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精选推荐】

时间:2022-07-26 12:2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精选推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4篇

【篇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

承德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范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本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河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冀财资[2008]5号),现制定“承德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承德市所管辖的行政事业单位。

第二章 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条 财务机构工作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维护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搞好会计核算。

2、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经费以及其他有关专项业务经费,制定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编报部门预算,审查核定年度预算,做好相关资金的综合统筹平衡工作。

3、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认真做好记账、算账,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
日清月结,按期报账。

4、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严格执行财务计划和预算,节约开支,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充分利用财务数据,客观、真实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为领导提供准确数据。

5、负责债权、债务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6、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负责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的立卷、建档工作。

7、负责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的领购、分发、缴销等工作。

8、负责本单位所属各科室(单位)经费申请报告和政府采购手续的审查、监督和呈报工作。

9、组织本单位及系统财务人员,学习国家财政法规制度和现代化财务管理。

10、接受并配合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做好本部门(单位)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 现金、银行存款和印章管理制度

一、现金管理制度

1、管理原则:严格审核、手续齐备,当面点清、坚持复核,加盖戳记、编证入账,账账核对、日清日结,查核限额、及时存取,严禁“白条”、不得坐支,禁止违规大额提现,严防挪用、确保安全。

【篇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

内部控制手册

(试行本)

2018 年 8 月16日

目录

前 言 6

一、 内控手册编制意义和目的 6

二、 内控手册编制依据 7

三、 内控手册框架 8

四、 内部控制手册单位有限性 9

五、 内控手册形成及使用说明 9

六、 生效日期及适用范围 10

第一部分 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 10

一、 风险评估概述 11

(一) 风险定义 11

(二) 风险分类 11

二、 风险评估定义及过程 12

(一)目标设定 13

(二) 风险识别 14

(三) 风险分析 16

(四)风险应对 19

(五) 监测与评审 20

三、 风险评估机制运行 20

(一) 完善评估机制 20

(二) 实施风险评估 21

(三) 运用风险管控工具 22

四、 内部控制方法 23

(一) 不相容岗位分离 24

(二) 内部授权审批 24

(三) 归口管理 24

(四) 预算控制 24

(五) 财产保护 24

(六) 财务会计 24

(七) 单据控制 25

(八) 信息内部公开 25

五、关键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 25

第二部分 单位层面内控机制 27

一、 单位组织架构 27

二、 组织管理机制 27

(一) 单位领导职责分工 27

三、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与风险评估 34

(一) 议事决策机制构成 34

(二)议事决策规则 34

(三)议事决策流程 34

(四)议事决策内容 35

四、决策重大事项的监督约束制度 37

﹙一﹚责任制度 37

﹙二﹚自查制度 37

﹙三﹚群众监督制度 38

﹙四﹚责任追究制度 38

(五)不相容岗位职责 38

五、议事决策事项风险评估与控制清单 39

(一)议事决策事项风险评估与控制清单 39

六、关键岗位与人事控制 40

(一) 关键岗位控制体系 40

(二) 控制内容 42

(三) 控制目标 43

(四) 关键岗位不相容职责 43

(五)关键岗位识别控制与风险评估 44

(六) 关键岗位识别风险评估与应对清单 44

(七)关键岗位人员廉洁从政风险评估与防控 46

(八)关键岗位人员廉政风险评估与防控清单 48

(九)关键岗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自我测评 52

第三部分 业务层面内控机制 53

一、 预算业务控制 53

(一) 预算业务控制体系 53

(二) 预算业务控制设计 58

(三) 预算执行与调整控制 62

(四) 决算与预算评价控制 66

二、 收支业务控制 68

(一) 收支业务控制目标及职责 68

(二)收入业务控制 70

(三) 支出业务控制 72

(四) 票据管理业务 83

三、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90

(一)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范围、目标与责任 90

(二)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设计 92

四、资产业务控制 105

(一) 资产业务控制范围、目标及责任 105

(二)资产管理控制设计 107

五、建设项目控制 121

(一) 建设项目控制的范围、目标及职责 121

(二) 建设项目控制设计 124

六、合同业务控制 139

(一)合同业务控制范围、目标与职责 139

(二)合同管理控制设计 141

前 言一、 内控手册编制意义和目的

在新常态下,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规范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更好的履行和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和担当的社会责任,我单位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抓手,根据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简称《内控规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中纪委印发《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在对单位主要经济活动及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手册(试行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手册(试行本)》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进行风险管理、规范权力运行,实现责任目标的基础性文件,属单位机密。各科室应遵循本手册相关要求,履行工作职责,规范业务行为,推进我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通过宣传贯彻内部控制手册,可以提高职工内部控制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有效行使赋予的公权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及效果,为预防腐败、廉洁执政,为实现责任目标提供长效保障机制。

