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研究(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研究5篇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见面之礼——拱手礼;
作揖礼;
跪拜礼
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
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
友恭;
诚信;
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行孝之人,“君子笃于亲”。什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己之道--修身
其一、慎言敏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二、知礼好学。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三自省自律
“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克己复礼为仁”
其四、安贫乐活。
论语》中的君子的理想是“谋道”,而不是“谋食”“求安”。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孔子称其为“贤”,他所处的环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颜回志在得道,而“不改其乐”。但真就乐以忘忧吗?孔子认为是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君子忧道不忧贫”,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论语·卫灵公》)而是忧天下的利害得失。忧天下之忧,不忧个人之忧,这是君子的做法。
其五,内外兼修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有懂得礼仪,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修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的智慧焦点昭显在三个方面,即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它们分别是:
(1)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是《中庸》第一章的浓缩,说的是办事情要把握火候,做到适量、适度;
(2)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是《中庸》第六章的精华,意思是说既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坏处,也要看到事物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认知都掌握,规避最大的风险,采纳适中的政策用之于民;
(3)通权达变。“通权达变”是对《中庸》灵魂的把握,无论是中,抑或和都只有在既定的原则下,依据实际情况,懂得跟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才能够实现
孔子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来盛赞虞舜的中庸之德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公平,公正,中正,刚正不阿,不搞邪门歪道,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一)崇尚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二)追求和谐。孔子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三)注重实用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研究
一、礼仪的概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古代时,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看到这里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礼仪为美德,以至于人们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二、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
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各个角度上看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 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三、礼仪的实质
在人们的礼仪交往中,礼仪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礼物、礼貌、礼节,都必须是出于敬意的。“不敬则礼不行” 。敬者,诚也。不论是一声询问,一次拜访,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而决不能口是心非。即使是一次真诚的注视,一席倾心的聆听,也都是致敬之礼。正因为对意诚情笃的推崇,我们的先人往往很看重“礼”的由来和方式,以“敬”的成分之多少分辨礼物之贵重与否。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礼仪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人类情感的结晶。礼仪受社会意识形态制约,它反映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社会主义礼仪的实质除了“敬”这一共性以外,还有它特定的内容,这就是:平等待人,尊重别人,言行文雅,表里一致。平等待人,就是和人来往相处时,既不以年长、位高而骄傲、自负,也不因年轻位低而自卑自惭;
对外宾,也不管对方国家大小,身份高低,都应一律平等。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感情、愿望、爱好以及劳动成果和正当利益。言行文雅,就是和别人交往时,言谈举止高雅优美,彬彬有礼恰到好处。表里一致,就是要以诚待人,光明磊落,而不虚情假意。社会主义礼仪的这种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四、总结
“礼仪之邦”不仅是给予我文明古国的一种美誉,同时也是对人类精神建构与其间蕴涵的普世性价值的认同。曾经有一位韩国的文化官员说过这样一句话“19世纪是军事征服的年代,20世纪是经济征服的年代,而21世纪是文化征服的年代”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性,这里的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文化,而礼仪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那就要求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构建中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成分,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 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 成为中华 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 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 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 “趋礼 ”;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
见面之礼——拱手礼;
作揖礼;
跪拜礼 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 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 15 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 谦恭待人、 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 大 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 日常生活礼仪 :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 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 :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 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 商务礼仪 :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 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二是礼仪 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
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 们的人际关系;
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 ;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和而不同”、“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
友恭;
诚信;
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 行孝之人,“君子笃于亲”。什么是“孝” ?孔子说“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为己之道 --修身 其一、慎言敏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二、知礼好学。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
”
其三自省自律
“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克己复礼 为仁”
其四、安贫乐活。
论语》中的君子的理想是“谋道” ,而不是“谋食”“求安”。孔子最 得意的学生颜回 ,孔子称其为“贤” ,他所处的环境“一箪食 ,一瓢饮 , 在陋巷” ,但颜回志在得道 ,而“不改其乐”。但真就乐以忘忧吗 ?孔子 认为是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君子忧道不忧贫” ,又说“德之不修 ,学 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论语•卫灵公》)而是忧 天下的利害得失。忧天下之忧 ,不忧个人之忧 ,这是君子的做法。
其五,内外兼修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个人修
养的角度来理解, “质”是指质朴的品质, “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 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
“文胜质 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
