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片段,初步辨别出主人公彼得和动物朋友的有趣的音乐形象和不同的乐器的音色。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彼得与狼》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片段,初步辨别出主人公彼得和动物朋友的有趣的音乐形象和不同的乐器的音色。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游戏、创编、表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生生合作学习。以多种方式来辨别各种角色所用的不同音色。了解各种乐器的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辨别管弦乐的不同音色
教学过程
一、唱游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去进行一次快乐的音乐之旅。
1、好,让我们走进音乐《快乐击掌》,全体学生随音乐边跳边进场。音乐中同伴间互相交流。
2、《镜子中的我》会让女孩子更加美丽、挺拔。在音乐中来做芭蕾手位。(主要是女孩子形体训练。男孩子允许不跳)
3、我们来乘上小火车。
美丽的牧场到了,你们听:好可爱的小动物。(练声)
小黄狗、小花鹿、小青蛙等的叫声。1=D上升到1=F
《小奶牛》要来表演节目了,我们可以为它(唱歌)(打节奏)
小奶牛说:谢谢大家。我们是好朋友。
二、欣赏:
牧场好大啊。牧场边的大森林里住着少先队员彼得和他的动物朋友,当然还有狼呐。现在让我们去听一听、看一看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片段。
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来认识童话里的人物和动物以及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老师演示中音乐童话故事。学生欣赏一遍。
2、好看吗?这个交响童话叫什么?里面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彼得是怎样的形象?请小朋友表演主人公彼得的形象。要表现出勇敢、机智的少先队员的形象。
3、在音乐里分别出示小动物的片段。学生创编动作。
4、作曲家在交响童话中,将不同的乐器表现不同的人物、动物。
5、老师提问:你们知道彼得的形象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6、老师出示音乐游戏。介绍并讲解:上面有哪些乐器?下面是谁?谁能玩这个游戏。请两个小朋友上台来做游戏“点击”乐器,然后说出小提琴代表少先队员彼得。长笛代表小鸟。从音色中辨别人物和动物。
三、说一说:分辨每种乐器演奏所代表的人物形象
1、让我们通过音乐游戏来了解。
音乐游戏:听音乐,猜猜我是谁?学生分组做游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索学习。
2、这首交响童话好听吗?叫什么名字?
3、你最喜欢什么乐器模仿哪个角色的音乐?
四、编一编:你能听音乐,根据不同的角色编创人物、动物动作?
除了听音乐创编动作,你还想用什么方式创编?
1、分配角色表演
2、谁今天还能想出新的表现方法?(编写童话故事)
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大胆创作。(师生共同表现)表演:每人选择不同的角色;写童话故事。
五、想一想:
这个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的进行斗争,任何貌视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全班面前,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六、小结:
愉快的音乐之旅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坐上雪橇车,踏上回家的路程吧。
(集体舞:铃儿响叮当,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边唱边跳离开唱游室)。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欣赏著名的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故事和感受,初步了解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
2、了解西方音乐和乐器,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和审美能力,增进对艺术学习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CD光盘或录音带,相关的影视资料。
2、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材料,各种废旧物和生活中的物品。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
1、在课前分配角色,学生以不同角色特有的语言风格朗诵童话故事。
师生共同听赏俄罗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普罗柯菲耶夫的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听音乐之前,先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你是作曲家,你要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些形象呢?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富有想象的欣赏音乐作品。
2、再听听作曲家是用什么乐器和有特点的手段表现各个角色。学生朗诵普罗柯菲耶夫为这首交响乐亲自撰写的朗诵词。
3、教师引导,听了这些介绍,大家肯定会对这部作品发生兴趣,我们既能够听到用音乐讲述的童话故事,又能够对那个发出美妙音响的、庞大的乐器家族——管弦乐队的成员有所了解,真是一举两得。
4、配合乐器的展示,学生朗诵介绍乐曲内容。
5、分小组讨论:用音乐讲述的《彼得与狼》的故事真是娓娓动听。
活动二:看!我们表演的《彼得与狼》
1、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关于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相关资料。
2、根据童话《彼得与狼》各个角色制作不同的头饰或服饰,在音乐的伴奏下,采用哑剧的表演形式共同表演这个童话,注意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形象的表现音乐内容。
3、在音乐听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画出音乐童话剧中的故事(情节或者是其中的任务和乐器)。
教学内容:
听赏音乐童话《彼得与狼》、根据剧情进行想象画
教学目标:
1、欣赏著名的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故事和感受,初步了解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
2、了解西方音乐和乐器,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和审美能力,增进对艺术学习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CD光盘或录音带,相关的影视资料。
3、 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材料,各种废旧物和生活中的物品。
课型:综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课前准备。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音乐童话故事吗?
介绍音乐童话故事。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一部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请同学们仔细听,看你能说出故事中有几种角色?你能听出他们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0篇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
《彼得与狼》是用交响音乐来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不同的乐器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及课件,我让学生先看乐器图片,然后听乐器的声音,再自己总结出每种乐器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比如: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小鸟----长笛----灵活轻巧等,这一环节设计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种角色的主题音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为学生后面的表演做了铺垫。
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开发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开心快乐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我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观看了《彼得与狼》的动画片,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在观看时,我用了两种方式,只看画面没有声音,只听声音没有画面,对比欣赏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赋予动画的音乐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面与节奏配合的.实践中,有效地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再现彼得与小鸟怎么样捉住了狡猾的大灰狼,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让学生的欲望得以释放,让他们的个性在此得以张扬。
总之,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2
[背景分析]
本文借用“艺术音乐”一词,试图将所阐述的内容既区别于通俗流行音乐又不仅仅指古典音乐,而是一切优秀的、有意思的、能引发人进行思考的音乐。
我们知道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古典音乐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所喜爱。可以这么说,古典音乐是音乐学习的根,是进行一切音乐鉴赏活动的本。作为音乐教师,将包括古典音乐在内的艺术音乐带入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有“根”有“本”的进行音乐学习,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情。如何将艺术音乐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何以背景与相关延伸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进行后续学习,让艺术音乐常驻学生的心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关于教学设计]
我在上这一课时,思考了几个问题:首先,这首乐曲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如何能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感悟*的主题;其次,这首乐曲篇幅较大,全曲连音乐带解说总共27分钟,如何让学生能够愿意并自主地进行欣赏;再次,交响音乐欣赏在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如何能把“交响”这一形式带入学生的音乐世界,让他们接受并喜爱;最后,针对六年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有选择的对待通俗音乐,并维持对艺术音乐的热情。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一条“听——说——演——想”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旨在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们愉悦的接受艺术音乐。
[案例分析]
一、“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学生入境。
整堂课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故事层层深入,学生在不断设疑、不断解疑中兴趣盎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去表现故事,从而达到主动聆听的效果。
二、有层次地安排聆听。
整堂课安排三次彼得主题的“凯旋进行曲”的聆听,第一次在课堂的开始,以律动的形式出现,学生仅从音乐本身入手,其聆听是知觉聆听;第二次在了解故事梗概后,让学生带着情绪聆听,引发学生的情感聆听;第三次在领悟了乐曲所表达的真谛后,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与共鸣对此进行理智欣赏。
三、抓住细节、以小见大。
如抓住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积极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四、将情感教育渗进音乐活动中。
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如在听故事、说故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
五、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
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常的朋友,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意义与唯美的表现力。就像《彼得与狼》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拓展]
由上这一课我想到了:
1、通俗流行音乐正因为如此受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段学生)的青睐,正是由于其多渠道的流传、易于传唱的旋律及通俗明了的主题,刚巧符合十二、三岁的学生渐渐成熟的心智和日益加强的情感表现需求的需要。
2、古典音乐、轻音乐、优秀的民族音乐以及一些有价值的通俗音乐因为种种原因传输不到学生的生活空间里,或者说传输到学生面前时,他们不习惯去听。
3、学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老师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所以,新的时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艺术音乐作品如数家珍,那么不知不觉地就会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在这种熏陶中,也就逐渐习惯了这种艺术,从而也会去关注身边的艺术音乐。
[总结]
愿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音乐爱好者,做一个有广阔胸怀的音乐欣赏者,做一个有高尚理想的音乐追随者。愿艺术音乐常驻学生心间。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3
《彼得与狼》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是一首交响童话,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这首交响童话是普罗科菲耶夫应一位剧院经理的请求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从朗诵词到音乐都由他自己构思,它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透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不仅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够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所以在课的设计中,我注意趣味性与专业性的较好结合,让学生在搞笑的“玩”中掌握已有知识、接触新的音乐知识。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主角的形象),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参与表演),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资料。
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这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入境。
二、抓住细节、以小见大。
如抓住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用心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三、将情感教育渗进音乐活动中。
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如在听故事、说故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
四、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
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常的朋友,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好处与唯美的表现力。就像《彼得与狼》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4
1、分段听赏
师引导:音乐告诉我们森林中先后出现了谁?来干什么?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回答……)
2、学生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3、完整听赏。
(一位学生旁白)
4、揭题:
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乐曲吗?它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5、创作画面。
(师)这首乐曲它既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又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你看,上面这幅画面展现的是哪一段音乐的内容?(结尾)
那么,前面随着七个主人的陆续出现,不同的音乐给我们展现的七幅不同的画面,要请同学们创作完成!(首先,请问,猫出现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呢?
