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全市“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29 13:4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全市“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全市“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年初市委*书记安排,市政协成立常委会重点课题调研组,在*主席、*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于*月下旬至*月底,对我市“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经济实现稳步发展。*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
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在全国实体经济发展增速持续下滑的态势下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势头。

(一)政策创新引领的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为了引领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我市出台*个相关配套型政策文件,包括产业、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人才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政策。通过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加强金融支持、强化税收激励、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提供组织保障等政策措施,我市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政策效应逐渐凸显。在*创新发展研究院公布的*年研究报告中,*市综合创新能力在全省名列第二,仅次于长沙。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型*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创新政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支撑力。科技、财政、税务、环保、金融、农业、园区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围绕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探索开展科技金融、科技惠民、科技环保等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二)科技创新驱动的能力逐步提升。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建立科技会商机制,共同围绕科技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开展*次会商会议,落实议题*项,帮助我市争取国家、省级科技专项资金近*亿元。我市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先后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全市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湘能华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家,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家,院士工作站*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个,*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城市;
成功创建了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近三年,我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项,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省科学技术奖励*项, *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人民政府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组织开展“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等产学研对接活动。截至目前,我市与中南大学、*大学合作的企业近*余家,合作项目*个,项目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上缴税收*亿元。

(三)产业创新发展的势头稳中向好。近年来,我市把培育优质创新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一产业中新业态发展后劲较强。在创新驱动下,传统农业发展比重开始下降,如*年全市粮食产量*万吨,下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增长迅速,*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利润*亿元,增长*%;
同时,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产业新业态在我市蓬勃发展,*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收入*亿元,同比增长*%。二产业中创新驱动作用开始显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业效果明显,*年全市实现工业高新技术产值*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同比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排名全省第*;
高新技术产品利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排名全省第*。三产业中“创新元素”不断涌现。在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科技与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不断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运用,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成长。同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院等“双创”服务机构在我市不断组建,以企业孵化、技术研发设计、成果中试转化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快。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比重较高。有色金属冶炼和装备制造这两大行业,新产品产值占全市总量的*%,高新技术产值占*%。从研发经费投入来看,主要集中在有色冶炼、装备制造、有色采选;
从研发人员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有色采选、装备制造、有色冶炼这三大行业;
从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来看,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有色冶炼、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

(四)园区创新平台的建设不断加强。*年全市共有产业园区*家,园区占地面积*平方公里,拥有企业*家。缘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基础,创新发展成为了各园区共同的路径选择。一是园区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市政府将*个市直部门的*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授予省级以上园区,全面落实项目落户“绿色通道”制、全程代办制、“并联”审批制等制度。二是园区创新环境得到优化。全市省级园区均设有创新创业园和孵化区,*高新区、*经开区、资兴开发区等设有大学生创业园,永兴经开区、宜章经开区等设立专门的电商产业园。*经开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先后被授予“*省第一批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称号。各园区纷纷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重要抓手,纳入高新技术统计的企业由*年的 * 家、*年的* 家发展到*年的* 家,带动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比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提高*个百分点。三是*高新区的“主阵地”作用凸显。*国家高新区内企业获省市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占全市总数*%,正威稀贵金属产业供应链体系项目、金贵银业白银深加工技术孵化中心、钖涛(金山)稀贵金属扩建、国盛石墨等一批优质项进驻园区。园区内新增省级平台*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占全市总量的*%。*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亿元,成功打造千亿园区。

二、主要问题

在肯定我市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仍处底谷,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我市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市域内发展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一是全市创新型企业的总量不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真正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有*家,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市*家,*市*家)在全省仅排在第*位。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原因:①在*国有央企主要是布局资源和生产,技术依赖总部,不想创新;
②部分中型企业曾经依靠创新发展,但受市场和创新风险影响,不敢创新;
③一些小微企业虽有发明专利和技术成果,苦于没有资金,不能创新。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市拥有或申请过专利的企业只占总数的*%左右,全市企业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不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只有*%(全省平均水平为*%),在全省排在第*位。尤其是近段时间,由于国内外环境复杂,我市经济下行压力没有根本缓解,部分企业在计划新上的项目投资上更加谨慎,持观望、等待的态度,预备的高新产业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且进展缓慢。三是缺乏创新“区位品牌”效应。“区位品牌”即一个地方产业品牌象征。要形成“区位品牌”至少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龙头企业;
二是有核心产品。目前,我市无论是有色产业还是其它主导产业,具备市场独占性的创新产品基本没有,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也比较少,除了LED大功率芯片、智能家居机器人和通讯陶瓷基板等创新产品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其它产品普遍技术竞争力不强。同时,我市严重缺乏技术龙头企业,*市现有的*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有*家是中小企业,缺乏产业带动力。