。所以要 “文质彬 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有懂得礼仪,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 的君子。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修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 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 成为构成普遍的文 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 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 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 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 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的智慧焦点昭显在三个方面,即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 它们分别是:
( 1)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是《中庸》第一章的浓缩,说的是办事 情要把握火候,做到适量、适度;
( 2)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
“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是《中庸》 第六章的精华, 意思是说既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坏处, 也要看到事物的 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认知都掌握,规避最大的风险,采纳适中的政 策用之于民;
(3)通权达变。“通权达变”是对《中庸》灵魂的把握,无论是中, 抑或和都只有在既定的原则下, 依据实际情况, 懂得跟随客观情况的 变化而变通才能够实现 孔子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来盛赞虞舜的中庸之德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公平,公正,中正,刚正不阿,不搞邪门歪道,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 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 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 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 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 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 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 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 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
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 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 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 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 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一)崇尚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二)追 求和谐。孔子弟子说:
“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 美,小大由之。”
(三)注重实用
【篇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为礼仪之邦。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见面之礼拱手礼;
作揖礼;
跪拜礼 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 15 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1 / 7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
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
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
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
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
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
友恭;
诚信;
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
---------------------------------------------------------------最新资料推荐------------------------------------------------------
经典都有阐述。
君子需是一个行孝之人,君子笃于亲。
什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己之道-- 修身 其一、慎言敏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二、知礼好学。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三自省自律 吾日三省吾身。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克己复礼为仁 其四、安贫乐活。
论语》中的君子的理想是谋道,而不是谋食求安。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孔子称其为贤,他所处的环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颜回志在得道,而不改其乐。
但真就乐以忘忧吗?孔子认为是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君子忧道不忧贫,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论语卫灵公》而是忧天下的利害得失。
忧天下之忧,不忧个人之忧,这是君子的做法。
3 / 7
其五,内外兼修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
文胜质 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
。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有懂得礼仪,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修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最新资料推荐------------------------------------------------------
《中庸》的智慧焦点昭显在三个方面,即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它们分别是:
(1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是《中庸》第一章的浓缩,说的是办事情要把握火候,做到适量、适度;
(2)。
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
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是《中庸》第六章的精华,意思是说既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坏处,也要看到事物的 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认知都掌握,规避最大的风险,采纳适中的政策用之于民;
(3)。
通权达变。
通权达变是对《中庸》灵魂的把握,无论是中,抑或和都只有在既定的原则下,依据实际情况,懂得跟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才能够实现 孔子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来盛赞虞舜的中庸之德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公平,公正,中正,刚正不阿,不搞邪门歪道, 子曰: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总结:
1.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5 / 7
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 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
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 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一 崇尚统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二 追求和谐。
孔子弟子说:
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最新资料推荐------------------------------------------------------
(三 注重实用
7 / 7
【篇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研究
学习与修养SECRETARY’SCOMPANION
2011年第2期
化中的社交礼仪
□张崇琛
从事秘书工作一定要懂得社交礼仪,而今天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
而的社交礼仪便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演变而来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古的。以下便从称谓、座次以及会客三个方面来谈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但对别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以期能为今天的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社交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称关羽为云长。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一、称谓
1929年,蒋介石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时问人在社会上交往,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的问道:“你是刘文典吗?
