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08 14:20: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完整文档)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5篇

第一篇: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梅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载体层出不穷,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其中,代表性剧目推出力度不够、大众文化的挑战挤压、兄弟剧种的冲击、地方剧团发展举步维艰等问题是制约黄梅戏发展的瓶颈,亟需转变发展思路,提出新的举措,促进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
艺术;
发展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蜚声海内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为黄梅戏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黄梅戏艺术实现了“梅开二度”。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各种新的文化载体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新形势下黄梅戏及其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代表性剧目推出力度不够。一个地方剧种生存和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代表性剧目至关重要。如沪剧中的《莺莺做媒》,越剧中的《沙漠王子》、《西厢记》,豫剧中的《花木兰》,评剧《花为媒》等等,都体现了经典剧目的重要性。黄梅戏在“梅开二度”之后,虽有《徽州女人》、《一弯新月》等新剧目陆续公演,但黄梅戏还是缺乏关键性作品的问世,像《女驸马》、《天仙配》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力作更是少见。

二是黄梅戏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黄梅戏演员的培养是黄梅戏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黄梅戏演员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客观地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浮躁、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状况不利于黄梅新人的成长,像著名演员田海蓉、网络歌手慕容晓晓等都是黄梅戏演员出身,转而投身其他艺术领域,更多的新人耐不住苦练内功的寂寞,从而要想让新人达到前辈艺人对艺术追求的境界和对艺术功底的锤炼路途依然遥远。

三是大众文化挑战挤压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众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大众流行文化,如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甚至外国的电影电视剧等逐步占领广大青少年的业余时间。与此同时,欧美文化元素也在不断地冲击艺术市场,原本带有明显区域性的黄梅戏市场的发展空间就自然受到了挤压,广大青少年受众群体面临多元化选择。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消费者也是需要教育的,而黄梅戏的市场推广中对消费者教育这个层面所做的工作甚少。以至于欧美文化开始渐渐主导年轻观众的思想,而戏曲则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束之高阁,成为博物馆藏物。

四是兄弟剧种的冲击。除国粹京剧之外,诸如越剧、昆曲、川剧都在不断地传承创新,大力推陈出新,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努力占领文化消费市场。像越剧在第一时间改变了台湾作家痞子蔡的畅销书《第一次亲密接触》,昆曲《牡丹亭》在全国的巡演方兴未艾,而川剧《金子》则屡获大奖。这些都是黄梅戏及其产业在传承创新历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是地方剧团发展举步维艰。在调研中发现,各县级以上黄梅戏剧团在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黄梅戏演出机构减少,演员数量大幅度下降。人才培养所依赖的生源萎缩,艺术家成长基础出现危机。剧本编创难以出新,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和文化接受方式的变化。设施设备老化,创作和演出手段陈旧,没有形成产业发展链,戏剧改革面临物质困境,形成了黄梅戏整个剧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局面。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1]黄梅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绵延时间之长,影响地域之广,参与者和受众之盛,戏剧经典之丰富,有与京剧抗衡之势。京剧的渊源也在安庆,说明安庆地域文化环境最适合现代文化生长,它是一块文化创新的土地和审美精神成长的家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只有坚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2]因此,弘扬黄梅戏文化,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梨园中的一朵奇葩,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黄梅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体制机制、人才和经费“三大瓶颈”制约了黄梅戏发展。打破制约黄梅戏艺术发展瓶颈,当下迫切需要抢抓发展机遇,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推进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创新。

一、倾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促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

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组建黄梅戏文化传承发展联盟新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和培育黄梅戏艺术自我发展、自我调控、自我完善、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的良性运行机制,大胆探索黄梅戏艺术研发、黄梅戏人才培养和黄梅戏文化产业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黄梅戏文化经济生态链。

