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4篇
第1篇: 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
大足石刻历史
大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建县,以其境内大足川(今名濑溪河)而得名,蕴含“大丰大足”之意,古为昌州州治近400年,今属重庆市辖县。 大足石刻是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75处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
市级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
县级有峰山寺等66处。造像1030龛(窟),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
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于明、清、民国,经六个朝代,约1300年。形成两个造像高潮、两个中心地带(一是晚唐五代的北山造像;
一是宋代的宝顶山造像),学术上可分四个时期(唐前、后期;
前、后蜀期;
北宋、南宋期;
明、清、民国期)。开创了中国宗教石刻艺术的一个时代-“大足石刻时代”(雕塑大师刘开渠语)。 大足石刻之崛起,有其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巴蜀相对安定,成为经济繁荣的地区,入宋以后更是如此。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宗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足地处巴蜀地缘文化交汇之处,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昌盛,9世纪末至公元1250年间,大足无大的战争,“内如世外桃源,外有战乱刺激”,人们有产生造像求神保佑的愿望。晚唐至宋有当地长官韦君靖、任宗易等的提倡、组织以及外地官员冯揖等捐资造像;
有僧人赵智凤以一代宗师之坚毅营造宝顶山道场,等等,使大足石刻得以延续建造,渐具规模,走向顶峰。 大足石刻是一部古典大百科全书,无论在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建筑、民俗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杰作。 大足石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宗教的人间化,这种人间化集中反映在中国化、地方化,及儒、佛、道入世与出世思想的交融。
神像人化,是造像的外部特征。我们在大足石刻中见到的菩萨、佛等造像,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是巴蜀人的形象反映,增加了一种神人间的亲合力。镌刻者虽然受着宗教仪轨的制约,但是,其造像无不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世俗化、生活化、大众化,使深奥难懂的教义,通过浅显的图像表现出来。 大足石刻除宝顶山道场为主持僧人募化集资开凿外,大多数是信众捐资求神灵保佑而镌造,并刻像入龛。这样挤入神龛之历史人物,供养人(捐资者)在大足石刻中大约1000人左右,这在全国石窟中是罕见的。
中国早期石窟及西北、华北、中原地区石窟镌匠画师留名甚少,而大足石刻中留名却多达46位(宋代28位,明清18位)。这不仅是研究民间工艺大师的珍贵资料,也丰富了石窟史的内容。工匠留名消除了“古印度的造像都无作者姓名,归之于仙人所出,神力所为”的迷信,也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的佐证。 大足石刻是儒佛道三教合一,是不可多得的造像。不仅在造像区域有佛道同处(石门山),也有儒佛道同处(石篆山)。甚而有儒佛道同龛(妙高山2号)。这是与宋代理学兴盛,巴蜀又是理学重要地区并形成蜀学而相合拍的。宝顶山大佛湾虽是佛教造像,但一方面讲儒家入世思想“孝养”学说,一方面又讲佛教的业力果报出世求净土。“三教合一”是佛教日益中国化之必然历史趋势,而大足石刻则是其最突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证。 大足石刻的造像题材,也充分体现人间化的进程。87类题材中有:经变;
佛、菩萨;
明王;
天王、护法神;
佛教史迹;
瑞相图;
道教神系诸神;
儒家人物;
民间传说诸神;
历史人物、供养人;
神兽、器物、山水等。其中观音、地藏、西方净土变、牛王菩萨、七佛、千佛等13种题材是大足石刻人唐至明、清长盛不衰的。道教、儒家与世俗之神占造像的近20%,这是其它地区石窟不能相比的。300多尊20多种观音,占佛经所提出的种种观音名讳的2/3还多。92头水牛的造像,更为别处罕见。从这些题材特点可看出,宗教神化世界乃是人间世界的幻化,也说明了佛教与当地民俗风情、生产劳动和生活的融合。 大足石刻在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有别于西北和中原的早期石窟。不但有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更具有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雄浑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大足石刻是世俗生活的画卷,是古代社会的缩影。 大足石刻集石窟艺术之大成,题材广泛,雕刻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新千年到来前夕,继敦煌石窟之后,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民族这一艺术明珠为世界瞩目,更加闪耀着民族艺术的光辉。
