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是指什么内容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四个自信的主要内容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四个自信的来源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
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自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四个自信
党的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接下来看一下有关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
四个自信的内容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四个自信的来源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自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四个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合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投射在人们内心而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党员干部必须具有的思想自觉和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四个意识”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合称,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行为要求和应该养成的行为自觉。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行动上的自觉。坚定“四个自信”,保持理论上的理性认同,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定“四个自信”能够更好地保持政治定力,牢固树立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表现出的正确认知,在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中起着全面统领的基础性作用,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意识,是党员心中的定海神针、行为的方向指南。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要把增强政治意识始终放在首位。
政治意识不是抽象的、静止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今天我们强调的政治意识必须着眼于党的宗旨和使命、着眼于党的长期执政、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特别是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不会自动形成,既需要对党的伟大成就的情感认同,更需要从更高的站位保持理论上的清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
产党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政治高度,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4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功解决了发展中国这个历史性课题。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坚韧的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胜利。因此,“四个自信”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信,是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的必然要求和应有底气。
在新时代,牢固坚定“四个自信”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大局意识是谋事、看问题的思考方式,强调从整体、长远出发对事态进行综合考量和谋划,从战略高度思考、定位、观察问题,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大局是根本、是方向。观大局、明大局、顾大局,方可谋大事。谋全局、讲战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政治要求和纪律底线。党员干部应该有的大局意识就是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人民根本利益为重,超越个人主义、本位主义。
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不会自动生成,一方面,它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深刻认识。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而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大格局先进政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作为党的一份子,党员干部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宗旨学习中形成大局自觉。另一方面,大局意识需要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史,尤其是要总结学习改革开放史,从中得到涵养大局意识的力量。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大局观念和战略眼光的生动展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临着中国往何处去的关键抉择,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
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发展中、从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比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统筹好国内和国外、先富和后富、沿海和内地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战略思维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树立大局意识的结果。
坚定“四个自信”能够更好地维护党中央权威,牢固树立核心意识
核心意识是基于对党领导核心地位的认知而在党员干部身上体现出的思想和行为自觉。领导核心分为不同的层次,涉及党在国家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领导集体在全党中的核心地位、领袖在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而党员干部的核心意识则必须是三者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核心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近现代历史逻辑决定的,是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反复证明的。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得到成功实践,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活力;使具有近70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40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个自信”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的自信,这是牢固树立核心意识、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先进政党组织,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党中央只有具备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政令畅通。党中央领导集体团结稳定、坚强有力,就能提出科学理论、凝聚党心民心,就能做出正确决策,保证贯彻落实,就能令行禁止,使党意志统一。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四个自信”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后产生的积极精神状态。
一个政党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才能保证权威性和战斗力;一个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大家公认、人民满意的领袖核心,才能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尤其是对于有近9000万党员的世界超大型政党来说,面对党内“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员干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领袖的核心地位。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领袖的核心地位是在伟大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可和推崇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开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评价和衷心爱戴,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党员干部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够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定“四个自信”能够更好地强化纪律观念,牢固树立看齐意识
看齐意识是基于思想认同和纪律要求而在党员身上体现的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行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思想统一、意志统一、纪律统一、行动统一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看齐意识就是党员干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看齐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看齐意识的培养,不断加强纪律建设,在思想上反对、纠正“左”倾路线错误和右倾路线错误,在政治上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行动上自觉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遭到“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党内存在着党员自行其是、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这当然不可能使党有统一的意志和战斗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建设和改革开放齐抓并举,最大程度凝聚全党的政治共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在思想上、行动上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保证了全党的集中统一,保证了中央的政令畅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胜利。因此,“四个自信”也是中国共产党看齐意识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伟大成果,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看齐意识和纪律观念的根本要求。只有坚定“四个自信”,党员干部才能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更加自觉地增强看齐意识,主动把个体的思想行为自觉与党中央进行对照,从而形成上下同心的凝聚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提供可靠的纪律保证和价值认同。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四个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四个自信”的理解
