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波义耳的发明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因为(),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谢皮罗教授发现谁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的事例感受深时,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学生读到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但却由于他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就成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锅问到底”吗?这说明什么?
(板书:善于发现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质疑问难,体会含义
1、当你读完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后,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还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呢?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理解。
2、此时,你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吗?给大家说说。
(预设:a、它的含义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追问,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就能发现真理。b、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在真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导学习。
1、直接解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通过三个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请回想一下是哪三个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3、那么。请大家在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比较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4、同桌间互相说说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呢?
5、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有哪些相同点呢?
(预设: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的发现问题;三个事例都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发明的过程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在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理清层次,点明写法。
1、如果说三个事例作者是按先发现问题,再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层次,清清楚楚地给我们写出来,那么从全文来看,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默读,仔细思考,给全文分段。
2、全班交流: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3、课文课分为三部分: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在浏览课文,想想你还能用哪些事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呢?
4、这种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味运用,学习写法。
1、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学生自己动手,按所学方法写作。
3、全班交流所写内容,互相评价,强化写法。
四、拓展阅读,提高升华。
1、你还读过哪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呢?请讲给同学听听。
2、阅读课外读物,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抓关键词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初步学习这种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送大家一条名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1、介绍课文体裁。
师:这既是一条名言,也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题。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以前我们学习的不一样,这是一篇论说文,课题就是作者的观点。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长句子的读法,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1)读句子:(课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2)读难读的词:(课件出示)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学以致用:
出示一段话,学生运用上述成语填空。
三、研读课文
1、归纳课文讲了几件事?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件事?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一说。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三件事。
3、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
(1)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书中列举的三件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同的地方在哪?
(2)讨论。
(3)集体汇报。
4、师小结板书:
(1)从相同的写法上归纳出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规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总结科学家们的研究精神。
四、深入学习第三段(第一件事),体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一件事例上,去探究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真理的。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根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出条理,划出谢皮罗教授研究问题的句子。
反复研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主要学习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教授还会提出哪些问题——回归文本,理解教授把问号拉直成感叹号的艰难过程——再次点明课题。
五、总结:
师:纵观全文,围绕观点,作者就是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像谢皮罗教授这样热爱科学的人还有波义耳、奥地利的那位医生,以及古往今来的许多投身科学研究的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有力地证明了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追根求源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10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漩涡敏锐 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 自学批画。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 漩涡 花圃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谢皮罗教授发现谁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的事例感受深时,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学生读到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 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但却由于他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就成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锅问到底”吗?这说明什么?
(板书:善于发现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日常生活,发现问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重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6
一、复习回顾。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例举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二、研读课文,交流感悟。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用着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要求: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书上做好批注,想好后在小组的同学里交流交流。)
【学法提示】想一想、划一划、圈一圈、写一写。如:每个事例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用——划,再想想)“?”是什么?(用~~~~划,读一读、感悟到了什么?),“!”是什么?(用双~~~~划,读一读)科学家是怎样把“?”拉直变成“!”的?(用……划,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
2、谁能大胆地说说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师生点评)
“洗澡水的漩涡”的事例:却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实验和研究
“紫罗兰的变色”的事例: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许多实验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的事例:感到很奇怪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反复的观察实验
3、比一比、读一读: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从这三个事例中你们发现了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终于发现了真理。)
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而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了“!”,都发现了真理。因此,科学的发现需要的是——“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有利地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后提问: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你们还能再举例子吗?(自由发言,适机点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鲁班发明锯子、瓦特发明蒸汽机、魏格纳蚯蚓发现欧美洲板块学说、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
读到这里你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学习升华。
1、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想法?
2、课文中哪些句子对你深受启发,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3、这两段对课文有什么作用呢?
四、总结全文。
1、现在你对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2、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吗?(学生质疑,教师视时释疑)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并读一读、想一想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是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等。(打上“△”)
(1)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2)找出写具体事例的段落,大声地自由地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试着用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司空见惯“?”————————“!”真理提出问题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与地球自转有关|
紫罗兰的变色是什么制成石蕊试纸事例证明
睡觉时眼珠转动有什么关系测量做梦次数、长短|
(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总结全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课题,齐读。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明确:题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观点。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课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3、理解“见微知著”。
4、文中科学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根据生答板书:漩涡、变色、转动;自转、试纸、做梦
5、小结:科学家们从这样微小的事情当中发现真理,这就是“见微知著”。
三、品读感悟课文3——5自然段
1、科学家们发现问题以后,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吗?(板书:? !)
