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6篇
【篇1】2022年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规则》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药管理
【发文字号】国中医药发[2008]5号
【发布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08.04.21
【实施日期】2008.04.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规则》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8〕5号)
局机关各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规则》已经2008年4月17日局长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规则
(二○○八年四月十七日局长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一、为进一步加强机关制度建设,提高机关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根据《国务院工作规则》、《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与主管部委关系问题的通知》及有关规定,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际,制定本规则。
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医药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实现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的准则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
第二章 工作人员职责四、局机关工作人员要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局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行使职权,执政为民,忠于职守,求真务实,勤勉廉洁。
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行局长负责制,局长领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全面工作。副局长协助局长工作。
六、局长召集和主持局长会议和局务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局长会议或局务会议讨论决定。
七、副局长按照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局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外事活动。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局长汇报。
八、局长出访、出差、休假、学习期间,委托一名副局长主持日常工作。副局长出访、出差、休假、学习期间,其分管的工作由局长指定其他副局长代管,由办公室通知局机关各部门。
九、局机关各部门实行主任、司长负责制,由其领导本部门工作。办公室主任、司长负责本部门的全面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副司长协助办公室主任、司长工作,按照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办公室主任、司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
办公室主任、司长出访、出差、休假、学习期间,委托一名办公室副主任、副司长主持日常工作。
十、局机关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维护政令统一,切实贯彻落实局的各项工作部署。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十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总的要求,全面加强中医药管理,推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依据国家卫生、药品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中医、中医中药结合、中西医结合以及民族医疗医药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
组织起草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
十三、根据各类卫生技术准则和中医药自身特点,拟定中医医疗、保健、中药、护理等有关人员的技术职务评定标准和医疗、保健、护理等人员执业资格标准并监督实施;
参加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执业中药师资格标准。
十四、规划、指导和协调中医医疗、科研、教学机构的结构布局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
拟定各类中医医疗、保健等机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并监督执行。
十五、对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床用药等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
依据有关规定在中医行业推行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十六、研究和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拟定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监督和协调管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研究机构。
十七、研究和指导藏医、蒙医、维医等各民族医疗医药工作;
组织各民族医疗医药的理论、医术、药物的发掘、整理、总结和提高;
拟定和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
监督和协调管理各民族医疗、医药机构。
十八、拟定和组织实施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管理国家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组织重大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奖励、推广和保密工作。
十九、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组织拟定和实施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注重中医药师承教育;
对中医药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并在教育及实践中提高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十、组织拟定中医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倡导并监督医德医风建设,加强敬业爱岗宣传,提高中医行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二十一、指导与协调中医药对外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推进中医药科学的国际传播。
二十二、按规定权限负责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有关办公事务、人事管理和党群工作;
联系相关中医药社会团体。
二十三、承办国务院及卫生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篇2】2022年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海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2015年中医药特色优势教育培养项目中医医院财务骨干培训学员遴选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医管理
【发文字号】琼中医药函[2016]45号
【发布部门】海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16.09.22
【实施日期】2016.09.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关于开展2015年中医药特色优势教育培养项目中医医院财务骨干培训学员遴选工作的通知
琼中医药函[2016]45号
