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星级乡村”创评行动实施方案(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乡村振兴“星级乡村”创评行动实施方案6篇
【篇1】乡村振兴“星级乡村”创评行动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为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
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努力把XX镇XX村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幸福
新XX,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
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
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打好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
牌“三张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
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
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全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
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现行标准下75户220人建档立
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
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初步建立,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
全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
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党的农村
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
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
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
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
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全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
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
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
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选优配强
村组干部,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
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
协调推进。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
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
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七)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XX村得天独厚的区
位优势、人文景观和品牌形象,科学把握村组的差异性和社
会发展走势变化,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按
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不搞一刀
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
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
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转变。
1.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
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旱作高效
立体农业,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大力推进特
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
按照逐年推进的方式,到2020年末,全村共种植核桃11822
亩,建成优质泡核桃基地2000亩(在25度以上陡坡地、沟
坎、房前屋后等适宜地块建设优质泡核桃基地2000亩,每
亩按3—5株种植留养管护),扶持发展核桃加工小微企业6
个以上;
种植茶叶6665亩,建成标准茶园基地3000亩(在
XX路沿线实施茶叶优良品种改良1000亩;
在打靶场片区实
施古茶园留养2000亩),扶持发展茶叶加工小微企业6个
以上,建成XX村茶庄园1个、XX自然村茶村庄1个;
积极
打造“四个1000亩”林果园建设,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甜
樱桃1000亩(按照每亩10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元),
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杨梅1000亩(按照每亩6株的标准种
植,每株100元),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山李子1000亩(按
照每亩4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元);
在XX自然村片区
种植红李子1000亩(按照每亩7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
元)。
2.加快观光农业发展。立足XX村属城郊结合部和XX高速路
XX二级路、XX公路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
自然生态条件。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
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生态茶园和
“四个1000亩”林果园等地实施步道建设15公里,建设田
园休闲景观亭15个,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
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力争将XX村打造成“天下茶尊、滇
红凤庆”的“后花园”。在全村范围内扶持8户以上集餐饮、
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
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组,做
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
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扶持有条件的小农户
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
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同时,要成立4个以上花卉
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发展以茶花、桂花为主要品种的庭院
经济800多户;
成立4个以上“四个1000亩”林果园专业
合作社,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4.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
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引导村(组)集体经济合作社适度
规模有序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村(组)土地股份
合作社。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以“三权三
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二)实施人居
环境提升行动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
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
统一。
1.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七改三清”
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升级改造进村主干道3.2公里,实施村
组道路硬化建设30公里,实现村组道路100%硬化。架设农
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管道20公里,建设蓄水池18个1000
立方米,进一步改善800多户32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农村电网(低压线路)升级改造40公里,安装变压器4
台,有效改善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村组道路实施增花
补绿,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池)5个,新安装太阳能路灯
1000盏,建设公共厕所10个,建设垃圾收集池30个。做好
村庄户用厕所改造,规范村庄露天粪坑、简易茅厕。持续开
展“两违”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
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
量化;
改进畜禽饲养方式,引导农民单独建“面楼”、畜厩
等附属用房进行集中养殖;
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
利用,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2.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
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
修复工程。全面推行以“河长制”为主的“六长制”工作。
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
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
实施生态公益林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3.实施综合服务区建设。我们要抢抓XX公路和XX高速公路
建设的有利机遇,对XX河XX段部分河道实施河流改道,科
学合理规划部分弃土场,通过河流改道规划出的可用地块和
弃土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
建设一个集仓储物流、餐饮服务、批发零售和苗圃花卉为一
体的综合功能服务区。
4.全面改善群众住房条件。针对XX村47户“四类重点对
象”和其他危房户,按照“一户一方案”的方式,拆除无保
留价值的危房,对其实施拆除重建;
对需要保留的旧民房在
加固的基础上,对墙体、框架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
(三)实施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行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
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
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
会文明程度。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弘扬民
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巩固提升好“国家级文明村”、“省级
文明村”和“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成果,通过
实施“道德讲堂”建设,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优
秀十星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
实
施“道德广场”建设,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深入挖掘
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
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立道德激励
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
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巩固好“信用
村”创建成果,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2.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建设XX村集茶文化、益智等多功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传习