(二)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和队伍建设有待强化。近年来,我市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但受户籍制度、发展平台、优惠待遇等多项政策落地程度影响,优质人力资源依然存在较大缺口。一是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总量偏小。据统计,我市科技投入领域里的”人力投入”指数只有*%,在全省排第*位,仅高于张家界和怀化市,其中涉及的具体指标如每万人口中科学技术研发人员数为*人,与全省*人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二是人才分布过于集中,效益不突出。全市*%的研发人员集中在有色采选领域,但该领域的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值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都很靠后,人才创新效应没有发挥。与当前全市产业扶贫紧密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的研发人员只占全市研发人才总量*%,宝玉石、石墨烯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第一、第三产业的研发人才就更为匮乏。三是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流失严重。我市有色金属主导产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人才与五年前相比,不但没有增加,还减少了*位(其中正高职称的专家人才就有*位)。全市*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中,有*家企业硕士学历以上人才数量为零。本次抽样调查*家企业,本年引进的高技术人才占现有总量一半以上,反映出每年高层次人引进后能真正留住的不多。

(三)创新平台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一是从总量上看,数量不多。与长沙*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相比,*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也只有*家(科技部门),且大部分集中在有色和电子信息产业。此外,全市目前只有*家依托在湘南学院的湘南稀贵金属化合物及其应用*省重点实验室,分别比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常德少*、*、*、*、*家。二是从分布上看,效果有限。检测中心主要分布在有色、石墨等产业,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有色(*家)、电子信息(*家),机械制造等产业领域缺乏高层次创新平台,导致我市在许多科技产品的检测认定上没有话语权。三是从功能上看,作用不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虽然已经实现突破,但真正意义的孵化功能不足,尤其缺乏种子基金投融资功能。我市产学研合作平台虽然已搭建,但对比其他市州,衡阳建立“科学城”,项目涉及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国内国际最高端前沿技术;
湘潭与上海交大联姻合力打造“智造谷”,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我市还需进一步提升合作效果。

(四)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是政策虹吸效应不足。近几年,我市大部分创新政策都是部门起草,政府发文,部分创新政策之间存在交叉或重复现象,缺乏衔接和默契配合。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中央政策文件的掌握、认知和反应速度较快,但有时较为强调政策细节稳妥而不敢大胆探索,不敢突破条条框框,一些外地可以执行的政策,反而在我市因缺乏依据而无法出台,例如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和税费奖补等,难以形成政策的虹吸效应。二是创新创业发展氛围还不够浓厚。我市毗邻珠三角,也提倡"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精神,但在对待企业创新创业上,更多的还是看重成功后的效益和奖补,缺乏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对创新创业失败者缺乏包容和人文关怀,导致许多人还是不敢走出去开展创新。三是园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有待提升。我市现有园区大多始建于上世纪*年代,虽然历经多次管理体制机制变革,但“以地引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亟需建立和提升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广东经验

在新一轮没有硝烟的经济战场上,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高起点谋划,大力度推进,各地均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自*年以来的连年倍增,继续保持了在全国创新发展的领先优势。

(一)广东省*市

*市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努力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1)高起点谋划。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出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年)》。(2)专业化运作。加强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建设,成立了*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统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单位、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已经搭建*个平台、成功引进*个院士团队项目、*位长江学者、*个教授团队、服务企业*余家,为社会创造新增产值*余亿元。(3)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年市级科技专项资金增加到*亿元。*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年的*家增至*家, *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量达*家。(4)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成立*支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亿元。探索实施科技贷款,建立了市级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吸引*家商业银行科技支行加入,为*家企业发放贷款*亿元。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年科技保险参保企业*家,保费*万元,保险金额*亿元,惠及企业高管和关键研发人员*人。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立了总规模*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5)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在广东省率先设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年共认定*家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市科技创新通过创新券、重大科技专项、银行贷款、科技股权投入等系列组合拳打破“创新孤岛”,构建起支持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新生态链”。

