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3年《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3-30 14:10:08 浏览量: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懂得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了解如何做好采访规划,确定采访提纲,为现场采访工作做好准备。  3.通过新闻采访活动,培养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懂得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了解如何做好采访规划,确定采访提纲,为现场采访工作做好准备。

  3.通过新闻采访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闻播报,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联播》片段)

  师:“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大千世界,每天上演着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在一般人眼里,那是聊天的话题,那是故事;而在新闻工作者的眼中,那却是实实在在的新闻,是有价值、有内涵的写作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闻采访,看看那些“无冕之王”是如何展开采访,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新闻联播》片段,让学生粗略了解日常发生的事与新闻的关系,由此引入话题,说明新闻采访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访前解惑,明确采访概念

  师:我们天天听新闻,看新闻,那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新闻吗?

  (生交流讨论)

  预设

  课件出示: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适于传播的新闻事实而进行的观察、询问、思索、倾听、查阅、记录等工作,它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师补充:“新闻采访”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包括采访这一项。换句话说,只要是围绕传播的新闻事实展开的一切工作,都属于新闻采访。明确了这个概念,我们在开展新闻采访时,同学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

  三、探究技法,明确怎样采访

  采访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记者的基本功。现在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如何展开采访。

  师:同学们知道采访提问有哪些技巧吗?

  预设

  提问要根据具体情境,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和句式,可旁(委婉)问、推问、追问、趣问、反问(激将法),也可直问。

  师:要使访谈获得成功,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

  课件出示:

  采访注意事项:

  1.和采访对象*等对话。采访者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交流,不把自己看得过高或过低,在采访过程中要尽量客观,不加入自己对采访对象的主观臆断。

  2.采访过程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不要强求对方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拍摄人物照片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3.采访要有针对性,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采访前辈时,应直截了当,礼貌大方;采访同辈时,应活泼亲切,会调节气氛。

  4.采访时要当场做笔记。记要点;记疑问点;记录下采访对象有特点、有个性的语言;记录下观察到的情景等。注意记录应迅速准确,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能,特别是提问的技能,为下面的采访做好准备,同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四、访前准备,做好采访规划

  师: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那么,在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1.确定采访方案

  师:要做新闻采访,首先要确定采访方案。

  课件出示:

  前期准备:

  (1)确定采访选题。一个好的采访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例如:报道校园文化艺术节。

  (2)确定采访范围。例如:该艺术节组委会、校领导、校园老师或学生等。

  (3)确定采访问题。例如:艺术节的举办原因、举办形式、组织准备、感人事迹等。

  (4)确定采访时间。例如:先打电话或发邮件,向对方说明采访的主题、对象等,发出采访请求。如对方接受请求,应与之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

  (5)最后的准备工作。例如:学生证、小记者证、介绍信等。

  如多人采访,还要确定分工:某某提问,某某记录,某某摄影等。

  2.草拟新闻采访提纲

  师:确定了采访方案,还要拟写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可以让采访者在采访之前对自己的采访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方向,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从而思路中断,难以有效进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页第2项内容,思考采访提纲应该包括哪些条目?如何设计采访问题?

  预设

  一般包括采访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还要注明采访需要的.器材用具。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师:请同学联系最近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分小组研讨确定本次的采访提纲。

  (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确定提纲,师指导)

  采访提纲示例:

  时间、地点

  9月14日下午放学后,本校田径队休息室

  采访对象

  市中*会初中组男子100米冠军、本校初三(5)班学生刘文

  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了解刘文的成长经历、夺冠历程,以及他对自己的田径专项、训练与学业关系等的看法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

  采访问题

  1.首先恭喜你夺冠,为我校争得荣誉。先跟大家说说你夺冠的历程和夺冠后的心情。

  2.什么时候开始练习短跑的?*时每天大概训练多长时间?

  3.训练中最艰难的是什么?如何兼顾训练与学业?

  4.你认为练习短跑对你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价值?

 小结:值得注意的是,采访提纲只是起辅助作用,在实际采访操作中,不可盲目遵循采访提纲,在遇到值得深入挖掘却又不在提前所列采访提纲之内的人物、故事时,应在不脱离主线的情况下灵活操作,随机应变。本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对人物进行采访,培养学生新闻采访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草拟新闻采访提纲,是进行新闻采访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有的放矢,不慌不忙。

  五、采访实践,检验学习所得

  四人一个小组设计采访活动,选定采访对象,制订采访提纲进行现场采访。

  师点拨:采访时要注意当场做笔记,采访后要注意及时整理。

  整理注意点:1.整理要及时。采访一结束,就要在“记忆的黄金时段”立刻整理记录。2.整理材料应去粗存精,选择重点。整理过程中还要疏通文字,进一步补充、核实材料。3.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积累新材料,写好新闻稿。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采访的相关知识,大家要重点掌握采访的流程与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激起大家对采访的兴趣,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可以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你就是一名出色的记者。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懂得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了解如何做好采访规划,确定采访提纲,为现场采访工作做好准备。