”刘应声曰:“字叔雅,文题。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会失礼。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时将“鍚(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中华读荼壸”(yángtúkūn)误读为“钖茶壶”(xī书报》2002年12月18日
)今天仍有这个问题。cháhú),结果贻笑大方。某大学有位研究生写对有些老先生应称字,如王了一(力)、启元白信,称自己的导师为“先师”;
还有一位学生写信(功)等。
给老师说:“我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足下。”这都是今天,官方的称谓一般都称官衔,这一点,很不得体的。先师者,已故之师也,不能用于活古今一致。至于其他社交领域的称谓,按中国传人。“足下”是同辈间的敬称,不是学生对老师统文化是大有讲究的。具体说有敬称与谦称、敬的称呼,更不能宣称自己是别人的“足下”。
辞与谦辞以及书信用语等不同情况。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称谓得体呢?古人在这首先说说敬称与谦称。传统文化中,一般称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我们知道,古人有姓、平辈曰足下、阁下、仁兄、先生或公,称对方亲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姓属曰令尊(令严)、令堂(令慈)、令兄、令叔、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符号,它与原始图腾崇拜及上令郎(令公子)、令爱(令媛)、令亲家、令夫人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早期的姓多从“女”);
等,称自己的老师曰师、先生、夫子等,称自己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字则是对名的的学生曰弟、君、生等,称自己的同学曰学长兄、解释与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颜砚兄、师兄等。这些都是敬称。而对外人称自己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古的亲属则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小女、小儿、犬子等。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这些都是谦称。对外人称自己的配偶也应用谦称。学生皆称名。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如称妻子曰内子、内人、贱内、拙荆,称丈夫曰呼其名,以示尊敬。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
外子、良人、夫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谦称只
学习与修养学习与修养
2011年第2期
SECRETARY’SCOMPANION
能由自己来称,别人不能称;
敬称也只能由别人,称,自己不能称。如称自己的父亲曰“我令尊”,会贻笑大方。为防或称自己的妻子曰“我夫人”
闹出笑话,可以记住一句话“家大、舍小、令他。意思是说,对外人称呼自己家中辈分高或年人”
龄大者应在称谓上加一“家”字,称辈分低或年龄小者加一“舍”字;
而称呼他人的亲属,则无论什么人都应在称谓上加一“令”字。这样称呼,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得体的。
再说说敬辞与谦辞。敬辞与谦辞虽不是正式称谓,但在社交场合也常常用到。传统的敬辞主要有“高”、“大”、“尊”、“贵”等,与之相适应的谦辞则有“愚”、“拙”、“贱”、“敝”等。如言及对方应曰高寿、高见、高论、高才,言及自己则曰愚见、愚才;
言及对方曰大名、大驾、大作、大扎、大函、大示、大教,言及自己则曰拙作、拙笔、拙见;
言及对方曰尊姓、尊府、尊驾,言及自己则曰贱姓、贱庚、贱恙;
言及对方曰贵姓、贵庚、贵省、贵邑、贵恙,言及自己则曰敝人、敝姓、敝省、敝邑。
传统文化中有些书信用语今天也在继续应用。如书信开头称父母曰大人、膝下、膝前,称长辈曰几前、尊右,称老师曰师、先生、夫子、函丈、教席、讲席、道席,称平辈曰足下、阁下、仁兄、先生,称晚辈在名字后加如晤、如面、如握,称女性在名字后加慧鉴、芳鉴、淑鉴等。而在信封、“台端”、的收信人姓名后则往往加“台甫”、“台启”等,以示尊重。“台安”
小。堂后有墙,与室相隔,堂前有阶,堂的前沿不封闭,故有“登堂入室”之谓。堂不住人,仅供议事、行礼、交际、祭祀之用,室中住人。堂室之中皆席地而坐,颇似今天日本之榻榻米。
秦汉以后,堂、室结构简化,堂的有些社交功能被合并于室中,因之室内的座次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会见宾客时,一般都是宾在西(右)、主人在东(左),即所谓“东家”、“西。古人所谓“分宾主坐下”,即是这样的坐法。宾”
直到清代的乡饮酒礼也还是大宾位西北,而作为主人的府、州、县官位东南(见《清史稿·礼八》)。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古人车上座次的排列略有不同。古代为马车,故御者居中,主帅居左,警卫居右(又称车右)。因御者左手并辔,右手挥鞭,故须居中。今之轿车,司机旁是保镖位置,司机后是首长位置,保镖后面是秘书位置。
至于左右位置的尊卑问题,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规定。周代,诸侯朝见天子,其座次以左为尊;
到了战国,又以右为尊。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至西汉仍是右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帝乃以绛卑。《
