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天坑”是如何形成》阅读答案3篇

时间:2023-03-30 11:10:09 浏览量: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1  ①20xx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坑”是如何形成》阅读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天坑”是如何形成》阅读答案3篇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1

  ①20xx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入坑中,至少造成1人死亡。

  ②20xx年3月以来,广西省东兰县武篆镇那论村的稻田中多处泥土下陷,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新坑,加上前几年已经出现的,总共超过30个。不过这些坑规模不大,小的直径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为6米。因不解其因,人们习惯称之为“天坑”。

  ③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④关于“天坑”的说法,有时候是不正确的。 当人们发现了地面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大坑时,因不解其因便称其为“天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100m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而构成陡峭的剖面,此外,从观赏方面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有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时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而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造成的。

  ⑤那么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⑥这就要说到“喀斯特”一词,这个词源于欧洲亚德里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⑦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⑧当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即为“天灾”。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备危害性。倘若人们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吸引大批学者和“探洞”爱好者前往探险。

  15.判断真正意义上的“天坑”的标准有哪些?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3分)

  16.“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请简述真正“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来揭开其神秘面纱。请分点概括说明。(4分)

  17.指出下面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将“20xx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域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归因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②文中认为“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18.怎样来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的出现?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6. ①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大理石、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发生岩溶现象;②在特定的气候与地质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③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④ 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真正的“天坑”。(4分)

  17. ①错误在于文中说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但不确定,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2分)

  ②错误在于文中说的是“天坑”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若发生在无人居住区,且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时,“天坑”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2分)

  18.不要过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面沉降、塌陷;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曾经开挖过的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要不断完善地下排水系统。(答出三点给3分)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2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20xx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入坑中,造成至少1人死亡。

  20xx年3月25日凌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突然出现3个形状大小不等的巨型塌陷坑,呈直线展开,目击者称这些塌陷坑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此后,类似事件不断出现,在附近又出现多个大大小小类似的塌陷坑,共计11个。

  20xx年3月以来,广西省东兰县武篆镇那论村的稻田中多处泥土下陷,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新坑,加上前几年已经出现的,总共超过30个。不过这些坑规模不大,小的直径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为6米。因不解其因,人们习惯称之为“天坑”。

  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至于“天坑”的说法,有时候是不正确的。当人们发现了地面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大坑时,因不解其因便称其为“天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于100米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构成陡峭的剖面。此外,从观赏方面来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时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而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

  那么,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说到“喀斯特”一词,这词源于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当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即为“天灾”。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有危害性。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吸引大批学者和“探洞”爱好者前往探险,寻找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喜欢探秘的朋友一定要在当地导游或向导的指引下前往,千万不要独自行动,毕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5.前三段文字写到可怕的“怪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6.指出下面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将“20xx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归因为“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②文中认为“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17.“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请简述真正“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来揭开其神秘面纱。(4分)

  18.怎样来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的出现?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5.(3分)生动地引出说明对象——“天坑”和下文的科学解释,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一要点2分,第二要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6.(4分)

  ①说明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这只是一种猜测,未经科学家分析和论证,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②发生在无人居住区的“天坑”,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

  17.(4分)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发生岩溶现象;在特定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真正的“天坑”。(每点1分,有欠缺酌扣)

  18.(3分)不要过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面沉降、塌陷,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曾经开挖过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地下排水系统要不断完善。

  (说出一种得2分,两种及以上则得3分,有欠缺酌扣)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台风的形成原因3篇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台风的形成原因1

台风(typhoon)是发生在西北太*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就是说在*、菲律宾、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则称飓风。

为了便于应用和对外服务,有时把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统称为“台风”。如“台风编号”、“台风命名”、“台风预警”、“台风年鉴”、“台风结构”、“台风路径”、“台风形成”、“台风灾害”等等。

台风是暖中心的低气压系统,水*分布近圆形,半径约几百公里,垂直范围可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上部。地面中心气压低是台风的重要特征,一般当地面中心气压低到990hPa时或以下时形成台风。从台风外围到中心,存在着较大的气压梯度和很强的气旋性辐合流场;在距中心数十公里处,风力达到最大,并伴有暴雨和巨浪;但在近中心附近的小范围内,气压梯度很小,风息、雨止、浪消,出现了强热带气旋特有的台风眼景象。大多数会风发生在夏秋季节,绝大多数影响我国的台风也出现在这两个季节。其它季节亦可有少数台风在热带海洋上形成,但其活动范围一般只在纬度较低的地区。

形成机制

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形成条件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相关阅读】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太岁是什么-太岁是如何形成的3篇

