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传承清明节1庄钦明,长安华侨墓园有限公司策划部经理清明节传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时代虽然在变,但清明的节日文化却一直被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清明节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传承。在泉州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为什么要传承清明节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要传承清明节1
庄钦明,长安华侨墓园有限公司策划部经理
清明节传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时代虽然在变,但清明的节日文化却一直被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
清明节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传承。在泉州有很多独特的清明习俗,比如给祖先扫墓、献纸钱,一年只能一次。很多下辈因某种原因反目不相往来,通过扫墓得以相聚,久而久之怨气慢慢消失,相互重新搭理,或者下下辈得以往来。这样的清明文化传承,就是传承了老祖宗的智慧,他们去世了,还想着创造机会,让后辈和和睦睦、齐享天伦。
清明的文化内涵里,既有祭奠先人的悲情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还凝结着中华民族敬天尊祖、血脉相传、讲究孝道的民族精神。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是清明文化的主要内涵。清明节原本有“薪火相传”的内涵,如果少了青少年,这个清明是不完整的。所以应该注重青少年对清明文化的传承,防止文化链脱节,实现良性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保护。
随着清明的到来,可以让学校组织活动发动学生参加,加强对清明节的认知。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踏青赏花、放风筝,可以亲近自然、感物惜春,追寻春天新的希望;也可以组织文化知识讲座、清明文化展等活动,从清明节的起源、习俗、食俗和礼俗等多个角度,展示这一古老节日的丰富文化。
我们开展清明文化活动,就是希望挖掘、展示清明节所传承积累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蕴涵其中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生命意识,在营造氛围、丰富节日文化生活的同时,倡导积极健康的节日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清明节祭扫一般在统一的公墓进行,但祭扫时用到的各种用具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好影响,所以在缅怀先人时也应注意环境保护,提倡文明低碳祭扫,共同维护环境,这应该是时代赋予清明文化的新内涵。
清明,感恩之路
陈瑞统,冰心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文联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民俗节日中的清明节,往往是烟雨凄迷与春光明媚交织在一起,既让人心头涌起无可名状的淡淡乡愁,又唤起许多难以忘怀的浓浓乡情。
闽南俗语说:“年兜不回家无某(妻),清明不回家无祖。”就连远在天涯海角的游子,清明节也要赶回家乡祭祖扫墓。记得从童年、少年,直至青年、中年,我曾经无数次陪同父母亲沿着那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去到故乡山头几处祖先的坟茔扫墓,拔除杂草,修整坟堆,铺贴纸钱,焚香点烛,敬拜一番。那时,母亲总会神色凝重地告诉我们,墓地里长眠着哪一位祖先,他(她)生前做过哪些善事和恩德,要我们这些孩子长怀感恩之心!
后来,我的父母亲去世了。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带着妻子儿女到墓地去祭拜,献上纸钱鲜花,寄托一片哀思。这时我也会对儿女讲起慈母的一生忠厚善良、勤劳朴实,含辛茹苦培育子女读书成长,她牺牲自己的一切,以伟大的母爱成全儿孙的幸福……我叮嘱儿女要懂得感恩怀德,要像奶奶那样以仁爱之心善待他人。真希望儿孙辈能记住这条通往先人灵魂栖息地的乡间小路,敬畏自然,珍爱人生。
在我看来,清明节骨子里实际上也是感恩节,感恩天、地、人赐予生命的一切。故乡那条留下我和儿女足迹的乡间小路,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感恩之路。我觉得,要传承清明文化,不仅要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清明节的一些传统习俗,诸如“做节”,“敬祖先”,“扫墓”,吃“清明”、“润饼菜”这些仪式与物质的东西;也不仅是轻轻松松的踏青春游,观赏大自然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的美丽风光。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下一辈深刻领悟清明节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就是缅怀先辈,感恩怀德,孝敬父母,敬老尊贤,以爱心多作善举,珍惜骨肉亲情。
古籍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我相信,每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懂得感恩的人,心灵必能洒满“清洁而明净”的亮丽春光!