二、 内控手册编制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 号)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 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会[2017]1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 号)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 78 号)

三、 内控手册框架

内控手册框架是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单位产业需求所形成。包括前言、内部控制概述、风险管理与内控方法、单位层面内控机制、业务层面内控机制等部分组成。手册在确定总体目标和经济控制目标的基础上,为保障受托责任目标的实现,根据不同业务对象分别绘制业务流程、明确关键控制点及输出要求,评估潜在风险,拟定应对风险措施,并根据权力主体、责任科室、关键岗位、重要经济业务活动等编制风险控制矩阵,形成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四、 内部控制手册单位有限性

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手册也将随着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推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只能为单位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而非绝对保证。其单位有限性一般表现为:

越权管理:管理层缺乏约束机制,可能出现权利主体滥用职权,导致风险管理体系失效;

串通舞弊:单位内部不相容职务的人员相互串通作弊,与此相关的风险管控和内部防范产生缺陷,也会失去应有作用;

人员素质:单位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也会影响到风险管控及内部控制的功能发挥。

环境巨变:当内外环境及人员发生巨大变化时,面临风险复杂性也会发生变化,仍用原设计的应对风险的措施与方法也会失效。

五、 内控手册形成及使用说明

编制过程:《内控手册》的编制由单位办公室科室牵头,各有关科室协助,通过初稿、审核、修改等形成,经领导班子会审核批准,办公室正式发文颁布(试行)。维护/更新:《内控手册》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推进广度和深度,会根据完善经济活动调整和管理要求变革等不断修订与提高。

更新程序:相关科室提出修改意见,经有关科室会签,报经领导班子会审批后,由办公室发文。内控手册的更新标识以版本号方式辨别。

使用说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手册(试行本)》主要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将主要业务活动及发生频率高的重要事项的控制目标、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加以描述和说明;
而对偶然发生的例外事项及业务活动中涉及的管理政策、管理报表、单据格式及技术指导等未涵盖全部。

六、 生效日期及适用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手册(试行本)》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手册对管理层及职工均具有约束力,各科室和单位应遵循本手册相关要求,履行工作职责,规范业务行为,推进我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理上新台阶。

第一部分 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一、 风险评估概述(一) 风险定义

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是由目标、不确定性和影响后果三要素构成。风险通常用事件发生可能性(P)与影响后果(C)相结合表示。风险(R) = R.C•P。

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影响后果,可用定性/定量/半定性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P)一般用概率表示,范围在 0

【篇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下面是惠好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供大家参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

  按照《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应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按照中央提出的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为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各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切实落实好《指导意见》,财政部决定以量化评价为导向,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一方面,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使各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旨在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2016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二)坚持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各单位在选取评价样本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取涉及金额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的业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坚持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采用以单位的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工作安排

  (一)组织动员。各地区、各部门应当于2016年7月中旬,全面启动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所辖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开展评价。各单位应当于2016年9月底前,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见附件1和附件2),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体系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也可根据自身性质及业务特点,在评价过程中增加其他与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评价指标,作为补充评价指标纳入评价范围。补充指标的所属类别、名称、评价要点及评价结果等内容作为特别说明项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3)中单独说明。

  (三)评价报告及其使用。各单位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16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各单位可以将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与同类型其他单位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督促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可以对所辖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进行比较,全面推进所辖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各中央部门应当在部门本级及各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3),作为2016年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财政部报告。

  (四)总结经验。各地区、各部门应当于2016年12月31日前,向财政部(会计司)报送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地区(部门)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等。

  对于具有较高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财政部将组织有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将其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案例库,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学习交流。