大足石刻艺术发展历程
大足,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汇之地。大足石刻在宗教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杰作,其植根于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精华和儒、佛、道三教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享誉海内外,民间素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县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75处,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每到农历二月十九,大足宝顶吸引了数以10万计的香客、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大足石刻儒、佛、道三教合一,在全国绝无仅有,是佛教日益中国化最突出、最典型的例证,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典范,与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足是长江三峡旅游热线的起点、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圣地、全国首批甲级旅游开放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足石刻是重庆三大旅游精品之一。石刻景区相继获得了重庆市最佳旅游景区、卫生文明景区、优秀旅游城区等殊荣,并荣膺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全国首批AAAAA旅游景区等桂冠。改革开放以来,已成功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吴作栋、基辛格等国际知名人士,都曾先后莅临参观视察并给予极高赞誉。近年来,随着重庆市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战略的实施,大足石刻、玉龙山龙水湖国家级森林公基地、龙水湖温泉度假区等众多旅游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50余万人次。
大足有“雕刻之乡”的美称,雕刻文化和技艺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年的辉煌历史。当今时代勤劳善良智慧的大足工匠以精美的大足石刻文物为蓝本,在挖掘、吸收传统石雕技艺精华的基础上,用巧手赋普通石材以灵性,不断进行科学开发和再创新,把古老的大足石刻文物变成了现实石雕工艺美术品。
第2篇: 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
《龚滩古镇》、《大足石刻》之传统图形课程实习报告
《龚滩古镇》
今年我们的学习了中国传统图形,写生之地来到了龚滩。根据当地居民说龚滩名称的由来:龚滩原名是龚湍(tuan),因为乌江水流湍急,又多为龚姓人居住,二者合一而得名。明万历元年,凤凰山岩崩塞江形成险滩,人称龚滩。滩上下落差3米,乌江流域在此分为上下两段,来往船只以这儿为终点,龚滩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货物的中转站和集散地,所以这个名字就由此而生。
龚滩古镇位于武陵山区的重庆酉阳县境内,古镇地处乌江、阿蓬江的交汇处,据酉阳城区与70余公里,与重庆彭水县和贵州省沿河县毗邻.
龚滩古镇自古以来即是川(渝)、黔、湘、鄂客货中转站,是由乌江连接重庆的黄金口岸。东接岭口、天馆,西与贵州沿河以乌江中心线为界,南抵后坪,北靠彭水善感乡。全镇幅员面积133平方公里。
古镇现存长约三公里的石板街、150余堵别具一格的封火墙、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50多座形态各异的吊脚楼、独具地方特色,是国内保存完好且颇具规模的明清建筑群。专家学者考察后认为,龚滩古镇可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镇媲美。
龚滩古镇青石板街青幽如玉,串连全镇,街边是古香古色、临崖高挑的木制吊楼;
是访古、猎奇、探险的理想景区。乌江干流龚滩至万木段,全长60余公里,包括龚滩、清泉两个古镇及乌江一级支流阿蓬江龚滩至大河口段,堪称乌江画廊之精华。
依山傍水的民居,纯木结构的吊脚楼,悬空而吊,匠心独具,高低错落,各式各样的古建筑屹立在乌江三峡之滨,好似艺术群雕,令人观奇叫绝,峨眉山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家用“龚滩古镇人未识,乌江美景第一娇”来赞美它,我国国画家吴冠中老先生的便诞生于此,这里也是等影视剧的主要拍摄场地。
