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经验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经验
(一)全球碳达峰整体进展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近期发布的报告,全球已经有54
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碳排放达峰国家的数量分别为18、31、50和54个,其中大部分属于发达国家。2020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碳排放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实现碳排放达峰,中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承诺在2030年以前实现达峰。
根据国际科学家组成的全球气候变化计划组织(GCP)测算,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为340亿吨,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24亿吨,比上一年下降7%。
图1全球碳排放量历史变化情况
国际能源署发布《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受疫情影响情况》显示,在2020年,发达经济体在2020年的年排放量下降幅度最大,平均下降了近10%,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排放量相对于2019年则只下降了4%。与最近的排放增长率相比,大多数经济体的排放量下降了五至十个百分点。巴西下降幅度较小,最明显的是中国。中国是唯一一个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与2015年至2019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相比,中国的排放增速仅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尽管2020年是历史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最大的一年,许多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和排放迅速反弹,突显出2021年CO2排放量将面临大幅增加的风险。
图2全球主要国家二氧化碳历史变化情况
(二)全球碳中和发展形势
根据EnergyClimate(能源与气候组织)推出的净零排放竞赛计分卡,目前我国已处于第四梯队,位列全球第28位。
图3净零排放竞赛计分卡
宣布时间看,部分欧洲国家(如德国)在20世纪就实现了碳达峰,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超过50年的时间,美国43年,但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仅有30年。在陡峭的碳排放量下降曲线背后,是规模化的经济结构转型,这意味着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下相当规模的存量资产将失去原有功能。
图4 重点国家碳达峰时间及碳中和趋势
(三)全球主要的技术领域
华泰证券所结合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基于五大碳排放源,归纳了四大主题12个细分领域的技术赛道,①电力部门深度脱碳;②非电力部门深度电气化;③终端设备节能提效;④碳排放端“绿化”。
图5主要的技术领域
1、电力脱碳
电力部门若不率先实现发电环节的脱碳,其余环节电气化反倒可能使得碳排放增加。3月15日,习近平在财经委会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兴电力系统”,风光水发电将从当前的补充能源地位上升为主力能源地位。
2018年后中国弃风弃光问题已明显改善,2019年全年弃风率与弃光率分别降至4%、2%,叠加主要光伏原料成本的下降,2019年光伏度电成本已经降低至0.44元,同期全国脱硫燃煤均价为0.36,光伏发电处于平价上网临界点阶段,CPIA预测,2021年后光伏发电即有望实现用户侧平价。后平价上网时代,制约风光发电广泛替代火电的瓶颈体现为:1)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火电仍需要承担较重的调峰
任务,2)风光资源与负荷地理分布错配,风光资源聚集在西北地区,而电力负荷集中在东部沿海,上述“堵点”的出路在于储能系统、分布式光伏与特高压。
2、终端电气化
钢铁冶炼电气化。根据车百智库测算,低电气化的长流程(高炉转炉)制造吨钢产生2.1吨碳排放,而高电气化的短流程(电弧炉)+清洁电力制造吨钢仅产生0.6吨碳排放。目前国内炼钢仍以长流程为主,2019年短流程炼钢渗透率仅10%,对照海外发达经济体,2019年美国/欧盟/日本电炉钢渗透率分别为70%/41%/25%。电炉炼钢所需重要原料——废钢的成本问题是制约短流程工艺渗透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废钢供给相对海外发达经济体不足,成本偏高。
图6钢铁冶炼电气化情况
氢能-燃料电池。《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氢能与燃料电池是非电力部门中较难实现电气化领域的解决方案,主要用途体现在:1)交运领域的商用车、航运、航空等长距离、载重运输设备较难采用动力电池实现电气化,氢燃料电池是较优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商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技术已基本成型;2)工业领域的炼钢使用氢气替
代天然气作为还原剂,能在当前的电炉钢技术上进一步减排,同时氢能未来也有望在化工领域实现对化石燃料的替代(即氢化工)。
图7中国氢能产业链市场规模
生物燃料。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要求所有成员国2020年生物燃料在交通领域掺混比例达到10%,2018年修订版本中进一步要求2030年生物燃料在运输领域掺混比例达到14%。
3、装配式建筑