太岁是什么-太岁是如何形成的1

太岁,又称肉灵芝,根据太岁协会王潮姜教授介绍:肉灵芝,传说是秦始皇苦苦找寻的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有肉灵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山海经》称之谓聚肉、太岁、封,乃古代帝王养生佳肴。太岁十分稀有,是百药中的上品。有典籍记载,太岁性*,苦,无毒,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肝等价值。太岁协会王潮姜教授认为:太岁因为多为土方工程等因素偶然发现,无规律可循,所以尤为稀有;太岁对人类健康起到一定帮助,但是原因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因科研需要相对的太岁标本,所以太岁协会专家组也在努力收集太岁标本,用于研究,希望得到广大爱好者支持。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扩展3)

——蛀牙是如何形成的

蛀牙是如何形成的1

  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一层几乎无色的薄膜,含有造成龋齿的细菌。每次进食后,牙菌斑中的这些细菌会和食物中的糖分或淀粉发生化学作用,产生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久而久之,牙齿的珐琅质便会破坏,形成比较脆弱的小蛀斑,若继续恶化则会形成牙洞,即蛀牙。所以,蛀牙是从小蛀斑发展而来的,不是真的有蛀虫或什么其他虫子,而是牙齿被逐渐腐蚀的结果。蛀牙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牙齿的坏死和脱落。

  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滋生的`重要作用中介。由于多数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成为供给菌斑中细菌生存和繁殖的能量,同时通过细菌的代谢作用使口腔中的糖酵解,产生大量有机酸,这种有机酸如果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致使釉质脱矿遭到破坏,失去釉质保护的牙表面,被某些细菌促使蛋白质溶解,进而形成龋洞。可致龋的糖类很多,研究发现最主要的威胁来自蔗糖。

  甜食中含有大量的糖和淀粉,例如糖果、巧克力、饼干和糕点等。尤其是粘性大的甜食易粘附在牙面上,为牙菌斑中的致龋菌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经代谢后产生的有机酸致龋性很强。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5篇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1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 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 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5、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16、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17、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18、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2分)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参考答案:

  15、( 2分)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资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1分)

  16、( 2分)(每问1分)

  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 或(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17、( 3分)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2分)

  18、( 2分)也(更)

  19、( 3分)B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2分 )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6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6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 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2、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答: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4、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2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答案

  1、( 2分)“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资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1分)

  2、( 2分)(每问1分)

  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或(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3、( 3分)“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6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2分)

  4、( 2分)也(更)

  5、( 3分)B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3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题目:

  1、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1、“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资源短缺)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2、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或(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3、“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4、也(更)

  5、B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2分 )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6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6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 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2、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答: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4、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2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答案

  1、( 2分)“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资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1分)

  2、( 2分)(每问1分)

  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或(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3、( 3分)“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6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2分)

  4、( 2分)也(更)

  5、( 3分)B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5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答案

  1、“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资源短缺)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2、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或(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3、“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4、也(更) 5、B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扩展5)

——《列子●天瑞》阅读答案3篇

《列子●天瑞》阅读答案1

  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3分)

  (1)喻其为盗之言 喻:

  (2)遂逾垣凿室 逾:

  (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 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

  D. 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2分)

  译文: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

  译文:

  4.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1)喻:明白。

  (2)逾:越过。

  (3)殖:种植。(3分,每题1分)

  2.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分 )

  3.(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2分,“及”“亡”各1分)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3分,“若”“获罪”、倒装句式各1分)

  4.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1分)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1分)

  【附文言文翻译】

  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 宋国来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务遍及州闾。”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不长时间,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他,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唉!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构建我的房舍。我地上获取飞禽走兽,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

  是我所拥有的?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务,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你盗窃这些东西(它们)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向氏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他,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方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惩。”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扩展6)

——《读书人是幸福人》阅读答案3篇

《读书人是幸福人》阅读答案1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等,如财富的不*等,权力的不*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先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22、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等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3分)

  参考答案:

  22、读书人是幸福人

  23、指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了解现实世界以外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能够了解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能够获得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而丧失阅读能力的人,则无法拥有,这就是精神的不*等

  24、读书可使人增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和陶冶;读书可使人获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读书还可使人趋善避恶

  25、一定要好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老师等推荐的好书,博览群书,才能广收益、

《读书人是幸福人》阅读答案2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等,如财富的不*等,权力的不*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3分)

  2.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等”体指的是哪些内容。(4分)

  3.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倒子。(4分)

  4.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5.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评分:本题答对得3分。

  2.答案;是指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了解现实世界以外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能够了解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而丧失阅读能力的人则无法拥有,这便是文中所说的“精神的不*等”。

  评分:本题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举例: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得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居里夫人学得科学探究。 ②从《繁星·春水》学得对母爱、童真的讴歌,从张海迪学得志强不息。等等。

