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完整版】

时间:2022-07-21 08:5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完整版】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5篇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篇1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何伟成 刘军平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事业的顽症,严重阻碍着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已经给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青少年发出了“还我童年,还我青春”的强烈呼唤。那么该怎样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呢?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课堂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建设正在蓬勃开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们于2012年5月,申报并被确立了《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在一年多的课改实验中,我们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优化设计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据统计,中学生每天平均学习时间约12小时,平均睡眠时间不足小时。在中学短短6年里,学生的近视率由%猛升到%。这是一个令人震憾的数字。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将千千万万中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
一堆堆书、一本本作业将众多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知识的奴隶!在过重的课业负担面前,素质教育成了一纸空文;
在大量的作业面前,以人为本成了空话。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已成为社会共同呼吁的重大问题。

为了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克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各学科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系统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讲、精练,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潜移默化地灌输学科思想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达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的。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

优化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优化方案,在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具体意义有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与健康身心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

2、学生作为学习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和潜能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并给予展现。

3、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是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课堂气氛既是紧张的、严肃的,又是生动的、活泼的,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

4、课堂教学应体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消耗,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收获。

5、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教学手段的化关系密切,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等选择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

6、应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培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广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克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各学科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系统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讲、精练,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潜移默化地灌输学科思想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达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的。

具体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

了解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通过理论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树立现代课堂教学新观念。

3、在学校的指导下,各学科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对策与方案。

4、构建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三、课题含义及有关概念的界定

优化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优化方案,在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

具体含义有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与健康身心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

2、学生作为学习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和潜能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并给予展现。

3、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是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课堂气氛既是紧张的、严肃的,又是生动的、活泼的,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

4、课堂教学应体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消耗,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收获。

5、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教学手段的化关系密切,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等选择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

6、应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培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广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校高一年级各班。通过调查研究,将各班学生以前的作业量、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作为参照,与实施优化课堂教学后的作业量、学习情况与学习成绩进行对比。所有文化课学科均参加本课题的研究,以各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各班教学现状及教师现状,了解学生作业量的现状,并分析成因;
通过调查对研究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2、文献研究:对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论文及有关理论进行研究。

3、实验研究:把所形成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案投入实践,进行实验以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4、经验总结:及时总结教学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四、教学改革方案和实践过程

立足‘三学’,即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率为中心,一切以“学”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

(1)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生命的激扬为本,以生动活泼为本,以健康生长为本。

(2)以学习为中心,即让教为学服务,为学生好学而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它包含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3)以学习效率为中心,即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效率的提升,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实践生本,即教师在教学中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贯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规范课堂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目标呈现――学生自学——组内交流——班级汇报——教师点拨——检查反馈――精编前置性作业或活动单。

(1)目标呈现:教师在提出学习内容后向学生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做相应的解释说明。

(2)学生先学:通过预习完成前置性作业或课堂给定必要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找出自己认为较难或容易出错的学习内容。

(3)组内交流:组长组织全组成员核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讨论本组的疑难点,记录不能解决的问题,提请班内交流。

(4)班级汇报:各小组在班级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和疑难点。其他组就汇报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全程关注汇报及辩论情况,鼓励更多同学发言,澄清疑点,解决难点。

(5)教师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有效的点拨与引领。教师要从学科体系和学生学习结果总体驾驭教学目标,通过设计典型问题、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简明扼要突破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

(6)检查反馈:精选精编笔头或口头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留有空间让学生整理思路、查缺补漏,对表现出色的同学进行评价。

(7)精编前置性作业或活动单:设计与编写一般性要求为:一是统一结构,包括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活动名称和操作方案)、展示评价、检测反馈等;
二是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三是提供预习(前置性学习)和检测学习效果的学习材料;
四是留有学生自主完善学习内容的空间;
五是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知识和不同课型的活动单有各自特色;
六是不能把活动单设计成习题练习或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五、研究周期及研究计划: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预计从2012年5月——2013年6月。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现状调查、收集资料、课题论证,形成可行性方案、申报立项课题,拟定实施计划。

2、进行科研理论学习,通过有关的理论学习,转变课题组成员的观念,使课题组成员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识。

3、购买相关资料、学习培训,为课题实验做好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组织研究;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针对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和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和后果分析。学习、借鉴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

进行课题实验课研究,专题研讨和反思,总结阶段性成果,组织交流汇报。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

1、(1)教师转变观念,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见解,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2)参考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探索适合我校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3)对学生进行反馈,通过谈话、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学习状态。组织开展学生学业负担分析座谈会。

2、(1)课题组成员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

(2)课题组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学情、适合不同学科的高效教学模式。开展科研小课题成果汇报会。

(3)课题组成员通过反复实践,调整教学结构,进行课后反思。

(4)探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对策,让学生学的轻松,变被动为主动。

3、(1)运用我校所探索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逐步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2)进一步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并进行调查反馈,跟踪对比进行效果分析。

4、(1)反复调查、实验、论证。建立数学科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2)课题组形成有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的书面报告。

成果形式:论文、实验报告。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

整理课题研究的课题资料,分析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申请结题。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或心得体会等。

六、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做的主要工作: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为了端正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转变拼时间就是提质量的陈旧、错误观念,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对“减负、增效、提质”重要性的认识,我校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讲话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边学习边辅导、边学习边研讨的方法,做到“学、议”结合、“知、行”结合。组织教职员工围绕“减负、增效、提质”的意义、义务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等问题进行座谈讨论,查摆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学习讨论,广大教职工能自觉认识到加班加点、机械重复的训练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无疑会扼杀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与个性的发展。要提高质量必须深挖有效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无效,特别要杜绝负效、无用功的劳动。我们在转变教师旧有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了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则可依。

