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精选一、什么是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那认识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5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精选篇1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那认识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需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个体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标准:
1、心理活动与环境的协调性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故应该和环境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如果这种一致性和协调性遭到破坏,如对客观世界的歪曲或虚构,均提示异常心理可能发生。
2、心理活动内部协调性
个体心理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应是协调一致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也应协调一致,这种统一的心理活动保证了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并能进行有效的活动。如果个体的心理活动出现内部相互不协调,甚至出现分裂,即意味着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个体心理活动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及其表现有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内在稳定性,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均有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随着个体的发展,心理活动的变化是稳定和有规律的,突然的、不符合规律的变化均预示着心理健康的水平下降。
(三)心理问题的诊断
当出现心理不健康时,通常从以下方面综合判断心理是否出了问题:
1、与大多数人是否一样
心理专业人员一般会以生活中人们的普遍情况作为依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例如,一个人在接受心理测试后被告知焦虑水平过高,那意味着他比与他年龄相当,生活环境相似的大多数人在这项测试上所得的分数更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就意味着心理的健康、正常。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2、社会规范是否接纳
一般来说,异常行为大多是为社会规范所不接纳的,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则可推断其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试想你漫步在公园中,看到在公园的草坪上,一个青年女子衣着艳丽,在旁若无人的又跳又唱。面对此情景,你会想到什么呢?或许,你会在心理默:她心理是否有问题?可如果她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你还会认为她的心理有问题吗?
不过,运用社会规范这一标准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社会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习俗准则,在每种文化之中,社会规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例如,倒退30年,男生戴项链或许会被看作“另类”,但是今天,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啦!要注意的第二点是,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意味着异常或不健康。
3、个人的生活适应如何
可通过一个人目前的生活适应状况推断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如,一个刚刚经历母亲去世的人,可能表现出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脆弱易哭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之后他又恢复以前的状态,我们就认为很正常:但如果他迟迟不能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走出来,长期失眠,那可能他的问题已不是普通的困扰,而发展成为难以通过自我调适解决的心理障碍了。
4、个人的主观感受如何
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其主观感受如何?——焦虑、忧郁、痛苦、失落、烦躁、恐惧……大概你能想到的词语都是消极负面的吧?是啊,为心理问题所困扰时,谁的内心世界不是阴沉沉、灰蒙蒙的呢?所以,了解个人的主观感受,也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出现问题的重要依据。
不过,这一判断标准也不是万能的。许多重度的精神病患者,虽然其心理出现了严重问题,但他本人并不感到痛苦。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对于躁狂症患者来说,每天都可谓是过节般的快乐。
当然,判断心理问题的任何一个标准都不是绝对的,必须综合考虑。正常与异常,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也是相对的,其间无明确的分界线。
二、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其作用: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全新环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1、心理咨询以谈话为主要方式
聊天时你可以海阔天空,嘻嘻哈哈,心理咨询时谈话可就不这样随意和轻松。在心理咨询的谈话是引导求助者放下顾虑和包袱,吐露自己的各种问题,而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帮助前来求助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也是在谈话过程中实现的。
2、心理咨询强调对求助者的尊重和理解
尊重求助者,不把他们看作是“病人”,咨询师和求助者是平等的。理解求助者,是从求助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实体会求助者的感受。
3、心理咨询助人自助
或许你出乎意料,心理咨询并不会“告诉”求助者怎么做,而是要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发掘潜能,建立自己对生活作决策的勇气和信心。要坚定地相信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和力量,相信每个求助者自身的力量,帮助他们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
三、走出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错误认识之一:什么样的“心结”一下子都能打开
有许多咨询者把心理咨询神化了,想象中,心理医生该是心灵的上帝,手中如同握有万能钥匙一般,什么样的“心结”一下子都能打开。然而咨询一两次过后,感觉没有收到自我预期的“晴空万里”的良好效果,便灰心了,不再咨询下去。要知道,心理疾患的产生常常与咨询者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它就如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改变愿望,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消融的。心理咨询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唯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错误认识之二:给拿主意
有些咨询者面临抉择,无从决断时,希望心理医生能给拿个主意。这种想法是想当然的。心理医生和求询者是两个独立的人,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医生无权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求询者。他只是从旁提醒你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你开阔思路,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便于你最终作出明智的选择。
错误认识之三:算命先生
也有很迷信的咨询者,把心理医生看作是算命先生,认为心理医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透视求询者的内心世界。这种想法也很荒唐。心理医生对于你的帮助不是凭空的,是基于你所述事实的分析,是一种真情的传递而不是无中生有的精神麻醉。
错误认识之四:做思想工作
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做思想工作。错!做思想工作是就事论事,心理咨询却是通过对事物表象的分析,启发、引导咨询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令其终身受益,它较做思想工作的内涵要丰富许多。
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精选篇2