【篇3】2022年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附件2
山东省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理论测试
及技能操作复习大纲
针灸专业组
第一部分理论知识一、基本概念
1.掌握经络、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
2.掌握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3.掌握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概念。
4.掌握行针、得气、候气、催气、守气的概念。5.掌握灸法、直接灸、间接灸的概念。二、基本理论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及功能、十二经别的分布规律。
2.掌握腧穴的分类、作用、主治规律及定位方法;
掌握特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3.掌握十二经脉循行(《灵枢·经脉》,掌握十四经主治概要。
4.掌握十四经穴中常用腧穴(具体内容见参考教材)的定位及类别、主治。5.掌握标准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6.掌握耳穴的分布规律、选穴原则。
7.掌握艾灸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注意事项。8.掌握拔罐法的注意事项、临床应用范围。
9.掌握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的规律和具体方法。针灸治疗原则的意义和理论依据。三、掌握以下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针灸治疗原则及处方:头痛、面痛、落枕(颈椎病)、漏肩风、腰痛(坐骨神经痛)、痹证、中风、眩晕、面瘫、痿证、不寐、心悸、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癃闭、尿失禁、月经不调、痛经、绝经前后诸证、胎位不正、不孕症、遗尿、扭伤、腱鞘囊肿、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斑秃、目赤肿痛、麦粒肿、眼睑下垂、近视、耳鸣耳聋、鼻炎、牙痛、咽喉肿痛、高热、抽搐、晕厥、虚脱、内脏绞痛。第二部分实践技能一、基本操作方法
1.掌握毫针的双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浅;
提插法、捻转法;
导气法、平补平泻法;
辅助针刺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2.掌握病位深浅刺法、运动针刺法操作要领和临床意义。
3.掌握爪、循、摄、按、扪等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的操作方法;
掌握搓、刮、弹、飞、颤、摇、盘、弩和搜等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的操作方法。
4.掌握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手法的操作技能。5.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艾炷灸法、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技术;
掌握各种不同大小艾炷制作技
1
术,艾炷化脓灸法和非化脓灸法的操作程序,不同隔物灸的操作特点。6.掌握拔罐法的操作要领。7.掌握头皮针的操作技术。
8.掌握皮肤针法、电针法、三棱针法、腧穴敷贴法和腧穴注射法的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二、常见病的分型处方和手法操作
病种及要求同第一部分“理论知识”的第三项。参考书目
《针灸学》石学敏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推拿专业组
第一部分理论知识
1.掌握推拿的作用原理、治疗原则。2.掌握推拿八法的概念、作用。
3.掌握脊柱及上、下肢检查的望诊、触诊、活动度检查及特殊检查。4.掌握小儿常用穴的位置、操作方法、功效及临床应用:
坎宫、天门、太阳、耳后高骨、人中、迎香、囟门、百会、风池、天柱骨、天突、膻中、乳根、乳旁、胁肋、中脘、腹、脐、天枢、丹田、肚角、脊柱、肩井、大椎、肺俞、脾俞、肾俞、七节骨、龟尾、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小肠、大肠、肾纹、肾顶、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内劳宫、内八卦、小天心、运土入水、运水入土、总筋、大横纹、端正、十宣、老龙、五指节、二扇门、上马、外劳宫、威灵、精宁、膊阳池、一窝风、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足三里、涌泉。5.掌握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6.掌握推拿手法的概念、分类、基本要求。
7.掌握一指禅推法、扌袞法、揉法的操作、动作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临床应用。8.掌握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的操作、动作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临床应用。9.掌握抖法、振法的操作、动作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临床应用。
10.掌握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捻法、弹拨法的操作、动作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临床应用。
11.掌握拍法、击法的操作、动作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临床应用。
12.掌握摇法、扳法、拔伸法的操作、动作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临床应用。13.掌握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14.掌握小儿推拿手法中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捏法、掐法、运法的操作、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15.掌握以下病症的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指部腱鞘炎、腕管综合征、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脂肪垫劳损。
16.掌握以下病症的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注意事项:
漏肩风、胸胁屏伤、颈椎病、落枕、急性腰肌扭伤、慢性腰肌劳损、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胃脘痛、胃下垂、头痛、半身不遂(附加:面瘫)、呃逆、失眠、痛经、乳痈。17.掌握以下儿科病症的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
腹泻、腹痛、疳积、便秘、呕吐、发热、咳嗽、哮喘、遗尿、肌性斜颈、夜啼、脑瘫。第二部分实践技能1.成人推拿手法演示:
摆动类手法:一指禅推法、扌袞法、揉法的操作;
2
摩擦类手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的操作;
振动类手法:抖法、振法的操作;
挤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捏法、拿法、弹拨法、捻法的操作;
叩击类手法:拍法、击法的操作;
运动关节类手法:摇法、扳法、拔伸法的操作。2.小儿常用穴操作方法演示:
坎宫、天门、太阳、耳后高骨、人中、迎香、囟门、百会、风池、天柱骨、天突、膻中、乳根、乳旁、胁肋、中脘、腹、脐、天枢、丹田、肚角、脊柱、肩井、大椎、肺俞、脾俞、肾俞、七节骨、龟尾、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小肠、大肠、肾纹、肾顶、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内劳宫、内八卦、小天心、运土入水、运水入土、总筋、大横纹、端正、十宣、老龙、五指节、二扇门、上马、外劳宫、威灵、精宁、膊阳池、一窝风、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足三里、涌泉。3.成人推拿常见病症治疗操作演示:
漏肩风、胸胁屏伤、颈椎病、落枕、急性腰肌扭伤、慢性腰肌劳损、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胃脘痛、头痛、面瘫、呃逆、失眠。4.小儿推拿常见病症治疗操作演示:
腹泻、呕吐、腹痛、便秘、发热、咳嗽、肌性斜颈。参考书目
1.《推拿手法学》王国才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第一版.