2、开全开足课程,科学安排课时。

上好活动课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我校从学校实际出发,在不增加课时、不延长在校时间的情况下,强化活动课程开设。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我校通过开展“普法小报展评”、“中华诗文诵读”、“爱心捐款”、“关爱留守儿童”、“和谐校园、快乐成长”、国旗下讲话、扶贫助学等系列德育活动,帮助师生全面树立文明意识。组织开展“学生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单词竞赛”、“物理实验操作比赛”等活动,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组织“篮球赛”、“拔河比赛”、“校园集体舞”、成立了学校号鼓队等文体比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大力研究并进行作业的设计与批改的改革。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设计形式多样、接近学生生活并让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控制总量,降低难度,优化设计,提高效率。

5、积极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建设,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和谐、高效的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6、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实行层层包干责任制,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充分保障。

七、实施课题研究前后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及学生课业负担调查结果对照: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课题研究前,我校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业负担虽然比我们预先想象的要好一些,但也还是较为严重,应该说,课堂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实施课题后,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了一定的好转,学习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课业负担比以前有所减轻,而且学习效果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八、研究结果与成效

  本研究验证了:

  1、学生课业负担与学习成绩有一定相关。

  2、高质量的课后作业比高数量的课后作业在提高学效果上更优。

  3、成绩提高、兴趣培养与减轻课业负担之间并不矛盾,二者可以找到完美的平衡。

  因此,我们建议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布置作业要结合学生实际难、易适当。过于简单不能提升学 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缺乏挑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过难学生无法完成,则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一打击,还会引发学生抄袭、应付的习惯。因而作业一定要难易适当,让学生通过努力思考方能完成为宜。

  2、布置作业量要适度

过多的作业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而不可能真实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3、作业要精选、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

 老师在布置作业前要做一做、选一选,确保作业的针对性,注意作业有助于消化当堂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了有效果,对教学有帮助。适当的设计一些开放型题目,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九、 课堂教学效率的特征与成果

针对本校教学现状,先在课题组内尝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组中一位教师,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寓竞赛辅导于课堂教学之中,每节课中留5—8分钟时间,让学生尝试解决提高问题,保证了好生“吃饱”;
课题组中又一位教师,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尝试梳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知识间的脉络,构建知识网络,并纳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重视解题后的反思,旨在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取得明显成效。在2012年毕业考试中,一位学生写到:“对于自学过程中碰到的‘拦路虎’”,总是认真思考,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从而消灭它。”正是因为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这位教师任教班级,在上学期期末统测平均分达到分(全区为,该校平行班平均分为分,从中也充分说明,只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质量,产生高效率。

十、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从实验研究和调查问卷来看,由于考试的压力,适应了以往的题海战术,实验2组中的部分学生其实在课外的做题量并未减少,这可能是影响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

  2、虽然课堂教学并非实验的变量,但由于实验研究中的授课教师本身就是实验的方案制订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期待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3、考虑到由于对高中教师和学生评价紧迫性和复杂性,计划在高中组开展的实验研究可能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干扰,为防止实验效度的降低,避免给教师和学生带来预想之外的不便,这个组的实验并未开展。

  4、测试内容的梯度变化使得本实验的前测和后测之间不具可比性。

  以上问题已经超出了实验组成员的业务范围和能力水平,希望在今后类似的研究中得到解决。

 十一、解决中学数学课后作业过重的办法的研讨

  1、在课后作业的设计方面,老师要能够掌握课程的精髓,深钻教材,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启示,选择出以一当十的高质量练习题,在教学中真正抓住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字。

  2、不断提高中学数学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学生学习效果的取得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师课前的备课和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使教学任务的重心前移,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以往的各级各类赛教、评课活动中,往往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忽视了课后作业的补充作用。今后应加强课后作业设计方面的考评,提高练习课、复习课的业务能力水平。

  4、向国家教委建议,改革中高考制度,废除单以考试成绩(分数)录取的考试制度,引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十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今后对学校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

1、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2、如何更好地设计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如何进一步发挥现代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多边互动。

4、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作业设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篇2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超前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柏广珍;

作者机构: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银集中心初中,江苏淮安223001;

来源: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ISSN:1007-872X

年:2017

卷:000

期:024

页码:P.35-35

页数:2

中图分类:G633.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超前学习;指导方法;学习计划

摘要:近年来,在初中数学教育改革上有很大突破,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超前学习这一研究上,已经形成了多方整合模式.本文也是在对指导学生超前学习研究上进行总结,主要对"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超前学习"的实践研究,取得一些方法和效果.超前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篇3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9月至 4月)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低年级写话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阶段《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可是,从实际的写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写话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兴趣。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选取二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写话的兴趣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讨厌写话,惧怕写话;
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写话有较浓厚的兴趣。

附:二(1)(4)(5)班学生写话兴趣调查表:

很喜欢

一般

兴趣不大

非常不喜欢

50

52

28

17

34%

35.4%

19%

11.6%

2、表示能力差。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接触社会不多,阅读面窄,在写话时经常出现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现象。特别是媒体视频等电子阅读的冲击,学生动手写的能力更加弱化,二年级的学生写话,也有一部分同学觉得无话可写,要不寥寥几笔,敷衍了事,要不就是按照教师的安排、家长的“指导”来写,疏于动脑,缺少写话的主动性。

透过现象看问题,在低年级实际写话指导中发现以下的问题:

