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12篇

时间:2023-08-06 10:15:05 浏览量: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12篇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1

扫墓祭祖:这个习俗传承已久,一些地区在节日这天,还会寒食禁火,祭奠先人。

斗鸡:旧时该活动主要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尤其在唐朝时期不但民间会举行,就连皇帝也会参与。

拔河:早期成为“牵钩”或“钩强”,一开始是流行于军中,后来慢慢传到民间。唐玄宗曾经在清明时期举行了大规模的拔河活动,这一天才逐渐形成了该风俗。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根据明代时期的记载,要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然后鸽子飞出来,最后以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2

1月4日,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在该校人工湖冰窟勇救落水儿童,失去宝贵的生命。连日来,他的感人事迹经广泛报道,令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会永远记住他的崇高精神,把感动化为奋进行动。”喀什市委政法委干部张生泉说。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作为第三代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2004年接过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中的“接力棒”,在帕米尔高原守边,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这两天,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年近七旬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都要去陈列着一家三代巡边照片的展览馆,在那里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我的儿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为他骄傲。”看着儿子巡边的照片,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善良、单纯、勇敢,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个人,家人们会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拉齐尼·巴依卡是我的榜样,他正直真诚的品格和果敢坚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曾经同拉齐尼·巴依卡一起巡逻的护边员麦富吐力·坎加坚定地说,“我们会好好替他守护这片他挚爱且为之奋斗过的土地,把他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实际行动。”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3

生命的托举成了红其拉甫边防连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

“来人啊!救救孩子!”今年1月4日中午,一名儿童掉入喀什大学校内人工湖的冰窟,拉齐尼·巴依卡奋不顾身,踏上冰面,施以援手。

就在他快要拉住孩子的瞬间,冰面破碎。拉齐尼·巴依卡掉入刺骨的湖水。他用冻僵的身体和所有的气力托起孩子,坚持了漫长的十分钟……

最终孩子获救,他却不幸牺牲,年仅41岁。

连日来,拉齐尼·巴依卡的英雄事迹,令无数人闻之落泪。在生死考验面前,他把生的希望送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优秀答卷、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英雄托举 响遏行云

不久前,伊宁县英塔木镇托万克温村党支部书记木沙江·努尔墩一路奔波,踏上帕米尔高原,来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

群山如阙,雪峰林立。看着拉齐尼·巴依卡的长眠之地,这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大汉,不禁声泪俱下:“兄弟,我来看你了……”

木沙江·努尔墩是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培训期间的室友,1月4日,曾与拉齐尼·巴依卡一起救人。

“我时常会梦到当时的场景,他在冰水中对我大喊:‘别过来,冰薄!’‘救孩子,先救孩子!’”2月26日,木沙江·努尔墩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中午,眼眶通红。

尽管听见了拉齐尼·巴依卡的劝阻,但紧要关头,木沙江·努尔墩顾不了那么多,急忙前去施救。在施救过程中,他也不慎掉入冰水。回想起那冻透骨髓的寒意,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落入水中的瞬间,我大脑一片空白。感觉有无数根针扎进了皮肤,再后来,全身都僵了。”木沙江·努尔墩感慨,拉齐尼·巴依卡不会游泳,却在冰水里托举着孩子坚持了那么久,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拉齐尼·巴依卡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超人的意志,用托举成就大爱。英雄一幕,宛若一曲高亢的壮歌,响遏行云。

马燕是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培训期间的教师。“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打扫卫生、擦黑板,学习很刻苦。”马燕动容地说,“拉齐尼·巴依卡虽然是我的学生,但却是我人生的导师、学习的楷模。”

在拉齐尼·巴依卡曾经巡逻的边境线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和同事把拉齐尼·巴依卡巡边使用过的望远镜留在这里,用石头压住,镜头朝着提孜那甫村的方向,希望英雄每天都能看见家乡,看见祖国的大山。