这是第几副画面?(第四幅),那就由第四小组每一位同学负责这幅画面创作。)
最后由组长从小组中选出最漂亮的一幅上前展示,并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反思:
这是一堂音乐的综合课,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连环画创作等),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环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羙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
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而且还增加了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我们在付诸实施推广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5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用交响乐讲述故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非常感兴趣,在听完后,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重新构建”,展开丰富的想象,主动进行审美再创造,把故事的结尾重新编排并表演,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有的模仿狼,有的模仿猎人,有的模仿彼特,有的模仿小鸟、猫、鸭子等等,每组学生都按耐不住心中的兴奋与强烈的表现,栩栩如生的把编排的故事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表演出来,虽然有的组在表演中有些凌乱,但不难看出他们的过程是快乐的,学生由“心动”到“行动”,动作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的组还邀请我也参加他们的演出,我很乐意加入了他们的活动,让我也体验到了师生互动的快乐。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开发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开心快乐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与学生一起“玩”,教师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听到说,从编再到演,全身心参与了音乐学习,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各种音乐潜能,使整个音乐课堂生动活泼,最终使学生觉得学习音乐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我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观看了《彼得与狼》的动画片,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在观看时,我用了两种方式,只看画面没有声音,只听声音没有画面,对比欣赏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赋予动画的音乐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面与节奏配合的实践中,有效地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再现彼得与小鸟怎么样捉住了狡猾的大灰狼,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让学生的欲望得以释放,让他们的个性在此得以张扬。
总之,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6
《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它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整堂课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故事层层深入,学生在不断设疑、不断解疑中兴趣盎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去表现故事,从而到达主动聆听的效果。
有层次地安排聆听。整堂课安排三次彼得主题的“凯旋进行曲”的聆听,第一次在课堂的开始,以律动的形式出现,学生仅从音乐本身入手,其聆听是知觉聆听;第二次在了解故事梗概后,让学生带着情绪聆听,引发学生的情感聆听;第三次在领悟了乐曲所表达的真谛后,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与共鸣对此进行理智欣赏。
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如抓住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用心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将情感教育渗进音乐活动中。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如在听故事、说故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
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常的朋友,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好处与唯美的表现力。就像《彼得与狼》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由上这一课我想到了:
1、通俗流行音乐正因为如此受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段学生)的青睐,正是由于其多渠道的流传、易于传唱的旋律及通俗明了的主题,刚巧贴合十二、三岁的学生渐渐成熟的心智和日益加强的情感表现需求的需要。
2、古典音乐、轻音乐、优秀的民族音乐以及一些有价值的通俗音乐因为种种原因传输不到学生的生活空间里,或者说传输到学生面前时,他们不习惯去听。
3、学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老师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所以,新的时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艺术音乐作品如数家珍,那么不知不觉地就会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在这种熏陶中,也就逐渐习惯了这种艺术,从而也会去关注身边的艺术音乐。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7
音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欣赏活动中,是人类精神礼貌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也是完成音乐艺术第三度创造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昨日的一节欣赏课中,我和学生一齐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全曲长27分钟,这么长的一个曲子要在短短四十分课堂中完成,显然是很困难的。所以我根据实际状况,把乐曲根据片断剪辑了几个短小的音乐片断,配上简单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始终持续愉悦的情绪,在兴趣激昂的状况下不知不觉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并掌握乐器的音色特点。我采用讲故事的手法,用情境导入,把各环节简单扼要的纳入到故事中去。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的不同人物,重点让学生区分出不同音色的特点。透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乐器在节奏、音色、旋律、速度及不同的音区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并能概括出各主角的形态和性格:彼得——性格勇敢、聪明、机智;小鸟——活泼、机灵;鸭子——行动摇摆、反应迟钝;猫——动作灵活、行动敏捷;爷爷——言语唠叨、行动迟缓、做事严谨;狼——性格贪婪、凶残、阴险、恐怖。
在这堂课的教案中我准备了听、说、讲、演、创作等几个环节,但实际课堂中,我没有让学生出来表演一下,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我怕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设计好的请学生到前面把猫、小鸟、狼、爷爷等主角的表演跳过了,之后想想很是遗憾,其实简单的表演更能增加学生对乐器音色的掌握,了解每样乐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另外还要让学生说一下,假如把表演主角的乐器换其他的乐器来演奏,会有什么效果呢?这能够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创新意识。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8
《彼得与狼》这节课故事情节简单,乐曲篇幅长,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一条“看——找——听——演”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意在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简单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们愉悦的理解交响音乐。
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认识乐器,然后欣赏几个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区分音乐明朗与暗淡。这一环节透过"器乐演奏会"这一形式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
找:请同学们根据主人们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形象,找一找乐器演奏的音乐分别代表谁?这一环节,运用新颖适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透过游戏"找一找",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为各乐器找到了它们所代表的各主角,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用心性,在愉悦中掌握知识。
听:在那里要听故事情节,学生从音乐本身入手,初步聆听。同时要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如抓住猫在爬树的时候,单簧管的吹奏由慢到快,把猫遇到危险爬树的过程描绘的惟妙惟肖。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用心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演: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进行创作表演。
本节课整体效果还能够,只是作品太长,我采用了分开欣赏的方法,不知对作品的完整性会不会有所破坏?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9
《彼得与狼》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是一首交响童话,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这首交响童话是普罗科菲耶夫应一位剧院经理的请求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从朗诵词到音乐都由他自己构思,它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透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不仅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够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所以在课的设计中,我注意趣味性与专业性的较好结合,让学生在搞笑的“玩”中掌握已有知识、接触新的音乐知识。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主角的形象),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参与表演),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资料。
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这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入境。
二、抓住细节、以小见大。
如抓住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用心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三、将情感教育渗进音乐活动中。
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如在听故事、说故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
四、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
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常的朋友,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好处与唯美的表现力。就像《彼得与狼》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0
《彼得与狼》是一部“听音乐、讲故事”的交响童话音乐作品,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它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透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不仅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够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彼得与狼》是用交响音乐来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不同的乐器扮演不同的主角,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及课件,我让学生先看乐器图片,然后听乐器的声音,再自己总结出每种乐器所扮演的主角,让学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比如: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小鸟----长笛----灵活轻巧等,这一环节设计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主角的形象),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种主角的主题音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资料,为学生后面的表演做了铺垫。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开发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开心快乐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和愉悦。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彼得与狼》教学设计3篇
《彼得与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欣赏著名的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故事和感受,初步了解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
2、了解西方音乐和乐器,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和审美能力,增进对艺术学习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CD光盘或录音带,相关的影视资料。
2、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材料,各种废旧物和生活中的物品。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
1、在课前分配角色,学生以不同角色特有的语言风格朗诵童话故事。
师生共同听赏俄罗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普罗柯菲耶夫的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听音乐之前,先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你是作曲家,你要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些形象呢?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富有想象的欣赏音乐作品。
2、再听听作曲家是用什么乐器和有特点的手段表现各个角色。学生朗诵普罗柯菲耶夫为这首交响乐亲自撰写的朗诵词。
3、教师引导,听了这些介绍,大家肯定会对这部作品发生兴趣,我们既能够听到用音乐讲述的童话故事,又能够对那个发出美妙音响的、庞大的乐器家族——管弦乐队的成员有所了解,真是一举两得。
4、配合乐器的展示,学生朗诵介绍乐曲内容。
5、分小组讨论:用音乐讲述的《彼得与狼》的故事真是娓娓动听。
活动二:看!我们表演的《彼得与狼》
1、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关于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相关资料。
2、根据童话《彼得与狼》各个角色制作不同的头饰或服饰,在音乐的伴奏下,采用哑剧的`表演形式共同表演这个童话,注意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形象的表现音乐内容。
3、在音乐听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画出音乐童话剧中的故事(情节或者是其中的任务和乐器)。
教学内容:
听赏音乐童话《彼得与狼》、根据剧情进行想象画
教学目标:
1、欣赏著名的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故事和感受,初步了解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
2、了解西方音乐和乐器,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和审美能力,增进对艺术学习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CD光盘或录音带,相关的影视资料。
3、 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材料,各种废旧物和生活中的物品。
课型:综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课前准备。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音乐童话故事吗?