1、没有系统的培养写话能力的长期计划。

从当前教师指导情况来看,哪个阶段应该训练什么,没有一个系统的计划,

教到哪儿写到哪儿,写话能力的训练缺少层递性。

2、缺少有效的指导方法。

教师虽然重视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然而却缺少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往往是给出一些范句、范文让学生借鉴,或是以填空等形式进行写话教学。学生按这样的指导写话,就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了。同时,课堂当中写句子、写句群的训练还是比较少,读写结合这一块比较薄弱。

3、点评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

低年级的写话简短,教师在批阅时,把重点放在纠正错别字、标点上,最后的评价往往是优、良、中三个层次,有具体的点评方面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虽然,新课标关于写话要求降低了,表面上难度降低,但操作要求比较模糊,很难把握。那么,怎样正确指导学生写话,使之“望文生趣”,乐此不疲,从而打下牢固的基础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确立了“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本课题研究旨在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有关要求,提高教师对写话教学的认识,提高教师素养及写话教学能力,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进习作之门。

二、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经过多种形式的写话训练,激发学生说话写话兴趣,能说会写、爱说乐写。使学生素质和能力共同发展,并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大脑机能,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师层面:经过写话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优化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讨,推动读书反思,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提升专业素养。

学校层面:以课题研究带动全校教育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低年级写话研究的理论依据

进行写话指导与研究,我们重点依据的研究理论是:

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年段(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对低年级写话提出的三条具体要求。即: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示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2、成功教育理论: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
经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在写话教学中,经过不同的平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她人写话中的优点,旨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写话的信心。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普遍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在写话教学中,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积累,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经过参与、体验、感知,经过想象、联想,获得说话、写话能力。

四、研究策略:

1、调查法。对本班学生的写话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写话的困难所在。以便针对性地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

2、行动研究法: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意识,经过写话教学方法的探索,形成写话的方法、步骤,提高学生写话的兴趣和能力。

3、文献资料法:

经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写话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4、经验总结法。经过组内老师上课听课评课、日常交流,不断反思实践、总结。同时,根据收集的个案资料及自己平时的观察,总结出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经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践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实践。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9月— 12月)

☆建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题目;

☆学习相关的理论;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例,分析、总结低年级写话的操作办法;

☆制订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1月—— 12月)

☆搜集素材;

☆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3、总结阶段( 2月—— 4月)

☆做好资料整理(论文、案例、反思等);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课例展示;

☆编撰课题研究成果集。

六、研究实践与操作

(一)立足文本。

1、从文本入手,理出写话序列。

文本是写话训练的依托, 其中有关说话写话的泡泡提示和课后题,就是写话教学与研究的主线。把这条线索理清,一能够明确循序渐进的规律,二能够从全局入手,更全面、更系统地规范写话教学策略。

我们以单元为单位,以“文本、可结合的内容、课堂教学建议”三大块整理了一、二年级上册里的训练点,并给出了一些课堂教学建议,这是日常教学工作点滴经验的积累,是完善低年级写话的教学策略中走出的重要一步。(详见“写话序列补充材料1、2)

从补充材料中可看出写话教学是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分开层次逐步提高写话要求。

如:一上《语文园地一》读读说说中为仿写句子:

沙沙白皮球。

牛牛 。

一下《胖乎乎的小手》说说做做也是仿写句子:

我替爸爸 。

我给妈妈 。

一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读读想想中:

她十分高兴地来到校园里。(“十分”还能够换成什么词?)

从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从“谁干什么”到“谁替(帮)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地做什么”。从“说”二素句到“说写”三素句,并尝试结合句中词语的意思去换词。句子的训练由浅入深。

以点带面,从写话序列中,我们能够看出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明确一二年级文本的要求,整理出写话序列,在写话指导的过程中,训练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从插图入手,提升学生表示能力。

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这些插图的中心人物多是与学生同龄的孩子,或是可爱有趣的动植物,以其生动活泼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展示教材内容,密切配合课文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插图,找准插图与语文知识间的结合点,把知识的学习与插图的理解结合起来,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她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示能力。文本插图的教学运用,是集图像、色彩于一体,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创造了学生和文本的交互式语言环境,它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等优越性,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合理运用,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从常规课堂入手。

①夯实基础

我们的研究是行动研究,要认真地研究文本,确定写话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课堂当中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语言的规范、写话训练的落实就是要立足课堂,夯实词语、短语、句子基础。

首先是夯实词语基础。词语是建构句子最基本的“砖石”。从课后词语的积累,我们清晰地发现,一种是构成句子成分的最普通的词语,一种是把句子写得更具体生动的,带有感情色彩在内的修饰性词语。这些词语都是构成句子的基础要素。积累这些词语,是孩子们练习说话的第一步。

其次是夯实短语基础。短语的训练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感很好的途径,因为从学生本身的思维特点来看,在学生头脑中的事物是以短语为单位存在的,学生头脑中的事物都是具体的,而不是一个个单调的词语。

一上《小壁虎借尾巴》:游来游去

二下《丑小鸭》:雪白的羽毛

这些短语的搭配的学习,很明显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如何规范使用词语,如《丑小鸭》就是为了恰当使用形容词;
二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表示方式。夯实短语基础为以后更生动、恰当表示做好铺垫。

最后是夯实句子训练。句子练习大致也分成四种:

一种是积累好句,便于模仿。第二种是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丰满。第三种是如何构建句子,学习各种不同的句式,能准确表情达意。第四种则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复句,丰富语言表示。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准确捕捉到教材中的训练点,大胆设想,精心设计,立足课堂,扎实训练就能为学生说话和写话奠定基础。而从中衍生出来的写话训练策略和方法,能更好地为学生写话服务。

②拓宽写话训练方式

在近两年多的写话研究实践中,我们益发感受到“依托文本,对文本资源进行开发,找到读写结合点”,经过仿写、补写、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是打开低年级学生写话思路,培养写话兴趣,提高写话能力的有效途径。

☆依托文本——仿写。仿写我们能够从词句入手,也能够从典型段落、诗歌入手。

☆展开想象——续写。低年级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童话、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有丰富的想象、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写话教学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在教学中,不失时机鼓励学生续编故事,以此训练说话写话能力。

☆挖掘空白——补写。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余音绕梁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在教学中,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再引导学生在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文章的内容就更具体、完整。

4、从研究课入手,总结经验,提升自我。

学期初,课题组的成员,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方向,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从各自的研究课来看,大家都能够立足文本,在常态的教学当中渗透写话教学的研究,不再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在常态的课堂中体现,研究在研究课中得以升华。

(二)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课标明确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示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她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话。怎样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呢?

