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6篇
【篇一】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调查
—以河北省永年县某公立幼儿园为例
摘要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有效解决幼儿告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访谈法,对永年县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大班幼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班幼儿中出现的告状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告状内容最多;
三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内容在不同性别的幼儿中普遍存在;
集体教育活动背景下,大班幼儿中出现的告状行为所占的比重最大;
同时也发现了该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一些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教师提供一定的教育参考。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for Children Complaint Behavior in the Top Class of Kindergarten with a Public Kindergarten in Yongnian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for Example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s complaint against others is not only good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independence and forming the habit of resolving by themselves, but also helping teachers re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s effectively.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preschool children of a Yongnian County Public Kindergarten by the natural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many children in the top class of kindergarten safeguard their own interests to complaint others;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omplaint content widely exist in the different gender; in collective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complaint behavior of top class children accounts for the main propor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s complaint behavior in top class children. The study also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provide some education reference for teachers.
Key words: Top class children, Complaint behavior, Current situation
一、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幼幼关系和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告状行为不仅体现了幼幼互动,也是师幼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刘晶波在一项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告状是幼儿开启师幼互动行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占总量的26.4%。因此,深入了解幼儿告状行为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教师要树立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幼儿告状”这一具体行为来说,不仅要深入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特点等,也要在此基础上正确有效地处理幼儿告状事件,从而促进师幼关系和幼幼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上个学期为期两个月的大班幼儿教师实习中,“老师,她(他)搬了我的椅子”、“老师,她(他)没有擦桌子”等这样的告状的事情总是源源不断地在幼儿之间发生。据笔者观察,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无论是在区域活动还是在教学活动等其他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幼儿告状的现象,有的一天会多次告状。相关的研究资料也显示:在幼儿园中,每天大约有60%的幼儿都会向老师告状,有时每名幼儿在一天中告状的次数达5次之多。由此可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在实习期间,我发现幼儿不会对“告状”厌烦,但所在班级的教师仅仅在处理幼儿告状这一类行为就用去了大量的时间。因此,研究者希望立足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观察中去了解大班幼儿告状的内容、大班不同性别幼儿的告状内容是否存在差异等相关内容,期望为已有的研究做一些补充,同时也为教师正确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 告状告状最初的意思是诉说状况,后来引申为向官府诉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告状有两层含义:1.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案件;
2.向某人的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者别人受到某人的欺负或不公正的待遇。
韩欣烨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告状指的是一种当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或者矛盾且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解决的特定的人际行为。
纵观以上“告状”的概念,研究者发现“告状”行为的发生必须有三方力量的出现,且第三方通常具有一定的权威(对其他双方来说)。
2. 幼儿告状行为
刘晶波认为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在他们认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或者教师的某一要求不相符时,而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该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邢少颖认为在我国,告状行为不仅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行为之一,更是一种儿童特有的、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具体来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由于发现他人违反班级规则或他人受到侵犯等原因而向教师发起的一种言语行为。
杨翠美认为幼儿告状行为指幼儿在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行为和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或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该行为的突出目的是借助教师权威去约束、改变或者阻止同伴的行为。
从以上不同的学者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的定义来看,笔者发现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体现了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互动;
此外,引起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1.与同伴关系不融洽,2.同伴的行为与班级的集体规则发生冲突。本研究将采用刘晶波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定义。
(二)相关理论依据
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之观察学习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进行的学习。他认为儿童大多数的学习都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其生活中他所认为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的。他们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做出反应,外在强化和切身体验也不是绝对必要的,只通过观察学习这一过程,就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行为。幼儿学习的方式也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观察和模仿,进而形成代替性经验。因此,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同伴以及他们接触到其他的人和物,都可能会成为幼儿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同伴或他人中出现的告状行为也会被幼儿所模仿。