介绍音乐童话故事。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一部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请同学们仔细听,看你能说出故事中有几种角色?你能听出他们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彼得与狼》教学设计2
【活动依据】
《彼得与狼》是一部音乐童话剧,剧中采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如长笛(小鸟)、圆号(狼)、弦乐(彼得)、木管小号(猎人)等来表现故事中不同的动物和人物的形象,赋予幼儿无尽的想象,适合幼儿欣赏。根据幼儿音乐经验的实际水*,将重点落在引导他们听辨音色的区别上,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听辨乐曲中表现不同角色的音色,初步想象故事情节,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尝试用道具表现音乐故事,体验合作表演音乐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1、配有故事的。音乐。
2、蜡笔、纸。
3、大森林的PPT。
4、对乐器有二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故事
1、初步欣赏
T: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听听里面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大森林PPT,完整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想象。)
2、再次欣赏
T:听到里面有谁?
3、找音色
T:有哪些乐器代表这些人和动物?
(出示乐器PPT了解名称,引导幼儿将角色和音色配对。)
(二)初步表演音乐故事
1、做故事角色的道具
(在了解故事里不同音色代表不同角色基础上,和老师一起制作角色道具,如头饰、面具、指偶等。)
2、观摩老师表演
看老师用与幼儿一同制作的道具进行表演,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3、分组分角色表演
幼儿分为三四组,每组中都包含完整的故事角色(彼得、狼、爷爷、小鸟等),自主挑选角色道具,与同伴一起听音乐故事参与表演。
《彼得与狼》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乐器的音色特点能感受不同乐器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2、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音乐中表达的情感。
活动准备:
背景图片、人物图片、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简单介绍故事背景
1、我们已经看过许多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听这个名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这是普罗科菲耶夫专门为儿童创造的讲故事的交响乐,他用音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
二、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1、故事的主人公彼得是一个小学生,他住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听,他出来了。(放音乐——关画面)
感觉彼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音乐感觉明亮开朗,彼得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
放有画面的彼得音乐(ppt1)
听得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小提琴(图片)音色优雅迷人,表现力十分丰富,既能演奏抒情的旋律,也能演奏明亮的充满技巧性的华彩乐段。(欣赏电子琴音色)
2、我们再来听一段音乐,听听音乐中彼得出来玩了吗?(关屏,放ppt1和2的音乐)
请幼儿发言
除了彼得跟谁在玩呢?(单独听ppt2 关屏)
小鸟——原来是小鸟啊!(放ppt2)
小鸟的音色——长笛(欣赏电子琴音色)
2、彼得与小鸟一起在森林里玩得开心,突然森林里来了一只大灰狼。
1) 大灰狼出现——停住,没有音乐,现在可以告诉你们这个交响童话的名字就叫作《彼得与狼》。
彼得与小鸟遇到狼,他们会害怕吗?怎么办呢?
如果退缩的话,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大灰狼吃掉。
只有想办法,才能对付大灰狼,彼得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和小鸟是怎么对付大灰狼的。(放录像——无音乐)
2)刚才彼得与小鸟合力套住了狼,你们觉得缺了点什么吗?
音乐,你们觉得大灰狼应该用什么乐器?(幼儿泛讲)
普罗科菲耶夫用了一个很适合大灰狼的乐器——圆号(图片)来表现凶恶的大灰狼。(放录像——有音乐)
加了这个音乐感觉怎么样?更加生动,狼的出现更加恐怖。
3、游戏:乐器与角色配对
你们想不想也来扮演一下彼得、小鸟和狼。我们要听好音乐,听到谁的声音,谁就出来了。(分3组)
4、角色扮演:
彼得终于把狼给套住了。这时猎人来了,他小心翼翼地走来,手里拿着枪,听听曲子的最后猎人在干吗?(开枪)
这个开枪的声音是用——定音鼓来表现的,简单介绍——电子琴定音鼓的声音。
全体幼儿一起做做猎人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欣赏《彼得与狼》优秀的教学设计
欣赏《彼得与狼》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欣赏著名的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故事和感受,初步了解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
2、了解西方音乐和乐器,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和审美能力,增进对艺术学习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CD光盘或录音带,相关的影视资料。
2、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材料,各种废旧物和生活中的物品。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
1、在课前分配角色,学生以不同角色特有的语言风格朗诵童话故事。
师生共同听赏俄罗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普罗柯菲耶夫的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听音乐之前,先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你是作曲家,你要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些形象呢?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富有想象的欣赏音乐作品。
2、再听听作曲家是用什么乐器和有特点的手段表现各个角色。学生朗诵普罗柯菲耶夫为这首交响乐亲自撰写的朗诵词。
3、教师引导,听了这些介绍,大家肯定会对这部作品发生兴趣,我们既能够听到用音乐讲述的童话故事,又能够对那个发出美妙音响的、庞大的乐器家族——管弦乐队的成员有所了解,真是一举两得。
4、配合乐器的展示,学生朗诵介绍乐曲内容。
5、分小组讨论:用音乐讲述的《彼得与狼》的故事真是娓娓动听。
活动二:看!我们表演的`《彼得与狼》
1、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关于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相关资料。
2、根据童话《彼得与狼》各个角色制作不同的头饰或服饰,在音乐的伴奏下,采用哑剧的表演形式共同表演这个童话,注意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形象的表现音乐内容。
3、在音乐听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画出音乐童话剧中的故事(情节或者是其中的任务和乐器)。
教学内容:
听赏音乐童话《彼得与狼》、根据剧情进行想象画
教学目标:
1、欣赏著名的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故事和感受,初步了解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
2、了解西方音乐和乐器,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和审美能力,增进对艺术学习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交响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CD光盘或录音带,相关的影视资料。
3、 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材料,各种废旧物和生活中的物品。
课型:综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课前准备。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音乐童话故事吗?
介绍音乐童话故事。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一部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请同学们仔细听,看你能说出故事中有几种角色?你能听出他们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10篇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狼、溪、脏、怜、争、辩、扑”这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碴、逼、嚷”这3个字。
2、分主角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潜力。
3、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潜力。
4、使学生明白对像狼一样蛮不讲理的坏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应以智取胜。
5、透过学习,了解坏人的本性,增加学生对坏人坏事的憎恶之情。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理解课文。
2、理解狼的三次借口都是在“故意找碴儿”。
3、狼为什么不直接吃掉小羊而要故意找碴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课件、狼和小羊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插图)图上画着哪两个动物?
2、板书课题“狼和小羊”,共同读一遍。
3、引导初读课文,并且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讲了狼和小羊之间的什么事?(要求回答问题句子连贯通顺、完整,掌握简答问题的句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三)检查初读状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出示字、词卡片,认读生字、新词。
3、说一说读了课文以后明白了什么。
(四)再课课文,读通句子,把课文课流利
(五)理解课文资料,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找出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分别用“—”和“﹏﹏”画出来。
2、练习读对话部分,要读出他们的不同态度和语气。
3、分主角朗读第2-6自然段,先小组,再全班,读后评议。
4、讨论: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
朗读时要抓住描绘狼和小羊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狼和小羊的不同态度。
第一次对话,狼的话要读得稍快些,语调高昂些,要读出盛气凌人、横加指责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得*缓些,读出小羊留意翼翼地据理申辩的语气。
第二次对话,狼的话要读出蛮横无理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出据理申辩和有些害怕的语气。
第三次,课文只写了狼的话和动作,要读出狼穷凶极恶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齐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找碴儿温和背地里可怜争辩逼近嚷
2、过渡: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主角读第2-6自然段。
2、讨论,交流: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
先由学生说一说,再由教师点拨。
(l)第一次借口:
课件演示,先让学生看清故事发生的地点,演示小羊先在小溪边喝水,再演示狼在小溪的上游出现,使学生看清是小羊先来喝水,狼是之后的,小羊在小溪的下游,狼在小溪的上游,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小羊不会弄脏狼喝的水。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狼的话要读得稍快些,语调高昂些,要读出盛气凌人、横加指责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得*缓些,读出小羊留意翼翼地据理申辩的"语气。
(2)第二次借口:
教师点拨:狼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从哪儿能够看出狼在说假话?(小羊去年没生下来,不可能背地里说狼的坏话。)
理解“背地里”这个词的意思。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狼的话要读出蛮横无理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出据理申辩和有些害怕的语气。
(3)第三次借口:
提问:狼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做动作理解“龇着牙”、“逼近”两个词语的意思。
指导朗读狼说的话,要读出狼穷凶极恶的语气。
3、戴头饰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要读出狼和小羊的不同态度和语气。
4、说一说你对狼的印象。
(三)启发学生想象
狼扑向小羊,可能有几种结果?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其中你最期望出现的一种结果。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务必想办法对付。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狼:与“浪”进行比较记忆。
怜:与“冷”的字形相近,可把它们进行比较。
辩:与“辨、瓣”相比较。
重点指导以下字的写法:
狼:左窄右宽,要写好第二笔“”,右边的第四笔写在右半格的横中线上,“撇”和“捺”都写在右下格,其中“撇”要在横中线上下笔。
脏:左窄右宽,左右两部分要写紧凑。
辩:左中右结构,中间比较窄,左边的“辛”字第7画要写成“撇”,中间部分的“点”要写得低一点儿,第二笔要在横中线上起笔,左右两部分要写得一般高。
(六)做课后练习第3题。
随堂练习
1、选取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2、看拼音,写词语。
板书设计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2
目的要求
1、知识掌握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2)、理解本课新词:找碴儿、争辩、龇等学会生字:喝、弄、冲、争、反、扑。
2、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因果推理的方法。
2)、拓展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以狼的三次借口为线,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语感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狼和小羊不同的态度。
4、德育目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懂得对待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及狼最后说的话。
难点:理解词句,朗读到位,学会读书方法。
教具:课件
学时:2课时
板书设计:
23狼和小羊
狼小羊
找碴儿:弄脏水温和:您站在上游
气冲冲:说坏话喊道:我没生下来
大声嚷:反正都一样
(凶残)(善良)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揭题:
课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个小动物,你喜欢谁?这节课我们学习关于它的童话。
二、初读,了解课文大意。
1、要求学生看汉字轻声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
2、分自然段,标出。
3、找6个人,开火车式读。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同时课件演示。回答: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26自然段,想想狼和小羊有几次对话,用笔画出。
3、看第一次对话课件演示,指名回答:是第几自然段?