1、激发表示的愿望,培养说话能力。

写话的前题是“说”,先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说一句话、几句话逐步过渡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具体操作方法是创设多种情境,提高说话水平。开展游戏,引导说话;
动手作画,锻炼表示;
参与实践,谈谈感受;
创编故事与表演相结合,发展想象能力,提高语言表示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写话应呈现梯度,由易到难,拾级而上,让学生轻松说话,这也是保护学生写话兴趣的一种方式。

2、丰富写话形式。

参与研究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使写话的形式、展示的平台多样发展。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热衷于写话表示。

循环日记

沈攀老师受韩兴娥老师的启发,自上学期开始进行“循环日记”写话活动。这项有创意的写话形式不但在写话小组内得到了推广,同年段的老师也纷纷尝试效仿。本学期,沈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继续加大鼓励和改进批改的方式,为“循环日记”不断地注入能量。

贴图写话

一年级的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贴图写话”开始,由老师提供图片,统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写话的“常规”规范及“看图写话”的指导。从实际操作来看,对于刚刚接触动笔写话的学生,从写话格式及语言的规范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但此形式有它的局限性,今后可让学生自己画、选择图片来进行写话。

善用“采蜜集”

“采蜜集”是项针对课外阅读的个性作业,写话组的教师们很好地利用“采蜜集”,将它为积累紧密结合。从词、句、篇三个方面入手,以“我最喜欢的词语”“我最喜欢的句子”“我想说的话”三个部分进行。《采蜜集》看似简单,但如果老师能经过思考,好好利用,一定能在此更好地指导学生踏上写话的快车道。

班刊

古园老师、陆萌萌老师借鉴管建刚老师的做法,分别在自己的班级办起《星星河》《班级写话月刊》班刊。每月,她们从采蜜集和循环日记、贴图写话中选择“五星级”作品,选中作品后,指导她们稍作修改就能够发表在我们的《星星河》《班级写话月刊》上。写的话有可能被发表,学生的兴趣浓厚。

(三)拓宽写话题材。

1、“悦”读绘本,快乐写话。

从模仿起步,教给写话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孩子的写话能力是低年级语文老师很关注的话题。“把写话教学融入到绘本阅读中,找准模仿点,激发学生写话兴趣,让学生乐写、善写。”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中《读绘本、玩创意》一文中的观点,它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于是尝试领着孩子踏上“‘悦’读绘本,快乐写话”之路。让孩子在阅读中,或进行鲜活的仿写,或进行灵动的编写,有时还进行想象续写。以绘本阅读为平台,把阅读写话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进行写话训练。

2、整合学科,共促说话。

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只立足在语文课上去指导学生说话写话,那毕竟是有限的。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去挖掘一切能够挖掘的素材,去训练孩子的说话写话,孩子们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被写话说话浸染着。如思品课其实也是我们很好的训练点。在一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中的第二课《我和小树一起长大》里,就有建议孩子们回家动手做一本自己的成长手册,并给自己的每一张照片写上几句说明语,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而又比较庞大的工程。

3、关注生活,提取写话素材。

☆开展学校活动,丰富写话素材。

玩乐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学生的各种爱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写话兴趣。例如,美术课上的小制作,体育课上的激烈角逐,班队课上的各项活动……都是孩子们写话的好素材。我们学校一直以来也很注重活动育人,如课前一歌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还有每学期的春游、秋游活动等,都是孩子们亲身参与的活动,体会更深,更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给孩子们充分的交流时间,让她们自由自在地聊一聊,无拘无束地写一写。当学生把写话当成一种需要时,其写话水平也就会与日俱增了。

☆在生活中挖掘写话素材

写话离不开生活,生活犹如泉源,写话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要因势利导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她们快乐、烦恼、想像等都将成为很好的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设计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写话主题,为她们提供多方面的写作素材,是进行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永恒主题。

(四)爱上评价,爱上说话。

在《课标》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第二部分“评价建议”中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在具体评价建议中提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写话兴趣。由此能够看出,评价在写话中的作用和目标是:学生有写话欲望,能激发学生写话兴趣,一直让学生保持有兴趣写话,一提到写话,便跃跃欲试。

1、以肯定为主的口头评价。在口头评价中,最重要的目的是:肯定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形成写话能力的过程中彰显自信。教师在口头评价孩子的说话过程中,不必吝啬自己的称赞词,学生可能会因为你的称赞而爱上说话,爱上写话。

2、以“温馨评价”为主的书面评价。我们改变了以往的等级评价,蹲下身子,用学生的语言、伙伴式的口吻去评价。这种伙伴式留言评价受到了孩子的欢迎,它创设了良好的评价氛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强调了师生的双向互动,更强调了评价的激励性、针对性和建议性的功能,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