内容提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思想深邃,气势恢弘、催人奋进、高屋建瓴、主题明确、意义深远的报告中提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民群众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日常生活、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新思想的一个鲜明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深深蕴含着“中国逻辑”。在最近的学习中,我就时常用到这个逻辑进行学习,主要重“四个自信”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希望通过政治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用更先进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用更严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通过认真的学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收获颇丰,下面就谈一下最近学习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自信;
新时代下的“四个自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守护和使命的担当,也彰显出坚定的中国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自信?源于真理,源于价值,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尤其是以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进步和时代潮流的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于客观真理之上,具有历史必然性。
道路自信铺平圆梦之路
习近平出访莫斯科期间发表了著名的“鞋子合脚论”演说,用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说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显得既生动又准确。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只有生活在此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的,凝聚着广大人民的热切期盼。习近平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稳定与发展,也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
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想当然,而是近代中国追求独立解放的救国之路,是新中国追求发展富强的复兴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起于鸦片战争,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派到怀抱“宪政梦”的维新派,再到拥护“共和梦”的辛亥革命,中国人一直在效仿西方国家的富强之路。真正让中国走上复兴正轨的是毛泽东的实力领导。毛泽东认真分析国内革命局势,反对本本主义的错误引导,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他提倡实事求是,强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毛
泽东主张“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他的大胆创新,开启了中国人独立探索之路,唤醒了国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为后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苏联为鉴,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犯了不少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给国家的建设发展造成了重创。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大刀阔斧的执行力及时纠正了党中央的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问题,并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秉持“有效论”,认为“抓得住耗子的才是好猫”,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飞速发展表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最适合中国的发展。这是一条能带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大道。
理论自信创造理论基石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际国情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勇前行。
一方面,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追溯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下接中国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探索的历史经验。它是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大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多方面的经验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具体历史实践,并由具体实践对其检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不容置疑。另一方面,理论自信来自于理论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即把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新时代中国梦根植于中国大地,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意愿,是建设和发展中国一条不变的主线,更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最新版”科学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有益于中国梦的实现,而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也将为中国梦打开另一番别样风情。
制度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根本保障,社会发展道路和理论探索成果,最终都要靠制度来落实和推进。习近平强调各族人民都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被集中体现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也得
到了长足保障。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际国情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勇前行。
文化自自信提供精神支柱
文化问题是根上的问题,文化是有有“祖”有“宗”、“根”有“源”的根与魂,它代表的传统习惯是人类找寻自我身份最为重要的方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则难以称为民族,因为它无法回答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去向何处等诸如此类的根源性问题。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激流中,呈现了诸多不可预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文化优越感带来的“文化夜郎主义”和文化自卑感引起的否定传统文化进而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表明,中国文化从“自以为是”到“自以为错”经历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变化,更是整个民族心态的改观。文化在于交流,文化的无限创造力也产生于融合中迸发的火花。一个国家或民族既要放眼看世界,又不能一味否定自己的文化价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自己的文化,客观地接受外来文化,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既要避免坠入“天朝上国”的守旧美梦中,又要看清西方“普世价值观”迷魂阵,谨防掉进“自由主义”陷阱。
文化软实力早已上升为综合国力重要指标之一,它从侧面反映人民的幸福感,也从另一个角度凸显民族的气度与涵养。文化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姿态滋养人类、涵养社会,它用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中国梦是民族梦、人民梦、幸福梦,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梦。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必须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继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依托点。
结语
“四个自信”阐明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在发展中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搬和盲从,而是立足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有着浓厚中华文化传统国家的基本国情,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和福利资本主义模式的另一种发展路径,并在多种发展模式的并存中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在我们眼前,仿佛伸手就能抓住。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这个梦想,也理应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与能力去实现它。相信只要我们始终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早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胜利的彼岸。
推荐访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信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