  3.通过新闻采访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闻播报,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联播》片段)

  师:“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大千世界,每天上演着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在一般人眼里,那是聊天的话题,那是故事;而在新闻工作者的眼中,那却是实实在在的新闻,是有价值、有内涵的写作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闻采访,看看那些“无冕之王”是如何展开采访,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新闻联播》片段,让学生粗略了解日常发生的事与新闻的关系,由此引入话题,说明新闻采访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访前解惑,明确采访概念

  师:我们天天听新闻,看新闻,那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新闻吗?

  (生交流讨论)

  预设

  课件出示: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适于传播的新闻事实而进行的观察、询问、思索、倾听、查阅、记录等工作,它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师补充:“新闻采访”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包括采访这一项。换句话说,只要是围绕传播的新闻事实展开的一切工作,都属于新闻采访。明确了这个概念,我们在开展新闻采访时,同学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

  三、探究技法,明确怎样采访

  采访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记者的基本功。现在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如何展开采访。

  师:同学们知道采访提问有哪些技巧吗?

  预设

  提问要根据具体情境,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和句式,可旁(委婉)问、推问、追问、趣问、反问(激将法),也可直问。

  师:要使访谈获得成功,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

  课件出示:

  采访注意事项:

  1.和采访对象*等对话。采访者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交流,不把自己看得过高或过低,在采访过程中要尽量客观,不加入自己对采访对象的主观臆断。

  2.采访过程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不要强求对方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拍摄人物照片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3.采访要有针对性,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采访前辈时,应直截了当,礼貌大方;采访同辈时,应活泼亲切,会调节气氛。

  4.采访时要当场做笔记。记要点;记疑问点;记录下采访对象有特点、有个性的语言;记录下观察到的情景等。注意记录应迅速准确,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能,特别是提问的技能,为下面的采访做好准备,同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四、访前准备,做好采访规划

  师: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那么,在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1.确定采访方案

  师:要做新闻采访,首先要确定采访方案。

  课件出示:

  前期准备:

  (1)确定采访选题。一个好的采访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例如:报道校园文化艺术节。

  (2)确定采访范围。例如:该艺术节组委会、校领导、校园老师或学生等。

  (3)确定采访问题。例如:艺术节的举办原因、举办形式、组织准备、感人事迹等。

  (4)确定采访时间。例如:先打电话或发邮件,向对方说明采访的主题、对象等,发出采访请求。如对方接受请求,应与之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

  (5)最后的准备工作。例如:学生证、小记者证、介绍信等。

  如多人采访,还要确定分工:某某提问,某某记录,某某摄影等。

  2.草拟新闻采访提纲

  师:确定了采访方案,还要拟写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可以让采访者在采访之前对自己的采访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方向,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从而思路中断,难以有效进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页第2项内容,思考采访提纲应该包括哪些条目?如何设计采访问题?

  预设

  一般包括采访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还要注明采访需要的.器材用具。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师:请同学联系最近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分小组研讨确定本次的采访提纲。

  (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确定提纲,师指导)

  采访提纲示例:

  时间、地点

  9月14日下午放学后,本校田径队休息室

  采访对象

  市中*会初中组男子100米冠军、本校初三(5)班学生刘文

  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了解刘文的成长经历、夺冠历程,以及他对自己的田径专项、训练与学业关系等的看法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

  采访问题

  1.首先恭喜你夺冠,为我校争得荣誉。先跟大家说说你夺冠的历程和夺冠后的心情。

  2.什么时候开始练习短跑的?*时每天大概训练多长时间?

  3.训练中最艰难的是什么?如何兼顾训练与学业?

  4.你认为练习短跑对你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价值?

 小结:值得注意的是,采访提纲只是起辅助作用,在实际采访操作中,不可盲目遵循采访提纲,在遇到值得深入挖掘却又不在提前所列采访提纲之内的人物、故事时,应在不脱离主线的情况下灵活操作,随机应变。本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对人物进行采访,培养学生新闻采访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草拟新闻采访提纲,是进行新闻采访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有的放矢,不慌不忙。

  五、采访实践,检验学习所得

  四人一个小组设计采访活动,选定采访对象,制订采访提纲进行现场采访。

  师点拨:采访时要注意当场做笔记,采访后要注意及时整理。

  整理注意点:1.整理要及时。采访一结束,就要在“记忆的黄金时段”立刻整理记录。2.整理材料应去粗存精,选择重点。整理过程中还要疏通文字,进一步补充、核实材料。3.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积累新材料,写好新闻稿。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采访的相关知识,大家要重点掌握采访的流程与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激起大家对采访的兴趣,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可以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你就是一名出色的记者。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儿子的采访》教学设计3篇

《儿子的采访》教学设计1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儿子的采访》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效果。

  3、读课文思考: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想一想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你对这样的愿望有什么想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回答: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

  2、读课文,思考:听了爸爸谈的三个愿望,儿子的想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点拨:儿子理解爸爸的愿望吗?为什么?