“他是我在部队时照顾我的‘老班长’,是工作中带我巡边的‘领路人’。”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哽咽地说,“我会传承他的精神,担起他的责任,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三代护边 谱写忠诚

英雄城里出英雄。英雄的诞生,从来不是偶然。

半个多世纪前,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哨卡建在海拔43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

这里山路崎岖,自然环境恶劣。拉齐尼·巴依卡的祖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请缨,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做向导,从此开始了一家三代护边70余年的传奇。

时间一晃便是23年。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带领官兵们走遍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每一道河沟、每一个山口、每一块界碑,同吃同住,一起经历千难万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让界碑挪动一毫米。”1972年,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走不动了,他将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叫到身边,嘱咐道:“守好边防的任务,以后就交给你了。”

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骑上牦牛,谨记“家训”,走上边境线,与官兵一起爬冰卧雪、戍边巡逻,这一干又是38个春秋。

拉齐尼·巴依卡从小跟着父亲在边境线上长大。巡逻路上,父亲经常给他讲爷爷巡边的故事。年幼的拉齐尼·巴依卡听着,两眼放光,一颗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长大后也要和爷爷、爸爸一样,为国守边。”

2004年8月,刚刚从部队退役的拉齐尼·巴依卡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同年,他光荣入党。这让他对自身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护边员,更要做到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那样“尽我所能,为人民、为祖国多做好事。”

巡逻路上,拉齐尼·巴依卡总是走在前面探路,凭着多年经验,多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巡逻路上,我们每次都要穿越冰河,他总要自己先过去,试试水深不深、流速急不急,确认安全后,才让我们过河。”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肖瑶说,“有拉齐尼·巴依卡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危险说来就来。2011年冬天,巡逻队遭到暴风雪袭击,边防战士皮涛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终于将皮涛拉上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了三个多小时,才挽回生命。

16年的护边生涯,拉齐尼·巴依卡曾在峭壁探路途中被山石砸晕血流不止,也因渡河发生意外,噙泪与自己相伴多年的白牦牛作别。太多的急险时刻,却从未拦下他巡逻的脚步。

“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拉齐尼·巴依卡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铮铮誓言,被当地群众称为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雄鹰高飞 精神永续

“我的家乡很美,蓝天、湖泊、雪山、牦牛,有机会一定要带你去看看。”可这一次,拉齐尼·巴依卡对木沙江·努尔墩“失约”了。当木沙江·努尔墩来到这片纯净之地,山水依旧,唯独缺少了拉齐尼·巴依卡的身影。

雄鹰并未折翅。一身正气、赤诚爱国的拉齐尼·巴依卡,将被人们永远怀念。

“失去儿子我十分难过,但他是为了救人牺牲的,这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就算同样的事件再发生一次,就算明知道结果,他还是一样会做的。”一生坚强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泪纵横,“我们会把他的事迹、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他不顾一切救我的孩子,这份恩情,我们全家始终都会铭记于心。”落水儿童的父亲说,“每年我都会带孩子去祭拜救命恩人拉齐尼·巴依卡,告诉他是谁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告诉他要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拉齐尼·巴依卡的“发小”,护边员麦富吐力·坎加,如今承担起照顾村中一位独居老人的义务。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给他打的最后一通电话,便是问老人的近况。

“心里装着祖国的边防、巡边的战士、村里的父老乡亲,就是很少想到自己,自家的房子几年了都没装修完。”麦富吐力·坎加说着捂起面庞,“我佩服他,以后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跟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样,拉齐尼·巴依卡昔日也多次带着儿子拉迪尔·拉齐尼来到国门和护边一线。虽然年纪小,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已让孩子继承了家族代代相传的护边守边信念。“爸爸是英雄,是我的榜样。”拉迪尔·拉齐尼眼神坚定,长长的睫毛上挂着泪珠,“长大后我也要去部队锻炼,退役了去当护边员!”