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诸侯王表》:“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颜师古注曰:“汉时依上古之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也。
东汉至唐宋,随着官职的以左为大,座次也基本上变为以左为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南宋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云:“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当时的左丞相为吴坚,位在右丞相之上。元朝曾一度以右为尊,但到了明初,又恢复了以左为尊的习俗。早在朱元璋即位的前一年(1637年)十月,即“令百官礼仪尚左。改李善长左相国,徐达右相国”(《明史·太祖本纪》)。直至明后期仍沿其制,如邱橓于万历间复官后,“已迁刑部右侍郎”,“未几,偕中官张诚往籍张居正家,还,转左侍郎,增俸一秩”(《明史·邱橓传》)。清代仍是尚左,其六部中的左侍郎亦较
二、座次
古代朝廷、讲堂皆以南面为尊,即君主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称王”;
大臣面朝北参见君王,故称“北面称臣”。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
汉以前,家庭之中堂上以南面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如“鸿门宴”中的座次就是以东向为尊。《史记·项羽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刘邦是客人,按说应居上座,但项羽不顾礼仪,自己占了上座,显示了项羽的傲慢自大,也反映出汉代室内以东向为尊的习俗。
汉以前的住所是堂室建在同一个堂基上,同为一个房顶所覆盖,堂在前,室在后;
堂大,室
10
学习与修养
SECRETARY’SCOMPANION
2011年第2期
右侍郎位置为高。如刘统勋“乾隆元年擢内阁学所谓“让于客”
,就是让客人先入。但到了寝士,守刑部右侍郎;
随大学士嵇曾筠巡视浙江海室门口,主人则要先进去收拾一下(象征性的),塘,迁刑部左侍郎”(道光《诸城县志》卷十然后再让客人进入,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如客人三)。此后,这种尚左的习俗便一直延续到了现不肯先入,那么主人就肃拜以请,一同进入。
在。今天,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在安排座次时,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都有意让地位尊贵的人坐在左边,而晚辈或地位立。(
《礼记·曲礼上》)较低的人则在右侧陪坐。
行而张拱曰“翔”,即两只胳膊像鸟的翅膀一三、会客
样上下翻动,这样的动作在室内是不允许的。古代到别人家里去作客是有若干讲究的。现“横肱”即将两只胳膊横过来,一人占两个人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将古代文献(主要是“三礼”)方,这样会妨碍并坐者,也是不礼貌的。古人一中有关会客的注意事项逐条排列如下:
般席地而坐,坐时脚后跟与臀部接触,称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居”;
如上身挺直,则称为“启”或“跪”。进门言不闻则不入。(《礼记·曲礼上》)
后主人请你坐,你就坐,这样既比较舒服,也是这是说在进入主人家的大门时,必定要先发尊重主人的意愿。
出一种声音,以让主人知道是来客了。古代多半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是用清嗓子的方式让主人闻知,如京剧舞台上所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表现的那样。决不能无声无息地闯到别人家里,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上》)
去做不速之客,那是很不礼貌的。今天则可以通就坐时应注意自己的容仪,不能表现出愧怍过敲门或按门铃的方式告诉主人有客人来到。这的样子。两手应将长衣轻轻撩起至离地一尺而坐,种做法也适用于夫妻之间,丈夫在进入内室时也以免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衣服上而摔倒。还要整理应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妻子知道。《
韩诗外传》好前面的衣襟,勿使披散。坐下后足也不要抖动,中曾记载孟子突然进入内室,发现妻子箕踞(一那样会失容的。倘遇先生的书籍琴瑟在前面,千种很不雅观的坐姿),于是向母亲请求休妻。而孟万不要跨越,应坐下后再跪而迁移之。虚坐尽量母则引《礼记》中的“将上堂,声必扬”批评孟往后,表示谦虚;
吃饭时尽量靠前,以防饭渣弄子“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为脏了席子。
何“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呢?这是因为古人一般脱屦(鞋子)于外,唯长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勿髢,冠毋免,者可脱屦于内,户外既有二屦,则并户内之长者,劳毋袒,暑无搴裳。(
《礼记·曲礼上》)共三人矣。三人所言而不闻于外,必是密谋,故侧耳以听非但不恭,而且易生刺探别人隐秘外人不宜妄入也。
之嫌。“噭应”即大声呼叫,“淫视”即目不转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睛地看某一件东西,“怠荒”谓容止纵慢,都有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礼违礼仪。还有在室内走动时不可表现出倨傲的样记