(二)广东省*市

(1)打造珠江西岸“创新中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打造珠江西岸“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2)实施八大工程。即“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创新载体建设工程、创新平台构建工程、创新科技引领工程、创新人才聚焦工程、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创新服务优化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紧紧抓住全国第一批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示范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小微企业双创综合改革试点市的重大契机,敢“闯”会“创”,着力打造“*特色、广东标杆、全国示范、国际平台”的全国小微“双创基地”、全国小微双创之都、全球华侨华人双创之城。(3)财政扶持撬动双创引擎。除了国家*亿元和省*亿元扶持资金,*市各级*年还将筹集*亿元的配套资金,共*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小微双创工作。特别是创新通过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管理以及全部公开公示等措施,追踪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实效。(4)创新模式缓解融资难题。完善“政银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设立规模为*亿元中小企业“政银保”风险担保资金池,按*:*的比例撬动银行贷款,引入保险资金分担风险,政府、银行、保险三方按比例承担贷款违约风险,引导银行对工业、科技型、农业类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三)*湖高新区

(1)战略谋划*湖。*年成立之初,成立了由东莞市委书记亲自挂帅的*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决策高新区一切重大事项,实现了“*湖的事*湖办”;
东莞市人大专门通过了《*湖科技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若干规定》,对*湖的战略定位、产业发展目标、选商选择标准做了明确规定,使*湖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有法可依。(2)人才撬动。*湖特别重视科技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引进和培育,*年以来,东莞市政府和*湖管委会投入近*亿元,引进了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个大学建立了研究院,目前*湖成为在全国除深圳高新区外引进著名大学最多的高新区。(3)久久为功。*湖高新区创立至今,始终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已逐步摆脱房地产、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创新发展成效显现,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活样本和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实现高水平崛起的重要平台。*年,*湖高新区实现工业产值*多亿,税收*多亿,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湖的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目前排名已达到第*位。

四、对策建议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上,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去赢得先机。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阻碍影响我市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瓶颈,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我市发展的“新动能”,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园区、打造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加快建设“五个*”,从而实现省委省政府对*打造*发展“新增长极”的期盼。

(一)科学确立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当前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我市创新发展战略定位需从“跟跑”向“并跑”阶段跨越;
战略部署应从“小局”向“大局”转变。建议我市立足发展新起点和开放新优势,科学确立我市创新发展战略布局: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打造“创新、开放、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引擎”,以提升产业价值链为导向,以“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经济发展”为主题,抓好“五个结合”,即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循环经济相结合、培育创新主体与产业链升级相结合,招商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与央企、高校产学研合作力度,重点围绕有色、石墨等重点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切实改变以采矿、有色冶炼为主的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发展动力由传统资源依赖向绿色可再生资源利用和产业价值链高端布局等创新驱动转变。

(二)加快培育园区和企业创新主体

1.培育极具活力的创新企业。一是做大科技企业总量。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一方面,针对小微企业,打造“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园”的科技企业孵化链,加快科技小微企业的培育;
另一方面,针对现有规模工业企业,打造“规模企业专利扫零+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链。制定出台《*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借鉴广东经验,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重点针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加快落实《*省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制定我市的行动计划,建立企业研发投入引导机制,在政府对企业的各项支持中,加入企业研发投入的硬性指标,把研发投入和企业税收、解决就业等指标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各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在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收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上形成合力。三是强化政府采购支持企业开发创新产品的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初创企业提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采购力度,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同时,探索建立创新产品首购奖励制度,对首套台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产品首批次应用进行奖励补助。财政资金加大对新产品开发支持力度,建立*产品创新奖,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产品给予重奖。四是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重点行业和企业建立专利、商标、版权数据库,建设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市专利奖、专利产业化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标准化战略,鼓励和引导我市企业参加制定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健全政府部门知识产权监管执法机构,加快建立行业知识产权维权组织,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建设和培育创新型园区。以建设我国第四代开发园区为定位,探索建立资本导向的开发模式、TFM(技术+资金+产业)平台式招商模式、“企业为主、多元互动”的管理模式。一是更多强调服务职能、淡化行政干预,在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同时积极建立园区文化、企业融资、信息平台、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综合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在园区内加快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发展平台,通过设立多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扶持形式,促进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入园,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按照产业定位确定园区的规划,条件具备的工业园区要积极申报“全国有色金属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铸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提升我市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加快推进全市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管理机构设置,加强创新服务机构力量,组建专门队伍,提高园区创新服务水平。