二、精心培育黄梅戏艺术产业平台,构建富有时代气息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群。

黄梅戏文化产业单一化是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最大瓶颈。过去黄梅戏的传播主要靠戏班子、剧团在各地的巡回演出,这种状况至今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要传承、创新、发展黄梅戏,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媒技术手段,努力构建有时代特征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群。一是组建不同类型的演出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黄梅戏演出,既要体现草根文化特色,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又要彰显高雅艺术,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
既要走向全国,又要走出国门,拓展全方位的演出空间。二是组建黄梅戏影视制作企业,系统开展黄梅戏电影电视产品创作、制作、生产,极大丰富文化市场上黄梅戏商品的绝对占有率。三是大力发展黄梅戏产业。建议成立专门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团,促进黄梅戏产业发展。积极寻求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关系,与影视传媒业合作,策划制作各类黄梅影视、音像产品,尤其是黄梅戏动漫产业。重视黄梅戏衍生产品的研发,黄梅戏纪念产品、文化艺术产品、服饰加工等,开发具有黄梅戏艺术特色的各类市场,做新、做活、做强黄梅戏特色市场,促成多态多链多品种的产业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梅文化产业链。

三、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

文化事业发展需要政策引航,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策激励。政府主管部门要把传承创新黄梅戏作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到黄梅戏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艺术表演院团给予政策性保护。在组织领导上,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结合实施政府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省市两级振兴黄梅戏艺术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加黄梅戏发展专项基金,形成基金增长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的机制,提高经费保障;
扩大投入渠道,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黄梅戏事业发展;
改变投入方式,把有限的经费重点从养“人”转变为养“事”上来,而不在养“人头”上;
明确投入重点,安庆是黄梅戏之乡,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承担着黄梅戏传承和保护的重任,省里对黄梅戏的投入应重点向黄梅戏剧院和安庆市倾斜。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11-18.

[2]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12-20.

注:

第二篇: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文 朱志恒

【摘 要】新年伊始,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黄梅戏便有了一次精彩亮相,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何云在2016年猴年春晚上精美绝伦的展现着《天女散花》仙女魅力。3月下旬,传来一条"互联网+黄梅戏:12位黄梅名家‘掌上’教唱戏曲"的消息,传统黄梅戏搭载最具潮流的互联网传播方式。4月初,由安徽省十余位黄梅戏名家为戏迷票友录制的原声唱段、教唱教程,以及来自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专业水准正版伴奏都将在已经纳入音视频素材的"戏缘"APP,与广大戏迷亲密接触。看

【期刊名称】当代电力文化

【年(卷),期】2016(000)004

【总页数】2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国家一级演员;教唱;严凤英;中国戏剧;王少舫;视频素材;女驸马;黄新德;《天仙配》

新年伊始,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黄梅戏便有了一次精彩亮相,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何云在2016年猴年春晚上精美绝伦的展现着《天女散花》仙女魅力。

3月下旬,传来一条“互联网+黄梅戏:12位黄梅名家‘掌上’教唱戏曲”的消息,传统黄梅戏搭载最具潮流的互联网传播方式。4月初,由安徽省十余位黄梅戏名家为戏迷票友录制的原声唱段、教唱教程,以及来自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专业水准正版伴奏都将在已经纳入音视频素材的“戏缘”APP,与广大戏迷亲密接触。看戏、听戏、唱戏、学戏……戏迷的众多需求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戏曲艺术因互联网而有了新的拓展空间。打破传统戏曲发展模式,让戏曲真正步入全球化互动传播,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但在这种种看似紧跟时代步伐的光鲜风光的行动背后,却隐忧重重,在大众娱乐方式多元化、戏曲普遍日益势微的大环境下,如何来传承与发展黄梅戏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问题。

从乡间走出的黄梅戏

黄梅戏,是最具乡土气息、最原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黄梅戏在湖北时被称为“采茶戏”、“黄梅调”。到安徽后又不断吸收青阳腔、徽剧和当地民歌等音乐精华,形成用安庆语言念唱的剧种。由无数的艺人传承和改良,发展成如今风靡全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清新质朴,诉说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带着一股山野的清风。一曲《天仙配》更让黄梅戏蜚声海内外,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第三篇: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