根据住建部测算,装配式住宅的单位平米碳排放,比传统住宅低近30kg,减排主要来自于保温材料与水泥砂浆的消耗。对照海外发达经济体,当前中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2019年中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为13%,海外发达经济体普遍为70-90%。
图8装配式建筑减排优势及渗透空间
4、节能提效:
当前技术手段相对成熟的节能提效领域主要为家电(变频家电)与工业(工业控制与自动化),两者的核心部件均对应功率半导体,尤其是具备低能耗属性的IGBT。
图9 IGBT中国市场规模
5、排放绿化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利用生物质能(如庄稼等)为原料制造的塑料,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了一定量的CO2,而再其被废弃后,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同等量的CO2,又可以供下一年的庄稼吸收,从而实现了碳循环与零碳排放。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分析,果将全球每年生产的聚乙烯塑料全部替换为生物降解塑料,可减少4200万吨碳排放,相当于1000万次国际航班产生的碳排放。当前生物降解塑料中具备经济性的主要为PBAT与PLA技术。
加强塑料回收利用率同样可以降低碳排放。当前塑料处理仍以焚烧与填埋为主,全球回收率均偏低(根据OECD,2018
年全球塑料回收率仅9%)。
图10欧盟费塑料处理方式占比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IEA,当前全球范围内仅有21个运营中的大型CCUS项目,其中美国占据10个,中国仅有1个(中国石油吉林油田CCUS项目),项目开展主体以国际大型油气企业为主。
图11全球CCUS项目数量
当前CCUS发展缓慢的主因是,当前技术条件下项目运营成本高昂,即使有政府补贴,火电厂或者钢厂安装碳捕集设备仍然会面临巨额亏损,而仅靠油气企业捕集CO2用于EOR,CO2整体需求量较低,难以实现CCUS的规模化推广。根据中国碳捕集与封存协会,未来实现CCUS大规模使用的出路是:1)技术进步使得碳捕集与运输成本减半以上,以及2)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捕集CO2的火电厂通过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出售其排放限额来获得收入,当碳排放价格在200-30元/吨时,叠加前述的成本优化,可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四)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府举措
1、欧盟
碳达峰:欧盟27国作为整体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排放达峰,但各成员国出现碳排放峰值的时间横跨20年,德国等9个成员国碳排放峰值出现于1990年,其余18个成员国碳排放峰值分别出现于1991-2008年。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图12欧盟不同排放源的碳排放当量(1990-2018年)
碳中和目标设定:,2007年7月,欧盟发布了“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草案,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欧盟202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2008年1月正式提出了“气候与能源”一揽子方案的立法建议,年底获得欧盟首脑议会和欧洲议会的批准,成为正式法律。该计划设定了2020年欧盟整体比1990年减排温室气体20%、节能20%、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20%的目标,并通过按国别的目标责任分解、建立欧盟碳市场、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落实这一整体行动方案。2020年11月,欧盟27国领导人就更高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决定到2030年时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至少55%,,在7个领域开展联合行动,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安全、互联的交通,发展竞争性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发展生物经济和天然碳汇,发展碳捕
获和储存技术以解决剩余排放问题,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政策支持:欧盟形成了贯彻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路线图和一整套包括市场、财政金融、标准标识、自愿协议、信息传播等工具的政策措施。2011年3月,欧盟通过了《2050年迈向具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路线图》,该路线图描绘了2050年欧盟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80%-95%目标的成本效益方法。在产业政策层面,欧盟将发展重点聚焦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数字科技等方面,政策措施覆盖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几乎所有经济领域,以加快欧盟经济从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在交通运输方面,欧盟计划通过提升铁路和航运能力,大幅降低公路货运的比例。同时加大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前在欧盟国家境内新增100万个充电站,双管齐下降低碳排放量。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0%~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协议》涉及的变革涵盖了能源、工业、生产和消费、大规模基础设施、交通、粮食和农业、建筑、税收和社会福利等方面。2020年3月提交《气候气候法》,旨在从法律层面确保欧洲到2050年成为首个“碳中和”大陆,准备设立7500亿欧元的专项经济复苏基金。复苏计划的重点投资的领域包括电动汽车、低碳电力生产和氢燃料等,包括三大主要内容:一是为发展绿色经济、进行数字化转型等提供财政支持;二是鼓励私人投