心理学共400多种流派,以下是其中主要的八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冯特:研究心理的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威廉詹姆斯:研究心理的目的)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华生:研究看得见的行为)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维特海默:心理学是一个整体)
⑤精神动力学派(弗洛伊德:意识分析 精神分析)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以人为本)
⑦认知心理学派(奈瑟尔:信息加工心理学)
⑧生理心理学派。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分析心理疗法。是通过内心的方式以自由联想、精神疏泄和分析解释的方法,把压抑在潜意识当中的某些精神创伤或者是痛苦体验挖掘或者是暴露出来,从中发现焦虑根源,启发并帮助病人彻底领悟认识自己,从而改变原有病理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暗示疗法。通过暗示去影响病人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暗示就是一个人不加批判的接受他人语言或其他的刺激,由此而产生特定的知觉、信念、感情行为的一个现象,他的行为动机不是由自己形成的意见和信念产生的,而是旁人影响的一个结果,暗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像语言、文字、表情、手势、榜样等。
三:行为疗法。目的是修正不良行为模式治疗的动向是外显行为,主要的办法,是控制外部行为模式进而重建和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
四:支持疗法。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说服等等的一些方式,帮助和指导分析、认识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精选篇3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小学生授课。教学辅导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特别重视小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于参与和活动之中。
2、与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小学生,通过谈心、交流,深入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内心体验和烦恼;把握小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队会。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与辅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3、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个案教育。心理辅导室由专职教师负责,持证上岗。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和适合儿童的特点。对辅导的对象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做好记录,尽量让所取得的资料详实。同时应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学会放松,让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听音乐、体育锻炼等方法调节;学会倾诉。让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找人倾诉,或者通过写日记的形式,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学会行为改变,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不良行为进行训练、进行塑造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之目的。
4、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深化心理品质教育。
据调查,目前上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如何教育好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5、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精心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功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精选篇4
描述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心理学家一般把这种观察称为他们的数据。行为数据(behavior data )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当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时,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设计出能保证客观性的度量行为的方法。
解释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地超越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中心目标都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心理学家希望发现行为是如何工作的。
心理学的解释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智力水平或自尊。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作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 )。它们是关于机体的一些特殊内容。就人类而言,这些决定因素是所谓的秉性变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作用。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或情境变量。
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用他或她对人类经验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现象已经发现的事实,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确定几种解释中的哪一种能最精确地解释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对一个潜伏于特定形式行为下的原因的精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精确的预测。
控制发生的事情
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引发它,维持它,停止它,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者发生率。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有说服力的。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了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
心理学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得出结论。心理学家有这样几个目标: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行为何时会发生,以及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
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精选篇5
1、 心理异常按程度由轻到重排列,应为 ( )。
A.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问题
B.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C.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心理问题
D.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正确答案】:D
2、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 ( )
A.能极力满足个人的需要
B.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
C.为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极力宜泄自己
的情绪
D.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正确答案】:D
3、 在治疗阶段中来访者可以 ( )。
A被动接受咨询者的建议
B 具有自主性
C 依赖咨询者
D 完全服从咨询者
【正确答案】: B
推荐访问:基本知识 心理 有哪些 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精选句子 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精选题 心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精选题目 心理的一些知识 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方面的知识点 心理基本概念 心理的基础 心理知识概念