  3、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爸爸妈妈。

  点拨:(1)你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吗?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想想都是什么时候?

  (3)你的父母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你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

  2、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文中的爸爸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事业,还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被种种事务束缚着,很多时候,由于生活的磨难或重担使他们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笑不出来,所以,我非常理解爸爸的愿望,同学们你们现在怎么看爸爸的愿望,怎么看你们的父母?

  3、引导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你怎样看自己的父母?

  五、总结本课教学。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明白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并不是在开玩笑。文中的儿子正如我们,年龄尚小,也许没有什么发愁的事,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当然吃得下、睡得着也笑得出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遇到困难、尝到人生酸甜苦辣时,相信文中的儿子一定会理解爸爸的心愿,也正如我们一定也会我们的父母。所以老师今天想严肃地对大家说,作为孩子我们应多体谅家长,尊敬家长,多和家长沟通,让爸爸的愿望能够实现,让我们的父母能够真正地吃得下饭、谁得着觉、笑得出来。

  教学反思

  《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通过儿子采访爸爸,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即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儿子不明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其实是很实现的。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由于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深层含义,学生就未必都能体会到。为此,我在设计这课时,主要考虑的.环节是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懂得父母身负多重压力与重担,这三个愿望真的很难实现。通过这个环节的展开,实施情感教育。从实际授课的效果看,学生基本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可以说情感目标实现得很顺利。但本课在设计上,我认为还可以在最后继续拓展,让孩子们为自己的父母亲身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更能深化本课的情感主题了。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新闻采访稿

新闻采访稿1

  今天我们语文课开展了一次语文调查活动,题目是《做一回小记者》,为了完成这个作业,我们小组特地去采访了初二年级⑺班的英语老师——许老师,我们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带着紧张,兴奋,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许老师的办公室里。下面就是我们和许老师的对话:

  w(我们):老师,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在这里工作的?

  x(许老师):1973年。

  w:那老师您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获得过哪些荣誉呢?

  x:有三八红旗手,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等,获得过许许多多的 荣誉。

  w:那什么样的学生在您的心目中是好学生呢?

  x:当然是努力学习,有自己的主见,自我能力强的,但是分数不一定是要很高。

  w:最近我们班里开展了关于体罚教育的辩论话题,那么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x:体罚是要体罚,但是要是轻微不体罚,有不同的程度,体罚多了对学生的心灵有坏,适量的体罚是必要的。因为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规。

  w:那在您的教学生涯中什么事情使您觉得最遗憾?

  x:有些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学习方向不明确,无所事事,考试的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成绩,有能力,但是没能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

  w:那您在五中教学了这么长时间,您对五中的印象是什么呢?

  x:五中在东风学校里是最优秀的,在这里的每一个师生都应该觉得欣慰,五中的历史也是最悠久的一个学校。

  w:在这么长时间的教学里,最使您难忘的一节课是什么?

  x:是一节班会课,题目是《给爸爸妈妈说句心里话》。

  w:当在您的家务事和公务都在一起的时候,您是先处理家务事,还是先处理公务事呢?

  x:以工作为主,工作的事处理完了再处理家务事,所有的老师都也应该是这样的。

  w:学生和老师是不是应该成为朋友呢?那么这个朋友该怎么当?

  x:是对的,一个学生喜欢老师,这个课肯定好,成为了朋友会很好的,学习也会很好,这样师生之间会没有隔河,但是友好了就不代表不用尊重了,尊重与友好是相同的。

  w:那对待一些性格内项,不爱说话的学生您是怎么办的?

  x:一个本质不开朗的孩子是不能非要改变他的性格的,能心灵沟通就可以,他的内心可能是丰富的,他也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w:如果您有错误的地方,学生提醒您,您会有怎样的反映?

  x:有错可提,朋友之间是应该互相指出错误,在这同时老师接受了,也无形中提高了老师的形象。

  w:如果有的学生不爱学习您该怎么办呢?

  x:学习是要靠自己的,如果不好好学,那么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办法的,就是再好的老师,也要你自己学习,如果想做人上人,那么就要好好学习,吃尽苦头,才能成为人上人。

  w:为什么许多老师对这一个学生的态度却不一样呢?

  x:因为每个老师的态度不一样,每个老师的教育方式不一样,老师的工作态度不一样,孩子有独立见解,应该鼓励。

  w:如果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冲突了该怎么办?