2.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1979年提出了颇有影响的社会生态学理论。他认为每个发展着的个体都是嵌于不同的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的,这些环境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发展。根据对个体影响的直接程度由内向外扩展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对幼儿来说,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与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幼儿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微系统。幼儿园这个微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换言之,幼儿园中的教师和同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幼儿言行举止的重要人物。对幼儿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家庭微系统,某一家庭成员的语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在园的行为,有调查显示:家人在送幼儿入园时,嘱咐幼儿“有人欺负你,一定要告诉老师”等类似的话,则该幼儿在园出现告状的概率较大。
3.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实验的方法发现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道德逐渐向自律道德过渡的过程。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至5岁以前,该阶段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还不能够对行为的道德价值做判断。他律道德阶段出现在儿童4、5—8、9岁之间,该年龄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认真遵守道德规范。他们对某一行为的评价不考虑该行为的动机,只重视该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大班幼儿基本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往往会根据外在的或者成人提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也可能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仍有一定的自我中心性。因此,当发现某幼儿违反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或者某幼儿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告状便成为解决幼儿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七种需要按照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还对这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将前四种需要划分为缺失需要,后三种划分为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前四种需要)是个体生存必需的,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在社会中的个体总是会有意识地选择目标去满足其基本需要。虽然幼儿的心理机制发展还未成熟,也不如成人那样具备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但是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他们一发现或者预知到某件事或某种行为对其自身造成不良后果时,在幼儿园中的他们就会寻求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当幼儿发觉自己或同伴的“缺失需要”中某一需要受到侵犯时,他们就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依靠外界的帮助去达成目的。如果所有的缺失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他们也会去追求成长需要,对于作为个体的他们,也会使用依靠外界帮助的方式或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满足自身的需求。
5. 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
首先,好动、爱模仿是幼儿阶段的突出特点。因此,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同伴、教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也有更多的机会去看多媒体动画片,幼儿也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将动画片中的内容在生活中再现。其次,该年龄阶段的幼儿仍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对某一事物或行为的评价更多的是根据行为的表面现象、外部特点以及行为的直接后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
另一方面,他们对权威绝对服从,对他们来说,教师或者成人的要求是不可以改变的。再者,大班幼儿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规则,而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综合以上几点,当幼儿发现同伴的行为违反了规则或者发现自己、他人的利益受侵犯,出现被告状行为并以告状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形式也便不足为奇了。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通过查阅告状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其中近半数是教师从自身的角度阐述幼儿告状行为的建议与反思,部分学者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研究。笔者综合有关幼儿告状行为的文献资料,现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梳理:
1. 幼儿告状内容的研究陈秀丽将幼儿告状内容分为三种类型,即维护自身利益的告状内容、维护规则的告状内容、维护他人利益的告状内容;
并通过对三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告状内容进行研究发现: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告状内容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维护自身利益,第二位的是维护规则,最少的是维护他人利益。毛晓瑜将告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1.自己利益受侵犯,2.同伴的言行违反了班级或者学校的规则。赵尚松在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分析的研究中提到小班幼儿告状内容多与自身利益相关,中班幼儿的告状开始转向关注同伴的行为,而大班幼儿更加关注同伴之间的关系,因此,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会相应地增加。从已有研究来看,每个年龄阶段幼儿在告状内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 幼儿告状动机的研究杨翠美将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为7种,分别是寻求帮助、试探老师、表现自己、陈述情况、报复他人、检举对方和嫉妒他人;
并进一步根据告状者的意图将其归纳为:求助型、求赏型、求罚型、试探型和陈述型5种告状类型。其研究表明在大班出现最多是求罚型告状,其次是求助型和求赏型,最后是试探型;
而在中班首居前三位的是求助型、求赏型和陈述型。刘晓红将大班幼儿告状动机划分为5种:求助、求罚、求赏、求是非以及求公道;
并通过研究发现求助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占总数的55.5%。袁丽娟等人在一项有关混龄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中把告状动机分为寻求帮助、维护规则等7种,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混龄班幼儿告状的主要动机有3种:寻求帮助、检举他人和表现自己。
【篇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会议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在各种组织中,会议已经成为了组织对成员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方式。因此,建立在良好沟通基础上的会议,能让组织之间的信息传播得到有效保障。也是组织对内部成员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本文研究了近年来关于组织会议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分析,为组织会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会议管理;
效率;
管理职能
会议是组织重要的管理工具,通过它,组织内部信息和组织外部信息都能有效地在组织中进行传播,为组织制定战略提供基础,是实行战略的前提。另外,组织也能通过会议协调内部矛盾,将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力量汇聚到一起,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一、关于组织会议的研究