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师:对!狼非常想吃小羊。谁能把非常换成别的词?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课件,说一说。
师:从狼的样子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的家伙。课文前面说,小羊是在溪边喝水,他根本没做得罪狼的事。那狼怎么吃小羊呢?
师:什么叫找碴儿?
师: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师:说得对。故意找碴就是有意地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这说明是很狡猾、很阴险的。谁把狼第一次找碴儿的话读一读?要读出故意找碴儿的语气。
师:你安的什么心?这一句里的安是什么意思?
师:安的什么心,还可以说是打的什么主意,常指不好的念头、想法。这句话是狼责问小羊的什么主意,坏的什么想法。读时要用责问的口气。谁再读读狼说的话。
师:狼第一次找碴儿后,小羊说了几句话?
师:小羊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反问句。谁能不用反问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指图讲上游一词后)这句话说狼站在什么地方?水是怎么流的?谁来指着图(即小溪图)说说?
师:小羊共说了两句话,先用一个反问句很有力地把狼找的碴儿驳倒,然后讲自己的根据,理由十分充足。看看小羊讲理时心情怎样,态度怎样。
师:谁用温和的态度和口气读读小羊说的话?
师:对,读时声音要低些,速度要慢些。女同学试试。
4、看第二次对话,课件演示。问:是第几自然段。
小组学习:分提问小组、分析小组、解答小组,然后汇报。
5、学习第6自然段。自学课文。学习方法:表演法、作比较、查资料辅助法、朗读感受法。
6、伴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四、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2课时
一、导入复习
1、继续学习第23课,重要讲了狼和小羊的一件事。自由读,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识一些词语:
喝水弄脏气冲冲争辩反正扑去这些词中有今天学的6个生字,指名读一读。(课件:6个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学喝
①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怎样写漂亮?
2、学争
①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怎么写漂亮?
3、剩下弄、冲、反、扑按上面两点同小伙伴学一学,说一说。
采取:让学生当小老师,奖励等方法。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狼和小羊》一课是“注提”实验教材第三册第23课。课文讲了狼为了吃掉小羊,就故意找碴儿,狼的借口都被小羊驳倒了,但狼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说明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一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单元*有3篇童话故事,《狼和小羊》是其中的第二篇。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了一定的读书能力,本篇是在此基础上的强化训练。本课故事情节扣人心,人物的语言极富有个性,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阅读的愿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疑导学,细读感悟,使学生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怎样置疑,在读中感悟词句。在阅读学习中学生与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在读中感语人物的个性,在阅读中发展语言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感,培养质疑、合作、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认真钻研分析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及原有认知基础,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理解本课新词:上游、找碴、争辩
② 读懂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理的。
四、教材处理:
由于孩子是刚刚升入二年级,有意注意时间短,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根据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教学中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小组讨论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我采用了动画激趣—质疑导读—感悟创新的教学模式,将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读中解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同桌练读等多种方式,调动了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以读代讲,培养学生语感。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的过程中,互相评价,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学习中。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对于有些词语理解不了,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对于一特有的词语如上游,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他们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去运用学习方法,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课文的最后一写狼不再争辩,扑向小羊,为最终结果,小羊的命运如何是孩子的牵挂,也最为动心的,我抓住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的能力,让学生为课文续编故事,为第二课时口语交际课挖掘了资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运用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体现人文关怀。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面向全体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了适合学生特点的语言环境。其方法如下:
1、多媒体直观法,我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质疑问难法,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讨论法,根据本课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体会读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完成教学任务。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读课文—标语句—细品读—议问题”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重点阅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六、教具准备:
投影仪、头饰(四组)
七、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导入课题。
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科学内容发生兴趣。我选择了适合儿童年龄特征,以儿童感兴趣的形式,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森林王国的多媒体动画,并在静态的动物上配上动作和表情,还配上也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一只小羊悠闲地来到小溪边喝水,当狼也来到不溪边看到小羊时不觉眼睛一亮,故事嘎然而止,这时教师激趣:“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从而揭示了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动画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被激活,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在学生带着问题尽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到小组议一议,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帮助低年组的孩子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设疑导学,细读感悟。
在小组的合作议论中学生通过读文、议议,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提出: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2、3自然后,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狼和小羊的话,想想自己打算怎样读好这几句话,这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喜欢的符号去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去学。为了加深对小羊说的话的理解,教师采用了,不改变句意,给句子换一种说法,这样既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把语言训练切实落到实处。
读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读,教师提出了你打算怎样读好这几句话,学生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读,并能抓住重点词语,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词语,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的2、3自然段与4、5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学生学完2、3自然段后,引导学生小结学法,师生共同总结的基础上,辅助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到小组去学习4、5自然段,在半扶半放中教给学生学法,去运用学法。在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完4、5自然段,已经对狼的本性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把自己学懂的交流给班级同学,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可以请同学帮助解决。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小羊的命运,所以兴趣高涨。通过自学、汇报,很快完成自学任务。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这里得到锻炼。
(四)质疑延伸,挖掘资源。
读童话是孩子的兴趣,而表演童话则是孩子的最大乐趣。他们乐于表现自己,善于表演角色,教师以读为主,先是分角色读,再分组表演,以演促使对课文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当二组表演后,第三组的最后一个动作表演时,教师让学生停住表演,追问学生:同学们这时候你最关心的是什么?你最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对狼的憎恨,对小羊的同情,教师也参预到学生的情感之中,教师也想知道狼吃小羊了吗?看谁最聪明,把故事续编下去,看谁编得最精彩、最完整。方式可以自己选择。这一环节即加深了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唤起了学生对续编故事的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小溪、故意、借口、吃惊、温和、上游、气冲冲、家伙、背地里、争辩、逼近、反正”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像狼一样的恶人是蛮不讲理的,对这样的恶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要勇敢机智地跟他斗争。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狼说的话是故意找借口,读好狼和小羊的对话。
2、教学难点:理解狼为什么找借口。
三、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
1、揭示课题,联系学生原有认识,说说对狼和羊的了解。
2、快速读课文,指名用贴图在黑板上贴出狼和小羊正确的位置。(理解上游和下游的意思,并懂得小羊不会弄脏狼喝的水。)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狼和小羊之间的一件什么事。(狼故意找借口吃掉小羊的事。)
(二)从理解“借口”入手,理清课文脉络。
理解“借口”的意思。
引导比较“借口”与“理由”。
方案1:如果有学生说“借口”就是“理由”,那就顺势引导:是怎么样的理由。
方案2:如果有学生说“借口”就是站不住的理由,那就直接转入下一个学习步骤。3.朗读课文,理请课文脉络,讨论:狼为了吃小羊找了哪些借口?