(三)着力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1.组建引进一批新型研究院。借鉴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验,出台鼓励政策,引进高校、人才团队和央企来我市组建新型研究院:结合当前市校、市企合作,整合市内优质创新资源,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
加快建设中国建材、*市政府、*大学、*省科技厅四方联合组建南方新型碳材料研究院;
加快推动李泽湘团队在高新区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并率先布局智能环保研究所;
建议联合中国五矿在*组建钨产业研究院。让高校、央企的科技成果更好地与我市产业结合和转化,加快推动军民融合,为政府调控产业转型发展增加新的抓手。

2.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重点瞄准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中的“中试”阶段,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采取“企业搭台、政府支持、高校参与”建设模式,围绕我市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中试需求,利用园区现有存量厂房,联合组建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吸引各类实验室技术成果来我市开展中试,并在项目中试成功后就地转化,抢抓技术源头。

3.搭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目标,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借鉴浙江、四川、贵州等地做法,构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一网多平台”,整合科技、信息、培训等资源,实现政策、项目、产品等信息集中发布,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申请和维护、财税助理、法律咨询、技术经纪、创业贷款等各类创新创业等服务,实现服务“一网通”。

(四)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创新链

在瞄准重点产业上绘出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
在扶持重点企业上列出重点创新项目扶持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引进与产业化;
在攻克重点技术上要搭建关键技术孵化器,真正做到创新紧贴产业链。

1.有色金属产业精深加工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议与中南大学等高校进行技术对接,重点突破有色金属产业的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在钨产业与厦门钨业等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争取在硬质合金领域取得突破,在银产业重点突破电子银浆、银粉等技术瓶颈。同时,针对我市大量尾矿和冶炼废渣遗留问题,加大对冰铜渣等冶炼废渣有价元素提取以及无害化处理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争取突破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尾矿提取有价元素等技术瓶颈,研制开发重金属固废治理与资源化成套环保装备,形成新技术研发→成套装备研制→工程中试推广→环境治理修复产业链条。

2.以石墨烯等为主的新型碳材料研发和应用产业链。结合*石墨资源优势,通过深化与中国建材、*大学的技术合作,加快推动新型碳材料研究院建设,加快与江苏常州石墨烯研究院进行技术对接和合作,并与技术基础较好的第六元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招商对接,重点突破高纯石墨制备、工业级石墨烯制备以及新型碳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加快耐火材料、橡胶制品及储能材料、复合材料、润滑添加剂等产品开发,尽快打造形成石墨矿采选→高纯石墨制备→新型碳材料加工等精深加工产业链,争取将石墨产业打造成为我市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

 

3.传统锻铸造升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围绕《中国制造*》重点发展方向,以我市企业传统优势产品及熟悉的行业为基础,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及*D打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一方面,重点突破高档数控设备和机器人优化设计、系统集成、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发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加快推动锻铸装备制造升级,打造基础材料→研发设计→功能部件、控制系统研制→整机系统集成→高档数控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另一方面,争取与南京增材制造(*D打印)研究院开展技术对接,大力引进*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结合我市的新型碳材料和金属材料研究、宝石加工,在医学应用、*D模具、白银工艺品加工等领域进行探索和产业布局。

4.大数据为依托的信息应用下游产业链。加快与*大学、国防科大的技术对接,利用东江湖大数据中心和即将建设的国家超算中心分中心数据处理优势,开发数据应用新模式,利用大数据中心与腾讯、阿里巴巴等大数据应用企业开展合作对接,提前布局信息产业链下游产业,依托大数据与*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深度融合,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智慧社区、康养旅游、远程教育等新服务模式;
与现代农业结合拓宽农业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业电商。