3、变“教师评价”为“合作评价”。低段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写完话后,她们愿意将自己写的话读给她人听,与她人分享自己写话的快乐。写话课上,我们采用同桌或者找学习伙伴的方式,在小组里进行写话的互相评改,写得好夸夸同伴,写得不顺帮帮她,在评改过程中互相欣赏优美句段,增强写话的自信心。同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问题,学会修改。这比老师一人评价来得丰富得多,鲜活得多。

(五)重视阅读积累。

俗话说:“胸无点滴墨,怎能下成文”。强调了阅读与积累对写话的重要。指导低年级写话,课外阅读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做足课外积累。

1、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爱读是多读的必要前提,多读则是爱读的必然结果。

2、如何进行阅读积累。

①充分利用校内晨读20分钟的时间。给予孩子阅读的大环境和时间上的保障。

②充分利用班级图书柜的书籍,为孩子的积累提供资源。

③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新语文主题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每周的校本课,我们都会开展主题阅读。让学生在教室里共阅读,在班级里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读书积累的大环境。

④利用“采蜜集”进行积累。我们要指导学生怎样利用采蜜集进行“采蜜”。要使孩子们懂得采蜜集的作用:抄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为写话储备更多的材料,以后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指导孩子们“采”怎样的蜜。在学生看书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出一些好词语,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加强她们词语的敏感性。

⑤经过背诵,积累语言。比如背诵校本教材《朝朝诵诵》。这是我们学校老师根据年段特点,精心编制的诵读书籍。每一篇都适合背诵积累。再如背诵古诗词、《主题阅读》中的优美句段等等。

七、研究成效

(一)课题研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1、阅读习惯和能力得到培养。阅读是学生获得写话范例的基本途径。它贯穿于我们实验的始终,是本课题实验研究的一条主线。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们都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的一系列阅读活动。意在积累丰富语言,为写话作铺垫。随着知识的增多,眼界的开阔,她们选择的阅读内容已变得更加宽泛,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些书籍的阅读,带给学生的是乐趣和知识,培养的是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益的。

2、写话兴趣较浓,写话能力也有所提升。

在我们的课题实践中,老师们对说话写话的研究,加强了老师对说话写话的认识:能注意呵护和激发学生写话兴趣,从而让学生保持着高涨的写话热情;
采取丰富多彩的写话形式,为学生表示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练兵场。

3、想像能力得到培养。爱因斯坦指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步的源泉。”想像和幻想是情境创设的重要手段,它又是少年儿童思维的天赋与本能。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个思维优势,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展开想像的机会,进行形式多样的写话创作训练,孩子的想像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二)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1、科研促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自课题立项开题以来,参与课题研究的各位实验老师更加重视自身的理论学习,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育人理念,研究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课题为动力,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参与实验的老师每学期都会安排有关课题的个人研究课。在备课、上课、评课的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写话课题的研究不但培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练笔习惯和能力,使她们渐入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佳境,更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如阅读和写话的进步促进了她们的识字写字能力,也带动了她们观察、思考能力的提升,因低年级打好了基础,她们进入中高年级后,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浓厚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自然稳中有升。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老师更新了写话教学的观念,建构了新型的写话教学结构,从教材出发,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层层晋级,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加强,为中高年级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也认识到了充分利用教材来指导学生写话是一个长效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持之以恒的探索、实践,尽管我们在这次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可是,面对广大的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写话教学研究一刻都不能放松。以后我们再做此类的课题研究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

1、广泛发动教师读书交流,拓展理论学习。由于平时低年级语文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而琐碎,平时没有时间保证去系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使得课题研究显得理论支持不足。这就需要拓展理论的学习。

2、怎样把已经培养起的写话兴趣保持下去,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进入中段学习后,用怎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今后写作的水平。这将由我们学校的“习作”课题组接棒。

3、对于少数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意观察、不注意坚持阅读积累,知识面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较差的孩子,如何改进方法继续引导。这些都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学习、研究能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探索,让孩子们快乐地写话、快乐地成长。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存许多不足,恳请专家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②《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刘京海策划 陈德华著述 上海教育出版 8月

③陈孝禅,《皮亚杰教育学说及其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

④薛法根《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小学语文教师》 增刊

⑤刘仁增《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小学语文教学》 10上月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篇4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普遍的探索意义。

(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但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基层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课程开发理论与经验,造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盲目与无措。本课题就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希望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基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上述背景,我校以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为契机,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着力点,开展以社会资源为载体、以教师资源为依托、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创建以东湖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服务城市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2、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与基本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全面科学地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认真分析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其次,对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地域教育资源进行准确调查分析,拿出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同时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供课程开发决策参考。第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整理、分析,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两类《校本课程纲要》、《开发建议》等,组织编写校本课程资源包,构建校本课程体系,针对开发过程中的普遍性、代表性、本质性的问题,进行开发策略的研究。第四,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试点拿出实施建议,然后在全校展开,全面实施校本课程,针对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方法问题,进行实施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定位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研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形成具有东亭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该课题2006年5月8日经中国教育学会正式批准立项后,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学校首先调整组建了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建章建制;
然后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对地域教育资源、学校教师资源进行梳理,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
同时针对两类校本课程模块内容的设定,对学生进行了需求以及水平的调查评估。此后研究工作全面铺开,课题组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先后进行了开发策略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2、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研究确立了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开发与实施研究总体方案》

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秉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重在学生的实践体验;
为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根本宗旨,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开发基于学生的经验和成长特点,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社会生活实际,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教育活动中去,使学生特长与综合素质得以逐步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校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了使研究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的进行,制定详实的开发与实施方案是重要前提。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它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性设计,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二)根据研究的总体方案,对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

校本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校本课程的资源基于教师、基于学校、基于社区。为了充分发挥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让学校教育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就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为此,课题组在实施开发前,就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和学校教师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在参考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东湖史话》的基础上,对学校所处地域——东湖风景区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这是我校特色必修课开设的重要依据。