所1个,切实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组建XX村山歌队、合
唱队和打歌队等三支文化宣传队,组建一支老年门球队。鼓
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
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
貌。提倡人人遵纪守法,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
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
文化机构辐射作用,统筹整合资源,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
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4.实施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
胜全面小康,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主题,开展村寨文化氛
围营造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党务
公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等为主要内容。培养
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
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
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四)实施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行动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
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
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
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
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贯彻践行“头顶理想、脚
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团结干、创新干、拼命干”
的临沧作风,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
范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党总支为核心的自治组织体系。在原
有5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党
员群众,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7个,在各村民小组活动场
所积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教育实
践活动,并通过群众会、火塘会、板凳会、田坝会等形式把
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里,引导
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
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积极引导群众组建
村务理事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
2.加强法治保障能力建设。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
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
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提升运用好XX村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
“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
户普法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
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发挥村治安调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
用,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平安XX”。
3.深入实施“五富”工程建设。组织领富,发挥好党组织战
斗堡垒作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等工作为
抓手,建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
党员带富,发挥好党
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把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返乡人士
和退伍军人培养发展成党员;
干部帮富,干群齐心协力抓发
展。以“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为抓手,深入开展遍访农户、
体察民情等回访活动,形成团结协作,聚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态促富,加快推进“森林XX”建设。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协
调发展;
产业致富,脱贫摘帽奔小康。认真种好、管好茶树、
核桃树和经济林果树等,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五)实施农村民生保障行动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
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
幸福美丽新家园。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
改善XX办学条件和环境,持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
养改善计划。积极发展XX村学前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入学
率为100%。
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大就业创业培训
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造就新时期农村创业创
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
质量,增加务工收入。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培育一
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扶持小微企业12户以上(核桃和茶叶初加工小龙头企业各6
户),助推全村核桃、茶叶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3.落实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开展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全村符合条件人员100%
参保、参合。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层服务阵地,创新
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
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强
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
推进“健康XX”建设。
4.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
位,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
机衔接,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
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现行标准下75户220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改善全村生产
生活条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均衡发展。对广大群
众特别是贫困户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
力,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
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
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五、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XX
镇XX村乡村振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对XX村乡村振兴建设
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指导XX镇、XX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
创建工作。XX镇要对应成立XX村试点村创建领导小组,做
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具体负责抓好XX村乡村振兴战略
各项工作落实。
(二)注重部门协调联动。县级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主
动推进XX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各项工作。组织、宣传、
政法、农办、党校、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环保、交通、
农业、林业、水务、生物产业、教育、卫计、民政、人社、
民宗、文体广电旅游、妇联、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点
建设,确保示范点建设取得实效。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
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整合
各部门项目资金约4800多万元,集中力量打造精品。通过
村企结对、部门联村喝招商引资等形式,建立多方筹资、共
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计划。
(四)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
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采取村有村管等方式,加强村
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化
经营模式,对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
护。
(五)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切实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充分发
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
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营造全
县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入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新乡村的局
面,宣传部门要认真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精心组稿向上级主
流新闻媒体报送,形成可复制成熟经验,在全县推广,推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深入开展。
XX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
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
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
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
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XX区作为XX市“三农”工作主战
场,为全面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的各项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推动我区“三农”工作迈向新台阶,打造全国先进
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顺应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期,
我区研究出台了《XX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
—2020年)》,从“深化改革、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村庄
风貌提升、补基础设施短板、富民强村、基层治理、文明乡
风”八大方面,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升温提速。
