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围绕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

时间:2022-07-20 19:30: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围绕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围绕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

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6篇

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篇1

窗体顶端

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民族问题表现形式是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着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并不发生在、存在于民族内部。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采取了实际生活中的贯彻和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再教育,注意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18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个国家接壤。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10多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根本原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自治权的行使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64%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155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35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现今世界上共有( )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3000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格萨尔》 、《江格尔》、《玛纳斯》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格萨尔》, 《江格尔》, 《玛纳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普遍性, 国际性, 敏感性, 连锁反应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的平等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地位, 待遇, 权利, 利益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壮族, 满族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地域, 民族, 经济, 文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封建制度, 封建农奴制度, 奴隶制度, 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实现民族平等,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民族的活动中,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种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对抗性的矛盾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原则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包括城市和农村、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其中,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尤为重要。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包括特点,比如“广、多、杂、散”。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不可能产生敌我矛盾性质的民族矛盾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民主集中制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社会因素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         )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民族平等团结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1/3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的问题上。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 )以上民族共居。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两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 ,以及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民族与阶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以下特点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乱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大陆地区的(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31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地域, 民族, 经济, 文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普遍性, 国际性, 敏感性, 连锁反应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普遍性, 国际性, 敏感性, 连锁反应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格萨尔》, 《江格尔》, 《玛纳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民族的活动中,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壮族, 满族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实现民族平等,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封建制度, 封建农奴制度, 奴隶制度, 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的平等。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地位, 待遇, 权利, 利益

窗体底端

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篇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填空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名族问题》一文中提出。

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民族的常态发展、民族的异态发展,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1.民族素质的各要素中,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要素,因而对民族发展的关系重大

2.*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3.*四个维护: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
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
坚定地维护法律尊严;
坚定地各民族人民的利益

4.*(填空或名解):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

5.用蒙古文创作的《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是蒙古三大历史文学名著

6.*5个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

7.*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p298民族性、群众性、历史性、地域性、变异性

8.*三多三少:人大政协多党委政府少,非职能部门多职能部门少,事业单位多企业部门少

9.*“三支队伍”是指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名词解释:

1、*民族: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名族问题》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共产党)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4、*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

5、*自然同化,是指不同的民族在社会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6、*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6*、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7*、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8*、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将往联系状态。

9*、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资源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10*、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11*、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现出和睦关系融洽。

12*、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3*、民族自治地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是少数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14*、自治机关的自治区: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15*、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它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内容表现出来。

16*、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是指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该得到的利益。

17*、民族权利: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18*、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有着很强的稳定性,是维护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19*、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20、两个大结局:即东部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先发展起来这是大局,大家都要服从;到了一定时候(20世纪末),应当使西部加快发展,这也是大局,大家要服从这个大局

21*、四个离不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述or简答

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有什么意义?P23

第一,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第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中国民族理论有哪些特点?P21

1.科学性

100多年的世界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真理。

1.实践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继承性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因此,在它的一些基本观点上乃至语言表述上,都是相互贯通、一脉相承的

1.创新性

继承并不是固守,更不等于教条主义。

1.*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P1-p27

4、*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论述或简答)p55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第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5、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论述或简答)p80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6、*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p77 论述

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②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7、*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原因 (论述或简答)p80

①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因素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 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P91论述

①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规律,民族的发展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民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民族的发展是受发展规律制约的,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民族发展。

②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自身规律。民族只有充分发展繁荣后才会走向消亡。社会主义初期,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小时,各民族人民住在自己的命运,主导自身的发展。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奠定了各民族繁荣共发展的基础。

9、*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p95 论述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米之怒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

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规律,指明了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0、*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109

①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国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

③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机制。

总之国家为民族发展所提供的的各种条件、政策、措施等,对民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11、*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p112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

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12、*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p114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

②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③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

总之,国家政治权利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

13、*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产生民族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

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
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社会原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
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14、*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p123

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会根源之一。

15、*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p175

①主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②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③主张通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④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⑤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表明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名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力;有利于建立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
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17、*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论述or简答)p175

第一,主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第二,主张民族在一切权力上平等,并对少数民众的权力给予更多保护。

第三,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第四,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各各方面,形成真实的社会关系

第五,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1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简答or论述)p208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因素,既不是单纯地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正确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证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经济因素,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
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平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呢过保障撒后蜀民族的平等权利,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又有利于发展团结合作的民族关系,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有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对历史和现实充分的把握之中,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规划民族之子地方的未来,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呢过团结和发展繁荣

以上三个“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国庆的创造性结合,构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