2.《推拿学》俞大方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第一版.
中药专业组
第一部分理论知识一、中药学
1.掌握“中药”的含义,掌握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中药的功效、主治:
麻黄、桂枝、紫苏叶、防风、荆芥、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大黄、独活、木瓜、蕲蛇、秦艽、桑寄生、苍术、厚朴、广藿香、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茵陈、金钱草、虎杖、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橘皮、枳实、木香、香附、山楂、麦芽、槟榔、地榆、三七、茜草、川芎、郁金、延胡索、益母草、红花、桃仁、丹参、牛膝、马钱子、水蛭、莪术、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苦杏仁、苏子、桑白皮、葶苈子、龙骨、牡蛎、钩藤、天麻、石菖蒲、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北沙参、麦门冬、五味子、山茱萸二、中药药剂学
1.掌握制药卫生的概念,预防中药制剂污染的措施;
灭菌方法与灭菌操作;
常用防腐剂的性质与应用。
2.掌握中药粉碎、筛析、混合、浸提、分离与精制、浓缩、干燥的方法、特点及其应用。3.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散剂、浸出药剂、外用膏剂(软膏剂、黑膏药)、胶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片剂、其他剂型(丹药)。
4.掌握调剂的含义;
处方的概念与种类,医师处方的内容与特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中药处
3
【篇4】2022年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的通知
川中医药办发[2011]9号
各市(州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局注册医疗机构:
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好2010年管理年活动,科学、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特色,促进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国家局医政司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现转发你们,在组织开展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时执行。检查评估细则和评分汇总表请在国家局政府网站下载。
附件: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主题词: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估细则通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1月13日印发
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西医结合医
院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综合便函„2010‟1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好2010年管理年活动,科学、客观地评价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特色,促进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我司制定了《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评估细则》(附件1)和《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评估细则》(附件2),现印发给你们,请在组织开展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时执行。
检查评估活动结束后,请各省中医药管理部门将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评估情况汇总形成汇总表(附件3),以电子版(Excel表格式)及时报送我司。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评估细则和评分汇总表请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下载(/>
【篇5】2022年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对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第384号建议的回复
付亮代表:
首先感谢您作为人大代表对我省中医药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对于您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国西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谷推动四川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化的建议”第384号建议,经我局会商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与信息化委,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中国西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谷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医药产业扶贫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规划事宜”的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支持泛秦岭地区发展,一是省发展改革委正在编制的《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药作为四川优势特色优势产业,已经纳入规划稿中“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二是在我局在会同省扶贫和移民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编制《四川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方案(2017-2020年)》时候,把优化产业布局,支持贫困地区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作为重要内容编制,将通过引导8-10家医药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产地加工基地,重点发展20-30种川产道地、大宗药材种
1
植生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将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立足资源优势,2018年重点实施中医药产业示范区域发展行动。在全省,尤其是泛秦岭地区,一是遴选2个市(州)、6个县(市、区)开展中医药产业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地方政府建立中医药发展推进机制,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政策,在财政、税收、用地上给予企业支持,营造良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使中医药产业成为当地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是启动15-20个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区域发展项目,引导省内中药企业建立或联合建立以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共建共享为依托的“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或“定制药园”,鼓励将其建设成为作为原料药材供应基地。
二、关于将“中国西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谷建设纳入国、省级重大项目计划,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尽快拿到国家发改委开工建设批文”的建议
一是在纳入重大项目计划方面,省发展改革委积极支持中国西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谷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程序列入全省重点项目名单。鉴于2018年全省重点项目已经印发,按照《四川省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川府发【2017】9号)要求,满足申报重点项目条件的项目,可按程序申请2018年中期调整时列入2018年省重点项目名单或按程序申报列入2019年省重
2
点项目名单。
二是在中医药项目支持和指导方面,督促指导秦巴山区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县(市、区)统筹考虑搬迁安置与脱贫发展,在项目规划选址、推进实施时,同步落实粮油、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产业促进搬迁人口稳定脱贫;