  x:学生首先应该先冷静,在课堂上不顶撞,就算是你被冤枉了,也要下课再说,当下课后再给老师说后,老师知道了会自己感到很内疚的,不会影响关系。

  w: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您会怎样处理?

  x:学生要是犯了错,我会自己解决,不行的`话就学校解决,绝对不告诉家长,但是在无奈的时候是会告知家长的,如果犯的是大错也会是告知家长的,要看错误的性质。

  w:如果遇到有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也管不了的学生呢?

  x:不可能!没有管不住的人!

  w:那在您的心中,您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

  x:其实好老师这个称号是由学生们来定,来认为的,是学生的评价,能理解学生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w:那想我们现在能为学校做些的是什么呢?

  x:现在你们能为学校做的是好好学习,这样就是对五中的贡献了。最后进入了好的学校后,老师们也会很骄傲。

  w:好,谢谢许老师,我们的采访现在结束了,谢谢您的配合,再见!许老师!

  就这样,我们离开了许老师的办公室,现在,虽然我现在已经回到了温暖的家里,但是我的耳边还在回响着许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心还是在和许老师对话,采访着许老师……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新闻采访实习心得

新闻采访实习心得1

  12月份以来,我们所学的《新闻采访学》几乎都是以实践、实习为主。正所谓理论联系实践。之前学了那么多的有关采访的理论知识,都从没有用到实践中去过,只是系统的把那些新闻采访知识输灌进了脑袋,但却没有用来指导实践过。而如今,老师在有限的条件下给我们安排实践实习的机会。不管是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还是让我们自己去体会,我都觉得很有必要,也很感谢老师为我们争取机会而付出了那么多。

  第一次的实践活动应该是我们班举行的模yi答记者问。我和另外4位同学有幸成为被采访者,其他的同学对我们五个人分别提出问题,我们做出回答。陶艳的回答确切、具体;胡文茜快言快语;林蓉蓉纯真无邪;张国*的语言犀利;我呢?很真诚、很用情,不过我觉得我太情绪化了。虽然我们这次模yi答记者问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地方不规范,但通过老师的点评后,我们都知道了哪些地方不规范,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日后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管怎样,我们的实践活动还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吧。因为我们5个人的回答各有千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准,只是我们在程序以及礼仪上存在一些小毛病。

  第二次的实践体会是江西日报的高级记者程娟来给我们班上课。程娟老师把她自己的采访经验结合理论知识传授给了我们。《我能摸摸火车吗?》让我知道了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也让我知道了程娟记者是如何做到与别人不一样的;《袁政海班组》的系列报道让我更坚信了“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那句话语;有关铁路、公路的开通的报道让我知道了原来新闻也可以写成那般的诗化和散化,我想这与她*日里爱阅读散文,写散文文章是分不开的;对“金圣”烟的报道表现了她独有的睿智······说实在的,我很羡慕她,羡慕她能写出那么漂亮的文章;但我更佩服她,她那不断上进的心与那吃苦的劲把我给折服了,她一个劲的重复那句“一定要吃的了苦”,我想做新闻工作的应该都很辛苦吧!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更应该强健体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以便日后投入到新闻事业工作中去。

  第三次是老师带领我们做校车去感受南昌的变化。第一个目的地是秋水广场,广场的最高喷泉是108米,据说是*的第一高喷泉。我们在那逗留了半个小时又奔向了另一地点------摩天轮,据称是亚洲第一高的摩天轮。在它的旁边正在完善一个赣江公园,它的建立与完善不仅会给人们提供了又一娱乐场所,而且还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更加关注昌北的建设与发展。摩天轮的对面有一个“嘉年华”娱乐场地,也还在完善之中,不过应该快要竣工开张了,因为有好多大学生在那求职,大概有300多个人在那排队等待,据我们了解,该娱乐场地计划12月24日开张。在那逗留了近一个小时,回到校车上准备打道回府。不过我们并不是按原路线往回返,而是开上了生米大桥,那座桥很长、也很雄伟······ 我们一路上有说说笑,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到了我们的学校,结束了我们的感受南昌变化的体会活动。

  这就是我们的三次实习体会活动,那三次活动让我明白了新闻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敏感的眼睛。让我们做个有心人,为新闻事业而奋斗终生吧!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新闻》 教学设计10篇

《新闻》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3、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重点: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教读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9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讲习课文

  (一)环节一:

  答案: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部分,要分清陈述和评价。这是从新闻材料着眼。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对大部分新闻适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闻的主观评价都与事实截然分离的。下面,请同学们划出表达作者评价的语句。

  (二)环节二: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和*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生活。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三)环节三:(归纳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静”中找到新闻。在*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四)环节四:讨论

  这篇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五)总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来源。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二小题。