  四、有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确保所辖单位全面完成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加强监督检查。各单位应当按照本通知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各地区、各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对工作进度迟缓、改进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应督促其调整改进;对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评价结果不真实的单位,一经查实,应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应及时协调解决。

  (三)加强宣传推广和经验交流。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及其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资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宣传报道。同时,组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工作会等形式,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

  方案背景

  2012年,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并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内控规范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信息的同步集成,将内部控制嵌入信息系统中,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和常态化,改变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分块管理、信息分割、信息”孤岛”的局面。实现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集成在统一平台之上,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

  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来看,内控的机制和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但由于各项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和手段支撑,或者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各自独立运行,因此无法实现对业务与财务信息流转的全过程监控,内控制度无法完全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内控机制和制度也无法得到全面贯彻和严格执行。

  久其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解决方案是以全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为目标,突出业务管控重点,优化业务流程设计,将内控制度融合到信息系统中,以内控规范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实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动态及时的风险管控

  通过指标监控、访问控制、业务检测等手段,实时传递业务数据。实现对业务、流程等全方位实时监控,建立完善的部门监控策略体系。实现动态监控,根据管理职责和权限智能预警,提供多种预警模式,方便各级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风险监控状态,发现风险隐患,及时落实整改并全程跟踪处理情况,消除降低风险影响,以提升部门风险防控能力。

  全过程闭环内控管理

  内控管理以预算闭环业务为基础,建立与基础数据、收支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 理、债务管理、决算管理、决策分析等核心业务相关联,通过疑点管理、疑点纵览、专题分析、业务查询等内控管理功能,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种经济事项进行全过程管理。

  方便实用的内控评价监督

  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部门设计了可视化的KPI导航式内控评价监督工具。预置了内控评价监督指标,可根据内控评价监督选择指标,自动分析指标特性,自动智能分类数据,自动提取关键信息,自动生成数据表格和图形,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监督提供详实的、可量化的数据支撑。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精神,进一步促进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2016〕11号)、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财会〔2016〕1031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时,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2016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二)坚持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各单位在选取评价样本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取涉及金额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的业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坚持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采用以单位的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动员。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应当于2016年7月下旬,全面启动本辖区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所辖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开展评价。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6年9月底前,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见附件2和附件3),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三)评价报告及其使用。各单位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16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各单位可以将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与同类型其他单位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按照《宣城市财政局 宣城市监察局 宣城市审计局关于转发<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监察厅 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财会〔2016〕329号)精神,市直各部门应当在部门本级及各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4),作为2016年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市财政局报告。

  (四)总结经验。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应当于2016年11月10日前,向市财政局(会计科)报送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县市区(市直部门)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典型案例等。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宣城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附件1),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我市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各县市区财政局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认真对照,真实完整地填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

  (二)加强宣传督查。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财政局要切实加强对本辖区(部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宣传督查。要认真做好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汇总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成果。要加强对本辖区(部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确保本辖区(部门)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和基础性评价工作按期完成。

  (三)加强协调联动。按照《宣城市财政局 宣城市监察局 宣城市审计局关于转发<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监察厅 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财会〔2016〕329号)精神,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篇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作者:刘香菊
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32期

        摘要: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腐败问题频发,也反映了其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内控制的完善有利于约束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权利,形成反腐的长效机制。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价,影响了单位自身内部控制的建设。本文通过从评价主体、对象、标准、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框架建设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起步时间较晚,评价工作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性措施。现阶段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目前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不足。内部控制评价是否能够良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取决于评价主体是否有评价的意愿和需求。如果有相应的意愿,那么评价工作中的阻力会减小,评价工作开展也会较为顺利。如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那么评价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各单位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部分单位负责人由于思想觉悟不高导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即便是内部控制建设走在我国前列的单位,除了发布绩效报告外也没有发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单位的负责人对内控制度及其评价缺乏足够认识或存在一定的偏见,同时单位主体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内控方面问题频发,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第二,目前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范围不全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开展内控外部评价。审计机关在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状况,若发现严重的问题通常会在审计报告中附带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的说明。理论上在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不力的情况下就需要外部监督评价来发挥更多的功能,但实际上外部监督的功能并没有有效发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审计机关的人配备不足,每年仅能对公共资金进行常规检查。

推荐访问: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 考核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