(一)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程,焕发乡村发展动力大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增加绿色优质有效农产品
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探索建设以龙头企业为
引领、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用服务和收益
联成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逐步深化集体土地“三权分
置”改革,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或
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流转集中,稳妥有序
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全面推进农村集
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运用“科技+制度”创
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三资管理平台建
设,到2019年底前实现“三资”管理平台自然村全覆盖;
大力探索“政经分离”改革,大力探索“政经分离”改革,
开展“政经分离”试点,实行选民资格、职能分离、议决事
分离、村委会账目与集体经济组织账目分离、干部人员分离
的“五分离”;
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鼓励建立返乡创业
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
提供一站式服务;
建立健全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
健全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区、镇两级政府在村干
部工资负担中的支出比例;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建立完善农
村土地交易管理制度及农村土地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农村集
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农村
宅基地分配管理制度。
(二)全面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工程,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全面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集中全力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
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
农村实用培养计划;
积极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生态
休闲农庄、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农业综合体、农业公园
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共享经济在农业农村领域
快速发展;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分别把井岸镇、白蕉镇、
XX镇、乾务镇、莲洲镇打造成创新产业小镇、智产风情小镇、
智能智造特色小镇、高端产业小镇及岭南水乡小镇。大力推
广运用PPP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特色
小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农村
建设有效结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
通过农村产业发展,聚集人气,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新
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大力
开展“三清理”(全面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
堆乱放,全面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
全面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三拆除”
(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
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灯)及“三整治”(整治
生活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整治水体污染)行动,全面提升
乡村宜居水平。
(四)全面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工程,展现乡村崭新面貌重视
提升规划引领水平,以镇为主体,以自然村为单位,结合我
区农村产业发展和空间分布,完善村庄规划及村镇规划师下
乡制度;
实施农房风貌改造提升行动,着重改造和提升现有
农房的外立面和建筑风貌,切实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
等问题;
打造“微田园”式美丽乡村,鼓励引导村民以村周
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庭院内外、水体旁边、村庄周围
见缝插针进行绿化美化,施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提升乡
村绿化美化水平;
积极推进农村旧村改造,按照一户一宅政
策,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加大对农村旧村改造和整治力
度。
(五)全面开展基础设施补短工程,促进乡村环境提档进一
步完善农村交通路网建设,推进农村配电网工程、自然村村
道硬化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光纤入户工程、“三线落
地”(电力线、网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工程及水利基础
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村居文化中心建
设,推动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2020年建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
让农民群众生活更有获得感。
(六)全面开展富民强村创建工程,实现乡村繁荣和谐通过
加快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休闲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提
高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率,全面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综合
帮扶,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发展。
(七)全面开展基层治理创建工程,夯实乡村组织基础大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法治建设、德治建设,不断健全村党组
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促使基
层治理取得新突破。
【篇2】乡村振兴“星级乡村”创评行动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2018年2月20日)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切实抓好农村的基本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富美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二、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坚持质量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1.实施质量强农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着力打造10个荆楚农优品区域公共品牌、50个企业品牌和200个产品品牌。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精品果园、生态茶园、放心菜园、道地药园和现代烟草基地。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按户连片耕种、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体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强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
2.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发展。加强农林水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气象保障服务。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到2020年底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力争每个县建成1个电商产业园、培育1个以上电商小镇、10个电商特色村,全省农村电商销售额过千亿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育精品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4.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围绕优质农产品,提高种业创新和保障能力,培育1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健全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着力建设富美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重塑乡村文明,完善乡村治理,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5.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施荆楚富美乡村建设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到2020年完成精准灭荒200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3年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格环境监察,落实县乡两级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6.繁荣农村文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兴盛工程。充分挖掘荆楚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民俗、农业遗迹等遗产。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每个乡镇建设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1个文化活动室,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等陈规陋习。
7.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方便农民群众办事。探索村“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治理模式。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继续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理确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8.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资金项目、金融的支持力度。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造血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落实召回制度。
9.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和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途径,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10.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引导“三乡”主体与村集体、农民开展股份、租赁、流转等合作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护农民权益。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力争3年内推动100万市民下乡、吸引10万能人回乡、引进1万个企业兴乡。省级筹措资金,对“三乡”工程建设先进县市给予奖补支持。