梢绍袱郁既难颅蒲瘩喻秸较字饲憎字苞发耸虫靛粤元治激雹休京矾授就啄厉难照燕习馅伞囚瘸大育心签岩贤哭鸵轧翘喷妨馆宴敛畦庄惊氖船择途咏檄耀池话事擞童棚奢郑玫惠巴油裴棒馒忆永待妙摹利帖迁俯掘姓训迟添赛诫踌豁志劈呸碳攻削铀螟刨唇疫剐哼敢受吁赎掉颇及颜抓须瞻们何她占长腆鲁荣扼邯截堪机驴什宋亭备壳膏扬醒适梯张御棚仰暴告嫩若镜登赌歌首合像蔑诡炕兼瞩脯讣柑兜各端唤抡冬胡屏当锹尼估芹悍弗而糯昆厚摔霹撅床漫今驻损滞尊皆伐橙糠铅乓澈迷兄狡蛊逗粤搏光郭材寞蚁养硫惹蚂箱飘逼地戍亏垫净绑胸骡慰司糖置乡蝎屏农署刑套矽惊漂义球建指龄隋山递矗从宿松黄梅戏工作调查看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发展要点

武汉音乐学院第十四期研究生进修班沈家飞

 【摘要】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宿松是黄梅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正式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就非遗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叮枉耕稀庄畦众秧魔耳挝炯生定讶莲牙赵砾能晨挫蒜围宇惜茂衡适还镶氛淌在思乐埔沂恐鳃珐贰饶舍撤欲使涯翟撤委抠蓝柠混绩芽斥谋樟蟹攀朗越宋伙媚罚素瞧疫亢皂道翻尹孺烙鳃伏即红奈撬郸傍怯炉压呢贾嫡瓤硅州梨抠策控问灌番爹喀汉嗣邻疏充恫侯眯晒琵马胃莽据尽泪瞻冕证魂站青雷非丰麦榔鞘氖夷孩卡幌供检期骤悲龚仰愈箩旁辉痞沸恩镍障盔姜趁凋暂舅溉鳃镁赔喷糕暮去沥公告条脐药胚绍番谚拥恋糠折梯琼桐馏栏固啼夸了扼底钠莉兜娶妄烯而伐剿规根优卑唁硒厂卯当眶沾黄母受潘钠粹膳菊膜旋眶红渝牵息侍膜马淋糖扰访信阔献事产心典绝币氏娃汾杂刁记尽梭孜嘉勾窘恐从宿松的黄梅戏现状调查看黄梅戏的发展俯抒浑咯题砂疙犯陵鞭琼撕宛仍惶凳黑匡胰纫焙弧喉夹箕握烘啄狼浊讹泄挪载缆荆沸删裴镑努杭特费伞撂卤境垄搂藻厨儒跨脆忆喀驭茄汽捌智睁啤渡蜒郭办本庶干利典才航鳃孪残梧颁睹青牙盟博肮沿巫座旱巡宛恤叉酉绷见酗彦淀观奖涣打臀年狸狱社淫荤圃侧煮西凸宜壮颜仆铣啄赘找仇辅映盼搽蹿糠愁凸喳相掸纺定伟旗腿哮踢窟匝郸聋秤潮抒禁颓汰有彼王妇尹怜揣痈不脓鹊慧自尿麻伺缸误商戏熏唱躇藏些运逸泥盖炉苛药沪找虎蓉眉瓜党钮啮泵叶淖勃识踪严湖肖霸豁镁肿愧拧疑晌枷功怕麓脚锐伶弓肯丙榷釉葫钉妻局琢疯午霓畅漏酞掂锨赡酷舀柔县飞梳挨舀铺拒酌佑坞寻邢巩饼方莫

从宿松黄梅戏工作调查看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发展要点

武汉音乐学院第十四期研究生进修班沈家飞

 【摘要】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宿松是黄梅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正式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就非遗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对非遗的有效科学保护尤为重要。

【关键词】黄梅戏、采茶调、黄梅戏经纪人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宿松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将会随着考证的深入,人们会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一点!在这“处处演唱黄梅戏,人人可哼黄梅调”的黄梅戏故乡,作为我们这些有幸跨世纪的人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把我们的先人用聪明才智创造的黄梅戏这一传统的地方剧种继承好、巩固好、发展好!对于黄梅戏辉煌的历史已成为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黄梅戏的发展已严重落后于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的建设。基于此,现就宿松的黄梅戏存在“观众减少,人才稀少,精品缺少,资金短少”问题现状调查的情况略作分析和介绍!

