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
诠释手工扎染的工艺特点和传承意义
摘要扎染作为传统手工艺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而且扎染艺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保留原有工艺的同时,融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扎染艺术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扎染捆扎染色;数码扎染新技术扎染,古代称为染撷。
《韵会》指出,"撷,系也,谓系绪染成文也,《一切经音》也指出,以丝缚增染之,解丝成文曰‘撷’。
归根结底,扎染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它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样式,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人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人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
从新疆吐鲁番305号墓出土的大红绞撷绢等扎染作品,以及古书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扎染以其特殊的工艺和效果在当时被广为流传。
目前,在我国以白族扎染最为著名,除了中国,印度、日本、东南亚诸岛、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也流行扎染手工艺,总体风格相近,但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变化。
扎染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手工艺术,它的扎结方法很多,效果也很多样,不到最后工序不知道它的真面目,致使扎染手工艺被倍受关注。
扎染艺术在现在很受追捧,服装、围巾、领带、灯罩、壁挂等都有扎染的存在,尤其在年轻人崇尚时尚、追求流行、注重的过程中,扎染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一席之地。
现代扎染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例如数码扎染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推动了扎染艺术的发展。
一、手工扎染的工艺特点1扎染的面料。
手工扎染面料的局限性比较小,一般以棉、麻、毛等为主,主要根据制做产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面料。
对于平时花样制作或练习一般采用东方呢,这种织物比较柔软清薄,而且有很好的吸水性,比较容易上色。
2扎染的染料。
手工扎染的染料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天然植物染料和化工直接染料。
天然植物染料环保,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扎染工艺中相对常见些,而
且对人体也能起到一些保健作用例如板蓝根提取色当中就有消炎的功效,但是加工提取的工艺比较复杂,产量少,价格贵。
化工直接染料,它的特点是价格低廉,颜色较多,但色牢度较差。
3扎染的流程。
据古书记载,‘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
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人染矣,其色斑斓。
简单来说,扎染的主要步骤有染前处理一描稿一扎结一染色一水洗一脱结一后整理等。
扎染工艺中最为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结和染色,关键在于扎结手法和染色技艺。
扎结是以线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
线缝是在设计好的图案上,用针线平缝,线缝技法有折布缝法、满针缝法等等;捆扎是将需要色晕的部位用线或其他材料绕紧,使局部不完全染色。
捆扎法包括打结扎法、线绑扎法、夹板方法、筷子卷扎法、拧扎法、包物扎法、弹簧扎法等等,每一种扎结技法都能得到截然不同的扎染实际效果。
随着扎染艺术的流行,现代化机械扎染也普遍出现,机械捆扎出来的作品特点是规整有序如机械鹿胎撷。
染色是扎染工艺中相对重要的步骤,染色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效果。
在多色染色过程中,颜色的搭配与过度、色相的明度与亮度、三原色三间色的变色等,都是主要考虑的对象。
染色方法也很多样,如单色染工艺、吊染工艺、套色染工艺、着色纸染色工艺、断染工艺、综合工艺等。
二、手工扎染的效果扎染的最终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
作品经染色之后,用清水冲洗,并将线缝和捆扎的部位打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或局部受色,呈现出斑块状的面料底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所染颜色,即是地’,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对干扎染作品的最终效果,也有很多人为的影响因素,如染料浓度、温度、染色时间、织物本身特点等等都可以改变作品实际效果。
另外,人们在缝扎时由于针脚不一,线的粗细不一,抽线松紧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这些因素使扎染作品具有随意性的特点。
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因此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扎染时,一般情况下线用得越细,抽得越紧,针脚越小,你得到的图案就越写实。
反之,线用得越粗,抽得越松,针脚越大,你得到的图案就越抽象。
同时,捆扎的松紧、规整程度等等也会使扎染作品产生不同的机理效果。
一些新的扎染工艺产生了新的染色效果,例如吊染工艺、断染工艺、综合工艺等会形成或渐变或抽象或浪漫或艺术的后现代风格。
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扎染方法出现,扎染的效果也不同。
比如褪扎法,采用现代石磨技术,得出来的效果就是深色是花,浅色是地。
随着艺术的创新,传统扎染艺术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再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转变,也许会有更新更奇特的扎染方法出现,产生更加靓丽的效果。
三、手工扎染的传承意义手工扎染历史悠久,作为一门工艺美术种类,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扎染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是其它染织物所不能替代的。
它朴素自然,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的生动体现。
如今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志。
扎染工艺以其人文、多元、回归等元素,形成了现代艺术大观。
不仅在民间,很多国际大牌也开始注重扎染艺术,世界服装品牌一范思哲、中华杯国际时装大赛等都应用了这一元素。
因此,扎染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必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二: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扎染的艺术特征和现代发展
摘