资,设立预算为310亿欧元的偿付能力支持工具;三是扩大欧盟科研创新资助计划“地平线2020计划”的资金规模,以强化卫生安全。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机制五大基石
欧盟可再生能源电力机制政策
欧洲碳市场(EU ETS):启动于2005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欧洲碳市场包括电力、工业以及航空部门的11000多个排放设施,2020年排放量约13亿吨,交易量达80亿吨,占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2290亿欧元的九成。今年2月以来,欧洲碳配额(EUA)价格一路上扬,先是超过2006年以来的31欧元每吨的记录,又于2021年2月初突破40欧元。2021年3月,欧洲议会投票通过碳关税(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议案,2023年起实施。尽
管删除了“逐步消减免费配额”的表述,但市场情绪仍然较高,3月10日开盘突破41欧元创历史新高。
英国碳市场(UK-ETS):于2021年1月推行碳排放交易系统。UK-ETS的实施将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21年至2030年,第二阶段从2031年至2040年。英国政府将在2023年对ETS系统进行初步审查,以评估系统在2021-2025年前半阶段的表现,并于2026年之前完成对系统设计方案的必要调整。2028年将全面评估系统在第一阶段的整体表现。本次纳入ETS的行业类型包括能源密集型工业、发电行业和航空业。2021年包括航空业在内的配额发放总量大约为1.56亿吨,之后将逐年减少420万吨。免费配额发放量将考虑免费配额的总量上限,2021年的免费配额总量大约为5800万吨,之后逐年减少160万吨。
2、美国
碳达峰:美国碳排放峰值出现于2007年,比欧盟的德国、英国和法国以及东欧成员国晚15年以上。碳排放峰值为74.16亿吨CO2当量,人均排放量为24.46吨CO2当量,比欧盟人均水平高出138%。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图13美国不同排放源的碳排放当量(1990-2018年)
碳中和目标设定:美国总统拜登已明确表示,将承诺在2035年,通过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实现碳中和。美国主要的碳排放源为能源活动。碳排放达峰时,美国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占比为84.69%;而农业、工业生产过程和废物管理占比较低,分别为7.97%、5.31%和2.03%。由于能源市场上价格便宜的天然气发电逐渐取代燃煤发电,碳排放达峰后,美国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占比呈下降趋势。
政策支持:2013年6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制订了“总统行动计划”,对2020年比2005年温室气体减排17%的目标进行了按领域分解落实,包括更新新建以及既有发电厂碳排放标准、发展新能源、激励对清洁能源的长期投资、提高能源效率、确立四年一次的能源评估制度等。2014年6月,推出“清洁电力计划”。要求2030年之前将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
放在2005年排放水平上削减至少30%,这是美国首次对现有和新建燃煤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该计划只提出电厂的减排目标和指导原则,不规定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方法,允许各州将整合资源,形成最佳成本效益组合方案。2017年6月,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给世人留下了似乎美国政府不关心温室气体减排的印象。2021年1月,拜登上任第一天就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提出“到2035年,通过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3550”碳中和目标,政府计划拿出2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具体措施主要有:在交通领域的清洁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计划、城市零碳交通、“第二次铁路革命”等;在建筑领域,建筑节能升级、推动新建筑零碳排放等;在电力领域,引入电厂碳捕获改造,发展新能源等。同时,加大清洁能源创新,成立机构大力推动我包括储能、绿氢、核能、CCS等前沿技术研发,努力降低低碳成本。
美国碳市场:由于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政策导向摇摆不定,某些州在没有联邦政府参与下尝试推行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是美国东北部地区和大西洋中部某些州共同实施的第一个强制性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该机制仅覆盖不低于25MW 的发电装置且采用拍卖的形式进行初始配额的分配。近年来,RGGI在制定收紧总量控制和建立排放控制储备等新措施的同时还吸纳了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两个“新成员”。加
利福尼亚州则创立了全球最广泛且最复杂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其出台的《全球变暖应对法案》对碳减排目标设定与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总量控制目标、覆盖范围、碳配额抵消与存储机制等问题做出明确的制度安排,是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典型代表。
3、日本
