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整文档)

时间:2023-05-16 11:45:10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整文档)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历史属于基础学科,自然应该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头,当好表率,具体来说,历史学科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为宗旨,把课堂当作培养历史创新能力的最佳阵地。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学意识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教师更应该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敢想敢做,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时,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考虑如何落实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要求。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智慧、教学艺术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再结合过程。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新的人格

课堂教学任务是教师与同学共同完成的,而现在的中学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的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以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更不用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得益。授之以鱼,只食一餐,授之以渔,却终身受用。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要成功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富于创新的人格。

三、发挥历史学科特点, 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要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把创新教育融于教学之中。

1、拓宽领域,丰富创新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把学生的视野由历史学科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如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为此,本人尝试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史书,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科技信息等,并写好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

“读史明理”,史书蕴含是十分丰富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之未见。因此,要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历史观点、人物、事件等大胆质疑,提出新的看法,且能找出相关史实加以论证。通过这些,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历史学科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和评价能力,从而,丰富创新背景。

2、巧设疑问,激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大学者,没有一位不重视“问”和“疑”。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培养创新精神。

3、发挥想象,引导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和设想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史料,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解读文物就是一种再创造。因为文物它自己不会说话,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学生解读文物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文物作出不同的反应。

4、创设情境,点燃创新火花

叶圣陶先生说:“读书贵有新知”。创设情境,是触发感情、点燃创新火花的有效手段。考察体验、生活展示、音乐渲染、实物演示、图画描摹、模拟表演、多媒体视听等都是创设情境的较好途径。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强化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地探索知识和交流体验,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是上一节历史课,是照本宣科?还是对照课本进行史料研读,在融会贯通中感悟与升华呢?

进行史料研读,需精心准备。史料的选择须与史实、主题等融会贯通。即精选的史料,既要立足本课学习内容的核心,又要利于揭示主题,还要经典、多元、有价值,值得细细品味与斟酌。如在上《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中,我选择的下列三则史料,均出自雅典民主政治的权威史料,并仅仅扣住理解雅典民主制的本质这一主题:

甲:(梭伦改革时,他就把自己制定的)法律被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王室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由此执政官们至今依然要这样起誓。(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乙: 我们看到,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我们在私人关系上是宽松自在的,但是作为公民,我们是遵守法律的。对当权者和法律的敬畏使我们如此。我们不但服从那些当权者,我们还遵守法律,尤其是遵守那些保护受伤害者的法律,不论这些法律是成文法,还是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讲)

丙:平民主义政体的前提或准则是自由,自由的一个方面就是轮流地统治和被统治。……他们说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每个人就应该享有平等,于是在平民政体中形成了穷人比富人更有决定权的结果,因为前者人多势众,而多数人的意见起主宰作用。……自由的另一个标志是一个人能够随心如愿地生活,因为人们说这是自由的效用,就如不能随心如愿地生活是奴役的效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史料研读的融合贯通,要从史料的核心语句、史料的主旨内容、史料的主要思想等方面,读懂读透每一则史料。如甲的关键词是“法律”“起誓”等,关键语句为“恪守法律”,主旨为突出法律的宣传,强调法律的尊严。主要思想为“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当时已深入人心,梭伦通过修改法律进行改革,恪守法律保证了改革的实施。再如丙除了揭示民主政体的两个特征外(体现平等的轮流统治和被统治,及保证公民随心所欲地生活)。我们还从“他们说……”中推测,亚里士多德对平民主义政体的态度,即不赞成这种政体,因为这种政体实质是“穷人”压迫“富人”的统治,容易出现“多数人的暴政”等后果。史料研读的融合贯通,还要从史料间的相互关系,如共同主旨内容或共同思想内容等方面,揭示史料间的内在联系。如甲、乙的通融之处在于,公民恪守法律成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前提,法律保障了社会公正,维护了公民利益,当权者都需依法治理国家。甲、乙、丙的共同之处为,雅典民主政治的根本诉求是公民随心所愿地生活,即保证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正等。同时,史料在研读过程中,应注意发现史料内容暗含的惊喜,这尤其需要慢慢的咀嚼和分析。教师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品味史料,领会、感悟和提升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新世纪是“创造的世纪”,作为一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学意识, 发挥历史学科特点,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大胆改革,勇于实践,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浅谈 创新能力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