用好用活以工代赈政策,积极整合其他财政涉农资金,采用以供代赈扶贫方式推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0.84亿元,支持达州市达川区中医院、达州市大竹县中医院等27个中医医院建设。2018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52亿元,支持达州市宣汉县中医院等27个中医医院项目建设。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中医药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4月9日
3
【篇6】2022年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关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构建并完善中医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把中医药元素全面融入医改大局,融入健康**建设,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措施。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一)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
大力支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等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根据县域常住人口、现有中医药基础等不同情况,分类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到2022年,每万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6.0张,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引导社会资本兴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各地根据需要适当扩大中医类医院规模,提高中医类医院在当地医院的床位数和诊疗量占比。
到2022年,县域常住人口30万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列入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建设的12家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基本标准;
力争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建设40所示范中医馆。(二)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加强城乡中医药对口支援,鼓励三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二级甲等以上县级中医医院可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使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县域常住人口低于20万、实力较弱的县级中医医院,可以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医院)框架下,借助总医院现有平台专科基础,着力打造中医特色专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应保
持县级中医医院法人资格不变,确保中医医院性质、名称、功能定位不变,等级不降,人员编制、床位数总量不减。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建立县域中药饮片供应中心和共享中药房。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三)提升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势,构建“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省级中医药数据平台。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建立导诊名录,绘制全省名医名科导诊地图。健全中医医院评审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中医医疗服务质控体系,实现对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控和非中医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监管“全覆盖”。
二、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四)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补齐短板弱项。大力扶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中医康复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健康管理、中西医结合等学科的领先地位,加大建设投入,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中医药学科。充分发挥我省领先专科的优势,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大力支持建设一批中医特色临床专科高地。建立完善淘汰退出、择优增补及资金支持等制度。到2022年,建成4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实现现有40个国家级、10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质量提升。发挥国医大师学术引领作用,建设全国一流的中医脾胃专科;
弘扬林如高骨伤专科底蕴,打造南少林正骨品牌;
进一步巩固中医康复专科的龙头地位,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积极探索设立“经方门诊”、“经典病房”。加强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省级重点加强中医盆底(含肛肠)、儿科、脾胃、康复等4个中医临床医学中心、10个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设区市级重点加强妇科、
儿科、骨伤、肝病、针灸、肿瘤等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基层重点加强200个基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彰显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治疗中的优势。(五)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坚持预防为主,在健康知识普及等专项行动中同步纳入中西医,发挥好中医治未病作用和简便验廉特色优势,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结合实施健康**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实现中医药应用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的全覆盖。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支持省级慢性病中医药防治平台和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联盟建设。(六)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和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相关科室建设,提升传染病医院、肺科医院等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及时推出中药预防和治疗方案。通过参与救治、远程会诊等方式,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中西医协同作用。
(七)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中医医师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推进中医药技术方法融入现代康复医学体系。加强中医康复服务规范化建设。培训推广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发挥中医在社区康复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特色康复、传统体育运动与现代康复的技术融合。
三、大力推动中药品质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八)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