(三)、划出小羊说的话,练习朗读,用自己的话反驳狼找的借口。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反驳——鼓励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说法说,促成从课文语言到个性化语言的转换)
1、你可以找出哪些理由来说明狼说小羊把他喝的水弄脏了是个借口?——除了课文上说的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理由,如:小羊是在那里喝水,又不是在那里玩水,怎么会把水弄脏呢?(这里可结合进行反问句的练习。)再说,狼其实根本不想喝水,而只是想吃小羊,说小羊弄脏了河水是故意找事儿。
2、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为什么说这也是个借口?(班级基础比较好的话,可以请学生用上“难道”加以反驳——帮助学生掌握反问句的又一种说法。)
3、随机结合课后题练习。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四)进一步理解狼的险恶用心。
1、狼找了这么多借口,他到底想干什么?(狼想吃掉小羊)
狼想吃小羊,想到什么程度?课文第二段哪个词语告诉了我们。(非常)
2、看图,说说狼想吃小羊的外部表现。(狼恶狠狠地瞪着小羊,咧着嘴,龇着牙,血红的舌头伸得老长,馋得直流口水。)
3、狼心里又会怎么想?谁能结合狼的外部表现连起来说说。
4、狼这么想吃小羊,现在他找的借口都被小羊一一反驳,所以就——(引读“狼不想再争辩了┉)“反正都一样”什么一样?也就是说无论小羊——都要——
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狼?小羊又是一只怎样的小羊?
四、发散填空,理解寓意。
( )( )( )的小羊
( )( )( )的狼
能填几个就填几个,看谁填得又多又合适。
(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多角度理解寓意。)
五、训练分角色朗读。
1.三人一组,分旁白、狼、小羊练习朗读。
2.二次组合,两人一组,直接对话。
3.自我设计,表演朗读。
(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水*;设计表演,培养创造能力。)
六、结尾补续,读写结合,发展思维,加深理解。
1.导讲。课文写到狼“向小羊扑去”就没有了,结果到底怎样呢?谁能把故事再讲下去?(让学生自由发言)
2.补充角度,打开思路。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不希望可怜的小羊受到伤害。可是小羊最终难逃恶狼的魔掌,因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光讲道理是没用的。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小羊,你准备怎么办呢?
3.读写结合。(自选一个内容。)
(1)选一种故事的结尾写下来。
(2)对狼(或小羊)说几句话。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5
目的要求:
1、知识掌握目标:
1)、透过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2)、理解本课新词:找碴儿、争辩、龇等学会生字:喝、弄、冲、争、反、扑。
2、潜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因果推理的方法。
2)、拓展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3)、以狼的三次借口为线,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潜力。
3、语感目标:分主角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狼和小羊不同的态度。
4、德育目标:透过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懂得对待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重点:透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及狼最后说的话。
难点:理解词句,朗读到位,学会读书方法。
教具:课件
学时:2课时
板书设计:
23狼和小羊
狼小羊
找碴儿:弄脏水温和:您站在上游
气冲冲:说坏话喊道:我没生下来
大声嚷:反正都一样……
(凶残)(善良)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揭题:
课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个小动物,你喜欢谁?这节课我们学习关于它的童话。
二、初读,了解课文大意。
1、要求学生看汉字轻声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
2、分自然段,标出。
3、找6个人,开火车式读。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同时课件演示。回答: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2――6自然段,想想狼和小羊有几次对话,用笔画出。
3、看第一次对话课件演示,指名回答:是第几自然段?
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师:对!狼十分想吃小羊。谁能把“十分”换成别的词?就是说,还能够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课件,说一说。
师:从狼的样貌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十分想吃小羊。狼是个专做坏事、十分残忍的家伙。课文前面说,小羊是在溪边喝水,他根本没做得罪狼的事。那狼怎样吃小羊呢?
师:什么叫找碴儿?
师: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师:说得对。故意找碴就是有意地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这说明是很狡猾、很阴险的。谁把狼第一次找碴儿的话读一读?要读出故意找碴儿的语气。
师:“你安的什么心?”这一句里的“安”是什么意思?
师:安的什么心,还能够说是打的什么主意,常指不好的念头、想法。这句话是狼责问小羊的什么主意,坏的什么想法。读时要用责问的口气。谁再读读狼说的话。
师:狼第一次找碴儿后,小羊说了几句话?
师:小羊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反问句。谁能不用反问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指图讲“上游”一词后)这句话说狼站在什么地方?水是怎样流的?谁来指着图(即小溪图)说说?
师:小羊共说了两句话,先用一个反问句很有力地把狼找的碴儿驳倒,然后讲自己的根据,理由十分充足。看看小羊讲理时情绪怎样,态度怎样。
师:谁用“温和”的态度和口气读读小羊说的话?
师:对,读时声音要低些,速度要慢些。女同学试试。
4、看第二次对话,课件演示。问:是第几自然段。
小组学习:分提问小组、分析小组、解答小组,然后汇报。
5、学习第6自然段。自学课文。学习方法:表演法、作比较、查资料辅助法、朗读感受法。
6、伴演自己喜欢的主角。
四、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2课时
一、导入复习
1、继续学习第23课,重要讲了狼和小羊的一件事。自由读,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识一些词语:
喝水弄脏气冲冲争辩反正扑去这些词中有这天学的6个生字,指名读一读。(课件:6个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学“喝”
①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怎样写漂亮?
2、学“争”
①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怎样写漂亮?
3、剩下“弄、冲、反、扑”按上面两点同小伙伴学一学,说一说。
采取:让学生当小老师,奖励等方法。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记叙了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最终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透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必须要干坏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借助对话与写狼三次找碴儿和小羊两次据理申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寓言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认一认5个只识不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及分主角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它们是不讲道理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区别字形。
2、理解课文资料,重点是狼三次找碴儿的经过。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认一认5个只识不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狼”图和“羊”图。
2、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范读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号。评价老师的朗读。
2、读一读字、词、句。出示课件:字、词、句。
3、听课文影视朗读。出示课件:影视。
①小声的跟读。
②小组读
③指6名学生分自然段读。
④师生给影视配音,老师读旁白,男生当狼,女生当小羊。
三、学习生字
1、读拼音。
观察这些拼音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字形
①观察这些生字你又发现了什么?
②跟着视频书空,组词。
③练一练。出示课件:抽读生字。(挑战)
④练一练。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上台做一做(对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并写一写自己的记忆方式如:熟字加熟字、熟字减熟字、熟字换偏旁部首)。
⑤练一练:给生字描红。
四、结束语: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找一找找这一则寓言中有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样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作业
书写9个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分主角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它们是不讲道理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资料,重点是狼三次找碴儿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读一读生字词。
2、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细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一想狼为什么要找碴?他找了几次碴?
2、小组分主角练习朗读。
3、指3名学生分主角朗读。
4、狼说了几次话?小羊又是如何申辩?
①出示并理解:第一次: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②出示并理解:第一次: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样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③出示并理解:第二次: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④出示并理解:第二次:可怜的小羊喊道:“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呢!”
⑤出示并理解:第三次: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⑥出示并理解:第三次:……
4、说一说狼和小羊不同的性格特征。
狼是凶恶羊是善良
5、填一填下面表格(学生每人一张),出示课件:
狼
小羊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性格
小组合作完成
6、出示答案课件:
狼
小羊
第一次
故意找碴
吃了一惊温和
第二次
气冲冲
可怜喊道
第三次
大声喊扑
……
性格
凶恶
善良
7、小结: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它们是不讲道理的。这课文是选自《伊索寓言》中是一则寓言,伊索有句名言: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8、齐读全文。
三、演故事
1、分小组表演。
2、师生配合分主角朗读课文:给影视配音,老师读旁白,男生当狼,女生当小羊。
3、第一大组读旁白,第二大组当狼,第三大组当小羊。
四、拓展学习
1、本文选自《伊索寓言》。搜集关于《伊索寓言》的资料读一读。出示课件: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伊索
学生读一读。
2、编故事:狼扑向小羊后……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7
目的要求
1、透过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2、理解本课新词:找碴儿、争辩、龇等。学会生字:喝、弄、冲、争、反、扑。
3、引导学生掌握因果推理的方法,拓展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4、分主角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狼和小羊不同的态度。
重点
难点重点:透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及狼最后说的话。
难点:理解词句,朗读到位,学会读书方法。
教学具
实验教学课件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听话练习。听老师说句子。
1、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2、公园里的花
3、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
4、狼故意找碴儿
二、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观察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2、指导说具体。
一只()小羊在()小溪边喝水。
一只()狼走来,想()。
3、指名连起来说图意。
4、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5、小结图意。
第二——六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五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读后讨论上述问题。(主要讲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小羊和狼讲理。)
说说“找碴儿”的意思。
2、精读2、3自然段。理解“找碴儿”的意思
指名读,讨论:狼第一次找了什么道理?羊怎样回答的?
看图理解“上游”“下游”的意思。
指导朗读,狼的话要读出凶狠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出温和的语气。
小结:狼第一次找茬儿,羊用事实驳斥了它。
3、精读4、5自然段。
轻声读,讨论:狼第二次找的什么理由?小羊是怎样回答的?
