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印度文化比中国影响大
中印文化差异
【印度中文网】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得以绵延数千年,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这无疑显示了这两个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机遇等方面的不同,这两个文明在和平相处的数千年中又分别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出了两种不断相互交流但仍存有巨大差异的文化。
传统的印度和中国社会都是专制社会。但两个国家在先后取得了独立和民族解放之后,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中国部分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建立了一个具有强大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的国家,中央政府在决策制订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政策方面,直到1980年代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都遵循着计划经济的模式,政府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较大,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将原来由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体制改革为企业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并主动根据WTO规则对国内经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后,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已先后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建立起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共和制国家,实行议会民主制度。社会方面,印度的现实国情是宗教、民族的极端复杂和社会分层的高度多元化,全国人口按宗教、种姓、民族、地区和经济状况等被划分为错综复杂的社会阶层,并形成多个利益集团,对政治、社会和经济政策进行影响。经济方面,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同样继承了英国建立起的经济制度,同时在独立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曾采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混合型的经济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相对于中国来说就要弱一些,使私营部门得到了发展的空间。数千年来形成的“弱政府”的惯性和众多利益集团的存在使政府在进行决策和推行新政策时总是受到重重阻力,大量时间和社会资源都消耗在了议会和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论中。
印度重精神,中国重现实
印度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起的重要的规范作用。印度是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六大主要宗教的信徒就占全国人口的99.3%,可以说是全民信教。在宗教气氛浓郁的社会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而相对轻视物质利益的需求。特别是印度教把“解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从而形成印度人普遍持有“超越”思想,对现世的关注程度自然没有对来生那么高。另外,宗教也使印度的哲学得到充分发展,而发达的哲学也培养了印度人对理论的重视。
而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缺乏宗教的“超越”思想,中国人更看重的是现世生活和世俗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人在解决各种问题时眼光更加务实,而且在行动上更加注重实践而相对轻视理论。
文化差异带来思维、决策方式差异
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的差别,使得印度与中国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决策层面都有十分明显的差别。
在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行列并取得迅速发展的时候,作为WTO创始成员国之一的印度却还在激烈争论国际贸易是否会使印度又一次陷入西方的变相殖民统治,怀疑印度是否应该按照WTO规则履行义务。所以中国人不理解印度人为什么不在意致富问题,而印度人想不通为什么中国也能取得高速发展。
在政府决策层面,由于政治体制不同,中国和印度在政策贯彻和执行方式上有极大不同。在中国政府主导的体制下,政策多数是自上而下地得到贯彻,在执行过程中也较少遇到阻力,这样政府往往成为推动新项目或一项变革的主体。而在印度的体制下,一项政策往往在制订
的过程中就有种种争论,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在贯彻和执行中也常常遇到怀疑和阻力;同时,企业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企业本身、商会组织或利益集团对政策决策的影响而得到体现,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文化差异挑战地区经济合作
由于文化传统和体制上的差异,中印两国在开展合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在共同推进地区合作中,文化传统和体制差异也给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能否克服这些障碍,迎接挑战,对中国能否与印度和整个南亚地区成功开展全面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印度各级政府的决策速度一般要比中国的慢,执行起来也比较拖沓。往往是地方政府支持的政策中央政府却明确反对,或中央政府努力推进的项目在地方却遭到公开抵制。这样的现象在中国这个一贯维持“大一统”传统的国家是比较少见的。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要在充分理解对方国情的基础上耐心地进行宣传和解释,对印方阐明合作的互利性质,争取得到印度的理解,进而得到支持和合作。
2、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现代成就使中国和印度成为两个骄傲的民族。印度在参与地区合作时往往十分注重“名份”,只愿意参与它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合作机制。面对发展起来的印度和由此带来的民族情绪,中国人应当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到一个经济发达的印度有利于地区合作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地区合作中不与印度争“名份”,摒弃一些一厢情愿的想法和做法,用积极务实的态度推动地区合作的深化。
3、与中国现阶段政府在经济中起指导作用不同的是,印度的经济生活是由企业和商会组织主导的,各种利益团体对经济决策都有影响,而政府发挥的作用反而相对较小。所以在和印度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民间外交务实和灵活的特点,应该重点鼓励两国间商界和学术界增进交流和相互信任,积极争取得到印度商界和企业界对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支持。
