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及现实意义(全文完整)

时间:2022-08-13 16:50:1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及现实意义(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及现实意义(全文完整)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及现实意义3篇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及现实意义篇1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09经济一班 郭建梅 200901402149

摘 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额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买和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不存在买和卖的分离,也就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但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继续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即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首先,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确定赊销商品的价格,衡量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其次,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充当买者和卖者赊销商品的媒介。如果有一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的时不能支付,就会影响到其他一些商品生产者的支付行为,依此类推就会产生以这笔债务为环节的连锁反应,妨碍一系支付行为的顺利实现进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从而使整个信用体系遭到破坏。

(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群众消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过剩的基础。”②《资本论》 中有如下论述:“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③

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外部竞争的压力,促使他们必须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和规模。但是另一面,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并存的,却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这样生产和消费之间就形成了日益尖锐的对抗性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当若干重要的产品由于群众无力购买而找不到销路的时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就要遭到猛烈的破坏,于是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会爆发。

以上分析表明,生产过剩的危机,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造成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凡是特有的经济规律,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四)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的,它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现象。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是经常存在的,但是只有当他们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使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的时候,才会爆发经济危机,从上一次危机发生到下一次危机到来所经历的时期或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这一点马克思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初便意识到的。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即经济发展所包括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个周期的起点。危机往往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最繁荣的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矛盾最尖锐的时候爆发的。在危机阶段,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存货堆满货仓,资本周转困难,利润率急剧下降。这就迫使资本家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大批工人,缩短开工时间,使成千上万的工人陷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这一切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消费群众的购买力急剧降低。社会购买力的急剧降低又引起了商品价格的猛烈下跌,社会再生产比例的严重失调,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混乱状态之中。

在危机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上的商品数量由于资本家关闭企业、缩短生产和销毁存货的结果减少了,商品供应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情况便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就从危机阶段转入萧条阶段。这时,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物价低落,商业萎缩,游资充斥。资本家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竭力降低成本,以便在剧烈的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随着资本家更新固定资本,新的投资不断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结果就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萧条阶段就逐步转入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中,其特征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资本家开始进行大规模投资和更新固定资本,生产逐渐扩大,就业人数逐渐增加,社会购买力开始提高,市场容量扩大,物价慢慢回升,企业利润增加,信用事业日益发展,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当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就进一步过渡到高涨阶段。

在繁荣阶段,投资大量增加,生产迅速发展,物价上涨,利润增多,工资水平也有提高。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到繁荣的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也对经济危机周期的时间间隔做了一定的分析。他曾在《贫困和贸易自由—日益迫近的商业危机》一文中指出“现代工商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历时五年到七年的周期性循环在此循环中,有规律地相继经过各种不同的阶段——沉寂,然后是好转,信心渐增,活跃,繁荣,狂热发展,贸易过度扩张,崩溃,压缩,停滞,衰竭,最后,又是沉寂”,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所指出的“自从固定资本大规模发展以来,工业所经历的大约为期十年的周期,是同上面那样决定的资本总在生产阶段联系在一起的”。⑤在其后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又明确提出“现代工业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个周期性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在积累进程中被越来越频繁地相继发生的不规则的波动所打断”。⑥马克思认为固定资本的更新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因为在他看来,一方面由于危机爆发后的萧条时期机器设备的价格较低,此时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换代成本最低,损失最小,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会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从而加速资本积累和投资的扩张,为下一次更新产生新的需求。“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⑦

二.现实意义

当前的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形式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当今的经济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经济危机有不可取代的指导意义。

首先,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应。从根本上说,资本世界的各个时期爆发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差别:都是生产过剩危机。从1929年大危机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实际上,当代的经济危机不仅有实际物质产品的过剩问题,同时还有虚拟金融产品的过剩即金融衍生品泛滥的问题。金融产品的过剩又造成了新的虚假需求,这就使生产过剩危机更加严重了。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消费也进一步膨胀,以致出现了大量缺乏应有的收入基础的过度需求。这正符合了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

其次,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依然适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仍然是周期变化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周期的形态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减少了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但这些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所以也就无法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随着自由主义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逐渐兴起,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让原本趋于缓和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重新出现了加剧的趋势,最终酿成当前这场震撼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事实证明,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会周期性爆发,因此,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仍然是认识当前危机现象的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第2册)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02.

③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8.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7.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33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6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及现实意义篇2

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刘小怡

作者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671-7023

年:2011

卷:025

期:001

页码:72-77

页数:6

中图分类:F019.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帕累托最优

摘要:一般均衡理论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早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及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对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及现实意义篇3

试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及其实现的现实意义

高晔; 赵子文

【期刊名称】《《法制与社会》》

【年(卷),期】2011(000)018

【摘要】资本循环及其实现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益复杂,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该理论依然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微观经济管理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之一.本文以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回顾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利用这一理论对十二五规划中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试图探求这一理论的普遍意义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

【总页数】3页(228-229,239)

【关键词】资本循环; 宏观经济; 经济政策

【作者】高晔; 赵子文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 [J], 石琳

2.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分配理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C], 崔朝栋

3.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J], 赛音徳力根; 柳婕; 靳亚男

4.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J], 郑千千; 朱炳元

5.马克思列宁的资本国际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J], 何太平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