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划出这三个小故事中描写科学家反复实验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品读第一句,感受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
1)生自由读一读句子。
2)指名读,生评价。(“紧紧抓住”、“反复”读重音)
3)齐读。
4)为什么要强调“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呢?“反复”、“反复”,你读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请同学们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会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做着实验?(生自由读后回答)
5)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我们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们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着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热得让人窒息,但……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
6)困难再多再大,谢皮罗教授从来都不曾放弃过,从这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根据生答板书:锲而不舍
3、品读二、三两句,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的过程。
过渡:不仅谢皮罗教授具有这样的精神,同样的,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一样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这两句话又该强调哪些词呢?指导朗读二、三两句话。
2)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4、5两个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哪些一连串的问题,他们是怎样实验的?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一说,同桌交流。
3)生自学后汇报。
a根据生汇报师板书: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必定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科学家们这样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根据生答板书: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会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一连串的问题一一解决了,才能诞生真理,所以说:(生接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让我们想象科学家们研究时的画面,用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生齐读二、三两句)
4、小结。
看似简单的真理,却要科学家们经过这样复杂的艰辛的研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获得,此时此刻,你对科学家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齐读三个句子
四、总结
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激动、骄傲、兴奋地告诉世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这样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 自学批画。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 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几则格言,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句格言(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2、你还知道哪些格言?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格言导入,明确什么是真理,进而导入课题,由熟知到未知,形成自然过渡。】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自荐接读课文
2、请同学们回想:课文中的那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学生自由谈)
学生可能谈及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适时引导:就让我们先从这三个有趣的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开始深入地学习。(请三名同学朗读,针对朗读的情况稍做评议)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注重课堂反馈,关注学生感知课文的兴趣点,顺应学生的思路开始对文本的学习。
三、细读感悟,理解含义。
1、对比阅读三个故事,感悟发现写法特点:
(1)请同学们再仔细默读一下这三个有趣的故事,感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可以在书上圈画或标注一下。(学生边读边思考)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生交流。
(4)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三个科
学事例表达的共性。】
(5)三个故事写法的共同点,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为我们进行了总结?(请学生找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引导: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科学家的疑问和寻求到的真理。)你感觉采用这样的符号有什么好处?(用符号代替语言更能让我们形象的感受到由问题到真理的过程)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概括回到文本,感受文本语言的规范、准确以及巧妙使用符号语言所表达的独特效果。】
2、回读三个故事,感受发现真理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
(以下三点可根据学生所答相机调整)
(1)品读“见微知著”
重点句品读: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
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隐约的现象中,看到它的实质,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同样在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身上找到吗?
重点句品读:……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指导读出对划线词语的体会)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2)品读“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师: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重点句品读: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系……
师:这一连串的疑问其目的是为了——用文中的一个词:追根求源,或者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板书:追根求源)
咱们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生齐读)
再导读:一个微小的细节,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时,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读出疑惑、激动……)
(3)品读锲而不舍
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更需要什么?
重点句品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品读由“疑问”到求得“真理”的过程的复杂性,进而感受课
题的真正含义。】
3、领悟“!”所蕴涵的情感
(1)当科学家在获得了真理会是怎样的心情?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感叹号“!”,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他更洋溢着科学家们怎样的情感?
(2)师生交流:惊喜、兴奋、激动、自豪……
(3)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会激动地、骄傲、兴奋……对世人说——(指课题齐读)
让我们也坚定地说——(指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的体会科学家们获得真理后的感受,激发起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强
烈情感。】
(四)回读全文,体悟写法。
1、请同学们再次感受全文:课题与讲述的三个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读了三个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同桌讨论交流)
2、师生交流,小结:作者运用三个具体的故事证实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让我们更加信服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是今后同学们学习议论文经常见到的写作方法。(板书: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
3、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请学生自由谈)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生活、书籍、网络、亲历……
4、出示写法借鉴,明确写作方法:
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就是通过列举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观点、说明道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有力的具体事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为典型事例的来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书籍……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设计意图:学习写作方法,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五)小练笔。
课一开始,老师给同学们出示了几则格言,请你们从中选出一则熟悉的,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一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设计意图:由读到写,迁移延伸,学以致用。】
教后反思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圈画、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得法——习得法——用其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在“悟得法”环节,紧紧围绕作者如何运用三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找寻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同时感受文本特点——发现真理过程的漫长性和所需要素。然后进行追问:读了三个有趣的科学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习得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道理)可以使读者更信服所要陈述的观点(道理),然后补充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引导学生寻求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通过交流感受事例的来源,明确事例来源的多种途径。最后“用其法”,选取一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自己熟悉的观点(道理),阅读为写作服务,至此,回归初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10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理解事例,从事例中初步感受中心。
学习3-5自然段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弄清楚三个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3.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课件展示。)
问号真理过程
洗澡水漩涡为什么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敏锐地注意到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紧紧抓住问号
反复的实验研究
溅上盐酸的花瓣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敏感地意识到
为什么会变红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许多实验
制成石蕊试纸。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睡觉者眼珠转动是在做梦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的观察实。
4.看着大屏幕上的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5.我们来看这些描述发现真理过程的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关注,
关注这些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6。将自己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三.在理解事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科学精神。
1。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事情,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板书:*常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
这些人怎么就能由此发现“真理”呢?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2)“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3)再读这段话。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需要有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人,需要有这样探索不息的精神。正像作者所说的。
4.(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5.联系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再读这句话。
7.(给句子中的词语加点)看到这些加点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10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 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日常生活 发现问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重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日常生活,发现问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重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漩涡敏锐 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课题,齐读。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明确:题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观点。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课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3、理解“见微知著”。
4、文中科学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根据生答板书:漩涡、变色、转动;自转、试纸、做梦
5、小结:科学家们从这样微小的事情当中发现真理,这就是“见微知著”。
三、品读感悟课文3——5自然段
1、科学家们发现问题以后,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吗?(板书:? !)