4、印度有注重理论的传统,对一个新的现象或创意往往要先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这与中国提倡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大相径庭。印度对于各种新的合作建议都要求开展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后再逐步付诸实践。中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印度这样的推进方式,多与印度开展合作研究,对新的合作可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使合作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在地区合作成为相邻国家和地区发展关系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的今天,跨文化沟通在推进地区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显现。中国和印度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两个伟大文化之间的差异,才有可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合作。而在积极推进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中,也只有对在南亚地区具有绝对影响的印度文化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更好地推进与南亚,特别是与印度的区域合作。也只有理解中印两国文化的互补性和相似性,才能准确找到可以成功开展合作的领域。
篇二:印度文化比中国影响大篇三:印度文化比中国影响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印度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作者:刘博达
刘一帜
郭亦冰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7期
摘
要:文化有一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中国与印度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是两大文明古国,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互相影响。
印度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诸多领域例如宗教、哲学、瑜伽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文化绝对不是凌寒独自开,甚至独占鳌头,把自己孤立起来。文化是以"天下为公"的。不论肤色,不择远近,传播扩散。人类到了今天,之所以能够进步,对大自然和社会,乃至自己的内心认识的更加细致入微,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文化交流。我们的祖先曾经从印度文化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大大的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
关键词:印度文化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在古代就因为互为比邻,山水相依的有利条件,很早就开始了经贸和文化的沟通与往来,根据相应史书记载,早在大约两千多年前,印度教就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虽然但是相比于佛教印度教的声望并没有那么大,但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印度教,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中阎摩王、瑜伽术等其它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民族和国家公同建立形成,固然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必不可少。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的大约在公元前后,印度教就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历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倾向与这两个观点:一则为西汉哀帝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二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中天竺和尚,“白马驼经”来到洛阳,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可无论怎么说,在公元前后,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
印度教比佛教早产生近一千余年,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极为深刻,在它的思想中杂糅这许多印度教的教义学说,导致很多人不容易区分开来。到了大乘时期,佛教不仅吸纳了吠檀多的哲学内容,而且实行起了偶像崇拜,融合了很多的印度神灵;晚期的佛教密宗,更是大量的汲取了印度教的诸多思想,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其融合的印度教思想夹杂这印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对中国当时的佛教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虽然千差万别,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仍然有那么多渴望知识的人,不远万里来求知,融合文化,为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奉献了巨大的力量。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经过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年间,中印的佛教文化交流就已经达到了鼎盛的时期。在这种交流中,许多拜佛求经的学者都来往于中印之间,在这条路上,有崇山峻岭,经历千难万险,不
篇四:印度文化比中国影响大
在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的重要影响
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不仅在本国内广泛,而且在周边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印度文化对南亚地区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文化、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例如,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都起源于印度,而这些宗教在南亚地区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此外,南亚地区的语言和文字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如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等都是以梵文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地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东南亚地区包括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都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例如,泰国的佛教、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都是印度文化的产物。此外,东南亚地区的语言和文字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如泰语、印尼语、马来语等都有着梵文的影响。
印度文化对西亚地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西亚地区包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例如,苏菲主义就是一种融合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元素的宗教哲学。此外,西亚地区的语言和文字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如波斯语、乌尔都语等都有着梵文的影响。
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还体现在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印度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篇五:印度文化比中国影响大
古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与古印度文明接触最为密切,古印度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极深,而这一切主要都体现在佛教传入中国这件事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古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面对世界与自我