本文献综述的文章多来源于中国知网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种类多为研究论文。在搜索出的六百多篇关于“会议管理”主题的文章中,选取了较有代表性和对本文具有研究意义的八篇文章,通过对影响会议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一)关于组织会议管理
会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合成词。从字面含义上讲,“会”的基本意思是聚会、见面、集会等;
“议”的基本意思是讨论、商议。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现代意义上的会议,是有组织、有领导地召集人们商议事情的活动。它体现了会议的四个基本条件:有组织、有领导、商议事情和集会。
1.AMT对会议管理体系的理解:会议管理是企业管理执行的重要保障工具。会议管理,是要解决企业管理层,特别是领导层对公司经营决策的执行问题,从而避免在经营决策分析中“拍脑袋、拍桌子、拍大腿”等随意行为。
2.符丽莉 、许康对会议管理的理解:会议管理是致力于提高会议效益, 通过各种管理方法,控制会议规模, 使会议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投入趋于合理, 并促进会议质量和会议效率的提高, 以取得最佳的会议效果的组织活动。
(二)关于组织会议影响因素的研究
1.赵延异,韦世立借鉴并总结国内外对会议管理的研究成果,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642位企业员工进行统计调查,利用问卷数据从会议满意度的角度对会议管理做了实证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会议管理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五类,该五维度结构为: 会议环境、时间因素、人员管理、流程控制、会后反馈;
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五类因素均能显著影响员工会议满意度,对会议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时间因素、会议环境、流程控制、人员管理、会后反馈。该五维度结构较好地反映了会议管理的结构组成状况,会议满意度的研究结果为企业会议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孙温平从组织会议行为的意义作为入手点,分析了组织会议的意义,并结合实际谈了自己对会议管理的理解。最后归结出影响会议的因素。他认为会议效率不高主要受七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他们分别是:时间、地点、开会对象的选择、主持人的技能、参会者的技能、会议的准备工作、开会的原因、目的和结果。一个规范的会议流程必须包含会前的准备工作和会后的跟踪工作。会前的准备工作和会后的跟踪工作具体包括写、发备忘录,制定跟踪计划,以及安排下次作汇报的人选等。
3.李宇龙提出,会议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种管理程序中,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依赖会议来辅助实现其管理功效。但无论如何会议的效率决定会议的效果,甚至执行的效果。因此,会开会、开高质量会是做好领导管理工作的基本功。本文对会议的功能、组织会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加强会议管理、提高会议效率应采取的策略。在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种管理程序研究中,发现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依赖会议来辅助实现其管理功效。所以会议管理需要做到:明确会议的具体目标、认真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会后重在抓落实、严格控制与会人数、掌握会议时间、削减会议数量、开民主会,有效鼓励。通过以上才能提高会议的效率。
二、现有文献所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在我国,关于会议管理的研究已趋近于成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关于组织会议行为的研究,在很多企业、政府部门都有关注与研究。这些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中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然而在这些研究中,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不足之处,以便正在从事研究的学者合理利用资料,取长补短,使今后的研究做到更好。
在所查找的文献中,发现研究者大多都只单独的将影响会议的因素拿出来,而没有将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没有将会议当做一个过程来研究,缺乏系统性。另外,在参考的文献中,大多都是文献分析的,从运用的角度来讲虽然较符合现实,但用经验判断,加之以实际情形的描述还是缺少了理论与之结合,可信度上还是有待考量。
参考文献:
1.李德续,浅谈组织行为学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东方企业文化[A]·人力管理 2012.8
2.符丽莉 、许 康,浅议行政机关会议管理[A].公共管理,2006.5.3
3.赵延异 韦世立,基于会议满意度的企业工作会议管理探究[A].上海管理科学第35卷 第2期,2013.4
4.孙温平,会议管理的学问[C].中外管理领导科学,2011.4
5.李宇龙,浅谈高效会议的管理策略[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0卷 第3期,2013.3
6. 符丽莉、许 康,浅议行政机关会议管理[A]. 公共管理, 2006.05.30
7. 邵德俭,让会议成为企业管理的利器而不是负担[J].企业管理
8. 张铁力,如何让会议更加高效[J],企业管理杂志 2013第七期
【篇三】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
大班的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和经验,一些生活规律,常常靠别人口头来解决问题。告诉幼儿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其行为偏差很多,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幼儿所说的内涵和动机,然后解释了为什么幼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抱怨行为和特点,并指出了一些问题,对幼儿的治疗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来应对幼儿,希望通过调查帮助老师理解幼儿的心理,掌握告诉幼儿正确的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he "complaint" behavior of the young children
Student majoring in Class12510 Name: Min Tan
Tutor Name:Lin Yuan
Abstract: Large classes of children just started to contact the society,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some law of life, often rely on oth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oral tell the child is a common behavior, the behavior deviation of many,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motivation of children said, then explain why children will produce a variety of kinds of complaint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and factors of treatment and the influence on childre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young children, hope to help the teachers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psychology through investigation, grasp the correct methods of children tell,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Research topics.
Keywords: large: children: tell on behavior
1 问题的提出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4-6岁的幼儿特别喜欢告状,因为这一阶段的幼儿的对错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他们往往会对成人告状。总是习惯性地把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给老师说:“老师,有人玩玩具,他抢我的东西”,“有人在玩”,“告诉老师看看他把干净的地板弄的脏兮兮”…幼儿的行为在我们一日生活中很常见,当幼儿感觉到同伴对自己发生了侵犯的时候,或者是有感觉到不满意的地方等,都可能向老师去告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尽管幼儿行为从表面来看好像并不重要,但是却是幼儿的各方面的发展表达情感,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幼儿,老师和幼儿们之间的关系,个性的形成,对幼儿的质量影响显著。幼儿们为什么喜欢说?在各种类似的行为中,面对幼儿、教师。[1]因此,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的原因和教师应对幼儿诚信行为的两个方面。