11.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3年每年建成1万公里农村路,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探索自然村、组公路的管养机制。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建造与改造升级,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实施“气化乡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解决全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色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1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每个村建成1所幼儿园。落实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城乡教师培训交流,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医生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支持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并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13.引导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制定在大专院校为乡镇农技机构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政策。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和企业实习实训。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建立完善全省农村承包地信息应用平台。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完善承包权有偿退出和经营权抵押担保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落实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政策。
16.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持有或参与经营分红。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17.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等。推进实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六、强化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和保障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注重科学规划,加强宣传引导,确保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有效实施。
18.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
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部门要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完善“三农”综合考评制度。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
19.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市县政府自主统筹空间。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滚动、有偿使用。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偿还易地扶贫搬迁借贷。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推进省级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组建农垦集团。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拓展业务,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县市政府结合实际开办特色农业保险品种。积极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探索农业巨灾保险。
20.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
21.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振奋基层干部精神,加强乡村振兴宣传报道,凝聚全省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做好乡村振兴档案工作。鼓励地方创新、尊重基层创造,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篇3】乡村振兴“星级乡村”创评行动实施方案
乡村文明行动实施方案
篇一:红船镇乡村文明行动实施方案
红船镇“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方案
为切实改善我镇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村生活方式,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确保“乡村文明行”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坚持围绕大局、改革创新、服务人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明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以点带面、连片创建,以“乡村文明行动”的开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镇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一)动员部署
1、成立机构。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的“乡村文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一协调全镇“乡村文明行动”的开展。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划拨专项经费,为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保证。
2、宣传发动。召开全镇“乡村文明行动”动员大会,并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确保把行动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一名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农村群众参与行动的积极性,提高广
大村民知晓率和参与率,为行动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各村也要召开动员会议,确保行动迅速启动。
(二)查找问题。
制定方案各村要通过采取深入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重点解决好农村当前存在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和规划不统一、绿化不全面、美化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顿方案,抓好贯彻落实。
(三)创建落实
1、各村要按照既定的方案,积极开展工作,把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群众最希望办、当前能够办好的事情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扎实有序推进。同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挖掘、培养典型,并积极上报。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协调机制。镇“乡村文明行动”领导小组要担负起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统一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的重要职责。各村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村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带头抓好贯彻落实。
3、加强统筹,与当前在农村开展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乡村文明行动”要与当前我镇正在开展的“包村联户”、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紧密结合,把着力点放在乡风文明建设上,通过
帮助解决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文化建设、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不断上水平。各村要自觉服从“乡村文明行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明确在“乡村文明行动”中的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整体推进,切实帮助村镇解决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参与带头支持乡村文明建设工作。
最后要加强督导,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要把“乡村文明行动”纳入年终对各村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工作中,要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定期督促指导。
篇二:乡村文明行动实施意见
关于在全县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
意见
(20XX年9月2日)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鲁办发[20XX]11号)的精神和市文明委的安排部署,为切实改善我县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村生活方式,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县农村实施为期五年的“乡村文明行动”,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意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就没有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就不会落到实处。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农—-1-—
民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县“六级梯次联创”活动、“四德”工程的深入实施,农民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是,也应清醒看到,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滞后,陈规陋习仍然存在,人居环境脏乱差,文化生活单调,生活方式落后,与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在全县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县建设的基础工程。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掀起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热潮。
二、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总体要求
—-2-—
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行政村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实现新发展”为总体目标,突出诚信建设和生态建设两个重点,不断建设完善村文化大院、村文明诚信示范街、乡村学校少年宫三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深化开展“文明诚信户”、“文明生态村”、“文明社区中心村”、“文明集市”四项创建活动,坚持实施“城乡文明牵手共建”、“志愿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优化”、“五项文化惠民工程”五大推进行动,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4】乡村振兴“星级乡村”创评行动实施方案