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划出这三个小故事中描写科学家反复实验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品读第一句,感受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
1)生自由读一读句子。
2)指名读,生评价。(“紧紧抓住”、“反复”读重音)
3)齐读。
4)为什么要强调“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呢?“反复”、“反复”,你读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请同学们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会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做着实验?(生自由读后回答)
5)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我们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们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着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热得让人窒息,但……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
6)困难再多再大,谢皮罗教授从来都不曾放弃过,从这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根据生答板书:锲而不舍
3、品读二、三两句,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的过程。
过渡:不仅谢皮罗教授具有这样的精神,同样的,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一样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这两句话又该强调哪些词呢?指导朗读二、三两句话。
2)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4、5两个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哪些一连串的问题,他们是怎样实验的?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一说,同桌交流。
3)生自学后汇报。
a根据生汇报师板书: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必定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科学家们这样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根据生答板书: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会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一连串的问题一一解决了,才能诞生真理,所以说:(生接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让我们想象科学家们研究时的画面,用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生齐读二、三两句)
4、小结。
看似简单的真理,却要科学家们经过这样复杂的艰辛的研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获得,此时此刻,你对科学家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齐读三个句子
四、总结
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激动、骄傲、兴奋地告诉世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这样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 自学批画。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 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几则格言,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句格言(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2、你还知道哪些格言?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格言导入,明确什么是真理,进而导入课题,由熟知到未知,形成自然过渡。】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自荐接读课文
2、请同学们回想:课文中的那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学生自由谈)
学生可能谈及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适时引导:就让我们先从这三个有趣的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开始深入地学习。(请三名同学朗读,针对朗读的情况稍做评议)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注重课堂反馈,关注学生感知课文的兴趣点,顺应学生的思路开始对文本的学习。
三、细读感悟,理解含义。
1、对比阅读三个故事,感悟发现写法特点:
(1)请同学们再仔细默读一下这三个有趣的故事,感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可以在书上圈画或标注一下。(学生边读边思考)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生交流。
(4)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三个科
学事例表达的共性。】
(5)三个故事写法的共同点,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为我们进行了总结?(请学生找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引导: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科学家的疑问和寻求到的真理。)你感觉采用这样的符号有什么好处?(用符号代替语言更能让我们形象的感受到由问题到真理的过程)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概括回到文本,感受文本语言的规范、准确以及巧妙使用符号语言所表达的独特效果。】
2、回读三个故事,感受发现真理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
(以下三点可根据学生所答相机调整)
(1)品读“见微知著”
重点句品读: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
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隐约的现象中,看到它的实质,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同样在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身上找到吗?
重点句品读:……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指导读出对划线词语的体会)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2)品读“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师: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重点句品读: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系……
师:这一连串的疑问其目的是为了——用文中的一个词:追根求源,或者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板书:追根求源)
咱们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生齐读)
再导读:一个微小的细节,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时,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读出疑惑、激动……)
(3)品读锲而不舍
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更需要什么?
重点句品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品读由“疑问”到求得“真理”的过程的复杂性,进而感受课
题的真正含义。】
3、领悟“!”所蕴涵的情感
(1)当科学家在获得了真理会是怎样的心情?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感叹号“!”,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他更洋溢着科学家们怎样的情感?
(2)师生交流:惊喜、兴奋、激动、自豪……
(3)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会激动地、骄傲、兴奋……对世人说——(指课题齐读)
让我们也坚定地说——(指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的体会科学家们获得真理后的感受,激发起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强
烈情感。】
(四)回读全文,体悟写法。
1、请同学们再次感受全文:课题与讲述的三个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读了三个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同桌讨论交流)
2、师生交流,小结:作者运用三个具体的故事证实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让我们更加信服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是今后同学们学习议论文经常见到的写作方法。(板书: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
3、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请学生自由谈)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生活、书籍、网络、亲历……
4、出示写法借鉴,明确写作方法:
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就是通过列举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观点、说明道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有力的具体事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为典型事例的来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书籍……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设计意图:学习写作方法,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五)小练笔。
课一开始,老师给同学们出示了几则格言,请你们从中选出一则熟悉的,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一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设计意图:由读到写,迁移延伸,学以致用。】
教后反思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圈画、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得法——习得法——用其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在“悟得法”环节,紧紧围绕作者如何运用三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找寻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同时感受文本特点——发现真理过程的漫长性和所需要素。然后进行追问:读了三个有趣的科学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习得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道理)可以使读者更信服所要陈述的观点(道理),然后补充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引导学生寻求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通过交流感受事例的来源,明确事例来源的多种途径。最后“用其法”,选取一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自己熟悉的观点(道理),阅读为写作服务,至此,回归初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 、“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必须用敏锐的眼睛观看,用睿智的心灵去倾听,用聪慧的脑子去思考。
从你们“哇”的一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师板书: “?”那谁来?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书: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今天我们就与作者叶永烈一同走进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许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本文有写事吗?如果有的话,写了谁的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读(课题)。为了证明这个重要观点,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那我们按顺序来说说都写了谁的什么事呢?
4、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横线和叹号)
5、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 此时在你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一个事例来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把它拉直变为叹号.
三、精读事例,感*神
1、(看大屏幕)根据表格,我们看看谢皮罗教授,从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发现答案的。
2、反馈: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每一次都观察,每次观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样的。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现象中看出出问题,(随机板书:看出问题)并且能够预知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为什么每次观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呢?在谢皮罗教授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接下来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号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3)师幻灯出示这句话,要求:现在你们发挥一下想象,这个谢皮罗是怎样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的,谁说?
谢皮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假设不同情况,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句话就是解释了第二段中哪个词的意思?追根求源(师随机板书)
(4)是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随机板书: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谁来读读?指名读课文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问号和叹号的意思了吗?
3、谢皮罗把问号变成叹号的过程是艰辛的,你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随机板书: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 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理解“见微知著”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
2、你们知道科学家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20课,(齐读课题)我相信同学们学完之后会有新的收获。
二、检查预习
先来检查一下字词的掌握情况。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屏显词语,指名读、齐读)
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检查学生对“见微知著”这个词语的理解)(这是字典里的意思,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有新的理解)
字词掌握了,课文预习的怎么样?