19、民族区域自治内容和实质:论述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
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孩子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少数民族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20、*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p306 论述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状况,是少数民族人民享受平等权利和形式自治权力的标志。

(4)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总之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21、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中的作用 论述

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民族干部长期生活在在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状况,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地区的自然优势和经济特点,喜爱本民族的文化,熟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疾苦和要求,通本民族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感情。

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愿意向少数民族干部倾诉心声、梵音有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有利于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跟好的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少数民族干部还是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对本民族的加快发展、素质提高有冲高的追求,并且了解党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优势与不足,使得他们更好地工作。

2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①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②物质资料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

④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论述)p199

其一,从历史上来看,我国自秦代开始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

其二,从民族分布来看,我国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呈交错居住状态。

其三,从中国近代史考虑,鸦片战争以后,整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

其四,从文化角度考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对历朝历代传统民族政策的研究与借鉴。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意义(简答论述)p281

1.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2.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3.有利于我孤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繁荣。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若干原则(简答论述)p281

一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二是既保护有创新的原则

三是着眼整体原则

四是采取适当的政策与措施

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篇3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期末考试复习题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融合的含义: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的含义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
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民族和谐: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民族平等的概念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 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 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实践性;
继承性;
创新性;
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六个基本特征理论的特点: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首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的民族概念 最早——古希腊;

意大利学者马奇的观点

布伦奇里的8特征: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

(二)中国的民族概念 古代:“族类”;

最早:南朝顾欢《夏夷论》;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西方——日本——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

(一)构成民族的6个基本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
2.共同生产方式;
3.共同语言;
4.共同文化;
5.共同风俗习惯;
6.共同心理认同(A成员对民族整体、B民族成员之间)。

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1.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

2.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
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

民族基本历史类型 1.三大属性: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生物属性

2.分类的依据:A 民族属性(3个)、B 民族特征(6个)

3、具体分类:从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
近代民族;
现代民族

从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
封建主义民族;
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

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族识别的依据 1.民族特征;2.民族源流;3.民族意愿;4.就近认同

实践的三个阶段 (一)三阶段:1.第一阶段(1950—1954年)2.第二阶段(1954—1965年)3.第三阶段(1978—1987年)

民族发展规律: 产生——发展——消亡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

民族发展规律形成的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出现;
产品交换发展 外在条件:战争;
军事冲突

民族发展规律形成的 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血缘到地缘)

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同源异流;
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2)阶级斗争——非常重要的因素

(3)民族精神——重要动因 纵向:奴——封——资——社(质变)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

民族发展基本内容1民族经济发展2民族政治发展 3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4民族人口发展(通婚)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内因: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
民族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人口;
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身体。

外因: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基本模式:常态、异态、跳跃

基本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 类型: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

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特点: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民族分化与组合 民族分化(同源异流)、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民族融合的特点:1.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3.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5.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1.发生的时间不同; 2.发生的范围不同

3.发生的结果不同 4.实现的途径不同

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表现形式为:

1.民族群体间关系(基本表现形式)

2.民族成员之间产生和表现的关系

3.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关系。如民族与国家政策,区域自治与中央政府

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2.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3.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
4.各民族互助、合作和学习交流增多;
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增强。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牢固精神纽带。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

1.经济生活方式不同;
2.语言不尽相同,文字不同;
3.风俗习惯不同;
4.宗教文化特色不同;
5.心理素质不同。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

1.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决定的;
2.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3.与社会现实条件及民族政策有关。

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

1.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
2.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3.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4.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5.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

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

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同时,各民族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的特点和差别,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引起矛盾,所以说,民族自身发展程度对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各方面的联系。民族关系的出现,必然形成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各自都会动用各自拥有的力量,但由于相互间的作用力大小不同,作用的方法与方式也不相同,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

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都具有全民族的性质。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都是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与国家,不仅相伴而生,而且相依而存。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功能。国家以一定的民族作为基础。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民族之间的矛盾。

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民族间交往联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民族存在的社会里,这两个因素都起作用,是发展繁荣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来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私有制社会的民族不平等是不同民族敌对阶级之间对抗性的、激烈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非对抗性的、较缓和的矛盾。当然,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民族问题,远比扼要的理论概括复杂得多。

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

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内容和实质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各种宗教在我国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也不允许有居统治地位的宗教。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解决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同步性、艰巨性、多样性。

名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它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实质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从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从世界范围来说,世界所有民族一律平等。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
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不仅在政治上完全平等,而且在经济上完全平等,还要在文化上完全平等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二是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行为逍遥法外;
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各个民族的公民不得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三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实行特殊保护,这也是我国民族平等的合理内涵。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团结是我国56个民族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团结,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是以各民族内部团结为前提和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