将时针拨回到送别英雄的那天清晨,提孜那甫村笼罩在洋洋洒洒的雪花中。人们默然肃立,静静地想着他,念着他,永远地记住他。

雪山之巅,雄鹰正在翱翔。

英雄未曾远离,山川河流间,拉齐尼·巴依卡的守护一直都在。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4

扎根高原,默默奉献,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接力护边的故事,在新疆大地家喻户晓。

2017年,拉齐尼·巴依卡当选首届“感动喀什十大人物”。2018年,他又有了个新身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后3年,他围绕民生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共提交了12份议案。

过去,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辖区范围内,边境线上的护边员数量很少,点多面广、防控任务繁重。为此,拉齐尼·巴依卡提议适当提高护边员待遇、扩大护边员队伍、加强边境管控。

拉齐尼·巴依卡的议案很快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当地护边员人数增加,定期轮休倒班、待遇提高,边境基础设施也得到极大改善。巡逻线建起了执勤房,护边员再也不用风餐露宿。巡逻队配备专业的巡逻车、对讲机、望远镜和卫星电话,改变了过去“巡边靠走、通信靠吼”的巡边方式,边境管控水平大幅提升。

此外,拉齐尼·巴依卡还格外关注护边员的社保和医疗问题,真正让护边员队伍“留得住、守得住”。

2020年6月,拉齐尼·巴依卡正式担任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为了更好地履职,把民众心声带到两会,他走遍当地农牧区,关心家乡建设与发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如今,塔吉克族牧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对生活都充满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巡边队伍。

2020年10月、11月,拉齐尼·巴依卡先后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领奖后他曾说道:“这些奖不是颁给我一个人的,它属于默默无闻巡逻在边境线上的所有护边员。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一定会履行好一名共产党员护边员的职责,用实际行动守好边境线,一代一代守下去,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安宁。”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5

上日、正日、正朔、正旦、三始、岁朝、履端、开元、元辰、元春、新年、元朔

上日

在上古时代,元旦又叫上日,《书·尧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上日乃朔日,古特指正月初一。”

正日

东汉时期,元旦又叫正日,《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元旦,是谓正日。”

正朔

东汉时期,元旦在汉朝又叫正朔,《礼记·大传》记载:“正谓年始,朔谓月初,故以此称一年之始日”。

正旦

后汉时期,元旦又叫正旦,《后汉书·陈翔传》记载:“时正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

三始

东汉时期,元旦又叫三始,《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惧。以其为岁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故云。”

岁朝

东汉时期,元旦又叫岁朝,《后汉书·周磐传》记载:“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

履端

在南北朝,元旦又叫履端,《哀江南赋》记载:“天子履端废朝,单于长围高宴”。《幼学琼林·岁时》记载:“履端是初一元旦。”

开元

在南朝,元旦又叫开元,《梁书·武尚纪》记载:“今开元发岁,品物惟新,思俾黔黎,告示安旧新。指新年开始,故称。”

元辰

在晋朝,元旦又叫元辰,庾阐《扬朝赋》记载:“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余,三朝告始。”

元春

在宋代,元旦又叫元春,《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隋元会大飨歌》记载:“展礼肆乐,协此元春。”

新年

在宋代,元旦又叫新年,吴自牧《梦粱录·正月》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朔

在唐朝,元旦又叫元朔,《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记载:“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谓一年之第一个朔日,故称。”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6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7

拉齐尼·巴依卡,男,塔吉克族,新疆塔什库尔干人,1979年4月生,200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护边员,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21年1月4日,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年仅41岁。