2、课文分几部分内容写的?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生答:分三部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3、课文用了几个典型的事例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三、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第二个自然段具体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咱们一起读一读吧。
(屏显: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这其中的“?”“!”分别指什么?(板书:?!)(“?”是发现问题,是不断地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拉直”在这是指什么?(把疑问变成真理的过程。)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表述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生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三个事例
1、课文用三个事例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三个事例,边读边想每个事例中的人物是谁?他从什么现象中发现了问题?“问号”是什么?用“?”划下来;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划下来。再想想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出示课件:
2、事例1: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事例。
我请一名同学读一下第一个事例。其余同学要仔细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
⑴这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谁?(谢皮罗)能说的具体点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
⑵他从什么现象中产生了疑问?(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他对此产生了什么疑问?(为什么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引读: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
他的结论正确吗?咱们同学今天回家也去实验一下,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⑶谢皮罗教授从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真理,这其中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到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3、事例3:
过度:第二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又是从怎样的现象中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一过程。
⑴这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谁?它从这一现象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应该怎样读?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
⑶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敏感地意识、一连串的问题、许多实验。)
4、事例3:
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提示的问题,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第三个事例吧。
⑴这个事例主人公是?(据说是一位叫彼得的奥地利医生。)
他从什么现象中产生了疑问?
他的疑问是什么?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百思不得其解、一连串的疑问、反复的观察实验)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交流的很热烈,哪组同桌愿意展示一下?)
5、总结
是啊,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6、同学们,从这三个事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生谈: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这些也正是课文想告诉我们的。一起读一读7、8两个自然段吧(生读)。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⑴“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吗?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谈谈你的理解。见微知著中的微分别指(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 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
而著分别是指(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发明了酸碱试纸)、( 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⑵见微知著是有条件的,读读下面的自然段,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答: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它并不神秘;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⑶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学思路设计:
先从“?”和“!”入手,点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具体学习三个事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由“?”拉直变成“!”的含义;接着联系三个事例和“!”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重申观点;最后总结文章的写法,利用一句格言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懂得把“?”拉直变成“!”的含义,并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好处。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证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证明一个观点。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与课文中相类似的事例。
老师:多媒体课件、分析三个事例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形象导入,点明观点。
1、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问:这是一个什么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师: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
(板书:?→ !)
3、师:由问号变成感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叶永烈用它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看看这两个符号变换,你们再看看课题,想一想,疑问号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感叹号又代表课题中的那个词语呢?(真理)说说真理的意思,说说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名言警句、公式、科学家的发明等)
5、是的,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指导我们的言行。同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十课的课题既是作者的观点又是一条真理,谁来读读这一真理?
生读,师:你似乎对它还有怀疑,读得不够坚定。不过没关系,等你学完课文,赞同了作者的观点,懂得这是一个正确的道理之后,你一定会读得坚定有力的。
二、学习事例,理解观点
1、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师: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几个事例来证明它的?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生1: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2: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3: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学习三个事例,填写表格。
师:现在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同桌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出示表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填写。
人物
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找到的真理
三个事例的相同点:
3、交流表格的填写,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表格的填写。
4、交流三个事例的相同点。
师总结过渡: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书上有一段话和你们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第二段)
5、投影(第二自然段),齐读。师: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就是哪句话的意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请学生练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疑问号和感叹号,在这三个事例中,在这一段话中“?”和“!”又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的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那么把“?”拉直变成“!”表示的也就是哪一句话的意思。(再读课题)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
7、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几个吗?(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如: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雷达、风车……
三、感悟精神,总结观点。
1、师: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老师想问一问(随意指几个同学):你可以发现真理吗?为什么?其实老师也不能发现真理,很多人都不能发现真理,这就说明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6、7自然段,找出关键的词语划下来并联系事例理解理解。
2、学生读书
3、师:你找出了哪些词语,你觉得他们找到了真理,凭借的是什么?
(1)见微知著
请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从谢皮罗教授的事例中,那一句话体现了谢皮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板书“见微知著”)
读句子:“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地注意到……”突出敏锐再读。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在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身上能找到吗?
读句子:“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突出“敏感、奇怪”再指读。
师: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2)善于发问
师:还凭借什么来找到真理,(板书“善于发问”)谁来读一读波义耳那一连串的问题。(多媒体出示波义耳的几个问题)如果你是波义耳,你会怎样问自己,问一问吧!(指读)咱们跟随着波义耳一起发问,一起思考,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
(3)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学生汇报时板书这些词语)
师: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谢皮罗是怎样做的?(读句子“谢皮罗抓住问号不放……”)波义耳是怎样做的?(读句子“这一奇怪现象和一连串……”)奥地利医生是怎样做的?(读句子“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妻子……”)
师:他们的反复实验就体现了他们那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正因为他们的这种科学精神,才找到了真理,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就把“?”拉直变成了“!”。同学们,如果你们拥有了这样的本领,你们也一定可以找到真理的。
4、领悟“?”、“!”所蕴涵的情感
师: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这个疑问号和感叹号,我觉得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不仅仅就是指问题和真理,也不仅仅就是指科学家们的质疑本领和科学精神,它们散发着温度,洋溢着情感。你们想一想,当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医生等科学家们发现了问题,经过不断探索找到了真理之后,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
师: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指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你是波义耳,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发明了石蕊试纸,你也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也一定会自豪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在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你一定会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了这么多科学家的事例之后,我们也一定会坚定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指第一位读课题的同学再次读课题。(读得多响亮啊!看来你相信了这一真理啦!)
