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本1),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发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数千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既面临着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向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也面临着从无忧无虑学生向辛苦劳作农民的身份转变。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巨大变化,许多人视之为人生的磨难。习近平就是这众多知青之一,而且他又是其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正是在这“三最”之艰难困苦中,习近平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课”,系紧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的这七年知青岁月,也给正处在事业发展启点的青年官兵们以深刻启迪。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越是身处逆境越要坚守初心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知青的最初生活,习近平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比较孤独、迷茫,没有长期待下去的想法,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就是:“听毛主席的话,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着在革命老区的所见所闻,随着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愈益加深,随着日复一日艰苦生活的磨砺,他不断校正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越来越清晰——要为人民做实事!之后,虽然一起插队的知青,有的招工,有的入伍,陆陆续续离开了农村。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为了入党,他先后写过10份申请书,执着的追求,终于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经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曲折经历和实践积累,他严以律己的过硬作风、务实创新的意志品质、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复兴中华的担当精神,在他充分激情的胸膛里已然萌芽、扎根。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人生始终是在顺境和逆境中游走,从军之路亦是如此。从地方青年到革命军人,从旧体制到新体制,我们时时面临着转变,也迎接着巨大的挑战,更需要有像习近平同志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态度,越是身处逆境越要坚守初心,在艰苦的环境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二、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越是身在基层越要干好当下
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知青七年,习近平干过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无论哪个岗位,他心中想的就是把手中的工作干好,立足现有条件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他带领乡亲修梯田、打地坝、修路种树、打大口井、办识字夜校,还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建成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连旧厕所他也动手翻修。当时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听见外面来人,咳嗽一声,来人就避开了。长年累月,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习近平却主动自己动手改造,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既解决了难言的尴尬,又引领乡亲们逐步走向文明的生活。由于他既不甘平庸、善做实事,又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他这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商量。多年后他感慨地说,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东西。”青年官兵大多处在基层,干的是最基础的工作。可能也有部分官兵感到每天都是重复性的训练、工作,认为没有意义、缺少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干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个简单的工作干成精神就是不简单。我们应当向习近平同志学习那种“干在当下”的精神,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把当前正在做的工作做好,多蹲蹲苗必然能够为成长为参天大树积蓄能量。
三、读书即是立德——越是事务繁杂越不能放松学习充电
插队期间,当时很多知青由于困于眼前的苦难,加上为今后的前途忧虑等,或放弃了读书,或无心读书。但习近平不一样,他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艰苦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他去时带的两个行李箱装的全是书,无论是田间劳动间隙和晚上的零散时间,还是秋收秋种以后“冬闲”的大块时间,习近平始终坚持捧书而读、爱不释手。那时候书是奇缺品,他到处找书、讨书,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步行几里路,看完再给别人送回去。他读的书籍也很广泛,涉及中外历史、政治和文学名著等等。这在当时把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和“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大环境下,更显得弥足珍贵。七年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支撑着他在艰苦中一路走来。读书既是对知识营养的汲取,又是对自己人格品质的提高;
既是滋补人身心的“保健品”,又是人心灵的“净化器”。这启示我们,要担当重任,成就一番伟业,离不开勤奋读书。作为新时代强军路上的开拓者,我们更应该认清学习的重要性,虽然部队的各项工作、日常事务比较繁杂,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止步学习的借口。当前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军事变革、高技术战争,对军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装备,才能获得打赢未来战争的“入场券”和“资格证”。
四、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越是条件艰苦越要苦中有为
陕北高原、黄土高坡、缺水无电,窑洞、毛驴、白羊肚手巾,给人的印象无疑是“苦”和“穷”。抢收庄稼、抡锤打桩等苦活累活脏活险活等,从心理到体力都超出了很多知青自身的承受能力。习近平也从起初的被动参与,到逐渐的主动接受。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梁家河村民刘金莲讲述的一个片段感人至深:“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随着对人民疾苦的直接感受,习近平不仅不把吃苦受累当作一种“负担”和“愁事”,反而却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心态的转变、诚恳的劳动,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当时的国情,也使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磨炼出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从军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我们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一定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提高打胜仗本领,做到苦有所得、累有所获。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今天的我们,时代性地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历史节点上,我们应当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领袖指引的方向作为人生指南,自觉校正人生航向,系好第一粒扣子,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