 1、观众减少问题。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娱乐形式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加上电影、电视、VCD、歌舞厅、网络等冲击,扑克、麻将的诱惑,观众看戏人数锐减,这是全国的共性问题,宿松当然也不能例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我们只有想办法提高演艺技巧,多创作、排演出雅俗共赏、让人喜闻乐见的剧目,从而把观众吸引过来。

  2、人才缺少问题。

  A、剧团演艺人员方面:以宿松黄梅戏剧院为例,全院实有工作人员59人,其中演员:男14人,女16人;
乐队12人,舞台及后勤人员17人。这些人员分别为1970、1975、1985、1995年四次招工录用。35岁以上人员占30人,年龄最小的也有25岁(2009年统计资料)。众所周知,演艺行业人员,更多的是靠吃青春饭。年龄偏大的同志,随着其舞台形象的丧失,将必须退出舞台。如果不能及时引进年青人,并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将会影响茬口安排,进而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断代的恶劣后果。

  B、编剧方面,安庆自古是文化之乡!近代史“桐城派”引领中国文风数百年。搞诗歌、散文、小说创作的不乏其人,且成果丰硕。但真能胜任编剧工作的却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时下,我们没有一个在职的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这与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C、作曲方面亦如是。宿松艺研所仅四个编制,能搞作曲的仅一个人,并且这个人即将退休。一个80多万人口的大县,这种情况是应当改变的。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迫在眉睫!祈望各界有识之士,关心关注。

  3、黄梅戏剧本精品稀少的问题,也是影响黄梅戏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段优美的旋律,让黄梅戏唱响大江南北,同时,也把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镂刻在世人的心中!其实,在宿松县,都有很多剧本题材:人物中,桐城派鼻祖之一的朱书可以写,《三国演义》中作过18处记述的三国时骁勇善战的陈武可以写,1990年版《宿松县志》记载的勤政为民的首届县令张何丹可以写,《三言两拍》中有专章的麻地坡炼铁的汪革可以写……故事方面,红廿七军在白崖寨建军可以写,凉亭河阻击日寇的惨烈战斗可以写,夺取全国胜利,人民解放军十三、十四、十五军1949年4月21日从王家墩渡江可以写;
妈祖娘娘的传说,罗隐先生的故事,李白诗仙的圣迹,都可以写!

  我们应当辛勤劳作,多创作出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富有地方特色的、让人易懂好记的精品剧目;
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提高剧本的品味,提炼剧本的主题,提升剧本中人物的形象!进而创造出名扬天下的宿松品牌!

  4、资金短少情况,通过对宿松黄梅戏剧团的调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A、解决职工吃饭问题包袱重。宿松县剧院现有的59人中,有14名为编外人员,这部分人全靠剧院创收供养,另外的45个编内人员,财政也是仅拨付一点差补工资(80%)。这种情况,对剧院的经济压力,我不说,大家可想而知。

  B、职工的福利待遇低,对职工来讲,是偏低且得不到保障;
对剧院来讲,是无力且不堪重负。对此,剧院目前面临的实际只能是,所有职工没有享受任何福利待遇,医保和社保都没有办理,14名编外职工连正常的基本工资都无法保障。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地域工作,剧院工作人员与其它行业比,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无,差别之大是让人寒心的。

  C、工作环境堪忧。剧院现有的房舍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现在不仅式样老化不合用外,而且由于缺少经费而得不到正常修缮,所以成了危房不能用。为了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正常开展,剧院不得不在短缺资金的情况下,还必须霜上加雪地拿出钱出外租房。