  板书

  新闻事实

  新闻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动作神态描写侧面表现恐怖残暴

  写作特点:1、文字简练、朴实。2、视角独特。3、多用否定句。

《新闻》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2.引导学生认识*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想

  一、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三、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体感知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彭定秉离开港督府,英国告别仪式,降旗仪式,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里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绐读者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三、总结两篇短新闻的结构特点。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2.学习两篇短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的特点;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5.【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总结、扩展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巷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的感受。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中的新闻报道《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比较一下和两篇课文的写法的不同。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四”

《新闻》 教学设计3

  精彩开篇词

  进入信息社会,新闻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新闻的海洋中,新闻不仅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享受社会主义民*利、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不仅要读新闻,而且还要认识新闻,培养新闻意识,学会新闻写作,这对于我们将来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习目标

  1、学习采访新闻的方法技巧。

  2、了解新闻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3、了解新闻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新闻载体。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根据自己的采访情况和搜集到的新闻素材,写一则新闻。

  二、写作导航

  同学们,在刚刚学习的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新闻是哪一篇?对如何写新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技巧吗?

  要想写好新闻,首先要熟悉新闻的种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其次要知道新闻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一般而言,一篇新闻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一)设置醒目的标题

  消息的标题是全文的眼睛,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它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主题式。如:

  (1)胜利截流腰斩“黄龙”

  (2)国民遇难海里挣扎首相挥汗球场尽兴

  主题式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核心。

  2.主题加引题式。如: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衡(引题)*打击乱捕滥猎不法分子的活动(主题)

  肩题也称引题、眉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

  3.主题加副题式。如:

  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

  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

  副题也称子题、辅题,在主题下边,对主题其补充、注释的作用。

  4.完全式(主题加引题、副题)。

  如:屡遭打击流浪异地而不改其志(肩题)

  勇哉,科技铁汉刘忠笃!(主题)

  如:二十年获三十多项创造性研究成果,七项受到奖励(副题)

  (二)提炼精彩的导语

  导语是消息写作的重心,是消息的头一句或第一段话,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导语有以下四种形式:

  1.叙述式:是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对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作扼要的叙述。

  2.描写式:是对消息中的主要事实或某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作间接的描写。

  3.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作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

  4.提问式:是把主要事实用提问的方式写出来,使报道的问题更为尖锐,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展开丰实的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其结构形式有两种:

  1.先后顺序。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

  2.逻辑顺序。即按事情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并列、主次、点面等关系)安排层次。

  (四)介绍背景和结语

  消息的背景和结语是一篇消息中可有可无的内容。

  1.背景是指消息所报道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消息使用的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1)对比性的;(2)说明性的;(3)注释性的。

  2.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有的消息已经把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了。常见的结语有下面三种方式:概括小节式;预测趋势式;提出问题式。

  三、例文引路

  新学期、新气象、新面貌

  一个漫长的寒假已过去,迎来的又是一个美好的春天。在这万物复苏的时刻,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又重新回到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征途。

  在过去的征程中,曾拥有过欢笑,拥有过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现在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锁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学期正在向我们招手,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向新学期的目标迈进!

  今天的校园、办公室、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师、同学们也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他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校园里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气象。

  新学期,“新”希望,每个同学都给自己定了新的学习计划:早上读英语、背单词、公式以及课文;中午回家先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再小憩一会儿;晚上按时完成各科作业;每周坚持写周记,记下学习的点点滴滴作为成长永恒的回忆……

  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们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累的过程,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我们要把自己的喜悦、悲伤都化作前进的助力和动力,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没有辛勤的汗水,没有踏实的耕耘,就不会有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吧!绚丽多彩的初中生活正等待我们去探索。也许路上我们会遇到荆棘、坎坷、艰险,但我们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避过所有的浅滩,到达成功的彼岸!

  新春就是新的企盼、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新的收获。新学期,新起点,新面貌,让我们憧憬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再一次踏上征途!同样的脚步在催促,同样的声音在召唤。是小草,就要染绿天涯;是水滴,就要汇入浩瀚的大海;是萤火,就要燃成熊熊烈焰。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放飞理想的翅膀吧!