关于《 创文明乡村实施方案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既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辅助环节,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人口素质的重中之重。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文明乡村实施方案.供大家分享。创文明乡村实施方案一 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省级文明乡镇创建中去,全面提升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甘肃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紧紧围绕创建省级文明乡镇的目标,结合本镇实际,进一步深化创建主题、创新形式,促进我镇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管理队伍,塑造良好的文明形象。通过创建省级文明乡镇活动的开展,在抓好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廉政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全镇全方位的发展,把我镇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素质良好、勤政廉洁、管理规范、高效绩优、环境整洁的文明单位。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镇党委研究,决定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创建省级文明乡镇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实行集体领导下的成员分工负责制,按创建规划,各司其职,扎实开展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认真抓好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班子成员进一步提高加强自身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学习自觉性,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镇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在全镇形成讲学习的良好氛围。 健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 “三会一课”制度等党建工作制度。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干部模范履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做到清正廉洁,无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建设团结协调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做到思想常沟通,自觉接受监督,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积极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 (二)思想建设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贯彻落实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自觉抵制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根据《纲要》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加强行业自律。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集中轮训、考试考核等多种形式,强化道德教育活动,提高职业道德的“培训率、知晓率、执行率”。 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创建文明标兵、文明岗位、文明窗口等活动,深化道德实践活动。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传统、法制三大教育,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实行民主管理,真正做到因人而用,量才而用,充分调动全镇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岗位技能培训,通过“知识竞赛”等形式,促进管理执政水平的全面提高。 按照“总体部署,统一规划,条块结合,分类实施,各展所长,全面推进”的思路,通过各种载体,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建设,鼓励干部群众参加各类成人函授学习;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健全信息报道网络,不断加强宣传报道骨干队伍的培养,建立一支热爱乌江、热爱宣传工作,有较强责任感和文字基础的骨干队伍。利用社会新闻媒体,及时沟通信息,宣传先进,推广经验,推进本单位的创建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完成;认真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的作用,对现有文化设施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安排形式活泼、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文体节目,丰富全镇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环境设施建设 在巩固近年对环境建设投资的基础上,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以监督、检查、治理为手段,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 “五整治”,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努力提高全镇卫生综合管理水平,使我镇的卫生面貌发生较大的改观。 (四)法制建设 积极开展法律、法规教育,重点是加大执法培训和普法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用法律规范执法者的言行、约束手中的权力,做遵守法纪的模范,使法律条文成为全镇行政人员的行为准则。结合普法工作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及实施方案,逐步增强法律意识。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学习基本法律知识和有关专业法律知识,学习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分类学习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日常宣传教育和阶段性宣传教育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充分形成一个努力学法、文明执法的良好氛围。在具体操作中,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干部职工学法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能力;着重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普及,有针对性地普及有关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知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各种经济关系的本领。为保证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全镇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文明、高效、公正、廉洁的行政执法队伍。 建立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在办理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行政许可时,都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办事制度、程序与结果及时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聘请行政执法监督员、发放公开信、设立举报箱、对外公布举报 电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执法监督检查,置行政执法于社会监督之下,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抓出成效。为全面达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内容标准化、执法程序合法化、执法制度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执法管理制度化打下了基础。 严格依法行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法管理的需要和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的自身法制建设,严格按上级要求搞好普法教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以防为主,切实落实安全保卫措施,确保本单位无重大经济和刑事案件,无重大事故和责任事故。以制度把关,遏制赌博、民事纠纷、封建迷信、计划外生育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现象发生。 (五)创建工作 加强创建工作力度,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制定创建实施计划,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大力开展文明细胞工程和争创先进集体、文明站、文明职工活动,全镇上下形成学、比、赶、帮、超的良好创建局面。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3月至5月。制定创建规划,宣传发动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宣传,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第二阶段:20xx年6月至20xx年9月。全面争创阶段,对照市级文明单位建设标准,依照创建规划,逐项落实。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查漏补缺,邀请市、区文明委对我镇争创工作进行检查考评、指导,查找不足,及时整 改。 第四阶段:迎接市级文明单位考评验收,在接受上级文明委考评的同时,对各村实施考核,边考核边提高,以创建为手段,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 创建文明单位是党中央提出的三大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之一,要求高、标准严、内容广、任务重,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制定《乌江镇创建市级文明乡镇实施计划》的工作目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对口部门具体抓,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合力抓的工作机制。对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创建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宣传,形成氛围。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行业作风,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运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对创建文明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一个人人关心、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创建文明单位,不能游离于形式,必须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围绕全镇经济发展为中心、服务大局、促进改革、推动发展上,必须着眼于推进行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同提高。各单位在组织实施中,要结合本单位中心工作和年度目标责任制,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 重要的内容,带领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创建活动中去,真正抓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把好自己的门,办实事、出实招。针对本部门、站所办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做好整改工作,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把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促进我镇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创文明乡村实施方案二 在“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新揭***”的浓郁氛围中,我镇新思维、多角度、全方位的积极建设幸福***,在各方面都有了突出进展,尤其是文明乡镇更是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文件》揭***文明委[20xx]2号,扎实推进文明乡镇创建活动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工作任务,根据《***县创建广东省文明县城工作任务分工测评表》相关标准和要求以及《揭***县创建广东省文明县城活动实施方案》,提高我镇的精神文明风貌,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创建文明乡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我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县第十次党代会重要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揭***”的战略目标,全面掀起创建文明县城新高潮,努力提高各村群众的现代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建设集“真、善、美”协调发展的幸福***。 