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民族区域自治实质 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我也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在职学生,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经济和文化素质低下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了,相信还有好多同学没有目睹过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这里的牧民几乎不让孩子上学,也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随着牛羊的走动而四处游牧,根本谈不上有多高的文化素质和卫生条件,他们的生活条件还很有限,吃的是肉干、糌粑,喝的是青稞酒、酥油茶,好长时间都不会洗脸或者换衣服。

民族问题的特性 共同特性:普遍性;
长期性;
复杂性;
国际性;
重要性;
敏感性。另外,民族问题上的连锁反应性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而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有四个鲜明特点: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解决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同步性、艰巨性、多样性。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有:

1.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发展上的两个历史趋势:第一个趋势是民族的繁荣发展,也就是说进入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的时期,各民族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二个趋势是各民族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各民族在各个方面的日益接近。

民族平等的含义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它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实质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的任何特权,无条件地保护弱小民族的权利,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民族平等还要求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即经济、文化包括语言方面的平等,要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搜索异。

江泽民提出的著名论断,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即: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另外,民族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民族问题,可以说是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②研究揭示民族及民族问题这一历史现象的发展规律。③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场、途径和方法。

民族政策: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特点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③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我国民族的特点是怎样的 ?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分布特点。对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有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国民族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当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的国家,它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是主体民族,人口众多,而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地区,但在其他地区也由分布;
少数民族分布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

当代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相互杂居、流动频繁的特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犬牙交错,难以分割。

为什么说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第一,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第二,祖国的和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第三,祖国灿烂的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第四,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第五,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一、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华夏和四裔五方格局奠定多民族基础 (二)秦统一六国造就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二、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从秦汉至隋唐,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宋元明清,各民族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篇4

成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形 成 性 考 核 册

专业:
会计本科

学号:
1513001250093

姓名:
郑倩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1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

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形式:从以上题目任选一题,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个人的讨论提纲。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个人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无论自己是什么观点,都要结合本课程所学内容,联系你最了解的民族的历史或现实予以说明。

讨论题目: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讨论提纲  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  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  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发展利益。

作业2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九章之后。

题目:运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这里所指的实际,不局限于身边发生的事例,也包括网络、报刊等报道的事例)撰写一篇小论文。(字数要求1500字左右)

内容:围绕主题任选一个角度撰写。例如为什么在中国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什么一个少数民族不仅可以在某一地方成立自治区,还可以分别在其他地方成立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如何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有何不同特色,等等。

答题:

民族区城自治: 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实践民族区城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它正确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杜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杜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保障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杜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建国60年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民族区域自治。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一)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民族问题,揭示出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主要根源,指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和前提。列宁指出,民族自决权不是成立分散的小国家,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并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在帮助经济落后民族走上杜会主义发展道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民族、民族地区的特点,实行广泛的区城自治。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杜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从接受民族自决到强调民族自治,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将国家政权的民主集中制与民族自决有机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又保障了各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既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又实现了各民族的共间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民族区域自治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在否定了什么不是民族地区杜会主义的基础上,最终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杜会主义,在成立之初,党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问题的三种形式:建立独立的国家、采用苏维埃联邦制、成立自治区城。首先,根据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的国家,其前提是民族压迫,但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彻底消灭了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中华各民族的友爱合作和互助团结成为杜会主义首要问题,因此建立独立的国家不是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其次.联邦制是苏联解央民族地区杜会主义问题的模式,李维汉在《关于建立满族自治地方的问题》的信中分析了当时非俄罗斯民族已经成为事实国家的实际,指出布尔什维克不得不采取联郊制,作为走向完全统一的过渡形式。在实践中,由联邦制产生的苏联各民族日益严重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联邦制也不是民族地区正确的社会主义形式,马克思主义者绝不主张实行任何联郑制原则。第三,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回民自治乡、蒙民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自治区,进一步扩大了实践范围。1949年9月,由各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应实行民族的区城自治,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地区杜会主义作出的正确回答。(三)民族区域自治回答了民族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民族地区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后,杜会主义建设就成为民族地区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首先进行杜会主义民主改革,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民族、不同民族地区以及同一民族地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广泛发动群众,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先后顺利完成了各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消灭了各种剥削和压迫,建立了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政权,确立了杜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波折后,民族地区的工作中心重新回归经济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民族自治地方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状态,极大缩小了同汉族地区的差距。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杜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各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一)实践探索:建国前后对民族区城自治的探索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建立统一国家。这标志着民族区城自治成为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实践。中共七大充分肯定了民族区城自治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的作用,并在对内蒙古工作中明确提出实行区域自治,组织蒙古人地方性自治政府,于1947年建立了内蒙自治区,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1949年的《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列为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95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城自治实施纲要》推动了民族区城自治在全国范围的实施。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还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级。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四个自治区,民族区城自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的基本制度得以全面建立。特别西藏自洽区的建立是一次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充分检验。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平解放了西藏,平定了西藏上层分子的叛乱,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了杜会主义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1965年选举产生了各级自治机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完全确立。(二)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城自治的发展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在制度上不断成熟,民族地区的杜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1984年《民族区城自治法》的颁布是民族区域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到2003年底全国建立民族自治地方155个,民族乡1173个,制定了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384个,形成了从宪法到基本法,再到地方法规的法律体系。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党高度重视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地方自治政权中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国家机构中予以特殊安排,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干部代表本民族行使自我管理的权利和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始终坚持对民族地区采取倾斜性的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西部志愿者计划等重大战略,充分激活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挥民族地方在陆疆开放中的作用。如在西藏自治区,80年代国家安排了43项工程,90年代安排了62项,21世纪初就立项117项,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07年西藏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59倍。(三)科学发展:当代民族区城自治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国家杜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族区城自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在政治民主方面,各自治地方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继续推进杜会主义民主建设。鼓励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本民族事务管理,推进平等、团结、合作、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发展。其次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按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自然资深、人文资源、地理状况、周边环境等因素,探索出了生态、经济与杜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杜会和谐进步。