  【名师点评】本文是一篇记叙新学期、新气象的通讯,小作者从校园环境的变化、老师、同学们的衣着打扮写起,写出了新学期同学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变化、奋斗目标,给人一种勃勃向上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一)设置醒目的标题

  (二)提炼精彩的导语

  (三)展开丰实的主体

  (四)介绍背景和结语

《新闻》 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南阳》由南阳的*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所作的《人民*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为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读课文,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这则新闻分别讲了什么事?(借机引导学生什么叫导语及其作用)

  2.再读,找出记叙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精读讲析:

  1.教师导学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思考:《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是怎样衔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1.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3.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赏析: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且这两则新闻记叙了我军排山倒海的

  ,是语言铿锵有力,品味这两则新闻,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都是*人民*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

《新闻》 教学设计5

  课题: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教学目标:

  1、学习运载火箭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习录音新闻中口语与书

  面语的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现场,肯定是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场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这壮观景象,但我们通过广播记者文字和广播员的声音,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整个运载火箭发射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发射前、发射中和发射后的紧张、兴奋、激动的气氛。

  二、阅读主场

  (一)请校园广播站播音员向同学介绍录音新闻广播稿的特点。(课前准备)

  介绍要点:

  1、鲜明的倾向性,真实性(包括现场音响),注重对气氛的渲染,注重报道的条理性。

  2、语言通俗明白,有较强的口语性。

  3、篇幅短小,多使用短句。

  (二)学习小组自行组织阅读,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材料安排的顺序(以时间为序报道火箭发射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引起听众注意/火箭发射的准备/火箭的发射)。

  第二部分(8-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过渡/测量船上测量的情况/直升飞机测量情况/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第三部分(14、15段),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任人的采访。

  (三)以课文为材料,尝试模拟播音。(校园广播站播音员提出播音建议,并进行具体指导)

  (四)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让学生再度感受录音新闻播音稿的写作和广播员的播音,并通过交流,找到学习写作和播音的借鉴。

  (五)学习小组内自由练习。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扶摇直上欢呼雀跃荧光屏下锚橘红硕大遥测

  一个火球像流星般的穿过一片白云。

  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

  (四)布置作业:

  把学到的播音知识运用于实践,节选课文第一或第二部分,向家长模拟播音,并请家长进行评论。从学校即将举行的运动会选择一件事,为校园广播站写一则广播稿。题目自拟。

《新闻》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3、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重点: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教读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9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讲习课文

  (一)环节一:

  答案: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部分,要分清陈述和评价。这是从新闻材料着眼。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对大部分新闻适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闻的主观评价都与事实截然分离的。下面,请同学们划出表达作者评价的语句。

  (二)环节二: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和*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生活。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三)环节三:(归纳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静”中找到新闻。在*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四)环节四:讨论

  这篇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五)总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来源。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二小题。

  板书

  新闻事实

  新闻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动作神态描写侧面表现恐怖残暴

  写作特点:1、文字简练、朴实。2、视角独特。3、多用否定句。

《新闻》 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习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 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以及如何做好新闻采访。

  2.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3.通过新闻采访,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弘扬正气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采访,掌握提问的角度和技巧。

  教法学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刚才的视频内容由几部分组成?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出新闻采访)

  二、理解新闻采访及注意事项

  1.请说说你对“新闻采访”的理解。

  2.结合新闻特写《飞天凌空》的相关语段,引导学生理解新闻采访的手段(观、听、问、记、阅、录)。

  3.教师出示课件: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4.学生自读教材第13面的内容,了解新闻采访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教师同步板书)教师引导概括:

  采访前:

  (1)确定采访主题。通过研究分析,找准热点、关键点,确定采访主题。主题应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

  (2)选择、联系采访对象。确定主题后,从专业背景、个人经历、身份性格等方面慎选择采访对象。确定后,与之联络,说明采访主题、目标等,发出邀请。约定采访时间、地点等。

  (3)收集相关资料,拟出采访提纲。围绕采访主题和对象,收集与之相关资料,分析、研究。拟出采访提纲,保证采访效果。(采访提纲见书P13)

  采访中

  (1)守时赴约,注意仪表。

  (2)彬彬有礼,机智倾听。

  (3)有效提问,讲究技巧。

  ①提问应紧扣采访主题,多个角度与层面设问;

  ②要有逻辑性,可由浅入深或由主到次;

  ③问题要分门别类,一一提出;

  ④语言要简洁清晰、准确精练;

  ⑤问题要主旨清晰,范围适中,要求明确。

  (4)过程流畅,轻松自由。

  (5)做好记录,重视笔录。

  采访后:

  (1)整理材料,去粗存精。对相关材料去粗存精,选择重点。不仅要疏通文字,还要补充核实材料。

  (2)成果确认,保持联系。相关新闻作品发表前,采访者应将作品交采访对象确认,这样不仅可避免误解、曲解对方的言论,也能补充、调整自己言论的机会。

  启发:哪些环节是你没考虑到的?大家认为这些环节中最难的一环是什么?