要:扎染,是指通过对染前织物进行缝、绑扎、绞结等防染处理,使染色后的织物因部分未上色而出现花纹的染色工艺。本文从扎染的起源和历史说起,对扎染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扎染在现代发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起源;艺术特征;发展;前景1.扎染的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扎染曾被称作“绞缬”或“撮缬”,它与蜡染――“蜡缬”、蓝印花布――“夹缬”统称为“三缬”,工艺传承几千年,是中国最典型的防染印花工艺之一。
根据出土文物来看,我国最早的扎染实物是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纳305号墓出土的大红绞缬娟,呈长方形防白花纹,为西凉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的扎染作品,这也是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扎染织物。从实物的工艺来看,当时的绞缬工艺已经非常纯熟。至南北朝时,扎染工艺进一步发展,而且花型也非常丰富,梅花形和鱼子形花样在妇女的服饰中装饰非常多见。隋唐时期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社会的富足与繁荣使得染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扎染工艺水平已经非常高,著名的有蜀缬,其地位和工艺水
/5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平都非常高。五代至宋初,由于人们的喜爱,扎染更是得到进一步发展,扎染作品花样更加精美,与此同时,相应的也使扎染的工艺更加复杂,生产过程耗时耗力,整个社会再扎染布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劳动成本,而这与宋朝宫廷所倡导的节俭风尚是相违背的,由此便引发了政府出面干涉扎染发展的事态。明清时期的扎染技艺水平很高,那时的染缬工艺中较突出的有檀缬、蜀缬、撮缬、鹿胎缬、蚕儿缬等。染料也从单纯的植物性染料扩展到西方输入的化学染料,从而使得扎染作品色彩和式样得到很大的扩充。今天,扎染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朴素的气质成为深受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扎染的工艺方法、材料、纹样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扩充。
2.扎染的艺术特征
扎染作为一门传承久远的染织工艺,特色的扎缝和染色工艺造就了其特殊的美感,自然素雅的纹样拥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其特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色彩、肌理、造型。
2.1晕色
色晕效果是扎染最典型的艺术特征。扎染纹样染与防之间是一种丝丝连连,延绵不断的斑驳效果,而形成层层叠叠的渐染色彩。晕色分为两种:一是单色晕层色效果。典型的如传统蓝白风格的扎染,极具宁静平和的美感和古朴素雅的意蕴。另一是多色调和晕色。通过不同色相、不同明度的染液进行多次染色,产生的色彩图案有如写意中国画,朦胧含蓄的美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由于晕染而
/5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产生出变幻莫测、朦胧柔美的视觉感染力,梦幻般的抽象效果与扎染工艺所带来的特殊线迹和肌理融合,具有独特美感。
2.2面料肌理
面料肌理是扎染艺术的另一大特色。扎染过程中需要对面料进行捆扎或夹压,形成了特殊的渗化、折皱的效果,一方面形成了晕染图案,另一方面也改变了面料的肌理,这样就会使作品最终会有各种褶皱或纹理。扎法不同,所形成的面料肌理也不相同,这些褶皱使得面料在触感上多了一份内涵。它们呈现出一种斑驳的浮雕感的艺术效果,诸如木质纹理、大理石纹理、叶脉纹理、各类禽兽皮毛的纹理、山川河流及生物细胞组织纹理等。这些自然而不造作的肌理赋予了扎染艺术独特的视觉上的扩张力和触觉上的引诱力,是扎染艺术美感的典型表现。
2.3图案造型
扎染具有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扎染图案包括写实型造型、抽象型造型、装饰型造型和组合型造型等,尤其是传统扎染,涵盖了从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描摹到对人文世界的刻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另外,由于工艺的特殊性,既保留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又会呈现出一些设计之外的偶然变化。从传统到现代,扎染纹样题材丰富,图案造型特色鲜明,实现了造型设计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5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3.现代发展
在现代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下,人们越来越赞赏和喜爱传统精髓之美。扎染作为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传统染织工艺,纹样自然素雅,造型随意丰富,晕染色调柔和又韵味十足,强烈地吸引起人们的眼球。随着传统扎染艺术文化内在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社会审美、流行文化的发展变化,促使了扎染从传统方式到现代的发展。
现代扎染相对于传统扎染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化学染料的发明使得物理防染逐渐走向多样化的化学染料防染;扎染技械的发明、数字印花工艺的发展与成熟,又为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材料,再融入了许多现代设计符号和设计的理念,在生产用料的变化、工艺改进等诸多方面非常明显,实现了扎染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小结
扎染作为中国的民间传统工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无比辉煌,在近代由于机器化大工业的来临而丧失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追求原生态,讲究低碳环保,又追求个性时尚的今天,扎染要进一步发展并充分保持活力,在未来的市场上永驻青春就要沿着现代市场运行轨道发展,充分满足当代人的各方面的需求。在现代扎染运用方面要既强调继承,又注重发展,在优秀传统扎染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求新,结合当下的人文科技环境,实现与现时代的/5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结合。我坚信对扎染风格的运用和发展一定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经济和文化效益。
参考文献[1]管兰生.现代扎染创作新探[J].设计实践,2011,13[2]翁海村,叶玉芳.手工扎染技法[M].福建:人民美术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3]许为.扎染的传统与现代[J].上海工艺美术[4]郭莲莲.浅析传统扎染艺术及现代趋向[J].美学与艺术,2010.18期
[5]周丽娟.扎染发展历史状况概述
[J].科教文汇,2008,06/5
篇三: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
传统民间扎染艺术探究
目
录
首
页……………………………………………………………………………………1目
录……………………………………………………………………………………2摘要(中文)………………………………………………………………………………3摘要(英文)………………………………………………………………………………
4前
言……………………………………………………………………………………
5一
美丽富饶的传统民间扎染……………………………………………………………
