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乡镇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对策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2-08-06 14:3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对策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供大家参考。

乡镇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对策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

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三)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

(四)小城镇缺乏引导,新型城镇化特色培育不足

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来说,大部分经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些镇政府规划意识淡薄,城镇管理工作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

1、城镇建设沿着公路两侧无序蔓延、散乱布局,加之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住所也在公路沿线分散布局,形成了“马路经济带”,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城乡自然生态环境。

2、城镇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城镇居民建房仍然沿用农村的单家独院形式,城镇普遍缺乏环境基础设施,水污染也较严重。

3、城镇缺乏特色,不少城镇不重视地方特色的塑造,盲目攀比,不断大拆大建,导致大量有价值的、反映本地历史与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物被拆,城镇特色风貌逐渐消失。

4、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五)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不足,阻碍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大多城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农村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规划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按照农村城镇化发展定位的性质,与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规划一经确定就要坚持长期不变。并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出相关的人口和产业规划,做好必要的可行性论证。二是突出配套基础设施的原则。对农村城镇化的防洪、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园林绿化、消除、商贸金融、科教文卫体等设施要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完善配套。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把握宏观调控,促进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循环。三是农村

城镇化设计高标准原则。设计要体现地方风格、时代风貌和可持续发展。对主要的商业区、街道、重点功能小区的建筑、园林景观等要实行规划控制,重点工程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规划要体现以自然为本的原则,尽可能保护城镇中的山、水、绿地、景观,因地制宜。

(二)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同时并重,克服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动态管理、精细管理水平。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针对管理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等问题,政府要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城市专业管理队伍,赋予其综合执法的职能。二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坚持依法管理。探索长效管理新模式、新方法、制定市容市貌标准和城市居民文明公约,加强日常管理,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部分管理责任分解到社区,动员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三要切实加强综合整治,推行“门前三包”和市区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四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三)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避免重蹈拉美等国家出现大量“城市贫民窟”覆辙、保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表面上是户籍问题,本质上是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坚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根据各地的经济水平、综合承载能力、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农民工基本培训补贴制度,推进农民工培训资金全市统筹。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四)大力发展实体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发展基础

优先发展工业。要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着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科技化“四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服务总量。稳步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休闲化、科技化、旅游化与农村改造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的菜篮子生产服务产业化基地。

(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把满足城市多方面消费需求作为调整的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生产肉、蛋、奶、果、菜、花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同时切实加快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繁荣,使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文化设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但就总体而言,特别是作为新型区域性的文化中

心城市,要避免缺乏大批独具特色、规模相当、装备先进、品位高雅、功能完善、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文化设施。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工作。既要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或建筑群落、街区;又要按照城市人口和服务半径,具体规划专业博物馆、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之,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需要长期的努力。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辜胜阻: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J].农村工作通讯,2012;

[2]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傅晨:广东城镇化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与广东现代化建设研究丛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4]黄捷:江津市城镇化道路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9。

推荐访问:存在问题 城镇化 对策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