍六月飞雪,来形容窦娥受到的冤屈,随着《窦娥冤》的广泛传播,窦娥六月飞雪的故事被人们熟知,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六月飞雪最初讲的是邹衍。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扩展6)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1

  教学设想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

  (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2)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注意,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

  5、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试着背诵《关雎》和《蒹葭》

  二、学习《君子于役》

  1、教师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结合注释,学生相互交流,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意义。

  教师补充:如之何勿思:怎么能不思念呢?如之何,相当于如何、怎么。

  4、探究。

  (1)注意,“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有其恬”、“苟无饥渴”等几句,包含了思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仔细体会。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景物来渲染思妇内心感情的?

  (3)这是一首闺怨诗,这样的诗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你能再举几例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通过一个山村妇女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怨恨。全诗共两章,首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末章侧重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怀心情。

  (1)都包含着思妇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关怀、忧虑的曲折复杂心情。

  (2)用日暮黄昏的景象衬托主人公的迷茫怅惘之情,从而构成了一种深沉绵邈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朴素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和山村情调,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并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缠绵悱恻。

  (3)略。

  5、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君子于役》中的任何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6、背诵《君子于役》。

  三、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四、课文学*结

  五、布置作业

推荐访问:先秦 诗经 史国学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 先秦诗经学史国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