5.宝石加工产业链。用好中国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品牌效应,依托园区矿物晶体、贵金属、宝玉石等原材料产品优势,挖掘矿晶、贵金属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引进宝石、玉石、原矿或半成及有机宝石加工工艺,形成宝石加工、成品设计、加工、展示、批发、零售、旅游为一体的完整宝石产业链,加快形成我市矿物宝石与贵金属首饰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矿物宝石产业逐步走向品牌化、特色化、国际化。

6.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管理理念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加快发展油茶、茶叶、有机蔬菜等,对接港澳绿色农产品产业园。加快培育农业加工产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以休闲生态农业为代表的农业新业态,争取形成由传统种养殖向高值加工和生态休闲转化的新型农业产业链。

(五)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1.进一步优化创新政策环境。一是加强政策创新。紧扣*“先行先试”和“开放性”政策优势,在制定政策上,只要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法不禁止皆可为。主动融入和叠加“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粤港澳自贸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政策红利,加快配套政策的出台,尽快形成*创新发展的完整政策体系。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解决各项支持政策之间的衔接、协同性较弱等问题,成立“双创”工作联席会,定期统筹全市创新政策制定、贯彻、落实和评估等问题,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兑现率。三是加快政策落实。改变传统“重”政策制定,“轻”政策落实的弊端,强化政策评估环节,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创新政策监测、评价体系,为政策调整、更新和终止提供科学依据。

2.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环境。一是加快吸引*籍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年轻人的梦想在远方,成功人士的根在家乡。年轻时出去创业,有了基础后回乡创业的现象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有*当前发展的现实需求。可利用*区位交通、生态宜居等优势,打好宜居、宜养和乡情牌,采取“周末人才”“度假人才”等多样形式,开通*籍人才、海归人才回乡创业“绿色通道”,重点针对*籍的科技专家、企业家,通过兼职、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投资项目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返*创新创业。例如,可邀请*籍知名退休专家教授回*养老,并参照老干待遇,由政府给予关心照顾,利用老专家的影响力,吸引行业精英人才来*考察并开展合作。二是创造有利青年创新人才发展条件。借鉴杭州“梦想小镇”经验,让青年创新人才在*创新创业具有“归属感、认同感、价值感”。利用园区公租房改造青年人才公寓,并采取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实物配置与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原则解决青年创新人才的住房等基础保障问题,在职称认定、项目申报、奖励评选中对青年创新人才给予倾斜和扶持,对部分有需要又确实是*产业发展离不开的重点技术人才,可以在配偶工作等问题上,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给予解决。三是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加快宣传和落实《*市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搭建多形式的引才平台,举办高规格的人才招聘会,尽快形成以企业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引才模式。

3.进一步优化创新融资环境。一是组建政府引导基金。当前,中央层面已布局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三大引导基金,从外地经验来看,解决创新企业融资问题,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建议我市对现有产业引导资金进行整合,围绕产业链设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可先在有色、石墨两个产业试点),采取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路线图上的重点企业和重点技术转化给予支持。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目前,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都出台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政府产业资金不再直接投向企业,而是按比例注入到社会风险投资基金中,从而建立投资引导放大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议我市出台相应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鼓励民间筹集投资基金和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引导我市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积极探索开展非上市股权转让交易试点,为企业并购重组、股权交易、创业风险投资退出等提供政策依据。三是积极开展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技支行,开设科技贷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信用贷款额度,开设订单贷、收入贷、期权贷、基金保、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产品种类。政府可对科技银行的企业贷款实行贷款贴息和风险共担,也可以通过发放科技券等形式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

4.进一步优化创新文化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培训。重视创新教育,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辅导服务,组建由天使投资人、知名专家为主的创新创业辅导讲师团,开展“创新学院”、“创新大讲堂”、“创新培训班”等创新培训训练营,培育创新文化。二是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开展创新楷模、创新杰出人才评选、创新大赛等深层次、多形式的活动,挖掘和树立创业典型。再通过舆论媒体,特别是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让勇于创新、勇于变革的人得到尊重、得到利益、得到地位,让全社会崇尚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三是营造文化氛围。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特别是政府部门,对待创新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大力倡导宽容失败的社会风气,努力营造有创新想法者勇于创新,社会尊敬和羡慕创新的良好氛围。

推荐访问:创新 调研报告 引领 全市“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 创新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