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3年行政单位*采购管理制度,菁选2篇

时间:2023-03-04 09:40:07 浏览量:

行政单位*采购管理制度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采购行为,加强对*采购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保障*采购质量,改革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行政单位*采购管理制度,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行政单位*采购管理制度,菁选2篇

行政单位*采购管理制度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采购行为,加强对*采购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保障*采购质量,改革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采购,是指*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者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需要,以规范的方式和程序,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第三条凡本市市直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有关单位(以下简称采购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实施*采购活动的,均适用本办法。

  财政性资金是指通过国家预算集中和分配的资金,地方*和实行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等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收取的资金。

  第四条市*采购管理委员会是*采购领导机构,负责制定采购政策法规,统一协调指导采购工作。市*采购管理委员会下设*采购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采购办)、*采购中心(以下简称采购中心)、投资工程管理中心和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采购办是*采购管理机关,业务归属市财政局领导,履行下列职责:执行*采购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采购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编制*采购目录、预算;批复*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负责*采购资金的拨付和管理;对*采购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管理和监控。

  采购中心是*采购执行机构,接受采购办的领导,负责建立*采购项目库及相应的信息系统,具体组织实施*采购,签订采购合同或协议以及对采购结果进行验收等。

  第二章*采购原则、程序和方式

  第五条*采购遵循公开、公*、公正、竞争和效益的原则,维护公共利益,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果。

  第六条*采购应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对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低耗能、低污染和新兴产业的产品要优先采购。

  第七条凡符合和具备招标采购条件的,均应进行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招标机构要依据采购计划,通过市场调查,制定标书,公开发标,科学评标和公正决标,实施招标采购。

  第八条采购货物和工程所需材料时,在产品质量价格和功能基本等同的情况下,优无选购本市企业生产的产品,本市企业不能生产或产品质量、价格和功能确实不能满足需要的货物,可在市外选购;工程项目在施工费用和质量大体等同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本市的施工企业,本市的施工企业不能施工的工程项目,可在市外选用施工企业;服务项目在服务费用和质量大体等同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本市的公共服务企业,本市的公共服务企业不能服务的服务项目,可在市外选用服务项目。

  第九条*采购按采购方式划分为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谈判采购。

  凡属于竞争性的采购项目,单项采购金额或一次批量采购金额较大的,一律由*采购中心组织招标采购。对单项或整体工程总体招标的应事先报采购办,工程标底由投资工程管理中心会同采购中心共同审定。招标采购由采购中心组织市招投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标,或由采购中心委托经认定具备招标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招投标全过程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本办法有关规定。

  不属于竞争性的采购项目应通过对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提供的报价以及商品和货物的质量、性能等进行比较后采购。

  对一些小而散的项目、应急项目等可采取采购中心或采购单位与多家供应商进行谈判,择优采购。

  第十条*采购按管理方式划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

  对采购数量及金额超过一定额度、采购品种相对比较集中的,实行集中采购方式,由采购中心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或协议并实施采购。

  对采购数量及金额低于一定额度、采购品种又较多的或因某种原因不宜实行集中采购的,实行分散采购方式,由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或协议并实施采购。

  分散采购的`具体范围包括:单项金额小且采购项目散;虽具备一定数额但采购项目十分零散(如维修工程和在单项金额大的项目中需零散采购的项目);特殊原因和应急事件;*对企业投入的资金,包括技术改造、环保补助、科技三项费用等。

  第十一条*采购方式和管理方式由采购办决定。

  第三章*采购预算和计划

  第十二条*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应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充分体现市场价格与采购商品质量最佳结合和降低采购成本等要求;必须依据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编制*采购预算,对用其它方面资金的,必须在落实资金来源、分清资金性质、确资金用途的前提下编制。

  第十三条*采购预算和计划的资金来源:市财力(含预算内、外资金)、上级*门下达专项资金、采购单位自有资金和通过贷款、融资、入股、借支、垫支、担保、租赁、赊账等方式获取的用于*采购事项,并需以财政性资金偿还的资金。

  第十四条财政局、采购办将*采购预算和计划下达到采购单位。采购单位编制本单位*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其中建筑工程(含维修)的*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须先报市投资工程管理中心审查后,报采购办。

  第十五条*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方法:

  (一)*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安排的相应资金来源以及*有关要求,编制*采购预算和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采购单位、项目名称、资金来源、主要用途、预算额度等;

  (二)采购单位依据*采购预算和计划通讯采购单位自筹及配套资金,在搞好可研、论证和设计基础上,按有关定额和市场价格准确、及时、规范编报*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

  (三)采购办依据有关资料汇编*采购预算和计划,批复项目计划和概算;

  (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办法,财政局对其下达的预算要分清*采购预算和非*采购预算,部门预算中涉及*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的按年度编报;有工程项目的采购单位*采购计划和概算按年度分项目编报;

  (五)*采购年度预算和计划在市人代会批准后,即下达给采购单位,采购单位一般应在接到编制*采购预算和计划通知后一个月内,上报*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如因某种原因未完或年度过程中新增*采购事宜,可自然顺延);