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
2.1频繁发生
可以说在幼儿园的每天的工作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教师每天都能遇到的情况。受大班幼儿告状行为频繁发生的影响,有的大班幼儿教师都甚至感到没有办法了,这种针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束手无策的现象,对于后期大班幼儿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有重要的影响的。通过笔者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在大班幼儿教师中,每天遇到幼儿告状行为的教师数量比例超过了60%,其中部分教师每天收到的幼儿告状行为的次数甚至超过了5次。可见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是一个频繁发生的现象。
2.2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内容
2.2.1检举他人的告状行为
在大班幼儿教学中,因为大班幼儿毕竟年幼,在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做的不对的地方,这些行为被另外一些大班幼儿看在眼里,可能采取的一些纠正措施就是通过向老师进行检举,通过告状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2.2.2期待肯定的告状行为
部分大班幼儿为了肯定自己的行为而发起告状,这也是告状行为的一种常见的表现。不但是为了引起老师或者是别人的注意,同时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优点,尤其是在大班班级中处于下游或者是中游水平的儿童,最容易进行这种行为的告状了。
2.2.3“恐吓”同伴的告状行为
在大班幼儿和同伴进行交往的时候,如果发现对方的行为对自己形成威胁或者是害怕的时候,就会通过告状的行为来试图恐吓对方,主要还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中一种主要的表现内容。
3 大班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
3.1 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
幼儿行为没有性别差异,这是幼儿早期的普遍现象。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中,幼儿习惯性的不完全性,虽然在现阶段却作为一种神圣而违反规则,幼儿的判断主要是基于行为的物质后果。由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教师的规则,往往会导致幼儿的行为,无论主观动机的同伴。[2]
3.2 与幼儿活动类型有关
幼儿活动的自由度多集中在一个小房间,或在活动的走廊,走廊空间十分有限。不同行为类型幼儿的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在自由活动中最诚实的行为,至少在诚实行为的游戏活动中。而更多的自由运动是一个过渡期的活动,受纪律影响的幼儿无法决定,被动等待。而幼儿的年龄特点活泼活泼,在等待过程中,容易“接”同伴,引发幼儿的谈话行为。
3.3 与幼儿认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
幼儿在攻击行为中所引起的最令人满意的是由攻击引发的,其中一些是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的限制,无法区分同伴的行为是一种游戏或诱导。幼儿在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常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而不是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去理解事物,以及别人的看法。因此,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对信号的认知往往是错位的,误解了同伴的行为动机,造成了积极的反应,导致同伴行为的完整性。
3.4 与幼儿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
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当代社会的众多媒介和“复制品”之一,幼儿的行为不但会受到很多“显著他人”的影响,还受到各类视听媒体的影响。许多幼儿来说是非常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书籍,这些书籍,卡通玩具,卡通的全是“喜羊羊”和“灰太狼”斗智斗勇,幼儿喜欢模仿“灰太狼”运动,攻击行为。如果能找到一个有意义的幼儿,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3]
4 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出现的问题
4.1 老师包办太多,不给幼儿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幼儿们爱告状的行为与他们的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关。有些教师觉得小,所以你需要保护这些幼儿,所以有些老师会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只是怕幼儿受人欺负,在幼儿园老师当它涉及到与人发生争执,不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切设置替代解决方案,让他们进入“有问题找老师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成为他们的习惯,依赖性强。
4.2 教育变成了保育
传统的幼儿教育误区有两种:其一是只重视“保护”,只把幼儿老师作为家庭保姆,幼儿教育不在幼儿们的启蒙教育权被认可的角色;
另一个是过度支持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在幼儿繁杂的知识太太早或太多的灌输,只重视智力和知识教育的发展,并对幼儿道德心理发展。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首先是学习,幼儿的智力成长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他的思想、爱好、兴趣、天赋、才华、倾向,更不用说教育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幼儿教育不但要教会幼儿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幼儿成长、学习、身体、智力、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学前教育的发展要尊重儿童,尊重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根据实践,改革教学方法,从封闭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探究式、全面化、个性化的游戏。幼儿园是幼儿们的花园成长,坚持并重的王在教育、细心照顾幼儿的身体,保护健康的心理发展、人格和基本的生存能力,使幼儿们的身心健康保健工作,是促进幼儿身体、智力、德,美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4]
调查案列
课间,一个学前班的幼儿突然出去告诉老师:“打我!因为还抓着我的手!”和也不甘示弱,因为“打算先抓我!”
案例分析:这一件事情事实明显是由学龄前幼儿的攻击行为引发的。攻击性行为,也称攻击性行为,是危害他人或事物的行为。生态环境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学前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幼儿的攻击行为可通过模仿等方式产生,如卡通或日常生活中的打斗场面,学龄前幼儿的口头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希望教师能惩罚学龄前幼儿,从而达到间接攻击同伴的目的。但幼儿的心理研究表明,许多幼儿的攻击行为没有明确的敌对对方,但出于其他目的,并造成伤害的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5]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前幼儿,因为他们的利益被侵犯的事实,目的是寻求保护,这也是一个社会交往技能不成熟的表现。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随着幼儿的成长,亲社会行为必须增加,攻击行为会减少,需要适当的教育和训练。
解决之道:首先,老师应该先安慰身边的人,鼓励自信,告诉错误的人他错了,应该改正。但事实上,有些辩论是分不清是非的,老师首先要缓和学龄前幼儿的关系,让他们说话,对前幼儿的移情训练、技能和行为训练,必须善于运用精神奖励。但也应该指出,精神是一种外在诱因,不宜过于频繁地使用。
谈论幼儿不但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对教师的工作造成影响。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处理不仅影响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而且对幼儿的性格和素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和处理问题。[6]
5 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
5.1 加强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知
从积极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幼儿融入社会的形式,而老师不怕幼儿。首先,幼小的幼儿,在工作中遇到的可以暂停3秒,不要立即切断或者不耐烦,微笑会让幼儿放松,耐心引导和帮助幼儿,让幼儿学会正常、文明的互动,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幼儿、尊重幼儿,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理解他,有时他们认为别人的缺点可能是优点。
教师应谨慎激励他们学习。最后,教师应该正确对待每一个幼儿。主动、顽皮是幼儿的天性,越高的概率,那个调皮的男孩犯了错误,但在讲述了他们的动机后,一切都不是他们的错,因此,老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7]