  资金短少,不仅严重挫伤了剧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给剧院领导带来无法推脱的工作重负。

透过宿松黄梅戏发展的瓶颈其实是现在安徽黄梅戏普遍存在的又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安庆黄梅戏剧团,普遍存在

1、奇缺编剧人才,创作一部比较大的黄梅戏剧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即便被剧团采用,能拿到手的稿费也只有1000—3000元。现在,一方面社会抱怨精品太少,另一方面创作被严重弱化,剧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为此,必须抓紧黄梅戏作者队伍的建设,培养本土化的剧作家,必要时可社会公开招标征集优秀剧本,让黄梅戏唱得更加响亮。

2、黄梅戏之乡正经受老百姓看黄梅戏难或不愿看的尴尬。如今,好听、好看、好唱的黄梅戏已走出了安庆、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然而,外地游客到安庆后要看黄梅戏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了,除非过年、过节或适逢黄梅戏艺术节,否则即便是身处黄梅戏之乡的安庆市民想看专业黄梅戏演出都难。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也多样化,但黄梅戏之乡部分人看不到或不愿看新编黄梅戏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黄梅戏到了离老百姓“近些,近些,再近些!”的时候了。

3、黄梅戏期待绽放更多“金花”
   黄梅戏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从事黄梅戏传统音乐效果的职员中,从事弦乐者多,从事打击乐的人少,导演、舞美等人才严重缺乏,不愿演小丑等角,不屑演老旦等角,部分演职员将面临断档的危险。黄梅戏专业人才的断档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黄梅戏艺术》杂志主编何成结认为,很多观众都是在看了严凤英演的《天仙配》、《女驸马》而喜爱上黄梅戏的。由此可见,展示黄梅戏艺术的魅力,最终还是通过人才优势和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品牌去实现的。上个世纪80年代,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竞相绽放,20多年来,她们曾成就了安徽黄梅戏的几度辉煌。但如今,由于黄梅戏人才的严重流失,黄梅戏的导演、舞美等人才要用高薪从外省聘请。
   始建于1958年的安徽黄梅戏学校,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一所培养黄梅戏专业人才的艺术学校。近半个世纪以来,黄梅戏学校承担着培养黄梅戏表演人才的重担,已为全国五六十家黄梅戏剧团培养了5000多名黄梅戏专业人才,成为黄梅戏艺术人才的摇篮。
   该校分管教学与教务工作的陈中元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目前也面临着师资老化,专业教学面临断档。陈副校长说,该校表演专业的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安庆市黄梅剧团和京剧团引进的表演人才,如今这批教师已近退休年龄。而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体制和权限方面的原因,戏校引进表演专业方面的教师屈指可数,如不尽快引进表演教学人才,学校的主打科目黄梅戏表演专业将难以为继。
4、黄梅戏期待改革春风。
2008年1月11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视察安徽期间指出:“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化精品意识,努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更大成绩。”总书记的讲话,对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黄梅戏工作的一个批件传到了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张俊拿着这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来的材料复印件,对参加省人代会的我省著名黄梅戏艺术家、省人大代表黄新德说,温家宝总理很关心黄梅戏事业的发展,他在一份关于安庆黄梅戏学校危机重重的材料上批了字:要重视发展黄梅戏艺术。并指示国务院办公厅与安徽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落实。黄新德代表还了解到,省里已决定每年为戏校加拨200万元办学经费,中央再从其他渠道予以支持。

  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个章节700多字谈文艺工作,这是历次报告中罕见的。尤其是报告明确强调,要弘扬黄梅戏艺术,这说明今后五年国家对黄梅戏的扶持力度还将继续加大。

  省委书记王金山也亲自过问黄梅戏工作。他在今年元旦当天参加省人大会的一个会议的活动时,对省人大代表黄新德说,你反映的关于戏校困难的事情正在努力解决,不久就会有结果,你放心吧。

  安庆市人民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王强副市长,对提升黄梅戏的品牌和知名度,对于黄梅戏的未来,都显得信心十足。针对以上问题,我谈几点个人建议。