三、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主要经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根本道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根本指针。各民族自治地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走上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轨道。因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

(二)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保障。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区城自治实践中,始终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作为首要原则,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互助、共同发展。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支持,东部发达地区积极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各民族在文化上交流融合,中华各民族文化思想交流日渐频繁、深入,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我国周边地区仍然活跃若民族分裂势力,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杜会安全稳定。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决同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保障。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任务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杜会经济文化需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反之,就会阻碍民族地区的发展,阻碍杜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主义建设步入新阶段,民族区城自治也进人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要求民族地区要突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四)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地区发的关键措施。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民主实现途径。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需要一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代表各族人民行使自治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否则,民族区域自治也就会流于形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多次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强调,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自建国以来,党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如07年云南少数民族干部在省市县三级领导班子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5.9%、42.2%和38.9%。他们成为民族地区基层工作具体执行者,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完善的中坚力量。

作业3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十至第十四章之后。

形式:模拟测试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3.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5.民族发展的 利益,权益 ,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 问题。

7.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

8.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万 公里。

9.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 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
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 民主的组织形式 。

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
二是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社会要 发展与进步 的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括号内。)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是( B )。

A 政治发展 B 经济发展 C 文化教育发展 D 社会发展

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 )。

A 夷狄 B 族类 C 夷族 D 蛮夷

3.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斯大林

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 氏族 B 部落 C 部落联盟 D 民族

5.2005年党中央在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 平等 B 团结 C 互助 D 和谐

6.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

A 自然因素 B 文化因素 C 社会因素   D 经济因素

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B )。

A 16个 B 18个 C 19个 D 20个

8.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 )个国家接壤。

A 7 B 8 C 10多 D 20多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 )。

A 物质文化 B 精神文化 C 制度文化 D 民俗文化

10.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 6千多万人 B 7千多万人 C 8千多万人 D 1亿多人

三、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CD )。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

A 常态发展 B 异态发展 C 渐进式发展 D 突变式发展 E 跳跃式发展

3.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 )。

A 普遍性 B 国际性    C不定性 D 敏感性 E 连锁反应性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ABCDE )。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5.下列省、自治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33%以上的是( ABCD )。

A 青海 B 贵州 C 云南 D 宁夏 E 内蒙古

6.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有( ABCE )。

A 广 B 多 C 杂 D 偏 E 散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ABCDE )。

A 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 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 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 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8.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数的自治区有( BCE )。

A 广西 B 宁夏 C 新疆 D 内蒙古 E 西藏

9.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ABCD )。

A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 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

C 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D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E 发展乡镇企业

10.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DE )。

A 民族性 B 稳定性 C 独特性 D 发展性 E 交融性

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

1. 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

3.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4.民族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最终将消亡。

错,民族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

5.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6.在我国现阶段,宗教信仰往往涉及政治问题

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论述题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

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三、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2.民族团结是边防巩固的前提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篇5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一、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二、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四、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五、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