教学词语:气冲冲可怜背地里
1、口头扩词。
冲()()()温()()()
2、练习分主角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意思。
三、教学生字
1、教学字形。
“背、啊、倒、温”按笔顺描红。
2、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狼、温”这两个字都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并且都左窄右宽;“倒、啊”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写时要把握好各部分的位置;“弄、亲”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弄”字下面一横最长,“亲”字中间一横最长。
3、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写。
4、学生写字、老师巡视、指导。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记叙了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最终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透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必须要干坏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借助对话与写狼三次找碴儿和小羊两次据理申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寓言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认一认5个只识不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及分主角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它们是不讲道理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区别字形。
2、理解课文资料,重点是狼三次找碴儿的经过。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认一认5个只识不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狼”图和“羊”图。
2、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范读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号。评价老师的朗读。
2、读一读字、词、句。出示课件:字、词、句。
3、听课文影视朗读。出示课件:影视。
①小声的跟读。
②小组读
③指6名学生分自然段读。
④师生给影视配音,老师读旁白,男生当狼,女生当小羊。
三、学习生字
1、读拼音。
观察这些拼音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字形
①观察这些生字你又发现了什么?
②跟着视频书空,组词。
③练一练。出示课件:抽读生字。(挑战)
④练一练。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上台做一做(对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并写一写自己的记忆方式如:熟字加熟字、熟字减熟字、熟字换偏旁部首)。
⑤练一练:给生字描红。
四、结束语: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找一找找这一则寓言中有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样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作业
书写9个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分主角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它们是不讲道理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资料,重点是狼三次找碴儿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读一读生字词。
2、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细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一想狼为什么要找碴?他找了几次碴?
2、小组分主角练习朗读。
3、指3名学生分主角朗读。
4、狼说了几次话?小羊又是如何申辩?
①出示并理解:第一次: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②出示并理解:第一次: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样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③出示并理解:第二次: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④出示并理解:第二次:可怜的小羊喊道:“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呢!”
⑤出示并理解:第三次: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⑥出示并理解:第三次:……
4、说一说狼和小羊不同的性格特征。
狼是凶恶羊是善良
5、填一填下面表格(学生每人一张),出示课件:
狼
小羊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性格
小组合作完成
6、出示答案课件:
狼
小羊
第一次
故意找碴
吃了一惊温和
第二次
气冲冲
可怜喊道
第三次
大声喊扑
……
性格
凶恶
善良
7、小结: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它们是不讲道理的。这课文是选自《伊索寓言》中是一则寓言,伊索有句名言: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8、齐读全文。
三、演故事
1、分小组表演。
2、师生配合分主角朗读课文:给影视配音,老师读旁白,男生当狼,女生当小羊。
3、第一大组读旁白,第二大组当狼,第三大组当小羊。
四、拓展学习
1、本文选自《伊索寓言》。搜集关于《伊索寓言》的资料读一读。出示课件: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伊索
学生读一读。
2、编故事:狼扑向小羊后……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9
目的要求
1、知识掌握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2)、理解本课新词:找碴儿、争辩、龇等学会生字:喝、弄、冲、争、反、扑。
2、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因果推理的方法。
2)、拓展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以狼的三次借口为线,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语感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狼和小羊不同的态度。
4、德育目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懂得对待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及狼最后说的话。
难点:理解词句,朗读到位,学会读书方法。
教具:课件
学时:2课时
板书设计:
23 狼和小羊
狼 小羊
找碴儿:弄脏水温和 :您站在上游
气冲冲:说坏话喊道 :我没生下来
大声嚷:反正都一样
(凶残) (善良)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揭题:
课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个小动物,你喜欢谁?这节课我们学习关于它的童话。
二、初读,了解课文大意。
1、要求学生看汉字轻声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
2、分自然段,标出。
3、找6个人,开火车式读。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同时课件演示。回答: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26自然段,想想狼和小羊有几次对话,用笔画出。
3、看第一次对话课件演示,指名回答:是第几自然段?
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师:对!狼非常想吃小羊。谁能把非常换成别的词?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课件,说一说。
师:从狼的样子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的家伙。课文前面说,小羊是在溪边喝水,他根本没做得罪狼的事。那狼怎么吃小羊呢?
师:什么叫找碴儿?
师: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师:说得对。故意找碴就是有意地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这说明是很狡猾、很阴险的。谁把狼第一次找碴儿的话读一读?要读出故意找碴儿的语气。
师:你安的什么心?这一句里的安是什么意思?
师:安的什么心,还可以说是打的什么主意,常指不好的念头、想法。这句话是狼责问小羊的什么主意,坏的什么想法。读时要用责问的口气。谁再读读狼说的话。
师:狼第一次找碴儿后,小羊说了几句话?
师:小羊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反问句。谁能不用反问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指图讲上游一词后)这句话说狼站在什么地方?水是怎么流的?谁来指着图(即小溪图)说说?
师:小羊共说了两句话,先用一个反问句很有力地把狼找的碴儿驳倒,然后讲自己的根据,理由十分充足。看看小羊讲理时心情怎样,态度怎样。
师:谁用温和的态度和口气读读小羊说的话?
师:对,读时声音要低些,速度要慢些。女同学试试。
4、看第二次对话,课件演示。问:是第几自然段。
小组学习:分提问小组、分析小组、解答小组,然后汇报。
5、学习第6自然段。自学课文。学习方法:表演法、作比较、查资料辅助法、朗读感受法。
6、伴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四、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2课时
一、导入复习
1、继续学习第23课,重要讲了狼和小羊的一件事。自由读,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识一些词语:
喝水 弄脏 气冲冲 争辩 反正 扑去 这些词中有今天学的6个生字,指名读一读。(课件:6个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学喝
①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怎样写漂亮?
2、学争
①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怎么写漂亮?
3、剩下弄、冲、反、扑按上面两点同小伙伴学一学,说一说。
采取:让学生当小老师,奖励等方法。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内容:
《狼和小羊》一课是“注提”实验教材第三册第23课。课文讲了狼为了吃掉小羊,就故意找碴儿,狼的借口都被小羊驳倒了,但狼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说明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一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单元*有3篇童话故事,《狼和小羊》是其中的第二篇。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了一定的读书能力,本篇是在此基础上的强化训练。本课故事情节扣人心,人物的语言极富有个性,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阅读的愿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疑导学,细读感悟,使学生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怎样置疑,在读中感悟词句。在阅读学习中学生与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在读中感语人物的个性,在阅读中发展语言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感,培养质疑、合作、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认真钻研分析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及原有认知基础,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理解本课新词:上游、找碴、争辩
② 读懂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理的。
四、教材处理:
由于孩子是刚刚升入二年级,有意注意时间短,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根据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教学中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小组讨论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我采用了动画激趣—质疑导读—感悟创新的教学模式,将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读中解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同桌练读等多种方式,调动了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以读代讲,培养学生语感。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的过程中,互相评价,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学习中。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对于有些词语理解不了,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对于一特有的词语如上游,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他们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去运用学习方法,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课文的最后一写狼不再争辩,扑向小羊,为最终结果,小羊的命运如何是孩子的牵挂,也最为动心的,我抓住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的能力,让学生为课文续编故事,为第二课时口语交际课挖掘了资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运用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体现人文关怀。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面向全体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了适合学生特点的语言环境。其方法如下:
1、多媒体直观法,我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质疑问难法,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讨论法,根据本课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体会读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完成教学任务。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读课文—标语句—细品读—议问题”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重点阅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六、教具准备:
投影仪、头饰(四组)
七、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导入课题。
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科学内容发生兴趣。我选择了适合儿童年龄特征,以儿童感兴趣的形式,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森林王国的多媒体动画,并在静态的动物上配上动作和表情,还配上也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一只小羊悠闲地来到小溪边喝水,当狼也来到不溪边看到小羊时不觉眼睛一亮,故事嘎然而止,这时教师激趣:“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从而揭示了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动画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被激活,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在学生带着问题尽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到小组议一议,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帮助低年组的孩子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设疑导学,细读感悟。
在小组的合作议论中学生通过读文、议议,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提出: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2、3自然后,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狼和小羊的话,想想自己打算怎样读好这几句话,这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喜欢的符号去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去学。为了加深对小羊说的话的理解,教师采用了,不改变句意,给句子换一种说法,这样既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把语言训练切实落到实处。
读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读,教师提出了你打算怎样读好这几句话,学生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读,并能抓住重点词语,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词语,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的2、3自然段与4、5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学生学完2、3自然段后,引导学生小结学法,师生共同总结的基础上,辅助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到小组去学习4、5自然段,在半扶半放中教给学生学法,去运用学法。在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完4、5自然段,已经对狼的本性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把自己学懂的交流给班级同学,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可以请同学帮助解决。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小羊的命运,所以兴趣高涨。通过自学、汇报,很快完成自学任务。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这里得到锻炼。
(四)质疑延伸,挖掘资源。
读童话是孩子的兴趣,而表演童话则是孩子的最大乐趣。他们乐于表现自己,善于表演角色,教师以读为主,先是分角色读,再分组表演,以演促使对课文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当二组表演后,第三组的最后一个动作表演时,教师让学生停住表演,追问学生:同学们这时候你最关心的是什么?你最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对狼的憎恨,对小羊的同情,教师也参预到学生的情感之中,教师也想知道狼吃小羊了吗?看谁最聪明,把故事续编下去,看谁编得最精彩、最完整。方式可以自己选择。这一环节即加深了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唤起了学生对续编故事的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彼得与狼》音乐教案5篇
《彼得与狼》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乐器的音色特点能感受不同乐器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2、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音乐中表达的情感。
活动准备:
背景图片、人物图片、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简单介绍故事背景
1、我们已经看过许多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听这个名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这是普罗科菲耶夫专门为儿童创造的讲故事的交响乐,他用音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
二、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1、故事的主人公彼得是一个小学生,他住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听,他出来了。(放音乐——关画面)
感觉彼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音乐感觉明亮开朗,彼得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
放有画面的彼得音乐(ppt1)
听得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小提琴(图片)音色优雅迷人,表现力十分丰富,既能演奏抒情的旋律,也能演奏明亮的充满技巧性的华彩乐段。(欣赏电子琴音色)
2、我们再来听一段音乐,听听音乐中彼得出来玩了吗?(关屏,放ppt1和2的音乐)
请幼儿发言
除了彼得跟谁在玩呢?(单独听ppt2关屏)
小鸟——原来是小鸟啊!(放ppt2)
小鸟的音色——长笛(欣赏电子琴音色)
2、彼得与小鸟一起在森林里玩得开心,突然森林里来了一只大灰狼。
1)大灰狼出现——停住,没有音乐,现在可以告诉你们这个交响童话的名字就叫作《彼得与狼》。
彼得与小鸟遇到狼,他们会害怕吗?怎么办呢?