  三、拟采访提纲模拟采访

  1.观看视频《大学生地边谈——食品安全问题》,并对此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可从采访对象的身份、人数、所提问题、礼貌用语等方面进行评价)。

  2.拟采访提纲。(二选一)

  出示热点素材:

  (1)最近,我班举办了“让自己更美,让班级更优”的演讲比赛,意在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增强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如果就此活动进行一次采访,你打算采访谁?请列出采访提纲。

  (2)最近,我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随手拍”活动,意在宣传文明,倡导文明,践行文明。大家既是宣传者,也是实践者。如果就此活动进行一次采访,你打算采访谁?请列出采访提纲。

  3.小组展示,其他组评价或提出建议。

  4.归纳应注意事项

  (1)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

  (2)提问由浅入深,逻辑清晰连贯。

  (3)切忌涉及隐私,不能强人所难。

  四、模拟采访,发现问题。

  选择一组进行模拟采访,其他组评价或提出建议。

  五、布置作业

  课后根据本组的采访提纲,开展实地采访,做好记录,为新闻写作提供素材。

《新闻》 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南阳》由南阳的*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所作的《人民*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为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读课文,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这则新闻分别讲了什么事?(借机引导学生什么叫导语及其作用)

  2.再读,找出记叙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精读讲析:

  1.教师导学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思考:《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是怎样衔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1.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3.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赏析: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且这两则新闻记叙了我军排山倒海的

  ,是语言铿锵有力,品味这两则新闻,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都是*人民*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

《新闻》 教学设计10

  教学章节: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所属学科:

  新闻传播学

  专业:

  新闻学

  适用对象:

  新闻学xx级高本学生

  单位:

  xxxx

  授课教师:

  xxx

  一、课程简介

  《中级新闻采写》是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任何新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无不从加强、健全新闻采访着手。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采访时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新闻写作能力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使进入新闻学类的本科自学应考者,在学习新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际能力,提升采访能力,熟练运用采访技巧完成采访任务。同时,可以掌握新闻不同体裁稿件的写作原理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水*,为将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中级新闻采写》课程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系统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使学生具备新闻采访、写作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

  R讲授型R问答型R启发型R讨论型□演示型□实验型£练习型□表演型

  R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类型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五、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课堂引入、知识讲授、课堂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媒体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案导学

  出示多媒体课件、课程安排、本节课课程目标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收集并讲解有关于新闻采写的全面资料

  教师活动

  使用教材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内容

  学生反馈

  认真观看多媒体,积极提出问题,多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初步的了解本章节的内容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通过课本,多媒体自主归纳总结新闻采写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共同探讨新闻采写的重难点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教师活动

  指导同学高效率的探究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总结新闻采写的学习方法、备考技巧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新闻采写的了解

  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总结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

  教师活动

  归纳学生总结出的结果

  学生活动

  提出并分享自己总结的结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新闻采写有更深的认识

  六、教学知识点

  1.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2.第二节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3.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七、特色创新

  1.讲授与提问结合,课堂活跃,互动度高。

  2.拓展课堂,丰富授课形式,提升学习趣味。

  3.借鉴多种新媒体手段,讲练结合,及时复习回顾,让学生学有所得。

  4.教学方法丰富,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为期末考核打下坚实基础。

  八、参考资料

  [1]皮传荣.新闻写作实务.*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

  [2]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3]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4]威廉·E·布隆代尔.《*》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xx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新闻》教学设计3篇

《新闻》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包括震撼人心的图片,配上《辛德勒名单》音乐,让学生入境。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来到这个曾经的集中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一切,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来报道奥斯维辛,或者你会将镜头对准什么呢?

  二、研读文本:

  1、标题设疑

  本文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疑问:为什么说没有新闻?

  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写了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

  2、解决第三问:“作者写了什么?”

  镜头一:参观者的反应和神态

  镜头二:奥斯维辛周围的自然景物

  镜头三:废墟上的雏菊花

  镜头四:年轻姑娘的微笑

  3、总结

  写法:正如焦点访谈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有一类新闻,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类新闻的典范之作。

  角度:将镜头对准参观者的反应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的景物,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

  4、回到开头的问题“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一样的景点,一样的游客的震惊愤怒,这里阳光明媚,的确没什么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用文中的话来说,“非写不可的使命感”齐读6段。“这种不安的心情是什么?”担心人们遗忘历史。

  三、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罗森塔尔1958年写的,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罗森塔尔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希望这类惨剧永远不要发生,可是这半个世纪来,人类又有过多少战争,种族之间经过多少野蛮的屠杀,人类怎样才能杜绝这一悲剧重演呢?

  四、以《集中营生还者的一封信》结尾。

  希望同学们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永远不要忘了培养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做一个大写的人!

