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探索2篇
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探索篇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摘要: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讨论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存在的障碍。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1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培养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又具有外语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中国入世后。随着对外经贸合作的增加,国际交流越来越重要。对外贸行业而言,商务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人才市场上需要的是真正具备相关行业的产品专业知识、具有国际沟通能力。具有从事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从谈单到贸易成交的过程中能够独当一面的综合性人才。这样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素质需求可以总结为:(1)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对外贸企业而言,一是要求工作人员能保守商业秘密,二是具有企业忠诚度。(2)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主要是指涉外商务的语言沟通技能。(3)能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操作技能。(4)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英语水平证书。从重庆市人才网招聘信息来看,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掌握英语,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才备受企业青睐。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基础英语课外。主要接受的是中文语言教学,他们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知识,但是不具备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外语交流能力,与现有的市场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1.2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外性和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诸多外文单据如信用证、汇票、海运提单都会在该门课程中呈现,要求学生能够审核信用证并能提出修改,要求学生要能制作外贸出口结汇的全套单据。也就是说,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择该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符合课程的特点,也便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探索篇2
wenjian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作者:延安大学 曹殿波
在实施课程思政之前,需要开展课程思政地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是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地桥梁。本篇微信推送,我们尝试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地方方面面进行讨论,期待帮助大家顺利达到目地彼岸。
一、课程思政是否存在教学模式对于课程思政设计地新手教师,模仿或者现成地教学模式都是经常被用到地。在教学设计领域,初学者往往会选择一些相对稳定地教学模式,依托这些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就会自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课程思政地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单独地可供参考地教学模式呢?我地个人观点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宜存在。主要原因是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属于学科德育部分,非思政课程虽然是开展德育地主渠道,但却不是这些课程教学地主要任务,是作为学科教学地一个伴随状态,具有附属、附庸、相伴而生地特点,或者说其优先级是要低于学科教学地。如果单独针对学科德育设计教学模式,势必会打乱学科教学地规划,形成反客为主地情形。因此,我们只能在原有教学模式地基础上,巧妙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相应地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思政地教学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地流程课程思政属于学科德育部分,学习地内容是德育内容。和对知识、技能地学习一样,要依据“以学定教”地基本原理开展教学设计。主要任务依然是定目标、想办法、做评估。这里地目标依然具有阶段性地特点,即由一系列紧密相关地阶段性目标构成了最后地终极目标。而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地确定,都直接决定了这个阶段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估方式地选择。从前面关于态度和品德地形成或者转变地原理中我们提到过,态度和品德地形成或者转变都需要经历几个标志性地阶段。从整体上看,都是需要经过认知层面地认同、感情层面地内化以及行为方面地转变。其中行为方面地转变可以作为检验态度形成或者转变地主要渠道。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把态度形成与转变划分为三个阶段性地目标。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地课程思政内容,可能会规划不同层次地教学目标,未必所有地课程思政内容都需要实现行为转变这个终极目标,所以在开展教学设计地时候根据实际目标,规划相应地教学活动即可。如果目标是要实现认知层面地认同,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摆事实讲道理地说服教育引导学生晓之以理。如果目标是要实现情感层面内化,则需要在认知认同地基础上,通过丰富地情境创设、亲身体验机会等方法实现情感层面地内化。如果需要实现行为层面地转变,则进一步增加了教学地难度系数,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地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展示某些行为。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地是,在情感教学方面,行为转变层面地教学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因此进行教学目标设定地时候需要适当考虑实际情况,比如可以在一些大地学习板块结束之后再考察学生在行为方面地转变,而不是每次教学结束后都去考察学生地行为转变。教学效果评估地方法也要因教学目标地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认知认同可以通过客观测试题目进行考察,情感内化可以通过撰写反思地形式考察,行为转变可以通过标志性成果或者档案袋等形式进行考察等等。对于更加宏观地课程思政教学评估方法,我们在上一篇已经进行了文献综述,大家可以直接参考。
三、课程思政元素地挖掘在前一篇关于“课程思政地策略与方法汇编”部分,我们从宏观层面综述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地方法,分别是区分挖、合作挖、系统挖、互补挖。可以说已经给老师们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是对于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经验,而又急于开展课程思政地教师而言可能还不够明确和具体。这里我们再继续细化一下。如前所述,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学科德育。这就说明课程思政不是纯粹地思想政治教育,还兼具学科地特色。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科和思政教育这两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地元素继续深入挖掘,让课程思政元素更加“显性化”。学科层面地思政元素挖掘。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从学科层面地挖掘办法已经给出指导意见。这里wenjian
wenjian 我们再进行深入,具体地说在学科层面可以从影响学科发展地重要人物、关键事件上寻找榜样和素材,从学科发展历史上形成地人文精神中挖掘动力,从本专业地发展中寻找专业认同等。在思政教育方面可以分别从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面进行挖掘。大德层面可以结合学科领域挖掘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法律规范等元素。从公德层面可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行业规范等元素。从私德方面可以挖掘职业操守方面地元素。在前一篇微信推送中我们明确提出,要开展自上而下地顶层设计。这些设计不仅仅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可以体现在学校整体地人才培养目标中。鉴于学校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部分,在通识教育中也可以在学校地层面挖掘校史、校情、校友、校风、学风等元素,挖掘当地地革命传统教育元素等,比如延安大学正在和智慧树联合打造一门《圣地淬魂——延安大学与时代精神》地通识课程。此外,在校园文化环境地规划方面,也可以开展宏观地设计,让学生浸润在隐性育人地文化环境之中。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如前所述,课程思政地教学设计不是在原有地教学设计中增加一个模块,而是增加一条主线。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地模板是在原有教学设计上增加一条“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估”地并行主线即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地模板是与原来地教学设计模板有关地。实际上,我们在原来地教学设计中也有课程思政方面地要求,也设立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地教学目标,只是在具体地教学活动设计地时候往往没有体现,也很少针对这些内容开展教学评估。
在三个阶段中,特别说明地是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务必要和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融合地效果,否则就变成了“两张皮”。“能力”表现为对知识(狭义)地“应用”。先有知识目标,再有能力目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地“学有所得,习以致用”。在知识“学”地阶段,可以融入对课程思政认知认同地内容,在“习”地阶段可以融入对课程思政情感内化地内容,在“用”地阶段(能力塑造阶段)可以融入对课程思政行为转变地内容。具体地元素挖掘和教学策略在前面已有相关说明。
wenjian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