阿弥陀佛桥:阿弥陀佛桥是下街向上走的第一桥,虽然桥跨大沟,弧形单拱,桥体也雄伟,但由于与石板街浑然一体,如果不从侧面看是不会发现的。桥边的围墙里有一尊石雕阿弥陀佛像,佛像神态生动逼真。“从前,人们常来祭拜佛像,桥也因此而得名。”
每一个民族都有信奉,比如说台湾那边信奉妈祖,而我们土家族人信奉的是土姑跟白虎。为什么在这儿我要提到信奉呢?这跟我们现在这座桥有关:在当地有一句俗语,说的是“七月半鬼上岸”,意思就是说每到阴历七月十五的时候,河中的一些邪灵会上岸来找替身,弄得人心惶惶。于是人们纷纷祈求上苍,佛祖派出了掌管土家族的天女----土姑,土姑踏着七彩祥云,从巨人梯而下,与邪灵展开了恶战,七天七夜后邪灵被打败了,但是土姑也元气大伤,土姑担心邪灵再出来残害百姓,于是化作了一只石凤凰,日夜守护着她的子民。人们感恩,将那座石凤凰取名为凤凰山,在山脚定居,并在小镇的入口处修了一座桥,上面立着阿弥陀佛佛像,就是现在阿弥陀佛桥。
杨家桥及杨家行这是古镇的第二座桥,始建于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后,从江西、江苏一带迁过来多为杨姓居民在此居住,所以此桥命名为杨家桥,前面的巷子命名为杨家行。
太平缸大家都知道木质结构的房屋的火是最大的隐患,所以当地的居民每隔90米就修建了一个太平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消防池,随着的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推移,古镇上仅存这么一个太平缸了。
永安桥(通瀛桥)桥身通长,大有通往瀛州之意(瀛州在土家族人眼里是极乐之地)半边仓只有半边屋檐,即“人”字的一半,以前为装盐的仓库,盐的来源为四川自贡的井盐,其房屋特点:横向装的木板可方便取盐。
转角店又称罗家店,当时在古镇流传这么一句话:上街莫惹冉,惹冉下不了坎,而下街莫惹罗,惹罗过不了河。这句话道明了冉姓和罗姓在这儿的地方势力,这一带即为罗姓的集居地,此地转弯抹角,呈“之”字形方拐,而得名。
檐灯檐灯,顾名思义就是屋檐下的灯笼,那么我们土家族的檐灯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之外,它还是一个传统的民族习俗:檐灯,代表着一家人的人口组成,如果说这家有尚待闺中的女孩,那么它的灯面上就有一个独特的图案:莲藕,为什么画莲藕呢?我们土家把谈恋爱叫做连交, 藕呢意为佳偶天成。
巨人梯它是由六万余块岩石垒彻而成的。相传,是土姑降伏邪灵时所遗留下的通天石梯。许多虔诚的土族百姓在这儿烧香许愿,上天念其德,会在他百年之后引导他归往极乐之地。当然,也有心怀鬼胎的恶人,他们爱慕虚荣、贪图享乐,在三更时分,也就是在天地气层最薄弱的时候,顺着石梯溜上天去,搅乱天庭,天王大怒,下令断了通天路让今后的族人永不能踏上石梯。从而,让通天石梯成了望而生叹的遗憾。
永定成规碑是一块始刻于光绪年间的石碑,为规范当时脚夫、力夫、夫头力钱分配所立。桥重桥“不去逛逛桥重桥,枉到龚滩走一遭”。相传在乾隆年间的时候,这一带起了一场大火,而这时又正值山洪暴发的时节,沟中的洪水将仅容人通行的独木桥给冲跑了,当地百姓面临着前是水沟,后是火窟的威胁,真的是进退两难,这时候,有一对夫妇用身体当作跳板,让百姓们踩着她们的身体过去,她们自己也因体力透支而长眠了,后来为了纪念这对夫妻,纪念她们这种舍生取义、舍已救人的这种精神,就在这儿修建了一上一下两座桥并将其命名为“夫妻桥”。
冉家院子:冉家院子为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和本土建筑风格融合典范,吊脚楼廊升向街面,空间布置得当,正房和厢房均为穿斗式结构,建筑面积为420平方米。
西秦会馆 龚滩是食盐的集散地,昔里盐号较多。清光绪年间,陕西商人张朋久最先来龚滩开设盐号,经手修建了“西秦会馆”,即“红庙子”,作为同乡商人汇聚之所。其馆为四合高墙大院,外壁朱红粉饰,堪为“别有洞天”。大门临街西开,内设正殿、偏殿、耳房、戏楼,雕梁画栋。《赵世炎》《武陵山剿匪记》《捉拿归案》《远山峡谷》《桐子花开》《奇人安世敏》均在此拍摄,它是影视外景及摄影爱好者的理想境地。 绣花楼绣花楼是土司家的绣女做绣工的地方。 周家院子 周姓盐商的住所。
川主庙(处于陈家湾) 李冰在都江堰治水,造福于民,所以在长江流域和乌江流域里均有贡奉李冰的庙宇。川主庙是古镇中保存较好的一个景点,有四块石碑字迹清晰,十二块梁上木雕饰品也历历在目。
董家祠堂(处于陈家湾) 为董氏宗族合资修建的一所祠堂。从老街上几层石梯,迈进很高的石门槛,里面为四合天井,正对面为正殿,均为古老木质框架。董家祠堂以前是董氏家族最高权威的凝聚地。比如说:犯族规人的受罚地;
商议大事的议事堂;
历代族长的灵位供奉地。
鸳鸯楼 房屋后有两个相并的四合天井,居住一户冉姓,一户杨姓,冉家有位绕巴涅(男孩),而杨家有位惹巴涅(女孩),两个人青梅竹马,暗生爱慕之心,但是这样不行啊,因为当时种族观念和门当户对的观念在毕兹卡心中是根深蒂固啊,就造成了一个终生未娶一个终生未嫁,后来为了纪念这俩人的悲惨的恋情,就将此楼命名为鸳鸯楼。
织女楼 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一巴人沿唐岩河进入龚滩,虽遭土人排挤,仍坚持与土人共同劳动。土人逐渐消除了敌意,视他为家人。一个17岁的惹巴涅姑娘暗中看上了他,有事无事找他搭讪,男青年也暗自欢喜。不料一日回乡之后,从此杳无音讯。惹巴涅日盼夜盼,苦思积虑终于香消玉陨。那惹巴涅就居住此楼,所以人们称起其为织女楼。据说那男青年为解决族人的缺粮问题去向临界求助,不幸遇难于归途。