  评分:本题4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符合要求即可。

  4.答案:读书可以使人们增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读书可以使人获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还可以使人趋善避恶)。

  评分:本题4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要点:一定要好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老师推荐的书。博览才能广收。

  评分:本题5分,言之成理即可。

《读书人是幸福人》阅读答案3

  谢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等,如财富的不*等,权力的不*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2.事实论证,是为了证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

  3.一定要好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老师推荐的书。博览才能广收。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扩展7)

——女娲补天的阅读题答案3篇

女娲补天的阅读题答案1

  女娲补天

  往古⑴之时,四极⑵废,九州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⑷。火爁焱⑸而不灭,水浩洋⑹而不息。猛兽食颛民⑺,鸷鸟⑻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⑼,积芦灰以止阴 水⑽。苍天补,四极正,阴 水涸,冀州*⑾,狡虫死,颛民生⑿。

  注释

  ⑴往古:很远的古代。⑵四极:天的四边。远古时人错误地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⑶九州:泛指*的土地。⑷这两句说:天不能完整地笼罩大地,地不能周全地承受万物。兼,合拢。覆,覆盖。⑸爁焱(l ny n):大火燃烧的样子。焱,火花。⑹浩洋:水势浩大。⑺颛(zhu n)民:善良的人民。⑻鸷(zh )鸟:凶猛的大鸟。⑼远古人类认为水灾与龙作怪有关,故女娲杀黑龙以拯救冀州。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泛指中原地带。⑽阴 水:泛滥的洪水。⑾这四句话说:苍天修补起来了,天的四边扶正了,洪水涸竭了,中原*定了。涸,干枯;*,*定、安定。⑿生:得以生存。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火爁焱而不灭()②猛兽食颛民()

  ③鸷鸟攫老弱()()④阴 水涸()⑤狡虫死()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这个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

  参考答案:

  1、①y n ②zhu n ③zh ④h ⑤ji o

  ⒉c

  ⒊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大龟的四只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翼州,积芦灰以止阴 水。

  4、《红楼梦》

  译文

  上古时候,(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天穹的四边忽然毁坏了,九州大地忽然裂开了,使得天不能覆盖万物,地不能普载万物。(这时),熊熊的大火燃烧不灭,浩浩的洪水奔流不息;猛兽从山林里奔跑出来,吞噬善良的人民;鸷鸟翱翔在天空中,攫食老者和弱者。于是女娲熔炼了五色石子去补苍天。(她)斩断大龟的四只足代替天柱,来支撑天空;又杀死兴波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把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用以堙塞洪水。

  苍天补好了,天的.四极端正稳固了,洪水干涸了,中原一带的灾祸*息了,恶禽猛兽被诛灭了,善良的人民渐渐从灾难中获得了新生。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扩展8)

——美丽的天坑作文

美丽的天坑作文1

  听说武隆县仙山有个天坑,我和父母决定国庆假期去看看。

  关叔叔和范叔叔早上8点从绵阳开车出发,经过遂宁、重庆、涪陵,匆匆吃过午饭,下午5点到达仙山所在的武隆县。看到天色已晚,雨下得很小,我们只好先找个酒店住下。

  第二天早上,天气很好,我们早早出发去仙山。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在奇怪的山峰周围。山越来越高,厚厚的云层遮住了山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山峰若隐若现。就像仙境一样,我问我妈:“这仙山真的住着仙女吗?”妈妈说:“你觉得呢?”我说:“对,肯定有。”大家一起笑。

  坐观光电梯下十几层楼的高度,然后曲折地走下几个石阶,才下到天坑,其实是连着几个坑的。坑底很宽敞,大的比足球场大,小的也有篮球场那么大。还有一条小溪从坑底流过,小溪上长满了花草。人们根本不会认为它是掉进了“坑”里,但坑的四周是直立的岩壁,就像

  走下几个石阶,拐了几个弯,就看到了一个古老的四合院。我妈说是一个古驿站,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拍摄的时候建的。我在脑海里想起了电影里那个黑人晚上袭击邮局的黑夜,我有点害怕。我说:“妈妈,我们快点吧!”

  不容易上去。我们爬上人工凿在坑壁上的石阶。不时看到坑壁上挂着的石头。我一看到那块石头,就怦怦直跳,担心它会掉下来。

  我们花了大约一个小时才爬出这个美丽又有点神秘的`“天坑”。一路上不断被告知要带滑竿,但还是坚持自己爬上去。虽然我很累,但我心里很开心,因为我看到了天坑的神奇和美丽。

推荐访问:答案 阅读 天坑 《“天坑”是如何形成》阅读答案3篇 描述天坑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