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习心得大全

时间:2022-08-03 12:2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习心得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习心得大全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习心得大全2篇

第一篇: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习心得大全

对未来学习方式的展望

随着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在全球很多著名的学校他们正在对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实验,作实际分析,并判断每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适合时代的发展,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在国内外也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的学习方式及教育理念。

在我的理想中我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由的过程,就不应该有学校这种机构来束缚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随时随地的,现在虽然有各种移动终端可以实现这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模式,但是代价太高,各种营运商设法通过此种方式获得利益,他们的目的不是为我们的教育而服务的。所以依靠他们来进行教育的改革我们的代价会很重。

基于我对的学习方式的看法,我认为未来的学习环境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随身携带的工具,这种工具的形式类似于“谷歌眼镜”,但是它不是由实体物质构成,只是一种可以传输由数据流构成的三维虚拟环境,它不会像“谷歌眼镜”那样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戴着它我们在无论在干什么,它不会给我们造成任何不便。它可以将全球的资源,包括师生这样的实体资源可随时随地联系起来。如果看过动画片《洛洛历险记》,就可以深深的感到这种工具的便捷性。

一个中学生正在公交车上,他可以这样去学习,打开这个工具,听任何人的课程,假如他不会做一道题,他便可以通过这个工具请求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老师为他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请求回应后,他便可以接收到对方的一个虚拟讲课者的讲解,他们可以进行交流,他也可以随时做笔记,让此工具记录下来。他的学习过程不会有任何的阻碍。然而这种产品、这种功能在现在看来只是一种奢望,很难实现。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到接近这种程度。

它和“second life” 同样构建的是一种三维虚拟化的环境,但是“second life” 的实现需要实体工具的支持,同样是上述的例子,在公交车上,如果要打开电脑才能进行学习,这便很不现实,给人们的学习的方式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现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这个工具就是“谷歌眼镜”和“second life”完美结合,然而他在我的理念中远比这种结合强大的多,它可以轻而易举兼虚拟课堂、远程教育、教学实验、技能训练、虚拟图书馆于一体。

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要想生产这种产品,最难得就是技术瓶颈,难以带给用户流畅的体验。还有就是社会的文明程度还不够高,如果产生了这种产品,我们不一定会保证它一直会向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习心得大全

未来教育、未来学习、未来教师……什么样?

今年两会前夕,两个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磅文件发布,这两个文件描绘了很多关于未来教育未来学习的愿景,也引发了诸多“两会”代表和教育界人士的遐想:“中国教育现代化”到底长什么样?

为此,《人民教育》杂志采访了部分两会代表委员和一批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长。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应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的现代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从粗放、不讲规则、不讲标准的现代化,走向精细、讲标准、讲规则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每个人都大有作为。

两会前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重磅出台,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

两个文件的出台,既是宏伟蓝图,更是冲锋号令。

它们引发了两会代表委员和教育界人士的热议与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何在?愿景落地,需要我们在理念更新、体制机制建设以及路径探索上做哪些努力?该如何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

01

那是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开启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亲历者曾这样描述江苏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突显的教育现代化。

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经验,也是现实的提醒:

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人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要素。

“这一次教育现代化文件里,没有一味强调设备现代化,或者硬件现代化,而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这一点给我的冲击很大。”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说。

分析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表述,“不仅处处凸显‘人’,而且把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高度统一起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钢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长高书国认为,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整体的人民性与个体的人民性”,不仅关注群体、关注整体性的人民,而且关注个体,关注每一个人,让每个人生都出彩,让每个人都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从个人的发展来关注、促进整体的发展,高书国将之比喻为“小河有水大河满”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思路。

关注个体,意味着教育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要更加关注每个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生活幸福。在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迅看来,“这将是一幅各类教育和谐发展、每个人自由自在健康成长的美妙图景”。

以此观照,现代化的教育要摒弃功利主义,更强调社会价值,更强调它对人生幸福、家庭稳定、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价值。

“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曾天山说,个体需要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经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表现为素养和能力结构的重新架构。

实现转变的路径是什么?是学习。

很多受访者都注意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目标里的一句话: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学习大国”排在第一位,并与后两者形成递进关系。

“学习大国”也是第一次以如此醒目的方式在教育文件中出现。

“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人人要学习、时时要学习、处处要学习。人要转变成人力资源、人才,必须依靠学习。”彭钢研究发现,从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是一个国际发展趋势。“现在只讲终身教育是不够的,没有终身学习的发生,不可能有终身教育。”

“从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更强调教育是为学习服务的,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或者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这里,学习者不仅是指学生,而是全民的概念。

因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建立的是一个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强调学校教育、正规教育。这也是这次顶层设计的亮点之一。

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如何把学校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终身学习体系融为一体,并最终建成一个学习型社会。

形成共识的是,学习型社会有三个特点:第一,“立交桥式”的四通八达的学习体系;
第二,社会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第三,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愿望。

前两者是很多地方的“软肋”,需要强力拉动。江苏省直接把社会教育、老年教育纳入江苏省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考核,以此倒逼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一些有情怀的前行者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微曾到河南辉县调研。他惊喜地发现,一个偏远地方的幼儿园——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幼儿园,在园长的带领下,主动把幼儿园的家长学校拓展成社区大学。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上班时间教孩子,到了周末或晚上,就变成了社区大学老师,带着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一起学习。

“这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担忧,整个社会教育的资源远远不足。但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幼儿园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想做,就可以有办法。”

02

那是一个中国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的时代

对八大基本理念,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说:“令人耳目一新!”

