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摭谈成语中词类活用【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摭谈成语中的词类活用4篇
第1篇: 摭谈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中的修辞现象作者:李世柏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8年第04期
[摘 要]词类活用和修辞手法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二者本属不同的知识范畴,但在古诗文创作中二者又往往合二为一,词类活用的高频使用为修辞艺术提供了便利,通过词类活用达到了修辞的目的,形成了独有的艺术效果。文言文中大量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为修辞表达提供了丰厚的前提,而修辞手法凭借词类活用也充分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分析教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为学生学好古诗文提供一个新颖而有趣的视角。
[关键词]词类活用;
修辞手法;
效果;
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2-0015-01
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其实,词类活用对于修辞有重要意义。
一、比喻
比喻,常常根据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通过联想,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以及与之有关的动作行为,使动作鲜明生动,从而增强艺术表现力。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一》)
“蛇”本为名词,此处活用为状语“像蛇一样”,反映出苏秦游说六国大获成功前后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也反映了当时“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一》)的社会风气。
可见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词类活用不仅具有了语法的效果,更具有了修辞的效果。
二、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往往可以收到简明形象、含蓄深刻的艺术效果。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第2篇: 摭谈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定义:一个词本来经常只有甲类词的语法特点,只是在某种情况下偶尔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这叫作词类活用。活用是特殊情况下的临时使用。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兼类词:
经常具有多类词的语法特征,无主次
端正:
动词 端正态度 形容词 长得很端正 翻译:
名词 他是个翻译
动词 翻译课文
种类:
名词:一般动词(如动词) 状语 使动 意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
动词:使动 为动
一、名词用作(为、如)一般动词(缺少谓语)
1、普通名词用作动词
1、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公子怒,欲鞭之——左传
父曰:“履我。”——留侯世家
2、副词与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晋灵公不君
左右欲刃相如
③、名词的前面没有动词,并且前面或后面有介词短语或处所名词时,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以长女妻重耳,以少女妻赵衰,生盾。
沛公军霸上
④两个名词连用,但他们无并列、偏正、同位关系,这里有一个名词作动词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⑤连词“而”连接的两项中,如果一项是动词,另一项是名词,则名词作动词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聊斋
⑥、“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渔网)鱼腹中。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
⑦、辅助性代词“者”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汉王方食,曰:“子房前。”
三子者出,曾皙后。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二、名词用作状语(一般用在动词的前面)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
嫂蛇形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豕人立而啼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也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蹑足而窗窥之
出邑门,道飞其鹄。
3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依据、原因等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失期,法皆斩
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日月年)
1日月岁用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是日日(每日)、每月、每年义,表示动作行为经常发生
吾日三省吾身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日”用在动词前或形容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性,意为一天比一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
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五蠹》
使动:
动词、形容词、名词
使动的特点: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状态、性质或人和事物不是主语发生的或具有的,而是在主语的指使下由宾语完成或具有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一、动词用作使动
1、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用作使动就可以带宾语)
殷勤郑重,欲必觉悟陛下
买臣深怨之,常欲死之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2.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少见)
晋侯饮赵盾酒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二、形容词用作使动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三、名词用作使动
齐威王欲将孙膑
魏置丞相,相田文
意动:形容词、名词
一、形容词作意动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区分: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使动,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意动
名词用作意动: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为动:当、替、给、为了
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
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被动:
有标志词
意念被动
于、见、为,被
于(最早)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宋)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 乎同于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 省略
见(春秋) 让您见笑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史记》 见。。。。。于
为(春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范雎为须贾所馋。——《论衡》 为。。。。所
若属,皆且为所虏。
胥之父兄为虏于楚。
被(战国)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意念被动