《新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近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近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教学设计3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写采访稿的步骤3篇

写采访稿的步骤1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写采访稿的步骤2

  一般记者在去采访之前会准备一份采访提纲。如果要回答采访提纲怎么写的问题?我想还是先要回答什么是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就是你要采访对象要回答的一些问题的罗列。这些问题又不简单是干巴巴的罗列,需要的是你对他本身的认识。

  一、确定采访主题

  一般记者进行采访之前实际上已经确定好了采访主题,而记者需要做的就是围绕主题进行相关背景调查,快速翻阅资料,做到心中有底。我始终认为,记者要采访首先要比被采访者在这方面还懂得要多,虽然你不可能是专家,但你可以借着快速充电成为半个专家,不然去采访,可能人就丢大了。

  二、熟悉被采访人资料

  举例来说,你采访的是某个事件的某个人,那么你需要了解围绕这个人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做个一个全面调查,比如有着他的经历、读过什么样的学校、有着怎样的性格、办事风格是什么?最近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资料对记者来说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我觉得这很难说,其实采访的过程就跟上战场一样,也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深入了解采访背景

  如果采访的是一个事件,那么你同样需要对事件先做一番调查。如何调查?你需要调阅大量的资料,同时,你要将各个媒体不同角度进行的采访和报道做个总结。把这个事件做到烂熟于心,而且需要将事件里的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弄明白弄清楚,然后站近了看站远了看,是不是还缺少一些东西?你是不是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本次所要采访时要提问的地方。

  四、整理线索

  通过对被采访人和采访事件的了解,整理出已经成型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及还未成型的观点,寻找本次采访线索,也即突破口。

  五、设计问题

  通过对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对线索的整理,进行问题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计是需要环环紧扣的,它们之间并不是分散的关系,采访就是一条流水线,记者需要做的是沿着这条流水线向下走。什么称为向下,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尽力想办法让事件的参与人告诉人们事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本来想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让读者读完之后也觉得还是有所收获的,如果你的读者看完之后觉得不知所云,好的证明你本次的采访是失败的,其实从源头上已经失败了,在于你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六、罗列你的问题

  将问题设计之后你就可以在纸上罗列你的问题了,罗列完之后你需要再看一遍你的采访提纲是否有什么漏洞。

  七、其他

  以上都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关键在于采访过程。在采访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的访对象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沿着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么办?无所谓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记者需要把握的是采访主题不发生偏移,同时还要注意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线索,可能你在采访前期的准备时并没有发现这条线索,别的报纸也没有提及,而此时你的采访对象说了出来,你就需要紧追不放,在完成新闻采访主题的同时你还拿到了别人之前所没有注意到的新闻。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双十一购物采访作文3篇

双十一购物采访作文1

  今年秋色宜人,以便尽快掌握当今双“十一”网上购物的相关状况,郭老师机构大家到小区去调研采访,我与王泽宇、彭荟鑫一分成组。

  伴随着郭老师的一声令下,大家便敏捷地脱下外衣,冲破课室,来到金色头发苑住宅小区,看到远方有一位秀发黑灰色的老奶奶已经给花浇水。以便能迅速进行釆访每日任务,我抢在前面对组成员说:“这是我的",大家谁也别跟我抢。”尽管嘴边那样说着,可来到老奶奶身旁后,却各个畏首畏尾,你推我让,谁也害怕上前往了解。最终,我只能咬着牙踏入去,惴惴不安地讲到:“奶奶,我是快乐作文班的学员,能问您好多个有关双“十一”的难题吗?”

  “什么是双‘十一’?我不懂。”奶奶张开耳朵里面、眯起来双眼问。

  张口就吃完个哑巴亏,或许双“十一”是年青人的专用型语汇。我过意不去地回复:“那……没有什么了,感谢您!”

  “有没有什么难题吗?要是我明白的,都回应你。”奶奶逼问道。

  难题倒是许多 ,教师为大家前前后后足足提前准备了十多条,可我担忧老奶奶听不见,就麻烦再问,“没了,劳驾了,感谢奶奶!”我笑容讲到便离开了。

  再次向前走的道上,碰到一位半倚靠在树下的姐姐。她披上长发,上穿着白衬衣,下身穿牛仔裤子,裤脚的膝关节处外露2个破小洞,将会追逐时尚潮流吧。我向前询问道:“姐姐,我是快乐作文班的学员,我可以采访你好多个难题吗?”

  “能够 。”姐姐板着一副冷冰的脸孔,一边玩着手机上,一边满不在乎地对我说。

  “请问你在双‘十一’买来些什么?”

  “护肤产品、日常生活用品这些。”

  “你对双‘十一’有哪些点评?”

  “服务质量不太好。”

  ……

  就这简易的两三句,告一段落回应。最终,来到三和超市,一位秀发惨白、戴着老花眼镜的奶奶积极问大家在干嘛,我将真实身份和事件转述了一遍。随后询问道“您在双‘十一’网上购买了哪些?”“家居家具”,奶奶不加思索地说。“您对双‘十一’满不满意?”我咬着笔尖问。“还OK。”奶奶笑着说。

  今日,采访真更有意义,不但锻练了勇气,提高了眼界,还扩展了大家的社会发展。下一次我想多一点采访!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采访 新闻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3篇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1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