如果退缩的话,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大灰狼吃掉。
只有想办法,才能对付大灰狼,彼得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和小鸟是怎么对付大灰狼的。(放录像——无音乐)
2)刚才彼得与小鸟合力套住了狼,你们觉得缺了点什么吗?
音乐,你们觉得大灰狼应该用什么乐器?(幼儿泛讲)
普罗科菲耶夫用了一个很适合大灰狼的乐器——圆号(图片)来表现凶恶的大灰狼。(放录像——有音乐)
加了这个音乐感觉怎么样?更加生动,狼的出现更加恐怖。
3、游戏:乐器与角色配对
你们想不想也来扮演一下彼得、小鸟和狼。我们要听好音乐,听到谁的声音,谁就出来了。(分3组)
4、角色扮演:
彼得终于把狼给套住了。这时猎人来了,他小心翼翼地走来,手里拿着枪,听听曲子的最后猎人在干吗?(开枪)
这个开枪的声音是用——定音鼓来表现的,简单介绍——电子琴定音鼓的声音。
全体幼儿一起做做猎人
《彼得与狼》音乐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乐器的音色特点能感受不同乐器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2、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音乐中表达的情感。
活动准备:
背景图片、人物图片、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简单介绍故事背景
1、我们已经看过许多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听这个名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这是普罗科菲耶夫专门为儿童创造的讲故事的交响乐,他用音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
二、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1、故事的主人公彼得是一个小学生,他住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听,他出来了。(放音乐——关画面)
感觉彼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音乐感觉明亮开朗,彼得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
放有画面的彼得音乐(ppt1)
听得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小提琴(图片)音色优雅迷人,表现力十分丰富,既能演奏抒情的旋律,也能演奏明亮的充满技巧性的华彩乐段。(欣赏电子琴音色)
2、我们再来听一段音乐,听听音乐中彼得出来玩了吗?(关屏,放ppt1和2的音乐)
请幼儿发言
除了彼得跟谁在玩呢?(单独听ppt2关屏)
小鸟——原来是小鸟啊!(放ppt2)
小鸟的音色——长笛(欣赏电子琴音色)
2、彼得与小鸟一起在森林里玩得开心,突然森林里来了一只大灰狼。
1)大灰狼出现——停住,没有音乐,现在可以告诉你们这个交响童话的名字就叫作《彼得与狼》。
彼得与小鸟遇到狼,他们会害怕吗?怎么办呢?
如果退缩的话,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大灰狼吃掉。
只有想办法,才能对付大灰狼,彼得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和小鸟是怎么对付大灰狼的。(放录像——无音乐)
2)刚才彼得与小鸟合力套住了狼,你们觉得缺了点什么吗?
音乐,你们觉得大灰狼应该用什么乐器?(幼儿泛讲)
普罗科菲耶夫用了一个很适合大灰狼的乐器——圆号(图片)来表现凶恶的大灰狼。(放录像——有音乐)
加了这个音乐感觉怎么样?更加生动,狼的出现更加恐怖。
3、游戏:乐器与角色配对
你们想不想也来扮演一下彼得、小鸟和狼。我们要听好音乐,听到谁的声音,谁就出来了。(分3组)
4、角色扮演:
彼得终于把狼给套住了。这时猎人来了,他小心翼翼地走来,手里拿着枪,听听曲子的最后猎人在干吗?(开枪)
这个开枪的声音是用——定音鼓来表现的,简单介绍——电子琴定音鼓的声音。
全体幼儿一起做做猎人。
《彼得与狼》音乐教案3
活动目标
1、听辨乐曲中表现不同角色的音色,初步想象故事情节,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尝试用道具表现音乐故事,体验合作表演音乐故事的趣味性。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配有故事的音乐。
2、蜡笔、纸。
3、大森林的PPT。
4、对乐器有二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故事
1、初步欣赏
T: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听听里面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大森林PPT,完整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想象)
2、再次欣赏
T:听到里面有谁?
3、找音色
T:有哪些乐器代表这些人和动物?
(出示乐器PPT了解名称,引导幼儿将角色和音色配对)
(二)初步表演音乐故事
1、做故事角色的道具
(在了解故事里不同音色代表不同角色基础上,和老师一起制作角色道具,如头饰、面具、指偶等)
2、观摩老师表演
看老师用与幼儿一同制作的道具进行表演,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3、分组分角色表演
幼儿分为三四组,每组中都包含完整的故事角色(彼得、狼、爷爷、小鸟等),自主挑选角色道具,与同伴一起听音乐故事参与表演。
活动反思
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幼儿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彼得与狼》音乐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音乐中表达的情感。
2、根据已有经验、技能大胆创编动作。
3、能与伙伴协调配合,友好交流。能亲密、轻柔的接触舞伴。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背景图片、人物图片、音乐CD、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背景图片(美丽的大森林),放音乐请幼儿闭上眼睛想一想:美丽的`大森林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发言
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听了音乐后觉得大森林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2、分段听音乐
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变化。
提问:谁听出来刚刚老师放的第一段音乐和第二段音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第一个慢,第二个快。第一个好听第二个不好听。
3、讲故事
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发生在大森林里的故事。(放背景音乐)
提问:故事里面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大灰狼,小鸟,小鸭子,彼得……
引导幼儿大胆发言,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4、分角色表演
每个小朋友选一个小动物头饰。和老师一起做模仿动作。
三、结束部分:
幼儿与老师一起跟随音乐进行表演。
要求幼儿表演时与伙伴友好交流。
活动反思:
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是一种艺术形象,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和敏感性。音乐对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使他们对事物美的认识更进一层。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彼得与狼》音乐教案5
教学设计
《彼得与狼》选自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音乐中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让学生分辨西洋乐器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定音鼓等乐器的音色,能说出乐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能力目标:
通过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学生熟悉交响童话中人物的音乐主题,并能哼唱彼得的主题。
情感目标:
通过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学生知道音乐也能讲故事,从而喜欢交响童话,并能从故事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听辨西洋乐器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定音鼓等乐器的音色,感受并体验乐器音色刻画出来的人物和动物的性格特征,能说出乐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哼唱彼得的音乐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训练
二、认识故事人物,熟悉描写它的音乐。
师:同学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交响童话故事,名字叫《彼得与狼》。这是由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放幻灯片)。这个故事和以往的故事不同,它是用音乐来讲述的,这样的音乐体裁就是交响童话。(幻灯片介绍交响童话)。在这个故事中有七个主人公,每个主人公都有他们各自的音乐,你想完全明白这个故事,就一定要先知道这些音乐。下面我们赶快来认识一下这七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七个人物的头像,并播放它们的相关音乐)
三、欣赏《彼得与狼》
师:一天清晨,在一个美丽的森林中,七个主人公相遇了,于是发生了下面的事:少年彼得与他的好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子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的来了,吃掉了小鸭子,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套住了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下面让我们赶快来听听音乐是如何讲这个故事的。(听,多媒体出示音乐和动画)
四、通过音乐游戏,回忆主题,辨别乐器音色、熟悉各人物性格。 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记住了故事中几个人物,回忆一下,以下播放的音乐描绘的是
谁?(进行游戏“猜猜看”)
师:你觉得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生:小提琴。彼得是机智勇敢的)……(多媒体出示:小提琴特性,人物性格)
师:老师很喜欢彼得的机智勇敢,把他的旋律记了下来,让我们来唱一唱。
师:让我们继续下面的游戏吧。
五、复述音乐故事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简单的讲一讲这个故事吗?(老师根据学生讲的播放音乐片段。)
六、小结:每一个故事都会说明一个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七、布置作业:把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 彼得与狼---(俄国)普罗科菲耶夫 彼得---小提琴 鸭子---双簧管 小鸟---长笛 猫---单簧管 老爷爷---低音管 猎人---定音鼓 大灰狼---圆号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狼和鹿》教学设计与反思3篇
《狼和鹿》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目标:
1、认读“狩、宠、厄、悖“4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鹿吗?板书“鹿”。
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鹿就是我们心中美丽的使者);你们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板书狼。狼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啊!提起狼,我们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凶恶残暴的词,而在故事、童话、小说中狼更是一种最坏的形象,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披着人皮的狼”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
2、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板书*和*的故事,齐读课题。本课所写的故事与同学们的认识不一样,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二、新授:
同学们按预习提示的要求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主要些了什么内容?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些了一件什么事?