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对党绝对忠诚、对伟大祖国无限热爱,驻守边关始终牢记使命,奉献一生始终初心不改,是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先锋模范,是坚定守卫边疆安全的忠诚卫士,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楷模。他扎根雪域高原、弘扬爱国传统,把为国护边当作毕生事业追求。12岁跟随父亲巡边,25岁接过父辈传承55年的护边“接力棒”,16年如一日守卫在我国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每年巡边12次、行程1500多公里,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翻越8座雪山达坂、蹚过42条冰河,穿越经常雪崩的“死亡之谷”,家里随他巡边的牦牛累死了7头,在帕米尔高原书写了“一家三代人、护边七十年”的传奇故事。他退役不褪本色,密切鱼水深情,把人民子弟兵当作亲人对待。从边防部队复员后,立志“一辈子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义务为边防部队巡逻当向导,遇到危险总是冲在前面,为救起掉进雪洞的战士曾被冻得昏迷过去,为探出一条安全的山路曾被滑落的石头砸晕在悬崖边上,多次帮助巡逻部队化险为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我们守在云端的雄鹰”。他牢记根本宗旨,恪守代表职责,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神圣天职坚守。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不足3年,就围绕群众所难所盼提交建议、议案12件。今年1月,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听到落水儿童母亲的呼救声,第一时间赶到、奋不顾身抢救,在冰冷幽深的湖水即将夺走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拼尽全身力气将孩子托出水面,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共产党人舍己为人、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拉齐尼·巴依卡同志的先进事迹、英雄壮举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当作为、奋发有为,自治区党委决定追授拉齐尼·巴依卡同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全区共产党员、广大干部要以拉齐尼·巴依卡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他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奉献当本分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做到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学习他不忘初心、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用实际行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广泛学习宣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稳定发展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8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比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9

1、上联:福星永照平安宅 下联:好景常临康乐家 横批:叁阳开泰

2、上联:福门鸿运连年盛 下联:宝地财源逐日增 横批:鸟语花香

3、上联:时来运转家兴旺 下联:心想事成业盛昌 横批:四季兴隆

4、上联:生意兴隆增百福 下联:财源广进纳千祥 横批:叁阳启祥

5、上联:平安即是全家福 下联:和气能生四季财 横批:祥光满眼

6、上联:喜借春风传吉语 下联:笑看大地起宏图 横批:华宅生辉

7、上联:一年福运随春到 下联:四季财源与日增 横批:华灯飞彩

8、上联:吉宅迎春增吉利 下联:新年创业展新姿 横批:满门生辉

9、上联:万里鹏程平地起 下联:四时鸿运顺心来 横批:春风浩荡

10、上联:生意兴隆如旭日 下联:财源茂盛似春潮 横批:风和日丽

11、上联:庆佳节福旺财旺 下联:贺新春家兴业兴 横批:盛世新春

12、上联:喜今年百般如意 下联:看明岁万事亨通 横批:春和景秀

13、上联:好运当头皆事顺 下联:新春及第遍花香 横批:和气致祥

14、上联:一门福气随心至 下联:千里春风顺意来 横批:瑞气盈门

15、上联:吉宅迎春增富贵 下联:新年创业展鸿图 横批:门迎百福

16、上联:叁星在户财源广 下联:五福临门家道兴 横批:旭日辉春

17、上联:新春临宅家兴旺 下联:鸿福盈堂业顺昌 横批:竹报平安

18、上联:门迎百福人财旺 下联:户纳千祥阖家欢 横批:天地同春

19、上联:春到堂前添瑞气 下联:辉盈庭内起祥云 横批:万福频臻

20、上联:迎新春八方进宝 下联:逢盛世四季招财 横批:气象万千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10

1月4日,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在该校人工湖冰窟勇救落水儿童,失去宝贵的生命。连日来,他的感人事迹经广泛报道,令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会永远记住他的崇高精神,把感动化为奋进行动。”喀什市委政法委干部张生泉说。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作为第三代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2004年接过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中的“接力棒”,在帕米尔高原守边,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这两天,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年近七旬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都要去陈列着一家三代巡边照片的展览馆,在那里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我的儿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为他骄傲。”看着儿子巡边的照片,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善良、单纯、勇敢,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个人,家人们会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拉齐尼·巴依卡是我的榜样,他正直真诚的品格和果敢坚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曾经同拉齐尼·巴依卡一起巡逻的护边员麦富吐力·坎加坚定地说,“我们会好好替他守护这片他挚爱且为之奋斗过的土地,把他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实际行动。”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11