6二
丰富多彩的现代扎染艺术……………………………………………………………
8三
扎染发展的广阔前景…………………………………………………………………10四
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10结束语………………………………………………………………………………………
11参考资料……………………………………………………………………………………12后
记………………………………………………………………………………………13摘
要
扎染,古称“绞撷”、“扎撷”或“撮撷”,所谓“撷”,指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也泛指染色显花的织物和染色显花的技法。扎染就是用针线等对织物进行缝或捆扎,染色而形成花纹图案。扎然的目的是为了将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以达到防染的目的。由于扎染独特的防染技法,使之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由缝扎法可形成轮廓较清晰的纹样,由撮扎法可形成波纹、鱼鳞纹等,随意的捆扎、抓扎更是可以形成许多意想不到的纹样。所以说,扎染的纹样自由,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以其特有的趣味形式酿出光和影、阴和阳的立体感;具有皱纹的魅力、皮肤的感觉、生态学的肌理效果、特异的质感,散发着人情味的面料。扎染是一种在人工制作过程中,随着心率运动而变化无穷的有趣而不规则的染色方法。它不到最后工序就不知其效果如何的富有戏剧性的染色工艺。扎染是在不明确的境界中,让协调和对抗延续的艺术。以上从哲学、历史、艺术、技艺、制作、欣赏等多种角度道出了扎染所具有的特性,同时
证明了扎染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必然性和对人们的永久魅力。
关键词:扎染
特性
永久魅力
Abstract
Firmdye,thoucall"wringJie","firmJie"or"pinchJie",so-called"Jie",ofisthesilkgoodswhichhavewoodgrain,afterwardsalsoindicategenerallydyetoshowfloweroffabricanddyeshowflowerof
dyebeusethreadetc.carryonsewtothefabricortie~upfirm,dyebutformationwoodgrain
howeverofpurposeisforwon"tneedtobedyeofparttieupfasttodefendbyattaintodyeof
firmdyetospeciallydefendtodyeaskill,makeitformationabundantofvisual
sewingafirmmethodcanformationtheoutlineclearerlinekind,frompinchfirmmethodcanformationripples,fishscaleline...etc.,atwilltie~upfirm,graspfirmisalsocanformationmanyunexpectedline
say,firmthelinekinddyefreedom,andhaveverystrongofperformancedint;Itiswiththestereoscopicfeelingofitsspeciallightandshadow,YinandsunoftheinterestformNiang;Havetheskintextureeffectoffelling,ecologyofthemagicpower,skinofcrease,especiallydifferenceoftexture,thenoodleswhichsendforthhumaninterest
dyeisasowinartificialcreationprocessin,alongwithheartratesportbutvarietyendlessofinterestingbutanomalyofdye
notandtillthelasttheworkprefacedon"tknowhowitseffectisoffullofdramaticofdye
dyeinnotexplicitlyofthestate,istheartwhichlettomoderateandresistto
fromphilosophy,history,art,technicalskill,creation,appreciateetc.varietyanglewayfirmdyethecharacteristichave,inthemeantimecertificatefirmdyetotaketohaveheavyculturalbreathing
ofinevitabilitywithtopeopleofpermanencemagicpower.Keywords:
Firmdye
Characteristic
Permanencemagicpower
前
言
扎染起源于民间,在发展过程中又大都散落于民间,但千年以来,它顽强的成长,并延续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如今,纺织行业的产品日益更新,工艺技术越发先进,但古老的扎染艺术的魅力却有曾无减,其奥秘便在于它那独树一帜的风格。它那种独特而朴素的美,无论社会历史如何发展,是不会为人们所抛弃和遗忘的,也是现代化和机械化无法代替的。它不仅具有实用的价值,更使人们联想到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在民族文化思潮回归的今天,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融艺术化、现代化、时尚化、抽象化和实用化为一体的工艺品,这些质朴自然的民族传统工艺更是得到世人的青睐。
传统民间扎染艺术探究
扎染艺术作为原始的印染方法之一,它在世界许多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都存在过,并都有过各自独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然而,中国的传统扎染艺术,历经千年沧桑,仍生生不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技术技巧,独树一帜,甚至影响到日本和亚洲诸国。而今的扎染,不但以其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得大众的青睐,而且,在许多扎染艺人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更创造了扎染艺术的现代辉煌。在现代许多的优秀扎染作品中,既有传统扎染艺术的自然生动、天趣横溢的外质,也更多地注入了我们民族文化造就的幽情壮采、无限灵性和使人叹为观止的朦胧深朴之意境。
不同的审美需要呼唤着民族工艺的保存。扎染,正是以它保留下来的古朴、原始、自然的风格、程式化的针法,再加上和现代社会的结合,使它既具有文人画水墨韵律的美,又具有工整细腻的工艺美;既有朴实浑厚的原始美,又有变幻流动的现代美;既有神奇的朦胧美,又有象征性的写实美。这些,都是现代的纺织品所无法比的。因此,它受到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欣赏。
一、美丽富饶的传统民间扎染
(一)中国扎染的发展历史
扎染在我国的起源很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新疆吐鲁番阿斯那古墓群以及敦煌石窟中发现的绞缬文物来看,早在南北朝时期,绞缬制品已用于服饰,制作精美,且分布地区很广泛。扎染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深得国人的喜爱。新疆阿斯塔拉古墓出土的东晋的绛地绞缬绢,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绞缬实物,从中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绞缬工艺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至南北朝时,扎染技术更日甄成熟,梅花形和鱼子形花样已普遍用于妇女的服饰。