例如,“老师,当别人捏别人”,一定要告诉你的幼儿,成人的愿望往往是一种方式,希望教师一定的方式确定。这也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之一。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老师和老师鼓励乖幼儿。事实上,幼儿有分辨对与错的能力。他可能会想,“如果我采摘花朵,老师会生气的。”幼儿警戒行为的发展与应对。
但是亲爱的,我总是看别人的缺点和哀叹自己的缺点,即使他们不容易找到。所以,幼儿主动和你说再见,你是我喜欢的人。表明你在他的心目中是友好的。[9]
5.2 老师要重视幼儿们的告状行为
幼儿看起来虽像个小问题,若是不当处理,就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幼儿的个性和因素也会被影响到,因此,正确的去认识和对待幼儿的行为,教师应该是非常认真的。
首先,教师的态度似乎似乎忽视了对教师的态度。不管是什么原因,教师在幼儿心中是正义的,一切简单的敷衍的态度,对幼儿都是粗鲁,没有尊重。你必须表现出认认真真的倾听态度,而把“忽略”的内容告诉幼儿是最好的。除了进一步明确正确和错误的性质,任何教育应该是一个和平协议,不会改变对幼儿的爱在幼儿的脸上,老师可以发挥作用来治疗他们的行为可以作为一个听众,幼儿听和重复的幼儿。其次,要发挥好帮手;
鼓励幼儿解决问题。他这样做对吗?他没有遵守规则,你愿意帮助他吗?你打算怎样来帮助他?第三,作为一个好的幼儿,以同样的方式,让幼儿使用“换位思考”的思维。例如:如果你被欺负时,你会做什么?如果他就是你你会怎么做?[9]
5.3 了解告状原因,区别对待
当幼儿跑到你面前时,跟你老师知道事情的第一个透彻的了解清楚的性质告诉幼儿。如果幼儿说的事情是想让老师能帮助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的,所以这次我们做老师应该耐心,仔细地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激励幼儿自己的大脑思考。当幼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老师必须与幼儿发生争执,询问周围幼儿情况。年幼的幼儿,不是吗?还是一颗心?不能告诉幼儿们的行为,那就是其他幼儿。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对事情和幼儿的争吵行为,必须要知道知道纠纷的原因,调解才能解决,但对于那些在批评幼儿方面比较强的人,要给予安慰和保护,欺负。在处理诚实行为的帮助形式上,教师不参与问题解决,这能激发幼儿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某某抢我的车”,“所以他不跟我玩”。在处理关键形式上的事实行为;
让幼儿明白惩罚自己与他人无关,让他学会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挑剔别人。比如“老师不会让我看电视太晚,但为什么老师昨晚看电视还很晚,你怎么没关系?”当时,没有立即指责“父亲”,即使老师事先错误。
5.4 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在老师帮助幼儿减少同时鸣笛,老师也要提醒幼儿一些“形状”的指责,如:当你看到其他的幼儿们玩一些很危险的游戏时,如玩火、玩电、水;
当你看到有人受到威胁,就去告诉老师和警察;
当你看到一个哭闹的幼儿,没有人注意到,告诉老师,老师正确的距离,因为他们可能需要你的帮助或生病。有助于幼儿的教育,他们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要拿别人的缺点,让幼儿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鼓励他们用心去看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并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懂得欣赏自己和他人。
5.5 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告诉幼儿最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判断,一些胆小、依赖的幼儿,常常误以为已经告诉老师,问题解决了。
幼儿行为逐步建立,良好行为强化。教师可以加强让幼儿学会分析问自身题因,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肯定行为在实践中的作用,从而避免幼儿的行为。为幼儿发生了争执,一般不应该直接介入老师,保护弱者,使事情变得简单,但要鼓励幼儿的思维,自己独立解决问题。采取小组讨论法,例如,幼儿谈论如何处理它。小幼儿已经知道这个方法,并且会积极地去做。幼儿教师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是立即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等,引导幼儿有目地的评价任务的行为,提高他们的辨别力,从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也让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幼儿独立找到解决的办法,锻炼幼儿的独立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降低幼儿行为发展的能力。为幼儿园的幼儿认识社会,与同龄人交流,学习技能,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矛盾。因此,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不必要的行为。[10]
5.6 帮助幼儿分析事情,减少告状行为发生
大班幼儿之所以会表现出告状行为,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和其他同伴们进行分享。。于是老师听完幼儿的话,帮助幼儿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年幼的幼儿,他们害怕老师的批评和惩罚,所以老师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不能增加他们对电脑的敌意。要找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能完全准备好相信幼儿的片面话,因为有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也不要马上批评“被告”,而应该鼓励学生把整个过程讲出来,当幼儿难以表述出来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回忆发生了什么。通过研究找出事情的真相,再分析对与错,进而帮助幼儿系统地分析整件事,和幼儿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
5.7 利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事例、人物行为来教育幼儿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幼儿和其他幼儿发生的矛盾把它放入故事中,然后故事的结尾可以加上好的效果,可以教育幼儿认识到正确的事情。之后,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他们将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对待。教师可以以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故事、动漫的无穷力量来感染幼儿,当幼儿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引导幼儿对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辨别是非能力。例如,“里根和里根总统”中提到的里根打破了附近的玻璃,当我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对里根负责自己的错误。关于里根的工作和生活,最终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这本书可以教育幼儿长大后对自己的行为,促进幼儿的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使幼儿的健康成长。
6 结论
幼儿的行为反映了许许多多的问题,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于幼儿行为研究的综述。调查研究学报发现教师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诚实行为的发展,会出现限制对幼儿行为;
相反,对幼儿行为的警告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因此,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教师是否应该对幼儿认真倾听、尊重和理解,对待幼儿不能粗暴、意识到这种情况,更具体地说,让幼儿成为“社会人”和“健康人”, 为幼儿的教育事业做出他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春丽,《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2]杨翠美,《大班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4]刘晶波,杨翠美.大班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16(18).
[5]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幼教刊,2012(12).
[6]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7]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幼儿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4(03).
[8]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15(8).
[9]赵尚松.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J].心理导航,2013(03).
[10]郑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调查与研究,2015(02).