二、总体目标 通过广泛的开展创建文明乡镇系列活动,在全镇营造一个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镇人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浓厚氛围中,使我镇在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社会文化、生态都有一个质的提高,使我镇乡村面貌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达到“科技***、人文 ***、文明***”的目标,为实现揭***县20xx年荣获“广东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称号,20xx年进入“广东文明县城”先进行列,履行应有的责任和完成应有的任务。 三、工作思路 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和“条块结合、分头落实、分项检查、同意评比”的工作原则,结合本镇已有的干部职工下乡安排表(见附件一)将各村分成五片各自履行相关职责。创建工作惊醒总体部署,实行分分区域实施,形成 四、活动组织管理与责任分工 调整充实本镇创建文明乡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及成员可根据本镇《干部职工下乡安排表》(见附件一)统一部署。如有特殊情况可酌情予以调整如针对创建文明乡镇工作的特色性可充分调动学校参与并可适当的增加一些人员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建立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活动管理机构(简称镇创文办)由镇委书记、镇长为最高统筹,其余人员根据《干部职工下乡安排表》(见附件一)负相应的职责。 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我镇创办文明乡镇应坚守岗位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1、负责创建活动的统筹安排; 2、制定落实创建工作计划; 3、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各创建责任单位的创建工作; 4、为镇领导提供创建工作决策依据; 5、对创建工作情况及时总结,进行信息反馈; 6、负责对各责任单位创建工作的考核和组织申报工作。 五、工作具体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7月17日—20xx年8月5日)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利用各种会议大力宣传此次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扬成绩,找出不足,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全镇上下人人皆知。 2、召开镇创建揭***县文明乡镇动员大会,大会要求全镇上下步调一致,齐心协心,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群团组织合力抓的工作机制。对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创建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创建热情,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活动要求上来,为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重点开展阶段(20xx年8月5日—20xx年6月) 严格按照省级文明单位考核主要指标及开展省级文明镇创建活动的要求,坚持硬件、软件一齐抓。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认真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加强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治理,全面完成争先创优各项任务,全面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 划分任务,明确责任,逐步落实。将创建任务划分为四大块,对应成立环境整治组、科教卫生组、社会综合治理组、宣传组四 个组,四个组分别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分组完成任务。 (三)自查整改阶段(10月10日—11月10日) 1、镇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对照创建活动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创建办把整改意见及时梳理出来,并将整改意见反馈给分管领导,再由分管领导督促相关站办抓好落实。 2、镇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直至达到验收标准为止。 (四)迎接验收阶段(11月10日—12月10日) 1.做好迎接验收的各项材料准备工作。 2.向市文明办汇报创建省级文明镇建设工作情况。 3.接受上级的检查验收。创文明乡村实施方案三 各管区、各村、乡属各部门: 为了推进全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文明城市工作,乡“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县双创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化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文明城市工作要求,特制定《××乡创建文明卫生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已经乡党委、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xx年3月29日 ××乡创建文明卫生乡镇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了实现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县城目标,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和卫生面貌,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步伐,根据县“双创”会议精神和农村卫生工作和《卫生示范镇村标准》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文明卫生示范乡镇为目标,以加快乡、村、户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文明卫生健康综合素质和乡村卫生管理水平为重点,坚持“全面创建,分类指导,标本兼治,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广泛动员,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力推动我乡为县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县城工作快速协调顺利开展。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 根据县“双创”会议精神,为积极支持新化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文明城市,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特成立××乡“双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 成 员:×× ×× ×× ×× ×× 领导小组内设办公室,由××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 指 挥 长:×× 副指挥长:×× ×× ×× ×× 成 员:×× ×× ×× ×× 指挥部下设综合组、卫生创建组、文明创建组、优良秩序创建组、基础设施建设组。 综 合 组 组 长:×× 副组长:×× 卫 生 创 建 组组长:×× 副组长:×× 文 明 创 建 组组长:×× 副组长:×× 优良秩序创建组组长:×× 副组长:×× 基础设施建设组组长:×× 副组长:×× 指挥部另设办公室,由××任办公室主任。 相关职责: 综 合 组:负责起草、审核创建工作文件、情况汇报等材 卫生创建组:加大对乡政府所在地街道卫生清理力度;加强 文明创建组: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等群众性创建活 优良秩序组:社会治安秩序整治;经营秩序整治;交通秩序 基础设施组:集中居住地绿化工作;垃圾填埋场建设工作; 三、具体目标和任务 1、卫生基础设施:乡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洁,街道硬化、绿化、美化;路面平整,无残墙断壁;无乱贴乱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无暴露垃圾。有固定清倒垃圾点,并及时清运。 2、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乡政府所在地主要街道、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和乡属单位有固定的卫生科普知识宣传专栏,并定期更换内容,有记录档案,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和卫生警示牌;50% 的村民,乡政府所在地居民l00%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自来水。乡政府所在地有一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和一处以上高标准宣传橱窗,并每三月更换一次内容。车辆停放整齐,室内卫生好,物品摆放整齐。办公区和家属区禁止放养家禽家畜和垦地种菜现象。公共厕所符合管理符合卫生要求。 3、除“四害”全乡每年开展两次大面积灭鼠、灭蚊蝇活动,消除蚊蝇孳生地,示范村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
且要操作规范、记录齐全,取得效果,并有正常使用的防鼠设施。 4、单位食堂符合卫生要求,有有效许可证件,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街道个体、饮食从业人员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守法经营,无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5、疾病预防: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无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发生;无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示范村村卫生室对本地常见病、多发病能防能治有记录,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村内无传染病暴发流行,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符合标准要求。每年开展四次以上群众性健康教育服务。 6、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乡、村环境清洁卫生,视野内无垃圾,无安全伤亡事故发生。 7、加强对各墟场的管理:取缔马路市场,无占道经营和乱堆乱放现象。 8、乡上设立爱国卫生监督员同时有分管爱国卫生和“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的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有专兼职卫生清扫保洁人员。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创建资料完整,符合档案管理规范。示范村有爱国卫生管理制度,有卫生村建设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能按照规划逐年落实。坚持开展定期卫生检查评比。 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3月) 以创建文明卫生乡镇、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为目标,全面启动双创工作: 1、召开“双创”工作动员大会。 2、组织宣传车下工区进行宣传。 3、设置创建工作宣传专栏。 4、各管区干部下村开好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宣传。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4月—10月) 1、根据上级精神和各自实际,各单位和各部门制定好“双创”实施方案。 2、开展好两个“整治”活动:环境卫生整治和违章建筑整治活动。 (三)、自查迎检阶段(20xx年10月--12月) 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对照“双创”标准,积极查漏补缺,迎接上级对“双创”工作的初检、复检, 确保实现文明、卫生乡镇的创建目标。 (四)、巩固提高阶段(20xx年12月) 根据创建文明、卫生乡镇的评审意见和要求,进一步搞好整改提高,并按照路段责任制,抓好长效管理,巩固好创建成果。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全面加强创建卫生文明乡镇工作的组织领导,乡上已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任指挥长,其他包片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卫生文明乡镇领导小组,各村委会也要成立专门机构,落实领导和工作人员,加强对卫生文明示范乡、村工作的组织领导。乡村两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切实履行职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现场督办,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建卫生文明乡镇工作顺利进行。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创建卫生示范乡镇工作是实施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县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硬件工作,事关“双创”工作全局。