鲤鱼跳龙门 乃天然的一块巨石,镶嵌于古墙之中,半边露出墙外,鱼的嘴、腮、鳍、尾都系天成,真有一跃而过的雄姿。靠水而居的民族认为这是老天的恩赐,认为这条石鲤具有灵性。那么各位游客可以摸摸石鲤,我们整个土家族的族人均为你祝福。(摸摸鲤鱼头,福气跟着走;
拍拍鲤鱼背,长命又百岁;
碰碰鲤鱼尾,好运长相随) 夏家院子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四句话:“陈家湾烟雾沉沉,郑家门前鲤鱼跳龙门,黄桷树上出妖怪,夏家院子出美人”。这四句话其实是古镇的四大景点。那么我们前面已经游览了“陈家湾烟雾沉沉,郑家门前鲤鱼跳龙门”,接下来的“黄桷树上出妖怪”,指的就是古镇的一棵黄桷古树,人们常听到树上指哨嘘嘘而不敢近前,不过在一次雷击中,树木燃烧了。“夏家院子出美人”指的就是左上方的一个院子,因为以前夏家也是一个经营盐业的盐商,所以女眷都衣着鲜丽、落落大方,进而得到了美人的称号。
第一关 明万历癸丑年,在门内靠山石崖上留下“第一关”字样的摩崖石刻,迄今仍很清晰。
锦楼:锦楼,意为织锦的房屋。在很久以前这里面住着一个土家族的惹巴涅(女孩)叫昔比,她心灵手巧,善织“西兰卡普”(土家语,即:织锦、土花被面),她织的花香飘千里能招蜂引蝶,她听说世上最美的花是白果花,但决心将白果花给织出来。可是白果花是寅里开花卯时谢。她去白果树下等了两晚可都因白天太累了等了太久,正当白果花开时睡着了,这样的情形延续了两天。这时,嫂嫂便在爹爹面前搬弄事非,说:“小姑私会情郎”。到了第三
天晚上,当昔比手捧白果花回来,被躲在门后的爹爹一棒打死,死时,红光一闪,化作鸟儿,飞去门前的树上不住的叫:我看白果开花,嫂嫂是非小话,爹爹错把我杀,尼过夺岔了,尼过夺岔了(你被她骗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看见过白果花开了,至今也没有人织出白果花的织锦了。
冉家朝门原土司住宅,现在保存旧时的床、书架等物品可作观赏景点。三抚庙供奉的是土家族的三位最早的土司。一位为冉姓、一位为杨姓、一位为田姓,三人均被封过巡抚一职,在任期间,有德于民,所以将三姓立祠合祀。
文昌阁以“清溪的牌坊,龚滩的阁”,闻名遐迩。李氏牌坊 清朝时,龚人李应龙早殁,其妻从十岁开始守寡,恪守妇道,有口皆碑。地方序报皇上,上念其行,下旨修造贞节牌坊于路口,以成教化,助人伦。石塔三层,高约二丈许,竭尽雕凿之能事。有青狮、白象各一对置于前后,精美绝伦。
龚滩古镇曾经是重庆市20个首批受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之首的古镇,因为古镇独特的山水环境而闻名。古镇居于乌江天险的中段,山、水、建筑融为一体,历史上完全因水陆的物资转换而发展,后因水运的衰落而失去繁荣的基础条件,所以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学习以及保护。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的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东15千米处,历时70余年。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余尊,题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圣地,展现了石刻艺术的精华。
六道轮回图:佛教中经典的理论“因果报应,转世轮回”,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佛教基本观念。
抱着轮子的蓝面巨人叫转轮王,四川人称它为“无常鬼”。无常在佛教中是指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的。这里把“无常”这个词人格化为“无常鬼”,让它来掌握生死轮回,以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不永恒。
六道轮回图共分为四圈。依次往里看,轮盘的中心圈坐着一个人,表示修行的众生,从其心际飞出了六道佛光,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即佛教所说的,万源发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圆圈,圈内刻着菩萨,表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圆圈旁的猪、蛇、鸽分别代表了贪嗔痴三毒。
第二圈则为生死轮回的六道。以中间的这条佛光为界,上三道称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为天道,右边为阿修罗道,左边为人道。下面为“下三道”,下三道中间为地狱道,右边为饿鬼道,左边为畜生道。
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的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及因果关系,它将人生现象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任何生命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在这个过程中循环,佛教认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这十二个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们用生动的图画表现了出来。。例如“生苦”,这里表现的是一位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狭小的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地狱般痛苦;
