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关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治理逻辑思考与探索(2023年),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推进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由“管理”演变而来,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相较于管理而言,治理更加强调多元协同、权责均衡的共建共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动态的教育实践。应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促进社会参与,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育人格局,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增强立德树人成效,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治理价值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新时代伟大变革和思政课发展规律,全面把握以治理逻辑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独特价值;
在治理向度上,推动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理念转变,从一元主导向多元共治的机制转变,从内部治理向内外协同的方式转变,从行政导向向综合施策的能力转变,科学绘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治理蓝图;
在治理策略上,着力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管理整体性、队伍层次性、实施协同性和评价可操作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治理价值
治理理念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范式,对应对学生发展面临的困境,破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难题,增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具有独特价值。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系统治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思政课建设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完整、能动的造就,学生不是割裂、抽象的人,而是完整、现实的人。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努力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是主动适应学生精神生活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发展带来的物的依赖”悬置了人们对崇高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它与“怎么都行”的相对主义生存情绪交织,使一些学生在精神世界中寻求“相对之绝对”,缺乏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要从这样的生存与发展困顿中突围,就需要超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实现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实现精神富有。二是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理论灌输,而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方式,须以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为前提。长期以来,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一直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不同步、教育形态与学生实际需要不符合等。其原因在于没有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没有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系统研究和把握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教师主导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转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发挥个人潜能过程中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
应对时代变革需要,强化协同治理。问题是表现时代最实际的呼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办好思政课,要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一是世界之变带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问题加剧,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应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中国之变给思政课“价值引领”带来更多机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维度,应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筑牢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积极构建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协同推进的模式,实现二者资源共享、方法整合和效果评价考核一致,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即时性、精准性、灵活性。三是“后疫情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叠加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关闭学校成为多数国家遏制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后疫情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空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加速了第四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应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新兴技术手段相结合,打破物理教学时空的界限,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效性。
化解教学矛盾,强化源头治理。一切事物都包含内在矛盾,我们既要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更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化解矛盾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体制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专门管理机构还有待建立,地方教育部门配套政策还有待健全,开放共享的协同机制还有待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二是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教师队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较低,教师队伍专职化专业化水平不够,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尚未形成。三是教育教学存在学段壁垒。教育教学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当前,各学段教育教学重点区分不明晰,思政课课标及教材统编不充分,思政课实践教学衔接不足,直接制约了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有机衔接。四是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思政课建设教学评价标准有待提高,评价目的不够明确,评价内容不够系统,评价方法不够多样,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五是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只有不同学段思政课都能赢得学生的接受和认同,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此外,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程度需不断提升,这直接影响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水平。应依靠各级各类学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政治理论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实践为课程形式,实现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治理向度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治理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基于此形成的治理向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在治理理念上,推动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治理在概念上与统治、管制、管理等交叉使用。19xx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被广泛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成为xx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治理”是对“管理”的超越,管理是由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单一主体自上而下单向实施的政治行为,侧重于强制性的法律约束结果;
而治理则是由政府、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及居民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自上而下或平行实施的协同行为,更侧重于协商性的契约共治过程。转变治理理念,指引多元主体在平等协商中实现共建共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学科知识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和学生成长逻辑相统一。一是从工具性思维向过程性思维转变。教育管理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管理对象进行指导和约束,通过单向对话的权威性管理,注重任务落实,规范教育活动有序运行。教育治理则是多元主体通过双向平等沟通的方式协调教育活动,注重结果导向和善治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协调教育活动开放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从垂直管理的工具性思维向横向治理的过程性思维转变,在追求效率目标的基础上追求质量目标,建立科学、民主、协作、开放的教育治理理念。二是从现象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坚持系统性治理的原则,完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从根本上化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问题背后的内在矛盾,切实从控制管理走向长远科学治理。
在治理机制上,推动从一元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政府作为教育治理的顶层决策者和管理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治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教育治理进程。应从政府包揽向政府负责、社会共同治理的机制转变,鼓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实现有效互动与职责平衡。一是明确政府、学校、教师的职责定位。加强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政府在教育治理中的主导地位,明晰学校的主责定位,激发教师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责、教师主体的教育治理格局,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方向牵引、步调一致,合力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和治理水平。二是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体制机制。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常态化体制机制,畅通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渠道,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平台、研究平台及实践平台,促进多元主体各尽所能、协同共治。