唐代时的扎染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流传也很广。唐代的植物染料品种比以前更丰富,染色技术也得到提高。国人使用扎染物品已经蔚然成风。妇女的衣裙、男子的袍服、家庭用的屏风、帐幔、门帘和床单等等,也都用扎染制作。据《唐史》记载:当时妇女流行的时髦装束是“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这从出土的唐三彩俑上还可以看到青碧衣缬的基本样式。1969年在一座有永淳二年(分元683年)墓志的墓葬中,发现一种用淡黄色绢为地,连续折叠缀缝,然后染成有色晕效果的棕色菱花满地纹样。这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绞缬,证明了唐代扎染技术的确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扎染在唐代受到国人的喜爱,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五代时扎染仍然沿袭唐代的繁盛,继续发展。据《陶谷清异录》称:“显德中创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二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做缬帐一具。”这述说了一个穷书生由于爱好扎缬,甚至可以卖掉琴和剑去换回一顶扎染帐子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扎染流行程度以及扎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到了宋代,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制作精美的扎染制品当中。其中的“鹿胎缬”更是费工费时,这令一向提倡节俭的北宋政府难以承受,天圣二年,皇帝颁诏书:“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及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限十日断绝。”一种日用扎染的面料最后竟然由政府出面干涉禁止,可见扎染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十分普及了。
宋元时期染织技术继续发展。元代的《碎金》一书中所记载当时的染缬技术名目繁多:檀缬、蜀缬、撮缬、锦缬、茧儿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缬等等。织和印染已经普及到全国,这种方法在当时已经成了印染的主流。
后来,随着战乱的发生、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化学染料的输入以及扎染自身的工艺不能适应批量化生产的需要,在沿海、中原一带不再受采用,只在一些偏远地方保存了下来。目前在我国的云南大理、四川自贡、贵州、湖南等部分地区还能看到保存完好的传统扎染工艺。特别是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是目前国内传统工艺保存完整、生产规模较大的地方,主要以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为主,品种有床单、桌布、围巾、手帕、门帘、窗帘、挎包、坐垫、面料等。在大理周城村,村办企业民族扎染厂和众多的私人作坊,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使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扎染之乡”。
四川自贡的扎染也很有名气。古称“蜀缬”的扎染艺术,是天府之国的工艺奇葩,自贡为主要的产地,在唐朝时作为贡品进贡。传统扎染以家织棉布为材料,色彩以蓝白二色为主,图案以花鸟鱼虫、福禄寿喜为主,多以对称构图。20世纪70年代初,自贡民间工艺美术家张仲宇等人,经过长期研究使自贡扎染在色彩、题材、构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现在的自贡扎染厂为把扎染艺术继续发扬光大,特把扎染的产品注册为“蜀缬”牌,突出四川是古代“贡品官缬”的发源地。
还有一些现代企业,运用现代染整技术生产扎染服装和扎染面料,大多远销到海外。如江苏华艺服饰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现代扎染时尚服饰和面料研发、生产于一体的贸工型企业。江苏华艺虽然一直以做外贸为主,但一直坚持在扎染领域进行科技研发和工艺创新,因此以扎染为特色的工艺时装深得欧洲市场的青睐,“华艺扎染”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工艺品牌。还有中日合资锦华责任有限公司也是类似的企业。
(二)国外扎染的发展概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扎染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南美洲、非洲、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扎染的生产和制作。尤其是日本,早在奈良时代,扎染技术就传入了日本,由于工艺的精湛和奇美,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因而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和其他美术馆,至今仍珍藏着从奈良时代开始的扎染工艺品和有扎染纹样的和服美术作品。如《绿地绞缬裂》、《茶纶子地贝壳纹屏风》等。另外,连小小的火柴盒和邮票上都印有扎染纹样。有关扎染的一些书籍、画册和说明书的封面,采用我国古时称扎染为绞缬的“绞”字作装饰,以突出书籍的主题和内容。由此可见,扎染在日本的影
响之深。日本在原有扎染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不少新的技法和纹样,形成了多种艺术效果和风格。二战后,国家相继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以及“`人间国宝”制度的设立,有力的保护和推动了手工艺的发展。日本的染织艺术家也不断的在探讨染织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使日本的染织艺术或者说随后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丰富多彩的现代扎染艺术
(一)扎染的艺术性
1、扎染艺术的独特性
扎染有着自身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制作者在掌握了扎染的各种技艺之后,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内在的感情和独特的审美就能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扎染作品。扎染的独特性还在于,任何一件作品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取决于它的制作工艺。首先是设计稿的创意,每个人创意过程中都有各自的想法,即使图案相同,在制作的过程中,扎法也不尽相同,例如,捆绑法、缝扎法等。即使扎结方法相同,绳捆的松紧度也不会一样。另外,在染色的过程中,不同染料的运用,也将导致作品出现千变万化的结果。
不同质地的面料能制作出不同特色的扎染作品。例如,粗质棉布能制作出一种乡土气息浓厚的扎染面料;条绒布料染色后,能表现出一种色彩沉着的艺术效果;纱类面料经扎染后能体现出一种雾里看花的效果,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目前,许多服装设计师都利用扎染制作流行的面料,完成自己巧妙的设计。还有人用扎染来制作古朴的壁饰。淳朴自然的窗帘、床罩,使居室内充满了大自然的清新、优雅,有某种回归自然的田园之风。扎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技法。大幅的作品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其色晕变化的层次丰富,给人一种意境深远的美感。
2、扎染艺术的民族文化
扎染遍布世界各地,因各地的历史文化不同,所创造出的扎染作品也各自具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