四、体会写法,仿写练习。
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格言也是一条真理,现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运用具体事例来写一篇短文。
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和提纲,课后再去完成。
五、语言激励,总结下课。
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理解了“?→ !”这一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一文章体裁,相信每个同学收获都很大。老师希望你们作好充分的准备,学习科学家们那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的本领,学习他们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将来也能把一个个“?”拉直变成“!”,也能自豪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
!
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又是一篇议论文,我是第一次拿这样的课文来上教研课,在设计时思考了很多,怎样用一个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把观点的含义阐述清楚?又如何把握对议论文这种题材的渗透?又怕这样的文章上起来枯燥无味。没想到一堂课上完,效果还不错,综合同事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感受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1、以“?”拉直变成“!”为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
2、紧抓事例,理解观点,感悟精神,能举一反三,对课文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3、注重了学生的拓展训练,搜集了很多类似的事例,进行了仿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
4、对议论文这种题材渗透得不够,主要体现在由于时间不够,仿写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只作为作业布置了,在板书上也没有体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5、在细节上还要注意。如:在学完科学家的精神之后,应用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敢于发问为今后找到真理作好准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 自学批画。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科学故事
二、导入新课,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科学史上,这么多这样的真实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自由读7、8自然段,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⑴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⑵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写法,知识迁移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最后写得到的启示。)
2、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例,如果让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证明这个观点,你打算怎样写?口头表述,评价。
3、你觉得还有哪些观点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事例来证明?拓宽学生思路。
4、自己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独立练笔,形成文字。
5、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练笔,注意正确评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3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1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今天,我拜读了叶永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深有感触。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直到把“?”拉直变成“!”。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可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悟颇深,同事许多的疑问又浮现在我的大脑里:为什么牛看到摇晃的红布会冲过去?为什么被削了皮的苹果过会儿会变色?许许多多的问号围绕在我心头。
记得那时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榨了些果汁,我去冰箱拿冰块,喝冰镇果汁,可我刚拿起冰块,手便被冰块黏住了,快过来一下,妈妈回答道:“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不要一惊一乍的。”过了一会儿,我的手和冰块果然分开了。喝完了冰镇果汁,一个问号却使我烦恼:问什么手会被冰块黏住呢?我开始不断猜想着:是不是因为冰块冰冻时产生了黏力,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我打开了电脑,查找了起来,噢!我知道了,原来是因为温暖的手刚碰到冰块时使一部分冰块融化了,而融化的部分又立即被冰块附近的冷气冰冻了起来,如此循环,冰块就产生了黏力。得到答案的我兴奋起来,原来真理离我并不遥远啊!只要你有追根求源的精神,真理就会向你走来。
*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并不遥远,却也不是唾手可得的。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视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打开问号,迈向成功!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2
“?”是什么?它是探索,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我们生活在“?”中,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因此,“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但是,有谁会对这个现象追根求源,不断发问,直到将它搞清楚为止呢?就像是那个掉落的苹果。假如当时被苹果砸中的人是你,你可能就只抱怨一声:“唉,真倒霉。”就算了。但是牛顿就问了:“为什么这个苹果不往左掉,不往右掉,也不往上飞,唯独往下掉呢?”带着这个“?”,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异曲同工。小时候的爱迪生很爱发问,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发问的对象。如果他对于大人的答复感到不满时就会亲自去实验。有一次爱迪生看到了一只母鸡在孵蛋,便问:”妈妈,为什么母鸡天天坐在那里不动呢?“妈妈告诉他:“母鸡在孵蛋呢!”爱迪生便想:如果母鸡可以孵蛋。那我也一定可以!于是他真的去“孵”蛋了!但爱迪生之后的成就,和他这种好问的精神密不可分。
谢皮罗放洗澡水产生了“?”,研究出了洗澡水漩涡的转动规律;波义耳对紫罗兰遇酸变色产生了“?”,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看见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产生了“?”,得出了“眼珠转动时,人是在做梦”的结论……这些都在说明:问,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见到许多细小的,司空见惯的事情,都可能蕴含着科学道理!所以,见到不懂的事情一定要问,不停地问。在不停的“?”中探索真相。问,问,问!从幼稚走向成熟!问,问。问!从无知到有知!问,问,问!发现一个新世界!