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野化繁育。开展本省优势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工作,实现道地闽产中药材“福九味”品种及栀子、泽泻等生态种植,提高仿生栽培水平,支持泽泻、太子参、灵芝、石斛、薏米、黄精、重楼、栀子等优质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在省内优先支持具有全过程追溯体系的中药饮片及道地主产区重点中药材品种产业化和临床运用。争取到2022年,打造若干个道地药材大宗品种种植基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中药材农业产值达到75亿元。(九)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加大中医药龙头企业扶持落地力度,企业收购中药材原料生产中药,按照规定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适时将中医药生产企业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的试点范围。争取一批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列入国家评定命名。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实现优质优价。鼓励各地统筹整合支农资金,对100亩以上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0亩以上良种繁育基地、500亩以上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进行财政资金扶持补助。加快闽台特色药材资源产业化,着力研究我省闽台道地药材等知名药材药理特性与临床疗效。推进中医高校、科研机构中医药新药研发,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若干个中成药大品种,推动我省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我省中医药发展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十)培育优质中药品种品牌
支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开展临床疗效独特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配制研究,鼓励建设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委托加工平台。重点培育漳州片仔癀、厦门八宝丹、新癀片、泉州(龙岩)万应茶、泉州赛霉安、三明痛血康胶囊、永春养脾散、老范志神曲等优秀中成药品牌,鼓励本省中医药企业开展经典名方研发和中药新药研发,鼓励开展中成药制剂的二次开发,扶持一批闽产中医药品牌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动省产重点中药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临床使用。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将苏区老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扶贫
行动。鼓励研究制定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支持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科研生产试点及医疗机构临床使用。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十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投入力度,争取到2022年,**中医药大学在校本科生达到10000人,研究生超过2500人;
推动2-3个中医药学科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数达到5.0人。切实加强中医药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推动中医药院校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中医门诊部纳入教学基地(点)。鼓励西医学习中医,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争创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方案,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十二)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构建符合中医规律的中医药评价体系,包括学术评价、人才评价、疗效评价、成果评价及中药临床试验基地评价等,推动中医药良性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专业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五、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十三)加强学术流派建设
做好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的传承保护,推动我省学术流派和畲医畲药传承保护。发挥我省地理和学术的特色优势,做好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名中医、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类的学术传承,继续开展省名
中医评选活动。大力支持国家级学术流派建设,做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技艺传承,到2022年,省名中医达到93人,建成22个省级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争创新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十四)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
以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中医病证研究和中药现代化为重点,在原创思维、理论、临床、方法及循证评价、中药创制、技术装备等方面加强研究。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推动中医药成果参评科技奖单列。争创中医药重点领域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以及针对优势病种和针灸等特色诊疗技术布局建设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省科技计划对上述创新平台和研究中心的中医药重点领域研发项目给予支持。
至2022年,重点解决慢性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问题,支持科技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验方验药的基础上,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弘扬精华、守正创新,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中药新药创制和古代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研究,瞄准大健康产业发展,实现产学研医用一体化,助推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十五)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开放发展
发挥中医药文化优势,开展**原中央苏区红色医史资源研究,深度挖掘闽医学派文化资源,打造以董奉杏林文化为核心,融合吴夲医德、苏颂本草、宋慈法医、仁斋医理、修园教育和力钧中西汇通等医家流派文化元素,集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体系。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创制一批科普宣传教育作品,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支持**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加强中医药闽台交流合作,促进两岸有关院校、中医药教育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在标准互通和相关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符合条件的台湾中医师,可以直接采认其已取得的职业资格,由所在单位自主直接认定其专业技术水平,自主聘任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职务。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海外。六、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十六)健全组织领导和投入保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将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内容,省卫健委要加强跟踪指导。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有效扩大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制定出台**中医药条例。发挥省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各级要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力量。
(十七)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等政策
对体现中医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中医服务项目在价格及医保政策上给予扶持。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设有医保个人先行自付比例的疗效确切且价格适宜、不易滥用的治疗性中医诊疗技术项目,取消或降低个人先行自付比例。鼓励各地督促中医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开展按病种收付费改革中,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