中国古人有个基本的看法,就是,万象唯心造,心意亦虚空。
中国古代只有老子、孔子那样的思想家,没有苏格拉底那样的思想家,所以中国古人的思维总是意象性多而思辩性少,直觉性多而逻辑性少。而佛教,它那静悟冥思的方式很符合中国古人喜爱直接下结论的直觉习惯,它所包含的一些论证过程又满足了中国古人对逻辑思维的需求。
于是,中国古人不必再思考世界为什么存在,不必再思考人类自我为什么存在,更不必再到世界上实实在在的事物中寻求分析研究的乐趣,只领悟“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人们在凡尘中忙忙碌碌,每时每刻患得患失,但是,当某一个人把自己关在门内静下心来细想一想,他就有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想法:难道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吗?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外界的一切又在哪里呢?我身边这种种人和物莫非就如同梦境一样只是我个人的一个幻觉?上面所说的这一种怀疑正是佛教的思维方式之一,有偈为证:“般若青锋流水弦,个中端的向谁言。一朝面壁跏趺坐,懒看诸君顛倒顛。”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面对宇宙万物与社会历史
中国古人否定直线思维,把一切都想象成为无头无尾、永远循环往复的圆圈。
中国古代人也曾经想象过宇宙的开端,比如盘古开天地之类,但是,中国古人对永恒存在的想象并没有再深入下去,一部分人直接就认为日月星辰等实物就是自有永有的,另一部分思维较深刻的人也没有再接着追问盘古以及他所居住的混沌境界又是从哪里来的。
佛教在此又一次弥补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它认为:追问原始开端是最愚蠢的,如果有个开端的话,那么这个开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比如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人们能够确定这个圆圈的圆周是从哪里开始的吗?可见,西方人的思维是从圆心延半径向外展开,而中国人的思维是延着圆周曲线往复运动。
西方人认为有一种存在是自有永有的,这种终极存在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自己又是自己的结果。中国人认为,万事万物永远在一个循环中:无中生有,有后自衰,衰后自灭,灭而归空,空再生有。西方人认为社会必须不断进步,由量变到质变,中国人认为社会就是王朝更替,兴衰循环永远如此。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面对生命
中国古人认为各类动物都有灵魂,各类动物的灵魂又都在“六道轮回”中,人间的恩恩怨怨都是一种因缘果报。
人的肉体生命总有有限的,但人类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永恒,中国古人本来也愿意想象人死后的另类存在方式,所以,历代君王在追求长生不老术失败后,都十分讲究墓穴的陪葬。当然,中国古人对形而上灵魂的想象还是偏少一些,这就难以解决一个人行善一生或做恶一生之后怎么得到公平的奖惩。
对此,当然还是佛教帮助中国古人圆满解决了这个难题。佛教认为,众生平等这个规律是无始无终的,在业力的作用下,自然就善恶有报,众生之间最终总是杀生偿命、欠债还钱的,“六道轮回”之中毫厘不爽。
西方人不相信轮回转世,他们只相信天堂和地狱,所以,当他们看见一个人打另一个人时就说打人是不合理的。中国古人相信轮回转世,所以,当他们看见一个人打另一个人时就说这是前世的报应。西方人认为,人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只有一次,并且一经产生就是永久不变的。中国古人认为,今世人间的父与子在前世有可能是另一种关系,也许前世就是水面上的一对鸳鸯呢。
总之,有关古印度佛文化对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这显然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课题,本应该以专业的方式来研究和探讨,但由于我
水平有限,以上只是先简要谈几点看法,不足与不当之处请各位补充或纠正。
篇六:印度文化比中国影响大篇七:印度文化比中国影响大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
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佛教与道教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
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在晋代以后出现了僧人作诗,这些诗歌都得到了保存例如《四月八日赞佛》、《咏禅思道人》《咏利城山居》等等。其中有一部分的山水诗,佛家子弟将自己的独特体会融入自然景色中,为开辟后世山水诗人空寂、飘逸的诗风做出了贡献。
佛教进入中土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很少论及人的死亡问题,对生命的无常也缺少应有的关注。但是在鲍照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大多数充满了婉转悱恻的悲凉气息,许多诗中都用了“苦”和“空”。尤其是他对于生老病死以及离别愁绪的描述,更让人联想到佛教的教义。例如在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中有不少句子与佛教有关。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已经对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印度佛教与艺术1、建筑
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但是如果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相比较,你会发现中国的石窟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们的源头还是在印度。
2、壁画
以莫高窟的壁画为例,它的壁画是中国艺术家在自己民族绘画基础上,吸取外来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而这个外来的艺术则是除了指佛经内容以外还有印度的绘画技巧。表现在技法上的“凹凸画法”。
2、佛画
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最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人物画上。就题材而言,佛教的东传改变了中国的人物画内容,佛教人物画大大增加。以北齐曹仲达为例,曹仲达的佛像画得最妙,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罗汉像,世俗人物有卢思道、斜律明月、慕容绍宗等,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历代名画记》卷八记载:曹仲达,本曹国人也。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曹仲达继承了中原魏晋以来的汉族文化传统,掌握了绣罗人物的技巧,即一种工笔重彩所应用的粗细一致、细劲有力的线条,把这种线条应用来画菩萨与佛像的衣饰,又带着明显的外来文化的色彩。我们可从北朝的石窟造像中看到“曹家样”画法的某些特点:一种宽袍大袖的服饰,“其势稠叠,衣服紧窄”,给人以薄衣贴体的美感,所以有“曹衣出水”之誉。
四、总结
魏晋南北朝是个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时期。这个时期佛教的传播,道教的产生对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古印度佛教的东传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的形式扩充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开放的体系,善于综合百家之长,并且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特点。对于外来文化,则一直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国文化在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
和自我壮大。正事善于兼收并蓄中国文化才能在各民族文明之林中,摆脱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度过重重难关。为此有人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国家。
推荐访问:印度文化比中国影响大 印度 中国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