同时,校本课程是一门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就是我们开发的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形成之后,开展了“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现实需求调查分析”,为我们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各个模块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三)研制了两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为资源包的编写提供依据

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必须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国家与地方课程有课程标准,校本课程也应有课程标准,当然,在不够成熟时可称为课程纲要,我校暂定名为《课程纲要》。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学校课题组于2007年9月制定了特色必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2008年元月,学校课题组在参照上述精神,考虑教师特长、学校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学硬件设备)、学生兴趣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兴趣选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这两个纲要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五个部分,分别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分目标、不同阶段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教学及评价方法等作出了具体的阐述。两个纲要的制定给教师进行具体内容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指南。

(四)研究撰写了《校本课程资源包》,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模本与素材

1、拟定资源包编写建议

从调研分析和需求报告可以看出,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浩瀚如海,学生的需求包罗万象。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没有收集线索引导,将是无法完成的。于是由课题组核心成员担任组长,拟定了两类课程模块资源包的编写建议(大纲性质),《建议》从编写原则、编写结构、编写体例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资源包的编写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2、撰写资源包具体内容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与《资源包编写建议》,课题组组织开发教师撰写了多种板块的资源包。从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历经了教育资源的收集汇编、整理分类、开发撰写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特色必修科1——9年级共五大板块、90个主题、302个课时的《资源包》;
兴趣选修科3大板块19个主题,285个课时的《资源包》。

板块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主题、活动目标、内容素材、教师指导建议以及教学设计参考等。在资源包里,内容以教育专题的形式呈现,以给教师提供参考素材为主。这一设想旨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实施教师的再开发潜能,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断完善,同时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资源包的内容需要不断加以补充、修改、调整、完善和更新,因而校本课程的资料就不能以固定的教材形式呈现。为了适应这一态势,我校开发出的资源包是以活页式“资源包”的形态出现的。这样做,既符合节约精神,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是完全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定要求的。

(五)通过研究我们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必需考虑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预想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若干对应的方案,再根据开发工作的推进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完成开发任务,达成开发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成效。我们探讨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方法是: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了确保课程的有序开发与实施,由科研室策划,学校成立了以行政校长、书记和教学校长为核心的领导机构,以教导处、政教处、团支部等部门负责人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的14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并组成为学校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

2、全员培训,建设队伍

教师始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与主导力量,离开了教师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从课程开发主体来说,社区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及学生家长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只有社会、教师、学生的全面参与和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地域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为此,课题组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着)等教育理论论着为依据,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开发前的通识培训。然后吸收中青年骨干教师、聘请有关地域文化研究人员,组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队伍。

3、分层开发,逐步推进

在《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开发进展情况分步骤制定《开发推进计划》。按照义务教育九个年段,分层科学开发,通过教育资源的收集汇编、整理分类、开发撰写三个阶段,逐步推进,最终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包》成果。

4、制定纲要,提供指南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生与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两类《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为开发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与指南。

5、拟定建议,撰写内容

(1)拟定资源包编写建议,即根据两类《课程纲要》,进行资源包编写建议拟定。

(2)撰写资源包具体内容,课题组组织开发教师撰写分担板块的资源包。

(六)通过研究我们探讨了校本课程实施的程序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有相应的策略,应该讲究程序与方法。我们探讨的操作办法是:

1、专业培训,提升认识

首先是校本课程观的培训。校本课程只有一个课程纲要和一个资源包,如何准确把握就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对教师实施课程观的培训是首先必须解决的。

其次是校本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校本课程呈现的学习主题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内容,教师只有深入地学习,才能掌握与实施。因此,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训,增加实施教师的知识储备是校本课程实施与再开发的重要条件。

为此,在2008——2009年开始实施校本课程时,我们首先组织了《研究方案》的再学习。还请武昌区主管校本课程的专家作了《校本课程实施》的专题报告。通过学习,增强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接着又组织了《学校校本课程纲要》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了解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
把握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
熟悉校本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2、整体规划,分步落实

校本课程是一个全新的专业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成熟案例。它的实施必须在学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先试验,找到突破点,形成可供参考的实施案例,再行推广落实。

学校在考虑上级部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我爱江城东湖美》为我校特色必修校本课程;
《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为兴趣选修校本课程。同时还分别确定了两类校本课程的实施步骤:
特色必修课《我爱江城东湖美》分三步走先试点,再推广,后普及;
兴趣选修课边开发边实施,逐步完善。最终达到校本课程可选科目30个以上,每周开课2——3课时的开发目标。

3、规范程序,合理开课

规范的实施程序,有利于课程的管理。课题组经研究确定了实施的操作步骤,具体如下:每学期预备周,两模块课程小组集体研究制定本组的开发实施计划(编写纲要),提交校本课程资源包编写、使用或开发、实施申请等,报送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审批。然后按照计划认真、真实地加以实施。

特色必修课开设,经审批以班为单位上课,按每周1课时计划排入课表。

兴趣选修课开设步骤:首先学校编制学生选课手册,学生填写选课意向,科研室统计学生填报情况;
然后根据填报人数,适当进行平衡,组织动员部分学生重选课程;
最后确定开设的课程门类、选学各门课程的学生数、上课的时间地点等,并排出课表。经审批兴趣选修课每周1课时,安排在每周五下午,实行年段走班上课。