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入寒冰地狱…….生命在形成之时,就已开始受苦。
第四圈共有18个小龛,每个龛内都刻有一个皮囊,皮囊裹着一个生命,皮囊里的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头部是鱼,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辈子是蛇,下辈子成了鱼,。皮囊则是灵魂,佛教认为不管躯体如何变化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这两个表示贪:右下方有一只 猴子,一边抚摸着下身,一边望着身后的少女,表示爱,这两幅图的意思是正是因为众生的贪爱之心才让轮盘旋转不休。
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修复工程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并组织专家进行了会诊。历经近3年的前期勘察研究,结果令人忧心:石质、彩绘、金箔等34种病害侵蚀千手观音,受害面积达200多平方米。
2011年4月,千手观音开始启动全方位修复,思路是:先治本,即在不损坏表面金箔的前提下,加固严重风化的岩体;
后治表,包括金箔回贴、彩绘复原、缺失部位补型等程序。国家文物局拨付了4500多万元经费。从那时起,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以及龙门石窟的修复专家,加上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组成了20多人的修复团队。他们将千手观音划分为上、中、下三层,逐一向下修复。我们今天到之时也并没有看到修复好的,有机会还是应该去看看。
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祇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
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中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9~13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第3篇: 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
大足石刻亲爱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
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朱,接下来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著名的大足石刻。
大足县以“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境内山川毓秀,古迹众多,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长江三峡旅游热线的起点、重庆市唯一的世界遗产胜地、全国首批甲级旅游开放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足石刻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宗教文化遗产,其摩崖造像,诸如宝顶山、北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等无不深深打上禅的烙印,其中蕴含的佛学思想“空、有、台、贤、禅、净、律、密”无所不包,“将一代大教搜罗殆尽”,“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非一宗一派所能概括,具有宋代佛教界各宗思想融通的时代特征,而禅学的影响尤为巨大(以宝顶山、妙高山、石篆山为着)。涉及宋代张商英、杨杰、冯楫、慈觉宗赜、赵智凤等禅门高僧大德。尤其是宝顶山石窟,内涵博大精深,具有“三教入佛、诸宗归禅、禅净合一、内禅外密”的显着特征,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于佛教哲学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禅宗对其影响至深至巨。各造像点的禅诗中既有杨杰、慈觉宗赜、赵智凤等名家作品,也有无名之辈佳作,充分体现了禅的精髓,于禅于诗有极高的佛学和艺术研究价值。它有禅的玄奥,诗的优
美,神秘诱人之至。