在亚洲,我国的云南,位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白族地区,是我国目前扎染产量最大、最多,在国内外最有影响的地区之一。这里被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之乡”。他们的扎染图案有圆菊、蛾蛾花,也有创新的几何图案等。另外,湘西的扎染也较有特点,其扎染多采用散点状花纹,图案有狗足花、蝴蝶花、菊花、海棠花等纹样,大多采用靛蓝染料染色。湖南的染织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印度,扎染也具有悠久的历史,这项工艺直到今天仍在印度民族服装上广泛地使用。印度的扎染品种丰富、形式多样、制作精巧,其中以卷扎技法最具特色,产量居世界第一。
日本扎染也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日本的扎染在公元七世纪前后受当时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直到公元十六世纪,印染业才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
其中扎染主要以“田”技术为代表,包括“云纹绞”、“人目绞”、“三浦纹”等著名绞法在内的近百余种工艺技法。扎染的图形多为写实的山水、花鸟,具有相当的难度。“三浦绞”的工艺繁杂,染后的绞花像满天的繁星。具有优雅、绚丽多彩的工艺特色。它有着日本扎染艺术典型的民族风格。在过去,日本的扎染用作和服面料、布裙、屏风等。今天已应用到了更广泛的领域,需求量也更大。日本的扎染还结合刺绣与手绘等方法,使扎染更具特色、富丽堂皇。
在非洲,尼日利亚的扎染历史悠久,简洁、自然的几何纹样一直为人们所青睐。
在拉丁美洲,人们主要制作扎染和手绘。今天的哥伦比亚和秘鲁的扎染主要表现几何纹、变形鸟纹、植物纹,图案惟妙惟肖。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各地区劳动人民创造的扎染都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3、扎染艺术的审美特性
在机械化印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摒弃古老的扎染艺术,这是因为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性。扎染的纹饰自然活泼、清新优雅、别具特色。今天,人们受“回归自然”、“怀旧”的艺术思潮的影响,有许多过时的首饰、服饰、眼镜、烟斗等,重新又活跃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扎染更是情有独钟。
扎染的美感来源于色彩的魅力。一件好的扎染作品,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色彩。因此,在扎染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关系着作品的生命力及美感。在多色搭配中也有其规律性和美感原则。色彩的变化像音乐一样,具有快慢、强弱的韵律像优美的舞蹈,轻快、美妙。这些色彩的变化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扎染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而没有消亡,主要是其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创造出更美的扎染作品。
(二)传统扎染艺术在织物中的应用
扎染从其产生之日至今,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还能绽放出如此灿烂的光彩,说明其本身的艺术魅力是巨大的。其次,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由于扎染运用变化多端的折叠、捆绑、针缝、缠绕、打结、压夹等制作手法,白布织物在染液中经过反复浸染后,因扎结时松紧疏密的不同,吸收染料的深浅程度和渗透程度的不同变化,呈现出浓淡相宜、层次丰富的花纹。同时,有些花纹又在点、线、面上以一定的间隔、方向排列,并由于连续反复的运动使服装产生极强的韵律感,在变化中寻求统一,散发着它传统和个性化的魅力,这也正适应了今天人们对传统的眷恋和对个性化的追求。有越来越多的中外设计师开始关注扎染,并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运用扎染,这为全世界的服装设计带来清新质朴的气息,扎染也因此而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生命力。
扎染在现代的运用形式多样,我们不仅可以在服装服饰产品中看到扎染,生活中的各种家居用品和装饰品都能见到扎染的身影。传统的扎染中会出现许多人们在日常生活所见的动植物图案,这也是民族工艺中比较流行的做法。到了今天,要使扎染产品更好地切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要求,与现代服饰融为一体,不仅要吸取传统的精华,更要不断改进创新。因此在产品花型图案方面,要实现由传统的刻板型向现代洗染型转变,由传统的具象型向现代的抽象型转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另外,由于现代扎花方法已经多达几十种,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分别融入手绘、针织、勾棒、刺绣、镶嵌等各种工艺美术技法,使产品真正体现出现代与古典,质朴与华贵、剔透与朦胧的多种美感相交汇。扎染的运用广泛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扎染发展的广阔前景
扎染以它传统的工艺性能,从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在人们审美意识发生转变的今天,有着广泛的前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扎染艺术在应用物质材料和加工手段方面提供了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充分的条件。从织物面料上看,由以前单调的土布到现在的人造棉、丝绸、纱和高档的织物;从染料的性能看,也由以前单一的植物染料到现在的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印地克松染料和最方便的土林染料;在染料的色相上,由以前的靛蓝增加到现在的各种颜色。
经济的发展也为扎染的走向社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人们在购买服装的观念上提升到了实用和艺术的结合,而且根据当前服装流行趋势周期、变换性的灵活特点,可以生产各种档次的面料;各大旅游点的开放,旅游人数的增多,设计制作旅游产品也是很可观的;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变,一些艺术品,诸如壁挂、装饰画以及一些实用品,如床罩、窗帘等都步入室内……
扎染艺术已和现代科学和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它的面料、图案不断创新,以适合各个文化阶层的审美要求,它的前景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广阔。总之,工艺品要生活化,生活要艺术化,我们要看清国内外日新月异的形势,以我们洋溢着中国古文明的艺术,为爱美之心增光加彩。
四、传承意义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扎染对于高校教学也存在着影响。高校中《扎染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扎染”这种古老手工艺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了解和掌握扎染工艺(主要是扎界和染色)的基础技法,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扎染工艺进行服装设计的创新。拓宽服装设计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扎染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服装设计创作。因此,扎染技法的运用对于创新以及与“服装设计”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是关键所在。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对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古老的扎染艺术更是青睐,中外宾客趋之若鹜。扎染艺术更加推陈出新,品种繁多,结合了现代新材料和新工艺,除了传统的棉、麻、丝绸外,还有金丝绒、灯芯绒等面料,运用范围更加广泛,畅销国内外市场,促进了民族民间艺术的对外文化交流。
