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南旧事》读后感2000字(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电影版的《城南旧事》里有一首骊歌,是这样唱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歌的名字叫《送别》,实际上主人公小英子也一直在送别,送别了妞儿和秀贞,送别了小贼,送别了兰姨娘和德先叔,送别了宋妈,送别了爸爸。五次送别也构成了全书的五个部分:《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酷尾的部分,英子送别了爸爸,同时也就送别了整个童年生活。因此,《城南旧事》电影中不断被音乐和歌唱强调的送别之声,包含了爱和怀念的送别之声,也就正可以看做整本书的主题。
在这五个部分里,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可以一起探讨的:
1和小英子分手以后,秀贞可能会有怎样的经历?
2你喜欢不喜欢兰姨娘密斯黄?原因是什么?
3你是否赞同吴妈与丈夫一起回去?原因是什么?
对这几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基于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评价,但《城南旧事》的小英子却没有。这是一件需要说一说的事情。
《城南旧事》采用的是儿童视角,所以有些话不能说,那个年纪的英子还没想明白,作品因此需要留白。
但作者也不是一味留白,没讲的部分实际上也留下了线索。我们在留白的部分里能看到小英子的善良,因为她心中始终装着的别人的苦痛。
英子自己难道没有苦痛吗?林爸爸离世间后的第二年,十四岁的林海音就被迫成为一个大人,负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还目睹了妹妹、弟弟的去世,亲眼看着他们的小棺材从家里抬出去对一个少女来说,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林海音却没有表现自己的苦痛,而是把眼光放在别人的身上。
我想,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除此之外,我们对送别这个主题词还可以有进一步的理解。
其实,送别的对象不仅仅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童年的时光,还是作者心爱的北京城。
林海音1948年离开北京,那一年她三十岁,已经为人妻,为人母。
出版于1960年的《城南旧事》中,满满的都是她对北京的怀念。后来,在一个雨夜中,林海音在台湾写下这样的句子: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捡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飞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苦念北平》)
但是她人已在台湾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北平要向何处找寻?
只有在文字里。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第一部分内容:《城南旧事》的主题。
除此之外,透过《城南旧事》,我还可以感觉到两件事:第一是城南旧事出版于1960年,到今天以及五十多年了,陪伴几代人的童年,真的是一本淡而有味的经典。第二是在90年代前,读到这本书的人其实相对而言还是是比较少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这本书对年长的读者来讲,有这么长时间的空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又必须要读呢?于是,我有一个非常让人感慨的发现,那就是,从能读到这本书,到喜欢这本书的漫长过程中,我看到了我们这个国家和人民一路走来的艰辛和遗憾。
1976前我们经历过非常漫长的艰难困苦。
在这相当漫长的岁月里,有钱的人、和国外有关的人,生活讲究、精致的人大多要接受相当严苛的批判。
所以《父母爱情》这部电视剧里,安杰就必须要连夜改旗袍,锯高跟鞋了。
所以《红岩》的反面人物甫志高会塑造成这样:穿着上好料子的西装,出入咖啡馆,还想着要回去给媳妇儿买麻辣牛肉。
我们读不到《城南旧事》。我想是因为英子家有钱:宋妈一个月工资四块钱,英子去城南游艺园一次要一块钱,老去,黄板牙叫他们一家,老爷,太太,大小裤。
他们出门还坐黄包车呢。
还因为英子的爸爸是北京邮政局日本课的科长,曾经在大阪做过生意,他的家乡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因为林爸爸是在日本的文化中长大的。因为林爸爸还特别讲究生活的品质。讲究住条件。
九年里他就搬了六次家,比如在虎桥坊住的时候,租下了整个蕉岭会馆,油漆一新,这个地方当时直接通向当时最繁华的街道,无论是去前门、城南游艺园、天桥,都非常方便。