问,问,问!不停地问,直到把“?”拉直变成“!”,我们就找到了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并告诉了我做事锲而不舍的道理。
谢皮罗发现了洗澡水的漩涡,波义耳发明的石蕊试纸,奥地利的医生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得出的结论。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读完文章,锲而不舍的道理时时萦绕于心。我想只要我们有一双明锐的眼睛,也就会发现生活的秘密。我记得我去婆婆家拜访,到了那里,我仿佛来到天堂,在那里,我可以忘记烦恼,忘记拘束,可以尽情地玩,说不开心也不行。婆婆家还养了一只小狗。有一次,我想带狗出去玩,可怎么也找不到它,于是同哥哥一起去找,最后在草丛中找到了它,我们悄悄地走上去,啊!他在吃草!我差点喊了出来,但是我们不露声色,趴在草丛中,观察着狗的一举一动,狗吃完草没多久,就全吐了出来,但吐出来的不再是干净的草了,而是贴了一层粘稠的白泡沫,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我查阅了不会说话的老师---书,才知道了狗吃草是为了排毒。我还知道蚂蚁搬家和蜻蜓低飞都是要下雨的现象……。
正像数学家话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锲而不舍”“独立思考”“见微知著”这些多好的词啊,我们虽然认识,但是又有谁知道这里面的含义,我们可以不断思考,不断锻炼,不断学习,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有收获就一定有付出。莎士比亚说过,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珍惜他。这句话本来就是一个真理。只要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你就能有所收获。
其实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我见微知著,有所提出,有所发问,那么,当我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也能发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菁华20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
最近,讲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这是一篇议论文。我的设计思路是:先结合课文第二个自认段初步理解课题,通过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个事例进一步理解课题。最后以读促悟,通过读课文二、六、七、八段,读这些对课题作解释、归结的.话,透彻理解作者的观点。课尾的拓展,我让学生列举自己搜集到的能证明作者观点的其他事例,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模仿课文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法进行小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却扫兴收场,心中甚为沮丧。对于语文课教学,我是新手,上好一节语文课,开启自己语文教学的大门,是我梦寐以求的事。看见同行们自然从容,娓娓动听的课堂教学,我心底里暗自佩服,并为自己萎靡的教学功底焦急上火。这节课,我也认真地做了准备,然而,实践证明,我依然是失败的。
我究竟错在哪儿呢?回想我的课堂教学,我让学生自主默读找答案,并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完成课堂设置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汇报交流,我感到这种教学方式真枯燥。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不禁为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而担心。
我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整节课,我不自觉地一味地引领学生分析起课文来,我感觉自己真是笨极了。教材之所以编写这一课,肯定考虑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怎能忽视了编辑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自己本节课对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培养,则如蜻蜓点水。看来,我是真的错了。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上这一课,我一定将引领学生分析课文的环节删除,而改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实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我则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上,读与作者的观点相关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让学生反复读,声情并茂地读,以读促悟。如有可能,我会将作业中的“小练笔”放在课内进行,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若时间不允许,我绝不勉强。我想:这样子学生自然地学,要比老师的灌输会有效的多。
对于语文课教学,也许我是初来乍到,还显得太嫩;也许是自己的功夫不到家,钻研不够深入,但既然我选择了语文教学,我就得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学生负责。我相信,只要我以学生为本,以课标为本,保持勤勉,善思的态度,我会一帆风顺地起航在语文教学的浩瀚大海之上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然后,对整个单元训练重点即写作方法进行了回忆总结,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比如,为赶时间,语速比较快。没有给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的时间。另外,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强调,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3
本文的课题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它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4
本课题目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证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预习过,所以我用一节课讲完。
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三个事列, 则完全放手给学生,将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遗憾:
一、教学识字写字时拖沓,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
二、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缺乏技巧性,导致学生不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
三、我的教学语言不精密,罗嗦,总是说得太多,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
四、 因为教学内容较多,学生预习也不到位,整堂课显得很紧,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5
本课题目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证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预习过,所以我用一节课讲完。
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三个事列,则完全放手给学生,将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遗憾:
一、教学识字写字时拖沓,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
二、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缺乏技巧性,导致学生不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
三、我的教学语言不精密,罗嗦,总是说得太多,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
四、因为教学内容较多,学生预习也不到位,整堂课显得很紧,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议论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3、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4、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采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这一灵感来自于学生,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在教学准备中,请每个学生介绍一个来自于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小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一问题。采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较符合预初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另外问题的提出,又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我也看到肥皂泡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可是为什么我没有成为牛顿?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文本学习。矛盾型问题情境的设计,使课堂产生了交锋,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碰撞,学生真正沉入了文本,充分的对话交流,自主感悟。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以充分调动,课堂也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当然在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之下,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追问,促发他们争辩。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东西,把它转化为一种有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地教。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7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教学中,我引导“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8
不同的文体的读法,这是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二篇议论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一点,沿着以问题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主导,这节课,我采取有放有扶,互助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文章。
1、互助提问,梳理问题。读文后产生怎样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提问,以互助的形式展开,为了避免“无效提问”,先让学生第一轮汇报,只汇报提出的问题,再将问题迅速板书,今天的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些问题:课文是怎么论述的"?怎么发现真理?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讲了几件事?写什么?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好处?第二自然的的“?”和“!”的含义是什么?第七八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出现了几次“给那些”,有什么好处?这三个事例是怎么过渡的?分别体现在哪里?