·曲礼上》)子,站立时不可偏任一足(稍息状),坐时不可两这是说入门时视线应朝下,不能举目,以免腿向前状如簸箕。古人的冠不同于帽子,它是成给人造成趾高气扬的感觉。入门时还要两手当心,年男子的标志,故不可以随便免冠。作客时不要如奉扃(门的开关)然,看东西也不要目光来回袒胸,天再热也不要把下身的裳(秦汉之前男女游移,以防干人之私。门原来是开着的仍要开着,皆着裳)撩起来。
原来是阖着的仍要阖着,必须尊重主人的习惯。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最后一个进门的也不要把门关死,以示不拒绝后诺,唯而起。(《礼记·曲礼上》)
面的来客。
会客期间,无论向老师请教学业还是向他人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请教问题,都应该上身挺直,表示敬意。倘遇父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亲或老师召唤,也不要慢条斯理,光答应不行动,而入。(《礼记·曲礼上》)
而应当说“是”,同时上身挺直。“诺”仅是漫应
11
学习与修养学习与修养
2011年第2期
SECRETARY’SCOMPANION
之,“唯”则是照办的意思,两者有所不同。
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礼记·曲礼上》)
“抟饭”即使劲盛饭,“放饭”谓食而无节,“流歠”即饮之而流于外,皆为不雅的吃相,应该避免。“咤食”谓以舌口中作声,会被主人当作饭食不可口,故吃饭时不可发出声音。“啮骨”即啃骨头,古人认为在宴会上啃骨头形象不佳,且易发出声音,也不要这样做。自己吃过或夹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到盘子里去,那样很不卫生。也不要把吃余的骨头扔给狗,那是贱主人之物,且两狗相争会影响人的情绪。“固获”谓必欲取之,即几次三番地要取得某一块食物,这会给人留下贪得的形象,夹菜时不可如此。“扬饭”谓以手散其热气,急欲求食之状,也是要不得的。“嚃”即尝,“絮”即调,主人端上来的羹(古代的羹里面是有肉或菜的),客人不宜先尝或随便加以调和,甚至说三道四。如客人提出不合理要求,主人便以不能烹饪为辞婉拒。“醢”即肉酱,古代宴席上一般是不上肉酱的,这是因为子路死后被剁为肉酱,此后孔子便不再食肉酱的缘故。若客人提出要歠醢,则主人可以贫困乏味为辞拒绝。至于在席间“刺齿”(剔牙),古人一直以为是不雅的,更不要有这样的举动。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上》)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礼记·曲礼上》)
共食而求饱,非谦让之道也。“共饭不泽手”是说与人一起吃饭手上不可有汗泽(脏手),因为古时吃米饭是用手抓,颇似今天新疆人之手抓饭,如果手脏了,别人会讨厌的。中国人到了汉代才开始普遍使用箸,即筷子。尊客之前叱狗,会引起客人的多心,应避免。主人让吃的食物不要唾弃,否则会有鄙恶主人馔食之嫌。
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礼记·少仪》)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早暮,侍坐者请出矣。(《礼记·曲礼上》)
“先饭”即先尝食,并以此劝客人下箸。“后已”即最后停止,无论有多少客人,也无论客人
进食速度多慢,主人应最后一个吃完。切不可在客人没有吃完之前,自己先放下碗筷。倘是作客于有一定身份、地位和学问的“君子”之家,当看到“君子”有下列举动之一时即应告辞:一是“欠伸”,即伸懒腰,这说明主人已经累了,不能再继续陪客了。二是“撰杖屦”,即摸拐杖,找鞋子,这说明主人有事要外出。三是“视日早暮”,即看看太阳到什么时候了,犹如今日的看表,这说明会客时间长了,主人已有厌倦之意。
最后顺便谈谈古人的饮食习惯。
古人一日两餐,早餐曰“朝食”、“饔”,上午九点左右;
晚餐曰“哺食”、“飧”,下午四点左右。故古人吃不上饭,常会说“饔飧不继”;
而饔飧连称,又可指一天的饮食。如《孟子·滕文公》:“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上
古代宴会上常会有酒,这是因为酒能成礼,即酒可以作为某些礼仪的文化载体。但元代以前本草纲的酒主要是黄酒,而不是烧酒。李时珍《目》云:“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所以,无论孔夫子“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的酒,还是刘邦回乡“置酒高歌”的酒,抑或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酒,都是黄酒。古人饮酒是有节制又诫子书》中所说:“夫酒的,正如诸葛亮在《
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可见,古人宴会上饮酒主要是为了“合礼致乱。情”。
古人席地而坐,最初食器放在席上,故曰“赴席”。后来有了“案”,即一种托盘样的小桌,食器放在案上,再摆到席上,故有“举案齐眉”的佳话(汉梁鸿妻孟光)。汉代以后胡床传入中国,国人才逐渐不席地而坐。胡床又称交椅,即马扎。南宋以后,交椅底下固定,后有靠背,两边有扶手,才渐渐演变为太师椅。汉代以前中国人是分餐制,有了胡床、圆桌后才出现了聚餐。
总之,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即和谐,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又是具体而微的。而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人际交往便是免不了的,社交礼仪也永远是需要的,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永远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