碳达峰:日本碳排放峰值出现于2013年,碳排放峰值为14.08亿吨CO2当量,人均排放量为11.17吨CO2当量,低于欧盟人均水平的8.66%。日本的主要碳排放源同样为能源活动,碳排放达峰时,占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89.58%,而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废物管理的碳排放量占比分别为6.36%、2.47%和1.59%。达峰后,能源活动造成的碳排放量占比略有下降,得益于日本严格的垃圾回收政策,废物管理造成的碳排放量持续降低。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图14日本不同排放源的碳排放当量(1990-2018年)
碳中和目标设定:2020年12月,日本政府推出《绿色
增长战略》,被视为日本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进度表,构建“零碳社会”。一是将在15年内逐步停售燃油车,日本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电池成本“砍半”至1万日元/千瓦时(约合96.9美元/千瓦时),同时降低充电等相关费用,使电动汽车用户的花费降至燃油车用户相当的水平。二是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过半,其中海上风电也将是日本未来电力领域的发力重点,目标是到203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增至10吉瓦、2040年达到30-45吉瓦,并在2030-2035年间将海上风电成本削减至8-9日元/千瓦时。三是引入碳价机制来助力减排,将在2021年制定一项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收费的制度,但业内担心增加经济负担,使得政府对于全国引入碳定价机制仍然持谨慎态度。
政策支持:日本经济产业省通过监管、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动员超过240亿日元的私营领域绿色投资,力争到2030年实现90万亿日元的年度额外经济增长,到2050年实现190万亿日元的年度额外经济增长。日本还将成立一个2万亿日元的绿色基金,鼓励和支持私营领域绿色技术研发和投资。
日本碳市场:日本则于2010年在东京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级排放权交易体系,并随后在埼玉县对东京都ETS 加以复制,日本两个城市级碳市场主要覆盖商业和工业建筑的电力与热力消费。目前,日本实现了东京和埼玉县连接的开创性城市级碳市场,以推进大型建筑和工厂的减排。
4、印度
目标设定:印度至今仍未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出承诺。印度在2015年向联合国递交减排计划,在一份题为《印度决心做出的贡献》文件中显示,到2030年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33%-35%,同时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设立基金。随着国际社会压力增加和国内环境状况恶化,2012年,向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提交了《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明确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20%-25%,并进一步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到2030年使国家碳排放强度在同样基础上削减33%-35%。
政策支持:2008年政府首次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该计划作为纲领性文件,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规划以及组织实施方式等,其重点是八项国家行动计划,其中侧重于减缓领域的是太阳能国家计划;提高能源效率国家计划和可持续生活环境国家计划;适用领域包括水资源国家计划、喜马拉雅生态保护国家计划、绿色印度国家计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计划;另有一个加强气候变化战略研究的能力建设规划。该行动计划关注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强调适应气候变化,但回避了具体减碳目标。在推动太阳能利用方面,莫迪政府2014年公布了新计划,决定5年内投入1万亿卢布使太阳能发电装机问题达到10万兆瓦。
5、巴西
目标设定:巴西2012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碳排放峰值为10.28亿吨CO2当量,人均排放量仅5.17吨CO2当量。
2014年和2016年,受巴西世界和里约奥运会影响,碳排放量有所回升,总体仍低于2012年。2020年12月,巴西设立目标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低37%;到2030年较2005年水平低43%。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
政策支持:2004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亚马孙森林砍伐预防和控制联邦行动计划》,巴西国有太空研究院的研究显示,该计划实施使2012年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率较2004年下降83.5%。2009年,巴西制定颁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计划》,提出巴西2020年的排放量比2005年绝对减少5.7%-9.8%。2012年5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市政府推出低碳战略计划,这一计划旨在进一步降低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构建一套更全面的碳汇计算和交易模式。
推荐访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中和 标签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