显然,学生的提问聚焦的问题有大有小,有关注内容层面,也有观众写法层面,有可探究,也有过于模糊不好回答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砍掉”你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前面两个“高大上”的问题取消;同桌互助交流。
2、选择问题,互助探究。第二轮读文探究互助有了比较好的方向,有的互助小组还产生了新的问题。第二轮汇报新的问题补充得是课后的思考题“见微知著”什么意思,与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补充了最后一段运用了引用,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点拨,提升效率。上面的问题中,停一停,读一读,导一导的还是聚焦三个事例的内容与写法上,汇报过程引导学生跟着笔记,概括三件事例;跟着梳理,了解写作顺序都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跟着感悟写法,注意过渡,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纵观千百年来,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他认为,由此他发现,最后得出结论。;跟着关注结构,提出观点第一段,论述观点第二至第六段;总结重申观点七八自然段。就第二部分又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从而感悟议论文严密的逻辑性。在品读句子上,跟着学生的汇报,停一停,读一读重点的句子,亮出观点,作者用了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道理;同样的句子还有总结观点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两段的总结,也是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体会。
要有问题,更要提取有质量的问题,这在今后课堂要引以关注的;要预习,更要关注讨论互助后的新的生成分享,更要关注当下的真思维,真学习,这在巡视中要多加以引导,避免只是生硬抄课外资料;要汇报互助结果,更要关注现场生成,有效引导,这在老师备课深度上要下功夫。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9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2课时授完,设计了三个问题和学生探讨: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2.课文中三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这三个事例如何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注意事例的选择与叙述)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
不足之处
纵观整个课堂,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令人满意,但也不免有些遗憾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情感不够投入。
2.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还显得有欠缺,可能备课中问题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再教设计
根据教学中的上述不足之处,若再教此课,进行如下改动:
1.师生充分互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文中事例涉及的“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盐酸会使紫罗兰变色以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前做实验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上交流,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可切入课题,又能理解“真理”。
(1)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人生格言入手,理解什么是真理,这样,学生也有话可说,可以形成师生互动的火热氛围。
(2)引导学生说课题,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理直气壮。我想这样要比从课题入手要容易得多,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了。
2.引领学生掌握表达方法。
(1)检查预习,养成积累的习惯。
认清词语,纠正字音,同时进行引申和扩展,加深学生对课外词语的积累,如对含有反义词成语以及非四字成语的积累。
(2)找出和课文题目意思相近的句子,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理解。懂得用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0
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预习过,所以我用一节课讲完。我先抓住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会。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三个事列,则完全放手给学生,将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因为教学内容较多,学生预习也不到位,整堂课显得很紧,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1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学习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 段)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 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运用事例, 证明观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 科学真理的发现,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 然后, 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 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 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 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 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 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 却都发现了真理. 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总结全文, 重申观点. 指出科学并不神秘, 也不遥远, 关键在于“知微见著”, 不断探索,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2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学习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 段)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 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运用事例, 证明观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 科学真理的发现,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 然后, 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 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 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 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 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 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 却都发现了真理. 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总结全文, 重申观点. 指出科学并不神秘, 也不遥远, 关键在于“知微见著”, 不断探索,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3
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不足之处
反思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字词学习的安排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把字词方面的教学放在学生预习的环节解决。在教学最后对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进行详细讲解,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设计问题是最难的。经过细致地钻研教材,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有哪些?2、课文中三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想想这三个事例如何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注意事例的选择与叙述)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设计得很好,是我引以为骄傲的。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我认为也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只要让学生寻找到事例为证明论点服务这一点就可以了。由于此处浪费了时间,学生的补充事例过得比较简单,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这一道理。
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和不足之处:教学中我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情感不够投入;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可能我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感悟的还不够,特别是重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悟会好一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是一篇议论文,文中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小标题。
接着,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第二个、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这句话既是课文的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这篇课文是继《为人民服务》后的第二篇议论文。小学生对于议论文还是比较陌生,我还记得,在上完《为人民服务》这课之后,我们班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议论文真难呀!”与《为人民服务》相比,这课显得简单些,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三个小故事来证明论点的,而这三个故事有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科学家善于观察,善于发问,在生活工作的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经过不断探索而发现真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紧扣“问题”和“真理”,到故事中去寻找,寻找“?”和“!”,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很快的明白每个故事的内容,并也可以紧扣住文章的论点。教学结束后,学生对运用恰当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说明问题的方法也比较了解了,教学目标基
本达成。可是让我感到不满的是,我感觉学生在学习三个事例的时候,感觉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科学家在这些事件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和“最后得出了什么真理?”都比较容易,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因此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比较沉闷,学生读懂了事例,也明白了道理,但是见微知著、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似乎体会得还不够深刻。我想用怎样的办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呢?才能让学生在这样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面前也有创新、创造性的思考呢?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觉得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不要对三个事例进行逐一的讲解,而是将三个事例放到一起,让学生仔细读一读三个事例并关注文字描述的每个细节,发现事例中的相同点,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可以是人物(科学家)的做法上……这样的学习过程就给了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也可以亲身感受发现问题(相同点)——不断追问——反复思考——不断改进——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感受可以很好的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他们对课文所表达的观点就会有切身的感受,所以我想这样来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学生也会所得更多。
另外,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比较典型,就是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是个很好的仿写课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留出时间来让学生补充一个事例,仿照课文仿写一段话。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希望以后遇到此类课的时候,我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能把议论文也上得有声有色。