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森林被毁,鹿群大量死亡,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将这个故事的?
2、让我们把心放到文章中,把1——6自然段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哪些段落让喜欢鹿得我们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是滋味?
3、谁来读读令你感到痛快的地方?
4、哪些段落让你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谁来读一读?
心里是什么滋味?
原本葱郁的森林和可爱的鹿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乐章,可如今却面目全非,怎不令人痛心、遗憾。谁来读一读?
5、闭上眼睛想一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是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看到那面目全非的森林了吗?看到那一只只苟延残喘的鹿了吗?
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吧!
看录像。
鹿正用哀怨的眼睛看着我们,它们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杀死了狼,反倒造成了鹿死林毁的悲剧,同学们,你能告诉他们吗?来默读课文想一想。
出示:鹿(吃)狼
破坏保护
森林
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少掉任何一链,就会遭严重的灾难。
6、此时你想对罗斯福说些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7、生物界还有许多这样相互制约的例子,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
8、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塞翁失马》)
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警示人们的话。
[反思]
两天前,我接到了通知,县教研室要来我校检查工作,主要是随堂听课。我决定讲授《鹿和狼的故事》。为了准备这节课,我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上网浏览,翻阅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让这节课能触动学生们的心灵,达到完美。
两天后,我成竹在胸,怀着百倍的信心走进课堂(试讲)。当我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得到他们热烈的回应时,我心中暗自高兴:看来我课前的功夫没有白费。同时我的信心更加充沛,学生这样的学习激情一定会继续到这节课的结束。我踌躇满志,接着问道:“造成鹿死林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可是这节课的一个关键问题,我本以为教室里会小手如林,学生会畅所欲言。可事与愿违,原本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凝固到了冰点,时间就在此定格。孩子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不禁一怔:为什么我斟酌了半天才确定下来的问题,竟会受到学生如此的冷遇!我只好点名让几名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来回答,可答得并不尽人意。下面的课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我的`热情也大打折扣。为了让课能顺利结束,我只好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牵着学生向前走。一节准备得如此“充足”的课就这样浑浑噩噩地结束了。
为什么自认为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反应却如此冷漠呢?我将每一个教学环节想了一遍。毫无疑问,问题出在我身上。备课时,我只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想问题,为教而设计,为所谓突出重点而提问。问题没有设计在学生的“心坎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孔夫子说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思路才适应学生呢?
我拾起课标,反复推敲,琢磨。“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衡的意识”,这是《鹿和狼的故事》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我痛定思痛,怎样使课程资源变“窄”为“宽”,变“死”为“活”?我私下里找来学生和我一起备课,了解他们喜欢怎样的提问方法,推翻了前面所有的设计,寻找着一种更新、更贴近学生的突破口。于是有了听课时的的“读完《鹿和狼的故事》后,哪些段落又让我们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这个问题的出炉。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它就如一枚卵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饱满,跃跃欲试,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语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整节课精彩纷呈,我倍感欣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教学设计激活了课堂,也给起关键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过程性。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老师,你写错了!
今天学习课文。刚刚在黑板上板书下“越”,就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你写错了!”
我观察了半天,没有发现错误。心想:这么个简单的字我能出什么问题呀?“老师,你把‘越’字右边写成‘成’了!”
哦?这我倒是真没注意。认真找书看了看,果然如此。若是按照以前的“急中生智”法,
一般老师们都会这样解释:“老师呀,是故意这样写的,就是要考考大家认真观察了没有。很好,这个同学发现了。”
这种做法,曾经被誉为教师“课堂机智”的一种。它可以让老师摆脱尴尬的境地,暂时蒙混过关。可是,真的就能维护老师的威信吗?不然。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师在被学生问倒时,不肯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总是自以为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学生们也许当时并不晓得,可是天长日久,逐渐长大的他们,未必不会洞察到,原来老师这样做,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知识的匮乏。老师的不真诚,不仅仅关系到教学内容,更涉及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对你还会信任吗?如果师生间的信赖被打破,很难想象以后的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老师还靠什么来为人师表。
“谢谢博闻同学,老师今天一时疏忽,没有仔细观察就写这个生字,大家可要引以为戒呀!”
真诚的认错,或许赢得的是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尊重。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小学音乐《彼得与狼》教案
小学音乐《彼得与狼》教案1
教学目标
1、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片段,初步辨别出主人公彼得和动物朋友的有趣的音乐形象和不同的乐器的音色。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游戏、创编、表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生生合作学习。以多种方式来辨别各种角色所用的不同音色。了解各种乐器的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辨别管弦乐的不同音色
教学过程
一、唱游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去进行一次快乐的音乐之旅。
1、好,让我们走进音乐《快乐击掌》,全体学生随音乐边跳边进场。音乐中同伴间互相交流。
2、《镜子中的我》会让女孩子更加美丽、挺拔。在音乐中来做芭蕾手位。(主要是女孩子形体训练。男孩子允许不跳)
3、我们来乘上小火车。(练声)5---6---7---1---。呜-----
美丽的牧场到了,你们听:好可爱的小动物。(练声)
小黄狗、小花鹿、小青蛙等的叫声。1=D上升到1=F
《小奶牛》要来表演节目了,我们可以为它(唱歌)(打节奏)
小奶牛说:谢谢大家。我们是好朋友。
二、欣赏:
牧场好大啊。牧场边的大森林里住着少先队员彼得和他的动物朋友,当然还有狼呐。现在让我们去听一听、看一看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片段。
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来认识童话里的人物和动物以及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老师演示中音乐童话故事。学生欣赏一遍。
2、好看吗?这个交响童话叫什么?里面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彼得是怎样的形象?请小朋友表演主人公彼得的形象。要表现出勇敢、机智的少先队员的形象。
3、在音乐里分别出示小动物的片段。学生创编动作。
4、作曲家在交响童话中,将不同的乐器表现不同的人物、动物。
5、老师提问:你们知道彼得的形象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6、老师出示音乐游戏。介绍并讲解:上面有哪些乐器?下面是谁?谁能玩这个游戏。请两个小朋友上台来做游戏“点击”乐器,然后说出小提琴代表少先队员彼得。长笛代表小鸟。从音色中辨别人物和动物。
三、说一说:分辨每种乐器演奏所代表的人物形象
1、让我们通过音乐游戏来了解。
音乐游戏:听音乐,猜猜我是谁?学生分组做游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索学习。
2、这首交响童话好听吗?叫什么名字?
3、你最喜欢什么乐器模仿哪个角色的音乐?
四、编一编:你能听音乐,根据不同的角色编创人物、动物动作?
除了听音乐创编动作,你还想用什么方式创编?
1、分配角色表演
2、谁今天还能想出新的表现方法?(编写童话故事)
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大胆创作。(师生共同表现)表演:每人选择不同的角色;写童话故事。
五、想一想:
这个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的进行斗争,任何貌视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全班面前,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六、小结:
愉快的音乐之旅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坐上雪橇车,踏上回家的路程吧。
(集体舞:铃儿响叮当,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边唱边跳离开唱游室)。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8)
——网课《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网课《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
这是一堂音乐的综合课,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连环画创作等),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环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羙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而且还增加了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我们在付诸实施推广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