大足石刻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那是因为大足石刻是继敦煌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石窟。作为一种以佛教内容为主的宗教艺术,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造像题材,精美的雕刻工艺,科学的艺术手段,独特的处理方法,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民族艺术风格,而成为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亮丽丰碑,同时也成为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篇章。参观时,我们还能看到古代的艺术家们在造像施工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揉进了力学、光学、透视学等科学原理,充分利用岩石、水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因材而施艺。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大足石刻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接下来的时间就有你们自己分配,请大家爱护文物,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以免遗失。
第4篇: 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
游大足石刻时间:2019-01-1912:04:00|作者:陈奕含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大足区境内,距重庆主城九区167公里,有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这次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去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大足其实就是大脚的意思。相传大足石刻的宝顶山上,有一座古亭,古亭里有一个大脚印,而这个脚印来自如来佛主。因此得名“大足石刻”。
到达目的地后,首先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换上汉服。,如:拜孔子,诵经典,点朱砂等等。还见识了茶艺的魅力。
吃完了午饭,我们来到了大足石刻最有名的地方——宝顶山。
宝顶山的石刻壁上刻满了栩栩如生的石像。我惊讶于这绵延不绝的石像,又佩服古人的雕刻艺术。整个石壁是向下倾斜的,这样有利于减轻石像被风雨侵蚀。尽管大足石刻雕刻于宋代。距离现在已经几百年了,但是还保存得很完好,这和石壁倾斜向下有很大的关系。这反映了古人的智慧。
石像中有很多部分是当时并没有雕刻完的,可以看见一些部分都是平的石墙,讲解员阿姨说:“这些尚未完成的石刻正好给现代雕刻师一个很好的发挥的机会”。我心里暗自嘀咕:现代的雕刻师来雕刻这些未完成的石像,他们能雕刻出当时的那种韵味吗?会不会毁了这精美的石刻。要知道孕育这样精美的构思是有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决定的。
在这众多精美的石刻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六道轮回图”了。
六道轮回图位于宝顶山第3龛,宋代作品。顶高7。80米,宽4。80米。石壁上刻的是一个满脸通红,面目狰狞,怒目圆睁的半兽人,半兽人怀中抱着一个巨大的罗盘。这个半兽人便是“三世佛”,那罗盘便是六趣轮,按照佛教的说法,此轮是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六趣轮的中心有一个金光大作的圆圈,其中刻有一个盘坐着的修行人。他的左右两则分别刻有一头猪和一只鸽子,座下有一条蛇。精美异常,惟妙惟肖。
据讲解员说,这三中动物分别代表着愚痴,贪染,嗔恨三毒。修行者的胸中射出六道光芒,将罗盘分为六个部分,修行者的正上方便是“天道”,刻有富丽堂皇的天宫;
而“天道”的右边则为“人道”,四个人形图像端庄的站立在上面;
“天道”的左边为“修罗道”,刻有一个三头六臂的阿修罗,手持诸般兵器威武而立;
修行人的正下方为“地狱道”,刻有一座阴冷漆黑的地狱之门;
而“地狱道”的右边是“恶鬼道”,刻一只饿鬼手擎一人,口咬人头;
左边则
是刻有许多鸡豚狗彘之畜的“畜生道”。那“地狱道”便是最凄惨的道,而“天道”便是最安逸的道。
正所谓“因果轮回”,这巨大的“六趣轮”便是轮回的象征。一切众生都处于因果轮回之中,生生死死。凡有所有众体,在未解脱之前,都“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若想跳出这六道轮回,就必须为众生利益着想。
参观完宝顶山,我们去了大足石刻博物馆,了解了大足石刻的许多出土的石刻佛像,最后还知道了千手观音的修复史。
这些石刻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不为恶小而为之,不为善小而不为”。大足石刻中的种种石壁历尽沧海桑田,石壁上每一个石人都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它是历史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过去,是重庆人的骄傲!我,为大足石刻点赞!
推荐访问:大足 飞天 石刻 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 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 大足石刻飞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