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弘一大师箴言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

时间:2022-07-24 18:40:09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一大师箴言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供大家参考。

弘一大师箴言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

弘一大师箴言

●偶披此卷,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百读不厌。

——弘一大师李叔同

弘一大师原集永恒订正注解补录

修心十训

1.虚心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慎独

群居防口,独处防心。

3.宽厚

泰山不让寸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吃亏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5.寡言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6.不说人过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7.不文己过

巧言令色,鲜矣仁。

8.不覆己过

君子之过如日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闻谤不辩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10.不嗔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格言联壁】

●偶披此卷,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百读不厌。

——弘一大师李叔同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怀,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精明顺芷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人当变故来时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应为良师益友。

○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静胜动,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老子》)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天下至柔莫若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见事贵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仅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林退齐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它言!尔等只要学吃亏。”吃亏是福

○知足常足,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罪,莫大于私欲;咎,莫大于欲得。)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谦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故曰:“忠以行己,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知足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持而盈之,不知其已。--《老子》)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六祖)

○何谓“至行”?曰“庸行”(中庸)。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注:中庸非道,此为世间上法不是无上道法。请参读:爱因斯坦三论解析与认识论四法)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希言自然-老子)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缓事宜急于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天地何言?涵载一切。大道希声,演化一切。)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华严经》曰:“戒是天上菩提本,佛(本性)为一切智慧灯。”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是以圣人处难之,故终无难。--《老子》)

○生于富贵之家,而不沉溺晏安,犹如莲华不著于水。

○言易行难,能持久不变尤难。

○须常常自行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时时注意改过。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从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自恃聪明,自闭智慧。)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则见涵养。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个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又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尹和清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顺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以和气迎人,则乖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涵之以浑厚。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生让路,不失尺寸”。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大巧若拙,大拙若巧;至诚至敬,天人感应,敬至无求,同至无分。)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遇事只一昧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从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清净为天下正,静定涵养心性,集纳天地正气,乃不失魂落魄)

○今人见人敬慢,惟利丧德,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刘直齐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敬守此心则心定。俭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何胜言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容;俭,故能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披褐怀玉,韬光养晦,适时而用,伺机而动。)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陀遗教)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欢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不嫉妒、不贪婪、不造作、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佛陀格言)

○《菜根谭》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藕益大师曰:“善友罕逢,恶缘编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

○彭二林云:“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欲汝,将何以堪?”

○《永觉弘禅师广录》云:“余行年七十有一阅世久矣!古来未有之事,而今有之;生平未信之事,而今信之;深知贪、瞋、痴三毒,其变无涯,其祸亦无涯;虽至于伏尸万里、流血成川,其心犹未已也。其始,则一念之差而已!吾人

可不思防微杜渐,痛惩而力反之哉?不然,荧荧弗熄,卒燎原野,涓涓莫遏,终变桑田;虽欲救之,而噬脐无及矣!”

又云:多贪进者,必取辱;过侈者,必招非。

又云:盖为内检其心,必先外束其身;未有身既放逸,而心能静一者也。

○为人要厚道朴实,接物必清心慈悲。

○发言休可伤人;临事尤宜观理。

○恭以与人,何往非利?傲而恃气,触途难安。

○大言必自招尤,小心终是寡过。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何如努力以障狂澜也。

○不见己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夫不谓人过,谓己过,有四观焉。眼见恶色耳闻恶声等,皆自业所感,非关他事故。恶境纷纷,皆唯识所现,虚幻不实故。众生烦恼无量,应度应断,已分事故。众生修恶即写性恶,众生性恶即已性恶故。法性本常住,云何分正像。正像之分,全在人耳。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观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林则徐语)

○(嘱寄)吾望公甚高,勿自卑。甚远,勿自近。甚广,勿自狭。甚大,勿自小。甚尊,勿自亵。甚重,勿自轻。甚稳,勿自浮。甚密,勿自疏。甚微,勿自陋。甚妙,勿自缠。圣贤自期谓之高。无数尘劫谓之远。偏周刹海谓之广。超权越小谓之大。不染名利谓之尊。不轻去就谓之重。始终一致谓之稳。精察力行谓之密。穷理尽性谓之微。开佛知见谓之妙。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生死事大,觉悟紧要。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华严经》云:“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天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华严经》云:“以智慧习心。”“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

○《菜根谭》云:“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灵泉宗一禅师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

提。”(烦恼即是菩提,放下当即明净。)

○翠岩禅师云:“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无知是迷信之母,我执是尘世之根。觉悟是智慧之始,体道是生命之本。

○何谓至行?曰:平直而圆融;何谓至人?曰:小心至无心。

○有才而空心,斯为大才;有智而谦下,斯为大智;有仁而克己,斯为大仁;有德而静笃,斯为大德;有勇而气定,斯为大勇;有道而无我,斯为大圣。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嗔恨是最坏的执著,愚迷是最难脱逃的网,偏见是最难卸除的枷锁,自我是最难识破的蜗,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引用佛说)--欲火中烧,自寻烦恼;情爱伤痛,知舍能得;私我拜金,执迷难悟;毒恶妄作,自食其果。

○贪嗔痴念如三只毒箭,箭箭穿心;物情生欲如三把炽火,股股焚真。外破诸相,内除执心,拔箭毁靶,息火明真,复性返本,超脱生死。

○老子:“人之生,经由死地出入。”“死”并不意味着结束,反是生的起点。即生即死,即死即生;生之与死,不二无分。“死”就像一扇门,是一扇缘业再生和解脱永生的门;觉悟者通过它而涅槃永生,迷物者通过它而缘业再生。换句话说,觉悟者是死而不亡的,是大自在身的永生者;迷物者是死而循环的,是随物生灭的沉沦者。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无欲无求而平等大爱则元真大道垂爱,不为世福而觉己觉人则妙谛天福自来。

○为众最乐,为善最福,为简最贵,为朴最真。

○自低谦和而宁静深远;平凡处世而脱俗不染;觉己觉人而尽心随缘,这是质朴而真实的人生,也是厚重而光辉的人生。

○世间一切:利者害之根,喜者悲之依,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体悟大道,明心见性,超越世间,归返本源:无及无不及,世间万事息。至乐自性足,妙道○中生。

○增一分享乐,减一分福泽。膨一分自我,近一分邪魔。

息一分妄念,得一分清净;少一分物欲,多一分灵明。

让一分利益,添一分气度。除一分陈见,宽一分天地。

去一分我执,得一分智慧;舍一分陋习,获一分菩提。

推荐访问:标签 biaoti1 biaoti2 弘一大师箴言 弘一大师经典名句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