在现代生活中,扎染作为一种高档的工艺形式,被时装设计广泛采用。经过设计人员的匠心独运,扎染已不再局限于服饰的运用,而是将其搬上墙壁,变成壁挂艺术,以美化环境、适应了当代人审美要求。
结束语
扎染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巨大成就,它经过人工绞扎、染色而自然形成偶然纹理,在织物上呈现出变化斑斓的色晕效果,独具魅力。每一件扎染作品由于色调、明暗、浓淡的变化和偶然性,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扎染纹样,神奇多变,色彩绚丽,水色灵动,不失为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绚丽瑰宝。
参考资料
[1]郭海燕.《民间扎染民族魅力》、1。
[2]郑巨欣、朱淳.《染缬艺术》杭州:。
[3]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北京:。
[4]李锦璐、王连海,朱悦梅:《民间织花》。
[5]鲍小龙、刘月蕊.《扎染与蜡染的艺术》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6]金少萍.《白族扎染:从传统到现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龚建培《关于扎染意境的思考》、2。
[8]余涛.《历代缬名及其扎染方法》、3。
[9]王政.《扎染艺术在国外》、3。
[10]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上海:。
[11]许为.《扎染艺术的传统与现代》、4。
后
记
终于完成了这篇毕业论文。这可以说是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汇报,是一个总结,也是另一个开始。虽然常常感叹时光的飞逝,但在大学的四年时光,细细品来,还是可以看到自己的成才和进步。尤其是在完成论文的半年多时间里,有困难甚至有泪水,但是更多的是磨练是收获。
首先,我要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玉云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王老师对我的论文十分关心,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对我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让我的论文从写作的规范性、学术性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学者应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和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还要感谢在这四年里,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在黑河学院读书的四年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虽不敢说已经领略了美术学的真谛,但是却坚定了我继续求学的信念。正是受到了老师们的影响,才使我能够在以后的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
我不得不感谢我的亲人。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他们都支持我,他们是我今天能完成这篇论文的不可缺少的动力,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
感谢给我论文提出意见的同学们,尽管只是偶尔在聊天时谈及对各自的论文看法,但是,还是感谢她们热心的建议。
最后,应该要谢谢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论文的写作过程不单单让我对我的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更让我体验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虽然我的学生生活即将结束,但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我想我会带着大学给予我的宝贵财富,一路好好的走下去。
篇四: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
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前景展望
董春燕
【期刊名称】《黑龙江纺织》
【年(卷),期】2014(000)004【摘
要】Tie-dye,withitsstrongartisticappeal,indyeingarthistoryhasavaluethatnotsallowtoignore.Throughauniquehandtied,shapedexcessiveareolabeauty,thedyedfabricorgorgeous,orpureandfreshandsimple,hasauniqueartisticcharm,isthehistoryoftheChinesenationofdyeingnaturaldyeingofwonderfulwork.Inthispaper,thetraditionaltie-dyeandmoderntie-dyeartdevelopmentandprospectsforthedifferentiationofdetail,forthetie-dyedartto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furtherapplicationinmodernfashiondesign.%扎染以其较强的艺术魅力在染织艺术发展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通过独特的手工扎结,形成奇特的色晕美,染成的织物或绚丽多彩,或清新质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染织史上天然成趣的染缬奇葩。就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前景展望进行详述,为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2,23)
【作
者】董春燕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330201【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大家纺设计中的应用创新研究2.传统扎染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3.民族扎染技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评《扎染艺术研究》4.浅析传统扎染艺术的现代发展5.传统扎染的现代魅力——对扎染艺术中纹样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五: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