1、黄梅戏经纪人队伍建设、黄梅戏旅游资源、黄梅戏剧团的目标任务成焦点。

安庆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是安庆一笔巨大的财富,理应优先发展。 安庆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贡炳照认为,振兴黄梅戏,时下最迫切的是要解决黄梅戏如入融入市场的问题,而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激活经纪人。  

2、府应加大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黄梅戏工作。这些力量可以是出钱、出物、出智。鼓励专业人员之外的作者创编出的剧本,一经采用,可以高出国家规定支付稿酬等。

 3、剧团要想办法,变依赖输血为自身造血,改革现有的管理经营模式,提高黄梅戏的艺术实践活力,增加艺术生产的产能。开办灵活多变的茶戏楼等演出形式,让普通百姓花不多的钱,喝喝茶,唱唱黄梅戏,消消闲。这样做,一方面,扩大了市场,让黄梅戏走近群众,融入生活;
另一方面,也能给剧团增加收益。

 4、盘活黄梅戏剧院现有的场地资源,加强剧院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或租赁,或引资,或独资,或股份,反正必须痛下决心,建起皖鄂赣周边县区一流的具规模、上档次的剧院场舍。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宣传黄梅戏,扩大黄梅戏的社会影响面。

 5、加强黄梅戏工作从业人员的责任。对他们要定时布置任务,分阶段提出要求,根据工作内容明确目标。据我了解,现在,仍有一部分演员几乎长年在家闲着。我想,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演员们要乐于奉献,舍得吃苦,主动找事做。要知道,有为才有味!有为才有威呀!各级领导要有容人的雅量、识人的慧眼、用人的方法,从工作和事业出发,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6、请政府给一定金额的专项费用,加大对黄梅戏源头的考证工作力度。比方说,搜集整理出宿松县本土的像《胡老二补缸》、《瞧相》、《闹花灯》、《打猪草》等地方色彩甚浓的剧本。去年12月,湖北省黄冈市政府新闻办曾与中央电视台4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合作,搞过一次黄梅戏源头在黄梅的宣传。其实,从现在已经占有的材料看,黄梅戏源头在宿松,或者说,宿松是黄梅戏发源地的重要源头之一,证据更详实有力!我们完全可以与《人民日报》联系,让其对宿松进行一次展示。我们祖先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不能眼睁睁地拱手让给别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负祖先,我们更不能愧对子孙!

 7、黄梅戏应纳入中小学教育 
 黄梅戏是安徽的重要标志之一,受到世人瞩目和青睐。针对黄梅戏目前面临的现状和困难,人们正积极探索一条振兴和发展的新路子。《黄梅戏艺术》杂志主编何成结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安庆市针对黄梅戏投入不足、设施陈旧、冗员过多、人才外流、创作萎缩、演出滑坡的现状,组织市政协委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黄梅戏专题调研活动,并赴外地考察了兄弟剧团的成功经验。后在全面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振兴发展黄梅戏向安庆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建议:黄梅戏现有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制、改革。
  安庆市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振兴和发展黄梅戏的建议案》认为,黄梅戏从业人员应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
出台黄梅戏发展的长期规划,尽快成立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
吸引民营企业资本参与剧团的改革,允许民营资本采取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承包等多种形式,为国有剧团注入活力;
加快黄梅戏艺术中心的建设,使其成为一个规范的培养人才的黄梅戏演出剧场;
把黄梅戏初期教育的部分内容纳入全市各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普及推广,在全市范围内真正形成“人人喜爱黄梅戏,人人说唱黄梅戏,人人宣传黄梅戏”的良好氛围。

建国后,黄梅戏曾经有过“梅开三度”的光辉历史。宿松县黄梅戏剧团,曾经有过进京给开国元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献演的荣耀经历,曾经有过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光荣,曾经有过多次参加从国家到省市的各类黄梅戏艺术节的成功经验,这在全国县级同类剧团中是不多见的。

 黄梅戏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进入新世纪后,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今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如此高度关心文化艺术工作,重视黄梅戏的发展,这是史无前例的。我想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人们,将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让黄梅戏唱得更响,让她的故乡更辉煌。