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学生频频找出第二段话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正是因为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告诉学生把“?”拉直变成“!”就是真理。所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班主任在日志中所记述的管理方法。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各班都加紧训练。第一天的训练乱七八糟,回到教室后,学生以为要挨批,而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二天,老师又来看学生做操,回到教室,还是什么都没说,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号,不过这个问号要小一点儿。接下来一个星期,老师每天都来看学生训练,但是从来都没有像隔壁班老师那样进行言辞激烈的点评和热情洋溢的鼓励,只是一声不响地带学生*室,然后在黑板上极认真地画一个问号,问号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学生心里自然对这些问号做出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奇怪的是,那些问号就像刻在了学生心里,一到做操就想起那些问号,总是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动作到不到位?想着想着,手就自然伸直了,腿也自然踢高了,生怕老师的那个问号指的是自己。那些问号就像有魔力似的,最后在比赛中,这班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回到教室,老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时,学生都会意地笑了。老师的问号和感叹号,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巧妙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会心的交流、默默的愉快。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有时更让人铭心刻骨,回肠荡气。“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怒目,是一种流露;低眉,是一种含蓄。含蓄而富艺术性的表达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无言的教育”这种真理有时更能创设出美好的教育境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7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议论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3、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4、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采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这一灵感来自于学生,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在教学准备中,请每个学生介绍一个来自于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小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一问题。采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较符合预初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另外问题的提出,又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我也看到肥皂泡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可是为什么我没有成为牛顿?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文本学习。矛盾型问题情境的设计,使课堂产生了交锋,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碰撞,学生真正沉入了文本,充分的对话交流,自主感悟。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以充分调动,课堂也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当然在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之下,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追问,促发他们争辩。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东西,把它转化为一种有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地教。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8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教学反思。通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学习。
一、理请课文的层次.。
了解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 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 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总结全文, 重申观点. 指出科学并不神秘, 也不遥远, 关键在于“知微见著”, 不断探索,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了解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每学习一个事例就朗读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自读、默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真正体会课文的含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19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学习:
一、理请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了解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每个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采用圈点批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拨动学生心弦,学生在阅读分享中真正体会了课文的含义。
三、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论点,学生阅读第二、第三个事列时,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仿照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理清后两段的思路,掌握每段的主要内容。至此,不能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从众多科学家的事例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四、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学完课文后,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论点,用不同事例来论证这个观点,使学生的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课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中,我重点抽查了几个学困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没有在生字词的学习上浪费更多时间,可能使生字词的教学砸的不死,有个别学生还学得不牢固。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还显得有些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这是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2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教学反思。通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学习。
一、理请课文的层次.。
了解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 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 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总结全文, 重申观点. 指出科学并不神秘, 也不遥远, 关键在于“知微见著”, 不断探索,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了解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每学习一个事例就朗读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自读、默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真正体会课文的含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清明节写作文一百个字 (菁选3篇)
清明节写作文一百个字1
今天是清明节假期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老家。这里有地道的农家乐,我还看到了白色的苹果花。
最让我激动的就是我在屋檐下面发现了一个燕子窝,爸爸说等过几天就会有燕子飞来,在这里度过夏天,这个窝,我希望永远都在,这样小燕子就有家了。
清明节写作文一百个字2
清明的第一天假期天气不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临潼,临潼那里有山有水还有漂亮的风景。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我就醒来了。醒来以后我就叫我的爸爸和妈妈,我们穿好了衣服就去收拾行李,然后妈妈就去厨房做饭了吃了饭,就上车了开呀开到了临潼,临潼就是我的老家,所以我对这里很熟悉,我们又开到了玩儿的地方玩了很长时间。时间可过得真快呀又到了晚上睡觉了,指头传来小鸟的叫声,我直到第二天开始啦!
清明节写作文一百个字3
4月5日天气晴
记忆中很多年的清明全都是阴雨绵绵的。今年例外,真好!为回家祭祖的`人减少了不少麻烦。这只是在这个城市里是难以听到鞭炮声的。而在学校里更加是难以找出一点儿迹象联系到今天的清明。日子如同往日一样,丝毫没有什么特别。几天里所思所想太多,真正到了清明节这天,我竟然也无法言语了。
愿你们在天之灵能给我一定的庇护。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扩展7)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 (菁选2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①自学批画
②小组交流讨论
③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科学故事
二、导入新课,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科学史上,这么多这样的真实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自由读7、8自然段,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①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②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总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写法,知识迁移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最后写得到的启示)
2、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例,如果让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证明这个观点,你打算怎样写?口头表述,评价。
3、你觉得还有哪些观点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事例来证明?拓宽学生思路。
4、自己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独立练笔,形成文字。
5、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练笔,注意正确评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证明一个观点。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议论文较少,虽然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起议论文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怎样来阅读议论文。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观点就是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来学习作者是怎么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通过阅读三个具体事例,懂得课文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论点的,即让学生初步理解论据的作用。最后进行仿写练习,重点让学生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当然,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按照这些术语来教,但是教学过程和教学依据理应按照这样的内在规律来进行。
教学设想
先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入手,学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通过回顾之前的两篇课文《桃花心木》、《手指》用事实说道理,进而引入到今天的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重点与学生一起研读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对这三个事例的学习,也是由学到放,重点学习第一个事例,后面两个事例仿照第一个事例的学习方法,利用表格让学生自学。再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最后总结文章的写法,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使学生掌握议论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科学发现内容相关的资料。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扩展8)
——真理降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800字
真理降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800字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并告诉了我做事锲而不舍的道理。
谢皮罗发现了洗澡水的漩涡,波义耳发明的石蕊试纸,奥地利的医生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得出的结论。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读完文章,锲而不舍的道理时时萦绕于心。我想只要我们有一双明锐的眼睛,也就会发现生活的秘密。我记得我去婆婆家拜访,到了那里,我仿佛来到天堂,在那里,我可以忘记烦恼,忘记拘束,可以尽情地玩,说不开心也不行。婆婆家还养了一只小狗。有一次,我想带狗出去玩,可怎么也找不到它,于是同哥哥一起去找,最后在草丛中找到了它,我们悄悄地走上去,啊!他在吃草!我差点喊了出来,但是我们不露声色,趴在草丛中,观察着狗的一举一动,狗吃完草没多久,就全吐了出来,但吐出来的不再是干净的草了,而是贴了一层粘稠的白泡沫,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我查阅了不会说话的老师---书,才知道了狗吃草是为了排毒。我还知道蚂蚁搬家和蜻蜓低飞都是要下雨的现象……。
正像数学家话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锲而不舍”“独立思考”“见微知著”这些多好的词啊,我们虽然认识,但是又有谁知道这里面的含义,我们可以不断思考,不断锻炼,不断学习,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有收获就一定有付出。莎士比亚说过,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珍惜他。这句话本来就是一个真理。只要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你就能有所收获。
其实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我见微知著,有所提出,有所发问,那么,当我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也能发现真理。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问号 一百个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3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