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寄诸弟书》学习心得(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4篇
【篇一】《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与诸弟书翻译《与诸弟书》阅读答案
(三)与诸弟书(节选)(10分)
清?曾国藩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未尝一日间断 尝贻余核舟一
c.虽行船走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不敢以一得自足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22.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和“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三)(10分)
20.(3分)d
21.(3分)(我)时刻所期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意对即可)
22.(4分)(1)有毅力(坚持不懈)。(2分)(2)对诸弟要求严格(爱诸弟)。(2分)
【篇二】《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
引导语:韦应物的《闲居寄诸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怀人诗,是诗人韦应物写给弟弟的作品,关于这首诗中的“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这两句是说,终日在这宽敞高大的书斋里,没有事作,独自一人在芭蕉叶上题写诗句。诗围绕着“闲”字写,这两句即反映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闲适的意境,读来如见其人。
闲居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注释
①尽日:终日、整日。
②高斋:高大宽敞的书斋。
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诗以“独怜”二字领起,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也使读者似亲眼见到这位卸任不久的地方官,正踽踽独行于山水之间,充分领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因此,这“独怜”二字实为赏析本诗的关键。
“怜”是爱惜之意,诗人置身西涧上,他喜爱这里的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他脚下涧边的幽草。草用幽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僻氛围。其次是他头顶上林木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啼鸣。涧边之上是层层峰峦、树高林密,黄鹂就在林木深处,那婉转悦耳的歌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深深地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如果说“幽草”给诗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里用笔简练,意境清幽,还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非但丝毫无损于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相反倍显其静。
此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活动,也有听觉活动;就画中的景物而言,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纵横远近之别。只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画图,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阅读训练
(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闲居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篇三】《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寒食寄京师诸弟》阅读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回答问题。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 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诗的标题是“春宫怨”,诗中哪几句写的是“春”?哪几句写的是“怨”?抒情主人公又因何而怨?(6分)
(2)这首诗的颈联尤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通过抒情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盛春正午的绮丽景象:春风骀荡,鸟声清脆唧喳,丽日高照,花影层叠繁茂。(2分)
(2)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借自然界的美好春景,表达抒情主人公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既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情景交融。(3分)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3分)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
(2)答: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②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3分)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1.5分)。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1.5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
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每点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赏析 (7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7分)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4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孟诗
韦诗
【参考答案】
(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7】阅读下面两首描写牧童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牧 童 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 童 答钟弱[注]翁 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 钟弱为平凉太守,热衷于功名。
(1)这两首诗中都描写了牧童的笛声,请简要分析其对刻画牧童形象的作用。(4分)
(2)这两首诗表达主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借笛声来刻画牧童的形象。前一首诗写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吹出嘹亮的笛声,隔着田陇都能听见,与那些在官场争夺名利的人比起来,牧童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后一首诗写牧童“归来饱饭黄昏后”,面对晚风中的六七里野草,悠闲地吹起笛子,表现了牧童闲适的心情。
(2)前一首诗直接将牧童生活与“长安名利客”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牧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后一首诗通过描写牧童悠闲恬静的生活图景,间接地表达了对钟弱热衷于功名的劝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能力。前一首诗的主旨已在后两句中点明,诗人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牧童的生活与“长安名利客”的官场生活进行比较,赞美前者,否定后者。读后一首诗要注意诗后的“注”,后一首诗也暗含对比,主旨表达得含蓄一些。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②流莺:
飞行不定的黄莺。
③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1)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冷”字的妙处。
(2)这首诗的后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 “冷”字既写出了“禁火空斋”而带来的环境的萧索清冷,2分;
又和下文的“独坐”“想诸弟”相照应,表现出作者因离家在外和思念故乡亲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2分。
(2)第三句直接表达“想诸弟”的思乡之情,1分;
结尾一句从本句看情寓景中,从全诗看以景结情,2分;
进一步烘托出了“想诸弟”之情,更使人感到情深意远,1分。
注:学生如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也算正确。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1)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 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画面层次分明,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2)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请简要分析诗人“断魂”的原因。
答案 ①贬谪之地僻远荒寒,自己孤寂落寞。由“寂寂山城”“天寒酒薄”可以看出;
②家乡渺远,思乡之愁情倍增,黯然消魂。由“地迥楼高”“回首故山”可以看出。
③②①
简析
寒食:寒食节,农历冬至后的第105天,为寒食节,这一天,要禁火,吃冷食,也就是“寒食”。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寒食节2天后,就是清明节,所以古人常常寒食与清明2个节日并举。“清明时节”指寒食清明这一段时间,与标题中的“寒食中”并不矛盾。郊原:郊外原野。“清明时节出郊原”,按古人风俗,寒食清明的时候,要踏青扫墓,或外出郊游。这一句使人想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显得很平淡,不新奇,这首诗,亮点在当中4句。“寂寂山城”,在寒食清明中,人们或扫墓或郊游,应该是比较热闹的,为什么“寂寂”?从这4个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所处区域很偏僻,人烟稀少。“山城”也是一个佐证,不是都市,绝非热闹的地方。“柳映门”,宋时在寒食清明期间,有插柳于门的习俗。这2句,表面看就是写景,是否有别的意思?为什么写景选择寒食清明?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修:长。
修竹:高竹。“水隔淡烟修竹寺”,水面轻烟,朦胧缭绕,隔水有寺,寺周围是竹林。这一句写得很真实,水面烟雾缭绕,如果是低竹就不会看得见。“路经疏雨落花村”,雨下的不大,作者走过的村庄,树花凋落。下雨是清明的特有氛围。这2句还是写景,淡淡的描写,为下面的2句做一个铺垫。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清明季节是要喝酒的,诗人喝得怎么样?“酒薄”,有2种解释,一是酒少,想多喝也没有。一是作者不想多喝。杨徽之身为县令,想想还是有酒钱的,应该是后一种解释,即不想多喝。“天寒”应该多喝酒取暖,为什么不多喝?“难成醉”,完全是因为“酒薄”造成的,是一种因果关系,还是没有解释出为什么“酒薄”。
这一句理解的关键就是“酒薄”。大多数人不得志时,往往借酒消愁,以醉自麻,但杨徽之不一般,是个非常冷静现实的人,此人有相当的定力。所以就“难成醉”。这是从作者性格上解释为什么“酒薄”。另一层面的解释:作者仕途的生存环境“天寒”,还看不到翻身的机会,也就是说,在诗人眼里,还没有让他兴奋喝“厚酒”的希望,所以只能“薄酒”,无法达到“醉”的程度。迥:远。
“楼高”,作者身处僻地,这2句显然不是眼见,而是想像。“地迥”也一样。“地迥楼高”,应该指京城,皇帝在的地方。想起“地迥楼高”的那个地方,就断魂。对自己的失意处境明显不甘心。这2句是名句,被历代传诵。
“天寒酒薄难成醉”,细细品味,这一句给人的感觉不是怨恨,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激情,反而让人同情,尤其是当领导的看后,会起恻隐之心。不得不承认,杨徽之做人有心计,写诗也是如此,技法很高。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故山:故乡,这里指京城。继续陈述自己的不怨恨:
“回首故山”看似平淡,实际是为自己再次正身,把
京城看作“故山”,说明对卞京(开封)有感情,而且感情还不一般,是“故山”级别的感情,有这样的感情,就传出了一个信息,他能对皇帝没感情吗?对大宋没感情吗?“别离心绪向谁言”,千里之外的我,这种与京城离别的心绪向谁倾诉?这2句,感觉不是说给郑起听了,弦外有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希望结束这种外贬生涯。
xx年古诗鉴赏——比较阅读练习题(李占清)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 ①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②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寒 塘越 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野 步 [宋] 周密 野 步 [清] 赵翼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①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②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题目。
水龙吟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当时,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柳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上面两首诗都是温庭筠的作品,《咸阳值雨》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
2.两首诗中都有“还似”一词,都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嗾,使。
行秋(徐玑)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刘诗的意境-----------,徐诗的意
境---------。(两空均不超过6个字。)
(2)请简要赏析徐诗的艺术手法。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①【注】裴潾一生经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所知。)
(1)这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共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内容仅供参考
【篇四】《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翻译及赏析引导语: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寒食寄京师诸弟》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翻译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注释
⑴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⑵空斋:空荡的书斋。⑶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⑷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⑸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当时诗人遇上了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诗。赏析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
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推荐访问:学习心得 寄诸弟书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寄诸弟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