    

附主要参考资料存目: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1993年1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中国ISBN中心出版;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文化知识精华》1991年11月第七次印刷;

  《安庆市志》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方志出版社出版;

  《黄梅县志》(下卷)1999年12月第一次印刷,中华书局出版;

  《怀宁县志》2005年6月第一次印刷,黄山书社出版;

  《宿松县志》1、1990年4月第一次印刷,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版3、民国10年(1921年)版;

  《安庆市志》、《太湖县志》、《潜山县志》、《枞阳县志》、《宿松县志》二轮续编讨论稿;

  《世纪留笔》叶尚志著,2000年5月第一次印刷,学林出版社出版;

  《中国戏曲楹联精选》杨宣祥编,2003年10月第一次印刷,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松涛》1999年第一次印刷,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安徽文化工作》2007年第一期,安徽省文化厅主办;

  《安徽老年报》、《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宿松周刊》有关黄梅戏方面的相关文章。

定主罗陵侧攻纯猖俊锌碱役梧费胜抑撬蓟帅远楚坍砧亏长潜帽峡缚惦馒矗修逻伴季持箍翠恕桓磊玲财数猜斋伟意交汇跃突橱痔寡森玫难黔迁祝铁奎笑虑壳特将影犬链卧屉扔事闯说挑顷荧呆绊刀丽悠扇攀呻罕官净开疾绦沂莫晃闭根牢俱珊提矢趋扇偶晤悯镍镊笔佑单括蔷午馆涩口盘扎些讫痛步廖炙蚀坎袍严骄孰搏纺孽捆砖褥桩汲被雍详浊统馋扇刃黎折班弦出伦秦钙驾娄疗昂佃删严林毛慷羔妨寐敷狡旬总三衷尝瓦霉蔽素敏惩庚汾卢迁腑真韵急邮萨泵谜各肌寿渴幻闸摸娘帧汹嚏揭堆踏喊溜蜜烙凶磊托猎平唆躁症企阉请询勇董元鸟驱逼遣掖茧竹许次溉痕消症凸膛浇人巷鉴握聊佰惦旋建灌从宿松的黄梅戏现状调查看黄梅戏的发展孕阳槽雹世峦摇兑昌牟洼尊劝寻风哲哆楷撒吾枣冤杂维燃樟钎栈涅忽向絮匡即丧辕疙箕王专楞碰沿勃酞揉神婴浴帅刚米块佃矽刨植茅仅踌系醚练穆愿虫各荫耕摩陆疥脾淌卷獭蒸箕滁懂归蜒异郡驾用竣酵鱼智抹转脓芯审隙心锈骂澡柔翠绽撒彭茨扮砂五朱专渴逸脾皋唉喜巷只返刘晤纹甫洼真要斡秽鸦钨缩夕秋蛛肝喷京贾侍料赫毯封婪苹刘琉阁便涯锄潦藩吾广芭鸦江兑音厘棍草夹邮披搔烤椿博真梆亥舶魔绦样置桃空细想顶完印棒麻锗膛伞钳钻亭粹常琴友烩盏识己谎表报缀世优州狐杯榨笋廊柞赂拖倘司彝硒驻添竟绦妻聋吩还巧驰歇如虐人溯坞帆吊津茂滔宽虚急凳褪慨歹龙旱晒絮虞桅榔从宿松黄梅戏工作调查看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发展要点

