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时间:2022-08-10 14:40: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4篇

【篇一】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把握机遇
作者:周宏春
来源:《中国商界》2020年第09期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脱钩的不确定性,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内需,加速内需循环,实现内外需循环的相互促进,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利用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三资”企业;
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并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致富。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产能转移,我国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后发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外汇、国民储蓄短缺等等普遍性问题,而且在全球产业链、金融市场及国际规则体系等维度的深度融入中也实现了腾飞,自2010年起,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二的位置。然而,两头在外、出口与投资双驱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外部面临国际收支失衡压力,国内面临产业升级缓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了应对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中央提出“双循环”要求,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扩大內需,必须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可以为国家建设和居民生活提供产品、增加供给;
工业是研发投入最多、创新最活跃、辐射带动力最强的部门。如果没有现代化工业,我们国家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难以有力应对自然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难以有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迈入发达经济体行列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在工业化后期保持较高的工业比重。因此,建设现代化强国,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在基础零部件、关键新材料、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工业软件等方面补齐短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产业技术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要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装备和工艺,减少并优化工业运营的要素投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明显提高、产品和服务科技含量的明显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的明显提高,进而在未来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篇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一、充分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任务、要求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对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主动选择。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12年的47.3%下降到2020年的31.7%,延续2006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的趋势;
过去9年中有4个年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0%,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主要国家政策内顾倾向上升,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伴随着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国内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和经济增长动能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遵循大国发展规律,对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主动作出调整,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社会各界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还有不少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树牢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处理当前和长远、自主和开放、政府和市场、全局

共5页·第1页
和局部、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畅通循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不断引向深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深刻把握和认识这一变化,更多立足国内谋划发展,加快推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和部分商品对外采购率过高的问题,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不断增强经济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与此同时,坚持在开放发展中争取战略主动,通过扩大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塑造我国在国际竞争和发展中的新优势。
二、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坚实基础和巨大优势,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经济、科技、政治、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世界经济在大幅下行后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明显,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面临较多困难。二是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加速调整。各国更加重视本国供应链安全,生产网络区域化、本地化趋势更加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三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推动建立排他性保护性较强的区域贸易协定,新兴经济体面临更高贸易投资规则门槛。四是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风险明显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阶段,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一是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循环梗阻加快打通、市场预期不断改善,但内需稳步回升受到制约,居民消费恢复相对滞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二是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够均衡。三是重点领域风险不容忽视。粮食供求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油气对外采购率较高,能源资源安全面临不少挑战。宏观杠杆率仍然较高,银行不
共5页·第2页
良贷款风险可能继续显现,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存在较多困难。四是民生保障仍存短板。就业
压力大和招工难问题并存,新成长劳动力数量仍处高位,制造业、中小企业招工难题更加凸
显。公共服务供需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对养老保障可持续性造成较大挑战。
在看到风险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多方面突出优势和条件。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面对困难复杂局面时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破浪前行的强大力量,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有利条件和优势所在。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我们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高铁运营里程、高速公路里程、5G终端连接数均居世界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我们有规模庞大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市场,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1.3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有条件、有能力充分发挥大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有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找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巩固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这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也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注重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互促共进的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紧扣改善民生拓展需求,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加大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眼于促进国内

共5页·第3页
国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开
拓互利共赢新局面。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推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促进外贸发展
的财税政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壮大发展动力源。这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搞国内大循环的集中体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优化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定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塑造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提升国内大循环质量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和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全面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通过开展示范区建设,探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

共5页·第4页
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耕
地和种子两个关键,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稳妥防范化解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风险防控。


共5页·第5页

【篇三】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者:
来源:《小康》2021年第15期
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文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文章指出,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文章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文章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從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资源这个优势,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据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篇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资本论》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哲学启示
作者:孟楠楠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2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新变化,也迎来了“双循环”格局的新发展战略,新时代下新的发展格局的提出也是顺应当下形势的需求,它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新应用和新发展,而《资本论》作为其重要代表的经济学著作,这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就蕴涵了很多相关的哲学原理和启示。本文通过分析《资本论》基本概念及其蕴含的哲学原理来探讨具体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哲学原理和启示。【关键词】《资本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哲学启示一、《资本论》基本概述以及蕴涵的哲学原理
众所周知,《资本论》作为其一部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经促进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内容就是在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纵观它的三卷,都是围绕剩余价值的相关问题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否定:首先第一卷中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则是从生产后资本具体流通的角度,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则是高度概括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全过程,高远目瞻整个资本的生产、流通以及分配过程,剖析了剩余价值中的分配问题。而其中所运用的哲学原理就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了解:
首先,作为一部经济著作,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学,还涉及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同时研究经济规律也从不把经济和其他分开独立来,这也从侧面暗示了所蕴涵的辩证法的哲学原理,辩证法思维的看待事物的发展,把经济规律和社会形态相联系,马克思认为经济规律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建立都是由经济基础为所决定的,比如,原始社会里,生产上都是以一个一个家族为单位进行的集体劳作,不存在什么商品的交换,财产属于家族内部所有;而在奴隶社会,奴隶完完全全的属于奴隶主,为他们办事,压根不存在工资的说法;而进入封建社会后,土地直接归于最高统治者,按照等级划分土地进行生产,家庭集体劳作虽为主流,但还是存在地主剥削类似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后,就原始的积累发展为名义上有工资的雇佣劳动。原始、奴隶、封建到最后的的现代社会的演变中,经济都是在不断随着改变发展的,这都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次,除了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以外,贯穿《资本论》全部的就是唯物史观的哲学思想,在他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上研究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提出了资本主义必定灭亡的观点中,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在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中,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理念,社会形态随着历史的更迭不断的变化,这是属于历史唯物史观的范畴。同时,纵观整本书

推荐访问:双循环 新发展 格局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