【篇四】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数量、篇目都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要求,显示了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
一:回顾:小学古诗文教学情况
(1)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儿童心理中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特别强调熟读和背诵。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记住课文的全部内容,以利于积淀语感、学以致用;
二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三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范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变化,充分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古诗文的魅力。
在范读诱发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后,紧接着就是督促学生反复熟读直至背诵。在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在古诗文教学中,就一定要把背诵放在首要位置。背诵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课本上的古诗文要全部背诵,而且课外还要组织学生大量背诵优秀诗文,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文根基,让学生一生都会受益无穷。但是,重视熟读与背诵,绝不意味着要放弃理解。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绝不能单纯走文字训练、诠释词语之路,而应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提升到用心灵去触摸诗词的意象,用顿悟去感受诗词的意境,用联想去创造新形象的境界,从而实现和诗人的心灵沟通,获得美的享受。
(2)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安排上仅有诗而无文,新版教材虽然开始安排了古文,但总共也只有3篇,而以如此薄弱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初中、高中六年时间里达到“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教学目标,无疑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古诗文的选材上,重文学、政治,轻道德伦理,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性较强或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立身、处世等伦理道德的诗文却没有涉及,这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方面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二:分析: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一些观点
古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学生立人处世的根基;
抒写着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感,民族情感的滋养,是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
阐述了精辟深刻的哲理,为学生的成长指引着正确的航向;
同时,还高扬着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学生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解读先贤们的思想言行,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让学生接受高尚的人类情感的滋养,历代先贤漫长历史岁月里的实践的验证,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可靠的理论指导。
然而,当前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淡化了对培养学生古文功底的基础作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已经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创新性的提法对小学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必须把古诗文教学摆在小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课程目标、教材编排、课文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紧紧围绕小学生的人文培养,下大力气进行全面调整,找回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的一些不同的声音。新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篇目改动很大,一些艰深的名家名篇将“退出”,而一些儿童故事则被收入其中。主编范守纲先生解释说,语言太晦涩、内容太艰深、文章太冗长是这些篇目被删减的原因。
对于主编范守纲先生的解释,一部分人不敢苟同。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仅有84字,郦道元的《三峡》全文仅有152字,怎能算“冗长”?两篇文章文笔清丽、流畅,富有音乐感,根本谈不上“晦涩”;
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只要老师稍加讲解,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也说不上“艰深”。
范守纲先生说:“六年级学生还算是孩子,孩子就应该读自己的故事,名篇语言虽好,但如果认识达不到,学了也没意思。”我们许多千古流传的名文,都是含义深刻,每一代人都能够从中品味出不同的意蕴。按照范守纲先生的标准,恐怕没有几篇古文能够供小学生学习。
其实,范守纲先生在新教材中加入儿童故事,摒弃一些古文名篇的做法,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上个世纪初,胡适等人将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为教育前提”的实用主义理念引入国内。他们主张:教材的选编要按照分类化原则,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孩子能懂的才教;
教育目标遵循实用原则,儿童生活上有需要才教。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有兴趣才学得好。这种认识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界,导致对儿童的教育不再采取朗诵、背诵的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解。这或许也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我们把背诵经典的传统完全抛弃,那就像泼洗澡水同样也把孩子泼掉了。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朗读多了,音韵和字义等因素都会逐渐影响读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道理就是这样。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具有相当科学性的学习方法。我们不反对让一些艰深的古文名篇“退出”小学语文教材,但同时应收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佳作。每个民族都有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这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因此,从小学接触背诵一些古文名篇有深刻的文化传承意义。希望那些主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专家学者们深察焉。
三:讨论: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小学古代文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是质的变化,对于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层面,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文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完成古代文学教学呢?
一:初读感知,整体印象
虽然文言文和古诗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都比较遥远,但每个人都会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有助于后面的学习。无论她的理解程度如何,无论他得到的观点是对是错,都会为他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可激发其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并可以给他留下深刻的学习过程体验和记忆,从而提高对文言文和古诗的理解能力。而且从心理学认知规律角度看,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一个模糊的,轮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一个学生对某首古诗或古文有了一些理解,相信他肯定会有兴趣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揣摩文意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因为中国汉字古今意有一些变化,所以孩子们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不应只注重很对文字本身意思的机械理解,而是应当重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关于理解文言文和古诗的意思,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利用注解,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意思来理解整句;
2、还可以使用工具书,理解那些注解中没有的疑难字词的意思,仍然是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证据;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某些字词的意思等;
4、通过对句子的初步理解断句,利用断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结合实际,深入理解
学生们在对文言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而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则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对古诗的画面或情景进行描绘,这样就会使那几个干枯的字变得生动形象。我想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对这些古代文字的理解,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在生活中运用。
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在这方面,可以主要采取激励法和引导法,并定期召开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以表扬,使他们越来越喜欢用古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例如,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溜出句古诗,而且用得很得体:在主题班会上,学生会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来阐述自己的异议。古诗文悄然无声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得到升华。
四、带着深入理解,再读课文
接着教师便可在此契机之下,以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们对古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如引读、导读、配阅读、想象读、表演读等,再次深化对古文的理解,体会其中的美感。
五、展示学习成果
最后需要孩子们把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格式或形式。可以采用讨论、辩论、随笔、朗读、谈感受、画画等等诸多形式。但目的是统一的,那就是让孩子们通过对古文的学习有自己的收获和认识,并且能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记忆和学习。
另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小学低年级来说,在搞好口语教学的同时.要借鉴传统蒙学教材,突出韵律懿行等汉语言文学的特点,编写偶句韵语、诗歌、寡言、懿行等适应小学生特点的新课文。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等,虽然文字不够浅显,但内涵广、容量大,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量,每三两句就是一个典故或一段历史,好读易记且又识字里大。可以借鉴这种利用韵文集中识字的方法,把读书与识字、明理相结合,编写继承传统文化与适应现代生活相统一的新课文。
同时,我们还认为对古文的学习,理解文字本身的意思固然重要,但还应注重审美。必须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顾问中的“美”:
第一,体会韵律美。文言文和古诗都有他们节奏韵律的美,古诗中有格律诗,平仄交替,表情达意。在学习中,我们既可帮他们了解古文形式的美,又可待他们根据古文表达的情感、意思,有效运用平仄进行发之于内心的朗诵。
第二,体会古文的精神之美。任何一篇流传至今,并被编者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蕴含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民族精神。例如《论语二则》记载了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并且孔子的这些观点是早在几千年前提出的,但却至今仍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这不得不让我们为自己民族的悠久文化而慨叹。孩子们年纪虽小,但我坚信他们肯定也为有这样的先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再如孩子们还接触过很多著名诗人的诗歌,他们可以从有的诗中感受到深刻寓理,也可以从有的诗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还可以从一些诗中体会到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些精神食粮都在慢慢被孩子们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孩子们又会不由自主地慨叹:这文章虽只区区几十个字,竟能描绘出如此壮美之景,抒发出如此豪迈之情,讲述出受用终身的道理,怎能不让我们为古人的才华赞叹不已!