神秘的帕米尔高原,处处暗藏杀机。但无论多苦多险,都阻止不了戍边官兵和护边员前进的脚步。

红其拉甫边防连巡逻的目的地是中巴边境的一条重要通道——号称“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吾甫浪沟地势险峻,是全军唯一一条只能骑牦牛巡逻的边境线,往返一次要花3个月。路上,巡逻队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的达坂,需蹚过刺骨的冰河80余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是“家常便饭”。如果没有熟悉当地地形的人作向导,巡逻队根本寸步难行。

一次前往吾甫浪沟巡逻时,拉齐尼·巴依卡担任向导,不料队伍中途突遇山体滑坡。“那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怎么过呀!”战士普合毛回忆道。

那一刻,山上碎石不断滑落,一块石头击中拉齐尼·巴依卡的额头,鲜血直流。强忍剧痛,拉齐尼·巴依卡继续探路2个小时,终于找到一条石壁路,确保官兵们安全通过。

戍边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拉齐尼·巴依卡却始终坚守。他生前曾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在边境上更是一天都不能放松。”

“他是英雄!他的足迹遍布了帕米尔。”上士刘宗鑫一字一句认真地说。接着,他讲述了一个拉齐尼·巴依卡与牦牛之间的感人故事:“最刻骨铭心的事是在一次巡逻中,一头白牦牛踩进水中的石缝里,腿拔不出来,因用力过猛,腿骨折断了。这位‘战士’已不能继续同行。我们真伤心啊,全都流下了眼泪。”

刘宗鑫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在边防,牦牛就像我们无言的战友,同样亲密无间。面对受伤的牦牛,拉齐尼·巴依卡给它打针、敷药、喂料,但它还是站不起来。他抱着白牦牛失声痛哭,这头通人性的牦牛流着泪,不停地用头蹭着拉齐尼·巴依卡的胳膊。拉齐尼·巴依卡抚摩着牦牛的头无奈地说:‘实在没有办法带你回家了,等你伤好了,一定要自己走回去!’他抱来一大捆草料放在牦牛身边,边哭边回头,期待白牦牛能好起来,因为它认得回家的路。可当我们巡逻返回再次路过那里时,这头白牦牛已经变成了一堆尸骨……”

为什么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篇12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帕米尔高原。

大山深处,分布着很多通往边境的山口,这些山口是护边巡逻的重点区域,也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最牵挂的地方。

16年来,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行走在冰峰雪岭间,成了一名不穿军装的战士,守卫着这片净土。英雄长眠,正气永存。雪山为证。

“给你们带路是我的职责”

1月8日上午10时,毗邻边境的一道狭窄山谷内,寒风呼啸。

“列好队,出发!”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带领10余名护边员,开始了一天的巡边工作。

“前面有陡坡,大家注意安全。”阿布都贾米·龙吉克提醒大家,对这片区域的地形,他烂熟于心——拉齐尼·巴依卡曾带着他走过无数遍。

“老班长是我们巡逻路上的‘活地图’,有他在,就没有过不去的沟、爬不上的坡。”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说。

2002年,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入伍。当他对拉齐尼·巴依卡叫出第一声“班长”时,并没有想到,两人之间的缘分能从部队延续到雪山深处的一个个山口、峡谷。

还是个“新兵蛋子”的阿布都贾米·龙吉克,每次器械训练,体能都跟不上。

“心里特难受,体能不行,巡边肯定吃不消。”回忆往昔,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双眼泛红,“可老班长从没责怪过我。一天晚上,他专门把我叫到操场上,单独指导器械练习的技巧和要领。之后天天如此,直到我攻克难关。”

2003年11月,拉齐尼·巴依卡退伍。同月,阿布都贾米·龙吉克接到了首次没有老班长带队的边境巡逻任务。面对座座高山和数不清的沟渠,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心里犯起了嘀咕。忽然,不远处,一个面色紫红的汉子牵着牦牛,笑吟吟地从山下走来。“老班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喜出望外,这下心里有底了!