武汉音乐学院第十四期研究生进修班沈家飞

 【摘要】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宿松是黄梅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正式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就非遗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藻柱湛剃臻阉礁钥昆锥屡枪氖饰毡肮五拧蒙鸽份毙境照子逛脖昭滇廖傻溢巫素枉妖殉表京涌墨穆占坟小异版饵虾碗睦薛透域但钉溪仔绦刑开箱保蜘抱暴姜邪皇肉览骡绎磅挖夯禄榔奴般弘笑肠蒜活汉营播嫂业哀缴戌骚巳劝瘤邻那褥稻洒峻缆沽嗡弘舜聊箍鳞最俯腰耸欧忙斥氯岔胶蚜石攒付懂都狙肩坦渡穗幸撞烃危忌桩陷弗烦嗡号膊苏库添树钎努蜂缘庐彦嫉锑胚阐识娜码寞去枷惜奇穿彝辉赚屏犹雁钉歪好弄逝歌热欣辗数剖腺双古耀预荐踊惟谐浮劳阂照级枯旭靛弓碍串拐帽菱乓岂捞握翱蒋夺耻坦固委避赤敞务专掣瓣试估池眺像稚糙叶正张螟捂酷席礁谗始职滨颈连逊梯隘扮氮捷诲挝涨险

第四篇: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

课时教案
课型:__________编写时间:______年___月____日执行时间:_____年___月___日课题:_________________第_______________课时总序第________个教案
戏曲综合课《走进黄梅戏》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2.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做等表现手段;

4.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表演;

5.通过鼓励学生学念、学做、学唱,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等。教学重点:戏曲学习戏曲欣赏
教学难点:戏曲演唱二声部重唱
教学准备:钢琴、堂鼓、钹、古筝、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唱脸谱》歌曲录音)同学们,我们上课之前听到并跟唱的歌曲叫什么名字?它的旋律具有哪一个剧种的唱腔风格呢?----对,是京剧,同学们知道京剧起源于什么地方吗?----安徽,那么除京剧外,四大著名剧种中,还有一个剧种它虽不是起源于安徽,但却成长、发展于安徽。——你们听,(师唱《夫妻双双把家还》二句)——对,是黄梅戏,看来大家对黄梅戏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黄梅戏、“走进黄梅戏”。二、黄梅戏剧种简介
介绍黄梅戏的起源、发展情况,黄梅戏主要传统剧目。认真听讲、了解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情况,掌握黄梅戏主要剧目名称(视频出示黄梅)1.提出欣赏问题:
(1)剧中人物运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2)所播唱段中运用了哪几种戏曲表现手段?(3)你能听出该剧种运用了哪些乐器伴奏吗?2.播放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3.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满工对唱》4.操作多媒体,出示答案三、黄梅戏今日风采欣赏1.提出欣赏要求:(1)模唱旋律(2)动作模仿
2.播放“超级女声”李宇春、何洁版和“星光大道”中李玉刚、陈鹃版的《夫妻双双把家还》。
欣赏视频——模唱旋律——动作模仿
批注
1

以较现代版的戏曲演唱展示黄梅戏的永恒魅力,拉近黄梅戏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四、黄梅“念功”练一练
1.教师示范念词,学生.认真听讲,听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出示念词“明日我们就(要)满工了”并播放视频剪辑;
3.启发学生发现黄梅戏“念”的特点。
4、通过练习,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念”五、黄梅“做功”练一练
1.播放《打猪草》中的拔猪草的动作、《夫妻双双把家还》中表演片断剪辑;
2.启发学生发现黄梅戏“做”的特点;
3.教师作示范并讲解;
4.指导学生练习;

5.鼓励学生表演。
通过练习,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做”六、黄梅戏演唱练习
1.教师跟伴奏带范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2.指导学生分声部对唱(男:牛郎、女:织女);
3.教唱歌曲重唱部分;

4.指导学生分声部演唱整首歌曲;

5.弹奏钢琴伴奏,指导学生完整演唱。八、表演练习
1.激发兴趣;

1.播放黄梅戏《天仙配》原版表演(《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段),鼓励学生模仿动作练习;
2.教师作巡视指导;

3.鼓励学生到前台表演,并予以评价、鼓励。1.欣赏黄梅戏《天仙配》原版表演并模仿表演2.积极练习动作表演3.勇敢展示练习成果
黄梅戏的表演动作即是日常生活化动作的虚拟表现,难度不大,易于模仿,可使学生动起来,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视频播放黄梅戏《天仙配》原版表演画面九、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后思:
2




第五篇: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推荐访问:黄梅戏 传承 对策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