清明之魂永世芳华
魏艳琳,*散文诗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就职鲤城区文联
它是阴与阳的交逢,生与死的重叠在*,只有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具有如此非凡的意义。一直以来,清明节必不可少的两个主题便是扫墓和踏青。在我看来,这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节日元素有着意味深长的象征。同样是过清明,老一辈的人无疑更侧重于前者的传统仪式,而新生代则倾向于把这个节日当作巡游觅春的好时节。当然,接近暮年的人更能与地下的人达成某种潜在的交会,因为他们也正循着人生的轨迹愈步愈趋地向着那个既定的方向迈进;而那些还初出茅庐的年轻生命才刚刚沐浴着生活的阳光与朝露,他们还无法体会“清明”背后的人生况味。也许,这便是这个节日带给世人的另一种启示,它蕴含着世间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任何事物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更替不断地演变甚至消亡。如果仅仅注重某种形式,那么,一个节日的意义也就被淡化甚至消解了。对于清明这样一个生者与死者、老者与幼者共同参与的特殊日子,我想,更需要注重和传承的是它的人文精神。*人自古就有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对去世的亲人最大的缅怀和崇敬,就是将他们生前最为光辉的一面展示和继承给我们的后代子孙;而对自己孩子最好的爱护,则是让他们秉承先祖身上的高贵品格,将之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我想,这是最好的行孝亦是最好的教育。因此,世人在传承清明的种种仪式的同时,更应该能加以谨慎地对照和修正自己的`言行,这样的“祭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内涵。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纯粹悲伤的日子。为了让新一辈的年轻人也能对这个节日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以自己的方式接纳它,延续它,不妨在传承中有所创新,融入各种现代元素,使之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除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还可以举办各种与清明主题相关的诗会、演奏会、书画雅集等,以更为多元的方式来慎终思远、纪念先贤,同时勉励在生的人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未了的人生。
我想,这是让清明之魂永世芳华的最好方式。
为什么要传承清明节2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再过几天,就是传统节日清明节。
每逢清明,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缅怀先人。集中的祭祀活动也让祭品市场分外热闹:除菊花、香烛等传统祭品外,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不少“新潮品”,像“高仿真百元百万百亿冥币大钞票”、“海鲜大礼包”、“财富套装”等,让人眼花缭乱。由此,也催生了一些不恰当的祭祀方式:比豪华、比阵势……
缅怀逝者,重在真诚;祭祀先辈,贵在“走心”。我们应该摒弃一些祭祀陋俗,选择更加环保、文明的方式。比如,送一朵花,植一棵树,让思念静静流淌,既寄托了哀思,又美化了环境;时下流行的网上祭祀,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为逝者献上鲜花、果品、香烛等虚拟祭品。只要发于心、出于情,就值得称赞。
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怀念逝者的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当下,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只要条件允许,就多花些时间陪陪老人,哪怕只是跟他们说些再琐碎不过的家常。对老人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些亲切,少一点冷漠,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清明节还是一个丰富多样的人文节日,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时机。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丰富和传承后,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等传统节日的精髓,形成了冷食、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多种节日文化活动。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活动大多淹没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因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探索一条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
有民俗专家表示,清明节还有“清白做人、明理修身”的“励志节”意义,警醒人们做人做事要清清白白。从以往通报的案例看,清明节也是违规违纪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公车祭扫、公款旅游等时有发生。希望领导干部在这样的节日里,自觉强化党性观念,做文明祭祀的践行者和守护者,引领社会新风尚,过一个风清气正、勤俭节约的节日。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照进现实,迸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值得我们思考。
推荐访问:清明节 传承 为什么要传承清明节3篇 为什么要传承清明节1 为什么要传承清明节 清明节传承了什么 清明节是怎么传承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