第三,内容之美。很多被选入教材的古文中肯定会有值得我们推敲和称赞的词句,我们不妨带着孩子们试着品一品。例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佳句。我们就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作者的想法,并且带着自己的情感朗读,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当时的情感,体会其中的道理。再如《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描绘的是美丽的春天,其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而且“低”、“满”、“千”、“万”、“流连”、“恰恰”等词语把当时莺飞蝶舞的早春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此时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这些词句,并且带他们一起便想象边朗读。听着他们的朗诵、看着他们的表情,我也不禁赞叹作者文章只“美”,情谊之浓了。我想很自然会体会到语言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
总之,我们认为古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能从中得到滋养。这其中自然既包括情感体验,也包括语言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我想必做到方法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课标中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参考文献】
1. 韩利卿.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2. 龚睿. 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 当代教育论坛,2005,(6)
3. 朱靖. 王庆华. 让古文教学焕发人文光彩[J]. 中国成人教育,2003,(4)
4. 陈文哲. 新课标下古文教学方向的转变[J]. 语文建设,2004,(6)
5. 曹 静. 让学生读出古文的真滋味—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诵读教学浅探[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 总第43 期
【篇五】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附表1:
宁德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林喜
学 号
2011112138
系 别
教育系
专 业
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
陆开悟
职 称
讲师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在幼儿园中班的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出现比较频繁。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告状的频次与幼儿自身的发展和不同的环境相关。教师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学前儿童之间以及学前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学前儿童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因此, 正确认识和处理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 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拟从告状行为的产生的原因、负面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教师对中班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毕业论文
、设计综述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原因的研究现状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多重,都值得大家的重视与关注。郑名、李春丽(2005)4—5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中指出幼儿告状行为与幼儿的活动类型、认知及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赵连娣(2004)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探析中指出幼儿的告状行为分为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其中,直接原因中有:直接诱发的原因如自身受到侵犯而产生告状行为、班级规则荣誉受损的情况和由于同伴触动的嫉妒心同情心等;
心理原因中有:由于自我防御的本能、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缺乏交往的技法和判断力较差依赖性强等的原因。间接原因则有:缺乏独立意识、过分关注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和幼儿对“规则”的理解的有误导致的。太原 王春燕(2002)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中指出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原因有:缺乏交往技能与解决纠纷能力、嫉妒心理和由于竞争带来的负效应的表现之一;
还提出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这就说明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特别的严重而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会那么频繁的原因。云南 赵亚(200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特点及原因探析中指出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提出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教师告状这一原因。刘昕(2007)浅议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中指出,幼儿告状的行为是幼儿求助行为或者幼儿向别人展示的一种原因,还有就是幼儿社会文化程度低导致的。(2007)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的结论中指出4-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这些都是近年来对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原因的分析现状。
(二)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的研究现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不仅在于教师的指导也关乎幼儿所在的环境中所涉及相关指导,都影响幼儿的发展和成长。(2006)王蕾 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中指出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有:对求助类型的告状行为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去协商解决问题;
对于检举揭发类的告状行为不宜鼓励,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
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行为能力,让孩子多学习交往技能学习解决冲突的技能。(2010)顾燕萍谈幼儿“告状”行为与疏导中指出,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要分清原因区别对待;
仔细倾听,宽容对待;
拒绝推销,培养自控;
克服厌烦,重视诱导。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多是根据幼儿出现这一现状的不同原因入手进行指导的。
二、研究趋势及不足
(一)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有非常多,都是对幼儿出现这一行为的原因中去找相关的策略这种形式的研究。
(二)在针对现状研究指导策略方面还不够完善,对于不同方面的指导还未提出更加良好的指导策略。
(三)没有更加全面的概括幼儿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分析和对这一现状的处理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的研究。
综上所述,几位学者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和指导策略都有了相应的研究,并且总结出幼儿告状行为有心理、生理和外界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引起,对于各种因素的指导策略也有相应的结论研究。
研究步骤
1.定选题方向,确定选题
2.收集论文相关资料
3.拟定论文,写出提纲
4.撰写论文初稿
5. 修改论文不足之处
6. 论文定稿并提交
日程安排
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
1、郑名、李春丽.4-5岁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5.01
2、赵连娣.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西教育半月刊,2004.15(33)
3、王春燕.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07、08(下)
4、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9第16卷 第3期
5、刘昕.浅议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J].科教文汇,2007.10(下)
6、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山东省郓城县郓城镇八里河小学,2006.04(下)
7、顾燕萍.谈幼儿“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8第12卷 第4期
8、贾会娟.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介入研究[J].河北大学,2010.06
9、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0、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J].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成果
1、毕业论文(设计)文本1份
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1份
3、毕业论文(设计)评定书1份
学生送交论文(设计)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注:1、开题报告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
2、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相关成果按照毕业论文(设计)档案管理要求存档。
3、若有关表格不够填写,可另附纸张。
【篇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研究文献综述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上的数篇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大学生消费的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观念;
消费行为;
学术论文;
综述一、研究概况1.