为了促进各门课程的均衡发展,兴趣选修课类课程必须保证每个年段都开设《学科拓展》、《科技探究》、《文艺体育》三个板块内容。

4、注重过程,纳入常规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十分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要使实施工作有序的展开,教师专业发展得到落实,实施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教师实施的过程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四有:实施前有计划;
实施中有记载;
实施后有反思;
学期末有成果(教学案例集)。同时科研室与教育处每周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把该项检查的结果纳入到教师月考评的常规管理工作中。目前已形成两类四个模块案例集,反思集等研究成果。

5、搭建平台,以研促教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案例,要想不断提升师资水平、提高实施效果,必须进行专题研究。在学校十一五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由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活动。落实间周一次的集中研究例会制度。为及时反馈研究与实施的成果,指导实施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实施任务,2007——2008年课题组开办了校本课程专刊《研究行动》,目前已出版5期。

6、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完善的制度,管理的跟进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课题组在边实施边完善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开发管理制度、备课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再开发目标等。分别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要求。同时要求科研室与教导处每周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把该项检查的结果纳入到教师月考评的常规管理工作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它需要教师用心、用力、用情、用智去完成。就工作的难度和强度来讲,远远大于其他学科教学。为了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工作中来,潜心研究、勇于开发、乐于实施,有必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工作保障奖励制度,并在实施中切实加以落实。

7、 开展实践,拓宽渠道

校本课程设置初衷就是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对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大舞台,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社会与自然的大课堂中受到启迪与磨砺,让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学习方式,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的必由之路。

因此,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根据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结合现实情况及学生教育需求,课题进入实施研究阶段以来开展了多次大型的校外实践活动,

(六)研究了校本课程的初步评价体系

既然是开发实施的课程,就要对课程的效益进行评价。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层面的课程,它的评价体系该如何构建,它的评价标准该如何界定,这是开发与实施必须研究的内容。

课题组在参考国家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好的经验做法,就校本课程的初步评价体系做了一定的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应由: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实施评价、课程的价值评价三个方面组成。在操作上,学生的学习评价要考虑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品质与学习方式、学习能力这三个维度;
教师的评价从实施的准备、实施的过程、实施的效果、以及教师再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
课程的价值评价应建立在对课程全部过程关注、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框架之上,要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进行整体考量

三、研究的成果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

学校课题组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并对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经过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5月,制定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课程背景、开发目标、开发内容、开发步骤、开发方法、开发条件、人员分工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表述与说明。它的制定对这一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见附件一)。

(二)《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及《校本课程学生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1、《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

《报告》分为前言、东湖的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地域资源分类及评析、学校开发资源与条件、社区资源条件分析、工作展望等七个部分(见附件二)。

2、《校本课程学生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包括三个部分:我已经知道、我想知道、呈现方法和学习方式建议(见附件三)。

根据上述调研分析,我们确定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结构。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上说,可分为特色必修课——《我爱江城东湖美》;
兴趣选修课——《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这两大类4门课程。

(三)两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1. 特色必修课

我们定名为《我爱江城东湖美》,这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主导课程系列。

2. 兴趣选修课

我们编制了《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系列三大系列(见附件四)。

(四)校本课程资源包

特色必修类校本课程资源包包括编写建议、编写线索、编写主题及1——9年级实施的板块内容、单元课名、单元目标、分课时课名、分课时目标、教学素材内容、课后实践与思考、教学建议等。

选修类兴趣校本课程资源包主要是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见附件五)。

(五)其他成果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收集整理了课程实施的相关案例、总结、反思等形成了案例集、总结与反思集。

四、实施效果

(一)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五年来,在选修课内每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在必修课内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特长、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
学习的方式更具个性化;
学生的创新意思、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在以校本课程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建设中,学生们用书法、摄影、绘画、报道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展现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果,扩大了课程的社会效应,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还利用网络、报纸、图书等工具查找相关学习主题的资料,组建文学社、摄影社、美术社等学生社团,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得到有效拓展。

据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特长比赛获奖370余人次。

(二)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理论水平、科研方法等得到普遍提高。2007——2009年年学校教师申报校本科研课题逐年增加,到2009年达到49项,基本上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的发展态势。

近三年学校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论文共获奖14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获奖30次。

(三)科研管理得到完善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工作中,我们深有感触。2009年9月,在参考武昌区有关名校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原有的科研制度制定了学校科研制度集,学校科研制度集包括:科研室职能、科研工作管理条例、科研室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实施细则、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细则、课题组管理、教科研奖惩办法、教育科研月考核标准(讨论稿)等八大块,制度集的制定与颁布对今后学校科研的发展及规范学校科研工作有着积极重大的意义。配合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科研室在十一月底拿出了《学校教职工评比奖、辅导奖、发展奖奖励办法(细则)》。

(四)学校特色得到彰显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五年,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卫生先进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两级青少年红会模范学校;
武昌区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09年学校荣获武昌区中考质量奖。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校长、管理干部及教师逐渐意识到以东湖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教育,就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2009年在学校工作中明确提出打造东湖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教育,这一学校特色开始形成,并初步得到有关领导与专家的认可与赞誉。

五、结论与问题

(一)重新认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应该说从上世纪就提出来了,且并不神秘。上世纪80--90年代全国开展的第二课堂、兴趣课以及一些学校传统优势项目如足球、乒乓球、田径、合唱、围棋等,其实就具有某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因此只要我们去挖掘整理,把它以课程的形态呈现出来,它就是这些学校特有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除了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选修课程以外,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来讲,还要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主导必修课程。做到主导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满足了多方的需求,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培养,他们的发展路径、成长方式、成才轨迹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人其人生成就斐然,不同凡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正确开发课程资源