在治理方式上,推动从内部治理向内外协同治理转变。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基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基础,以教育实践中“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从内部治理走向内外协同治理。一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组织、宣传、学工、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共同施策的内部治理结构,激发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全面提升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的自主治理能力。二是以内外协同治理方式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学校自主治理并不能满足其深度发展的需求。应畅通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意见表达和民主参与渠道,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和优势,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凝聚课程内部合力、课堂内外合力、校内校外合力、不同学段合力,实现思政课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理念教育的有机结合,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对象全覆盖,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大张力,营造内外协同共治的良好教育生态。
在治理能力上,推动从行政导向向综合施策转变。行政导向是指政府通过国家政策和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对治理主体施加影响,并引导其价值取向和行为朝着有利于国家行政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综合施策,以提升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基于分层分类教学体系精准施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对象、载体具有多元、分层、分类的特性,不同地区和级别的学校应根据其特殊性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典型地区、重点马院、龙头学校等应积极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同学段、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可进阶式分层推进,分类挖掘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规律性与灵活性。二是基于问题导向科学施策。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科学施策,制定教学管理机制和互动评估机制,为思政课建设提供“良方”“金策”,形成共同做好思政工作的育人合力。三是基于结果导向高效施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手段,融合新媒体、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治理手段和方式,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治理能力。
治理策略
在充分认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治理价值和治理向度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其治理策略,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把握思政课建设管理的整体性。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课程主线、规律主线和权责主线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过程,实现思政课建设管理体系的整体性。一是思想主线。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要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规律主线。以学生成长规律为根本遵循,科学设置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成长规律相适应,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思政课建设全过程,突出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权责主线。政府应统筹布局、科学谋划,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制度体系、地方配套制度和学校落实制度,统筹调配各方力量,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层次性。所谓共同体,强调的是其组成部分或成员之间的整体性、和谐性关系或价值目标。只有紧紧抓住教师队伍这个关键,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教学共同体,才能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是提高教师准入标准。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一线思政课教师的党员比例,让党员讲党课,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会教学的人去教学,规范政治考察、学历背景考察、教学能力考察、岗前培训考察等选聘流程,畅通高校、研究机构的后备优秀教师培养输送机制。二是配齐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参照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配比,结合中小学办学规模及思政课需求,科学核定中小学思政课专兼职教师科学配比,扩大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规模。三是加强跨学科、跨学段教师培养培训。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建立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重点对一线思政课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培训,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同时,以教学专业化为目标,围绕教材的使用,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专题研修长效机制。组织跨学科、跨学段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轮训研修,为思政课教师搭建挂职锻炼平台。融合多方资源创造访学研学、学历深造、实践研修等机会,促进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开拓视野、提升教学能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联动走深走实。
保证思政课建设推进的协同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是有机统一的,即不把一体化建设看成脱离社会的独立存在,而是看成社会各方面相互协同的有机统一;
不把内部要素看成简单拼接,而是看成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
不把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简单趋同,而是看成各学段思政教学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
不把教育模式看成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执行,而是看成教育决策与教育管理、教学实践互动的有机统一。一是坚持各学段有机衔接。既要在顶层设计和谋划布局上突出整体性,也要在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定位、主体激发、内容选择及方法运用上注重层次性和贯通性,使不同学段、同一学段不同年级的思政课在纵向上有机衔接,让学生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的过程中实现认识飞跃。二是坚持多要素有机融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诸多内部构成要素和外部影响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内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类要素、教师人员类要素、教育教学类要素、实践活动类要素、学校环境及保障类要素等,外部影响要素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体制机制类要素、社会层面的文化风尚类要素等。通过内外部要素协调融合,形成“政策落实—决策执行—经验提升—反馈完善”的运行机制,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贯通,家庭、学校、社会育人有效协同。三是坚持关键环节有机协同。重点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的有机协同,推进课程标准进阶一体化、教材统编一体化、教学方式革新一体化、教师队伍培养一体化、育人效果考核评价一体化等,由点及面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增强思政课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评价思政课质量的关键在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价值引导效果。一是设置多元评价主体。提倡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模式,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自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由其他评价主体从不同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表现,以增进多方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共同探索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二是科学划定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与学期末、学年末的教学效果制定评价指标,形成“学”与“教”的二维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指标科学有效。三是建立育人为本的评价导向。教书育人是思政课教学的第一线和基本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把人才培养列入评价指标,坚持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相结合,既要评价教师参与跨学段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的频次、方式等教学效果,也要评价学生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要求,为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指引。四是从重知识结果性评价转向重行为过程性评价。采取集中考试评价与日常行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考试目标,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并通过日常谈话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灵活方式,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动态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
推荐访问:关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治理逻辑思考与探索 大中 治理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