“它既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还富含中国特色。”

追溯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高书国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向西方学了什么?原来我们不分学科,现在分科;
原来我们只有社会科学,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重视。

原来,我们是以道德、伦理培养为教育主要目的,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发现,中国教育在教育根本任务上并不落后,甚至是领先的。”事实上,很多国家都开始在教育中强调道德在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更加注意以德为先”放在八大基本理念的第一位,“正是中国教育自信的表现”。

在彭钢看来,“没有哪个改革发展的设计,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样有如此鲜明的中国特色。”

八大基本理念中,还有“更加注意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

因材施教从哪里来?从孔子而来。孔子讲“仁”,对颜回说:“克己复礼为仁”;
对子贡,却说“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司马牛,则是“仁者其言也訒”。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是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是有效的教育。

“在强调标准的大工业化背景下、在强调个性化的信息时代,因材施教都非常重要。”彭钢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提倡知行合一?因为很多简单的道理都是要“做”的,而不仅仅只需要“知”。

现在很多西方学者研究孔子、儒家思想,原因之一就在于,很多神经科学、脑科学的研究结果,无非是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很多都是对的。

“流传至今的中国教育传统精髓,是穿越时空的,是人类永恒价值的一部分。”彭钢认为,这既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永远不能丢失的灵魂与瑰宝。

千年以下,中国教育呈现出更多的独特优势和面貌。

美国田纳西州曾到上海取经,把“集体备课、听说评课、评价反馈、二次重建”的校本教研制度提炼为“上海模型”,并拿回本土进行改造、推广。

芬兰有学校与重庆谢家湾小学合作,看到一个班45个孩子,在中国教师的带领下,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感佩不已。“这让习惯了小班教学的西方老师非常推崇。”刘希娅笑着说,芬兰教师跟谢家湾小学合作几年,“被培训出来了”,这不是我们向世界提供的大中型班额如何进行个性化教育的中国策略吗?

这样的开放与交流,让高书国非常感慨。“从鸦片战争后我们不得不学步他人,到现在影响世界教育,甚至在一些领域成为他人的标杆,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自信。”

未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中国教育的影响力、竞争力会慢慢变大,会有更多的人向我们学习。

“这要求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沉淀中国特点、中国文化,总结中国经验,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把中国故事讲出去。”高书国建议。

03

那是一个精细、讲标准、讲规则的时代

研究两个文件,一旦掰开、揉碎,会发现两个亮点贯穿始终:一是关注制度体系与机制的建设,二是在资源配置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书国分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十大战略任务,他发现,每一部分都有机制、标准、制度等表述。为什么这样?“因为教育现代化进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规章、标准,还有机制,即一个国家教育体制运行的规则和规范,机制的建设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消耗。”

“我们过去的现代化是粗放的现代化,是不讲规则、不讲标准的现代化,而未来一定是慢慢走向精细的现代化,是讲标准、讲规则的现代化。”

“所以,十大战略任务里单列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需要治理什么?治理不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符合现代化的教育行为,特别是不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方式。”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深有同感,“我们一直强调的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还没有破题,管办评分离发展还很不平衡,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社会关注教育,但离参与教育治理还有很大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攻坚克难。”

“经济上讲一流企业做标准,一流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杨小微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他建议,教育现代化应制订学校标准。“除了各类质量标准外,能不能有一个标准,对怎么办学、学校办得怎么样进行衡量,以引导学校建成一所现代化学校。”

与很多文件把“经费投入”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部分提出来不同的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资源配置渗透到各个方面。如提到困难群体帮扶,紧接着就有“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要求;
提到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紧接着就是“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

“这体现了一种理念:教育发展需要投入,要买设备、盖房子,而提高教育质量更需要投入。”高书国分析,此次文件中,资源配置最大的亮点,是由原来注重规模增长、数量增加,到现在更加关注质量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教师素质的提高。

“未来,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人民政府,一定要强化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要多投向教育质量、教师发展和教师待遇。”

“这需要我们打破过去的一些传统观念,比如说,很多人认为,课程教学改革是不要花钱的,改革育人模式是不需要花钱的。”彭钢呼吁,要把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集中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上。

04

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的时代

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教育现代化,世界上没有先例。

高书国对蓝图的实现,充满信心:“中国是世界上制订规划、实施规划最好的国家。”根本原因是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们能够把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行为、国家领导、国家意志整体推进。

这既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亮点,也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中国是外发内源的现代化:开启现代化缘起于外部,但推进现代化的动力却来自内部。内源的力量,既有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有文化支撑,还有我们的运行机制。

未来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在激发内源上做更多文章。

“宏观层面,可能要处理好未来5年跟2035长远规划、国家和地方、理念和目标、任务和路径等一系列关系。国家层面抓什么,抓标准的研制、宏观的布局和调控,还有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杨小微建议道。

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局面”。

他理解,“一地一案”意味着:“立足于区域实情,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问题,尤其是难题,进行本地区教育现代化规划。”

“对十大战略任务,不要面面俱到,而是精选战略任务。然后制订出一个既反映共性又体现自己个性的实施路径和方略。”

杨小微提出,地方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既有刚性要求,也有弹性指标。比如,评价学校或地区有10个指标,其中6到7个指标是共性的,3到4个指标由学校或地区自选。“这样就能把国家的统一要求和每个地方的特色很好地结合起来。”

很多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说,江西教育现代化将“在重点突破上求实效”,切实打好学前教育补齐短板、义务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普及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争创一流“五大攻坚战”。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介绍,广东的基础教育会在“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供给侧改革和教育治理模式改革”等4个方面聚焦、发力。

“学校层面,校长要对教育现代化、学校现代化有深刻理解,以学校为互动平台和研发基地,改革探索;
教师要依托各类学习研修,逐渐形成对学科现代化的独到理解,包括对学科内容的选择、学科资源的开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等。”杨小微说。

“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主动作为;
实现教育现代化,也必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刘希娅总结道。

推荐访问:开创 学习心得 未来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习心得大全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学习心得大全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