如何判断
1、谓语动词表示人的动作,但主语是非指人的名词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但后面没有宾语的,也可能是被动
十三年,晋侯弑
3、宾语是主语的一部分的,也是意念被动句
孙膑膑脚
第3篇: 摭谈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1起死回生:“死”是形容词作名词,死人;
意思:使人死而复生;
2曲突徙薪:“曲”是使动用法,使弯曲;
意思:把烟囱造弯,同时把烟囱边的柴禾移开,比喻规避风险;
3万紫千红:“紫”和“红”是形容词作名词,紫花,红花;
意思:比喻众多美好的事物;
4车水马龙:“水”和“龙”是名词作状语,像水一样,像龙一样;
意思:形容交通繁忙;
5难兄难弟(两个“难”都读nán):“难”是意动用法,以。。。为难,“兄”和“弟”是名词作动词,做哥哥,做弟弟;
意思:哥哥难做弟弟的哥哥,弟弟难做哥哥的弟弟,形容兄弟都很好(。。好绕),今多指两人同样坏;
6智子疑邻:“智”是意动用法,以。。。为智;
意思:一户人家的墙倒了,儿子和邻居都说会遭贼,晚上这一家果然被偷了,主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是邻居偷了他家,比喻主观的偏见;
7抱残守缺:“残”和“缺”是形容词作名词,残破的东西;
意思:固步自封,不求创新;
8披坚执锐:“坚”和“锐”是形容词作名词,兵器;
意思:形容准备作战;
箪食壶浆:“箪”和“壶”是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
意思:形容军队获得百姓拥护;
9勇往直前:“前”是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
意思:勇敢地前进;
10计日程功:“程”是名词作动词,估量;
意思:形容事情进展快;
11鼎铛玉石:“铛”和“石”是名词作动词,把。。。看作铛,把。。。看作石;
意思:把鼎当大锅,把玉当石头,形容骄奢淫逸;
12草菅人命:“草菅”是名词作动词,把。。。看作草菅;
意思:任意蹂躏人民;
13完璧归赵:“完”是使动用法,使。。。完好;
意思:将东西物归原主;
14粉饰太平:“粉”是名词作动词,搽粉;
意思:向上级献谀,隐瞒下面不光彩的事;
15针锋相对:“针锋”是名词作状语,像针尖和剑锋一样;
意思:尖锐对峙;
16口蜜腹剑:“蜜”和“剑”是名词作状语,像蜜一样,像剑一样;
意思:形容看似和善,实则包藏祸心;
17不二法门:“二”是数词作动词,走极端;
意思:修行的正道;
18鸡鸣狗盗:“鸡”和“狗”是名词作状语,像鸡一样,像狗一样;
意思:微不足道的技能;
19狼吞虎咽:“狼”和“虎”是名词作状语,像狼一样,像虎一样;
意思:形容吃的很快,吃相难看。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
洞烛其 (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 “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
筑室道(在路上)谋;
虎口余生(虎口里);
金榜题名(金榜上);
风餐露宿;
风雨飘摇;
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
道不拾遗等。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C、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如:人才辈出、条分缕析。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奔豕突、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瓜剖豆分、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有两种情况:1、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量入为出、无依无靠、报降纳叛、道不拾遗等。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闭月羞花(使……闭,形容词“羞”也具有使动功能)、息事宁人(使……息,“宁”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口铄金(使……熔化)、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三、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第一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避重就轻、补偏救弊、飞短流长、扶强抑弱、扶危济困、改邪归正、好高鹜远、怙恶不悛、激浊扬清、驾轻就熟、见异思迁、欺软怕硬、弄虚作假、取长补短、披坚执锐、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挑肥拣瘦、舍近求远、温故知新、推燥居湿、万紫千红、彰善瘅恶、党同伐异、 扶老携幼、求同存异、贪小失大、居安思危、拈轻怕重、习非成是、推贤让能、软硬兼施、雅俗共赏、青黄不接、远交近攻、优胜劣败。
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分为三种情况: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高视阔步(使……向上;
使……阔大)、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的;
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四、成语中数词的活用。
1、数词作名词,如:背城借一(一次战斗)、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闻一知十(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
2、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版版六十四(铸六十四文钱)。
3、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均作“全、都”解。
以上列举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复习、巩固文言词类活用知识很有帮助;
同时运用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也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一) 名词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 门可罗雀 人皆可夫
2. 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表示比喻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虎居龙潭 狼吞虎咽 烟消云散 风驰电掣 狼心狗肺
龙争虎斗 花容月貌 土崩瓦解等等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
东张西望 道听途说 风餐露宿 南征北战 拳打脚踢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二) 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飞沙走石 惊天动地 打草惊蛇 破釜沉舟 沉鱼落雁 兴风作浪
(三)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富国强兵 厚古薄今 精兵简政
2. 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自高自大 重男轻女 不远万里 目空一切 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 重理轻文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汉语成语,源远流长。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
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五、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的形容词已不仅仅表示某一性质状态,也表示使人或事物有这一性质状态的动作行为,或者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羽毛未丰”中的“丰”,已不仅是表示“丰满”,而是表示“长得丰满”。又如“追本穷源”、“明火执仗”、“爱毛反裘”、“循循善诱”、“安贫乐道”等成语中的加点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动词。
六、形容词用如名词