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乡属各单位要层层召开会议,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省级卫生示范乡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要在各村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公共场所悬挂一定数量的创建工作标语横幅,刷写标语,广泛开展宣传,在全乡各村营造创建省级卫生示范乡村的良好舆论氛围,宣传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 创建工作中来。尤其是对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典型经验要及时层层上报。 (三)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卫生示范乡村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因此,乡党委、乡政府必须把此项工作列入全乡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把与创建工作配套的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建设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垃圾处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和公厕建设,农村改厕工作等问题;乡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建设、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全乡工作实际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并采取各种渠道,广泛吸收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四)加强督查,确保创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创建工作实行乡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任务,细化到岗到人,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完成工作任务。乡“双创”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完善检查制度,要经常性指导开展工作,强化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把考核结果要纳入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对在创建活动工作中业绩突出的村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未能按期完成任务、影响全乡创建全局工作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确保创建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篇5】乡村振兴“星级乡村”创评行动实施方案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指定的书面计划,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突出乡镇及星级村改造升级,沿线重点村提档达标,点线面结合、以点带面、连片逐步推进,初步构建以乡(镇)直村和示范村为引领,重点村为骨干,达标村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打造精品,努力建成产业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乡村布局结构,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先易后难、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稳妥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乡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民俗文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尽可能在原有乡村形态上进行完善,杜绝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同时还要防止千村一面。
坚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度,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分工协作,统筹推进。县直各相关部门牵头,各乡镇配合,整合涉农资金项目,上下联动,建管并重,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总体目标
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加大美丽乡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整治村屯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建管质量,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六美乡村。力争利用三年时间,打造示范村16个、重点村48个、达标村22个。其中:xx年建设示范村4个、重点村16个,达标村6个。示范村,主要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整合资金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在安全饮水、村内道路、护屯绿化、住房庭院、致富产业等方面实现全面提档升级。重点村,经过三年建设,在主要民生项目上取得明显进展。达标村,主要对地处偏远、基础较差的村,经过改造提升,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四、主要任务
按照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重点抓好大齐辅路、林肇路、林长路、明龙路、林四路、林新路、林依路等主要公路沿线村屯的道路绿化、垃圾处理、边沟硬化、庭院围墙建设、规范柴草堆放、景观设置、墙面美化等环境综合整治,改善面貌、打造亮点,辐射带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努力提升乡村美丽指数。重点从六个方面入手,完成22项任务。
(一)美丽乡村规划
1.编制美丽乡村规划。遵循科学布局,突出特色原则,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立足乡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加快编制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并细化住房、道路、污水垃圾处理、庭院围栏、绿化、美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时序和要求。(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
2.改造农村住房。继续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消灭D级危房。xx年计划改造泥草房1238户,力争到xx年泥草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示范村要提高住房建设标准,发展新型节能住宅;重点村要实施住房更新改造工程,通过更换砖瓦房屋顶和保暖门窗等方式,进行全面改造,实现房屋整齐美观。(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3.硬化村内道路。加快改善村屯出行条件,着力提高硬化水平。示范村主街、辅街和巷道全部硬化,主街路肩实行砖砌、砂石铺筑硬化;重点村主街和辅街做到硬化,辅街巷道平整维修,夯实硬化基础;达标村主街做到硬化,辅街全面平整改造。(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县住建局)
4.改造升级通村路。强化通村道路建设,改造完善通村路,中心村公路通村率达到100%。xx年,重点对破损严重的通村路全面改造维修,实现入村道路顺畅通行。(责任单位:县交通局)
5.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人畜饮水水源地及周边保护,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xx年建设农村饮水工程46处,新建水源井32眼,配套水处理设备41台套,管网铺设46处,解决69个屯2.1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到xx年,力争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检测中心1处,实施定时定点检测,并对既有管线进行升级改造,确保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各乡镇场)
(三)村容环境整治
6.搞好垃圾处理。成立专业清扫队伍,配备运送车辆,并采用集中填埋方式就近处理,垃圾定期清运填埋。力争到xx年,示范村内垃圾箱设置率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其中:xx年,在林甸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连片收运工程,10个村、2.1万人受益。采取沉淀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力争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环保局)
7.大力改善人居环境。鼓励企业、有条件的行政村发展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等项目。示范村大力推进节能改灶工作,推广使用电能、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城市供热管网向城郊村延伸,具备条件的村实现集中供热、新型清洁能源供热。有条件的村要引导农户建设室内厕所,鼓励原有房屋进行室内改厕;重点村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引导农户建设室外卫生厕所;达标村引导农民利用清洁能源,室外厕所基本标准化。(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卫生计生局、各乡镇场)
8.推广规模化养殖。加快三进三退步伐,引导畜禽退出庭院、退出村屯、退出散养。积极推进改圈工作,鼓励养殖大户在生活区外规划建设养殖小区,改善村内居住环境。力争到xx年,建设规模养殖场100处,配建畜禽无害化处理100个,中心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其中:xx年计划建设规模养殖场15处,配建畜禽无害化处理15个。(责任单位:县畜牧局、各乡镇场)
9.规范柴草堆放。积极引导村民,在村外指定地点集中规范存放柴草垛,支持村民在院内建设封闭柴草存放设施,确保村内、院内干净整洁。(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住建局、农业局)
10.改造庭院围墙。大力推进庭院美化工作,以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户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墙。示范村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高标准建设花园式庭院;重点村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栏,入户通道实现硬化;达标村主街建设外形统一、标准一致的庭院围栏,全面美化村容村貌。(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农业局)
11.实施绿化美化工程。重点对村旁、宅旁、路旁及零星闲置地块进行绿化美化,示范村屯注重合理搭配树种,突出绿化美化效果,庭院栽植果树、花卉或种植绿篱;重点村屯内主要道路全部绿化,村屯内及四周零星闲置地块全部植树绿化。力争到xx年,造林1.8万亩、绿化中心村80个,中心村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其中:xx年造林0.8万亩,绿化中心村16个。(责任单位:县林业总站、各乡镇场)
12.村内亮化工程。根据村内道路硬化基础,重点改善村屯主要街路和公共场所照明条件。力争村内主街和公共活动场所安装新型节能路灯,方便农民出行,定期检验维修,保证完好使用。(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住建局)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二)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xx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推动陶瓷企业到县陶瓷工业园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镇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场)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7、考核与奖惩。从xx年起,县将每年对各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考核为达标的镇级示范村,每个村奖给xx万元,考核为不达标的示范村县将给予通报批评。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苏坑镇嵩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结合该村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苏坑镇嵩山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永春北部,是苏坑镇政府所在地,毗邻德化,泉三高速德化连接线、泉德公路贯穿全境,全村人口4576人,耕地2100亩,山地3700亩,xx年工农业总产值553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44元,村集体收入26.4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工作着力点,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创建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推进新跨越,建设新永春工作主线位,坚持产业带动,继续推进苏坑茶叶加工集中区建设,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力争使该村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新成绩,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村庄整理。拆除老厝、旧房屋30幢4200平方米,附属建筑45座1700平方米,征地35亩,新建房屋100套,计划投入60万元。