基于消费心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从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行为重点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一般采用的研究工具是价值系统(ValueSystem。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例如,美国消费者行为学家亨利·阿塞尔(HenryAssael认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会影响其成员的购买和消费模式[1]。从消费心理和价值层面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代表性研究有:澳门学者吴绍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和模式的研究,台湾学者许家铭对大学生消费决策型态与价值观关系的研究、梁伊杰对台北市大学生参与休闲运动消费行为的研究、罗博铭对大学生绿色消费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任丽美对大学生生活型态差异对移动电话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大陆学者朱丽叶对大学生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倾向的研究、杨传忠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宋绍成关于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李光南等对大学生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以及刘世雄对大学生消费存在聚群现象的研究[2]。以上研究的共同特征都是把研究重心放在消费者本身的消费决策的心理过程上,而产品只是参与研究的一个工具。
2.基于特定商品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对不同商品的功能属性的偏好以及购买使用习惯等。在研究方法上,这类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特征,以定量研究为主[3]。例如,西方学者埃斯科菲(EscofferyCam和米勒(MinerKathleenR对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的消费行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上网消费行为的差异与迷恋上网程度的差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结论[4]。陈新光(ChenXinguang、李小明(LiXiaoming、斯坦顿(StantonBonita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吸烟消费行为和心理,发现了大学生吸烟具有被动性、从众性和虚荣心等特征[5],黄小波、李一玉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发现体育消费具有齿轮效应,喜欢运动的人会越来越喜欢[6],霍力、杜文广实证研究了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旅游消费具有较大情绪化特征[7],弓太生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鞋类产品的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的鞋类消费具有追求时尚性特征[8]。以上研究管都从特定产品(服务出发研究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选择特定商品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优点是研究结论贴近市场、实践性
强。本文试图吸收上述两方面理论的优点,将大学生消费心理和特定商品结合起来分析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和特点。3.消费心理和观念的研究
以消费结构为专题研究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心理学为背景进行的,或者为商业市场服务而展开,基调却基本一致,总体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不成熟的。徐兰宾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稳,个性化、感性化特点明显;
左新荣等认为还存在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而余展洪认为大学生的储蓄观念薄弱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注:“财商”一词由罗伯特·清崎提出“财商与你挣多少没有关系,它是测量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闫缨概括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趋同心理”,即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化,使得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产生着相互的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使得大学生们搭上宿舍、朋友、老乡的班车不停地“消费”着,在趋同心理影响下的消费行为,带来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消费除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外,有的大学生忽视经济能力,在超出基本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大学生消费的原动力,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和研究。心理学可以采取试验的方式考查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动机,社会学可以研究外界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作用,教育学可以通过教导灌输的方式来二、分析与思考
我国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是在90年代后半期兴起的,从各个学科角度对这一对象进行研究,在调查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理论深度不够
在已有的研究中,80.5%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并且多半是进行一次简单的数据收集,或者描述性研究,而在更加深一层次的理论探讨还很缺乏,调查后达到的结果总是给人以“相似”、“千篇一律”的感觉,人们似乎可以在一开始了解到要研究的对象时就知道结论是什么了,于是每次研究的特殊性和个性消失了;
虽然有19.5%是以理论为主的非实证研究,但是经过查询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教条式的论述。总的看来,大学生消费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性的表面研究,理论挖掘比较少,探讨深层的文化理论因素更是几乎没有。(二)研究方法缺乏综合性、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实施来看,多是采取概率抽样对大学生消费者个体进行选取,这样虽然可以获得较多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但是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多是描述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与理论隔离;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有错位,或者不完整。因此,已有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探讨大学生消费的真实情况的可信度不高。(三)研究领域的延展性
通过文献回顾,知道已有研究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是,从文献研究内容的分布比例看出,多是对大学生消费的综合考虑,而对大学生消费的情况的具体研究不足,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大学生消费文化。大学生消费者是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但是同其他群体一样也要受到传统和现代文化、家庭和社会风俗的影响,甚至在其审美观上当然也是后天形成了,因此,从文化上考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第二,研究领域可扩展性。已有研究的主题过于老成,多是重复同一问题进行没有新意的反复讨论,虽然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到与时俱进的影子,如对网络和信息消费的研究近两年来已有出现,但是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如具体到短信消费,数码产品购买等消费行为却还是没有出现。另外,已有研究都是只看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其他因素对其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形成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却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这是值得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参考文献:
1何结南、陆汉文:90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述评《.青年研究》,199
(94).2李慧英等:大学生的消费———谈艰苦奋斗引导《.沈阳医学院学报》,199(711).3刘志伟: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商业研究》,200(22).4卢思铮、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1).5彭慧蓉、钟涨宝: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分析《.经济师》,200(47)6彭锦霞: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5)
7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与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84).8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20029.对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与思考余奎、李诚学学报第23卷10.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赵富才2003:聊城大学学报第6卷
推荐访问:中班 告状 调查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文献综述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