那时,拉齐尼·巴依卡的家还在山上。但只要官兵巡逻,他一定会走十来公里的山路,提前到山脚迎接。

“后来,我们渐渐熟悉了路线,但老班长很执着,每次还是给我们带路。‘山里不确定因素多,给你们带路是我的职责。’”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至今还记得老班长说的这句话,“今后,我会循着他的足迹,担起他的责任,继续为祖国守好边。”

“以助人为乐为幸福的人”

拉齐尼·巴依卡的办公桌依旧一尘不染,那些没看完的书、没记完的笔记,被整齐地摆放在桌面的右上角。“每天我们都会把他的桌子擦一擦,希望哪天他突然推门进来,继续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工作,为村里谋发展。”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党支部副书记扎热非巴依·巴拉提神情黯然地说。

2020年,拉齐尼·巴依卡成了一名村干部,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在他办公桌一旁的书柜中,整齐码放着一沓厚厚的护边员资料。“拉齐尼·巴依卡一上任,就把这份资料整理了出来。”扎热非巴依·巴拉提说,“效果很明显,村里对护边员队伍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每个月,拉齐尼·巴依卡半个月在山上巡逻,半个月在村里办公,很少有休息时间。

“家里的房子,几年了都没装修好。他总说:‘大家的事是大事,咱家的事是小事,把村子里的事忙完再装也不迟。’”拉齐尼·巴依卡的妻子阿米娜·阿力甫夏眼含热泪,“我理解他,这就是拉齐尼·巴依卡。”

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拉齐尼·巴依卡每天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挨家挨户给村民送物资。一天下来,浑身冻透。

“看见烧水的火炉,他恨不得把手伸进去取暖,可嘴上还笑着说‘没事没事’。”扎热非巴依·巴拉提说,“他是一个以助人为乐为幸福的人。”

那西尔江·塔西坎迪与拉齐尼·巴依卡同村。一天夜里,他的母亲突发急病。“我们一家住在山区的毡房,离村子有近20公里的路。我快急死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拉齐尼打电话。凌晨两点多,也不知他从哪里找到一辆车开到山上,把我母亲及时送进县里的医院。”

那西尔江·塔西坎迪说,“对于他,我有一份源自心底的信任。”

“光荣啊,塔吉克的雄鹰”

1月8日清晨,边境巡逻任务开始前1个多小时,高原的天空还挂着满天星斗。护边员麦富吐力·坎加整理好行装,走出家门,很快便消失在黎明前的夜色中。

“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这是给你带的东西。”半个多小时后,麦富吐力·坎加来到一户人家,叩门探问。

一位年约70多岁的老妈妈走了出来。“挺好的,挺好的……”老人嘴唇紧抿,欲言又止。

准备离开时,麦富吐力·坎加听见了屋内传来一阵轻微的啜泣声。

“兄弟,我经常去的那户人家,你有空替我去看望一下。这家就一位老妈妈独住,我在喀什大学培训,回不去,你一定照看好她。”1月3日,麦富吐力·坎加接到拉齐尼·巴依卡打来的电话。

“我万万没想到这是我们之间最后一次通话。”麦富吐力·坎加同拉齐尼·巴依卡是发小,又一同当上护边员,感情很深,“这是他最后的心愿,我一定替他照顾好这位老人。”

10时,麦富吐力·坎加准时赶到执勤点,和大家一起执勤。

熟悉的拉齐尼·巴依卡不在了,思念之情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不如,我们一起为他唱首歌吧。”护边员艾努尔古丽·提路打破了沉默。

“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光荣啊,塔吉克的雄鹰……”慢慢地,所有人都跟着哼唱起来,这首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回荡在群山之间。

天空中,倏尔传来一声嘹亮的鹰叫,好似在与人们对唱:英雄的拉齐尼·巴依卡并没有走远,他的精神将化作雄鹰,继续守护一生挚爱的家园。

推荐访问: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