传统扎染与现代纤维艺术的相关性-传统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60年代初,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时代,法国纤维艺术家让吕尔萨创办了“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毯艺术中心”,并在瑞士洛桑发起了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毯艺术双年展。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应该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现代纤维艺术家瓦尔班诺夫万曼开启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教育,并为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艺术家。格鲁吉亚现代纤维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是继瓦尔班诺夫万曼之后又一位对中国现代纤维艺术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国外艺术家,他以独特的艺术理念和精湛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纤维艺术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等一批老艺术家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纤维艺术开始了复苏与崛起,新世纪伊始,举办了首届“从洛桑到
”——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此翻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崭新的一页。随着“从洛桑到
”——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展在清华美术学院开幕,中国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了空前的多元时代,由传统样式的平面形态向立体形态(软雕塑)、日用工艺品以及现代建筑空间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轨迹
中的各种纤维材料语言的作品发展。
传统扎染艺术与现代纤维艺术的相关性
1.材料上的互通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材料都是它的第一语言。艺术家利用材料的某一特性,改变其外部特征,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内涵,使其呈现新的视觉效果。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笔者新创作的系列作品《溯洄2》(图1)中,充分挖掘了传统植物纤维材料的自然特质,利用简单的扎染语言来突出质地柔软、淳朴天然的材料美,引人联想,创作出具有遐想空间的纤维艺术作品。
2.肌理上的互融
不同质地的纤维材料经过人为、自由地加工处理会呈现
变万化的美的视觉状态,即肌理。正是这种肌理美造就了现代纤维艺术的独特性。视觉形态的肌理感受与材料的质感有密切关系,同时又与艺术家赋予材质的特殊表现密切相关。如系列作品《溯洄2》《溯洄3》(图2),是笔者选择纯棉纱与亚麻,经多从扎染而成的系列作品,纯棉纱制作的《溯洄2》,因其经纬密度较稀、纱质较粗,经扎染工艺处理后,呈现出一种超脱原本材料质地的、新的视觉效果;而亚麻制作的《溯洄3》,因其亚麻光泽、细腻的特性,经扎染工艺处理后,则呈现出层层叠叠晕色肌理,这些自然而不造作的肌理赋予作品独特的视觉张力和触觉
惑力。系列作品通过棉、麻来进行扎染,展现出丰富的肌理感和造型感,无数个刺绣突起的逆流而上的“小蝌蚪”,仿佛在诉说追溯、探究生命之源的秘密。
3.造型上的互存
扎染艺术有写实、抽象、装饰和组合等造型特点,由于扎染艺术具有既保留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又会呈现一个创作之外的偶然变化的独特性,从传统到现代,扎染图案造型丰富、特色鲜明,突出了造型设计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现代纤维艺术在造型上则吸收了扎染艺术纹样自然素雅、造型随意丰富、晕染色调柔和又具韵味的特点,丰富了现代纤维艺术表现形式,由传统平面的形态逐步向立体(软雕塑)、装置等形式延伸发展。如“从洛桑到
”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金奖作品《清、远、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李薇教授的作品,作者选择了真丝绢、水纱为材料,采用染色工艺,进行不同层次的叠加,在大幅面的真丝绢背景上形成一组气势磅礴、烟雾氤氲的水墨画卷,凸现幽远的意境,给观者无限遐想空间。
结语
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纤维艺术争奇斗艳,各放异彩。作为中国的纤维艺术家,面对现代纤维艺术空前多元的今天,应该反思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该去向何处。笔者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须立足于本土文化,即中国几千年优秀的多元传统文化,从各种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纤维艺术的未来必将是民族与时代的交融,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渗透开发,是智能与创造的体现。(
篇六: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
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的比较
摘
要:本文在对传统扎染技法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快节奏的需要,提出了现代扎染理念,介绍了现代扎染新工艺、新技法。新工艺、新技法较传统工艺更省时省力,染出的效果却很神奇、富于变幻。
关键词:扎染;扎染技法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e”时代的带来,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空前发展便利的同时,也经受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带来的精神压抑和人性异化,大家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藉和人文关怀。人们已厌倦日复一日的机器克隆和工业“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篇一律的经典服饰。随着欧陆休闲风潮的全球盛行,休闲服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这既给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大批量的印染织物远不能满足当今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这也为现代扎染带来了新的商机。
扎染是通过针或线对纺织品进行缝缀捆绑后再经染色而形成花纹图案。它是我国古老民间传统手工艺园中的一枝艳丽奇葩,早在秦汉时期即已问世,并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新面料的开发,其花型图案、花色品种、染色工艺技术一代高出一代。在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在日本、印度等国。扎染所得的花样图案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其色彩和谐、富有层次,花型变幻无穷、令人遐思。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一、传统扎染技法