林爸爸还非常讲究吃,他爱吃日本的寿喜烧,每次吃之前还会亲自去选肉,交代厨师应该怎样切肉;讲究种花,不论搬家到哪里,家到处都摆满了花,夹竹桃、爱喝酒、打牌;他讲究衣穿着,身上从来都是一尘不染,每逢过春节,都要去前门的瑞蚨祥挑进口料子,给全家老小量身定做漂亮衣服,讲究生活的仪式感,穿新衣到铸新照相馆拍全家福;讲究小孩子教育,给英子订阅《儿童世界》、《小朋友》杂志,让她看外国翻译过来的作品,让她上长甸师大第一附小,英子也因此在小学就接触到了一大批外国文学名著,并且学会到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买书去了
林海音小时候家中的这些事情,有的写进作品了,有的没有,但就凭写进去那些,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大陆读者就不太容易读到了。
而1976年后我们又经历了太匆匆忙忙的建设。
成就当然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就仿佛一下子离开了战乱、屈辱,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英子也就一下子应时而来。
想想其实也挺不可思议的,今天的少年和英子隔着将近一百年的时光呢,但她和同学们多么想象啊。这是好事。但我们也留下了遗憾,老北京已经在我们国家一路走来的这个过程中无可挽回地毁掉了。
这部小书里写到的城南,已经几乎不存在了。
我们只有回到文字里面,才能依稀看到北京城当初的样子。
现存林海音故居(晋江会馆)肖复兴手绘图 , 《蓝调城南》,肖复兴,2020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但古老的北京城本可以沐浴在2020年的阳光里,以一座城的姿态,有呼吸,有生命力地存在,成为一座被尊敬也被亲近,被鉴赏也被陪伴,高寿而康健的城市,但是这座城,却永不再来。
虽然它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前不久,雄安成立特区的政策一出,朋友圈里不少人开始转发一篇文章:当我们今天庆祝雄安新区的时候,我们还欠这个人一声道歉。
这个人是梁思成。
60多年前,也就在和林海音写《城南旧事》差不多的年代,这个人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保存古都基本面貌,在北京古城之外再建设一座新城。但是很遗憾,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但如果梁先生的意见被采纳了呢?如果今天的北京,是一座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撼的中国古建筑、古城市的博物馆呢?如果古老的城墙如同当时梁先生和夫人设想,成为环城公园的载体,如果上面竟然种满了林海音先生父亲喜欢的花,如果我们可以城墙下的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在四月的丁香和海棠的花瓣雨中读一段《城南旧事》,如果我们能登上宽厚古老的城墙,在微风浮动、夕阳西下的黄昏里,凝视着脚下的风景
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更具体一点。
比如说,宣南的博物馆如果不是仅仅只有此刻你我所在的长椿寺?如果密密麻麻的会馆、私人园林、名人故居不仅仅是被标注在展板上?如果这古老的建筑群好好的还在?如果我们现在我们推门出去,就能和他们一一相遇?我们对古老北京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领悟,会不会因此而更深刻一些?
如今,能找回的,是六十年前林海音的写的《城南旧事》。
如今,找不回的,是六十年前林徽因竭力保护的老北京。
所以我们今天阅读《城南旧事》,其实本质一次集体的告别,是一次集体的怀念。我们读的是对一个城市的回忆,以及我们的留恋与亏欠。
土耳其诗人纳齐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容和城市的面容。布罗茨基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归根结底,每个作家都追求同样的东西,重获过去或阻止现在的流逝。我想这两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我们阅读林海音的时候。
说到这话题变得伤感和沉痛起来了。
但我今天提到这些,并不是想让大家伙儿陷入到伤感和沉重中去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可以在完美中取得,也没有哪一个民族不错经历艰辛的岁月,巨大的代价就过上美好的生活的。历史,我们必须承受。今天我提到这些,是想说:因为这些痛苦,我们应该能够更加慎重、更加珍惜今天这个我们北京。
因为孩子的北京,孩子的孩子的北京,中国人未来的北京,正需要今天的你我创造。
狂天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本文是为作者在宣南博物馆世界读书日读《城南旧事》,忆宣南文化主题讲座上的发言。
本文作者:
文 | 万万
公众号:第四书房
推荐访问:读后感 旧事 城南 《城南旧事》读后感20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20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2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