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

《指示》要求正确称谓少数民族,如发现有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在经过一定程序后,改用适当称谓;
凡各地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碑竭、匾联,需予撤除或撤换。如有特殊情况者,则可酌情处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对于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必须进行更改。

自五十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妥善的处理。如将带有侮辱之意的“归化族”、“西番”、“崩龙”分别改为“俄罗斯”、“普米”、“德昂’等族称替代;
将“卡瓦”改写为佤族等。

六、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对此,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七、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1997年3月14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的

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篇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章)

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总人口比重为( D )

A. 6.68% B. 8.04% C. 8.41% D. 8.49%

2.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 B )4个民族

A.满、壮、回、蒙古 B.壮、满、回、维吾尔 C.壮、回、苗、蒙古 D.回、藏、满、壮

3.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是( A )

A.塔塔尔 B.鄂伦春族 C.赫哲族 D.珞巴族

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C )

A.大杂居、小聚居 B.交错杂居 C.大分散、小聚居 D.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有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物产众多、资源富集

多数居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地广人稀、土地贫瘠( A )

A. B. C. D.

(第二章)

1.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的特点有外来性本土性单一性多元性多样性( C )

A. B. C. D.

2.曾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过的游牧民族有猃狁(xian.yun)匈奴蒙古鄂伦春契丹( A )

A. B. C. D.

3.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是在那个时期( B )

A.夏、商、周三代 B.秦汉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

4.少数民族不仅有发达的畜牧业,农业方面也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如宁夏的水利工程“秦渠”、“唐徕渠”,那么,新疆人民独创了什么水利工程( C )

A.邓国渠 B.白渠 C.坎儿井 D.都江堰

5.蒙古族的历史著作有《青史》《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 B )

A. B. C. D.

(第一章)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者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 C )

A.郭沫若 B.翦伯赞 C.费孝通 D.林耀华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
“一体”是指中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一理论强调了( B )

A.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性的多民族共同体。

C.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

(第二章)

1.纵观中国历史,解决民族关系的战争主要有四种,那么康熙与噶(ga)儿丹之间发生的战争属于那种?( C )

A.民族掠夺战争

B.民族征服战争

C.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D.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2.民族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A )

A.首要特征和基础

B.核心内容和主线

C.拥有保障的地位

D.本质所在

3.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4.下列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提法哪个是正确的?( D )

A.平等、团结、互助、竞争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平等、团结、友爱、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多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D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第三章)

1.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变化 B.演进 C.进化 D.形成

2.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

3.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C )

A.夷狄 B.夷族 C.族类 D.蛮夷

4.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 )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5.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 )同化

A.自觉 B.自由 C.自然 D.自愿

6.(多选)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第四章)

1.私有制社会里生产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2.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A )

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各民族一律平等

3.民族问题与什么相始终( D )

A.私有制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原始社会

D.民族存在

4.下面关于民族问题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 B )

A.民族问题包含社会问题

B.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C.民族问题比宗教问题重要

D.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民族问题

(第五章)

1.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 D )

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B.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C.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

D.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2.从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过程看,民族平等观念是在( B )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B.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

C.封建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

D.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

3.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B.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

C.主张和坚持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4.(多选)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有( ABD )

A.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一律平等

B.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

C.允许少数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D.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

5.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有助于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 A )

A.正确 B.错误

6.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 A )

A.正确 B.错误

7.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 B )

A.正确 B.错误

(第六章)

1.最早成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是( B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C.自治权的行使

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A )

A.自治机关设立和建设

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C.自治权的行使

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C )个

A.28 B.35 C.44 D.55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B )

A.中央集权制 B.民主集中制 C.地方自主制 D.政治协商制

6.(多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7.(多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 BCDE )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8.(多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ABCDE )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9.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10.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D.传承性和变异性

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满、回

12.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13.下列民族中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是

B.东北的鄂伦春族

14.1979年以来,国家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

D.对口支援

15.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主要性因素是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50.新时期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导方针是

A.革命化 B.年轻化

C.知识化 D.专业化

51.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2.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简答

1.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是什么?

3.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4.什么是民族融合

5.马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6.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7.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8.我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1、各民族分布: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少数民族分布: 大分散,小聚居

2、共同历史渊源、 共同生产方式、 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

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

4、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在经过长期的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融为一体的过程,即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

5、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

6、方针: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原则。

政策:

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水平,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专业素质培训,

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实践锻炼。

7、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发展,

着力落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8、民族性、传承性、群众性、地域性、变异性、约束性

推荐访问:民族政策 研讨 围绕 围绕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 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1 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