传统扎染在云南大理至今还保持得比较纯粹。扎染制品的图案是通过防染而得来的,它是先在白色棉布上摹绘画稿,用针线缝制:如手工平缝、折缝、柳缝等技法。扎的含意即是用线绳之类将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不让其上色而达到防染目的,如果在织物上扎成花卉,就要先将事先绘好的花卉轮廓用线缝起来,再抽紧捆绑,染色时被扎住的花卉部分不上色,就形成花卉图案纹样,如扎成树叶形状,则最后形成树叶状。扎染制品在染色过程中,随着扎线的缝缀力度不同,织物承受压力的松紧不同,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同时多种扎法的巧妙运用及与多种染色技术的相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彩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幽雅而高尚,雅致而又富有趣味,这种独特的纹路肌理及晕色为扎染所独有,是任何机器印染都难以达到的效果,因而自古迄今,扎染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反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要求、追求个性的心理,使得扎染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销量成倍增长,其应用从服用布到各种装饰用布,特别是近年来被设计师们应用于时装领域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扎染的图案是由扎结而来,其的步骤为:选择面料→设计图案→将图案复制
于布料→手工扎结→(冷水浸泡)→染色→水洗→拆线→水洗→皂洗→水洗→晾干→烫平。一件扎染制品的好坏与面料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图案的选择、扎染的方法都必须和面料相适应。如细密织物可扎制精致花型,要用小针及细线;而质地稀松较厚的织物可用大针,并选用大花型或粗犷的图案,线也可粗些。面料选好后即考虑图案,扎染图案包含实用和美的双重意义,它是与绘画有所区别的。绘画只要合乎美的法则,具有美的条件即可,而扎染图案不仅要反映美,同时还必须对于自然形象给予适当的加工,使之适合扎染工艺的要求,满足人们美化生活的需要。
对于薄织物宜用小针,在相同织物中,针愈小,扎的针距愈短,花纹的轮廓愈准确,反之串线的针距愈长,花纹的轮廓就随之而粗犷。扎线愈紧,花纹愈清晰,防染效果愈好。将缝扎部分捆扎,可得特殊的扎染蛛纹,捆扎部分点染,可得绚丽多彩的、活泼生动的优美图画,如果适当放松捆线,使染液适当浸入,可出现多层次的过渡色,花型纹样浑厚含蓄,晕色自然。自由扎染随心所欲,制作方便,所得图案为单独纹样,随意用手一撮进行捆扎,可得各种风格的圆形。平缝满针法是在整个图案内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密集串缝,再分别把各段抽紧并打结固定,清水浸泡后染色,虽然制作费工费时,工艺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制成品非常精美,图案有一种特殊的肌理纹路。
鱼子缬、鹿胎缬扎法在我国唐宋时期十分盛行,制作时将图案点轻轻勾入钩针,用手轻轻把布料往外拉,然后将所扎线头压在大拇指下面,进行3到5圈绕扎之后,用绕线板穿过绕线圈,反复两次后用力抽紧扎线便自然成结。染出的图案形如鱼子的,称为“鱼子缬”,形如梅花的则称为“鹿胎缬”。这种方法所生产的成品,扎染的色彩自然渗透与立方体浮雕融为一体,外观十分精美高雅,是高档服装和高档室内配套的理想面料。鹿胎缬扎法非常繁琐,没有坚强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在日本非常流行,常用来制作和服,它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日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他如小蝴蝶扎法、卷缝扎法、包物绞法等多种扎结方法均可获得各种风格的图案,各种扎结方法可根据花纹特点,可单独也可综合运用于同一图案中,构成单独纹样。单独纹样的缝扎可产生任何造型,其手法最自由方便,为扎染艺术创作提供了方便。可用于制作各种服饰用品,尤其成衣后还可扎染。
二、现代扎染
现代扎染是在传统扎染技法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传统的针缝扎法费时费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要求的要求,现代扎染传承文脉,延续历史,它突破了传统扎染的桎梏,创新了扎染艺术语言,显示出独特的风格,深受现代人的喜爱。现代扎染是通过对面料进行折叠、打结、缠绕、器具夹染等方法将面料进行防染,染出的图案无法预料,非常神奇,有着梦幻般的效果。
1、折叠
传统的折叠方法有屏风式折叠法、九宫格式折叠法、米字格式折叠法等,用这些折叠方法染出的图案呈二方连续、对称效果。这种折叠方式只适合染小幅面料,而且面料不能太厚。如果面料太大、较厚,用此折叠方法则面料中间部分不容易上色。对于较大较厚的面料可采用折纸方法折叠面料,即将面料各个部分分散折叠再染色,这样面料不至于折叠太厚,能够均匀上色。折叠扎染法染出面料能够产生由浅渐深或由深至浅的柔和、渐进、和谐的视觉效果,简洁、优雅、淡然的审美意趣,让人体味到一缕中国传统浅降山水画的墨韵余香。
2、打结
打结法一般可分为长条打结、边角打结、斜角打结和多点打结等。打结的力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则不容易解开,太松染不上花纹。
3、缠绕
缠绕法可分为辫子缠绕法、拧麻花缠绕法、卷压缠绕法、弹簧缠绕法。辫子缠绕法是将面料的局部编成辫子;拧麻花缠绕法是将面料向一个方向拧,然后对折使面料缠在一起;卷压缠绕法是将面料卷在光滑的圆棍上,卷完后用线固定一端,接下来将卷紧后的面料向棍的固定紧的一端挤压,再用线固定使其不能反弹;
弹簧缠绕法操作很简单,它是先将弹簧拉开,再将面料卷到弹簧上,卷好后,将弹簧放开使其回缩到原样。
打结法和缠绕法染出图案充满了原始、手工、随意、浪漫的乡村风情。图形抽象、朴实、丰富技法柔性多变,极具艺术表现力。
4、器具夹染
器具夹染法可使用木板、夹子、棍子、硬币等辅助工具。具体方法是使用两个相同的辅助工具分别夹住面料,再固定好辅助工具即可。器具夹染法可与折叠扎染法结合起来使用。
通过松紧、面积、部位的控制和变化,可以产生出异彩纷呈的染色渗化效果,其图案造型抽象写意、灵动多变,具有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形式美和中国画的大写意风格。
参考文献:
[1]鲍小龙、刘月蕊.手工印染-扎染与蜡染的艺术.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篇七: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
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起源
扎染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扎染分类
大理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白族扎染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
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彝族扎染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现代扎染
“现代扎染是针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防染科学技术和各种特殊工艺手法,创造出区别于传统“三染”、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可产业化的艺术实践活动”。(①)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文化,与传统扎染一样,现代扎染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还在本质上体现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传达不同时代气息的特征,具有“笔墨当随时代变化”(石涛语)的开放性特点。那么,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数码思维”和“数码行为”成为我们正常“生活方式”的今天,数字化处理技术产生的数码艺术也必然能为现代扎染艺术借鉴,并成为当代设计师创造现代扎染新图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设计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