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试题)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国家开放大学试题)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4篇
【篇1】(国家开放大学试题)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与实践
关于认识,就如我问每一个人,每一个种族上帝是怎样的,然后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脑海中构思的上帝都是不一样的,如人想象中的上帝自然是人,猪想象中的上帝是猪头,而猴子脑海中的造世主自然也是猴子。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种事物,暂不提他的认识是否正确,但每一个人的认识总会有那么的差距,这就是认识的差异性。
正因为每一个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并由此对同一个人或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个人就更应该明白这种道理。不能擅自凭自己片面的认识,从而排斥异己,与其他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产生极大矛盾。
认识一个人,一样东西,有时是轻而易举,可有时却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还不能搞清楚,如学习写一个字,和看清一个人。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感性认识,顾名思义就是有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的三种形式, 虽然生动,但却因其不深刻而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幅画或一个人,据我们的感官认识,我们是要根据这个事物的表象而判断其美丑好坏。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实践、深入等调查而获得的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第一感觉是好的,从而肯定一幅好画必然是真迹,一个帅哥靓妹必然是好人。在这里,我们日常生活的电视节目中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句话,脸蛋好看的角色一定不是好人。虽然有点极端,但这句话并不完全是错误的。
同时,认识有浮浅和深度之别,如品茶。不懂品茶的人,面对一壶上等的铁观音也只会把它当开水一样,一口饮尽了,甚至还会觉得苦涩;
懂得品茶的人就会有机会就尽多的查看一下有关书籍,学习鉴茶、洗茶、泡茶、斟茶,细斟慢酌,余味无穷。认识需要有意识的提醒,和实践的引导。正如你不想去理会一件事情,自然你对此事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两耳不闻自然认识是缺乏可陈的。但当那好奇和渴求的意识牵引着你时,你固然会花费时间,甚至心力付出你所能的努力去实践,去加深认识。
无论如何,实践和认识是分不开的。没有实践,认识顶多也停留在盘古开天前,天地混沌的状态。正如你没有被输入上帝的概念,你又怎会想象上帝的模样出来。再者,没有实践,认识也顶多是类似于初生的婴儿,没有成形的轮廓和成熟的思想。
通俗的说,实践是件好事。
人们对此有着数不尽的概念,诸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间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本方法等等。太多抽象的概念我不懂,毕竟对于实践我也还在初步认识当中。大略研究了一番,我发现,在古代关于实践的故事,最为人详谈的就是关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了。虽说赵括对于战略的理论研究是颇让人赞赏的,但是他实践的能力实在是够差的。想必他父亲赵奢在世时并没有少教育他多加实践,可见他有听进去吗?还有,本来如果他听从一下其他能人异士的意见,也未曾会输的那么惨,但他实在是一个对自己有几两水没有充分认识的人,因此才会擅改策略,导致全军覆没。可见认识离不开实际情况,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事实,没有任何经验和实践的斗争注定是失败的。
上帝之所以给我们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却只给我们一张嘴巴是希望我们少说话多做实事。还有“陶行知”,先行而后知,“凡事先行为主”等的意思亦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少说空话,重视实践。只有实践为先,我们才会受到从未遇到过的挫折,才会从挫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像那出色的渔夫李渔的儿子一样,即使自己父亲的捕鱼技术比别人出色,但正因为李渔的溺爱和手把手教导,致使李渔的儿子们少走了弯路,少碰了跟头,从而技术难以提高,最终落后与他人。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而完成这两种活动的基本手段就是实践。世界是客观而存在,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因此,我们进行一切实践活动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不妄自以“老子天下第一”的主观唯心主义意识来认识世界,一意孤行,进行不切实际的行动。任何没有目的或目的不切合实际的理论都是没有意义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共同创作和发表第一篇符合国情的革命理论《共产党宣言》前,空想社会主义毫无用武之地,还有多少批挥洒着热血的烈士葬身于与资本主义的战争里。在中国抗日战争前,又因为缺乏具有符合我国当时实际国情、具有现实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多少英勇的战士壮烈牺牲得毫无意义。革命到底是为什么,又应该如何做,这是一个严肃不可脱离一切实际和现实的问题。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倾尽心力,积极参加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的活动中去,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结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的充分认识,终于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并逐渐对人类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只有拥有正确的理论认识,我们才能有目的实践,并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使之更美好,更和谐。
认识离开指导实践的追求,就失去了动力;
离开指导实践的目的,就失去了意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而认识真理,再通过在真理的指导下而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无限地循环往复,无穷地向前推移,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正如江泽民说:“认识真理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改造世界也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也就是说,我们要为了认识真理,而不懈的努力实践!
xxxxx班
xxxx
【篇2】(国家开放大学试题)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
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
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
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
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
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
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
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篇3】(国家开放大学试题)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一文写于1937年7月,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虽然它写于几十年前,但现在读起来却还是那么有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还是那么的具有指导意义。
《实践论》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是有思维、有意识的动物,因而人能够有目的地进行生产劳动,最终才能成为高等动物。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能够通过劳动使自己的思想变成实在的事物,这就是实践。如果人光有思想而没有实践,那么再聪明的人也只能是一个废人,他将不会对社会有任何的贡献。即使是一个思想家他也要把它的思想通过写作表现出来,不然他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思想家,充其量也只是个空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因此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没有实践,人类社会将不会进步。
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增加,人脑中便会逐渐对某一事物有所认识,而这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也就是产生正确的意识。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飞跃。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正是认识的第二个飞跃:由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更好的服务于实践,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类社会也正是因此才取得了进步。因而这第二个飞跃又是飞跃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认识的真正目的之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到: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在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践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使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也只有通过时间才能证明他的认识正确与否。因此,认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事物的认识,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对事物已有的认识来指导实践,使生产劳动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这也正是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
而我则认为认识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双胞胎。认识产生于实践,而又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无限循环。
【篇4】(国家开放大学试题)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关键词:
实践;
认识;
辩证关系;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
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找个中心来确定的。
其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际那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在现代,人类的科学认识已经深入到宇宙的深处和基本粒子的内部,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高难度和高精度的特点。如果没有现代化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如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要从事现代化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其三,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的经验则是人们亲身时间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在主观领域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事实就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阐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即是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只是把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理论实践化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及时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三、结语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
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
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当然“从根本上说,在认识和实践这对矛盾中,实践一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对认识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但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也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也只有全面地把握了两者的辩证关系,才更有利于实践和认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一九页
[2]刘德福:《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一三页
[3]李秀林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二六六页
[4](哲学动态》一九九五年第十期第六页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