  (六)市投资工程管理中心在*采购活动实施前或过程中,对应审查的工程采购项目、资金和工程中的二类费用要按采购单位上报有关资料,及时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采购办。

  第四章*采购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采购管理实行使用者、管理者、付款者、采购者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在划清资金渠道、规范拨款程序的前提下,拨款坚持按采购预算、按采购进度、按资金可能、按手续制度办理的原则。

  第十七条*采购资金实行专户专项管理办法,凡属*门直接管理的预算内、外用于*采购资金和采购单位自筹配套资金,要按有关规定直接拨入*采购资金专户。

  第十八条属采购单位全部自筹资金、归还以前年度欠账或通过其它方式吸收的用于*采购资金以及通过赊账、入股、租赁等方式构成*采购行为的,采购单位必须提供项目计划及有关依据,经财政局、采购办审核批准后,可将资金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九条采购办或采购单位根据采购合同或协议、有关规定将资金或定金拨付给采购供应商、待采购验收后,将其余待拨款项拨付给供应商。

  第二十条*采购节省的资金按其来源和环节不同,分别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属全额财政拨款资金,由市*门统一调剂安排使用;

  (二)属部分财政拨款和采购单位配套资金,按采购单位配套资金比例返还给采购单位;

  (三)属采购单位全部自筹资金,由采购单位按有关规定自行安排。

  第五章*采购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采购机构应建立*采购项目库和档案,建立健全*采购运行和制约机制、规章制度和原始记录。规范、及时和公开确定采购方式,科学准确评定*采购效益,严格*采购考核、管理和监督。对按规定应委托采购单位的,采购办要认真审核采购项目计划和概算,采购单位要按本办法有关要求,严格实施采购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集中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由采购中心组织采购单位验收;分散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由采购单位进行验收。采购单位应严格采购资产管理,建立采购验收、安装及使用情况等方面记录。

  第二十三条市财政局和采购办要定期或不定期对*采购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主要检查*采购政策执行情况;*采购活动是否按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预算和计划执行情况;*采购方式和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被检查的单位须如实提供检查所需的有关文件、资料。

  第二十四条*采购工作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以及社会的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采购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控告和举报,有关部门对举报应及时核实处理,并对有功人员予以奖励。

  第六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采购办随时受理关于*采购工作的投诉,并进行必要的调查,发现违法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依据本办法进行处理。

  采购办对所受理的投诉于受理之日起15日内书面答复投诉人,必要时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

  第二十六条对严重违反本办法的*采购活动并有可能给国家、社会及当事人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可能导致采购无效的,采购办应责令采购机构中止采购。

  第二十七条对在*采购过程中,违反本办法或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当事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通过招标形式进行*采购,有下列行为之一,给投标人、采购单位、招标机构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一)非招标机构或未经采购中心批准,擅自组织招标的;

  (二)开标前泄露标底或采购预算的;

  (三)与招标机构、采购单位、投标人串通而进行虚假投标的;

  (四)在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并事先商定投标价格或合谋使特定人中标的;

  (五)向采购单位、招标机构或投标人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

  第二十九条*采购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在*采购过程中滥用权力、玩忽职守、舞弊、索贿贿赂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未尽事宜和特殊情况,由*采购管理委员会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予以协调处理。

  第三十一条各县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采购办负责解释。

行政单位*采购管理制度2

  第一条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

  本规定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机关、法院、*、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市*门主管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审计、物价、监察、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责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不得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任用会计人员必须符合会计管理的规定。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部门综合预算,报*门审核。部门综合预算一经批准通过,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要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六条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应当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

  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支出预算,应当优先保证本部门履行基本职能所需要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其他弹性支出和专项支出应当严格控制。

  第七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以下简称执收单位)依法取得的下列*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性基金;

  (二)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三)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四)彩票公益金;

  (五)罚没收入;

  (六)以*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

  (七)主管部门集中收入;

  (八)其他*非税收入。

  第八条执收单位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项目、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按照收缴分离、罚缴分离等规定的方式,将收取的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第九条执收单位收取财政收入,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依法纳税的使用税务发票外,其余一律使用*门统一印制(监制)的票据。

  第十条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不得虚列、截留、挤占、挪用、浪费、骗取、套取、转移财政专项资金。

  第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支出的管理制度。各项支出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发放福利、补贴和奖金,应当按照规定执行,不得擅自设立项目、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招待费管理办法,不得擅自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

  第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必须实行*采购;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并达到公开招标限额标准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应当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因特殊情况需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应当经*门批准。采购管理。

  第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开立银行账户,应经*门同意,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账户管理规定,到国有、国有控股或经批准允许为其开户的商业银行办理开户手续。

  第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法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转让、处置国有资产和将国有资产用于经营投资的,应当经*门批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进行国有资产收益核算。

  第十五条财政、审计、物价部门和人民银行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推荐访问:管理制度 单位 行政 菁选2篇 行政单位采购管理制度及流程 行政单位内部采购制度 行政单位政府采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