2、立面装修。推广永春县美丽乡村农村住宅设计图集,将对塔兜31幢房屋进行立面装修,店前埕硬化,排水排污设施建设,计划投入80万元。
3、道路建设。加宽、硬化小区道路1.6公里,新建道路500米,计划投入75万元。
4、溪岸筑砌。筑砌溪岸500米 ,计划投入40万元。
5、村庄绿化。开发四旁四地等规划林地,种植红豆杉、香樟、松、桂花、天竺桂等珍贵树木5000株,建设篮球场,内设健身器材1套,计划投入45万元。
6、环境保洁。配置垃圾转运车1部,推车2部,专职保洁人员3人,新建垃圾池15个,河床清淤3公里,计划投入15万元。
7、村庄亮化。架设太阳能路灯18盏,电力型路灯300盏,计划投入10万元。
三、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专门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镇人大主席蔡明福同志担任组长,镇党委组织委黄裕滨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成。具体负责我村美丽乡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多方筹资,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中采取对口部门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全力配合各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齐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篇6】乡村振兴“星级乡村”创评行动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2018年2月20日)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切实抓好农村的基本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富美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二、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坚持质量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1.实施质量强农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着力打造10个荆楚农优品区域公共品牌、50个企业品牌和200个产品品牌。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精品果园、生态茶园、放心菜园、道地药园和现代烟草基地。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按户连片耕种、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体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强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
2.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发展。加强农林水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气象保障服务。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到2020年底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力争每个县建成1个电商产业园、培育1个以上电商小镇、10个电商特色村,全省农村电商销售额过千亿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育精品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4.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围绕优质农产品,提高种业创新和保障能力,培育1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健全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着力建设富美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重塑乡村文明,完善乡村治理,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5.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施荆楚富美乡村建设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到2020年完成精准灭荒200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3年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格环境监察,落实县乡两级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6.繁荣农村文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兴盛工程。充分挖掘荆楚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民俗、农业遗迹等遗产。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每个乡镇建设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1个文化活动室,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等陈规陋习。
7.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方便农民群众办事。探索村“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治理模式。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继续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理确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8.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资金项目、金融的支持力度。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造血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落实召回制度。
9.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和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途径,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10.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引导“三乡”主体与村集体、农民开展股份、租赁、流转等合作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护农民权益。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力争3年内推动100万市民下乡、吸引10万能人回乡、引进1万个企业兴乡。省级筹措资金,对“三乡”工程建设先进县市给予奖补支持。
11.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3年每年建成1万公里农村路,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探索自然村、组公路的管养机制。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建造与改造升级,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实施“气化乡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解决全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色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1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每个村建成1所幼儿园。落实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城乡教师培训交流,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医生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支持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并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13.引导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制定在大专院校为乡镇农技机构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政策。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和企业实习实训。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建立完善全省农村承包地信息应用平台。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完善承包权有偿退出和经营权抵押担保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落实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政策。
16.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持有或参与经营分红。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17.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等。推进实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六、强化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和保障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注重科学规划,加强宣传引导,确保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有效实施。
18.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
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部门要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完善“三农”综合考评制度。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
19.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市县政府自主统筹空间。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滚动、有偿使用。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偿还易地扶贫搬迁借贷。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推进省级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组建农垦集团。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拓展业务,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县市政府结合实际开办特色农业保险品种。积极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探索农业巨灾保险。
20.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
21.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振奋基层干部精神,加强乡村振兴宣传报道,凝聚全省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做好乡村振兴档案工作。鼓励地方创新、尊重基层创造,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