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爷的家就在村子的最东头,三间北房是八十年代盖的,两间南房要比北房盖地晚几年,南北房都是土坯房,年代久了,墙跟里的部分泥皮已经脱落。窗子是那种小方格的木头窗,门是那种双扇门单扇开的木头门,门窗上的蓝色油漆也已经被晒地退了色,起了皮。院落不算太大,但收拾的还算整齐。进了院落大门,一条用水泥砖铺成的小路直通北房门口。北房前面小路两边各有一块两三米见方的小菜地,夏天种点时令蔬菜自己吃,这小菜地冬天被连续几场雪覆盖着。北房后面还有一排小房房子,那是家里的羊,驴,牛居住的地方。羊圈牛圈的房顶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青草捆子和麦草墩子,像一座座小山一样。
说是郑大爷,其实年龄也不算大,今年才六十多岁。可能是因为常年在农村太辛劳的原因,郑大爷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还大一点,从那一脸的皱纹不难看出他真的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经历了许多故事……
郑大爷祖籍是内地人,祖父时代因生活所迫从内地流亡到此地的,到了他这一代人也可以算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了!遵父命在这里娶妻生子,子承父业,经营视为生命的几亩土地。父母去世后,作为家中的老大支撑照应起这个家,自己的三个兄弟两个妹妹先后都各自成家,独立生活。他和老伴又开始操心自己的儿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也算争气,在父母的教诲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找到了自己应有的归宿。孩子们都大了,去省城的去省城了,去市里的去市里了,就是女儿差点也到县城了。这个曾经热闹的院落里只剩下郑大爷老俩口和这饱经风霜的几间房子。
早上起来,房子里和外面都差不多冷,郑大爷起身裹紧衣服,走出房门,照例去后院伺候他的羊和牛,喂草加料,打扫圈落,查看安全和冷暖情况。老伴在前院生火做饭,收拾屋子。几十年如一日,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过去家里人多,该干的活也多,尤其是孩子们上学的时候,每天早晨都要早起,忙碌忙碌,紧紧张张。现在虽然没那么紧张了,可郑大爷老俩口还是习惯性地早起开始一天的忙碌。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里仅有的几亩地也已经流转了,村庄里原有的人家大多数都搬走了。有的去市里了,有的去县城了,还有的去省城或外地了,剩余的人家也陆续搬到镇上的小区里去了,村子里仅剩下几户人家了。儿女们也多次劝说让郑大爷搬过去和他们一起生活,可郑大爷老俩口怎么也舍不得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舍不得丢下祖先们创下的家业。虽然儿女们也在镇上给他们弄好了楼房,可他们说啥也住不习惯,心里急得很,再说了这院落里还养着些羊和牛呢,借此理由,就楼房平房两头跑,几公里的路就全当锻炼身体了。
郑大爷忙完那些事儿,走出院门,照例地绕道院落和村道转转看看,惜日热闹非凡的村庄,如今冷冷清清。过去每天早上家家户户生火做饭,整个村庄炊烟袅袅,现在左邻右舍的院门都是铁将军把门,整个村庄能看到炊烟升起的地方寥寥无几。寂静的村庄越发显得寒冷,郑大爷加快脚步回家了。
推荐访问:故土难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