在一些成语中,有的形容词用如名词,不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如“从善如流”中的“善”就是表示“好的,正确的意见”。另外,象“投机取巧”、“除恶务尽”、“去伪存真”、“驾轻就熟”、“弃暗投明”等成语中的加点的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名词,表示有此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七、数词用作名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数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功能,不仅是表示数目,而且表示有此数目的人或事物,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如“三缄其口”中的“三”字,已不只是表示数目,而表示有此数目的事物,“三道封条”。另外,像“从一而终”、“举一反三”、“丢三落四”、“一呼百应”等成语中加点的数词,都是用如名词。
八、数词用如动词
在某些汉语成语中,数词也象名词一样,在其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失去了它们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万不耐一”中的“一”字,用在能愿动词“耐”(同“能”)的后面,用作动词,有“找到一个”之意。又像成语“一轨同风”和“人一已百”中的“一”和“百”,也都用作动词。这种数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现象,在成语里不多见。
九、意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在成语里面,主要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远千里”中的“远”就是这种用法,“远千里”就是“认为千里远”。另外,像“尊师重教”、“厚此薄彼”、“贵耳贱目”、“轻财重义”、“大公无私”等成语中的加点形容词,也都是这种意动用法。
十、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在成语里面,具体表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如“积羽沉舟”中的“沉”就是使动用法,“沉舟”即是“使舟沉”。又如“众煦漂山”、“飞沙走石”、“赏心悦目”、“安邦定国”、“汗牛充栋”、“祸国殃民”等成语中的加点的形容词,也都是这种意动用法。
总的说来,汉语成语主要表现为以上十种“活用现象”。熟悉了汉语成语的词类活用,对于我们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的这种特殊语法现象,以及理解和掌握汉语成语的确切意义,都有积极的作用。
钱梦龙:从成语中学古汉语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感到费力大收效小,特别是文言词语、句式,纷繁复杂,仅凭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我们如果从其他途径中理解掌握一些文言知识,那么对学习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比如从成语中学习文言知识,既能巩固掌握文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勾连、善联想的意识,进而开拓解题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成语知识。
成语是长期使用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形式的词语,是一种表意丰富而又精炼的语言形式。成语大部分是四字,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八字乃至十几字的。结构上大都为并列式、动宾式、动补式等。节奏上为二二形式,如,怨天/尤人、不学/无术等;
四一形式,如,风/花/雪/月、之/乎/者/也等;
一三形式,如,迫/不及待、乐/不思蜀等;
三一形式,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来源有,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古代诗文,民间口语等。
第二,利用成语中古今词义的差异,掌握文言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达到理解文言文之目的。如,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常见义为“讨厌、厌恶”;
爱莫能助,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
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
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
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的意思,而是“依靠”,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
吊民伐罪,“吊”是“慰问”,不是“凭吊”之意;
刮目相
看,“相”为“他”之意,偏指一方,不是“互相”的意思。
第三,通过对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句式特征的整理积累,更好的理解掌握古汉语,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目的。比如,名词做状语的,草行露宿,意思为“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住宿”;
蚕食鲸吞,“蚕”“鲸”解释为“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大海捞针,“大海”意思为“在大海里”。像这一类的成语,狼奔豕突、礼尚往来、鳞次栉比、鹤立鸡群、虎踞龙盘、道不拾遗等。名词用做动词的,春华秋实,“华”“实”为动词,义为“开花”“结实”;
道路以目,“目”为动词,“用眼睛看”之意。使动用法的,比如,触目惊心、汗牛充栋,再如,既来之,则安之,“来”“安”就是“使……来”“使……安心”;
意动用法的 ,比如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跟野草一样”之意;
幕天席地,“把天当作帐子,把土地当作席子。形容野外生活不畏艰辛的豪情。”是古非今,“认为古代的对,今天的不对”之意。句式,比如宾语前置句,时不我待、何罪之有等。
第四,通过成语与文言语句对应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知识。比如高考文言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吾亦望汝副其心”,其中的“副”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成语“名副其实”的“副”就知道了,都当“符合”“对应”讲,“我也希望你符合他的心”。
此类很多。比如下列加点的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第4篇: 摭谈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初中教材中的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1.大楚兴,陈胜王。(称王)
2.衣素衣而出。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腰白玉之环。
6.驴不胜怒,蹄之
7.策之不以其道。
8.然得而腊之。
9.怀金十斤以遗震。
10、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童趣》)
名词作状语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斗折蛇行
5.犬牙差互
6.毕竟东流去
7.船载以入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9.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动词用作名词
1.乘奔御风,
2.亦知射乎。
3.浪若奔。
4.不习乎。
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苦其心志。
3,劳其筋骨。
4,饿其体肤。
5,空乏其身。
6,行拂乱其所为。
7,动心忍性。
8,闻寡人之耳者。
9,食之不能尽其才。
10,康肃笑而遣之。
11,聚室而谋之。
12,君将哀而生之乎。
形容词用做动词
1,心乐之,伐竹取道。
2,似与游者相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一食或尽粟一石。
6,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名词
1、香(香花) 2、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论语》十则)
3、披坚执锐(坚、锐)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
新,新知识,49)
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36)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
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
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
9、心乐之(以之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