本土化、个性化的课程资源是立体的多元的,需要我们遵循课程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去开掘,我们体会到开发时必须实现两有:一有“人”——要考虑人的需求,即要学生能够喜欢,要教师能够驾驭;
二有“益”——要考虑有无效益,即要使学生从中能受到教益,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三)科学实施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教师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因为在课程内容上需要不断地合理地剪裁连接、拓宽延展、灵活运用、更新求实;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学习空间、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创新的过程,因为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植物园等场所都可以成为教室课堂,其教学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依据学生学习需要,承担实施的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因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展鲜活的教育研究。

(四)探讨评价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学校开发实施的课程,必须对课程进行价值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开发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结果评价。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对课程全部过程的关注、对课程目标达到的成效之上。到底该怎样进行?这是我们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校本课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五)构建和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使主导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均衡和谐的发展。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主导性课程,举全校之力,集体打造,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课程,而选择性课程相对薄弱。这一课程的建设将是我们今后课程建设的重要项目。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平台,三者的发展需要在学科知识综合化、教学方式多元化、管理能力艺术化上下功夫、用气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挑战,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机遇。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建设。我们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的研究契机,在开发与实施的策略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让我们用孙中山的一句话来勉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上述报告,请评审委员会审议。

武汉市东亭学校课题组

执笔:王汉桥、张湘文

2009年12月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篇5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的行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的行动研究 课题类别:小学学科A1 语文
课题批准号:GSG【2007】0209号(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课题负责人:xxx 所在单位:甘肃省xxx小学
课题组参与人员:xxx xxx xxx xxx
xxx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校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遇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教学目标单纯,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造成了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以学生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体验等。
3.师生互动性不强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情形,结合教师教学行为现状的观察与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并于2007年 6月向省规划办申报了立项计划并获批实施至今。
二、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参与式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活动,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引导活动,围绕解决问题组织开展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说参与式教学由于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检测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⑴ 组建课题组,宣传动员,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职责分工。

⑵ 请教专家,有课题实验经验的教师指导,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
⑶ 问卷调查,取得学生第一手资料,针对本校实际确立研究目标。
⑷ 收集资料调查相关问题材料,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方案。
⑸ 制定“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并报批。
2.初始阶段,加强学习与培训,为课题研究夯实基础 ⑴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使实验人员领会参与式教学特点,理解参与式教学行动研究的内涵,明确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切实更新观念。
⑵ 课题组成员通过一个学期课堂教学的初步实验,感觉自己实验的项目是否合适,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实验方向,为深入研究做好准备。
⑶ 课题组成员以自己的实验研究内容为题写出论文。

3.实验阶段,注重实效,提高研究水平
⑴深入学习提高认识。依据课题构想,开展内容丰富的学习研讨活动,明确实验目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
识。
⑵ 收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案例,研究语文实践课的教学方式。
⑶ 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把实验教师引入试验轨道。

⑷ 对课题试验实施方案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行动研究”意识和教科研技能,不断完善教学策略。
⑸ 定期举办语文实践教学公开教学研讨活动,收集汇报课题研究阶段性经验。
⑹ 做好实验过程记录、有关数据收集,积累课题相关材料。
4.总结阶段,总结反思,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经验 ⑴ 进行实验总结工作,效果调查及资料数据的整理、统计。
⑵ 以实验报告、论文、教案集、研究课等形式展示实验成果,并写出实验工作总结,申请结题。
在结题阶段,我们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展总结活动,畅谈研究中的想法以及今后的打算,写出实验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四、研究的内容
1.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生素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发展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注意发展学生的心理、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不但具备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能力,而且具有初部的行为控制能力。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教学活动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习责任心,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合作、互助互利,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的空间和活动目标情境,使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自尊和尊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参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树立认真学母语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及其社会价值,认识知识的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的基本能力,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问题情境,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与主动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4.基本教学形式
参与式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
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
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是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相结合。每个小讲课后,进行分组活动。分组活动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根据小讲课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实战练习,通过对练习结果进行互相评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小讲课所学的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和教学内容为中心,以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最终制定出计划、目标。开始时,学生配对互相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每节小讲课后,进行分组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编故事、绘画、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教学要求制定研究计划或实施计划等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形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以前未能解决的或者正在学习中的问题,和老师同伴一起研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信心,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批改作业、辅导同伴、出考题及答疑等。同时因特网的出现也使得参与式教学法得到更好的应用,利用因特网的互动功能,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
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㈠参与式教学充分显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大大高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一会儿游戏,一会儿表演,一会儿操作,一会儿欣赏与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表现欲得刊了极大的满足,主体作用得到发挥,积极性大大调动。
2.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频度和交流的密度。由于教学的空间条件发生了变化,上课形式灵活多样,有时把课桌椅排成马蹄形,有时排成矩形,有时排成月牙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解放了五官、大脑和手足,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
3.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因材施教,增加了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并能及时答疑。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交替使用,优势互补。
4.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更了解,更倾向于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化对学生的学力和人格的培育。
5.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明显发展。他们会自己学习、自编小品、即兴表演和各种小制作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㈡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形成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能力的基本环节
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培养策略指导的实施的四大环节:
⑴ 合理成立学习小组;

⑵ 明确职责分工;

⑶ 引入竞赛机制;

⑷ 及时总结与反思。
2.形成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⑴ 学生小组发言;

⑵ 师生个别交流;

⑶ 学生全班交流;

⑷ 学生进行评价。
3.形成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基本原则:
⑴ 合作意识的评价策略;

⑵ 优化小组组合策略;

⑶ 情景创设的策略;


⑷ 学法指导的策略。
4.形成了学生参与意识、合作能力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1.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合作探究能力日益增强,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2.增强了学生的自控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优化了学生的个性品质。
3.学困生的转化效果显著。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
开展实验三年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超过80项。


推荐访问: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自学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